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6713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摆动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摆动动力工具,包括:壳体;马达,收容在所述壳体内;驱动轴,由马达驱动做旋转运动;输出轴,由驱动轴驱动做围绕自身轴线的摆动;传动机构,将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输出轴的摆动,传动机构包括安装在驱动轴上的偏心装置及连接偏心装置和输出轴的拨叉组件;偏心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驱动件,拨叉组件包括与输出轴连接的拨叉件、与拨叉件活动连接的支撑件,支撑件包括配合部,摆动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于壳体上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可操作地调节支撑件运动,使得配合部可选择地与不同的驱动件抵接,输出轴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
【专利说明】
摆动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是一种手持式的摆动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0002]多功能机是业界常见的手持式摆动动力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输出轴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摆动运动。因此,当用户在输出轴的自由端上安装有不同的工作头后,如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铲型刮刀后,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操作功能,如锯、切、磨、刮等,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0003]具体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现有的摆动动力工具2000(/,包括机壳V、自机壳I7内延伸出的输出轴2'、设置在机壳V内的马达If及由马达If驱动的主轴4'。主轴4'一端连接有偏移其轴线Y设置的偏心轴4V,偏心轴4V上安装有一具有球形外表面8V的轴承87。主轴4'和输出轴2'之间设有拨叉7',拨叉7'的一端枢动连接在输出轴2'上,另一端形成有一对位于轴承8'两侧的臂部7V。输出轴2'的轴线X与主轴V的轴线Y大致垂直,轴承8'的外表面与拨叉7'的臂部7V的内表面紧密接触。主轴V围绕其轴线Y转动时,通过轴承8'与拨叉7'的配合,带动输出轴2'围绕其自身轴线X在一定的摆动角度内做摆动运动,进而带动安装在输出轴2'的工具头6'往复摆动。
[0004]上述摆动动力工具2000(/在工作时,轴承V在偏心轴的带动下绕主轴V的轴线Y转动,紧固于输出轴2'上的拨叉7'的轴向运动被限定,因此,摆动动力工具2000(/的输出轴2'只能在一个固定的摆动角度范围内摆动。而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常希望摆动动力工具2000(/可以输出不同的摆动角度,以满足更多的工况应用。比如,当使用摆动动力工具2000(/安装直锯片在不同硬度的木质材料上开槽时,如果木质材料的硬度较低时,输出轴2'输出常用的较小摆动角度即可;而木质材料的硬度较高时,较小的摆动角度下,木肩不容易排出,从而使直锯片很容易被卡住,此时需要输出轴2'输出较大的摆动角度。显然,摆动动力工具2000(/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0005]本
【申请人】在国际公布号W02012041211A1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拨钮与连杆推动轴承沿偏心轴水平移动,至使拨叉与处于不同位置的轴承配接,从而使输出轴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该技术方案中的轴承位置设置是可以移动变化的,而拨叉与轴承完成配接进行工作时,拨叉产生往复旋转摆动运动会带给轴承反作用力,而致使轴承受力容易在偏心轴上产生移动,导致拨钮和连杆的限位可能导致失效而使工作不稳定。
[0006]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摆动动力工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良的摆动动力工具,该摆动动力工具能够在至少两个不同的摆动角度下工作,而且结构比较稳定,工作不容易失效。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摆动动力工具,包括:壳体;马达,收容在所述壳体内;驱动轴,由所述马达驱动做旋转运动;输出轴,由所述驱动轴驱动做围绕自身轴线的摆动;传动机构,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所述输出轴的摆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的偏心装置及连接所述偏心装置和输出轴的拨叉组件;所述偏心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驱动件,所述拨叉组件包括与所述输出轴连接的拨叉件、与所述拨叉件活动连接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配合部,所述摆动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可操作地调节所述支撑件运动,使得所述配合部可选择地与所述至少两个驱动件其中之一抵接,从而调节所述输出轴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
[0009]优选的,所述至少两个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在第一位置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输出轴具有第一摆动角度,在第二位置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输出轴具有第二摆动角度。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到所述驱动轴的偏心距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到所述驱动轴的偏心距相等。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围绕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拨叉件上。
[0012]优选的,所述拨叉件包括与所述输出轴连接的第一端、和所述偏心装置配接的第二端,其中所述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端。
[0013]优选的,所述配合部包括用于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配合面。
[0014]优选的,所述配合面平行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在第一位置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在第二位置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
[0015]优选的,定义穿过所述枢转轴线且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平面为参照平面;所述配合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时则穿过所述参照平面。
[0016]优选的,所述拨叉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叉状臂、所述配合部为两个,所述两个配合部分别围绕所述枢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叉状臂上。
[0017]优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连接所述两个配合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配合部之间设置有防转机构。
[0018]优选的,所述配合部上设置有枢转轴,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枢转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拨叉件上。
[0019]优选的,所述叉状臂设置在所述配合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
[0020]优选的,所述枢转轴上连接有卡簧,在所述卡簧和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弹性件。
[0021]优选的,所述防转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枢转轴上的第一形配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上的第二形配部。
[0022]优选的,在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拨叉件之间设有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撑件相对所述拨叉件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0023]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活动地连接壳体的操作单元、与所述操作单元连接的传递单元,其中所述传递单元可选择地与所述支撑件配合,将所述操作单元的活动转化为所述支撑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转动。
[0024]优选的,所述操作单元包括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的操作件。
[0025]优选的,所述传递单元包括与所述操作件连接的传递件、与传递件连接的转动组件,其中所述转动组件可围绕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
[0026]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传递件连接的转动轴、与转动轴连接的连接杆、与所述连接杆呈角度设置的卡接杆,所述卡接杆可选择地与所述支撑件配合。
[0027]优选的,所述传递件包括与所述操作件连接的传递部、与所述转动轴配合的腰形孔。
[0028]优选的,所述支撑件上设有与所述卡接杆配合的卡接部。
[0029]优选的,所述卡接部包括U型开口。
[0030]优选的,所述摆动动力工具还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止挡件、设置在所述转动组件上的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包括限位部和耦合部,所述止挡件与所述限位部抵触,用于阻止所述调节机构驱动所述支撑件运动,所述摆动动力工具可在工作与停止工作两种状态下切换;所述止挡件与所述耦合部滑移配合,所述调节机构驱动所述支撑件运动,所述摆动动力工具处于停止工作的状态。
[0031 ]优选的,所述止动件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将位于拨叉件和驱动件之间的支撑件移动至不同位置,使得支撑件的配合部与不同的驱动件配合,从而使输出轴输出不同的摆动角度,以满足不同场合的工作需求;并且结构比较稳定,工作不容易失效。
【附图说明】
[0033]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0034]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0035 ]图1是现有的一种摆动动力工具的剖面示意图。
[0036]图2是图1所示摆动动力工具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整体示意图。
[0038]图4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39 ]图5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40]图6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的局部立体示意图,此时配合部处于第一位置。
[0041 ]图7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的头壳部分的剖示图。
[0042]图8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的卡接杆和卡接部配合的示意图。
[0043 ]图9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44]图10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处于第一摆角位置的局部示意图,此时触发件处于开启位置。
[0045]图11是图3所示摆动动力工具处于第一摆角位置的局部示意图,此时触发件处于关闭位置。
[0046]图12是图3所示的摆动动力工具位于调节摆角过程时的示意图。
[0047]图13是图3所示的摆动动力工具处于第二摆角位置的局部示意图,此时触发件处于关闭位置。
[0048]图14是图3所示的摆动动力工具处于第二摆角位置的局部示意图,此时触发件处于开启位置。
[0049]200.摆动动力工具30.壳体31.工作头
[0050]35.开关组件36.头壳38.机壳
[0051]40.握持区42.马达44.驱动轴
[0052]46.传动机构48.偏心装置50.拨叉组件
[0053]52.第一驱动件54.第二驱动件56.偏心轴
[0054]58.拨叉件60.支撑件62.配合部
[0055]64.套管66.叉状臂68.配合面
[0056]70.抵接面72.连接部74.防转机构
[0057]76.安装端78.连接端80.卡接部
[0058]81.”U”型开口82.枢转轴84.第一穿孔
[0059]86.第二穿孔88.卡簧90.弹簧件
[0060]91.凹陷92.第一形配部94.第二形配部[0061 ]96.保持机构98.保持件100.弹性元件
[0062]102a, 102b保持槽104.调节机构106.操作单元
[0063]1.8.传递单元110.操作件112.盖体
[0064]114.操作槽116.安装件118.容纳槽
[0065]120.安装部122.传递件124.转动组件
[0066]126.传递部128 J要形孔130.收容腔
[0067]132.弧形槽134.转动轴136.连接杆
[0068]138.卡接杆140.定位机构142.定位件
[0069]144.弹簧146a,146b定位槽148.开关钮
[0070]150.触发件152.第一接触部154.第二接触部
[0071]156.斜槽158.止挡件160.止动件
[0072]161.风扇162.触接部164.止挡部
[0073]166.第一限位部168.第二限位部170.耦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7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75]请参阅图3,摆动动力工具200包括壳体30、自壳体30的内部延伸出的输出轴32、安装在输出轴32末端的工作头31、用于在输出轴的轴向方向33上夹紧工作头31的夹紧组件34。在本实施例中,工作头是直锯片,当然,工作头也可以是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刮刀等等。轴向方向33大致沿平行于输出轴的轴线Y延伸。
[0076]壳体30包括相互连接的头壳36和机壳38。机壳38大致呈直线延伸,其纵向延伸轴线为XI。在本实施例中,机壳38的纵向延伸轴线Xl大致垂直于输出轴的轴线Y。头壳36部分从机壳38的一端相对机壳38弯折延伸,至少部分收容输出轴32。机壳38具有握持区40,使用者在引导工具的过程中抓握该握持区40。另外壳体30上设有控制摆动动力工具200工作或停止工作的开关组件35。
[0077]参照图4,机壳38收容马达42(只显示部分),驱动轴44安装在马达42上,由马达42驱动围绕驱动轴的轴线X2做旋转运动。定义穿过驱动轴的轴线X2和输出轴的轴线Y的平面为中间平面。
[0078]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轴的轴线X2与机壳38的纵向延伸轴线Xl重合。即驱动轴的轴线X2也大致与输出轴的轴线Y垂直。当然,驱动轴的轴线X2和机壳38的纵向延伸轴线Xl平行或呈角度设置。
[0079]继续参照图4,驱动轴44与输出轴32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46,通过传动机构46将马达42围绕驱动轴的轴线X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输出轴32围绕自身轴线Y的摆动运动,摆动的方向如图3中箭头A所示。当输出轴32的末端连接不同的工作头后,如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等,即可以实现切割或者研磨等操作。
[0080]传动机构46设置在头壳36内,包括包括偏心装置48和拨叉组件50。偏心装置48安装在驱动轴44上,拨叉组件50安装在输出轴32上。
[0081]具体的,偏心装置48包括至少两个驱动件。多个驱动件具有多种具体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驱动件为业界常见的滚珠轴承。滚珠轴承具有一定大小的半径。多个驱动件可以具有同样大小的半径,也可以具有不同大小的半径。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件可自由选择地相对驱动轴44具有一定偏心距。在具有一定偏心距的实施例中,该驱动件可以具有同样大小的偏心距,也可以分别具有不同大小的偏心距。
[0082]在本实例中,偏心装置48包括两个驱动件,分别为第一驱动件52和第二驱动件54。其中第一驱动件52靠近马达42或者说远离输出轴32;而第二驱动件54远离马达42或者说靠近输出轴32。
[0083]第一驱动件52和第二驱动件54的半径相同,且沿驱动轴44的轴向方向依次排列。并且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彼此间隔一定间隙地设置。
[0084]偏心装置48还包括了固定连接驱动轴44的偏心轴56。具体的,偏心轴56与驱动轴44偏心连接,即偏心轴56的轴线X3与驱动轴44的轴线X2不重合,且径向偏移一定的间距。第一驱动件52和第二驱动件54依次安装在偏心轴56上。第一驱动件52和第二驱动件54无相对转动地安装在偏心轴56上,从而由驱动轴44驱动做旋转运动。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52和第二驱动件54的半径相同,且安装在同一偏心轴56上。因此,第一驱动件52和第二驱动件54相对驱动轴44具相同的偏心距。
[0085]当然,多个驱动件相对驱动轴也可以具有不同大小的偏心距。具体的,如若多个驱动件的半径相同,则可设置具有不同偏心距的偏心轴,各偏心轴相对驱动轴的轴线X2具有不同的偏移量;或是设置同一偏心轴,多个驱动件的半径不同。
[0086]而且多个驱动件也可以自身偏心设置,并将其依次安装在不相对驱动轴偏移的安装轴上。此时,多个驱动件如若半径相同,则具有相同的偏心距;如若半径不同,则具有不同大小的偏心距。
[0087]拨叉组件50包括拨叉件58、与拨叉件58活动连接的支撑件60。支撑件60把偏心装置48和拨叉件58连接起来。支撑件60包括配合部62,支撑件60可被操作地活动,使得配合部62与不同的驱动件(第一、第二驱动件52和54)抵接,从而带动拨叉件58进行摆动的幅度就不同,从而使输出轴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
[0088]拨叉件58包括连接在输出轴32的顶部的第一端和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具体的,拨叉件58的第一端为套设在输出轴32上的套管64,拨叉件58的第二端为自套管64垂直朝向驱动轴44水平延伸且对称的两个叉状臂66。拨叉件58的叉状臂66设置在第一、第二驱动件52和54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中,叉状臂66并不与第一、第二驱动件52和54直接抵接,而是通过配合部62实现联接关系。
[0089]支撑件60围绕枢转轴线Zl转动地连接在拨叉件58的第二端上。该枢转轴线Zl大致沿垂直输出轴的轴线Y方向以及驱动轴的轴线X2方向延伸设置。定义穿过枢转轴线Zl且平行与输出轴的轴线Y的平面为参照平面。
[0090]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60包括两个配合部62,分别围绕枢转轴线Zl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叉状臂66上。两个配合部62同时与第一驱动件52或第二驱动个把54抵接,使输出轴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当然,如果仅设置一个配合部也同样可以实现不同的摆动角度。
[0091]两个配合部62对称设置,现以一个为例,来描述其具体的结构。配合部62包括配合面68,该配合面68可选择地与第一驱动件52或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将配合部62安装在叉状臂66上后,配合部62围绕枢转轴线Zl的转动过程中,配合面68则穿过参照平面。即配合面68在与不同的驱动件抵接时,其位置分别位于参照平面的两侧。
[0092]配合部62还包括与拨叉件58抵接并传递力的抵接面70。抵接面70与配合面68相背设置。一般情况下,抵接面70的面积大于配合面68的面积。当抵接面70在配合部62围绕枢转轴线Zl的转动过程中,其在中心平面的投影不变,则配合部62与拨叉件58配合的位置则不变。但也可以如本实施例,抵接面在配合部62围绕枢转轴线Zl的转动过程中,其在中心平面的投影变化。因此,配合部62与则与拨叉件58不同的位置进行抵接。
[0093]进一步的,支撑件60还包括连接两个配合部62的连接部72,连接部72和配合部62之间设置有防转机构74。
[0094]连接部72大致呈”U”型,包括位于两个自由端的安装端76、连接两个安装端76的连接端78 ο安装端76大致呈圆形,在其中一个安装端76上设有卡接部80。卡接部80包括大致呈” U”型开口 81,其作用在下面会详细描述。
[0095]进一步参照图5,配合部62上设置有枢转轴82,叉状臂66上设有供枢转轴82第一穿孔84。安装端76上设有供枢转轴82穿过的第二穿孔86。安装时,枢转轴82依次穿过叉状臂66上的第一穿孔84和安装端76上的第二穿孔86。从而支撑件60可围绕枢转轴线Zl相对于拨叉件58枢转连接。当支撑件60产生移动,配合面68可选择地与第一驱动件52或者第二驱动件54抵接(参照图6,配合面68与第一驱动件52抵接),从而使输出轴32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
[0096]在本实施例中,叉状臂66设置在配合部62和连接部72的安装端76之间。当然,配合部62和安装端76也可以设置在叉状臂66的一侧。
[0097]在本实施例中,在枢转轴82的自由端上连接有卡簧88。卡簧将配合部62、连接部72及叉状臂66相对固定。为消除轴向间隙,在卡簧和连接部72之间还设有弹簧件90。在这里,弹簧件90可以是碟形弹簧。
[0098]具体的,连接部72的安装端76上还设有容纳弹簧件90的凹陷91,如此可以节省整体的体积。
[0099]为了配合部62可以和连接部72可以同步围绕枢转轴线Zl转动,连接部72和配合部62之间设置有防转机构74。在本实施例中,防转机构74包括设置在枢转轴82上的第一形配部92,设置在连接部72的安装端76的第二形配部94。具体的,第一形配部92为截面为“工”型的凸台;第二形配部94为设置在安装端76大致中间位置设有截面为“工”型的槽。安装时,将配合部62的“工”型的凸台92对准“工”型的槽插入,如此,两个配合部62及连接部72则可以同步围绕枢转轴线Zl转动。
[0100]当然,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第一形配部92和第二形配部94不仅局限于“工”型,其具体的形式可以有很多。
[0101]再参照图6和图7,支撑件60可围绕枢转轴线Zl转动,使配合部62在与第一驱动件52抵接的第一位置和与第二驱动件54抵接的第二位置之间活动。配合面68平行与驱动轴的轴线X2,当配合部62位于第一位置,配合面68与第一驱动件52的外表面滑动接触。当马达42驱动驱动轴44转动时,偏心轴56则在驱动轴44的带动下相对驱动轴的轴线X2偏心旋转,进而带动第一驱动件52相对马达的轴线X2偏心旋转。配合面68与第一驱动件52的外表面滑动接触,在配合部62的带动下,拨叉件58相对输出轴的轴线Y摆动,进一步地带动输出轴32围绕其自身轴线Y以第一摆动角度摆动。
[0102]当配合部62位于第二位置,配合面68与第二驱动件54的外表面滑动接触。在配合部62的带动下,拨叉件58相对输出轴的轴线Y摆动,进一步地带动输出轴32围绕其自身轴线Y以第二摆动角度摆动。
[0103]第一摆动角度小于第二摆动角度,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况选择适合的摆动角度。
[0104]防止因振动而造成支撑件60在工作中离开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支撑件60和拨叉件58之间设有保持机构96,所述保持机构96用于将支撑件60相对拨叉件58保持在若干个位置上。
[0105]在本实施例中,当支撑件60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保持机构96能够让支撑件60稳定地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0106]可参见图5和图6,保持机构96包括保持件98、提供保持件偏压力的弹性元件100。保持件98设置在拨叉件58上,受弹性元件100的偏压作用下,抵靠到支撑件60。从而对支撑件60起到定位保持的作用。而需要解除定位保持作用使支撑件60进行移动时,用户只要克服弹性元件100的偏压作用即可。
[0107]而对应支撑件60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支撑件60上还设置有两个保持槽102a,102b,当支撑件60移动时,保持件98在弹性元件100的偏压作用下,与保持槽102a配合,则可将支撑件60稳定地保持在第一位置;支撑件6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保持件98在弹性元件100的偏压作用下,与保持槽102b配合。
[0108]摆动动力工具200还具有用于调节支撑件60活动的调节机构104。该调节机构104调节支撑件60围绕枢转轴线Zl转动,使配合部62在与第一驱动件52抵接的第一位置和与第二驱动件54抵接的第二位置之间活动。从而调节输出轴32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即在第一摆动角度和第二摆动角度之间切换。再参照图5,调节机构104设置在壳体30上,便于用户对其操作调节。优选地,调节机构104设置在头壳36上,这样方便对支撑件60进行操作。
[0109]调节机构104包括活动地连接壳体30的操作单元106、与操作单元106连接的传递单元108,其中传递单元108可选择地与支撑件60配合,将操作单元106的活动转化为支撑件6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转动。
[0110]操作单元106包括用户操作的操作件110。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件110可移动地连接在头壳36上。优选的,操作件110线性移动,使传递单元108将操作单元106的线性移动转化为支撑件6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转动。优选的,操作件110线性移动为沿输出输的轴向方向33直线移动。当然,操作件110的移动方向与输出输的轴向方向33也可以相交或操作件110转动设置在头壳36上。当然,操作件110也可枢转连接在壳体30上。
[0111]具体的,头壳36上固定连接有盖体112,盖体112上设有供操作件110由头壳36的内向外穿过的操作槽114。盖体112上还固定设有安装件116,安装件116与盖体112之间设有容纳槽118(可参见图1)。操作件110上安装部120,安装部120则可在容纳槽118中沿输出输的轴向方向33移动。
[0112]传递单元108包括与操作件110连接的传递件122、与传递件122连接的转动组件124,其中转动组件124可围绕转动轴线Z2可转动地连接在壳体30上。其中转动组件124可选择地与支撑件60配合,用于操作支撑件6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0113]在本实施例中,传递件122大致呈杆状,一端设置有与操作件110连接的传递部126、另一端设有与转动组件124连接的腰形孔128。操作件110上设有收容传递部126的收容腔(图中未示)。安装件116上设有供传递部126穿过的弧形槽132,弧形槽132的圆心位于转动轴线Z2上。传递部126穿过弧形槽132与操作件110的收容腔配合。
[0114]传递部126大致呈圆柱状,收容腔的形状是长方形,且传递部126的直径与收容腔130的宽度相当。因此,传递部126收容至收容腔130后,在沿输出输的轴向方向33上,传递部126相对收容腔130无相对移动或有较小的移动,而在垂直于输出轴的轴向方向33上,可以自由活动。因此,当操作件110沿输出输的轴向方向33移动时可带动传递部126围绕转动轴线Z2转动。
[0115]转动组件124包括与传递件126连接的转动轴134、与转动轴134连接的连接杆136、与连接杆136呈角度设置的卡接杆138。卡接杆138可选择地与支撑件60的卡接部80配合。
[0116]转动轴134围绕转动轴线Z2可转动地连接在头壳36上。转动轴134的一端与腰形孔128连接,因而,操作件110带动传递部126围绕转动轴线Z2转动,也可带动转动轴134及与转动轴134连接的连接杆136及卡接杆138围绕转动轴线Z2转动。
[0117]卡接件138与连接杆136呈角度设置。优选的,卡接杆138与连接杆136呈90度设置。请参见图8,卡接杆138在支撑件60位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时,并不与卡接部80配合,只有在摆动角度需要切换时,也就是当操作件110沿输出输的轴向方向33移动,带动卡接杆138在围绕转动轴线Z2转动的过程中,卡接杆138转动的会卡设在“U”型开口81中,从而带动支撑件80围绕枢转轴线Zl转动。如此,当摆动角度已经确定在第一摆动角度或第二摆动角度后,调节机构104就脱开与支撑件60的配合,从而支撑件60与拨叉58摆动的同时不会影响到调节机构104,避免带动操作件110同步摆动。
[0118]下面详细介绍下其摆动角度切换的过程。假定摆动动力工具200的初始位置为图6和图7所示。此时支撑件60的配合部面68的第一驱动件52抵接。当摆动动力工具200启动工作后,当马达42驱动驱动轴44转动时,偏心轴56则在驱动轴44的带动下相对驱动轴的轴线X2偏心旋转,进而带动第一驱动件52相对马达的轴线X2偏心旋转。配合面68与第一驱动件52的外表面滑动接触,在配合部62的带动下,拨叉件58相对输出轴的轴线Y摆动,进一步地带动输出轴32围绕其自身轴线Y以第一摆动角度摆动。
[0119]而当用户根据实际工况需要输出较大摆动角度时,用户操作调节机构104,向下拨动操作件110,从而带动转动组件124围绕转动轴线Z2转动。如此,卡接杆138围绕转动轴线Z2转动,可参见图8,卡接杆138逆时针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卡接杆138卡设在“U”型开口 81中,从而带动支撑件60围绕枢转轴线Zl转动。使配合面68由与第一驱动件52相抵接转换为与第二驱动件54抵接。这样,当摆动动力工具200启动工作后,输出轴32就相应输出一个较大摆动角度的摆动运动。如果用户有需要较小摆动角度时,只要反向操作调节机构104,使支撑件60回至初始位置即可。如此可对摆动动力工具200的摆动角度进行大小调节。
[0120]通过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将位于拨叉和驱动件之间的支撑件移动至不同的位置,从而使配合面与不同的驱动件配合,从而使输出轴输出不同的摆动角度,以满足不同场合的工作需求;并且结构比较稳定,工作不容易失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配合部上设有两个配合面,分别与第一、第二驱动件配合也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
[0121]为了限定操作件110的移动范围、确保摆动角度切换到位,在壳体30和调节机构104之间设有定位机构140 ο再参见图5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40包括定位件142、提供定位件偏压力的弹簧144。定位件142设置在传递部126上,受弹簧144的偏压作用下,抵靠到头壳36。从而对操作件110起到定位作用。而需要解除定位作用使操作件110进行移动时,用户只要克服弹簧144的偏压作用即可。
[0122]而对应两个摆动角度之间进行切换。在头壳36上还设置有两个定位槽146a,146b,当操作件110移动带动传递部126转动时,定位件142在弹簧144的偏压作用下,与定位槽146a配合,则确定已经切换到第一位置;操作件110移动带动传递部126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定位件142在弹簧146的偏压作用下,与定位槽146b配合(图中未示)。从而操作者也就获知已经切换到第二位置。
[0123]为了显示清楚,在壳体30的对应操作件110的位置还可以设置指示结构,方便用户了解当前摆动动力工具200的工作模式。指示结构可以是箭头、图示说明等。
[0124]为了保证安全,在摆动动力工具200工作时,则不允许调节机构104进行摆动角度的切换。同样,在调节机构104进行摆动角度切换时,则不允许摆动动力工具200可以开机进行工作。因此,摆动动力工具200还包括相对壳体30活动设置的止挡机构。止挡机构具有两个位置。开关组件35启动马达42时,止挡机构位于第一位置,阻止调节机构104驱动支撑件60运动,进行摆动角度切换。此时摆动动力工具200可在工作与停止工作两种状态下切换;当调节机构104驱动支撑件60运动,进行摆动角度切换时,止挡机构位于第二位置,阻止开关组件35启动马达42。摆动动力工具200处于停止工作的状态。
[0125]再参见图9,开关组件35包括开关钮148、与开关钮148固定连接的触发件150。马达42上电连接有开关(图中未示),用于开启马达运转或者关闭马达运转。开关钮148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30上,用于带动触发件150用于触发开关开启或者关闭,使摆动动力工具200在工作与停止工作两种状态下切换相应的。触发件150具有启动马达42的开启位置和关闭马达42的关闭位置。
[0126]触发件150包括第一接触部152和第二接触部154。其中第二接触部154用于和开关连接或脱开连接。通常向靠近工作头(图中未画出)的方向滑移触发件150,第二接触部154触动开关,触发件150移动至开启位置,马达42启动。而通过向远离工作头的方向滑移触发件150,第二接触部154脱开与开关配合,触发件150移动至关闭位置,马达42停止工作。
[0127]第一触接部152与止挡机构配合,第一触接部152设有斜槽156与止挡机构配合。该斜槽156相对于驱动轴的轴线X2倾斜设置。触发件150的移动方向与驱动轴的轴线X2平行设置,当触发件150移动时,带动止挡机构运动。
[0128]止挡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止挡件158,止挡件158在两个位置之间活动。摆动动力工具还包括与调节机构104连接的止动件160,具体的,止动件160可与传递单元108或操作单元10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止动件160与传递单元108中的转动轴134固定连接,止动件160包括限位部和耦合部。其中止挡件158位于第一位置(可参见图10和图14),止挡件158与限位部抵触,用于阻止调节机构驱动支撑件60活动进行摆动角度切换,允许触发件150相对于壳体30活动,触发件150可以启动或关闭马达,此时,摆动动力工具200可在工作与停止工作两种状态下切换;止挡件158位于第二位置,参见图12,止挡件158与耦合部滑移配合,调节机构104驱动支撑件60活动(可参见图8,卡接杆80处于中间位置),用于进行摆动角度切换,此时,阻止触发件150相对于壳体30活动,摆动动力工具200处于停止工作的状
??τ O
[0129]再参见图9,在本实施例中,止挡件158可活动收容在壳体30内,具体的,止挡件158设置在头壳36和机壳38之间,且止挡件158在驱动轴的轴线Χ2的方向的位移被限制。
[0130]为了操作方便,结构更加紧凑,可以将止挡件158设置在风扇161和输出轴32之间。风扇161由马达42驱动,用于冷却马达42。
[0131]止挡件158大致呈弧形,包括触接部162和止挡部164。触接部162和止挡部164大致设置在弧形的两端。其中,触接部162收容在斜槽156中,触发件150移动时,由于止挡件158在沿驱动轴的轴线Χ2的方向的位移被限制,触发件150则可以带动止挡件158转动。该止挡件158可围绕平行于驱动轴的轴线Χ2的轴线转动;优选的,止挡件158围绕驱动轴的轴线Χ2转动。
[0132]止动件160固定设置在转动轴134上,可由操作单元106驱动围绕转动轴线Ζ2旋转运动的。当然,止动件160也可设置在传递单元108其它部件上、传递单元108上,或设置在传递单元108和操作单元106之间,只要该止动件160可由操作单元110驱动即可。因此,若将止动件160相对壳体30固定,就可以阻止操作单元106活动。
[0133]止动件160在操作单元106的驱动下转动。优选的,止动件160围绕的转动轴线Ζ2垂直于输出轴的轴线Y。当然,同时转动轴线Ζ2也可以垂直于驱动轴的轴线Χ2。优选的,转动轴线Ζ2垂直于输出轴的轴线Xl和驱动轴的轴线Χ2定义的平面。
[0134]在本实施例中,再参见图10,限位部包括可选择地与止挡部164配合的第一限位部166和第二限位部168。具体地,在止动件160上分别设置与第一摆动角度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166,与第二摆动角度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168。在第一限位部166与第二限位部168之间设置有耦合部170。
[0135]第一限位部166与第二限位部168的具体形状可根据止挡部164的具体形状设定。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64的形状为柱状,则第一限位部166与第二限位部168的形状设定为凹槽状。且在止挡部164与第一限位部166或第二限位部168配合时,凹槽的延伸方向与输出轴的轴线Xl平行。
[0136]输出轴32输出几种不同的摆动角度,限位部的个数可以与之相匹配。当然,如果是摆动角度可以是任意角度,那么限位部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0137]如图8所示,摆动动力工具200处于第一摆动角度位置时,此时,触发件150处于开启位置,止挡件158的触接部162收容在第一触接部152上的斜槽156内,且位于斜槽156相对远离工作头31的后端。而在触发件150在向靠近工作头31的方向滑移时,带动止挡件158围绕驱动轴的轴线X2转动,使得止挡部164与第一限位部166抵触,止挡件158处于第一位置。如此,在该状态下,止动件160则无法转动,相对固定,从而阻止操作件110移动。因此,触发件150处于开启位置,由于止挡部164与第一限位部166抵触,用户则无法移动操作件110。所以,第一限位部166与止挡部164的抵触会限制调节机构104的活动,即从而阻止调节机构驱动支撑件60转动,避免开机时摆动角度被调节。
[0138]当摆动动力工具200在采用第一摆动角度工作后,需要停机。此时,如图9所示,只需将触发件150朝远离工作头的方向滑移,就可以关闭马达。而在触发件150在朝远离工作头的方向滑移时,带动止挡件158围绕驱动轴的轴线X2转动,使得止挡部164脱离与第一限位部166抵触。此时,触发件150处于关闭位置,止挡件158的触接部162收容在第一触接部152上的斜槽156内,且位于斜槽156相对靠近工作头的前端。在该位置,触发件150可以开启或关闭马达。当然,在停机状态,止挡部164脱离与止动件160上的第一限位部166配合,转动轴134则可以被调节结构104驱动转动,从而促使卡接杆138与支撑件60配合,带动支撑件60一起转动,使得输出轴32可以输出不同的摆动角度。
[0139]而当用户根据实际工况需要输出第二摆动角度时,用户首先将触发件150滑移至关闭位置,如图12所示。在第一摆动角度和第二摆动角度转换的过程中,此时,操作件110驱动止动件160围绕转动轴线Z2转动,使得耦合部170与止挡件158的止挡部164滑动配合。从而阻止触发件150在向靠近工作头的方向滑移,即用户无法将触发件150滑移至开启位置。耦合部170与止挡件158的止挡部164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为止挡部164的侧表面在耦合部170的外表面滑动,而耦合部170的外表面可以是以转动轴线Z2上的点为圆心的圆弧面。
[0140]因此,调节机构在调节过程中,若用户试图将触发件150由关闭位置转换为开启位置,即启动马达42,由于止挡件158处于第二位置,耦合部170与止挡部164滑动配合,在该状态,耦合部170会阻挡触发件150向工作头的方向移动,使用户无法将触发件150滑移至开启位置。确保了用户在调节摆动角度的过程中,摆动动力工具不会被开启。
[0141]而当用户根据需要调节到第二摆动角度后,如图13所示。此时触发件150处于关闭位置。耦合部170移动至与止挡部164脱离的位置。在该位置,触发件150可以开启或关闭马达。当然,调节结构104也可以继续调节,使得输出轴32可以输出不同的摆动角度。
[0142]而如果用户需要采用第二摆动工作时,只需将触发件150移动至开启位置。如图14所示,触发件150在向靠近工作头的方向滑移,带动止挡件158围绕驱动轴的轴线X2转动,使得止挡部164与第二限位部168抵触,止挡件158处于第一位置。而止挡件158的触接部162收容在第一接触部152上的斜槽156内,且位于斜槽156相对远离工作头的后端。在该状态下,止动件160则无法转动,相对固定,从而阻止操作件110。因此,触发件150处于开启位置,由于止挡部164与第二限位部168抵触,用户则无法移动操作件。所以第二限位部168与止挡部164的抵触会限制调节机构104的活动,S卩操作单元106不能带动传递单元108转动,从而阻止调节机构104调节支撑件60转动,避免开机时摆动角度被调节。
[0143]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当摆动动力工具无论是位于第一摆动角度或者第二摆动角度时,即止挡件位于第一位置,触发件处于触发开关启动马达的状态,止挡件的触接部与触发件连接,止挡件的止挡部与第一限位部或者第二限位部抵触,从而阻止调节机构调节摆动角度,避免开机时摆动角度被调节。当摆动动力工具在第一摆动角度和第二摆动角度转换的过程中,止挡件位于第二位置,止挡件的触接部与触发件连接,止挡件的止挡部沿配合部的表面滑移配合,从而阻止触发件触发开关启动马达,确保了用户在调节摆动角度的过程中,摆动动力工具不会被开启。
[0144]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举的具体实施例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摆动动力工具,包括: 壳体; 马达,收容在所述壳体内; 驱动轴,由所述马达驱动做旋转运动; 输出轴,由所述驱动轴驱动做围绕自身轴线的摆动; 传动机构,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所述输出轴的摆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的偏心装置及连接所述偏心装置和输出轴的拨叉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驱动件,所述拨叉组件包括与所述输出轴连接的拨叉件、与所述拨叉件活动连接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配合部,所述摆动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可操作地调节所述支撑件运动,使得所述配合部可选择地与所述至少两个驱动件其中之一抵接,从而调节所述输出轴具有不同的摆动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在第一位置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输出轴具有第一摆动角度,在第二位置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输出轴具有第二摆动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到所述驱动轴的偏心距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到所述驱动轴的偏心距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围绕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拨叉件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件包括与所述输出轴连接的第一端和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其中所述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端。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包括用于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配合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面平行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在第一位置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在第二位置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定义穿过所述枢转轴线且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平面为参照平面;所述配合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时则穿过所述参照平面。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叉状臂、所述配合部为两个,所述两个配合部分别围绕所述枢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叉状臂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连接所述两个配合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配合部之间设置有防转机构。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上设置有枢转轴,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枢转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拨叉件上。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轴上连接有卡簧,在所述卡簧和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弹性件。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拨叉件之间设有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撑件相对所述拨叉件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活动地连接壳体的操作单元、与所述操作单元连接的传递单元,其中所述传递单元可选择地与所述支撑件配合,将所述操作单元的活动转化为所述支撑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转动。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单元包括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的操作件。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单元包括与所述操作件连接的传递件、与传递件连接的转动组件,其中所述转动组件可围绕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传递件连接的转动轴、与转动轴连接的连接杆、与所述连接杆呈角度设置的卡接杆,所述卡接杆可选择地与所述支撑件配合。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动力工具还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止挡件、设置在所述转动组件上的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包括限位部和耦合部,所述止挡件与所述限位部抵触,用于阻止所述调节机构驱动所述支撑件运动,所述摆动动力工具可在工作与停止工作两种状态下切换;所述止挡件与所述耦合部滑移配合,所述调节机构驱动所述支撑件运动,所述摆动动力工具处于停止工作的状态。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摆动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件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
【文档编号】B25F5/00GK205552453SQ201620080611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7日
【发明人】顾华, 居天红, 程刚良, 顾金发
【申请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