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式隧道防火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645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气式隧道防火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救生设备,涉及一种隧道防火隔离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充气式隧道防火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隧道交通建设也在迅速铺开,21世纪前10年,我国公路建设年均“催生”隧道555公里。2011年以来,公路隧道年均净增已超1000公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公布的统计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第一大国,所以隧道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隧道一旦发生火灾,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导致燃烧不彻底,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在高温下烟雾易扩散,给逃生疏散和扑救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威胁逃生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大,造成人员生命伤害的重大事故。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必须在隧道内设置相应的防火装置,以控制火灾,给人员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

现有技术通过在隧道内设置监控以及相关的报警装置来监控火灾的发生,一旦发生火灾,通过报警器触发消防系统,例如消防栓、喷洒器进行灭火,对于大烟雾则是通过通风系统进行驱散,同时也有人提出用防火卷帘或者防火挡板来进行火灾路段的隔离。但是,这些装置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在隧道的狭窄空间内,高温烟雾容易扩散,依靠现有的灭火系统无法有效解决人员因浓烟窒息的问题,而依靠通风系统在驱散浓烟的同时会助长火势,使人员难以更好地逃生。2、现有的防火卷帘以及防火挡板占用较大空间,并且由于防火卷帘以及防火挡板都比较厚重,在火灾发生后防火卷帘和防火挡板从隧道边缘伸出的过程中容易砸到车辆和逃生的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折叠内置、使用方便、隔离效果好和安全可靠的充气式隧道防火隔离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充气式隧道防火隔离装置,包括隔离墙,所述隔离墙为防火材料,隧道内壁上端开有容槽,所述隔离墙可折叠安装于容槽内,在隧道内发生火灾时,隔离墙向下伸出容槽而展开;所述隔离墙内可充入气体,在往隔离墙内充入气体后,隔离墙膨胀而密封住隧道,以隔绝空气进入隧道;所述隔离墙的下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通道,以供人员通过通道施救或逃生,所述通道上设有开关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隧道的内壁上设有可打开或盖合容槽的挡板,以及驱动装置,在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挡板打开而使隔离墙向下伸出容槽而展开。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盖板和销轴,所述销轴垂直安装于通道上方的隔离墙上,所述盖板可摆动安装于销轴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盖板和销轴,所述销轴平行安装于通道上方的隔离墙上,所述盖板可摆动安装于销轴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隧道内设有用于检测隧道内烟雾浓度的烟雾传感器,烟雾传感器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挡板打开而使隔离墙向下伸出容槽而展开,以及控制风机往隔离墙内充入气体而密封住隧道。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为伸缩电机,所述伸缩电机的活塞杆与所述挡板连接而驱动挡板水平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挡板通过销轴可摆动安装于所述隧道的内壁上,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挡板连接而驱动挡板摆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控制装置为plc或单片机。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隔离墙为防火橡胶材料。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隔离墙被折叠而收纳在容槽内。当发生火灾时,隔离墙向下伸出并被注入气体而膨胀,直到隔离墙充满隧道的横截面而将隧道密封,以阻挡火势和烟雾蔓延,同时能够减少从外界进入火灾段的氧气量,控制火势的燃烧和蔓延,有助于扑灭火灾。火灾扑灭后,通过排出隔离墙内的气体,将其重新折叠回收到容槽内,从而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在隔离墙充满隧道的横截面而将隧道密封时,打开开关装置可以使车辆和逃生人员从通道紧急撤离,使得在控制火灾的同时,保护人员能顺利和快速地逃生。

2、本发明的隔离墙采用的防火橡胶材料具有轻薄、柔性和弹性的特点,所以在隔离墙从容槽伸出的过程中,如果逃生人员被隔离墙砸到,完全不会逃生给人员造成伤害,具有更好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解决了在火灾发生后现有防火卷帘和防火挡板从隧道边缘伸出的过程中容易砸到车辆和逃生的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3、本发明在隔离墙被充后膨胀后,以销轴为支撑轴可推动盖板往两边摆动,使盖板错开而打开通道,从而使得车辆和逃生人员进出。并且可随时反向推动盖板而将通道关闭,以将隧道密封,以阻挡火势和烟雾蔓延,同时能够减少从外界进入火灾段的氧气量,控制火势的燃烧和蔓延。

4、本发明通过在隧道内设置烟雾传感器实时对烟雾浓度进行检测,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在检测到火灾发生时,控制装置控制挡板打开使隔离墙向下伸出容槽而展开,并且控制风机往隔离墙内充入气体而密封住隧道,整个过程无需人手操作,通过实时检测而提高对火灾的反应和处理速度,具有自动化检测控制、反应灵敏和使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充气式隧道防火隔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充气式隧道防火隔离装置的隔离墙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涉及防火隔离装置,包括隔离墙1,隧道10内壁上端开有容槽2,所述隔离墙1可折叠安装于容槽2内,在隧道10内发生火灾时,隔离墙1向下伸出容槽2而展开;所述隔离墙1内可充入气体,在往隔离墙1内充入气体后,隔离墙1膨胀而密封住隧道10,以隔绝空气进入隧道10;所述隔离墙1的下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通道11,以供人员通过通道11施救或逃生,所述通道11上设有开关装置。

本装置的隔离墙1为防火橡胶材料。在正常情况下,本装置的隔离墙1被折叠而收纳在容槽2内。当发生火灾时,隔离墙1向下伸出并被注入气体而膨胀,直到隔离墙1充满隧道10的横截面而将隧道10密封,以阻挡火势和烟雾蔓延,同时能够减少从外界进入火灾段的氧气量,控制火势的燃烧和蔓延,有助于扑灭火灾。火灾扑灭后,通过排出隔离墙1内的气体,将其重新折叠回收到容槽2内,从而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在隔离墙1充满隧道10的横截面而将隧道10密封时,打开开关装置可以使车辆和逃生人员从通道11紧急撤离,使得在控制火灾的同时,保护人员能顺利和快速地逃生。

由于本装置的隔离墙1采用的防火橡胶材料具有轻薄、柔性和弹性的特点,所以在隔离墙1从容槽2伸出的过程中,如果逃生人员被隔离墙1砸到,完全不会逃生给人员造成伤害,具有更好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解决了在火灾发生后现有防火卷帘和防火挡板从隧道10边缘伸出的过程中容易砸到车辆和逃生的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所述隧道10的内壁上设有可打开或盖合容槽2的挡板3,以及驱动装置,在隧道10内发生火灾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挡板3打开而使隔离墙1向下伸出容槽2而展开。在正常情况下,隔离墙1被折叠后收纳在容槽2内,而挡板3将容槽2盖合起来,防止外界杂物进入容槽2,保证隔离墙1的正常工作。

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盖板41和销轴,所述销轴垂直安装于通道11上方的隔离墙1上,所述盖板41可摆动安装于销轴上。在隔离墙1被充后膨胀后,以销轴为支撑轴可推动盖板41往两边摆动,使盖板41错开而打开通道11,从而使得车辆和逃生人员进出。并且可随时反向推动盖板41而将通道11关闭,以将隧道10密封,以阻挡火势和烟雾蔓延,同时能够减少从外界进入火灾段的氧气量,控制火势的燃烧和蔓延。

所述隧道10内设有用于检测隧道10内烟雾浓度的烟雾传感器,烟雾传感器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挡板3打开而使隔离墙1向下伸出容槽2而展开,以及控制风机往隔离墙1内充入气体而密封住隧道10。通过在隧道10内设置烟雾传感器实时对烟雾浓度进行检测,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在检测到火灾发生时,控制装置控制挡板3打开使隔离墙1向下伸出容槽2而展开,并且控制风机往隔离墙1内充入气体而密封住隧道10,整个过程无需人手操作,通过实时检测而提高对火灾的反应和处理速度,具有自动化检测控制、反应灵敏和使用方便的特点。

所述驱动装置为伸缩电机,所述伸缩电机的活塞杆与所述挡板3连接而驱动挡板3水平滑动。伸缩电机推动挡板3在水平面上滑动,使挡板3运动到容槽2位置而盖合容槽2,或推动挡板3反向滑动,使挡板3错开容槽2位置而打开容槽2。

所述控制装置为plc或单片机。当然,其它具有能接收烟雾传感器信号,又能输出控制命令控制驱动装置和风机工作的装置也适用于本发明。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为对开关装置的改进,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盖板41和销轴,所述销轴平行安装于通道11上方的隔离墙1上,所述盖板41可摆动安装于销轴上。该结构的盖板41的上端连接于销轴上。盖板41在受到正面推力作用时可被上、下翻动而使通道11被打开或关闭,保证车辆和逃生人员能随时进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为对挡板3安装结构的改进,所述挡板3通过销轴可摆动安装于所述隧道10的内壁上,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挡板3连接而驱动挡板3摆动。该结构的挡板3的一端连接于销轴上。盖板41能以销轴进行摆动,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被上、下翻动而使容槽2被打开或关闭。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