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14518发布日期:2023-01-13 06:05阅读:39来源:国知局
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装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将两个工件进行装配时,例如,将尺寸较小的小工件(小零件、元器件、装饰件等)装配至尺寸较大的大工件(显示屏等)的边缘部位时,目前常用的加工方法为:首先,人工通过工具(例如:镊子)夹持起小工件,然后,通过目视对齐的方式将小工件装配至大工件边缘部位预留的装配位上,通过装配位上预留的粘合剂(例如:双面胶)等对工件进行初步定位,最后,再使用棉棒按压小工件的顶部,使其紧密贴合在大工件上。然而,人工作业时会因作业时间长、目视偏差等使得小工件贴合至大工件上时产生错位、边缘不齐等不良问题,导致两个工件的装配不合规。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装配装置,以解决如何提高两个工件的装配精度这一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装置,包括:
5.底板,设有用于承载第一工件的安装位;
6.装配机构,包括盖板及吸附件,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安装位,所述吸附件连接于所述盖板,用于吸附第二工件并将所述第二工件置于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的装配区,所述装配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
7.抵持机构,设于所述底板并与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相对应,用于抵持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工件,使所述第二工件定位至所述装配区。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贯穿所述盖板;
9.所述装配机构还包括压持组件,所述压持组件穿设于所述装配槽,所述吸附件穿设于所述压持组件,所述压持组件用于压紧所述第二工件至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边相连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持组件包括:
11.滑动件,滑动设于所述盖板;
12.承载件,所述承载件与所述滑动件相对的表面分别设有凸起部和凹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相适配,所述吸附件穿设于所述承载件;
13.转动把手,连接于所述滑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滑动件在所述盖板上运动,以使所述凸起部滑入/滑出所述凹陷部,使所述承载件相对所述盖板下降或上升。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持组件还包括:
15.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盖板,并设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滑动件的一侧,所述吸附件还穿设于所述固定板;
16.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承载件。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设有弧形槽;
18.所述装配机构还包括定位把手及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定位把手,所述定位把手活动抵持于所述弧形槽的槽壁。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持机构还包括:
20.第一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底板;
21.第一推动件,用于抵持所述第二工件;
22.第一推动连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且所述第一推动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推动件;
23.第一推动把手,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背离所述第一推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推动把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动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设有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转动抵持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件沿平行于所述底板所处的平面伸缩。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持机构还包括:
25.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推动连杆,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推动件和所述第一固定件。
2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定位机构,
27.所述定位机构设于所述底板并包括第二推动件和至少一个止挡件,所述第一工件设于所述第二推动件和所述止挡件之间,所述第二推动件沿平行于所述底板所处的平面进行伸缩,以抵持所述第一工件至所述止挡件,所述第二推动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抵持机构的抵持方向相交。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
29.第二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底板且设于所述第二推动件的一侧;
30.第二推动连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且所述第二推动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推动件;
31.第二推动把手,设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背离所述第二推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推动把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推动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设有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弧形部转动抵持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以带动所述第二推动件沿平行于所述底板所处的平面伸缩。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
33.第三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推动连杆,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二推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
34.使用上述装配装置时,首先将第一工件放置在底板的安装位,实现第一工件的初步定位,然后,通过吸附件带动第二工件移动至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预留的装配区,实现第二工件的初步定位,最后,通过抵持机构将第二工件抵持至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处的装配区,实现第二工件与第一工件的装配。如此,上述装配装置通过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初步定位,使得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相互之间的装配位置相对应,并通过抵持机构的抵持作用完成装配,进而提高第一工件和第二个工件的装配精度。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装置的分解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持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38.图4为将压持组件部分剖开的剖视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装置的装配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装置的抵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装置的定位机构的示意图。
4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3.装配装置
ꢀꢀꢀꢀꢀꢀꢀꢀꢀꢀꢀꢀꢀꢀꢀꢀꢀꢀꢀꢀꢀꢀꢀ
100
44.底板
ꢀꢀꢀꢀꢀꢀꢀꢀꢀꢀꢀꢀꢀꢀꢀꢀꢀꢀꢀꢀꢀꢀꢀꢀꢀꢀꢀ
10
45.安装位
ꢀꢀꢀꢀꢀꢀꢀꢀꢀꢀꢀꢀꢀꢀꢀꢀꢀꢀꢀꢀꢀꢀꢀꢀꢀ
11
46.装配机构
ꢀꢀꢀꢀꢀꢀꢀꢀꢀꢀꢀꢀꢀꢀꢀꢀꢀꢀꢀꢀꢀꢀꢀ
20
47.盖板
ꢀꢀꢀꢀꢀꢀꢀꢀꢀꢀꢀꢀꢀꢀꢀꢀꢀꢀꢀꢀꢀꢀꢀꢀꢀꢀꢀ
21
48.滑动槽
ꢀꢀꢀꢀꢀꢀꢀꢀꢀꢀꢀꢀꢀꢀꢀꢀꢀꢀꢀꢀꢀꢀꢀꢀꢀ
211
49.定位槽
ꢀꢀꢀꢀꢀꢀꢀꢀꢀꢀꢀꢀꢀꢀꢀꢀꢀꢀꢀꢀꢀꢀꢀꢀꢀ
212
50.弧形槽
ꢀꢀꢀꢀꢀꢀꢀꢀꢀꢀꢀꢀꢀꢀꢀꢀꢀꢀꢀꢀꢀꢀꢀꢀꢀ
213
51.装配槽
ꢀꢀꢀꢀꢀꢀꢀꢀꢀꢀꢀꢀꢀꢀꢀꢀꢀꢀꢀꢀꢀꢀꢀꢀꢀ
214
52.吸附件
ꢀꢀꢀꢀꢀꢀꢀꢀꢀꢀꢀꢀꢀꢀꢀꢀꢀꢀꢀꢀꢀꢀꢀꢀꢀ
22
53.真空发生器
ꢀꢀꢀꢀꢀꢀꢀꢀꢀꢀꢀꢀꢀꢀꢀꢀꢀꢀꢀꢀꢀ
221
54.手动阀
ꢀꢀꢀꢀꢀꢀꢀꢀꢀꢀꢀꢀꢀꢀꢀꢀꢀꢀꢀꢀꢀꢀꢀꢀꢀ
222
55.压持组件
ꢀꢀꢀꢀꢀꢀꢀꢀꢀꢀꢀꢀꢀꢀꢀꢀꢀꢀꢀꢀꢀꢀꢀ
23
56.滑动件
ꢀꢀꢀꢀꢀꢀꢀꢀꢀꢀꢀꢀꢀꢀꢀꢀꢀꢀꢀꢀꢀꢀꢀꢀꢀ
231
57.延长臂
ꢀꢀꢀꢀꢀꢀꢀꢀꢀꢀꢀꢀꢀꢀꢀꢀꢀꢀꢀꢀꢀꢀꢀꢀꢀ
231a
58.凹陷部
ꢀꢀꢀꢀꢀꢀꢀꢀꢀꢀꢀꢀꢀꢀꢀꢀꢀꢀꢀꢀꢀꢀꢀꢀꢀ
231b
59.承载件
ꢀꢀꢀꢀꢀꢀꢀꢀꢀꢀꢀꢀꢀꢀꢀꢀꢀꢀꢀꢀꢀꢀꢀꢀꢀ
232
60.调节肩
ꢀꢀꢀꢀꢀꢀꢀꢀꢀꢀꢀꢀꢀꢀꢀꢀꢀꢀꢀꢀꢀꢀꢀꢀꢀ
232a
61.凸起部
ꢀꢀꢀꢀꢀꢀꢀꢀꢀꢀꢀꢀꢀꢀꢀꢀꢀꢀꢀꢀꢀꢀꢀꢀꢀ
232b
62.转动把手
ꢀꢀꢀꢀꢀꢀꢀꢀꢀꢀꢀꢀꢀꢀꢀꢀꢀꢀꢀꢀꢀꢀꢀ
233
63.固定板
ꢀꢀꢀꢀꢀꢀꢀꢀꢀꢀꢀꢀꢀꢀꢀꢀꢀꢀꢀꢀꢀꢀꢀꢀꢀ
234
64.第一弹性件
ꢀꢀꢀꢀꢀꢀꢀꢀꢀꢀꢀꢀꢀꢀꢀꢀꢀꢀꢀꢀꢀ
236
65.定位把手
ꢀꢀꢀꢀꢀꢀꢀꢀꢀꢀꢀꢀꢀꢀꢀꢀꢀꢀꢀꢀꢀꢀꢀ
24
66.旋转部
ꢀꢀꢀꢀꢀꢀꢀꢀꢀꢀꢀꢀꢀꢀꢀꢀꢀꢀꢀꢀꢀꢀꢀꢀꢀ
241
67.定位柱
ꢀꢀꢀꢀꢀꢀꢀꢀꢀꢀꢀꢀꢀꢀꢀꢀꢀꢀꢀꢀꢀꢀꢀꢀꢀ
25
68.抵持机构
ꢀꢀꢀꢀꢀꢀꢀꢀꢀꢀꢀꢀꢀꢀꢀꢀꢀꢀꢀꢀꢀꢀꢀ
30
69.第一固定件
ꢀꢀꢀꢀꢀꢀꢀꢀꢀꢀꢀꢀꢀꢀꢀꢀꢀꢀꢀꢀꢀ
31
70.第一推动件
ꢀꢀꢀꢀꢀꢀꢀꢀꢀꢀꢀꢀꢀꢀꢀꢀꢀꢀꢀꢀꢀ
32
71.第一推动连杆
ꢀꢀꢀꢀꢀꢀꢀꢀꢀꢀꢀꢀꢀꢀꢀꢀꢀꢀꢀ
33
72.第一推动把手
ꢀꢀꢀꢀꢀꢀꢀꢀꢀꢀꢀꢀꢀꢀꢀꢀꢀꢀꢀ
34
73.第一弧形部
ꢀꢀꢀꢀꢀꢀꢀꢀꢀꢀꢀꢀꢀꢀꢀꢀꢀꢀꢀꢀꢀ
341
74.第二弹性件
ꢀꢀꢀꢀꢀꢀꢀꢀꢀꢀꢀꢀꢀꢀꢀꢀꢀꢀꢀꢀꢀ
35
75.定位机构
ꢀꢀꢀꢀꢀꢀꢀꢀꢀꢀꢀꢀꢀꢀꢀꢀꢀꢀꢀꢀꢀꢀꢀ
40
76.第二固定件
ꢀꢀꢀꢀꢀꢀꢀꢀꢀꢀꢀꢀꢀꢀꢀꢀꢀꢀꢀꢀꢀ
41
77.第二推动件
ꢀꢀꢀꢀꢀꢀꢀꢀꢀꢀꢀꢀꢀꢀꢀꢀꢀꢀꢀꢀꢀ
42
78.第一推动面
ꢀꢀꢀꢀꢀꢀꢀꢀꢀꢀꢀꢀꢀꢀꢀꢀꢀꢀꢀꢀꢀ
421
79.第二推动面
ꢀꢀꢀꢀꢀꢀꢀꢀꢀꢀꢀꢀꢀꢀꢀꢀꢀꢀꢀꢀꢀ
422
80.第二推动连杆
ꢀꢀꢀꢀꢀꢀꢀꢀꢀꢀꢀꢀꢀꢀꢀꢀꢀꢀꢀ
43
81.第二推动把手
ꢀꢀꢀꢀꢀꢀꢀꢀꢀꢀꢀꢀꢀꢀꢀꢀꢀꢀꢀ
44
82.第二弧形部
ꢀꢀꢀꢀꢀꢀꢀꢀꢀꢀꢀꢀꢀꢀꢀꢀꢀꢀꢀꢀꢀ
441
83.第三弹性件
ꢀꢀꢀꢀꢀꢀꢀꢀꢀꢀꢀꢀꢀꢀꢀꢀꢀꢀꢀꢀꢀ
45
84.止挡件
ꢀꢀꢀꢀꢀꢀꢀꢀꢀꢀꢀꢀꢀꢀꢀꢀꢀꢀꢀꢀꢀꢀꢀꢀꢀ
46
85.支撑面
ꢀꢀꢀꢀꢀꢀꢀꢀꢀꢀꢀꢀꢀꢀꢀꢀꢀꢀꢀꢀꢀꢀꢀꢀꢀ
461
86.第一工件
ꢀꢀꢀꢀꢀꢀꢀꢀꢀꢀꢀꢀꢀꢀꢀꢀꢀꢀꢀꢀꢀꢀꢀ
50
87.第一侧边
ꢀꢀꢀꢀꢀꢀꢀꢀꢀꢀꢀꢀꢀꢀꢀꢀꢀꢀꢀꢀꢀꢀꢀ
501
88.第一表面
ꢀꢀꢀꢀꢀꢀꢀꢀꢀꢀꢀꢀꢀꢀꢀꢀꢀꢀꢀꢀꢀꢀꢀ
502
89.装配区
ꢀꢀꢀꢀꢀꢀꢀꢀꢀꢀꢀꢀꢀꢀꢀꢀꢀꢀꢀꢀꢀꢀꢀꢀꢀ
503
90.第二工件
ꢀꢀꢀꢀꢀꢀꢀꢀꢀꢀꢀꢀꢀꢀꢀꢀꢀꢀꢀꢀꢀꢀꢀ
60
具体实施方式
9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94.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
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9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装置,包括底板、装配机构及抵持机构,用于精确安装两个工件,例如:将尺寸较小的小工件(小零件、元器件、装饰件等)装配至尺寸较大的大工件(显示屏等)的边缘部位。具体地,底板上设有用于承载第一工件的安装位;装配机构包括盖板和吸附件,盖板盖设于底板的安装位,吸附件连接于盖板,用于吸附第二工件并将第二工件置于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的装配区,所述装配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抵持机构,设于底板并与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相对应,用于抵持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工件,使所述第二工件定位至所述装配区。
96.使用上述装配装置时,首先将第一工件放置在底板的安装位,实现第一工件的初步定位,然后,通过吸附件带动第二工件移动至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的装配区,其中所述装配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从而实现第二工件的初步定位,最后,通过抵持机构将第二工件抵持至第一工件的第一侧边上,实现第二工件与第一工件的装配。如此,上述装配装置通过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初步定位,使得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相互之间的装配位置相对应,并通过抵持机构的抵持作用完成装配,进而提高第一工件和第二个工件的装配精度。
97.以下结合附图,对上述实施例做进一步地阐述。
98.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装置100包括底板10、装配机构20、抵持机构30及定位机构40。具体地,底板10上设有安装位11,用于承载第一工件50;装配机构20包括盖板21以及吸附件22,盖板21盖设于底板10的安装位11,盖板21与底板10之间形成容纳腔,用于容纳置于安装位第一工件50;吸附件22设置于盖板21上并用于将第二工件2置于第一工件1的第一侧边501;抵持机构30设于底板10上并与第一工件50的第一侧边501相对应,抵持机构23用于将第二工件60抵靠在第一工件50的第一侧边501的装配区503处。
99.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21设有装配槽214,装配槽214贯穿盖板;装配机构还包括压持组件23,穿设于装配槽214,吸附件22穿设于压持组件23,压持组件23用于压紧第二工件60至第一工件50的第一表面502,第一表面502与第一侧边501相连接。
100.通过设置压持组件,能够将第二工件60压紧在第一工件50的第一表面502上,从而在垂直于底板的方向上对已经初步定位并贴合的第一工件50和第二工件60进行保压贴合,使得第一工件50和第二工件60相互之间的紧密贴合,进而提高第一工件50和第二个工件60的贴合强度。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22包括真空发生器221及控制阀222。具体地,真空发生器221穿设于压持组件23,用于吸附第二工件60,控制阀222与真空发生器221连接,用于控制真空发生器221吸附或释放第二工件60。
102.如图3-4所示,压持组件23包括滑动件231、承载件232、转动把手233。盖板21上设有滑动槽211,用于容纳滑动件231并为滑动件231提供滑动空间,滑动件231的形状大致为“u”形,包括两个延长臂231a,转动把手233穿设于滑动件231的u形底部并转动连接在盖板21上,旋转转动把手233可以驱动滑动件231在滑动槽211中滑动。承载件232设于滑动件231的延长臂231a的包围中,承载件232还设有突出于延长臂231包围的调节肩232a,调节肩232a位于延长臂231a上方并与延长臂231a相接触。延长臂231a在与调节肩232a接触的表面
上设有凹陷部231b,调节肩232a在该接触表面上设有凸起部232b,凹陷部231b与凸起部232b相适配,使得在凸起部232b进入/离开凹陷部231b时,承载件232相对盖板21下降/上升。
103.转动把手233旋转时,滑动件231在滑动槽211中滑动,从而使其延长臂231a上的凹陷部231b与承载件232的调节肩232a上的凸起部232b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当凸起部232b随着滑动件231的滑动进入凹陷部231b时,承载件232相对盖板21下降,对第二工件60进行压紧贴合,当压紧完毕后,再次旋转转动把手233使滑动件231在滑动槽211中继续滑动至凸起部232b离开凹陷部231b,承载件232相对盖板21上升,从第二工件60上离开,完成压紧贴合。
104.通过设置固定板234,能够更加稳定地控制承载件232的上下移动,通过转动把手233控制滑动件231滑动来实现承载件232的上下移动,能够更精细地控制承载件232上下移动幅度,实现对第二工件60压紧贴合的操作。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持组件23还包括固定板234和第一弹性件236,固定板234连接于盖板21,并设于承载件232背离滑动件231的一侧,吸附件22还穿设于固定板234,第一弹性件236的两端分别抵持于固定板234和承载件232。如此,第一弹性件236不仅能够对承载件232产生一定的抵持力,防止承载件232相对固定板234松动,且第一弹性件236对承载件232产生的抵持力还能够增大承载件对第二工件60的作用力,确保第二工件60牢固地贴合在第一工件50上。
106.应当理解的是,压持组件23还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其他方式实现对第二工件60的压紧,例如通过液压方式等。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装配机构20还包括定位把手24以及定位柱25,盖板21上还设有定位槽212用于容纳定位柱,定位把手24通过定位柱25连接于底板10,转动定位把手24能够将盖板21相对底板10压紧固定。
108.如此,通过定位把手24和定位柱25能够将盖板精准定位在底板10上,装配机构20也能够通过盖板21相对底板10定位,以便后续的装配操作。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21上与定位把手24相接触的部位上还设有弧形槽213,定位把手24的旋转部241为偏心结构,随着定位把手24旋转下压,其旋转部的外径逐渐增大,从而对弧形槽213产生下压的作用力,并将盖板21压紧在底板10上。
110.如此,旋转定位把手24借助其旋转部逐渐增大的外径对盖板21进行压紧,能够平滑地增大对盖板21的压力,确保盖板21在底板10上准确定位并固定。
111.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持机构30还包括第一固定件31、第一推动件32、第一推动连杆33、第一推动把手34及第二弹性件35。具体地,第一固定件连接在底板10上,并设有通孔,第一推动连杆33穿过通孔,且一端连接第一推动件32,另一端连接第一推动把手34,第二弹性件35一端抵靠在第一推动件32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一固定件31上。第一推动把手34转动连接至第一推动连杆33,并在连接处设有第一弧形部341,在第二弹性件35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弧形部341抵靠在第一固定件31上。第一弧形部341为偏心结构,当转动第一推动把手34时,随着第一弧形部341抵靠在第一固定件31处的旋转半径变化,第一推动连杆33与第一推动件32能够沿平行于底板10所处的平面伸缩,第一推动件32从而能够推动第二工件60相对第一工件50移动。
112.如此一来,抵持机构30通过转动第一推动把手34来由第一推动件32对第二工件60进行抵持,能够通过第一推动把手34较大的转动来实现第一推动件32较小的位移,能够对小尺寸的小工件进行精细操作。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35,抵持机构中30的各个部件能够相对彼此稳定不会发生偏移,且第二弹性件35的弹力能够辅助操作者旋转第一推动把手34操纵第一推动件32将第二工件60抵持在第一工件50的第一侧边501上。
113.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装置100还包括定位机构40。定位机构40设于底板10上,并包括第二固定件41、第二推动件42、第二推动连杆43、第二推动把手44和第三弹性件45,其中第二固定件41连接在底板10上,并设有通孔,第二推动连杆43穿过通孔,且一端连接第二推动件42,另一端连接第二推动把手44,第三弹性件45一端抵靠在第二推动件42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固定件41上。第二推动把手44转动连接至第二推动连杆43,并在连接处设有第二弧形部441,在第二弹性件45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弧形部441抵靠在第二固定件41上。第二弧形部441为偏心结构,当转动第二推动把手44时,随着第二弧形部441抵靠在第二固定件41处的旋转半径变化,第二推动连杆44与第二推动件42能够沿平行于底板10所处的平面伸缩。
114.如此,定位机构40用于抵持安装位11处的第一工件50,避免抵持机构30将第二工件60抵持在第一工件50上时,由于推力过大将第一工件50推离安装位11。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推动件42的伸缩方向与第一推动件32的伸缩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从而能够实现对第一工件50相对第二工件60的定位。
1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推动件42上设有第一推动面421和第二推动面422,分别用于抵持第一工件50的两个面,第一推动面421和第二推动面422彼此垂直,能够分别抵持第一工件50的两个侧边,避免第一工件50从安装位11发生偏移。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定位机构40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底板10的止挡件46,止挡件46固定在底板10上,并包括用于支撑第一工件50的支撑面461,支撑面461与第二推动件42的伸缩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因此定位机构40配合止挡件46即可实现第一工件50的定位。
118.上述装配装置100的使用过程大致如下:
119.首先,将第一工件50置于底板10上的安装位11处,吸附件22将第二工件60置于第一工件50的第一侧边501处;
120.然后,由抵持机构30对第二工件60施加压力,将其抵持在第一工件50的第一侧边501,实现第二工件60与第一工件50在第一侧边501处的压紧;
121.最后,由压持组件23对第二工件60施加压力,将第二工件60压紧至第一工件50的第一表面502,从而将第二工件60精准贴合在第一工件50上。
122.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装配装置100,通过装配机构20、抵持机构30及定位机构40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够将第一工件50和第二工件60精准定位,并在不同方向上对第一工件50和第二工件60施加压力,确保在两个工件精确贴合。本实用新型的装配装置100特别适合对小工件的操作,其装配机构20、抵持机构30及定位机构40的操作均通过较大的操作幅度来进行较小的位移,并能够确保对工件的足够压力,能够对小尺寸的小工件进行精细操作。
12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
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1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