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接组件和轮对轴箱分解工装

文档序号:25138948发布日期:2021-05-25 12:17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接组件和轮对轴箱分解工装

本实用新型涉及列车检修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轮对轴箱分解工装。



背景技术:

在对列车检修的过程中会,对轮对轴箱进行拆卸、分解是必须的。轮对轴箱主要套装在轮对轴、然后安装在转向架上,其内部通过轴承与轮对轴装配从而对轮对轴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检修时需要将轮对轴从转向架上拆卸,然后将轴承拉出轮对轴箱,从而取出轮对轴箱。目前的方法是将轮对轴从钢轮上整体拆卸,然后将轮对轴与钢轮装配一端与工装连接固定,并对工装施加推力,从而将轴承从轮对轴、轮对轴箱之间推出。这种方式由于需要拆卸钢轮,因此拆装比较复杂,而且需要增加对轮对轴箱的固定装置,从而便于单独对轮对轴施加推力。显然这使得整个装置比较复杂,而且拆装效率比较低,特别是钢轮一般不需要拆卸,而拆装钢轮十分耗时耗力。

对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轮对轴箱分解工装,其无需将轮对轴从钢轮上拆卸就能完成轮对轴箱与轴承的分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卡接组件和轮对轴箱分解工装,其卡接组件能够实现防脱短轴与动力套在轴向上的限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接组件,包括卡接安装环、卡接动力盘,所述卡接安装环套装固定在动力套上,所述卡接动力盘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地套装在动力套上,所述卡接动力盘内侧设置有内齿轮部分,所述内齿轮部分与卡接齿轮一端啮合传动,所述卡接齿轮可圆周转动地套装在齿轮轴上,齿轮轴安装在卡接安装环上,卡接齿轮与卡接齿条啮合并构成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卡接齿条穿过动力套的侧壁进入卡接滑槽内且与卡接滑块装配固定,所述卡接滑块卡合、可滑动地安装在卡接滑槽内;所述卡接齿条可在动力套径向上滑动;

所述防脱短轴的外径大于连接轴的外径,从而在连接轴与防脱短轴连接处形成防脱台,所述防脱短轴位于卡接滑块和动力连接腔封闭端,所述防脱台在连接轴轴向上不能穿过卡接滑块。

优选地,还包括指示组件,所述指示组件包括指示壳、指示环、指示杆,所述指示壳固定在动力套外壁上,且指示壳内部设置有中空的指示孔,指示孔与指示环卡合、可轴向滑动装配,指示环套装固定在指示杆一端上,指示杆另一端穿过动力套的侧壁、指示滑槽后进入动力连接腔内;

所述指示杆位于指示滑槽内的部分上设置有指示受力环,所述指示滑槽设置在动力套内且与动力连接腔连通;所述指示杆位于指示受力环和指示滑槽靠近指示壳一端的内端面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指示弹簧,指示弹簧用于对指示杆施加阻碍其向指示壳移动的弹性阻力;所述指示受力环可在指示滑槽内沿着其轴向滑动;

指示杆装入指示斜槽内,指示斜槽设置在防脱短轴侧壁上,指示斜槽内侧设置有指示斜面,指示杆与指示斜面直接或间接压紧配合。

优选地,指示杆装入动力连接腔内的一端与指示滚珠可球形滚动装配,指示滚珠与指示斜槽贴紧装配。

优选地,所述指示斜面在防脱短轴上沿着其轴向由靠近伸缩轴一端向与连接轴一端逐渐与防脱短轴的轴线远离。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轮对轴箱分解工装,其用于将轴承从轮对轴箱内拉出,轮对轴箱包括外壳,外壳面向钢轮一端上安装有外壳受力板,所述外壳内部安装有轴套,轴套套装在轴承的外圈上,轴承的内圈与对轮轴不可相对圆周转动装配;对轮轴一端穿出轴承、外壳后与钢轮装配;轴承内部为中空的轴承内孔,轴承内孔套装在对轮轴上;轴套在远离钢轮一端上加工有轴承螺孔;其应用有上述卡接组件。

优选地,还包括底板、立板、油缸支架,所述油缸支架、立板均安装在底板上,油缸支架上安装有油缸,油缸的伸缩轴穿过立板后与动力套装配固定,动力套套装在防脱短轴上,所述防脱短轴固定在连接轴一端,连接轴另一端装入连接螺孔内且与之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所述连接螺孔设置在拉拔轴上,拉拔轴上还设置有半孔、拉拔螺孔,所述半孔、拉拔螺孔相互连通,拉拔螺栓一端穿出拉拔螺孔后与轴承螺孔通过螺纹旋合装配;

所述立板还与阻挡轴一端装配固定,阻挡轴另一端端面顶紧在外壳受力板上;动力套内部为中空的动力连接腔,防脱短轴装入动力连接腔内,且所述防脱短轴不可相对于动力套向外壳移动;

所述拉拔螺孔与拉拔螺栓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所述半孔与拉拔轮可轴向滑动装配;所述防脱短轴、动力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贯穿孔、第二贯穿孔,所述连接螺杆穿过第一贯穿孔、第二贯穿孔从而在轴向上实现防脱短轴、动力套的相对固定。

优选地,所述拉拔轮设置为拉拔齿轮,拉拔齿轮与拉拔齿套内侧的卡齿啮合传动,所述拉拔齿套可圆周转动地套装在拉拔轴上,所述拉拔齿轮在径向上部分穿出半孔。

优选地,所述拉拔齿套内部的卡齿沿着其轴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拉拔轴远离钢轮一端上套装有限位套,限位套用于防止拉拔齿套在轴向上拉出拉拔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利用轴承端面上的轴承螺孔安装拉拔轴,可以在不拆卸钢轮的前提下拉出轴承。而通过连接轴与动力套装配,从而可以通过动力套对拉拔轴施加拉力,以拉出轴承,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卡装组件实现对防脱短轴轴向上的限位,从而为连接轴拉动拉拔轴提供可能,且使用起来十分简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5是拉拔齿套、拉拔齿轮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拉拔轴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卡装转盘端面所在平面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连接轴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图8,本实施例中,轮对轴箱包括外壳160,外壳160面向钢轮140一端上安装有外壳受力板150,所述外壳160内部安装有轴套320,轴套320套装在轴承330的外圈上,轴承330的内圈与对轮轴340不可相对圆周转动装配。对轮轴340一端穿出轴承330、外壳160后与钢轮140装配。本实施例的工装是为了将轴承330从对轮轴340上拉出,拉出轴承后可以将轮对轴箱从对轮轴340上取出,以便于后续的检修工序。轴套330在远离钢轮一端上加工有轴承螺孔331,而轴承330内部为中空的轴承内孔332,轴承内孔332套装在对轮轴340上。

参见图1-图8,本实施例的轮对轴箱分解工装包括底板110、立板120、油缸支架130,所述油缸支架130、立板120均安装在底板110上,油缸支架130上安装有油缸210,油缸210的伸缩轴211穿过立板120后与动力套630装配固定,动力套630套装在防脱短轴440上,所述防脱短轴440固定在连接轴430一端,连接轴430另一端装入连接螺孔413内且与之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所述连接螺孔413设置在拉拔轴410上,拉拔轴410上还设置有半孔411、拉拔螺孔412,所述半孔411、拉拔螺孔412相互连通,所述拉拔螺孔412与拉拔螺栓53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拉拔螺栓530一端穿出拉拔螺孔412后与轴承螺孔331通过螺纹旋合装配;

所述半孔411与拉拔轮520可轴向滑动装配。所述立板120还与阻挡轴310一端装配固定,阻挡轴310另一端端面顶紧在外壳受力板150上,从而限制外壳160向立板120移动的最大位移量。动力套630内部为中空的动力连接腔632,防脱短轴440装入动力连接腔632内,且所述防脱短轴440不可相对于动力套630向外壳160移动。所述防脱短轴440、动力套63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贯穿孔631、第二贯穿孔441,所述连接螺杆(未画出)穿过第一贯穿孔631、第二贯穿孔441从而在轴向上实现防脱短轴440、动力套630的相对固定。

使用时,油缸210启动,从而驱动伸缩轴211向远离钢轮140方向移动,也就通过连接轴430对拉拔轴410施加轴向拉力,拉拔轴410通过拉拔螺栓530对轴承330施加轴向拉力,而外壳160通过阻挡轴310限制使其不能向油缸移动,从而使得轴承330在轴向上与外壳、对轮轴产生位移,直到将轴承完全拉出外壳即可。

优选地,为了快速地将拉拔螺栓530旋入轴承螺孔331内,所述拉拔轮520设置为拉拔齿轮,拉拔齿轮520与拉拔齿套510内侧的卡齿啮合传动,所述拉拔齿套510可圆周转动地套装在拉拔轴410上,所述拉拔齿轮520在径向上部分穿出半孔411从而使得拉拔齿轮520能够与拉拔齿套510啮合。所述拉拔齿套510内部的卡齿沿着其轴向分布,从而保证拉拔螺栓530在轴移的前提下还能与拉拔齿套510啮合传动。所述拉拔轴410远离钢轮140一端上套装有限位套420,限位套420用于防止拉拔齿套510在轴向上拉出拉拔轴410。

由于在动力套630与防脱短轴440之间装配时,需要油缸210驱使动力套630向防脱短轴440移动,由于油缸不可能采用高精度的步进油缸,因为成本太高,已处理很难实现第一贯穿孔631、第二贯穿孔441正对,也就使得连接螺栓不易穿过第一贯穿孔631、第二贯穿孔441。在实际使用时,一个熟练工至少需要1-2分钟对其第一贯穿孔631、第二贯穿孔441,这显然严重影响了效率,与本案追求的高效率相悖。因此发明人设计了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卡接安装环620、卡接动力盘610,所述卡接安装环620套装固定在动力套630上,所述卡接动力盘610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地套装在动力套630上,所述卡接动力盘610内侧设置有内齿轮部分611,所述内齿轮部分611与卡接齿轮650一端啮合传动,所述卡接齿轮650可圆周转动地套装在齿轮轴670上,齿轮轴670安装在卡接安装环620上,卡接齿轮650与卡接齿条640啮合并构成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卡接齿条640穿过动力套630的侧壁进入卡接滑槽634内且与卡接滑块660装配固定,所述卡接滑块660卡合、可滑动地安装在卡接滑槽634内;所述卡接齿条640可在动力套630径向上滑动。

所述防脱短轴440的外径大于连接轴430的外径,从而在连接轴430与防脱短轴440连接处形成防脱台443,所述防脱短轴440位于卡接滑块660和动力连接腔632封闭端,所述防脱台443在连接轴430轴向上不能穿过卡接滑块660,从而在伸缩轴211向远离连接轴移动时能够通过卡接滑块660与防脱台443端面贴紧以对连接轴施加拉力。

初始状态时,所述卡接滑块660装入卡接滑槽634内而不进入动力连接腔632内。使用时,伸缩轴驱动动力套630向防脱短轴440移动、套装在防脱短轴440上直到防脱台443穿过卡接滑块660;然后旋转卡接动力盘610,使得卡接动力盘610驱动卡接齿轮650圆周转动,卡接齿轮650驱动卡接齿条640下移,从而带动卡接滑块660沿着卡接滑槽634下移,使得卡接滑块660在连接轴轴向上与防脱台443重叠。然后油缸驱动伸缩轴反向移动拉伸拉拔轴即可。

由于防脱短轴440装入动力连接腔632后只能通过感觉判断防脱短轴440在轴向上相对于动力连接腔632的位置,这很容易造成动力连接腔632封闭端与防脱短轴440撞击,轻者造成防脱短轴440损坏,重则造成轴承、油缸损坏,因此探测防脱短轴440在动力连接腔632内是否装配到位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发明人进行如下改进:

增加指示组件,所述指示组件包括指示壳710、指示环720、指示杆730,所述指示壳710固定在动力套630外壁上,且指示壳710内部设置有中空的指示孔711,指示孔711与指示环720卡合、可轴向滑动装配,指示环720套装固定在指示杆730一端上,指示杆730另一端穿过动力套630的侧壁、指示滑槽633后进入动力连接腔632内,且指示杆730装入动力连接腔632内的一端与指示滚珠740可球形滚动装配,所述指示杆730位于指示滑槽633内的部分上设置有指示受力环731,所述指示滑槽633设置在动力套630内且与动力连接腔632连通;所述指示杆730位于指示受力环731和指示滑槽633靠近指示壳710一端的内端面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指示弹簧740,指示弹簧740用于对指示杆730施加阻碍其向指示壳710移动的弹性阻力。所述指示受力环731可在指示滑槽633内沿着其轴向滑动。

所述防脱短轴440侧壁上设置有指示斜槽442,指示斜槽442内侧设置有指示斜面4421,所述指示斜面4421在防脱短轴440上沿着其轴向由靠近伸缩轴一端向与连接轴430一端逐渐与防脱短轴440的轴线远离。指示杆730装入指示斜槽442内、指示滚珠740与指示斜槽442贴紧装配。

在防脱短轴440装入动力连接腔632内的过程中,指示杆730装入指示斜槽442内、指示滚珠740与指示斜槽442贴紧装配;随着防脱短轴440向动力连接腔632移动,能够驱动指示杆730克服指示弹簧740的弹力向指示环720移动,通过指示环720与指示孔711外端面的相对位置就能判断防脱短轴440在动力连接腔632内是否装配到位。本实施例中,一旦指示环720的外端面与指示孔711的外端面平齐就为装配到位。这种设计十分直观,不用通过经验评估,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防脱短轴440与动力连接腔632的封闭端撞击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