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拉扣手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40090发布日期:2023-11-06 17:46阅读:24来源:国知局
内拉扣手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内拉扣手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1、汽车门内拉扣手安装在汽车门内装饰板上,乘坐者准备下车时拉开门内拉扣手,使车门解锁,然后开启车门下车。现有的汽车门内拉扣手一般通过轴销可转动地设置在汽车门内装饰板上的基座上,然而汽车门内拉扣手在极限状态下会与基座发生碰触,易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提供一种内拉扣手结构及汽车,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2、一种内拉扣手结构,所述内拉扣手结构包括:基座及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扣手;

3、所述基座上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碰撞区域,多个所述碰撞区域用于与所述扣手上不同的部位相碰,以阻止所述扣手转动。

4、上述内拉扣手结构,可应用于汽车上,实现汽车车门的开启。该内拉扣手结构通过设置多个碰撞区域,当扣手转动至拉开极限位置时,扣手上的不同部位均与基座相碰,使得扣手所受到的应力较分散,避免扣手局部受到的应力过大,可大大降低内拉门扣手断裂的风险。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碰撞区域包括第一碰撞区域与第二碰撞区域,所述第一碰撞区域、所述第二碰撞区域分别用于与所述扣手的手柄、悬臂相碰。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碰撞区域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手柄延伸并用于与所述手柄相抵的限位凸起。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扣手转动至拉开极限位置时,多个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扣手的转轴轴向分布在所述手柄的两端及中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碰撞区域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悬臂凸出并用于与所述悬臂相抵的限位板。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碰撞区域上还设置有多个加固筋条,所述加固筋条与所述限位板相连。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固筋条沿所述扣手的转轴轴向均匀间隔分布。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的内侧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手柄的外侧凹陷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手柄的外侧凹陷深度;

12、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间的交界处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手柄的外侧凹陷深度介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手柄的外侧凹陷深度与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手柄的外侧凹陷深度之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连并与所述第二表面齐平,所述第三表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连并呈斜面结构。

14、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

15、上述汽车,通过在内拉扣手结构的基座上设置多个碰撞区域,当扣手转动至拉开极限位置时,扣手上的不同部位均与基座相碰,使得扣手所受到的应力较分散,避免扣手局部受到的应力过大,可大大降低内拉门扣手断裂的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拉扣手结构(10)包括:基座(100)及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100)上的扣手(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区域(a)包括第一碰撞区域(a1)与第二碰撞区域(a2),所述第一碰撞区域(a1)、所述第二碰撞区域(a2)分别用于与所述扣手(200)的手柄(210)、悬臂(220)相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碰撞区域(a1)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手柄(210)延伸并用于与所述手柄(210)相抵的限位凸起(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扣手(200)转动至拉开极限位置时,多个所述限位凸起(110)沿所述扣手(200)的转轴(230)轴向分布在所述手柄(210)两端及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碰撞区域(a2)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悬臂(220)凸出并用于与所述悬臂(220)相抵的限位板(1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碰撞区域(a2)上还设置有多个加固筋条(130),所述加固筋条(130)与所述限位板(120)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固筋条(130)沿所述扣手(200)的转轴(230)轴向均匀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10)的内侧具有第一表面(211)、第二表面(212),所述第一表面(211)朝向所述手柄(210)的外侧凹陷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表面(212)朝向所述手柄(210)的外侧凹陷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2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212)相连并与所述第二表面(212)齐平,所述第三表面(2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面(211)相连并呈斜面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内拉扣手结构(10)。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拉扣手结构及汽车。该内拉扣手结构包括:基座及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扣手;基座上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碰撞区域,多个碰撞区域用于与扣手上不同的部位相碰,以阻止扣手转动。该内拉扣手结构通过设置多个碰撞区域,当扣手转动至拉开极限位置时,扣手上的不同部位均与基座相碰,使得扣手所受到的应力较分散,避免扣手局部受到的应力过大,可大大降低内拉门扣手断裂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孟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桔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2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