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2728发布日期:2021-08-13 15:59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器人防护技术领域,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



背景技术:

工业用机器人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要属六轴机器人了。它能够安装在不同的场景之中,例如地板,桌子,墙壁,天花板或线性致动器上,被赋予各种安装使命,广泛应用在家电、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等诸多行业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有异性能。

现有机器人六轴旋转时外圈不能够活动,不能安装防护产品,不能很好的机器人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缺陷。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包括机器人、上底环和下底环,上底环与下底环可拆卸连接,上底环的上对称设有前后固定连杆,前后固定连杆上固定设有侧方固定连杆,下底环上设有多个支撑连杆,前后固定连杆包括前杆、后杆和固定环,前杆和后杆的一端均与上底环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固定环固定连接,固定环与机器人侧壁固定连接,侧方固定连杆一端与固定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一机器人侧壁固定连接,支撑连杆位于下底环的下方。

优选的,上底环和下底环均由两个半圆环构成,两个半圆环之间采用接口固定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上底环的下端设有t型结构,下底环的上端设有t型槽,上底环与下下底环通过t型结构与t型槽插接。

优选的,前杆、后杆与固定环不共面,固定环的环面与上底环的环面垂直。

优选的,上底环在下底环上自由转动,接口固定板位于上底环与下底环的内侧。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包括机器人、上底环和下底环,上底环与下底环可拆卸连接,上底环的上对称设有前后固定连杆,前后固定连杆上固定设有侧方固定连杆,下底环上设有多个支撑连杆,前后固定连杆包括前杆、后杆和固定环,前杆和后杆的一端均与上底环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固定环固定连接,固定环与机器人侧壁固定连接,侧方固定连杆一端与固定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一机器人侧壁固定连接,支撑连杆位于下底环的下方,此设计的结构,通过该防护支撑架来支撑保护机器人,解决了机器人防护服从一轴位置分段再连接工艺,提高了密封性,不会干涉机器人一轴大转角运转,减少了防护服与机器人的摩擦,延长防护服的使用寿命,若不采用该结构而直接将防护服与机器人连接,机器人一轴转角过大时辉将防护服撕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的t型结构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的前后固定连杆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的使用状态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00、机器人;110、上底环;111、t型结构;120、下底环;121、t型槽;130、前后固定连杆;131、前杆;132、后杆;133、固定环;140、侧方固定连杆;150、支撑连杆;160、接口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机器人100旋转轴防护支撑架,包括机器人100、上底环110和下底环120,上底环110与下底环120可拆卸连接,上底环110的上对称设有前后固定连杆130,前后固定连杆130上固定设有侧方固定连杆140,下底环120上设有多个支撑连杆150,前后固定连杆130包括前杆131、后杆132和固定环133,前杆131和后杆132的一端均与上底环110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固定环133固定连接,固定环133与机器人100侧壁固定连接,侧方固定连杆140一端与固定环133固定连接,另一端一机器人100侧壁固定连接,支撑连杆150位于下底环120的下方,此设计的结构,通过该防护支撑架来支撑保护机器人100,解决了机器人100防护服从一轴位置分段再连接工艺,提高了密封性,不会干涉机器人100一轴大转角运转,减少了防护服与机器人100的摩擦,延长防护服的使用寿命,若不采用该结构而直接将防护服与机器人100连接,机器人100一轴转角过大时辉将防护服撕破。

本实施例的上底环110和下底环120均由两个半圆环构成,两个半圆环之间采用接口固定板160固定连接,此设计,便于后期直接安装再机器人100上。

本实施例的上底环110的下端设有t型结构111,下底环120的上端设有t型槽121,上底环110与下下底环120通过t型结构111与t型槽121插接,此设计,上底环110和下底环120固定连接的同时也能相互转动,便于机器人100一轴转动。

本实施例的前杆131、后杆132与固定环133不共面,固定环133的环面与上底环110的环面垂直,由于机器人100一轴处较宽,此设计可以使得固定环133与机器人100更好的固定连接,同时前杆131和后杆132能够与上底环110边缘处固定连接,不影响机器人100运作和防护服保护。

本实施例的上底环110在下底环120上自由转动,接口固定板160位于上底环110与下底环120的内侧,此设计能够保护接口固定板160,避免与外界接触造成松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某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100)、上底环(110)和下底环(120),所述上底环(110)与下底环(120)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底环(110)的上对称设有前后固定连杆(130),所述前后固定连杆(130)上固定设有侧方固定连杆(140),所述下底环(120)上设有多个支撑连杆(150),所述前后固定连杆(130)包括前杆(131)、后杆(132)和固定环(133),所述前杆(131)和后杆(132)的一端均与上底环(110)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固定环(13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133)与机器人(100)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侧方固定连杆(140)一端与固定环(133)固定连接,另一端一机器人(100)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连杆(150)位于下底环(120)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环(110)和下底环(120)均由两个半圆环构成,所述两个半圆环之间采用接口固定板(160)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环(110)的下端设有t型结构(111),所述下底环(120)的上端设有t型槽(121),所述上底环(110)与所述下底环(120)通过t型结构(111)与t型槽(121)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杆(131)、后杆(132)与固定环(133)不共面,所述固定环(133)的环面与上底环(110)的环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环(110)在下底环(120)上自由转动,所述接口固定板(160)位于上底环(110)与下底环(120)的内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器人旋转轴底部支撑架,属于机器人防护技术领域,包括机器人、上底环和下底环上底环的上对称设有前后固定连杆,前后固定连杆上固定设有侧方固定连杆,下底环上设有多个支撑连杆,前后固定连杆包括前杆、后杆和固定环,固定环与机器人侧壁固定连接,侧方固定连杆一端与固定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一机器人侧壁固定连接,支撑连杆位于下底环的下方,此设计的结构,通过该防护支撑架来支撑保护机器人,解决了机器人防护服从一轴位置分段再连接工艺,提高了密封性,不会干涉机器人一轴大转角运转,减少了防护服与机器人的摩擦,延长防护服的使用寿命,若不采用该结构而直接将防护服与机器人连接,机器人一轴转角过大时辉将防护服撕破。

技术研发人员:袁喜龙;缪荣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誉甲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2
技术公布日:2021.08.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