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扳手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168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扳手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具,是一种多功能扳手。
现有的扳手有许多种类,如开口扳手、梅花扳手、套筒扳手及活动扳手等,有些扳手的结构可以让螺栓穿过,有些扳手的结构则无法让螺栓穿过,遇到长螺栓或螺杆时,必须改用开口扳手或其它特定的扳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力轻巧的多功能扳手组,还可以让螺栓直接穿过锁接端,并既能扳动各种尺寸螺帽(螺栓),也能当作起子使用。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其结构与现有各种扳手都不相同。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是有一下盖与上盖,两盖相套结合固定,于下盖内面以一螺帽座接有一中空的螺帽套,螺帽套上端与中空的一蜗齿轮之下端相接,蜗齿轮上端枢接于上盖之蜗齿轮座处,形成两盖之中间为贯穿的形式,且于两盖内之两侧各以一蜗杆与蜗齿轮相接,而蜗杆一端接有一小齿轮,让各小齿轮分别与一大齿轮相接,大齿轮套固于一转轴的穿入端,转轴系穿过下盖一侧的圆套部,并卡于上下盖间,转轴外套有一内套管,内套管的穿入端亦被上盖之突部固定在圆套部中,内套管外接有一外套管,转轴另一端突出内套管之部份有一穿孔,该穿孔藉一销轴固定有一可翻动的把手的两耳片中心孔,又于转轴近另一端设有一环槽,并于环槽内套有一C型扣环以卡住内套管端面,于转轴套入一H型套管抵住外套管端面,H型套管一侧容有内套管端与C型扣环,H型套管另一侧中置入一弹簧与一垫片,垫片抵靠把手。
为使本实用新型还能当作螺丝起子使用,本实用新型还包含有一可嵌置在螺帽套中的转接套,该转接套的头端呈一种螺丝起子形状。
本实用新型之上、下盖的固定锁紧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如,上、下两盖的四角均用销固定,或上、下两盖的二角均用销固定,或上、下两盖的四角均用螺丝固定。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在下盖的后侧面形成两突出部,相应地在上盖相对处形成向下突的部份,以相对应的孔卡套下盖之突出部,然后上盖以两角的螺孔藉螺丝锁接至下盖相对应的螺孔中。
由上述结构见,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功效是,利用可供手握的外套外径,一手握住外套管,另一手转动把手,轻松转动传动至螺帽套,特别是长螺栓或长轴穿过上下盖间的孔,以产生类似梅花扳手的功能,而且其它种类扳手的功能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轻薄短小,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无需使用多种工具,只要所需的转接套即可适用,更能成为螺丝起子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附图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份背视图。
图6、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上述各附图中各标号表示1-下盖,11-大孔,12-螺帽座,13、131-杆座,132-齿轮座,14-圆套部,15-槽孔,17-通孔,18-销,19-突出部,
2-上盖,21-小孔(蜗齿轮座),22、23-杆座,24-齿轮座,25-突部,27-通孔,28-突出部份,29-孔,3-螺帽套,31-蜗齿轮接合座,32-六角孔,4-蜗齿轮,41-六角周面,5-蜗杆,51-方杆部,54-方孔,55-小齿轮,56-大齿轮,57-方孔6-转轴,60-插入孔,61-环槽,62-另一端,63-穿孔,64-销轴,65-环槽,66-内套管,67-通孔,68-外套管,69-缺口部,7-把手,70-小垫圈,71-C型扣环,72-H型套管,721-孔,722-环板,73-弹簧,74-垫片,75-耳片,76-中心孔,77、78-空间,79-半圆缺口,8-转接套。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图5见,本实施例具有一下盖1与一上盖2,下盖1较厚,两盖1、2相套合,各盖1、2内两角各设有一通孔17、27,分别以一销18穿过固定,在下盖1的外侧面形成两突出部19,使上盖2相对形成向下突出部份28,即以相对应设于突出部份之孔29卡套该突出部19,下盖1中有一大孔11,上盖2中有小孔21,下盖1于内面的大孔11边缘以一螺帽座12接有一螺帽套3,螺帽套3亦为中空之形式,上端有一蜗齿轮接合座31以与一蜗齿轮4之下端的六角周面41相接,蜗齿轮4上端枢接于上盖2之蜗齿轮座(小孔)处,再于两盖1、2内的两侧各有一杆座13、131、22、23,使两侧上下之杆座间各容入一蜗杆5,让蜗杆5中段之蜗齿与蜗齿轮4之直立齿相接,所以蜗杆5为两端枢接在杆座处,各蜗杆5一内端之方杆部51接有一小齿轮55中之方孔54,小齿轮55为枢接在相对应之齿轮座132、24处,使小齿轮与蜗杆可以同心转动,但两侧的蜗杆为异向转动,让两小齿轮55的内侧同时与一大齿轮56相接,大齿轮56中的方孔57被穿过下盖1一侧面的圆套部14的一转轴6的缺口部69穿入,转轴6的插入端60中设有一环槽61,转轴6外套有一内套管66,内套管66亦有部份伸入圆套部14中,于内套管66上设有一通孔67,在圆套部14上亦设有一槽孔15,以上盖2周边的一突部25伸穿槽孔15与通孔67处,卡套住内套管66,将内套管66一端固定在圆套部14中,内套管66外接有一外套管68,外套管表面设有直条之轴向纹路,外套管68的长度短于内套管66,内套管66的长度亦短于转轴6,让转轴6另一端62突出内套管66外之处设有一穿孔63,藉一销轴64固定有一可翻动的把手7,又于转轴6近另一端之环槽65环槽内套有一C型扣环71,以C型扣环71抵住内套管66端面,固定住内套管66的位置,也使内套管不动,于外套管68的端面接有一H型套管72之端面,H型套管72中心有一孔721,让转轴6的另一端62穿过,同时一环板722区分成两侧之空间77、78,近外套管68侧的空间77,同时盖住内套管66之端与其中的转轴6,而H型套管72的外端侧空间78中供置入一弹簧73与一垫片74,使弹簧73与环板722相接触,弹簧73之另一端与垫片74相接,垫片74略突出H型套管72,且垫片74另一端面抵靠把手7的两耳片75内端面,即以各耳片75的中心孔76让销轴64穿过枢接,耳片75与把手7主体间形成垂直状,让把手7的主体可贴至外套管68上,当将把手7翻转九十度,即把把手外拉,此时弹簧73受到耳片75的压迫,而先向内收缩再将垫片74顶回,手握把手7,以把手7旋转,依序带动转轴6、大齿轮56、小齿轮55、蜗杆5、蜗齿轮4、螺帽套3同时转动,亦能带动套置在该螺帽套3内的一转接套8转动,而转接套8有中空孔让长螺杆之杆部穿过。其中把手7两侧设有半圆缺口79供以手指握住翻动与旋转,外套管表面的条纹方便手握,销轴64与耳片75间套有一小垫圈70。转接套8直接卡套于下盖1上之螺帽套3的六角孔32处,该转接套8可以有多种型式,如把该转接套的头端设计成呈一种螺丝起子形状。
实施例二。图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图6中上盖2为正视状态,图7中上盖2为背视状态。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在传动结构上完全相同,仅在上、下盖间的结合方式有所差异,主要是采用两盖1、2四角的孔17、27以销18固接的方式,也可采用上述之螺丝锁接方式,以节省组装的时间。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扳手组,其特征在于有一下盖与上盖,两盖相套结合固定,于下盖内面以一螺帽座接有一中空的螺帽套,螺帽套上端与中空的一蛹齿轮之下端相接,蜗齿轮上端枢接于上盖之蜗齿轮座处,形成两盖之中间为贯穿的形式,且于两盖内之两侧各以一蜗杆与蜗齿轮相接,而蜗杆一端接有一小齿轮,让各小齿轮分别与一大齿轮相接,大齿轮套固于一转轴的穿入端,转轴系穿过下盖一侧的圆套部,并卡于上下盖间,转轴外套有一内套管,内套管的穿入端亦被上盖之突部固定在圆套部中,内套管外接有一外套管,转轴另一端突出内套管之部份有一穿孔,该穿孔藉一销轴固定有一可翻动的把手的两耳片中心孔,又于转轴近另一端设有一环槽,并于环槽内套有一C型扣环以卡住内套管端面,于转轴套入一H型套管抵住外套管端面,H型套管一侧容有内套管端与C型扣环,H型套管另一侧中置入一弹簧与一垫片,垫片抵靠把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扳手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可嵌置在螺帽套中的转接套,该转接套的头端呈一种螺丝起子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扳手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上、下两盖的四角均用销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扳手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上、下两盖的二角均用销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扳手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上、下两盖的四角均用螺丝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扳手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下盖后侧面形成两突出部,相应地而在上盖相对处形成向下突的部份,以相对应的孔卡套下盖之突出部,然后上盖以两角的螺孔藉螺丝锁接至下盖相对应的螺孔中。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扳手组,主要特点是包含有一下盖、一上盖、一转轴及一把手;把手枢接在转轴的顶端;上、下两盖相套结合固定,在其内部设有一组传动装置,包括一蜗齿轮、两蜗杆及与其相固接的小齿轮、一同时与两小齿轮啮合的大齿轮,其中,大齿轮与转轴相连接,螺帽套套置在下盖的螺帽座上并与蜗齿轮相连。使把手旋转时,依序带动转轴、大齿轮、小齿轮、蜗杆、蜗齿轮、螺帽套同时转动。本实用新型轻薄短小,可以随身携带使用。
文档编号B25B13/00GK2353491SQ9822489
公开日1999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18日
发明者季振华, 李启后 申请人:季振华, 李启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