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50317发布日期:2020-06-20 14:2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发展,智能门锁普及率越来越高,但各家的门锁,甚至同一公司不同型号的门锁,都会依据不同的id、结构选择不同的传动机构和传感器组成多传感器协作的复杂系统。

在全自动智能门锁中,电机输出轴和锁体方轴需要分离并且检测可靠。在电机带动方轴转动至锁体锁合后,如果电机的输出轴和锁体的方轴不分离,想要在门外用钥匙开关门或者在门内的用户用旋钮开关门时需要带动门锁内的电机转动,如此需要很大的扭矩才能转动,正常人较难转动。

因此,如何在电机驱动锁体锁合后确保电机的输出轴和锁体的方轴处于分离状态,以方便用户在门外用钥匙开关门或者在门内用旋钮开关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驱动机构,能够在电机驱动锁体锁合后确保电机的输出轴和锁体的方轴处于分离状态,以方便用户在门外用钥匙开关门或者在门内用旋钮开关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门锁的驱动机构,其包括电机、传动组件和检测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部、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主动件以及与智能门锁的锁体的方轴同轴传动的从动件;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抵接件和与所述从动件固接的第二抵接件,所述主动件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抵接件转动,所述电机的正向转动能够通过所述主动件带动所述第一抵接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二抵接件抵接,以使所述方轴转动并实现所述锁体锁合,所述电机的反向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抵接件反向转动并与所述第二抵接件脱离;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抵接件的转动角度,当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锁体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智能门锁的主控板能够控制所述电机反向转动至所述第一抵接件转动至预设角度。

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第一抵接件的转动角度,当电机正向转动至锁体处于关闭状态后,智能门锁的主控板能够控制电机反向转动至第一抵接件反向转动直至其反转角度达到预设角度。其中,第一抵接件反向转动预设角度后,可保证电机的输出轴与方轴脱离,用户在门外用钥匙开关门或者在门内用旋钮开关门时,无需克服电机的阻力,操作轻松、方便。

其中,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电机转动的特定的方位,电机正向转动能够使得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抵接,并带动从动件和方轴转动,进而实现锁体的锁合,相应的电机反向转动能够实现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脱离。

具体的,第一抵接件所需转动的预设角度可根据锁体的具体结构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要求。检测组件用于实时检测第一抵接件的转动角度,并将所检测到的转动角度发送至主控板,若该第一抵接件的转动角度未达到预设角度,则主控板驱动电机继续反向转动直至该第一抵接件的转动角度达到预设角度为止。

可选地,所述主动件为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轴线与所述从动件的轴线垂直;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所述中间齿轮与所述从动件同轴,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中间齿轮固接。

可选地,所述中间齿轮设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抵接件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侧壁,所述从动件设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抵接件设于所述第二套管的侧壁,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同轴且相互套接。

可选地,还包括空心轴,所述主控板设于所述中间齿轮和所述从动件之间,所述空心轴穿过所述主控板并与所述主控板固定,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均设于所述空心轴内。

可选地,所述中间齿轮的齿部和空心轴之间为镂空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并沿所述第一套管的周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抵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并沿所述第二套管的周向均匀设置。

可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磁性件和磁编码器,所述磁性件固设于所述主动齿轮或所述中间齿轮,所述磁编码器能够通过所述磁性件的转动获知所述第一抵接件的转动角度并将所述转动角度发送至所述主控板。

可选地,所述磁性件固设于所述主动齿轮的轴心处或所述中间齿轮的轴心处。

可选地,所述磁编码器焊接固定于所述主控板。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门锁,其包括锁体、主控板和如上所述的驱动机构。

具有如上所述的驱动机构的智能门锁,其技术效果与上述驱动机构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门锁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连接部的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智能门锁无中间齿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1-3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机;

2-连接部,21-第一抵接件,22-第二抵接件;

3-主动件,31-主动齿轮;

4-从动件,41-第二套管;

5-中间齿轮,51-第一套管;

6-检测组件,61-磁性件,62-磁编码器;

7-空心轴,71-固定块;

8-主控板,81-固定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门锁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连接部的设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智能门锁无中间齿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驱动机构,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智能门锁包括锁体、主控板8和上述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传动组件和检测组件6,具体的,传动组件包括连接部2、主动件3和从动件4,其中,主动件3与电机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从动件4与锁体的方轴同轴传动。

连接部2包括第一抵接件21和第二抵接件22,其中,主动件3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抵接件21转动,第二抵接件22与从动件4固接,主控板8可以控制电机1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电机1的正向转动可通过主动件3带动第一抵接件21转动至与第二抵接件22抵接,以使方轴转动并实现锁体锁合,电机1反向转动能够带动第一抵接件21反向转动至与第二抵接件22脱离。

检测组件6用于检测第一抵接件21的转动角度,当电机1正向转动至锁体处于关闭状态后,智能门锁的主控板8能够控制电机1反向转动至第一抵接件21反向转动直至其反转角度达到预设角度。其中,第一抵接件21反向转动预设角度后,可保证电机1的输出轴与方轴脱离,用户在门外用钥匙开关门或者在门内用旋钮开关门时,无需克服电机1的阻力,操作轻松、方便。

其中,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电机1转动的特定的方位,电机1正向转动能够使得第一抵接件21和第二抵接件22抵接,并带动从动件4和方轴转动,进而实现锁体的锁合,相应的电机1反向转动能够实现第一抵接件21和第二抵接件22脱离。

具体的,第一抵接件21所需转动的预设角度可根据锁体的具体结构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要求。检测组件6用于实时检测第一抵接件21的转动角度,并将所检测到的转动角度发送至主控板8,若该第一抵接件21的转动角度未达到预设角度,则主控板8驱动电机1继续反向转动直至该第一抵接件21的转动角度达到预设角度为止。其中,检测组件6检测第一抵接件21的转动角度并将所检测的角度发送至主控板8,以及主控板8如何根据转动角度控制电机1转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动件3为主动齿轮31,主动齿轮31的轴线与从动件4的轴线垂直,传动组件还包括与主动齿轮31啮合的中间齿轮5,中间齿轮5与从动件4同轴,第一抵接件21与中间齿轮5固接。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主动件3与从动件4同轴设置,并将第一抵接件21设于该主动件3,当电机1带动主动件3转动时,主动件3能够带动第一抵接件21转动以实现与第二抵接件22的抵接和脱离,而将主动齿轮31的轴线和从动件4的轴线垂直设置,便于该电机1的布置,有利于实现智能门锁的小型化。并且,本实施例中,中间齿轮5的数量不做限制,如本实施例中的中间齿轮5为一个,其与主动齿轮31啮合并与第一抵接件21固接,或者,还可以设置多个相互啮合传动连接的中间齿轮5,其中,一个与主动齿轮31啮合,一个与从动件4同轴并与第一抵接件21固接即可,而仅设置一个中间齿轮5可简化整体结构,便于结构布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中间齿轮5设有第一套管51,第一抵接件21设于该第一套管51的侧壁,从动件设有第二套管41,第二抵接件22设于第二套管41的侧壁,第一套管51和第二套管41同轴且相互套接设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套管51套设于第二套管41是外侧,此时,第一抵接件21设于第一套管51的内壁,第二抵接件22设于第二套管41的外壁;或者,还可以将第一套管51套设于第二套管41的内侧,此时,第一抵接件21设于第一套管51的外壁,第二抵接件22设于第二套管41的内壁,上述两种设置方式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另外,套设于内部的套管还可以设置为实心结构,而设置为两个相互套接的套管结构可使得该智能门锁整体更轻量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件21和第二抵接件22的数量均为两个,其中,两个第一抵接件21沿第一套管51的周向均匀设置,两个第二抵接件22沿第二套管41的周向均匀设置。如此一来,可减小第一抵接件21和第二抵接件22抵接时的作用力,保证其使用寿命和抵接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还包括空心轴7,主控板8设于中间齿轮5和从动件4之间,空心轴7穿过主控板8并与主控板8固定,第一套管51和第二套管41均位于该空心轴7内。具体的,该空心轴7与主控板8之间的固定方式不做具体要求,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主控板8设有通孔,空心轴7穿过该通孔,并且通孔的周向设有固定缺口81,相应的空心轴7的外壁设有固定块71,固定块71能够刚好与固定缺口81配合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避免该空心轴7发生转动。或者,还可以将该空心轴7的侧壁与主控板81之间通过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检测组件6包括磁性件61和磁编码器62,其中,磁性件61固设于主动齿轮31或中间齿轮5,磁编码器62能够通过磁性件61的转动获知第一抵接件21的转动角度并将转动角度发送至主控板8。该磁性件61可以是块状、条状、磁环等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该检测组件6设置为红外码盘,如在主动齿轮31或中间齿轮设置黑白相间的色条,通过红外对管检测,数脉冲并获知转动角度;或者还可以将检测组件6设置为磁码盘,如在主动齿轮31或中间齿轮5固设磁环,通过霍尔传感器检测,数脉冲并获知转动角度;亦或者,还可以将检测组件6设置为陀螺仪,将该陀螺仪与主动齿轮31或中间齿轮5固接,陀螺仪在转动时能够读取转动角度。

而通过磁性件61和磁编码器62检测第一抵接件21的转动角度,可使得该检测组件6的检测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安装且功耗较低。

进一步的,磁性件61固设于主动齿轮31的轴心处或中间齿轮5的轴心处,如此设置,可在计算过程中无需另设补偿,简化计算过程,提高磁编码器62的检测精度。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磁编码器62焊接固定于主控板8,当然,本实施例中,对于磁编码器62的位置不做限制,如还可以将其固定于该驱动机构的安装板等均可,而将该磁编码器62与主控板8固接可使整体结构更为规整,同时将磁编码器62与主控板8固接后,可保证其与磁性件61之间的距离在可检测范围内,确保检测精度。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