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03868发布日期:2022-07-26 23:4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支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


背景技术:

2.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如内燃机(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外燃机(斯特林发动机、蒸汽机等)、喷气发动机、电动机等,作为最常见的动力提供设备,发动机在汽车上最为常见,其性能构造决定了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和环保性,为了方便安装发动机,汽车车架上都会设置发动机安装支座来对发动机固定支撑。
3.现有技术下发动机在安装支座上一般都是通过多组螺栓进行连接固定,人员拆装检修费力麻烦,而且发动机受力时因为与安装支座紧密接触,其冲击力传递充分,长期受力冲击下设备各连接固定处容易松动变形,使用寿命低,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在安装支座上一般都是通过多组螺栓进行连接固定,人员拆装检修费力麻烦,而且发动机受力时因为与安装支座紧密接触,其冲击力传递充分,长期受力冲击下设备各连接固定处容易松动变形,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正上方的承载板,所述基板和承载板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承载板上通过限位机构连接有发动机主体;
6.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承载胶柱、支撑弹簧以及伸缩柱,所述承载胶柱嵌设在基板顶面边角处,所述承载胶柱顶面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弹簧底端以及伸缩柱底端均与凹槽底面槽壁连接且支撑弹簧环绕设置在伸缩柱外周面,所述承载板底面与支撑弹簧顶端端以及伸缩柱顶端连接;
7.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丝杆、承载块、限位竖板、复位弹簧以及压板,所述承载板顶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承载板内部开设有安装槽,且限位槽与安装槽相互导通,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安装槽一侧槽壁上,所述丝杆活动设置在安装槽上且其一端与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所述承载块与丝杆螺纹连接并位于安装槽内,所述限位竖板底端与承载块顶端连接,所述限位竖板活动贯穿限位槽的顶端开设有收纳槽,所述复位弹簧底端与收纳槽底面槽壁连接,所述压板一侧底面与复位弹簧顶端连接,丝杆可以在安装槽内转动,承载块以及限位竖板可以分别在安装槽和限位槽上滑动平移。
8.优选地,所述承载胶柱共设有四个并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支撑弹簧以及伸缩柱均与承载胶柱呈一一对应设置。
9.优选地,所述限位槽共设有两个并在承载板横向中心水平面上呈对称排布,所述安装槽、驱动电机以及丝杆均与限位槽呈一一对应设置。
10.优选地,所述承载块共设有四个并等分为两组,两组承载块对称设置于两个丝杆上,所述承载块、限位竖板、复位弹簧以及压板均与丝杆呈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发动机主体放置于四个限位竖板之间。
11.优选地,所述承载板顶面中心处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位于两限位槽之间,通槽主要辅助发动机主体通风散热。
12.优选地,所述压板远离复位弹簧的一侧朝向承载板竖直中心轴设置。
13.优选地,所述基板相向两侧边角处分别固定设置有一组固定支臂,每两个所述固定支臂为一组,所述固定支臂呈“l”字型状,且其顶面开设有安装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中,在通过多个固定支臂将基板固定后,发动机主体可以放置到承载板顶面中心处。通过驱动电机控制丝杆正反转动后,与丝杆螺纹连接的承载块受力作用被推动或拉扯在安装槽内滑动平移,一一固定在承载块上的各限位竖板随之在限位槽上滑动平移来调整间距,四个限位竖板可以对发动机主体两侧完成初步限位夹持,上抬压板,复位弹簧拉伸配合压板移动到发动机主体上方后,松放的各压板被形变恢复的各复位弹簧拉回可以自动匹配发动机主体尺寸在其上下两端进行进一步限位固定,拆卸时控制限位竖板远离发动机主体并拉开压板即可,拆装检修简单省力,而发动机主体受力冲击时,嵌设在基板顶面边角处的承载胶柱利用其黏弹特性与支撑弹簧配合伸缩柱伸缩形变的恢复特性相结合可以对冲击进行缓冲减震,设备各连接处固定更加稳固,间接提升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b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3.1、基板;2、承载板;3、发动机主体;4、承载胶柱;5、支撑弹簧;6、伸缩柱;7、驱动电机;8、丝杆;9、承载块;10、限位竖板;11、复位弹簧;12、压板;13、固定支臂。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缓和冲击功能的发动机安装支座,包括基板1和位于基板1正上方的承载板2,基板1和承载板2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承载板2上通过限位机构连接有发动机主体3;
28.缓冲机构包括承载胶柱4、支撑弹簧5以及伸缩柱6,承载胶柱4嵌设在基板1顶面边角处,承载胶柱4顶面开设有凹槽,支撑弹簧5底端以及伸缩柱6底端均与凹槽底面槽壁连接且支撑弹簧5环绕设置在伸缩柱6外周面,承载板2底面与支撑弹簧5顶端端以及伸缩柱6顶端连接;
29.限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7、丝杆8、承载块9、限位竖板10、复位弹簧11以及压板12,承载板2顶面开设有限位槽,承载板2内部开设有安装槽,且限位槽与安装槽相互导通,驱动电机7固定设置在安装槽一侧槽壁上,丝杆8活动设置在安装槽上且其一端与驱动电机7输出端连接,承载块9与丝杆8螺纹连接并位于安装槽内,限位竖板10底端与承载块9顶端连接,限位竖板10活动贯穿限位槽的顶端开设有收纳槽,复位弹簧11底端与收纳槽底面槽壁连接,压板12一侧底面与复位弹簧11顶端连接,丝杆8可以在安装槽内转动,承载块9以及限位竖板10可以分别在安装槽和限位槽上滑动平移。
30.进一步地,承载胶柱4共设有四个并呈矩形阵列分布,支撑弹簧5以及伸缩柱6均与承载胶柱4呈一一对应设置。
31.进一步地,限位槽共设有两个并在承载板2横向中心水平面上呈对称排布,安装槽、驱动电机7以及丝杆8均与限位槽呈一一对应设置。
32.进一步地,承载块9共设有四个并等分为两组,两组承载块9对称设置于两个丝杆8上,承载块9、限位竖板10、复位弹簧11以及压板12均与丝杆8呈一一对应设置,发动机主体3放置于四个限位竖板10之间。
33.进一步地,承载板2顶面中心处开设有通槽,通槽位于两限位槽之间,通槽主要辅助发动机主体3通风散热。
34.进一步地,压板12远离复位弹簧11的一侧朝向承载板2竖直中心轴设置。
35.进一步地,基板1相向两侧边角处分别固定设置有一组固定支臂13,每两个固定支臂13为一组,固定支臂13呈“l”字型状,且其顶面开设有安装孔。
36.下面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7.在人员使用时,通过多个固定支臂13将基板1固定,发动机主体3放置到承载板2顶面中心处。驱动电机7运作控制丝杆8正反转动后,与丝杆8螺纹连接的承载块9受力作用被
推动或拉扯在安装槽内滑动平移,一一固定在承载块9上的各限位竖板10随之在限位槽上滑动平移来调整间距,四个限位竖板10对发动机主体3两侧完成初步限位夹持,上抬压板12,复位弹簧11拉伸配合压板12移动到发动机主体3上方后,松放的各压板12被形变恢复的各复位弹簧11拉回自动匹配发动机主体3尺寸并在其上下两端进行进一步限位固定,拆卸时控制限位竖板10远离发动机主体3并拉开压板12即可,发动机主体3受力冲击时,嵌设在基板1顶面边角处的承载胶柱4利用其黏弹特性与支撑弹簧5配合伸缩柱6伸缩形变的恢复特性相结合对冲击进行缓冲减震,设备各连接处固定更加稳固。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