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理带装置及水带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5530发布日期:2018-09-25 20:3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装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水带消防车的理带装置及水带消防车。



背景技术:

水带消防车属于专勤消防车,主要用于为主战消防车提供救援用的消防水带,并在救援结束后将水带回收归存于备用状态,其包括可行驶的底盘、设置于底盘上的动力箱和储带厢,在储带厢上设置有铺带机构,在铺带机构上方滑动设置有收放带装置,在铺带机构下方设置有理带装置,在消防救援时,操作人员打开储带厢,取出水带,并将水带一端置于第一工作位置(如消防水源提供点),随着水带消防车的行走,储带厢内的水带沿路铺设到第二工作位置(如救援灭火地点),完成水带铺设。在救援结束后,水带消防车从第一工作位置到第二工作位置(也可反向),通过铺带机构、收放带装置和理带装置等部件,将水带有序的收放、归存于储带厢,以备下次使用。

其中,理带装置在水带消防车收放水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主要是用于将收放带装置收回到车厢的水带按顺序自动平铺于储带厢里,通常,其包括一个可滑行的小车结构及一个可自动压紧水带的机械手臂,小车的作用是可沿着储带厢长度方向前后运动并作为安装手臂的载体,机械手臂的作用是压紧收回的水带并随小车的前后运动将水带铺设到位。

目前,理带装置的机械手臂有两种主要结构,一种是通过两个油缸各控制一个压紧手臂,它的缺点是需要在理带装置上布置两个油缸,难以控制同步,且油路复杂;另一种是通过一个双活塞杆的油缸(相当于背对背的两个油缸,如专利号为201410012525.7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结构)控制两个手臂,它的缺点是需要一个相对复杂的双活塞杆的油缸,且该种油缸在动作时自身会有整体位移,需要在小车上额外设计一个滑动限位槽。同时,两个油缸或双活塞杆油缸结构的理带装置,故障点较多,容易发生故障,可靠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带装置及水带消防车,以优化水带消防车理带装置的结构,提高理带装置的可靠性。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理带装置,设置于水带消防车上,包括滑行小车、设置于所述滑行小车上的机械手臂、驱动所述机械手臂的驱动机构,所述机械手臂包括两个转动臂、与两个所述转动臂分别连接的两个压紧臂,同时,所述机械手臂还包括推杆和两个传动连杆,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推杆连接,所述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传动连杆的一端铰接,两个所述传动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动臂铰接,两个所述传动连杆用于带动两个所述转动臂转动从而带动两个所述压紧臂摆动。

上述的理带装置,优选地,两个所述转动臂为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两个所述压紧臂为第一压紧臂和第二压紧臂,两个所述传动连杆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压紧臂固定在所述第一转动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压紧臂固定在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另一端。

上述的理带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转动手柄,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转动手柄,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动手柄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手柄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铰接。

上述的理带装置,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滑行小车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杆的中部连接。

上述的理带装置,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油缸或气缸,所述液压油缸或气缸的缸筒与所述滑行小车连接,所述液压油缸或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推杆连接;或,

所述驱动机构为电动推杆或丝杆螺母机构。

上述的理带装置,优选地,所述滑行小车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两个所述转动臂分别与两个安装座转动连接。

上述的理带装置,优选地,所述滑行小车包括小车本体以及设置于小车本体两侧的行走轮,所述机械手臂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小车本体上。

另一方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水带消防车,包括底盘、设置于所述底盘上的储带厢,设置于所述储带厢上的移动导轨,设置于移动导轨上的收放带装置,同时,还包括如上述任一种的理带装置,所述理带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导轨上。

上述的水带消防车,优选地,还包括拉绳和驱动所述拉绳的驱动马达,所述拉绳的两端与所述理带装置连接,所述驱动马达通过所述拉绳牵引所述理带装置沿所述移动导轨移动。

上述的水带消防车,优选地,还包括主动链轮及驱动所述主动链轮转动的驱动马达,所述理带装置上设置有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与所述从动链轮之间通过传动链连接,所述传动链用于带动所述理带装置沿所述移动导轨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理带装置及水带消防车,该理带装置设置于水带消防车上,包括滑行小车、设置于滑行小车上的机械手臂、驱动机械手臂的驱动机构,机械手臂包括两个转动臂、与两个转动臂分别连接的两个压紧臂,同时,机械手臂还包括推杆和两个传动连杆,驱动机构与推杆连接,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连杆的一端铰接,两个传动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转动臂铰接,两个传动连杆用于带动两个转动臂转动从而带动两个压紧臂摆动。该理带装置,工作时,驱动机构驱动推杆移动,推杆带动两个传动连杆动作(移动+转动),两个传动连杆分别带动两个转动臂转动,两个转动臂分别带动两个压紧臂打开和压紧,该理带装置中,由于通过一个驱动机构就实现了两个压紧臂的同时动作,因此,故障点较少,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两个压紧臂通过机械传动同时动作,因此,同步性较好,另外,一个驱动机构也可以简化结构,减轻机构重量、降低成本。

该水带消防车,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理带装置,工作时,理带机构在移动导轨上来回移动,收放带装置收回的水带通过理带装置的来回动作,有序的归存于储带厢内,具体地,理带装置到达水带消防车储带厢的前方时,驱动机构驱动推杆移动,推杆带动两个传动连杆动作(移动+转动),两个传动连杆分别带动两个转动臂转动,两个转动臂分别带动两个压紧臂压紧水带(抓带),然后理带装置整体向水带消防车的储带厢后方移动,同时将水带拖拽至储带厢的后方,到达储带厢最后方以后,驱动机构驱动推杆移动,推杆带动两个传动连杆动作(移动+转动),两个传动连杆分别带动两个转动臂转动,两个转动臂分别带动两个压紧臂打开,释放水带,然后理带装置再次沿移动导轨移动到前方,开始下一次抓带工作。该水带消防车,由于设置了前述的理带装置,可以通过一个驱动机构就实现了两个压紧臂的同时动作,因此,故障点较少,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两个压紧臂通过机械传动同时动作,因此,同步性较好,另外,一个驱动机构也可以简化结构,减轻机构重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理带装置在压紧状态的第一方向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理带装置在压紧状态的第二方向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理带装置在打开状态的第一方向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理带装置在打开状态的第二方向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理带装置在压紧状态的原理图;

图6为图1的理带装置在打开状态的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带消防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只用于区分特征相同或类似的不同零部件,不作为零部件本身的限定,各零部件之间也没有先后关系或依赖关系,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一方面,请参考图1-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理带装置,设置于水带消防车上,包括滑行小车10、设置于滑行小车10上的机械手臂20、驱动机械手臂20的驱动机构30,滑行小车10是理带装置的行走机构,机械手臂20是理带装置的工作机构,驱动机构30是机械手臂30的动力部件,其中,机械手臂20包括两个转动臂21、与两个转动臂21分别连接的两个压紧臂22,压紧臂22用于压紧水带,与现有理带装置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中,机械手臂20还包括推杆23和两个传动连杆24,驱动机构30与推杆23连接,推杆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连杆24的一端铰接,两个传动连杆24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转动臂21铰接,两个传动连杆24用于带动两个转动臂21转动从而带动两个压紧臂22摆动。该理带装置,工作时,驱动机构30驱动推杆23移动,推杆23带动两个传动连杆24动作(移动+转动),两个传动连杆24分别带动两个转动臂21转动,两个转动臂21分别带动两个压紧臂22打开和压紧,该理带装置中,由于通过一个驱动机构30就实现了两个压紧臂22的同时动作,因此,故障点较少,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两个压紧臂22通过机械传动同时动作,因此,同步性较好,另外,一个驱动机构30也可以简化结构,减轻机构重量、降低成本。

上述的理带装置,更为具体地,两个转动臂21为第一转动臂211和第二转动臂212,两个压紧臂22为第一压紧臂221和第二压紧臂222,两个传动连杆24为第一连杆241和第二连杆242,推杆23的一端与第一连杆241的一端铰接,推杆2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42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241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臂211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242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臂212的一端铰接,第一压紧臂221固定在第一转动臂211的另一端,第二压紧臂222固定在第二转动臂212的另一端。通过将第一连杆241和第一压紧臂221分别连接在第一转动臂211的两端,将第二连杆242和第二压紧臂222分别连接在第二转动臂212的两端,可以优化布置。同时,优选地,第一压紧臂221和第二压紧臂222上设置有压紧辊筒。

上述的理带装置,第一连杆241和第二连杆242只要能够驱动第一转动臂211和第二转动臂212转动即可,优选地,如图2、4、5、6所示,第一转动臂21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转动手柄213,第二转动臂212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转动手柄214,第一连杆24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动手柄213与第一转动臂211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24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手柄214与第二转动臂212的一端铰接。第一转动手柄213和二转动手柄214分别形成了第一转动臂211和第二转动臂212的力臂,使第一连杆241和第二连杆242很容易地驱动第一转动臂211和第二转动臂212转动。

驱动机构30可以采用多种布置方式,只要能够驱动推杆23按照预定的方式动作即可,具体地,驱动机构30的一端与滑行小车10固定连接,驱动机构30的另一端与推杆23的中部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铰接。

驱动机构30只要能够带动推杆23来回动作即可,可以有多种选择,优选地,驱动机构30为液压油缸或气缸,液压油缸或气缸的缸筒与滑行小车10连接,液压油缸或气缸的活塞杆与推杆23连接;另外,驱动机构30可以为电动推杆或丝杆螺母机构,甚至可以是蜗轮蜗杆传动。结合水带消防车的特点,优选采用液压油缸,保证压紧力和动作速度。

作为理带装置的行走机构,滑行小车10可以主动行走,也可以在拉绳、链条等其他动力部件的作用下从动行走,优选地,滑行小车10包括小车本体12以及设置于小车本体12两侧的行走轮13,机械手臂20和驱动机构30设置于小车本体12上。行走轮13可以是主动轮,也可以是从动轮,可以是滚轮,也可以是齿轮、链轮等。通过行走轮13可以让理带装置在水带消防车的铺带机构上自由行走。

两个转动臂21只要转动安装在滑行小车10上即可,优选地,滑行小车10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11,两个转动臂21分别与两个安装座11转动连接。安装座11可以与小车本体12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在小车本体12上。

另一方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水带消防车,如图7所示,包括底盘100、设置于底盘100上的储带厢200,设置于储带厢200上的移动导轨300,设置于移动导轨300上的收放带装置400,同时,还包括如上述任一种的理带装置500,理带装置500设置于移动导轨300(即铺带机构)上。

该水带消防车,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理带装置,工作时,理带机构在移动导轨300上来回移动,收放带装置400收回的水带通过理带装置500的来回动作,有序的归存于储带厢200内,具体地,如图7所示,理带装置500到达水带消防车储带厢200的前方时(图7中左侧,靠近车头方向),驱动机构30驱动推杆23相对于图5中向左移动,推杆23带动两个传动连杆24动作(移动+转动),两个传动连杆24分别带动两个转动臂21转动,两个转动臂21分别带动两个压紧臂22压紧水带(抓带),然后理带装置50整体向水带消防车的储带厢200后方(图7中右侧)移动,同时将水带拖拽至储带厢200的后方,到达储带厢200最后方以后,驱动机构30驱动推杆23相对于图6中向右移动,推杆23带动两个传动连杆24动作(移动+转动),两个传动连杆24分别带动两个转动臂21转动,两个转动臂21分别带动两个压紧臂22打开,释放水带,然后理带装置再次沿移动导轨300移动到前方,开始下一次抓带工作。该水带消防车,由于设置了前述的理带装置,可以通过一个驱动机构30就实现了两个压紧臂22的同时动作,因此,故障点较少,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两个压紧臂22通过机械传动同时动作,因此,同步性较好,另外,一个驱动机构30也可以简化结构,减轻机构重量、降低成本。

作为理带装置的行走机构,滑行小车10可以主动行走,也可以在拉绳、链条等其他动力部件的作用下从动行走,为简化理带装置的结构,优化布置,在一种方式中,优选地,还包括拉绳600和驱动拉绳600的驱动马达,拉绳600的两端与理带装置500连接,驱动马达通过拉绳600牵引理带装置500沿移动导轨300移动。通过拉绳600牵引理带装置500来回移动,结构简单,不容易发生故障。

在另一中方式中,还包括主动链轮及驱动主动链轮转动的驱动马达,理带装置500上设置有从动链轮,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通过传动链连接,传动链用于带动理带装置500沿移动导轨300移动。通过链传动带动理带装置500,便于位置控制,传动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