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1837发布日期:2023-01-31 23:16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隔振器划线工装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氟利昂制冷机组通过隔振器连接于机座,一般需要对机座进行钻孔处理,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现有的隔振器划线工装对机座的钻孔进行划线,此时,现有的隔振器划线工装由上下模板及筋板组成,高度由理论高度确定,现场出现制作误差是也无法进行调整,导致现有的隔振器划线工装无法进行高度的调整,影响了现有的隔振器划线工装的划线效果和空间操作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以解决现有的隔振器划线工装无法进行高度的调整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包括:
5.上模板,用于连接制冷机组;所述上模板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作为隔振器相对于所述制冷机组的第一安装部;
6.导向柱,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板;所述导向柱远离所述上模板的一端向外凸设有限位台;
7.下模板,穿设所述导向柱,并沿着所述导向柱相对于所述上模板浮动;所述下模板与所述上模板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进入;所述下模板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供所述限位台穿设,所述限位台的上侧壁能够抵接所述限位孔的上侧壁,以限制所述下模板脱离所述导向柱;所述下模板设有第一划线孔,所述第一划线孔作为隔振器相对于机座的第二安装部。
8.可选的,所述上模板设有第一过孔,所述导向柱的顶部凸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穿设所述第一过孔,并通过螺柱固定于所述上模板;所述导向柱的顶部抵接所述上模板的下侧壁。
9.可选的,所述下模板设有第二过孔,所述导向柱穿设所述第二过孔,并与所述第二过孔间隙连接。
10.可选的,所述限位孔处于所述第二过孔的下侧,并与所述第二过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柱容纳于所述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过孔的内径。
11.可选的,所述上模板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下模板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相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布置,并与所述第一容纳槽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大小随着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之间的浮动而调整。
12.可选的,所述上模板还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一侧,并为长条孔。
13.可选的,所述下模板还设有第二划线孔,所述第二划线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划线孔
的一侧,并为长条孔。
14.可选的,所述导向柱为台阶柱。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上模板用于连接制冷机组;上模板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作为隔振器相对于制冷机组的第一安装部;导向柱固定连接于上模板;导向柱远离上模板的一端向外凸设有限位台;下模板穿设导向柱,并沿着导向柱相对于上模板浮动;下模板与上模板之间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进入;下模板设有限位孔,限位孔供限位台穿设,限位台的上侧壁能够抵接限位孔的上侧壁,以限制下模板脱离导向柱;下模板设有第一划线孔,第一划线孔作为隔振器相对于机座的第二安装部,其中,下模板穿设导向柱,并沿着导向柱相对于上模板浮动;下模板与上模板之间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进入,容纳空间的大小随着下模板相对于上模板的浮动而调整,并且动态地适应制冷机组和机座之间的空间,隔振器划线工装基于上模板的第一安装孔和下模板的第一划线孔作为隔振器的替代品,并且基于第一划线孔对机座进行划线和钻孔,提高了隔振器划线工装对机座的划线便利性和空间操作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振器划线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振器划线工装的下模板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振器划线工装的上模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以解决现有的隔振器划线工装无法进行高度的调整的问题。
23.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隔振器划线工装包括上模板10、导向柱20、下模板30。下模板30设置于上模板10的下侧,并通过导向柱20连接于上模板10。
24.上模板10用于连接制冷机组;上模板10设有第一安装孔11,第一安装孔11 作为隔振器相对于制冷机组的第一安装部,此时,上模板10的第一安装孔11与隔振器相对于制冷机组的第一安装部一致,并且位置和安装孔的型号相一致,因此,上模板10作为隔振器的上表面,安装于制冷机组,实现了隔振器的部分替代。
25.上模板10设有第一过孔12,第一过孔12用于供导向柱20穿设。可选的,上模板10还
设有第二安装孔13,第二安装孔13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1的一侧,并为长条孔。
26.导向柱20设置于上模板10和下模板30之间,导向柱20固定连接于上模板 10,此时,导向柱20的顶部凸设有第一连接柱21,第一连接柱21穿设第一过孔 12,并通过螺柱固定于上模板10;导向柱20的顶部抵接上模板10的下侧壁,并与螺柱夹设上模板10,保证导向柱20相对于上模板10的固定连接。
27.导向柱20远离上模板10的一端向外凸设有限位台22,此时,限位台22设置于导向柱20的底部。可选的,导向柱20为台阶柱。
28.下模板30穿设导向柱20,并沿着导向柱20相对于上模板10浮动;下模板30 与上模板10之间具有容纳空间40,容纳空间40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进入;下模板30设有限位孔31,限位孔31供限位台22穿设,限位台22的上侧壁能够抵接限位孔31的上侧壁,以限制下模板30脱离导向柱20;下模板30设有第一划线孔 32,第一划线孔32作为隔振器相对于机座的第二安装部。
29.此时,下模板30穿设导向柱20,并沿着导向柱20相对于上模板10浮动;下模板30与上模板10之间具有容纳空间40,容纳空间40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进入,容纳空间40的大小随着下模板30相对于上模板10的浮动而调整,并且动态地适应制冷机组和机座之间的空间,隔振器划线工装基于上模板10的第一安装孔11 和下模板30的第一划线孔32作为隔振器的替代品,并且基于第一划线孔32对机座进行划线和钻孔,提高了隔振器划线工装对机座的划线便利性和空间操作性。
30.其中,下模板30设有第二过孔33,导向柱20穿设第二过孔33,并与第二过孔33间隙连接。
31.限位孔31处于第二过孔33的下侧,并与第二过孔33连通;第一连接柱21 容纳于限位孔31,第一连接柱21的外径大于第二过孔33的内径,此时,第一连接柱21处于第二过孔33的下侧,并限制下模板30向下脱离,保证了下模板30 和上模板10之间的浮动。
32.另外,上模板10设有第一容纳槽14;下模板30设有第二容纳槽34,第二容纳槽34相对于第一容纳槽14布置,并与第一容纳槽14之间围合形成容纳空间 40,容纳空间40的大小随着上模板10和下模板30之间的浮动而调整。
33.通过下模板30和上模板10之间的浮动调整容纳空间40的大小,动态地适应制冷机组和机座之间的空间,隔振器划线工装基于上模板10的第一安装孔11和下模板30的第一划线孔32作为隔振器的替代品,并且基于第一划线孔32对机座进行划线和钻孔,提高了隔振器划线工装对机座的划线便利性和空间操作性。
34.可选的,下模板30还设有第二划线孔35,第二划线孔35设置于第一划线孔32 的一侧,并为长条孔。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振器划线工装,上模板10用于连接制冷机组;上模板10设有第一安装孔11,第一安装孔11作为隔振器相对于制冷机组的第一安装部;导向柱20固定连接于上模板10;导向柱20远离上模板10的一端向外凸设有限位台22;下模板30穿设导向柱20,并沿着导向柱20相对于上模板10浮动;下模板30与上模板10之间具有容纳空间40,容纳空间40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进入;下模板30设有限位孔31,限位孔31供限位台22穿设,限位台22的上侧壁能够抵接限位孔31的上侧壁,以限制下模板30脱离导向柱20;下模板30设有第一划线孔32,第一划线孔32作为隔振器相对于机座的第二安装部。
36.其中,下模板30穿设导向柱20,并沿着导向柱20相对于上模板10浮动;下模板30与上模板10之间具有容纳空间40,容纳空间40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进入,容纳空间40的大小随着下模板30相对于上模板10的浮动而调整,并且动态地适应制冷机组和机座之间的空间,隔振器划线工装基于上模板10的第一安装孔11 和下模板30的第一划线孔32作为隔振器的替代品,并且基于第一划线孔32对机座进行划线和钻孔,提高了隔振器划线工装对机座的划线便利性和空间操作性。
37.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39.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