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0596发布日期:2018-11-30 19:4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其包括用于覆盖用户的嘴和鼻子的穿戴部分。



背景技术:

由于尤其是受来自工厂、供暖设施和车辆的排放物所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得呼吸保护面罩和过滤式面罩在全世界越来越多地被全天用于被污染的人口密集地带中,人们以此来保护自己。例如公知有一次性面罩和过滤式面罩,其是被动的空气过滤装置。

然而,也使用主动的空气净化系统,在其中,通风机抽吸受污染的空气并将其输送通过过滤器元件。然后,将经过滤的空气作为呼吸空气供应给用户。这种空气净化系统例如由DE 10 2014 003 866A1所公知。

从已公知的个人空气净化系统出发值得期待的是,尤其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方式手操纵和佩戴的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如下这样地改进开头所述类型的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即,使它对于用户来说是能以简单的方式来手操纵的。

该任务在开头所述类型的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中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来解决,即,穿戴部分被构造成用来承载用于净化周围空气和送出经净化的空气的个人空气净化设备,穿戴部分具有朝向用户的穿戴部分内侧和背离用户的穿戴部分外侧,并且穿戴部分具有用于容纳空气净化设备的设备容纳部。

利用如此改进的个人空气净化系统,对于用户来说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将经净化的空气与受污染的和被污染的周围空气分开。通过设备容纳部,对于用户来说,空气净化设备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布置在穿戴部分上。因此,用户不必单独地对它进行保持或佩戴。如果穿戴部分以期望的方式覆盖住用户的鼻子和嘴地布置,那么在置入空气净化设备时,该空气净化设备也相应地通过设备容纳部被定位。总之,因此可以构成非常紧凑的空气净化系统。

有利地,设备容纳部包括构造在穿戴部分的穿戴部分壁中的设备开口。该设备开口尤其能够实现如下这样地布置空气净化设备:使得该空气净化设备至少部分地穿过设备开口。例如,空气净化设备的进气部从穿戴部分外侧可见,或超过该穿戴部分外侧地伸出或探出,空气净化设备的出气部尤其可以布置在由穿戴部分所限定的内腔中,并且因此被穿戴部分内侧所包围。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在空间上分开被污染的周围空气与经净化的空气。

当设备开口具有呈矩形的或基本上呈矩形的形状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构成设备容纳部。然而,根据空气净化设备的设计,设备开口也可以具有任意其他的形状,例如它可以是椭圆形的或圆形的,或者具有其他的多边形的形状。

当设备容纳部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的前侧上时,容纳在设备开口中的空气净化设备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被用户操纵,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例如,因此,空气净化设备的操作或激活元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被用户够到。此外,可以取消将经净化的空气从空气净化设备向用户的嘴和鼻子导引的高花费的空气引导元件。

为了使用户能够以特别愉快的方式佩戴空气净化设备,有利的是,与距穿戴部分的上边缘相比,设备容纳部布置或构造得更靠近穿戴部分的下边缘,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例如,设备容纳部可以布置和构造成使得容纳在设备容纳部中的空气净化设备被安放在用户的胸部上,并且对于用户来说佩戴舒适。

当设备容纳部具有用于容纳空气净化设备的兜部时,空气净化设备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布置在穿戴部分上,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

为了保护空气净化设备免受外部影响,有利的是,兜部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的内侧上。替选地也能够实现的是,兜部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外侧上。

优选地,兜部邻近设备开口地布置或构造。因此,空气净化设备一方面可以容纳在兜部中,并且另一方面可以穿过设备开口或布置在该设备开口的区域中。

有利的是,兜部具有用于导入空气净化设备的导入开口。尤其地,导入开口可以布置在兜部上方,以便能够实现空气净化设备从上导入到兜部中。例如当要清洁,尤其是清洗穿戴部分时,导入开口也能够实现从兜部中简单地取出空气净化设备。

对于空气净化设备特别紧凑地布置在穿戴部分上来说有利的是,导入开口布置或构造在设备开口的上边界的高度上或大致布置或构造在该高度上。例如,因此,空气净化设备可以基本上完全容纳在兜部中。

当兜部至少部分地由穿戴部分的穿戴部分壁形成时,则可以特别紧凑地构造空气净化系统。这方面例如当设备开口小于兜部的侧向的壁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得以实现。

有利地,设备开口构造在兜部的由穿戴部分形成的兜部侧壁中。因此,可以显著简化了对穿戴部分的制造。

为了防止空气净化设备以不期望的方式从兜部掉出来,有利的是,设置有用于封闭兜部的封闭装置。尤其地,穿戴部分可以包括封闭装置。

优选地,封闭装置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内侧上。由此,从外部看不到封闭装置。替选地,当兜部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外侧上时,封闭装置当然也可以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外侧上。

当封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罩或至少一个舌片或至少一个带或至少一个钩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封闭兜部。它们尤其可以搭接地布置在导入开口上,以便防止空气净化设备从兜部中掉出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设置的是,封闭装置在其至少部分地封闭兜部的封闭位置中至少部分地、尤其是完全地空出空气净化设备的出气部。因此,空气净化设备可以可靠地保持在兜部中。尽管如此,被空气净化设备净化的空气还是可以通过其出气部不受阻碍地或基本上不受阻碍地被送出,例如朝向用户的嘴和/或鼻子扩散或定向地送出。

优选地,设备开口通过环绕的开口边缘限界。该开口边缘尤其可以弹性地构造。通过该设计方案,设备开口尤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与净化设备嵌接。

此外有利的是,穿戴部分具有上边缘、下边缘和用于匹配上边缘和/或下边缘的形状和/或长度的横截面匹配装置。横截面匹配装置尤其能够为用户实现用户专用地匹配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尤其地,边缘如下这样地被匹配,即,它们以上边缘使穿戴部分相对于用户的身体、例如用户的头部来以期望的方式密封,以便防止被污染的周围空气流入到由穿戴部分形成的内腔中。

当横截面匹配装置包括能至少区段式地塑性变形的上紧闭元件和/或能至少区段式地弹性变形的下元件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匹配穿戴部分的边缘。塑性的可变形性能够实现紧闭元件独特化地匹配头部轮廓或用户的颈部轮廓。可选地,紧闭元件也可以具有贴靠在头部上的弹性的唇部或类似结构,其能够实现更好的密封,尤其是防止了向着用户的眼睛的气流。

当上紧闭元件形成上边缘时,可以特别紧凑地构造空气净化系统。

有利地,下紧闭元件形成下边缘。因此,可以非常紧凑地构造空气净化系统。

当上紧闭元件和/或下紧闭元件至少部分地由塑料制成时,空气净化系统对于用户来说是能易于佩戴的。尤其地,其可以涉及能塑性变形和/或弹性变形的塑料。

有利的是,上紧闭元件和/或下紧闭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由金属制成的能塑性变形的加强元件。加强元件尤其可以嵌入塑料中或被该塑料包覆。例如,加强元件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线材区段的形式构成。

此外,横截面匹配装置可以包括具有固定装置的上牵引带和/或下牵引带。固定装置可以针对每个牵引带例如包括快速释放夹,快速释放夹将牵引带的从紧闭元件的牵引带通道探出的自由端部相对彼此固定。

有利的是,穿戴部分、尤其是穿戴部分壁由不透气的材料或由具有高空气阻力的材料构成,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因此,尤其可以防止被污染的、未经净化的周围空气会穿过穿戴部分,尤其是穿过其穿戴部分壁地到达穿戴部分的内腔中。

当穿戴部分、尤其是穿戴部分壁由纺织的材料、尤其是机织物构成时,可以简单且廉价地构造空气净化系统,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因此,空气净化系统尤其可以构造成具有低重量和对于用户来说的高佩戴舒适度。因此,尤其地,穿戴部分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最佳地匹配用户。

有利地,穿戴部分由能使水分从穿戴部分内侧朝穿戴部分外侧渗透的材料构成,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因此,例如可以使包含在用户呼出的空气中的水分或汗水从内腔穿过穿戴部分排出。

为了以简单的方式防止水分侵入穿戴部分的内腔中,有利的是,穿戴部分外侧防水地或不能透水地构造和/或进行涂层,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因此,当下雨时或当周围空气具有高的空气湿度时并且尤其是在穿戴部分外侧发生冷凝时,例如也可以佩戴空气净化系统。

有利的是,穿戴部分由耐紫外线的材料构成,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因此,针对穿戴部分所选择的颜色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此外,可以防止受紫外线辐射所导致的对穿戴部分的破坏。

当穿戴部分具有用于挂在用户的至少一只耳朵上的佩戴装置时,穿戴部分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佩戴在用户的身体上。佩戴装置可以可选地挂在两只耳朵上。

有利地,佩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挂耳钩和/或至少一个挂耳带,其至少部分地搭接用户的耳朵。因此,尤其地可以实现针对用户的高的佩戴舒适度。

此外有利的是,穿戴部分具有上边缘和下边缘,并且穿戴部分在下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靠前的区域中与在下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靠后的区域中相比由更硬的材料构成或构造得更硬,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因此,例如可以实现穿戴部分壁在用户的嘴和鼻子前方维持期望的、尤其是能预设的形状,从而使经净化的空气可以可靠地到达用户的呼吸口。

有利的是,穿戴部分具有上边缘和下边缘,并且包括至少一个吹出开口,吹出开口布置或构造在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尤其可以设置有两个吹出开口,其对称地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上。吹出开口能够实现的是,使多余的经净化的空气以及用户的呼出的空气以有针对性和限定的方式导出。

优选地,至少一个吹出开口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侧向。因此,可以以期望的方式从穿戴部分的内腔可靠地排出多余的空气。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吹出开口与下边缘的间距相应于或基本上相应于空气净化设备与下边缘的间距。因此,可以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实现从空气净化设备向用户的呼吸口的空气流动和从那里向吹出开口的空气流动。

优选地,至少一个吹出开口通过透气的纺织材料来封闭。透气的纺织材料尤其可以以如下方式构造,即,使其与构成穿戴部分壁的材料在视觉上没有差异。因此,至少一个吹出开口实际上在视觉上看不出地构造。此外,由于选择了纺织材料和其透气性而可以限制穿过至少一个吹出开口的体积流量。

有利地,穿戴部分以面罩或围套的形式构造。因此,例如可以简单且可靠地将用户的嘴和鼻子与周围环境分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设置有如下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设备,其包括用于待净化的空气的进气部和用于经净化的空气的出气部,尤其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也是如此。利用该空气净化设备可以以期望的方式净化受污染的、被污染的周围空气。然后可以将来自出气部的经净化空气供应给用户的嘴和/或鼻子。

有利的是,空气净化设备包括壳体、用于过滤周围空气的空气过滤装置和空气输送装置,并且空气输送装置被构造成用于产生从进气部朝空气过滤装置的未经过滤的空气流以及离开空气过滤装置朝出气部的经过滤的空气流。利用这种空气净化设备可以实现对受污染的周围空气的主动净化。

有利的是,空气过滤装置和空气输送装置流体作用地彼此连接并且布置或构造在壳体中,并且空气输送装置和出气部流体作用地彼此连接。因此,经净化的空气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利用空气输送装置从空气过滤装置向出气部导引。空气输送装置布置在空气过滤装置与出气部之间尤其具有的优点是,使空气输送装置少受污染,这是因为它仅输送经净化的空气。

当空气净化设备容纳在设备容纳部中时,用户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佩戴空气净化设备。

有利的是,空气净化设备布置和构造成使得进气部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外侧上,而出气部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内侧上。因此,尤其可以通过穿戴部分实现简单地分开经净化的空气与受污染的空气。未被净化的空气可以通过布置在穿戴部分外部的进气部来容纳,通过空气净化设备进行净化,并且在穿戴部分内侧上通过出气部送出。

为了防止未经净化的空气到达穿戴部分的内腔中,有利的是,设备开口通过空气净化设备封闭。

此外有利的是,空气净化设备包括用于力锁合(kraftschlüssig)和/或形状锁合地(formschlüssig)保持开口边缘的边缘保持装置。借助边缘保持装置,使空气净化设备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与穿戴部分连接。

当边缘保持装置具有用于至少区段式地容纳开口边缘的环绕的开口边缘容纳部时,穿戴部分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固定在空气净化设备上。尤其地,开口边缘容纳部可以完全容纳开口边缘。

当开口边缘容纳部以环绕的容纳槽的形式构造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构造边缘保持装置。容纳槽尤其可以匹配设备开口的和开口边缘的轮廓。

当弹性的开口边缘绷紧地与边缘保持装置嵌接时,尤其是可以在没有附加的辅助器件的情况下使穿戴部分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例如,弹性的开口边缘可以包括弹性带,例如橡胶带。这样就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与环绕的容纳槽嵌接。

此外可以有利的是,边缘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两个互相指向的夹紧面,在它们之间布置或构造有开口边缘。夹紧面之间的间距尤其如下这样地选择,即,使其小于容纳在夹紧面之间的穿戴部分壁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设置的是,至少两个夹紧面中的第一夹紧面布置或构造在空气净化设备的第一壳体部分上,至少两个夹紧面中的第二夹紧面布置或构造在空气净化设备的第二壳体部分上,并且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彼此力锁合和/或形状锁合地连接。该设计方案尤其能够实现使两个壳体部分彼此分开,以便例如当穿戴部分被损坏时将穿戴部分与空气净化设备脱开,用以更换,或者当穿戴部分被污染时将穿戴部分与空气净化设备脱开,用以清洁。

有利的是,进气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部开口,至少一个进气部开口布置或构造在穿戴部分外侧上。因此,受污染的周围空气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被空气净化设备吸纳。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进气部开口以关于与壳体从穿戴部分伸出的壳体前侧垂直延伸的纵向轴线在径向方向上指向的方式敞开。纵向轴线尤其可以通过空气过滤装置的对称轴线来限定。尤其地,因此例如可以实现受污染的周围空气从1侧、2侧、3侧或4侧穿过进气部流入到壳体中。

有利地,出气部从兜部的导入开口中向外指向地敞开。尤其地,出气部可以在空气净化设备的按规定布置的情况下朝向用户的嘴和/或鼻子的方向定向。

优选地,出气部具有至少一个出气部开口,其以朝用户的嘴和鼻子方向指向的方式取向。尤其地,因此可以将经净化的空气以定向或扩散的方式向用户的至少一个呼吸口导引。

当至少一个进气部开口和至少一个出气部开口彼此平行地取向时,可以实现空气净化系统的特别紧凑的构造。分开未经净化的和经净化的空气流可以如所述那样以简单的方式通过穿戴部分来实现,穿戴部分可以将空气净化设备的进气部和出气部相互分开。

有利的是,进气部限定了平行于壳体前侧延伸的进气部平面。尤其地,该设计方案能够实现的是,使至少一个进气部开口以从前部实际上不可见的方式布置或构造在空气净化设备上。

当出气部限定了与进气部平面平行或基本上平行地延伸的出气方向时,可以实现空气净化设备的特别紧凑的构造。因此尤其地,经净化的空气可以沿着穿戴部分内侧向用户的嘴和/或鼻子导引。

优选地,由进气部限定的自由的进气横截面积大于由出气部限定的自由的出气横截面积。这尤其能够实现的是,未经净化的空气在穿过进气部流入时实现低流速,并且因此只有较低的流动损失。尤其地,也可以使噪音产生保持得很低。

为了运行空气净化系统尤其有利的是,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用于运行空气输送装置的供能装置。尤其地,该供能装置可以以与电网无关的供能装置的形式构造。

优选地,供能装置以电池的形式构造。尤其地,该供能装置可以以可再充电的电池的形式形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与电网无关地运行空气净化系统。

当供能装置布置在壳体中或壳体上时,可以特别简单且紧凑地构造空气净化系统。例如,可以在壳体中设置电池匣。

当空气输送装置包括由马达运行的通风机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产生空气流。

当通风机包括电动马达时,可以特别廉价地构造空气输送装置。

优选地,空气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或更多个过滤器元件。尤其地可以涉及不同类型的过滤器元件,从而可以将不同的污染物最佳地从被污染的周围空气中去除。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以机械的和/或化学的过滤器元件的形式构造。因此,尤其可以从受污染的空气中利用机械的过滤器元件过滤出细尘颗粒,利用化学的过滤器元件过滤出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氧化物或类似物质。

有利的是,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用于控制和/或调节由空气输送装置产生的经过滤的空气的体积流量的控制和/或调节装置。例如,用户可以因此以简单的方式调整体积流量。可选地,该体积流量也可以通过空气净化设备来自动调整。

此外有利的是,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用于激活和取消激活空气输送装置的激活装置。该激活装置尤其可以直接布置或构造在空气净化设备上。替选地,也可以与空气净化设备单独地构造。例如,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作为激活装置或至少作为激活装置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结合附图被用于进行详细阐述。其中:

图1示出在用户使用中的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性的整体视图;

图2示出沿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的视图;

图3示出图1的空气净化系统的一部分的局部以虚线示出的立体视图;

图4示出图2中的截段B的放大视图;

图5示出从壳体前侧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部分以虚线示出的立体视图;

图6示出从壳体后侧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部分以虚线示出的立体视图;

图7以类似于图5的立体视图示出空气净化设备的分解图;

图8以类似于图6的立体视图示出空气净化设备的分解图;

图9示出空气净化设备的部分剖开的立体视图;

图10示出沿着图5中的线10-10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的部件的示意图;

图12示出用于运行空气净化系统的切换流程的示意图;

图13示出替选的用于运行空气净化系统的切换流程的示意图;

图14示出另外替选的用于运行空气净化系统的切换流程的示意图;

图15示出另外替选的用于运行空气净化系统的切换流程的示意图;

图16示出由空气净化系统的显示装置显示的充电状态信息的表格式的图示;

图17示出由空气净化系统的显示装置显示的过滤器更换信息的表格式的图示;并且

图18示出与空气净化设备协作的在智能手机上运作的形式为APP的软件程序的两个图形界面的示例性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了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系统10的实施例。其尤其包括便携式个人空气净化设备12、穿戴部分14和同样如穿戴部分14那样的是可选的、示例性地作为智能手机16示出的数据处理装置。替选地,在此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该清单并不详尽。

空气净化设备12包括多件式地构造的壳体18。其包括壳体后壁、第一壳体部分22、第二壳体部分24和壳体盖26,该壳体盖形成壳体前侧27的一部分。

在壳体18中布置有空气过滤装置28,更确切地说空气过滤装置28布置在为其所构造的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此外,在壳体18中布置有空气输送装置32。

此外,空气净化设备12包括供能装置34和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它们都布置在由壳体后壁20和第二壳体部分24限界的容纳腔38中。

在壳体18上还构造有进气部40,未经净化的周围环境空气可以穿过该进气部流入到壳体18中。

此外,在壳体18上构造有出气部42,经净化的空气可以穿过该出气部流出。

进气部40与出气部42流体作用地连接。

空气输送装置32被构造成用于产生从进气部40朝空气过滤装置28并且穿过该空气过滤装置的未经过滤的空气流以及离开空气过滤装置28朝出气部42的经过滤的空气流。

进气部40包括狭窄的环形间隙,其构造在第一壳体部分22上的在关于由空气过滤装置28限定的纵向轴线46的径向方向上突出地环绕的凸缘48与壳体盖26之间。

为了使壳体盖26与凸缘48保持有限定的间距,设置有从凸缘48垂直突出的肋50,它们将多个进气部开口52彼此分开。肋50替选地也可以布置或者构造在壳体盖上。

第一壳体部分22以基本上呈矩形的框架的形式构造有环绕的壳体部分壁54。凸缘48构造在第一壳体部分22的第一端部56上。

在第一壳体部分22的第二端部58上,在壳体部分壁54的倒圆的拐角的区域中构造有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内置的加强元件60,它们分别具有形式为孔的紧固元件贯穿部62。紧固元件贯穿部62的纵向轴线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取向。

在壳体部分壁54上,在两个相互对置的、基本上彼此平行延伸的壁区段上构造有卡口式狭缝64,其具有导入区段66,相对应的从壳体盖26的下侧70突出构造的突起部68能够沿平行于纵向轴线46的运动方向导入到导入区段中。卡口式狭缝64的狭缝状的锁定区段72联接至导入区段66,突起部68的指离纵向轴线46的凸鼻74能够沿横向于纵向轴线46的方向移入到该锁定区段中,更确切地说能够移入到直到凸鼻74止挡在锁定区段72的端部上那么远。于是,壳体盖26完全遮盖凸缘48。

此外,从下侧70还突出有滑移肋76,它们使壳体盖26到第一壳体部分22上的安置变得容易,并且使突起部68利用凸鼻74导入到卡口式狭缝64中变得容易。

第一壳体部分22能够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导入到构造在第二壳体部分24上的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并且利用壳体部分壁54形成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的侧向限界部。

从壳体后壁20平行于纵向轴线46突出地造型有四个螺纹衬套78,形成紧固元件80的螺丝的螺纹区段能够旋入到这些螺纹衬套中。

为了将壳体部分22和24固定在壳体后壁20上,首先将第二壳体部分24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安放到壳体后壁20上。然后,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将第一壳体部分22导入到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分别将螺丝以其螺纹区段引导穿过紧固元件贯穿部62并且旋入到相应地布置和取向的螺纹衬套78中,直至螺丝的头部82止挡在加强元件60上并且使其保持适当的定位。

布置在容纳腔38中的供能装置34被用来向空气输送装置32和控制和/调节装置36供能。其以不依赖电网的供能装置34的形式构造,更确切地说以电池84的形式,尤其是以可再充电的电池的形式构造。

电池84与控制和/调节装置36电作用连接。该电池又与在壳体18的外侧86上能接近的形式为充电端口88的接口装置318电作用连接。

为了免受污物影响,例如可以以USB端口或微型USB端口的形式构造的充电端口88利用充电端口罩90封闭或能利用其封闭。

容纳腔38与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和在下面还将详细描述的风扇轮容纳部92分开,并且既不被未经净化的空气穿流也不被经净化的空气穿流。

空气输送装置32包括通风机94,其包括电动马达96。电动马达96经由控制线路98与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电作用连接。

电动马达96同轴于纵向轴线46地布置在壳体18中。电动马达限定了马达纵向轴线97,马达纵向轴线与纵向轴线46重合。马达轴或驱动轴100同轴于纵向轴线46地从马达壳体102探伸出来并且承载着风扇轮104。该风扇轮限定了风扇轮纵向轴线105,风扇轮纵向轴线与马达纵向轴线97重合。

基本上呈柱体式的马达壳体102容纳在马达包套106中。在该马达包套上布置或构造有阻尼元件108,以便阻尼电动马达96的振动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不将振动传递到马达包套106上并且不将振动从该电动马达传递到壳体18上。

马达包套106的指向壳体盖26的端部由电路板110形成,该电路板承载有用于对空气输送设备的激活装置114进行激活和取消激活的激活元件112。

激活元件112以电切换元件117的形式构造,例如被构造为按钮116,其朝壳体盖26的方向指向地以受到柔性的罩118保护和密闭的方式布置在柔性的罩118下方。

同样地在优选是半透明的罩118下方布置有形式为发光元件122(例如形式为颜色可变的LED 124)的用于显示供能装置34的充电状态或空气过滤装置28的状态的显示装置120。发光元件122经由控制线路98与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电作用连接。

壳体盖26以能变形的方式构造,从而使在该壳体盖的中央居中地放置的在附图中呈方形绘制的操作区域126能朝激活元件112的方向运动或能朝该方向变形,以便操作该激活元件。因此,壳体盖26形成操作部段127。

在基础位置中,壳体盖26的后侧128与罩118稍稍间隔开,可选地也可以已与该罩接触。如果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将操作力施加到操作区域126上的话,则壳体盖26发生变形。当不再有力被施加到壳体盖上时,紧接着,该壳体盖再次返回到其在附图中所示的基础位置中。

马达包套106布置在造型于第二壳体部分24上的马达支持部130中。马达支持部130包括面向壳体盖26的保持环132,保持环经由多个将马达支持部开口131彼此分开的接片134与构造在第二壳体部分24中的贯通开口138的边缘136连接。贯通开口138将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和风扇轮容纳部92彼此连接起来。

电路板110布置在保持环132之内,并且填充该保持环地布置。

接片134关于纵向轴线46稍稍倾斜,从而构造用于容纳马达包套106的背离壳体盖26略微呈锥形变宽的保持架。

接片134在横截面中具有有利于流动的液滴形状,其分别预先给定了接片的朝纵向轴线46方向定向的、逐渐变尖的棱边140和指离纵向轴线46的、呈半柱体式的侧面142。

马达包套106在其面向驱动轴100的端部的区域中包括同心于纵向轴线46地构造的包套环144,其直径匹配于贯通开口138的外直径。包套环144的朝风扇轮容纳部92方向指向的前端棱边146贴靠在第二壳体部分24的朝壳体盖26方向指向的前端棱边148上。贯通开口138通过前端棱边148限界。

包套环144经由关于纵向轴线46沿径向方向突出的、基本上呈三角形的空气引导元件150与马达包套106所包括的壳套间隔开地保持。空气引导元件150将构造在马达包套106的壳套与包套环144之间的马达包套贯通开口152划分成多个开口154。

风扇轮104具有基本上呈圆环形的风扇轮入口156,其由朝壳体盖26方向弯曲的凸缘158形成。凸缘158的前端棱边160稍稍探入到马达包套贯通开口152中。

风扇轮104以能围绕纵向轴线46旋转的方式完全支承在风扇轮容纳部92中。风扇轮入口156如所描述的那样轴向地,也就是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敞开。

风扇轮104具有盘形的风扇轮主体162,其被多个风扇轮通道164穿过。风扇轮通道164具有内部的转向面166,它们在端部处限定了风扇轮入口156的内限界直径,其相应于马达包套106的外直径。

从端部168起,转向面166变弯,并且(如在图10中的剖视图中能够看出的那样)形成了指离纵向轴线46的朝风扇轮出口170去的约90°的弯路。风扇轮出口170在朝壳体后壁20的方向上被前端壁172限界,该前端壁平行或基本上平行于壳体后壁20地并且与该壳体后壁稍稍间隔开地延伸。

风扇轮通道164不是在关于纵向轴线46的径向上延伸,而是如在图9中尤其能够很好地看出的那样关于纵向轴线46呈弧形地延伸。其通过相应地拱曲的通道侧壁区段174限界。

风扇轮容纳部92被基本上呈柱状套筒状的、包围纵向轴线46的限界壁176限界,该限界壁朝出气部42的方向变宽成前置于出气部42的出口腔178。

出气部42包括在壳体18的指离纵向轴线46和容纳腔38的前端面182中的多个的狭缝状的出气部开口180。

出气部42限定了通过箭头184象征性表示的横向于纵向轴线46地延伸的流出方向。

此外,流出方向平行于进气部平面186地延伸,该进气部平面由进气部40限定并且基本上平行于壳体盖26地延伸。未经净化的空气可以穿过进气部开口52沿通过箭头188象征性表示的穿过进气部开口52的流入方向从四面流入到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箭头188平行于进气部平面186并且分别基本上平行于壳体盖26地延伸。替选地,也可以仅在壳体18的一侧、两侧或三侧上构造进气部开口52。

进气部开口52中的约四分之一布置或构造在前端面182上。在该前端面182的区域中因此可以使未经净化的空气与经净化的空气平行地并朝与经净化的空气相反的方向流动。

限界壁176形成引导面190,其被引导面贯穿部192中断。在引导面贯穿部192的区域中构造有朝出气部42的方向定向的空气导引元件194,用以使离开风扇轮104的空气流动在出口腔178的区域中朝出气部42的方向转向。

壳体后壁20的内侧同样朝出气部42的方向拱曲,并且形成如下的导引面196:其用于朝出气部42的方向引导离开风扇轮出口170的空气流动198穿过出口腔178。

在出口腔178中可以可选地布置或构造有在图中未示出的吸声容纳部,用以容纳同样未示出的吸声元件。

出口腔178几乎在第二壳体部分24的整个高度上延伸。

空气过滤装置28以滤芯200的形式构造。

滤芯200包括过滤器载体202和至少一个布置或构造在过滤器载体202上的过滤器元件204。

过滤器载体202形状稳定地构造并且包括第一过滤器载体元件206和第二过滤器载体元件208。过滤器载体元件206和208彼此独立地构造,更确切地说分别圆盘状地构造,并且限定了第一过滤器元件容纳部210和第二过滤器元件容纳部212,它们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相互指向地敞开。替选地,过滤器载体元件206和208也可以多边形地、尤其是呈矩形地构造。替选地,过滤器载体元件206和208可以不是呈环的形式和呈盘的形式而是以任意的外轮廓构造。

过滤器元件容纳部210和212以扁平的环形槽的形式构造,至少一个、以褶式过滤器214的形式构造的过滤器元件204嵌入到过滤器元件容纳部中。

褶式过滤器214限定了多个相对彼此倾斜的过滤器元件壁区段216,它们平行或基本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延伸。因此构造出平行于纵向轴线46的褶皱棱边,褶皱棱边交替地朝纵向轴线46方向指向或指离该纵向轴线46。

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04和过滤器载体202相对彼此密闭。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04和过滤器载体202尤其力锁合和/或形状锁合和/或材料锁合(stoffschlüssig)地彼此连接,尤其是粘接。优选地,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04以不能松脱的方式与过滤器载体202连接。

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04例如由纸或透气的人工合成材料构成,或由玻璃纤维构成。可以形成机械的和/或化学的过滤器元件,并且尤其以粗尘过滤器的形式和/或以细尘过滤器的形式和/或以悬浮物过滤器的形式构造。

可选地,至少过滤器元件204可以以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器)的形式构造。

至少是过滤器元件204可以尤其以根据过滤器等级E10、E11、E12、E13或H13的过滤器元件204的形式构造。

替选地,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04可以根据过滤器等级M5至M9或更粗地构造。

空气过滤装置28还承载有形式为闭合的密封环219的第一密封元件218,其在第一过滤器载体元件206上沿着朝纵向轴线46的径向方向并且平行于纵向轴线46地伸出,稍稍超过朝壳体盖26方向指向的、限定第一过滤器载体外面207的端部面220。第一密封元件218贴靠在保持环232上,并且使滤芯200相对于第二壳体部分24密闭。

空气过滤装置28还承载有形式为闭合的密封环223的第二密封元件222。第二密封元件222布置在第二过滤器载体元件208的朝壳体后壁20的方向指向的、限定第二过滤器载体外面209的端部面224上,并且第二密封元件222具有两个贴靠在第二壳体部分24的将风扇轮容纳部92和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彼此分开的壁区段226上的密封唇228。

空气净化设备12还包括具有形式为定位凹陷部234的第一定位元件的定位装置230,定位凹陷部以定位槽236的形式构造。该定位装置离开纵向轴线46地朝容纳腔38的方向延伸,并且朝壳体后壁20的方向敞开。

定位装置230尤其也可以电子式构造,例如通过明确表征出过滤装置28的RFID芯片,在其上存储有数据,如过滤器类型、生产日期、使用截止日期或类似数据。在空气净化设备12上例如可以布置或构造有相应的读取装置,其与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协作地构造。协作尤其可以以如下方式实现,即,只有当由制造商交付使用的、具有许可的被保存在RFID芯片或其它存储元件上的代码的空气过滤装置28被置入到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时,才可以激活空气输送装置32。对RFID芯片的查询尤其可以无碰触地经由无线电接口实现。

在第二密封元件222上,在朝壳体后壁20的方向指向的密封元件面225上构造有形式为定位凹陷部239的第二定位元件238。定位元件238构造在第一定位元件232的区域中,但是在关于纵向轴线46的周向方向上更窄一些。第二密封元件222沿横向于第一和第二定位元件232和238的方向延伸。

定位元件232和238被用于容纳形成了形式为定位突起部241的第三定位元件240的控制线路98,其从马达包套106朝容纳腔38引导,更确切地说在壁区段226上引导。

只有当第三定位元件240和定位元件232和238彼此相互取向使得第三定位元件240能够嵌入到第一定位元件232中时,空气过滤装置28才可以充分地移动进入到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因此确保了滤芯200准确置入到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此外,只有相配的具有相应地成形的第三定位元件240的滤芯200才可以结合空气净化设备12使用。

通过滤芯200的特别设计方案和壳体18具有在其中布置的流体力学的元件的相对应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平行于壳体盖26地穿过进气部40而进入包围空气过滤装置28的环形腔242的空气流动,环形腔242通过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04和壳体部分壁54限界。

流入的空气只能穿过该环形腔242并穿过过滤器元件204朝马达包套106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又基本上平行于壳体盖26地、沿朝纵向轴线46的径向方向穿流过空气过滤装置28。

通过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04过滤的空气从接片134之间穿过地被导引到马达包套106的壳套上,壳套在流体力学上基本上平滑地构造,并且空气流动沿着朝风扇轮入口156的方向转向了基本上90°。

旋转的风扇轮104加速了经净化的空气,从而使该经净化的空气能够穿过空气轮出口170进入到出口腔178中并且能够从该出口腔穿过出气部42流出,更确切地说沿箭头184的方向流出。

空气净化设备12保持在穿戴部分14上。该穿戴部分具有设备容纳部244,其包括基本上呈四边形的设备开口246和匹配于空气净化设备12的外轮廓的兜部248。

设备开口246通过环绕的开口边缘250限界。该开口边缘尤其可以弹性地构造,例如通过加入弹性带构造。

为了将穿戴部分14固定在空气净化设备12上,边缘保持装置252用于力锁合和/或形状锁合地保持开口边缘250。边缘保持装置252包括用于容纳开口边缘250的环绕的开口边缘容纳部254。开口边缘容纳部254以容纳槽256的形式构造。

边缘保持装置252包括两个相互指向的夹紧面258和260。夹紧面258通过凸缘48的指离壳体盖26的侧面形成。夹紧面260通过第二壳体部分24的朝夹紧面258方向指向的边缘面形成。

夹紧面258和260之间的间距明显小于穿戴部分14的穿戴部分壁262的尤其是开口边缘250的区域中的厚度。

在第一壳体部分22被移入到第二壳体部分24的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之前,将开口边缘导入到夹紧面258和260之间,用以连接穿戴部分14。以所描述的方式,穿戴部分14以夹紧的方式保持在空气净化设备12上。

兜部248具有导入开口264,其在空气净化系统10的常规的使用时朝用户270的嘴266和鼻子268方向敞开。出气部42同样从导入开口264指向出来,从而使经净化的空气,如通过在图1和2中的箭头184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朝用户270的嘴266和鼻子268的方向定向地流动。

如能够在图4中清楚地看到地,穿戴部分壁262将进气部40与出气部42分开。在净化设备12中,从外仅能看见壳体盖26。

出气部42布置在由穿戴部分14限定的内腔272中。夹紧面258贴靠在穿戴部分外侧274上,夹紧面260贴靠在穿戴部分内侧276上。

兜部248邻接设备开口246地布置或构造。导入开口264大致布置或构造在设备开口246的上边界的高度上。

兜部248被安置,尤其是缝合或粘接到穿戴部分内侧276上。

设备开口246还构造在兜部248的兜部侧壁278中。

可选地,可以设置有用于至少部分地封闭导入开口264的封闭装置280。封闭装置280尤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搭接导入开口264但能够基本上空出出气部42的窄的带282。

一个或多个带282可以尤其弹性地构造,并且一方面固定在兜部248上并且另一方面例如通过缝合或粘接固定在穿戴部分壁262上。封闭装置280尤其防止了净化设备12可能会从兜部248掉落出来。

穿戴部分14例如以面罩或围套284的形式构造。

下紧闭元件286形成穿戴部分14的下边缘290。上紧闭元件288形成穿戴部分14的上边缘292。下紧闭元件286和上紧闭元件288都可以构造为成形件,以便实现穿戴部分14的边缘290和292与用户的头部269之间尽可能密封的紧闭。因此,尤其可以避免朝鼻子268和眼睛304去的方向上的漏风。

在围套284上尤其可以使用从下边缘290延伸直到上边缘292的拉链,以便打开穿戴部分14。尤其地,这样的拉链可以布置在穿戴部分14的后侧上,例如与设备开口246相对置地。

下紧闭元件和上紧闭元件286、288相比穿戴部分壁262形状稳定得多地构造并且尤其至少区段式地能塑性变形。尤其地,它们可以由能塑性变形的人工合成材料构成,或者包括至少一个尤其由金属制成的能塑性变形的加强元件295。这样的加强元件295示意性地在图1中用虚线绘制。

下紧闭元件286在常规佩戴时,如在图1和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被放置在用户270的胸部区域中以及用户270的颈部与肩部之间的过渡区域中。

紧闭元件286和288形成用于匹配边缘290和292的形状和/或长度的横截面匹配装置294的一部分。在由紧闭元件286和288限定的通道中分别置入了牵引带296和298,它们被用作对边缘290和292抽褶,并且因此被用作调整这些边缘的长度。牵引带296和298的经调整的长度可以经由快速释放夹300或302锁固。

上紧闭元件288尤其能够实现对用户270的头部269的轮廓的用户专用的匹配,使得可以实现穿戴部分14在鼻子268与眼睛304之间的区域中的尽可能好的密闭。

上紧闭元件288在常规佩戴时尤其是在用户270的耳朵306的下端部的区域中朝用户的后发际线延伸。

可选地,如在图2中示意性地虚线绘制的那样,可以设置有用于尤其挂在用户270的一个或两个耳朵306上的佩戴装置332。佩戴装置332尤其可以包括挂耳带334,如示例性在图2中虚线绘制的那样,并且/或者包括至少一个挂耳钩336,如示例性地在图1中虚线绘制的那样,它们至少部分地搭接用户270的耳朵306。

在上边缘292与下边缘290之间,在耳朵306的下方一些,也就是更靠近下边缘290地构造有两个吹出开口308。这些吹出开口通过至少部分是透气的纺织材料封闭。其中每个吹出开口308限定了比由设备开口246限定的开口面积稍大的开口面积。可选地,吹出开口308也可以从上边缘292延伸直到下边缘290。

穿戴部分14,尤其是它的穿戴部分壁262优选由纺织的材料,例如机织物构成。

与在侧向的吹出开口308的区域中或在下边缘290和上边缘292之间的靠后的区域(在那里,有牵引带296和298从通道出来)中相比,穿戴部分壁262优选在下边缘290和上边缘292之间的靠前的区域中,也就是在遮盖空气净化设备12、嘴266和鼻子268区域中构造得更硬一些。因此尤其可以确保穿戴部分壁262不直接贴靠在用户面部上的嘴266和鼻子268的区域中,从而使离开出气部42的经净化的空气能够可靠到达用户270的呼吸口。

穿戴部分14优选由能使水分从穿戴部分内侧276朝穿戴部分外侧274渗透的材料构成。因此,使包含在由用户270呼出的空气中的水分或汗能够从内腔272排出。

穿戴部分外侧274优选防水地或不能透水地构造和/或进行涂层,以便防止空气水分侵入到内腔272中。例如,穿戴部分壁262可以包括相应构造的半透膜。

封闭吹出开口308的材料可以在视觉上基本上与其余的穿戴部分壁262一样地构造,从而使吹出开口308实际上是看不出的。

吹出开口308的使用目的在于,使用户270呼出的空气以及过量的、从空气净化设备12穿过出气部42送出的经净化的空气受限定地沿箭头310的方向从内腔272中再次被吹离到用户270的周围环境中。

空气净化系统10的示意性结构被大大简化地再一次示意性地在图11中示出。

空气净化设备12尤其可以包括发射和接收装置312,以便无碰触地与具有相对应的发射/接收装置314的智能手机16进行数据交换。因此,例如可以经由蓝牙或其它合适的无线电连接316实现智能手机16与空气净化设备12的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之间的数据交换。

空气净化设备12之上的形成接口装置318的充电端口88可以有选择地与充电器320或者另外的电池322连接,要么能够实现对电池充电,要么能够实现通过使用另外的电池322来延长空气净化设备12的运行时间。

电池84的充电状态例如可以经由显示装置120显示。LED 124尤其通过以特定的颜色发光来显示充电状态。尤其如图16中示出的那样,将发绿光的LED 124配属给充电状态“充电完毕”,发黄光的LED 124配属给充电状态“已部分充电”,而发红光LED 124配属给充电状态“放电”。最后提到的充电状态或者说发红光的LED 124向用户270指明电池84需要充电或者空气净化设备12需要经由接口装置318与附加的电池322连接。

代替所描述的能够实现在不同的颜色之间变换的LED 124地,例如也可以使用只能以一种颜色发光的LED。因此尤其地,只有当电池84已经低于预先给定的充电状态时,LED才以红色照亮,并通过相应的闪烁指明需要更换空气过滤装置28。

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尤其可以包括运行小时计数器,其记录空气净化设备12的总运行时间。

如果达到了针对特定类型的滤芯200的由制造商预先给定的运行时间,这一情况尤其也可以通过显示装置120显示。这一情况可以在LED 124中尤其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LED 124通过要么闪烁式地发光要么脉动式地发光改变其光强度,以便显示建议更换滤芯200。

如果LED 124持久性地以上述三种颜色中的一种颜色发光,则还不需要对空气过滤装置28进行更换。

对建议更换空气过滤装置28或需要更换空气过滤装置28的显示尤其可以基于空气净化设备12的运行小时来实现,其中,例如还可以考虑由用户270所选择的转速,进而是经净化的空气的由空气净化设备12产生的体积流量。对空气过滤装置28的相应的数据记录及污染程度的计算可以在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中实现。由此,关于空气过滤装置28的状态的信息与使用具有相应的应用软件(所谓的App)的智能手机16无关。

如果实现了对空气过滤装置28的更换,则显示装置120可以被相应地复位。这一情况借助复位装置325的限定了复位元件的复位键324来实现,复位装置尤其布置在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30中,并且只有在移除滤芯200之后才能接近。如果该复位装置被操作一次,则例如小时计数器326被重置。

为了在没有智能手机16的情况下运行空气净化设备12,例如可以如在图1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采取措施。

如果机器是取消激活的,则通过在操作区域126中按压限定了操作部段127的壳体盖26来操作激活元件112。如果长按压,例如至少两秒钟长,则空气净化设备12被激活并且空气输送装置32在低的第一转速级1中转动。

如果激活元件112被再次短操作,也就是例如短于两秒钟,则改变了转速级并且空气输送装置以更高的转速在转速级2中转动。

如果激活元件112再一次被短操作,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切换到最高的第三转速级3。

通过又一次短按压激活元件112,再次取消激活空气净化设备12。

替选地,从每个所调整的转速级都可以通过长按压激活元件112取消激活空气净化设备12。

替选地,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也可以构造成使得通过长按压激活元件112来激活空气净化设备12,并且使空气输送装置32的转速一直无级地提高直到激活元件112被释放。然后,电动马达96的转速一直保持恒定直到再次按压激活元件112。如果还未达到最大转速,则通过按压激活元件112来进一步提高转速,更确切地说最大直到达到最大可能的转速。又一次按压激活元件112则取消激活空气净化设备12。该替选可能的切换流程示意性地在图13中示出。

图14示出了控制空气输送装置32的另外的替选的可行方案。

通过长按压激活元件112,空气净化设备12被激活,更确切地说首先具有最低转速级1。

短按压激活元件112切换到转速级2。

又一次短按压激活元件112使空气净化设备12切换到转速级3。

通过又一次短按压激活元件112,再次被切换回转速级1。

从每个转速级都可以通过长按压或操作激活元件112来取消激活空气净化设备12。

利用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对空气净化设备12的另外可能的控制示意性地在图15中示出。

如果空气控制设备12是取消激活的,则可以通过短或长按压激活元件112来使空气净化设备12处于第一转速级1下。

又一次短按压激活元件112,使空气净化设备12被切换到转速级2。

如果激活元件112被又一次短按压,则空气净化设备12被切换到第三转速级。

如果再一次短按压激活元件112,则被切换回转速级2。

短按压在转速级2中的激活元件112使空气净化设备12再次被切换到转速级1。

在任意的转速级中长按压激活元件112都取消激活空气净化设备12。

激活元件112结合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以所描述的方式形成了用于转换空气净化设备12的不同的运行模式的运行模式转换装置328,尤其是用于通过改变电动马达96进而是通风机94的转速来不连续地和/或无级地改变由空气输送装置32产生的体积流量的运行模式转换装置328。

运行模式转换装置328尤其可以包括运行模式转换元件329,其用于在空气净化设备12的不同的运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例如激活元件112可以形成运行模式转换元件329,或如上述那样承担运行模式转换元件的功能。

运行模式转换元件329尤其可以被构造成用于取决于用户270操作了运行模式转换元件329多长时间而产生不同的切换信号。因此,无论是短按压或长按压激活元件,都可以如上述那样引发切换过程。

运行模式转换装置328形成能手动操作的、与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协作的体积流量调整装置338,其用于手动调整由空气输送装置产生的体积流量。

通过在智能手机16上运作的App,经由蓝牙连接可以进一步简化用户270的操纵。

例如可以显示取决于定位的、也就是尤其取决于地理数据的空气质量因数,其例如可以经由互联网获取。该空气质量因数在图18中示例性地作为“空气质量指数”显示,以便向用户270显示使用空气净化系统10的必要性。

尤其地,还可以显示关于危害情况或当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的描述文本。

用户所处的地点的地理方位坐标也可以同样显示。

在智能手机16的显示屏330上可以可选地显示滑动调节器,利用它可以无级地调整由空气输送装置32所输送的空气量。可选地,附加地显示以升每分钟为单位的体积流量。

替选地,在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中可以计算:什么时候应当显示关于需要更换空气过滤装置28的提醒,例如保存纯粹的使用截止日期,从而可以例如在预先给定的小时数之后或例如每月一次地通过显示装置120建议进行更换。

此外,可以在智能手机16的显示屏330上可选地显示空气过滤装置28的状态或其饱和度。在控制和/或调节装置36中计算出并保存在该控制和/或调节装置中的所显示的值可以经由蓝牙连接316从空气净化设备12传输到智能手机16上,尤其定期进行传输。

过滤器状态的显示例如可以以百分比值的形式来实现并替选或附加地通过例如呈圆形的状态条来实现。

如果需要更换空气过滤装置28,则例如在智能手机16的显示屏330上出现相应的通知。该通知可以附加于上面已述的LED 124闪烁或脉动地实现,更确切地说通过在智能手机16的显示屏330上的附加的弹出窗口来实现。如果用户270只确认了该通知的话,则它会在下一次启动时或在下一次激活空气净化设备12时重新出现。

可选地,可以直接从App订购一个或多个滤芯200作为备件,更确切地说要么通过所谓的App内购买要么打开智能手机16的浏览器中的相应的网页购买。

智能手机App可以可选地也送出推送消息,其在用户270所处的地点出现比较差的空气质量的情况下敦促用户270使用空气净化系统10。

代替空气质量因数或空气质量指数地,可以替选或可选地也显示真实的测量值,例如是利用一个或多个布置在空气净化设备12上的传感器331所确定的空气污染物。传感器331尤其也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或颗粒物传感器。

代替在显示屏330上只显示经净化的空气的体积流量地,也可以替选或附加地显示已滤除的污物量或由于每天使用空气净化系统10而没有被吸入的污物量。

代替订购新的滤芯200地,利用App也可以可选地另外购买空气净化系统10的配件。尤其是在相应的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在当前使用的滤芯200被相应污染的情况下自动实现对新的滤芯200的订购。

上述的空气净化系统10能够实现即使在具有高的空气污染的地点,用户270也能够吸入通过空气净化设备12净化的且穿过出气部42在穿戴部分14的内腔272中运送给用户270的高质量的空气。因此可以明显降低妨碍用户270健康的风险。

空气净化系统10尤其也可以被过敏患者使用。空气净化系统10尤其适用于使用相应的过滤器元件204,过滤来自周围空气中的花粉并且向用户270的口266和鼻子269导引实际上没有花粉的空气。

附图标记列表

10 空气净化系统

12 空气净化设备

14 穿戴部分

16 智能手机

18 壳体

20 壳体后壁

22 第一壳体部分

24 第二壳体部分

26 壳体盖

27 壳体前侧

28 空气过滤装置

30 空气过滤装置容纳部

32 空气输送装置

34 供能装置

36 控制和/或调节装置

38 容纳腔

40 进气部

42 出气部

44 环形间隙

46 纵向轴线

48 凸缘

50 肋

52 进气部开口

54 壳体部分壁

56 端部

58 端部

60 加强元件

62 紧固元件贯穿部

64 卡口式狭缝

66 导入区段

68 突起部

70 下侧

72 锁定区段

74 凸鼻

76 滑移肋

78 螺纹衬套

80 紧固元件

82 头部

84 电池

86 外侧

88 充电端口

90 充电端口罩

92 风扇轮容纳部

94 通风机

96 电动马达

97 马达纵向轴线

98 控制线路

100 驱动轴

102 马达壳体

104 风扇轮

105 风扇轮纵向轴线

106 马达包套

108 阻尼元件

110 电路板

112 激活元件

114 激活装置

116 按钮

117 切换元件

118 罩

120 显示装置

122 发光元件

124 LED

126 操作区域

127 操作部段

128 后侧

130 马达支持部

131 马达支持部开口

132 保持环

134 接片

136 边缘

138 贯通开口

140 棱边

142 侧面

144 包套环

146 前端棱边

148 前端棱边

150 空气引导元件

152 马达包套贯通开口

154 开口

156 风扇轮入口

158 凸缘

160 前端棱边

162 风扇轮主体

164 风扇轮通道

166 转向面

168 端部

170 风扇轮出口

172 前端壁

174 通道侧壁区段

176 限界壁

178 出口腔

180 出气部开口

182 前端面

184 箭头

186 进气部平面

188 箭头

190 引导面

192 引导面贯穿部

194 空气导引元件

196 导引面

198 空气流动

200 滤芯

202 过滤器载体

204 过滤器元件

206 第一过滤器载体元件

207 第一过滤器载体元件外面

208 第二过滤器载体元件

209 第二过滤器载体元件外面

210 第一过滤器元件容纳部

212 第二过滤器元件容纳部

214 褶式过滤器

216 过滤器元件壁区段

218 第一密封元件

219 密封环

220 端部面

222 第二密封元件

223 密封环

224 端部面

225 密封元件面

226 壁区段

228 密封唇

230 定位装置

232 第一定位元件

234 定位凹陷部

236 定位槽

238 第二定位元件

239 定位凹陷部

240 第三定位元件

241 定位突起部

242 环形腔

244 设备容纳部

246 设备开口

248 兜部

250 开口边缘

252 边缘保持装置

254 开口边缘容纳部

256 容纳槽

258 夹紧面

260 夹紧面

262 穿戴部分壁

264 导入开口

266 口

268 鼻子

269 头部

270 用户

272 内腔

274 穿戴部分外侧

276 穿戴部分内侧

278 兜部侧壁

280 封闭装置

282 带

284 围套

286 下紧闭元件

288 上紧闭元件

290 下边缘

292 上边缘

294 横截面匹配装置

295 加强元件

296 牵引带

298 牵引带

300 快速释放夹

302 快速释放夹

304 眼

306 耳朵

308 吹出开口

310 箭头

312 发射/接收装置

314 发射/接收装置

316 蓝牙连接

318 接口装置

320 充电器

322 电池

324 复位键

325 复位装置

326 运行小时计数器

328 运行模式转换装置

329 运行模式转换元件

330 显示屏

331 传感器

332 佩戴装置

334 挂耳带

336 挂耳钩

338 体积流量调整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