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LC的具有隔断火源功能的隧道火灾消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5219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PLC的具有隔断火源功能的隧道火灾消防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火灾消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PLC的具有隔断火源功能的隧道火灾消防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公路、铁路建设蓬勃发展,通车里程快速增长,道路隧道发展快,隧道多,随之带来的交通事故、隧道火灾越来越频繁,近几年呈快速上升态势,我国每年隧道火灾事故就打百余起,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隧道火灾消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PLC的具有隔断火源功能的隧道火灾消防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PLC的具有隔断火源功能的隧道火灾消防系统,在隧道的顶端沿隧道设置有防火顶层,在防火顶层下表面沿隧道等间距的设置有多个烟雾传感器,且在每两个相邻的烟雾传感器的中间位置设置喷水装置,

在防火顶层内设置有一根总供水管路,总供水管路通过分管路与喷水装置相连通,且在每个分管路上设置电控阀门,用以控制每个喷水装置的开断;

所述喷水装置上具有一圈成圆周排布的子喷头;喷水装置的子喷头沿隧道径向设置,使喷水装置的子喷头正对隧道内壁,喷水装置开启时,水从子喷头沿隧道的径向喷射而出,以使隧道的径向形成水幕;

所述烟雾传感器连接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过阀门驱动模块连接各个电控阀门。

当隧道某处发生火情时,距离火源点最近的烟雾传感器最先检测到火灾烟雾信号,此时PLC控制器判定该烟雾传感器附近为火源位置,则PLC控制器控制与该烟雾传感器两侧相邻的喷水装置的电控阀门打开(即PLC控制器控制该烟雾传感器的两侧最近的喷水装置的电控阀门打开),通过喷水装置使隧道的径向(即横截面)形成水幕,对隧道内火源位置进行隔段,最大限度的减小火情扩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喷水装置包括扁圆柱形盒体,盒体内部为容水腔,盒体上具有与分管路连接的外螺纹接口,且沿盒体圆周等间距分布有多个与盒体内部容水腔相连通的子喷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烟雾传感器和电控阀门的接线线缆为防火线缆,防火线缆设置在防火顶层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PLC控制器还与远程监控服务器进行连接,用于远程报警和对PLC控制器的远程操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在隧道内进行多点位布置烟雾传感器和喷水装置,通过烟雾传感器进行定点火情检测,结合PLC中控单元,通过喷水装置使隧道的径向(即横截面)形成水幕,对隧道内火源位置进行隔段,最大限度的减小火情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隧道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喷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基于PLC的具有隔断火源功能的隧道火灾消防系统,参见附图1,在隧道的顶端沿隧道设置有防火顶层1,在防火顶层1下表面沿隧道等间距的设置有多个烟雾传感器3,且在每两个相邻的烟雾传感器3的中间位置设置喷水装置2,

参见附图2,所述防火顶层1的横截面为方形,在防火顶层1内设置有一根总供水管路4,总供水管路4通过分管路5与喷水装置2相连通,且在每个分管路5上设置电控阀门6,用以控制每个喷水装置2的开断;

参见附图3,所述喷水装置2包括扁圆柱形盒体2-1,盒体2-1内部为容水腔,盒体2-1上具有与分管路7连接的外螺纹接口2-2,且沿盒体2-1圆周等间距分布有多个与盒体2-1内部容水腔相连通的子喷头2-3,即喷水装置2上具有一圈成圆周排布的子喷头2-3;所述喷水装置2的子喷头2-3沿隧道径向(即横截面)设置,使喷水装置2的子喷头2-3正对隧道内壁,这样当喷水装置2开启时,水从子喷头2-3沿隧道的径向(即横截面)喷射而出,以使隧道的径向(即横截面)形成水幕,通过水幕进行隧道内的隔烟隔热。

参见附图4,所述烟雾传感器3连接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过阀门驱动模块连接各个电控阀门6;烟雾传感器3和电控阀门6的接线线缆为防火线缆,防火线缆设置在防火顶层1内。当隧道某处发生火情时,距离火源点最近的烟雾传感器最先检测到火灾烟雾信号,此时PLC控制器判定该烟雾传感器附近为火源位置,则PLC控制器控制与该烟雾传感器两侧相邻的喷水装置2的电控阀门6打开(即PLC控制器控制该烟雾传感器的两侧最近的喷水装置2的电控阀门6打开),通过喷水装置2使隧道的径向(即横截面)形成水幕,对隧道内火源位置进行隔段,最大限度的减小火情扩散。

参见附图4,所述PLC控制器还与远程监控服务器进行连接,用于远程报警和对PLC控制器的远程操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