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机构、扶手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7668发布日期:2022-03-23 09:58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锁机构、扶手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锁机构、扶手箱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已成为人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人们对车辆驾驶舒适性越来越高,为了缓解驾驶疲劳,在主驾驶与副驾驶之间设置扶手箱。
3.现有扶手箱的锁机构通常采用杠杆原理对扶手箱的箱盖进行开启与关闭,占用空间大,在箱盖关闭时,锁机构的锁钩与杠杆一直处于接触状态,容易产生异响和卡滞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锁机构、扶手箱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扶手箱的锁机构占用空间大,容易产生异响和卡滞的现象。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锁机构,用于安装于扶手箱的箱体和箱盖的一端,所述锁机构包括:壳体、锁止件、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按压组件;
7.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锁止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上,且用于锁紧所述箱盖锁紧或解除与所述箱盖的锁紧;
8.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按压组件位于所述锁止件远离所述箱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或分离,所述按压组件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啮合;
9.在所述锁止件与所述箱盖锁紧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分离,在所述按压组件朝向所述锁止件移动的情况下,所述锁止件解除与所述箱盖的锁紧。
10.进一步的,所述锁机构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
11.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将第一弹性件,在所述锁止件与所述箱盖锁紧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性件将所述锁止件弹性预紧;
12.所述第二转动件通过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锁止件靠近所述按压组件的表面,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第一齿纹,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第二齿纹;
15.所述第二齿纹用于与所述第一齿纹啮合。
16.进一步的,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扣手和移动件;
17.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扣手与所述锁止件之间,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移动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锁止件,且与所述扣手固定连接;
18.所述壳体位于所述扣手靠近所述锁止件的一侧,所述移动件部分穿设所述壳体,且所述移动件的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齿条,所述第一转动件位于所述齿条的底部,且与所述齿条啮合,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按压组件至所述锁止件的方向。
19.进一步的,所述锁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
20.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表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壳体,在所述锁止件与所述箱盖锁紧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性件将所述扣手弹性预紧。
2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盲孔,所述盲孔的孔低上设于支撑柱;
22.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部分套设于所述支撑柱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孔底。
23.进一步的,所述锁止件包括连接部和锁止部;
24.所述锁止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锁止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上;
25.所述锁止部为锁钩结构。
2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2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机构用于安装于扶手箱的箱体和箱盖的一端,包括壳体、锁止件、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按压组件;壳体用于与箱体连接,第一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锁止件固定于第一转动件上,且用于锁紧箱盖锁紧或解除与箱盖的锁紧;第二转动件和按压组件位于锁止件远离箱体的一侧,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且与第一转动件啮合或分离,按压组件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且与第二转动件啮合;在锁止件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分离,与现有的锁机构的锁钩与杠杆一直处于接触状态相比,本实施例的锁机构可以避免异响和卡滞的现象;在按压组件朝向锁止件移动的情况下,按压组件可以推动第二转动件转动,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从分离状态逐渐变为啮合状态,然后,第二转动件带动第一转动件转动,第一转动件的转动带动锁止件朝向按压组件移动,以使锁止件解除与箱盖的锁紧。可见,由于本实施例锁机构的传动为啮合传动,其占用的空间较小,传动更加平稳、顺畅和稳定。
2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扶手箱,包括上述锁机构。
29.所述扶手箱与上述锁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30.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扶手箱。
31.所述车辆与上述扶手箱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3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其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啮合;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其中,第一转动件
与第二转动件分离;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机构的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机构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壳体;11:盲孔;12: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孔;14:穿设通孔;
41.2:锁止件;21:锁止部;22:连接部;23-放置槽;
42.3:第一转动件;31:第一齿纹;
43.4:第二转动件;41:第二齿纹;
44.5:按压组件;51:扣手;511:按钮;512:框体;52:移动件;520-第二表面;521-固定部;522-移动部;53:齿条;
45.6: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8:第一弹性件;9: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4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锁机构,锁机构用于安装于扶手箱的箱体和箱盖的一端,参照图1至图4,锁机构具体可以包括:壳体1、锁止件2、第一转动件3、第二转动件4和按压组件5;壳体1用于与箱体连接,第一转动件3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锁止件2固定于第一转动件3上,且用于锁紧箱盖或解除与箱盖的锁紧;第二转动件4和按压组件5位于锁止件2远离箱体的一侧,第二转动件4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且与第一转动件3啮合或分离,按压组件5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且与第二转动件4啮合;在锁止件2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第一转动件3与第二转动件4分离,在按压组件5朝向锁止件2移动的情况下,锁止件2解除与箱盖的锁紧。
49.在实际应用中,扶手箱通常设置于车辆前排的两个座位之间,扶手箱包括箱体和箱盖,锁机构安装于扶手箱的箱体的一端和箱盖的一端,箱盖的另一端与箱体的另一端铰接。锁机构的壳体1用于通过粘接、紧固件和焊接与箱体连接于一起,对于壳体1与箱体的具体连接方式,本实施例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50.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转动件3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也即,第一转动件3可相对壳体1转动。锁止件2固定于第一转动件3上,对于锁止件2固定第一转件件3的方式,可以为粘接、焊接、螺接和一体成型等方式中的任一种,锁止件2固定于第一转动件3的具体方式,本实施例可以不做限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实际中,锁止件2用于与箱盖锁紧或分离,在本实施例中,箱体具有容纳腔,以车辆的方向(车辆的前后、上下和左右)为参考,箱体的上端为容纳腔的开口端,箱盖的一端(前端)位于容纳腔内,且靠近箱体的前侧壁,箱盖的另一端(后端)可相对箱体的后侧壁转动。翻盖的前端设有卡槽,卡槽贯穿箱盖的前侧壁,当锁止件2卡接在卡槽内时,锁止件2锁紧箱盖,箱盖处于关闭状态;当锁止件2与卡槽分离时,锁止件2解除与箱盖的锁紧,箱盖逆时针转动,以使箱盖处于开启状态,从而方便用户向箱体内放物体或者从箱体内取出物体。
51.具体而言,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转动件4和按压组件5位于锁止件2远离箱体的一
侧,在实际中,第二转动件4和按压组件5位于锁止件2的前侧。第二转动件4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也即,第二转动件4可相对壳体1转动,并且,第二转动件4与第一转动件3啮合或分离。在实际中,两个齿轮的传动关系称为啮合,齿轮啮合传动具有传递效率较高、工作寿命长、传动平稳、可靠性高、能实现各种位置要求的两轴传动等特点,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动件3和第二转动件4的至少部分具有啮合的结构。
52.具体而言,按压组件5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也即,按压组件5可相对壳体1移动,在实际中,移动的实现方式通常为滑槽与滑块的配合、滑轨与滚轮的配合和其他可以实现移动的方式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对于按压组件5的具体移动方式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并且,按压组件5与第二转动件4啮合,本实施例中的按压组件5和第二转动件4的至少部分具有啮合的结构。
53.具体而言,在锁止件2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也即,锁止件2卡接于卡槽的情况下,第一转动件3与第二转动件4分离,与现有的锁机构一直处于接触状态相比,本实施例的锁机构可以避免异响和卡滞的现象。
54.具体而言,当用户按压按压组件5,按压组件5朝向锁止件2移动,在实际中,按压组件5向后移动,按压组件5可以推动第二转动件4沿第一方向(图示为逆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4与第一转动件3从分离状态逐渐变为啮合状态(从图4至图3),然后,第二转动件4带动第一转动件3沿第二方向(图示为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件3的转动带动锁止件2朝向按压组件5移动,也即,锁止件2向前移动,以使锁止件2与卡槽分离,锁止件2解除与箱盖的锁紧,箱盖相对箱体转动以变为开启状态。可见,由于本实施例锁机构的传动为啮合传动,占用的空间较小,传动更加平稳、顺畅和稳定。
5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锁机构还包括:间隔设置地第一转轴6和第二转轴7;第一转动件3通过第一转轴6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且第一转轴6上设有将第一弹性件8,在锁止件2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8将锁止件2弹性预紧;第二转动件4通过第二转轴7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
56.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转轴6设置于壳体1上,并且第一转轴6与壳体1固定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转轴6相对壳体1不发生相对位移,第一转轴6可以通过粘接、焊接、螺接、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等方式中的任一种与壳体1固定连接,具体固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可以不做限定。第一转动件3可以套设于第一转轴6上,且与第一转轴6间隙配合,这样,第一转动件3可以相对第一转轴6转动,从而相对壳体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轴6和第二转轴7沿车辆的左右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第二转轴7远离锁止件2,也即,第二转轴7位于第一转轴6的前侧,或者说,第二转轴7位于锁止件2远离箱体的一侧。
57.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转轴7设置于壳体1上,第二转轴7与壳体1固定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转轴7相对壳体1不发生相对位移,第二转轴7可以通过粘接、焊接、螺接、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等方式中的任一种与壳体1固定连接,具体固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可以不做限定。第二转动件4可以套设于第二转轴7上,且与第二转轴7间隙配合,这样,第二转动件4可以相对第二转轴7转动,从而相对壳体1转动。其中,第二转轴7远离箱体,第一转轴6靠近箱体,且位于箱体与第二转轴7之间。
58.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转轴6上设有第一弹性件8,在锁止件2与箱盖锁紧的情
况下,第一弹性件8将锁止件2弹性预紧,也就是说,第一弹性件8处于预紧状态,可以为锁止件2提供一个背向按压组件5(朝向箱体)的预压力,以确保锁止件2与箱盖上的卡槽卡接,从而确保锁止件2处于锁紧状态。
5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8为扭簧,第一弹性件8的一端连接于锁止件2靠近按压组件5的表面,另一端连接于壳体1。
60.具体而言,参照图5,第一弹性件8可以为扭簧,扭簧也称扭转弹簧,扭簧套设于第一转轴6上,扭簧的一端连接于锁止件2靠近按压组件5的表面,也即,扭簧的一端连接于锁止件2的前表面,扭簧的另一端连接于壳体1。在锁止件2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扭簧处于压缩状态,扭簧的一端抵接于锁止件2的前表面,以使锁止件2处于锁紧状态。
61.示例性的,当用户按压按压组件5,按压组件5朝向锁止件2移动,按压组件5可以推动第二转动件4逆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4与第一转动件3从分离状态逐渐变为啮合状态,然后,第二转动件4带动第一转动件3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件3的转动带动锁止件2朝向按压组件5移动,此时,扭簧继续被压缩,并顺时针转动,以使锁止件2与卡槽分离;当用户撤销按压力后,扭簧释放弹力且逆时针转动,带动锁止件2背向按压组件5移动,以使锁止件2插入卡槽,箱盖处于锁紧状态,此时,扭簧复位。
62.当然,第一弹性件8还可以为卷簧或者与扭簧具有相同的特性的弹性件,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弹性件8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6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转动件3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第一齿纹31,第二转动件4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第二齿纹41;第二齿纹41用于与第一齿纹31啮合。
64.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转动件3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第一齿纹31,第一齿纹31可以理解为:第一转动件3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多个第一齿,相邻的两个第一齿之间具有第一齿槽。第二转动件4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第二齿纹41,第二齿纹41可以理解为:第二转动件4的周向侧壁的部分上设有多个第二齿,相邻的两个第二齿之间为第二齿槽。在实际中,第二齿用于与第一齿啮合,以使第二转动件4与第一转动件3啮合。
6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按压组件5包括:扣手51和移动件52;移动件52位于扣手51与锁止件2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件52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520,第一表面远离锁止件2,且与扣手51固定连接;壳体1位于扣手51靠近锁止件2的一侧,移动件52部分穿设壳体1,且移动件5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设有齿条53,第一转动件3位于所述齿条53的底部,且与齿条53啮合,其中,第一方向为从按压组件5至锁止件2的方向。
66.具体而言,在第一方向(从按压组件5至锁止件2的方向)上,也即,在车辆的前后(长度)方向上,如图1所示,移动件52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520,第一表面远离锁止件2,第二表面520靠近锁止件2,也就是说,第一表面为移动件52的前表面,第二表面520为移动件52的后表面。移动件52的第一表面可以通过粘接、焊接和紧固件连接等方式中的任一种固定于扣手51上,本实施例对第一表面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67.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位于扣手51靠近锁止件2的一侧,也即,壳体1位于扣手51的后侧。移动件52部分穿设壳体1,壳体1上可以设置用于移动件52穿设的通孔,在实际中,移动件52的部分伸入通孔14,部分凸出壳体1的前表面。移动件52的底部沿第一方
向设有齿条53,第一转动件3位于齿条53的底部,图示中从上向下的方向上,依次为移动件52、齿条53和第二转动件4。需要说明的是,齿条53可以为单独的部件,通过粘接、焊接和紧固件连接等的任一种方式固定于移动件52的下表面,也可以是齿条53与移动件52为一体成型结构。
68.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移动件52与齿条53啮合,类似以齿轮与齿条53的啮合。在实际中,按压组件5向后移动的同时带动齿条53向后移动,从而推动第二转动件4沿第一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齿条53沿第一方向的设置长度,也即,齿条53在移动件52底部的设置位置及长度,本实施例对此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示例性地,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件52的长度大于齿条53的长度,图中的齿条53靠近锁止件2的一端与移动件52靠近锁止件2的一端平齐,也即,齿条53的后端与锁止件2的后端平齐,这样的结构整齐、美观。
6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锁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9;第二弹性件9的一端抵接于第二表面520,另一端抵接于壳体1,在锁止件2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第二弹性件9将扣手51弹性预紧。
70.具体而言,第二弹性件9的一端抵接于第二表面,另一端抵接于壳体1,也即,第二弹性件9的前端抵接于移动件52的后表面上,第二弹性件9的后端抵接于壳体1上。在锁止件2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第二弹性件9处于预紧状态,以为移动件52提供一个向前的推力,由于扣手51与移动件52的第一表面连接,以通过移动件52使扣手51处于初始状态。当用户撤销按压力后,第一弹性件8释放弹力且逆时针转动,以带动锁止件2背向按压组件5移动,锁止件2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一转动件3沿第一方向(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件4沿第二方向(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4与第一转动件3从啮合状态逐渐变为分离状态,同时第二转动件4的转动可以带动移动件52背向锁止件2移动,从而带动扣手51背向锁止件2移动,在扣手51背向锁止件2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弹性件9也释放弹力以复位,第二弹性件9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扣手51背向锁止件2移动,以使扣手51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7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6,壳体1上设有盲孔11,盲孔11的孔底上设于支撑柱;第二弹性件9为压缩弹簧,第二弹性件9的部分套设于支撑柱上,第二弹性件9的另一端抵接于孔底。
72.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壳体1上设有盲孔11,盲孔11即为不贯穿壳体1的孔,盲孔11的孔底上设置有支撑柱。若第二弹性件9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部分套设于支撑柱上,以避免压缩弹簧在受力的情况下出现径向晃动或轴向扭曲,进一步固定压缩弹簧的位置。压缩弹簧的后端抵接于盲孔11的孔底,为了进一步提高压缩弹簧的安装稳定性,压缩弹簧的后端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固定于孔底,压缩弹簧的前端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移动件52的第一表面。
73.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弹性件9也可以为与压缩弹簧具有相同作用的弹性件,例如第二弹性件9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或硅胶,可以将橡胶和硅胶的做成中空的柱状,且柱状的外侧壁在轴向方向上为波纹形。对于第二弹性件9的具体类型和结构,本实施例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7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锁止件2包括连接部22和锁止部21;锁止部21连接于连接部22上,连接部22远离锁止部2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转动件3上;锁止部21
为锁钩结构。
75.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锁止部21位于连接部22的上端,且位于连接部22远离按压组件5的一侧,连接部22远离锁止部2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转动件3上,也即,连接部22的下端固定于第一转动件3上。在本实施例中,锁止部21与第一转动件3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以提高锁止件2的强度和硬度,以延长锁止件2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锁机构的使用寿命。
76.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锁止部21为锁钩结构,锁钩的截面形状类似于“直角梯形”,锁钩的上表面可以看成直角梯形的上底,锁钩的下表面可以看成直角梯形的下底,锁钩的前表面可以看成直角梯形的直角边,锁钩的后表面可以看成直角梯形的斜边。其中,连接部22的前表面与锁钩的上表面的连接处设置倒角,以避免锁止件2与锁机构的其他部件干涉。
7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件3可以为圆柱形,第一转动件3套设于第一转轴6的中部区域,壳体1上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2,第一转轴6的一端穿设且固定于一个第一安装孔12,第一转轴6的另一端穿设且固定于另一个第一安装孔12。壳体1上还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二安装孔13,第二转轴7的一端穿设且固定于一个第二安装孔13,第二转轴7的另一端穿设且固定于另一个第二安装孔1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轴6和第二转轴7沿车辆的左右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并且,第二转轴7远离锁止件2,且位于移动件52的底部。
7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移动件52包括固定部52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移动部522,上文所述的第一表面为固定部521的前表面,所述的第二表面520为固定部521的后表面。两个移动部522间隔设置于固定部521的后表面上,一个移动部522的左表面与固定部521的左表面平齐,另一个移动部522的右表面与固定部521的右表面平齐,这样,移动件52的结构整齐、美观,并且可以使两个移动部522之间的空间更大,以放置锁机构的其他部件。
79.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6所示,壳体1在与移动部522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移动部522穿设的穿设通孔14,图示穿设通孔14的截面形状为“t”字型,移动部522的截面形状与穿设通孔14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在两个穿设通孔14中间设于用于安装第二弹性件9的盲孔11,盲孔1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与第二弹性件9的形状相匹配。在实际中,为了使第二弹性件9可以均衡地推动扣手51恢复到初始状态,第二弹性件9设置于两个移动部522的中部区域,也即,盲孔11位于两个穿设通孔14的中部区域。
80.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每个移动部522的底部设有齿条53,在每个齿条53的下部设有第二转动件4,并且,第一转动件3在与各第二转动件4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齿纹31,图示中,锁止件2位于两个第一齿纹31的中部区域。
81.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锁止件2在靠近按压组件5的表面设有用于放置第一弹性件8的放置槽23,放置槽23从锁止件2的前表面背向按压组件5(向后)延伸,放置槽23贯穿第一转动件3,以使第一弹性件8可以套设于第一转轴6上,且第一弹性件8的一端可以抵接于锁止件2靠近按压组件5的表面上。
82.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3所示,扣手51包括框体512和按钮511,按钮511可移动地连接于框体512内,按钮511靠近锁止件2(后表面)固定于移动件52的移动部522的第一表面上,框体512与壳体1固定连接。按钮511可相对框体512的内壁移动,其可以通过滑块与滑槽
的配合等方式实现,例如,按钮511的侧壁上设有滑块,框体512的内壁在与滑块相对的位置设有滑槽,或者,框体512的内壁上设有滑块,按钮511的侧壁在与滑块相对的位置设有滑槽。
8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壳体1的形状为不规则形状,该形状是根据锁机构各部件与箱体的结构和位置进行设定的。
84.本实施例锁机构的安装过程如下:1)将第一弹性件8放置于锁止件2的放置槽23内,第一转轴6穿设第一转动件3和第一弹性件8,并固定在壳体1的第一安装孔12内;2)将两个第二转动件4套设于第二转轴7,在将第二转轴7固定于壳体1的第二安装孔13内,此时,第一转动件3上的第一齿纹31与第二转动件4上的第二齿轮未啮合;3)安装移动件52,以将移动件52底部的齿条53与第二转动件4啮合;4)将第二弹性件9安装于支撑柱上,并将扣手51安装于移动件52的第一表面上;5)将壳体1固定于箱体上。可见,本实施例的锁机构,安装方便、结构简单。
8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8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机构用于安装于扶手箱的箱体和箱盖的一端,包括壳体、锁止件、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按压组件;壳体用于与箱体连接,第一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锁止件固定于第一转动件上,且用于锁紧箱盖锁紧或解除与箱盖的锁紧;第二转动件和按压组件位于锁止件远离箱体的一侧,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且与第一转动件啮合或分离,按压组件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且与第二转动件啮合;在锁止件与箱盖锁紧的情况下,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分离,与现有的锁机构的锁钩与杠杆一直处于接触状态相比,本实施例的锁机构可以避免异响和卡滞的现象;在按压组件朝向锁止件移动的情况下,按压组件可以推动第二转动件转动,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从分离状态逐渐变为啮合状态,然后,第二转动件带动第一转动件转动,第一转动件的转动带动锁止件朝向按压组件移动,以使锁止件解除与箱盖的锁紧。可见,由于本实施例锁机构的传动为啮合传动,其占用的空间较小,传动更加平稳、顺畅和稳定。
8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扶手箱,包括上述锁机构。
88.具体而言,扶手箱设置于车辆前排的两个座椅之间,扶手箱包括上述锁机构,上文已经将锁机构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89.所述扶手箱与上述锁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90.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扶手箱。
91.具体而言,车辆前排的两个座椅之间设置有扶手箱,扶手箱包括上述锁机构,上文已经将锁机构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92.所述车辆与上述扶手箱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9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