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直线式的密码鉴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7883发布日期:2021-01-12 07:4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直线式的密码鉴别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微鉴码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直线式的密码鉴别结构。



背景技术:

机械密码锁是一种安全保险装置,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械鉴码器机构成为实现微密码锁的关键之一,特别是齿轮型鉴码器机构。

火工品中用于uqs编码的鉴码结构通常使用两组反向啮合的齿轮组,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两个旋转方向相同的齿轮的步进运动进行鉴码。例如2002年12月的《机械设计与研究》的第18卷第6期的文章“微机械密码锁中的鉴码器机构”,该文献中公开了齿轮型鉴码机构,其具体齿轮组结构如图1所示。该鉴码齿轮组包括两组齿轮,每组齿轮由各自的驱动器驱动,其工作原理都是通过齿轮的步进运动进行鉴码,若密码正确,齿轮正常旋转;若密码不正确,两轮发生干涉,立即锁定。

结合上面的鉴码结构,可以看出目前的鉴码轮一般由三到多层齿轮组成,因此使用的微细加工方法极其复杂,具体参见《新世纪新工艺》·数字设计与制造的2005年第5期的“微机械密码锁鉴码机构的uqs机理研究及其工艺实现”一文,该文献中的码轮集为5层结构,3层齿轮间隔2层垫圈,结构如图2所示。为减小装配误差和配合误差,采用基于su-8胶的准liga技术进行“一体化”加工,加工工艺如图3所示。

从上述文献中的内容,可以看出,现有的鉴码器结构采用的齿轮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微细加工工艺也较为复杂,所以需要一种结构既简单,微细加工工艺又较为简单的微鉴码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直线式的密码鉴别结构,该结构相对传统技术,结构简单,在结构简化的基础上,也简化了微细加工工艺,特别适应于现代的微鉴码器发展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直线式的密码鉴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鉴码单元,两个鉴码单元相向的面上均分布有凸起的鉴码齿,每个鉴码单元上至少设置有一个鉴码齿,两个鉴码单元分别沿交错方向作直线移动;所述两个鉴码单元移动至交叠位置时,相向的面之间保留有鉴码齿足够通过的空间间距;所述空间间距大于最短鉴码齿的长度,小于两个鉴码单元上鉴码齿的长度之和。

所述鉴码单元上按照网格模式布局鉴码齿,即将鉴码单元的面上划分若干个网格,然后将鉴码齿放置于网格内,鉴码齿的数量根据需要解码的密码长度进行设计,密码长度越长,鉴码齿的数量越多。两个鉴码单元上的网格布局模式需相同,以便于在控制鉴码单元移动式,更好计算其移动模式。

或者,所述两个鉴码单元按照轨道模式布局鉴码齿,即沿鉴码单元的移动方向划分轨道,在每条轨道上布局鉴码齿,鉴码齿的数量也是必须根据需要解码的密码长度进行设计。每个鉴码单元上至少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两个鉴码单元上可设置相同数量的轨道,或者不同数量的轨道。

根据上述结构设计的鉴码单元,在鉴码过程中:

当两个鉴码单元相对移动,齿与齿之间不相互影响,能顺利交错开,则表示密码正确;

当两个鉴码单元相对移动,在移动到某一位置,齿与齿之间相处错不开,相互阻挡,则表示密码不正确。

进一步的,两个鉴码单元在空间上的位置设置可以设计为:两个鉴码单元相互垂直交错设置,两个鉴码单元可沿相互垂直交错的方向作直线移动;两个鉴码单元移动到交叠处,在相向的面之间保留有足够鉴码齿通过的空间间距。基于该结构,所述鉴码齿与鉴码单元也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的宽度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所述两个鉴码单元上鉴码齿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不同,是根据解码的密码情况设计。

所述两个鉴码单元上的鉴码齿的形状和高度可以设计完全相同,以便于更完美地实现鉴码。

所述两个鉴码单元均可以设计为相同长宽的矩形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仅设计了两个矩形的单层结构,相比传统结构,不存在多层结构,而且取代了只能用齿轮进行鉴码的方式;通过两个矩形鉴码单元相对垂直的直线运动,不仅可以实现准确鉴码的功能,而且相对传统结构实现了大大的简化,完全可以通过微细加工,可使用mems方式量产化加工,非常符合现代微鉴码器的发展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的“微机械密码锁中的鉴码器机构”中涉及的鉴码齿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背景技术的“微机械密码锁鉴码机构的uqs机理研究及其工艺实现”中码轮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背景技术的“微机械密码锁鉴码机构的uqs机理研究及其工艺实现”中码轮集的加工示意图。

图4是传统结构的齿轮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两个鉴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基于图5的两个鉴码单元相对移动到交错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基于图6的仰视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的两个鉴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基于图8的两个鉴码单元相对移动到交错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基于图9的两个鉴码单元逐步相对移动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鉴码单元a,2鉴码单元b,3轨道,31鉴码单元a上的轨道,32,鉴码单元b上的轨道,4鉴码齿,41鉴码单元a上的鉴码齿,42鉴码单元b上的鉴码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一种基于直线式的密码鉴别结构,设计有两个鉴码单元1、2,分别为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两个鉴码单元1、2相向的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轨道3,两个鉴码单元1、2的轨道3上分布有若干凸起的鉴码齿4,两个鉴码单元1、2分别沿交错方向作直线移动。

在鉴码过程中,当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两个处于交叠状态时:

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相对移动,齿与齿之间不相互影响,能顺利交错开,则表示密码正确;

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相对移动到某一位置,齿与齿之间相处错不开,相互阻挡,则表示密码不正确。

基于上述鉴码过程,当两个鉴码单元1、2移动至交叠位置时,相向的面之间保留有鉴码齿4足够通过的空间间距;所述空间间距大于最短鉴码齿4的长度,小于两个鉴码单元1、2上鉴码齿4的长度之和,即鉴码单元a上的鉴码齿41长度和鉴码单元b上的鉴码齿42长度之和。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可以设计成相互垂直交错设置,两个鉴码单元可沿相互垂直交错的方向作直线移动;两个鉴码单元移动到交叠处,在相向的面之间保留有足够鉴码齿通过的空间间距。基于该结构,所述鉴码齿与鉴码单元也垂直。

如下在空间上的描述,更容易地理解:

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分别沿xy轴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其中鉴码单元a沿x轴方向设置,鉴码单元b沿y轴方向设置,两个鉴码单元沿相互垂直交错的方向作直线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例中设计了具体的轨道和鉴码齿,如图5所示:

所述鉴码单元a上设置有四个轨道31,从上之下依次为轨道1、轨道2、轨道3和轨道4,其中轨道1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41,轨道2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42,轨道3上设置有两个鉴码齿42,轨道4上未设置鉴码齿;在鉴码单元a从左往右移动。

所述鉴码单元b上设置有四个轨道32,从右至左依次为轨道1、轨道2、轨道3和轨道4,其中轨道1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42,轨道2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42,轨道3上设置有2个鉴码齿42,轨道4上未设置鉴码齿;鉴码单元b从下往上移动。

所述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均为矩形块,其长宽高均相同,所设置的轨道宽度也相同。

所述两个鉴码单元1、2上的齿的形状和高度完全相同。

在完成[01011001]密码的行走时:

定义1代表:鉴码单元a走,向右单向运动;

定义0代表:鉴码单元b走,向上单向运动。

如图6-7所示,当两个鉴码单元1、2相对移动时,齿与齿之间不相互影响,能顺利交错时,因此可以顺利完成[01011001]密码的行走。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设计成沿xy轴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其中一个鉴码单元沿x轴方向设置,另一个鉴码单元沿y轴方向设置,两个鉴码单元可沿相互垂直交错的方向作直线移动。

两个鉴码单元1、2相向的面上面上均按照4×8的网格模式布局鉴码齿,其中,如图8所示:

(1)鉴码单元a按照从右往左,从上向下的方向,分布的四个鉴码齿如下:

第1行第2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第2行第4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第2行第5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第3行第7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1)鉴码单元b按照从右往左,从上向下的方向,分布的五个鉴码齿如下:

第1行第1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第3行第2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第5行第3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第6行第3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第8行第4列的网格布局上设置有一个鉴码齿。

所述鉴码单元a从左往右移动,鉴码单元b从下往上移动。

所述鉴码单元a和鉴码单元b均为矩形块,其长宽高均相同,所设置的轨道宽度也相同。

所述两个鉴码单元上的齿的形状和高度完全相同。

在完成[01011001]密码的行走时:

定义1代表:鉴码单元c走,向右单向运动;

定义0代表:鉴码单元d走,向上单向运动。

如图9-10所示,当两个鉴码单元相对移动时,齿与齿之间不相互影响,能顺利交错时,因此可以顺利完成[01011001]密码的行走。

综合,可以看出这种鉴码结构,比传统的结构,更简单,只需要两个矩形的鉴码单元,不存在多层结构,只需要通过一块平板和少量的齿即可实现鉴码。这种结构,提高了微细加工的可操作性,还能实现准确鉴码的功能,与传统常规设计对比,完全符合现代微鉴码器的发展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