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式套筒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3562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棘轮式套筒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工工具中的一种套筒扳手,尤其是指一种棘轮套筒内部的构造,可同时配合一钢珠套头,即使棘轮套筒可以单一方向连续扳紧或扳松螺帽的。
一般常用的套筒须配合一扳手方能套入螺帽并扳动它,所以俗称它为套筒扳手;当套筒扳手套入螺帽时,须握住套筒扳手的手柄,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旋入,而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可将螺帽旋松,但一般须将螺帽施以更大的扭转力旋紧时,通常须将套筒扳手反复地旋转、套筒离开螺帽、再使手式往前以更大弧度并选择六角螺帽筒合套筒内六角的规格方向再行套入并扳紧它,其动作繁复,且经常费力也费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主要由钢珠套头和棘轮套筒所组成的棘轮式套筒的结构,它不仅可以使套筒本身可自行决定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扳动螺帽,而且操作简单、省力、省时和快速扳动螺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包括有一钢珠套头和一棘轮套筒,其中,一钢珠套头包含有一C形扣环,它是压入钢珠套头上端的外环槽内,为钢珠套头套入棘轮套筒的内环槽处,并利用C形扣环本身的弹力弹至棘轮套筒的内环槽内,同时固定钢珠套头于棘轮套筒的内部位置;半园形凹洞,它是凿于钢珠套头的外环槽的下方,同时环绕钢珠套头,以其可容置棘轮套筒内的前钢珠;一套孔,它是将钢珠套头自其顶面凿穿后而形成,可方便将扳手手柄的套杆套入并固定之;以及一棘轮套筒的零件包含有一内环槽,它是凿于棘轮套筒内部的上端面,以将所压入C形扣环于钢珠套头并套入棘轮套筒内时,同时令C形扣环的弹力弹至其内环槽内,以固定钢珠套头于棘轮套头内的位置;二滑道,它分别为a、b二道,它在棘轮套筒上方,由外至内凿穿而形成,a、b滑道在棘轮套筒内部的位置形成130度的角度,而a、b滑道的中段则各置入一弹簧,在弹簧的前、后部位各置入一前、后钢珠,并均置放在滑道内,它可将前钢珠容置于钢珠套头上的半圆形凹洞,同时利用旋形环上的钢珠容置a、b区可容置另一后钢珠,以形成棘轮套筒可在固定的钢珠套头本身,同时自行单一以顺时针及单一逆时针方向连续旋转;
一旋形环,其两端处设有隆凸起的钢珠容置a、b区,而旋形环是嵌入棘轮套筒上表面的旋形环槽,而旋形环的圆周度仅涵盖棘轮套筒圆周度的四分之三,其余棘轮套筒四分之一容间是为旋形环可在棘轮套筒上旋形的圆弧空间,而旋形环上设有二隆凸起的钢珠容置a、b区,是为容置a、b滑道内的后钢珠,是决定棘轮套筒选择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关键钮;二固定杆,它是插置于棘轮套筒上旋形环槽之内,其插置位置是近于旋形环两末端处,为旋形环在棘轮套筒上旋形的终止标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使套筒本身自行决定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来扳动螺帽,而且操作简单、同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省时、省力以及快速扳动螺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式套筒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式套筒结构的另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式套筒结构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式套筒结构与钢珠套头套合的剖面实施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式套筒结构与钢珠套头套合的剖面实施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齿套头与棘轮套筒的套合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型式的立体示意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如
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构件是包括一钢珠套头(2)及棘轮套筒(3),其中钢珠套头(2)包含有一C形扣环(21),它压入钢珠套头(2)上端的外环槽(24)内,为将钢珠套头(2)套入棘轮套筒(3)的内环槽(36)处,并利用C形扣环(21)本身的弹力弹至棘轮套筒(3)的内环槽(36)内,同时固定钢珠套头(2)在棘轮套筒(3)的内部位置;半圆形凹洞(22),是凿于钢珠套头(2)的外环槽(24)下方,同时环绕钢珠套头(2),以其可容置棘轮套筒(3)内的前钢珠(351);一套孔(23),是将钢珠套头(2)自其顶面凿穿后而形成,可方便将扳手手柄(1)的套杆(11)套入并固定之;另外,一棘轮套筒(3)的另件包含有一内环槽(36),是凿于棘轮套筒(3)内部上端面,以将所压入C形扣环(21)在钢珠套头(2),并套入棘轮套筒(3)内时,同时令C形扣环(21)的弹力弹至其内环槽(36)内,藉以固定钢珠套头(2)在棘轮套头(3)内的位置;二滑道(341)、(342),它分别为a、b二道,它在棘轮套筒上方,由外至内凿穿而形成,a、b滑道(341)、(342)在棘轮套筒(3)内部的位置形成130度的角度,而a、b滑道(341)、(342)的中段则各置入一弹簧(35),在弹簧(35)的前、后部位各置入一前、后钢珠(351)、(352),均置放在a、b滑道(341)、(342)内,它的作用可将前钢珠(351)容置在钢珠套头(2)上的半圆形凹洞(22),同时利用旋形环(31)上的钢珠容置a、b区(311)、(312)可容置另一后钢珠(352),以形成棘轮套筒(3)可在固定的钢珠套头(2)本身,同时自行单一以顺时针及单一逆时针方向连续旋转;一旋形环(31),它的两端处设有隆凸起的钢珠容置a、b区(311)、(312),而旋形环(31)是嵌入棘轮套筒(3)上表面的旋形环槽(32),而旋形环的圆周度仅涵盖棘轮套筒(3)圆周度的四分之三,其余棘轮套筒(3)的四分之一空间是为旋形环(31)可在棘轮套筒(3)上旋形的圆弧空间,而旋形环(31)上设有二隆凸起的钢珠容置a、b区(311)、(312),是为容置a、b滑道(341)、(342)内的后钢珠(352)用,是决定棘轮套筒(3)选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关键钮;二固定杆(33),是插置于棘轮套筒(3)上旋形环槽(32)之内,其插置位置是近于旋形环(31)两末端处,为旋形环(31)在棘轮套筒(3)上旋行的终止标的;上述的钢珠套头(2)套入棘轮套筒(3)内,即形成棘轮式套筒的整体结构。
如图3所示,它是为棘轮套筒(3)的内部剖面结构图,它记载a、b滑道(341)、(342)在棘轮套筒(3)内的角度位置,其内分别置入一前钢珠(351)、一弹簧(35)及一后钢珠(352),并藉由弹簧(35)的弹力相互隔开;当旋形环(31)的钢珠容置b区(312)旋行并对应至b滑道(342)时,b滑道(342)内的弹簧(35)即将后钢珠(352)顶入至钢珠容置b区(312)内,而b滑道(342)内的前钢珠(351)随即退入b滑道(342),而另一端a滑道(341)的后钢珠(352)因受旋行的旋形环(31)的钢珠容置a区(311)脱离已对应a滑道(341)的影响,随即将a滑道(341)内的后钢珠(351)压入a滑道(341),同时弹簧(35)也将前钢珠(351)推出a滑道(341)外,以使其可与钢珠套头(2)的半圆形凹洞(22)结合。
如图4所示,当旋形环(31)的钢珠容置b区(312)移至b滑道(342)而使后钢珠(352)推入钢珠容置b区(312)时,a滑道(341)的后钢珠(352)则被推入a滑道(341),而其前钢珠(351)则被弹入钢珠套头(2)的半圆形凹洞(22)内,如将扳手手柄(1)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如箭头所示,则是卡住不动,并同时使钢珠套头(2)牵动棘轮套筒(3)转动,而即可扳动螺帽,因a滑道(341)的角度可使前钢珠(351)在钢珠套头(2)以顺时针转动时,前钢珠(351)则卡置不动,如以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前钢珠(351)随即转动,同时使棘轮套筒(3)也不随钢珠套头(2)转动而停止,是扳紧螺帽之势。
如图5所示,如将旋形环(31)移至a滑道(341)并使其后钢珠(352)进入钢珠容置a区时,b滑道(342)的后钢珠(352)则被挤入b滑道(342),并顺势将其前钢珠(351)推入的钢珠套头(2)的半圆形凹洞(22)内,如将扳手手柄(1)往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如箭头所示,则是卡住不动,并同时配钢珠套头(2)转动,而即可将扳松螺帽,如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时,b滑道(342)的前钢珠(351)随即转动,同时使棘轮套筒(3)也不随钢珠套头(2)转动而停止,则是扳松螺帽之势。
如图6所示,其中,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套头的型式,将原本环绕钢珠套头(2)的半圆形凹洞(22),改良成为锯齿环(41)状,以代替钢珠套头(2)的半圆形凹洞(22),而成为锯齿套头(4);为配合锯齿套头(4)的锲合动作,将原本置于a、b滑道(341)、(342)的前钢珠(351)替换成一近似圆锥状的圆锥锲合齿体(5),也藉由旋形环(31)将后钢珠(352)推入b滑道(342),同时弹簧(35)的作用,将圆锥锲合齿体(5)压入,而与锯齿套头(4)的锯齿(41)结合,其动作原理都与上述图4和图5的原理相同,仅为结构的替换,也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一。
如图7所示,它是本实用新型棘轮式套筒结构的另一型式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是将钢珠套头(2)直接制作附于扳手手柄(1)上,以能更方便套入棘轮套筒(3),其动作方式与上述均相同,而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项特征功能。
权利要求1.一种棘轮式套筒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一钢珠套头和一棘轮套筒,其中,一钢珠套头包含有一C形扣环,它是压入钢珠套头上端的外环槽内,为钢珠套头套入棘轮套筒的内环槽处,并利用C形扣环本身的弹力弹至棘轮套筒的内环槽内,同时固定钢珠套头于棘轮套筒的内部位置;半园形凹洞,它是凿于钢珠套头的外环槽的下方,同时环绕钢珠套头,以其可容置棘轮套筒内的前钢珠;一套孔,它是将钢珠套头自其顶面凿穿后而形成,可方便将扳手手柄的套杆套入并固定之;以及一棘轮套筒的零件包含有一内环槽,它是凿于棘轮套筒内部的上端面,以将所压入C形扣环于钢珠套头并套入棘轮套筒内时,同时令C形扣环的弹力弹至其内环槽内,以固定钢珠套头于棘轮套头内的位置;二滑道,它分别为a、b二道,它在棘轮套筒上方,由外至内凿穿而形成,a、b滑道在棘轮套筒内部的位置形成130度的角度,而a、b滑道的中段则各置入一弹簧,在弹簧的前、后部位各置入一前、后钢珠,并均置放在滑道内,它可将前钢珠容置于钢珠套头上的半圆形凹洞,同时利用旋形环上的钢珠容置a、b区可容置另一后钢珠,以形成棘轮套筒可在固定的钢珠套头本身,同时自行单一以顺时针及单一逆时针方向连续旋转;一旋形环,其两端处设有隆凸起的钢珠容置a、b区,而旋形环是嵌入棘轮套筒上表面的旋形环槽,而旋形环的圆周度仅涵盖棘轮套筒圆周度的四分之三,其余棘轮套筒四分之一容间是为旋形环可在棘轮套筒上旋形的圆弧空间,而旋形环上设有二隆凸起的钢珠容置a、b区,是为容置a、b滑道内的后钢珠,是决定棘轮套筒选择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关键钮;二固定杆,它是插置于棘轮套筒上旋形环槽之内,其插置位置是近于旋形环两末端处,为旋形环在棘轮套筒上旋形的终止标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棘轮式套筒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环绕钢珠套头的半圆形凹洞,可改良成为锯齿环状,以代替钢珠套头的半圆形凹洞,而成为锯齿套头;为配合锯齿套头的锲合动作,将原本置于a、b滑道的前钢珠替换成一近似圆锥状的圆锥锲合齿体,由旋形环将后钢珠推入滑道同时利用弹簧的作用,将圆锥锲合齿体压入,而与锯齿套头的锯齿结合。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棘轮式套筒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钢珠套头,它可直接制作附于扳手手柄的头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工工具中的一种套筒扳手,它主要包括有一钢珠套头和一棘轮套筒,其中,钢珠套头表面上凿有一环半圆形凹洞及一C形扣环,而棘轮套筒的内部凿有旋形环及二滑道,并在其中设置有钢珠及弹簧,棘轮套筒表面上设有旋形环及二固定杆,藉由旋形环的旋行并控制棘轮套筒内钢珠出入,即可随着钢珠套头藉由扳手手柄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来达到仅以棘轮套筒即可以单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连续扳紧或扳松螺帽,而且操作简单,省力和省时,因此有实用性。
文档编号B25B13/00GK2259972SQ9621571
公开日1997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1996年7月19日
发明者谢智庆 申请人:谢智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