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罐的溢流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4009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泡沫罐的溢流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沫罐,特别涉及一种泡沫罐的溢流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消防车的泡沫罐都设有溢流装置,该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泡沫罐内注入太多的泡沫,当泡沫在泡沫罐内注满时,泡沫将从溢流装置中溢流出来。

公开号为CN20309032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消防车的泡沫罐溢流回收装置,其结构包括设于泡沫罐顶部并与所述泡沫罐连通的溢流管,还设置有泡沫液回收装置,所述泡沫液回收装置包括积液槽、导流管和积液桶,所述积液槽密封罩设所述溢流管,所述导流管穿设所述泡沫罐,所述导流管的上管口与所述积液槽连通。但是在泡沫液从所述溢流管溢出至所述积液槽内时,经导流管导流至积液桶,当泡沫罐内的泡沫液逐渐被用掉时,不能及时的将积液桶内的泡沫液输送至泡沫罐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泡沫罐的溢流回收装置,具有将回收的泡沫液及时的再次通入罐体内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泡沫罐的溢流回收装置,包括设置在罐体顶部的溢流管,所述罐体顶部设有积液槽,所述积液槽的槽底设有倾斜面,所述溢流管与积液槽连通,且所述溢流管位于倾斜面较高的一端,所述积液槽槽底在倾斜面较低的一端设有回液管,所述回液管远离积液槽的一端与罐体连通,所述回液管内设有限制泡沫液从积液槽内流到罐体内的限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管将罐体内多余的泡沫液排到积液槽内,减小了罐体内多余泡沫液的浪费,限位件减小了罐体内的泡沫液流到积液槽内,进入积液槽内的泡沫液在需要重新回到罐体内时移动限位件,使得积液槽内的泡沫液经过回液管流到罐体内,在罐体内需要泡沫液时能够及时的将积液槽内的液体通入罐体内,溢流管设置在倾斜面较高的一端利于溢流管内泡沫液流入积液槽内,而将回液管设置在倾斜面较低的一端利于回液管内的泡沫液流到罐体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包括沿回液管径向设置的转轴以及设置在转轴上将回液管封闭的转板,所述转轴一端伸出回液管,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回液管内壁上,所述转轴外螺纹连接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外设有外螺纹,所述回液管外壁上开设有供锁紧块嵌入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在回液管外转动转轴即可使得转板也随着转轴转动,使得转板将回液管打开或者关闭,操作方便,锁紧块旋入固定槽内并与固定槽内螺纹连接,使得锁紧块的位置被固定,进而限制了转轴的转动,此时转轴上的转板在回液管内的位置也被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液管在转板上端的一侧设有限位块,当转板与限位块抵触时,所述转板将回液管封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限制了转板的转动,使得使用者在转动转轴时能够准确的将转板转动至封闭回液管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液管外壁上设有警示灯,所述限位块与转板抵触的一侧设有与警示灯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板与限位块抵触时,触发限位块上的压力传感器,此时压力传感器将控制警示灯亮起,提醒操作者此时转板将回液管封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积液槽的槽壁上设有观察窗,所述积液槽在观察窗的一侧设有刻度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察窗利于使用者观察积液槽内泡沫液的水位,刻度线的设置利于使用者直观的了解到积液槽内泡沫液的含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积液槽上设有封闭积液槽槽口的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加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减小了杂质进入积液槽内,加液口的设置利于使用者将泡沫液通入积液槽内,并通过回液管将泡沫液通入罐体内,增加了罐体内泡沫液补充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积液槽在加液口上设有加液漏斗,所述加液漏斗上方设有封闭加液漏斗的封闭板,所述封闭板的一端铰接在加液漏斗上,另一端延伸出加液漏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液漏斗利于泡沫液进入积液槽内,封闭板在加液漏斗不需要使用时,将加液漏斗封闭,减小杂质的进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液漏斗内壁上端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设置在加液漏斗上的警报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液漏斗内的泡沫液的液位过高时,触发了液位传感器,使得液位传感器控制警报器响起,提醒操作者罐体内泡沫液过多,可关闭对罐体内泡沫液的充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溢流管将罐体内多余的泡沫液排放到积液槽内后,积液槽将泡沫液蓄积起来,当罐体内需要补充泡沫液时,移动回液管上的限位件,使得积液槽内的泡沫液流回罐体内,使得积液槽内的泡沫液能够及时补充到罐体内加以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积液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溢流管;12、积液槽;121、倾斜面;122、回液管;1221、固定槽;1222、内螺纹;1223、限位块;1224、警示灯;1225、压力传感器;123、转轴;124、转板;125、锁紧块;1251、外螺纹;126、观察窗;127、刻度线;128、盖板;1281、加液口;1282、加液漏斗;1283、封闭板;1284、液位传感器;1285、警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泡沫罐的溢流回收装置,如图1,包括设置在罐体1顶部的溢流管11,罐体1顶部设有积液槽12,将溢流管11与积液槽12连通,此时溢流管11可以为弯形,便于减小泡沫液的回流,如图2,积液槽12的槽底设有倾斜面121,且溢流管11位于倾斜面121较高的一端,积液槽12槽底在倾斜面121较低的一端设有回液管122,此时使得积液槽12内泡沫液有向回液管122方向流到的趋势,利于回液管122将泡沫液排出,将回液管122远离积液槽12的一端与罐体1连通,回液管122内设有限制泡沫液从积液槽12内流到罐体1内的限位件,限位件可以限制回液管122内泡沫液的流动。

如图3,限位件包括沿回液管122径向设置的转轴123以及设置在转轴123上将回液管122封闭的转板124,转轴123一端伸出回液管122,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回液管122内壁上,操作者在回液管122外转动转轴123即可将回液管122打开或者封闭,当转板124转动将回液管122打开时,回液管122将回收的泡沫液及时的再次通入罐体1内,操作方便;如图3,此外为了固定转轴123的位置,因此在转轴123外螺纹1251连接有锁紧块125,锁紧块125外设有外螺纹1251,回液管122外壁上开设有供锁紧块125嵌入的固定槽1221,固定槽1221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1251配合的内螺纹1222。

如图3,为了精确的将转板124转动至将回液管122封闭的位置,因此回液管122在转板124上端的一侧设有限位块1223,当转板124与限位块1223抵触时,转板124将回液管122封闭;此外在回液管122外壁上设有警示灯1224,限位块1223与转板124抵触的一侧设有与警示灯1224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1225,当压力传感器1225检测到转板124与限位块1223抵触时,控制警示灯1224亮起,提醒操作者此时转板124已将回液管122封闭,在转板124位于限位块1223抵触时警示灯1224处于熄灭的状态,使得操作者可以通过警示灯1224知道回液管122内泡沫液的流动情况。

如图1,其次为了便于操作者观察积液槽12内泡沫液的含量,因此在积液槽12的槽壁上设有观察窗126,积液槽12在观察窗126的一侧设有刻度线127。

如图4,积液槽12上设有封闭积液槽12槽口的盖板128,减小杂质进入积液槽12内,在盖板128上开设有加液口1281,在罐体1需要充入泡沫液时,操作者也可以通过加液口1281将泡沫液充入罐体1内,加快了罐体1内泡沫液的充入速度;为了便于泡沫液进入加液口1281,因此积液槽12在加液口1281上设有加液漏斗1282,加液漏斗1282上方设有封闭加液漏斗1282的封闭板1283,封闭板1283的一端铰接在加液漏斗1282上,另一端延伸出加液漏斗1282,减小了杂质通过加液漏斗1282进入积液槽12内。

如图4,随着溢流管11将罐体1内多余的泡沫液通入积液槽12内,加液漏斗1282内壁上端设有液位传感器1284,液位传感器1284将检测加液漏斗1282内的水位,液位传感器1284与设置在加液漏斗1282上的警报器1285电连接,当加液漏斗1282内的泡沫液的液位过高时,触发了液位传感器1284,使得液位传感器1284控制警报器1285响起,提醒操作者罐体1内泡沫液过多,可关闭对罐体1内泡沫液的充入。

具体操作过程:溢流管11将罐体1内多余的泡沫液排到积液槽12内进行蓄积,减小了罐体1内多余泡沫液的浪费,此时通过转轴123转动转板124与限位块1223抵触,触发压力传感器1225,进而使得警示灯1224亮起,提醒操作者此时转板124将回液管122封闭,随后将锁紧块125旋入固定槽1221内并与固定槽1221内螺纹1222连接,使得锁紧块125的位置被固定,进而限制了转轴123的转动,此时转轴123上的转板124在回液管122内的位置也被固定;当罐体1内需要补充泡沫液时,转动转轴123使得转板124向远离限位块1223的方向转动,此时警示灯1224熄灭,提醒操作者此时回液管122处于打开状态,使得积液槽12内的泡沫液流入罐体1内,能够及时的将积液槽12内的液体通入罐体1内加以利用;此外操作者也可以通过加液漏斗1282往罐体1内补充泡沫液,加快罐体1内泡沫液的冲入速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