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联动导向门锁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2199发布日期:2020-05-08 17:2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门联动导向门锁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门联动导向门锁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地雷、路边炸弹和简易爆炸装置(ied)已经成为战术车辆的最大威胁。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车辆侧面或底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车辆整体或局部严重变形,车门主锁及车门铰链破坏,导致车门打开或脱落,车内乘员受到爆炸冲击造成伤害。面对爆炸环境,对特种车辆车门门锁的防护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特种车辆上使用的门锁形式多为主锁、副锁共同使用以保证车门安全。

现有技术的车门锁存在以下缺点:副锁数量少,且车门框前部没有布置副锁,车门在铰链失效情况下,有打开的风险;各副锁之间联动关系,开启、锁止要分步操作,效率低下;副锁没有弹簧预紧装置,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门联动导向门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车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包括:

多个副锁装置,多个所述副锁装置分别设在车门的不同边沿,所述副锁装置包括第一副锁装置、第二副锁装置、第三副锁装置和第四副锁装置;

多个副锁连杆,所述副锁连杆包括第一副锁连杆、第二副锁连杆、第三副锁连杆和第四副锁连杆,所述第一副锁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副锁装置相连,所述第二副锁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副锁装置相连,所述第三副锁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副锁装置相连,所述第四副锁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副锁装置相连;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在多个所述副锁装置之间,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门锁把手,所述门锁把手的一端设有垂直与车门设置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车门上;主动连杆,所述主动连杆与所述门锁把手相连,所述主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副锁连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主动连杆邻近另一端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副锁连杆的另一端相连;从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主动连杆的另一端相连;t型连杆,所述t型连杆的中心安装在所述车门上,所述t型连杆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从动连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副锁连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副锁连杆的另一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所述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车门上,所述门锁把手的转轴安装在所述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所述驱动装置包括: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所述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车门上,所述t型杆的中心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门联动导向门锁还包括:四个副锁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副锁装置、第二副锁装置、第三副锁装置和第四副锁装置分别安装在所述副锁安装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副锁装置包括:

副锁固定板,所述副锁固定板安装在所述副锁安装支架上,所述副锁固定板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朝向门框的一端设有导向板,另一端敞开;

副锁锁杆,所述副锁锁杆沿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设在所述导向槽内且一端与通过所述第一副锁连杆或所述第二副锁连杆或所述第三副锁连杆或所述第四副锁连杆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

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固定在所述副锁锁杆上且可沿所述导向槽滑动;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导向槽内且套设在所述副锁锁杆上,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止抵所述导向板和所述滑动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四副锁连杆由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组成,所述第一杆段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副锁装置相连,所述第二杆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端相连,还包括:

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杆段和所述第二杆段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杆段和所述第二杆段分别相连,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滑道和原向滑道,所述导向滑道和所述原向滑道分别设在门型面的折弯处的两侧;导向连杆,所述导向连杆的两端分别设在所述导向滑道和所述原向滑道内,所述导向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杆段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段的另一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门联动导向门锁还包括:导向装置安装支架,所述导向装置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车门上,所述导向装置安装在所述导向装置安装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所述导向装置安装支架和所述副锁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车门焊接相连。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通过在车门上布置四把副锁装置,在车门主锁和铰链均失效情况下,可继续将车门固定连接在车身上,保证了车内乘员的安全。同时,通过四连杆结构,门锁把手可联动控制四把副锁,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副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工作原理的一个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的工作原理的又一个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

第一副锁装置10;

第二副锁装置20;

第三副锁装置30;

第四副锁装置40;副锁固定板41;副锁锁杆42;滑动板43;弹性件44;副锁安装支架45;导向板46;

第一副锁连杆51;第二副锁连杆52;第三副锁连杆53;第四副锁连杆54;

驱动装置60;门锁把手61;主动连杆62;从动连杆63;t型连杆64;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65;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66;

导向装置70;导向连杆71;原向滑道72;导向滑道73;原向滑道连接件74;导向滑道连接件75;导向装置安装支架7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包括多个副锁装置、多个副锁连杆和驱动装置60。

具体而言,多个副锁装置分别设在车门的不同边沿,副锁装置包括第一副锁装置10(前向门锁)、第二副锁装置20(后向门锁)、第三副锁装置30(下向门锁结构)和第四副锁装置40(上向门锁),副锁连杆包括第一副锁连杆51、第二副锁连杆52、第三副锁连杆53和第四副锁连杆54,第一副锁连杆51的一端与第一副锁装置10相连,第二副锁连杆52的一端与第二副锁装置20相连,第三副锁连杆53的一端与第三副锁装置30相连,第四副锁连杆54的一端与第四副锁装置40相连,驱动装置60设在多个副锁装置之间,驱动装置60包括门锁把手61、主动连杆62、从动连杆63和t型连杆64。具体地,门锁把手61的一端设有垂直与车门设置的转轴,转轴的一端可枢转地安装在车门上,主动连杆62与门锁把手61相连,主动连杆62的一端与第一副锁连杆51的另一端相连,主动连杆62邻近另一端的位置与第二副锁连杆52的另一端相连,从动连杆63的一端与主动连杆62的另一端相连,t型连杆64的中心安装在车门上,t型连杆64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与从动连杆63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端与第三副锁连杆53的另一端相连,第三端与第四副锁连杆54的另一端相连。

换言之,如图1至图5所示,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主要由多个副锁装置、多个副锁连杆和驱动装置60组成,四把副锁装置分上下左右将车门固定连接在车身上,即使车门铰链和主锁同时失效,也能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安全性更高。其中,驱动装置60主要由门锁把手61、主动连杆62、从动连杆63和t型连杆64组成,各个组件之间可以通过螺栓或销装配在一起,门锁把手61和主动连杆62通过螺栓连接到车门上,第一副锁连杆51和所述第二副锁连杆52通过销连接到主动连杆62上,t型连杆64通过安装螺栓安装到车门上,t型连杆64的长端与主动连杆62之间连接有从动连杆63,主动连杆62、从动连杆63、t型连杆64组成四连杆机构,第三副锁连杆53和第四副锁连杆54通过销轴连接在t型连杆64上。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通过在车门上布置四把副锁装置,在车门主锁和铰链均失效情况下,可继续将车门固定连接在车身上,保证了车内乘员的安全。同时,通过四连杆结构,门锁把手61可联动控制四把副锁,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装置60包括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65,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65固定在车门上,门锁把手61的转轴安装在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65上。也就是说,门锁把手61和主动连杆62通过螺栓连接到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65上。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驱动装置60包括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66,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66安装在车门上,t型杆的中心可枢转地安装在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66上。也就是说,t型连杆64通过安装螺栓连接到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66上。

优选地,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还包括四个副锁安装支架45,第一副锁装置10、第二副锁装置20、第三副锁装置30和第四副锁装置40分别安装在副锁安装支架45上。

进一步地,每个副锁装置包括副锁固定板41、副锁锁杆42、滑动板43和弹性件44。

具体而言,副锁固定板41安装在副锁安装支架45上,副锁固定板41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朝向门框的一端设有导向板46,另一端敞开,副锁锁杆42沿导向槽的长度方向设在导向槽内且一端与通过第一副锁连杆51或第二副锁连杆52或第三副锁连杆53或第四副锁连杆54与驱动装置60相连,滑动板43固定在副锁锁杆42上且可沿导向槽滑动,弹性件44设在导向槽内且套设在副锁锁杆42上,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止抵导向板46和滑动板43。

具体而言,副锁装置主要由副锁固定板41、副锁锁杆42、滑动板43和弹性件44组成,以第四副锁装置40为例,副锁锁杆42通过螺栓、螺母与副锁锁杆42相连,滑动板43固定连接在副锁锁杆42上,导向板46上设有孔,副锁锁杆42贯穿导向板46上的孔。滑动板43与副锁锁杆42之间有弹性件44,用于辅助副锁锁杆42回复原位,导向板46固定连接在副锁固定板41的槽内,副锁锁杆42、滑动板43组成的结构可在副锁固定板41的槽内滑动,用于门锁结构的开启或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44为螺旋弹簧,副锁装置设置螺旋弹簧,给副锁装置施加一定的作用力,消除机构间隙产生的异响,车辆舒适性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副锁连杆54由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组成,第一杆段的一端与第四副锁装置40相连,第二杆段的一端与第三端相连,还包括导向装置70,导向装置70设在两个杆段之间,且与两个杆段相连,导向装置70包括导向滑道73和原向滑道72和导向连杆71。

具体地,两个导向滑道73分别设在门型面的折弯处的两侧,导向连杆71的两端分别设在导向滑道73和原向滑道72内,导向连杆71的一端与第一杆段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杆段的另一端相连。

具体而言,导向装置70示主要由导向连杆71、原向滑道72、导向滑道73、原向滑道连接件74、导向滑道连接件75组成,导向连杆71和导向滑道连接件75通过轴连接,嵌套在导向滑道73内,导向连杆71和原向滑道连接件74通过轴连接,嵌套在原向滑道72内,导向滑道连接件75通过销连接第一杆段,原向滑道连接件74通过销连接第二杆段。导向装置70布置在车门型面的折弯处,能消除车身外观造型带来的方向差异,对不同外观造型的车辆,都具有适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还包括导向装置安装支架76,导向装置70安装在导向装置安装支架76上,也就是说,导向滑道73和原向滑道72分别焊接到导向装置安装支架76上。副锁固定板41通过螺栓连接到副锁安装支架45上。可选地,门锁把手转动轴安装支架65、t型连杆转动轴安装支架66、导向装置安装支架76和副锁安装支架45分别与车门焊接相连。焊接连接结构稳固。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在工作位置状态,车门乘员顺时针转动门锁把手61,以第四副锁装置40(上向副锁)为例,驱动装置60带动第四副锁连杆54,推动副锁锁杆42滑出导向板46。在关闭车门状态下,滑出的副锁锁杆424插入车身门框止口的副锁锁孔,完成门锁结构的锁止。第一副锁装置10(前向门锁)、第二副锁装置20(后向门锁)、第三副锁装置30(下向门锁结构)工作原理同上向副锁。车身门框止口焊接在车身防护板上。如图7和图8所示,车门开启状态时,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处于回位状态。车门关闭状态时,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处于工作状态。门锁转动把手通过四连杆结构可联动控制四把副锁,操作轻便快捷,效率更高。

总而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通过在车门上布置四把副锁装置,在车门主锁和铰链均失效情况下,可继续将车门固定连接在车身上,保证了车内乘员的安全。同时,通过四连杆结构,门锁把手61可联动控制四把副锁,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由于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门联动导向门锁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门锁把手61可联动控制四把副锁,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