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51780发布日期:2022-06-29 01:5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


背景技术:

2.智能锁是指区别于传统机械锁,在用户识别、安全性、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的锁具,现在的智能锁扫描方式非常简单,只要将手指放在扫描处的上方由上至下的扫描就可以,无需将手指按在扫描处,扫描的方式更减少指纹残留,大大降低指纹被复制的可能性。
3.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锁,所使用的机械锁体,关门之后都是设为延时上锁,即使没有把门关上,设定时间到后锁体也会自动上锁,不留意关门时反锁插削就会撞到门框上,导致门锁撞坏。所以目前大部分的智能锁默认出厂设置延时关锁功能都是关闭状态。对于用户来讲,每次出门之后必须按一下智能锁面板上面的一键上锁按钮才可以上反锁,回家之后也需要按室内面板一键上锁键才能上反锁。对于用户来讲,出门会经常忘记按上反锁键。到家之后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按上反锁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感。用户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智能锁默认出厂设置关闭延时关锁功能给用户带来不便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包括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电源模块、主控模块、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干簧管模块和锁体,所述锁体包括锁舌和磁铁,所述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分别与所述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和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智能锁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和所述干簧管模块还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干簧管模块安装在所述锁舌尾端的下方内面板上,所述磁铁安装在所述锁舌尾部,所述锁体与门框接触的一面设有通孔,所述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安装在所述锁体内的所述通孔后面。
7.作为优选,所述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包括芯片u3、漫反射传感器u4、电容c1、电容c2、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led发光二极管led2,所述芯片u3的第5引脚与所述电阻r4和所述电容c2的连接点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所述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的第1引脚、所述电阻r3、所述电阻r5和所述led发光二极管led2阳极的连接点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所述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漫反射传感器u4的第1引脚电连接,所述漫反射传感器u4的第2引脚和第4引脚接地,所述漫反射传感器u4的第3引脚与所述芯
片u3的第5引脚和所述电容c2的连接点电连接,所述led发光二极管led2阴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的连接点与所述芯片u3的第7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3的第6引脚与所述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的第3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3的第8引脚与所述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阻r5、所述电阻r6和所述芯片u3的第7引脚的连接点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漫反射传感器u4安装在所述锁体内的所述通孔后面。
8.作为优选,所述芯片u3的型号为im393。
9.作为优选,所述漫反射传感器u4的型号为tcr5000。
10.作为优选,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芯片u2,所述芯片u2的第2引脚与智能锁电池电连接,所述芯片u2的第3引脚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芯片u2的型号为ht7533。
12.作为优选,所述主控模块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第8引脚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11引脚与所述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18引脚与所述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19引脚与所述干簧管模块电连接。
13.作为优选,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stm8l101f3。
14.作为优选,所述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包括三极管q2、电阻r11和电阻r12,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所述电阻r12,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2的连接点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电连接。
15.作为优选,所述干簧管模块包括干簧管gfg1,所述干簧管gfg1的第1引脚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干簧管gfg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干簧管gfg1安装在所述锁舌尾端的下方内面板上。
16.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包括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电源模块、主控模块、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干簧管模块和锁体,锁体包括锁舌和磁铁,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分别与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和主控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智能锁电池电连接,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模块电连接,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和干簧管模块还与主控模块电连接,干簧管模块安装在锁舌尾端的下方内面板上,磁铁安装在锁舌尾部,锁体与门框接触的一面设有通孔,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安装在锁体内的通孔后面;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反射方式检测门框的红外反射信号,判断门是打开还是关闭状态,同时通过磁感检测锁舌压下与松开的状态来判断是否已确认上锁。解决了智能锁自动上锁的问题,而且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以及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现有技术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附图。
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
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结构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电路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模块电路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控模块电路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电路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干簧管模块电路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控板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红外感应探头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干簧管和磁铁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主控模块;2-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1-红外感应探头;3-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4-干簧管模块;41-干簧管;5-电源模块;6-智能锁电池;7-锁体;71-锁舌;72-磁铁;8-主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旨在区别指代的对象。对于具有时序流程的方案,这种术语表述方式不必理解为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对于装置结构的方案,这种术语表述方式也不存在对重要程度、位置关系的区分等。
32.此外,术语“包括”、“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括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已明确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还可包含虽然并未明确列出的但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或者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增加的步骤或单元。
3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包括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电源模块5、主控模块1、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3和干簧管模块4,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分别与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3和主控模块1电连接,电源模块5的输入端与智能锁电池6电连接,电源模块5的输出端与主控模块1电连接,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3和干簧管模块4还与主控模块1电连接,因为电池产品所以整个电路的设计均采用低功耗设计,静态功耗为2微安,确保电池的使用周期更长。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反射方式检测门框的红外反射信号,判断门是打开还是关闭状态,同时通过磁感检测锁舌压下与松开的状态来判断是否已确认上锁。解决了智能锁自动上锁的问题,而
且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34.请参阅图2,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包括芯片u3、漫反射传感器u4、电容c1、电容c2、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led发光二极管led2;芯片u3的型号为im393,芯片u3具有8-vin脚、4-gnd脚、6脚比较器-、5脚比较器+、7脚比较器输出、1、2、3-悬空;芯片u3的第5引脚与电阻r4和电容c2的连接点电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容c1、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的第1引脚、电阻r3、电阻r5和led发光二极管led2阳极的连接点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和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的第2引脚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漫反射传感器u4的第1引脚电连接,漫反射传感器u4的第2引脚和第4引脚接地,漫反射传感器u4的第3引脚与芯片u3的第5引脚和电容c2的连接点电连接,led发光二极管led2阴极与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和电阻r6的另一端的连接点与芯片u3的第7引脚电连接,芯片u3的第6引脚与精密微调电位器vr1的第3引脚电连接用于调节红外漫反射接收信号强度(感应距离),芯片u3的第8引脚与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3电连接,电阻r5、电阻r6和芯片u3的第7引脚的连接点与主控模块1电连接。
35.请参阅图3,电源模块5包括芯片u2、电容c3、电容c4和电容c5,芯片u2具有2-vin脚、1-gnd脚、3-vout;芯片u2的第2引脚与智能锁电池6的正极电连接,还连接电容c3并接地;芯片u2的第3引脚与主控模块1电连接用于给主控模块1提供3.3v供电,还连接电容c4和电容c5并接地;第1引脚也接地。
36.请参阅图4,主控模块1为低功耗单片机主控电路,包括芯片u1、电容c6、电阻r7、电阻r10、插座con1和插座con2,主控芯片u1的型号为stm8l101f3,芯片u1具有8-vin脚、7-gnd脚、3-swim程序下烧录接口、4-nrst复位接口、10-pb0控制输出接口、11-pb1控制输出接口、18-pc0信号输入接口、19-pc1信号输入接口、1、2、5、6、9、12、13、14、15、16、17、20-悬空;芯片u1的第8引脚与3.3v的电源模块5电连接,芯片u1的第11引脚与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3电连接,芯片u1的第18引脚与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电连接,芯片u1的第19引脚与干簧管模块4电连接,7-gnd脚接地,3-swim接程序烧录,4-nrst脚接复位电路,10-pb0脚接智能锁非法入侵报警接口。
37.请参阅图5,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3包括三极管q2、电阻r11和电阻r12,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12,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12的连接点与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主控模块1电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电连接。
38.请参阅图6,干簧管模块4包括干簧管gfg1,干簧管gfg1的第1引脚与主控模块1的芯片u1的第19引脚电连接,干簧管gfg1的第2引脚接地。
39.请参阅图7、图8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包括锁体7和主控板8,主控板8安装在锁体7内,主控板8上集成有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电源模块5、主控模块1、红外漫反射电源控制模块3和干簧管模块4,干簧管模块4中的干簧管41安装在锁舌71尾端的下方内面板上,磁铁72安装在锁舌71尾部,锁体与门框接触的一面设有通孔,红外漫反射比较模块2中的红外感应探头21安装在锁体内的通孔后面。
40.具体的,圆形磁铁72安装于锁舌71末端,用于感应干簧管41,只有当门彻底关上之后,圆形磁铁72感应到干簧管41,干簧管41接通,当锁舌71弹起圆形磁铁72远离干簧管41
时,干簧管41断开确认门完全已关上,同时红外感应探头21扫描门框进行再次确认门是否已关上,保证了只有当门彻底关上之后才会上反锁,而不造成门未完全关上时反锁也会弹出;开门时,原理同理。
41.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
42.自动上锁电路图工作原理:电路图中的gfg1为干簧管(选用轻触开关实现同样的功能),安装与锁舌尾端的下方内面板上,当门关上时,锁舌触碰到门框,锁舌尾端安装的圆型磁铁触发干簧管动作,单片机给红外发射电路供电,u4漫反射传感器检测到门框的红外反射信号,表示门已关上;u1低功耗单片机检测到pc0控制脚输出低电平信号后,u1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控制全自动智能锁后盖板的上锁按键,实现关门自动上防锁功能。当门处于打开状态时u4漫反射传感器检测不到反射信号,表示门已打开,电机无动作。
43.防插片撬锁报警装置原理:当有插片插入门封勾拉锁舌压下gfg1干簧管检测到接通信号后,单片机通过红外反射电路检测门仍处于关闭状态,表示非法入侵,单片机pb0输出低电平信号控制全自动智能锁前面板防撬按键启动报警系统,实现非法入侵报警功能。
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智能锁的红外检测磁感限位防盗自动上锁装置,可应用于目前市面上所有全自动智能锁上,相比目前市面上的机械感应的全电子锁体成本更低,控制精度更高,反应速度更快,使用寿命更长。目前市面上的所有普通机械锁体均可加装,通用性更强,且彻底解决了智能锁自动上锁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45.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这些未明确写出的实施例,也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6.上文中通过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应当指出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显然还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