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72954发布日期:2020-06-26 23:0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防护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呼吸装置。
背景技术
:包括面罩本体的呼吸装置已成为一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的装置,呼吸装置在用户的鼻部和口部上。在使用时,通过过滤结构,将受污染的环境空气与面罩内部分开,进而含颗粒、病菌等物体阻挡在面罩本体上,用于保护个人免于吸入存在于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在呼吸装置中,可折叠的呼吸装置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类型,面罩本体因可通过折叠而提供了携带的便利性。为了在面罩本体内层和用户口鼻之间形成一定的气体空间,以及便于折叠面罩,人们在面罩的中心线上设置缝合线使面罩本体向外产生一定形变。随着技术的发展,缝合线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形成焊接区段实现缝合效果。但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例如,市面上的可折叠的呼吸装置只有一条夹持条,对呼吸装置的取向做了限定,这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不同脸型用户而言,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脸型的不同、使用习惯的不同,使得用户对口罩的佩戴多样性有了一定的需求,单一规格的口罩难以适用不同脸型的用户,导致部分人群(尤其是儿童),由于鼻部高度低、鼻部区域的脸型小,导致鼻部的压条并不能很好的将面罩本体压紧于面部,只能购买特定型号的呼吸装置,有些情况下,由于货源限制等,使得部分人群甚至难以买到合适的呼吸装置。此外,可折叠的呼吸装置只有一条夹持条,设置于面罩本体上方,这对于不同脸型的用户使用而言,有密合性缺陷,尤其有些脸型的下颌后缩,或者瘦脸型的下颌不圆润,存在下颌密封不严的缺陷,使得呼吸装置的防护效果严重降低。此外,市面上的可折叠的呼吸装置下颌处仅靠面罩本体的无纺布层和过滤层提供面罩本体形态支撑,由于布层的柔性,不足以维持呼吸装置口鼻处的立体结构,会使用户感觉口鼻部压迫。一部分现有技术中,缝合线的上下设置和角度设计不合理,使得用户的舒适度体验和面罩密合保护性较差。一部分现有技术中,面罩的夹持件采用内置设计,当拉紧面罩带时,内置夹持件会随着面罩带拉扯变形,无法有效密封鼻部,防护效果较差。有的现有技术中采用外置夹持件设计,但将夹持件完全固定在外无纺布外侧,也存在类似缺陷。此外,如今戴眼镜的人群日益增多,对于许多戴眼镜的用户而言,在使用面罩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眼镜容易滑落。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呼吸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一种呼吸装置,包括:具有过滤特性的面罩本体,所述面罩本体包括位于其中心线一侧的第一部分和中心线另一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配置为能沿中心线折叠;带体组件,所述带体组件连接所述面罩本体、且用于将所述面罩本体保持于用户面部;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分别从所述第一部分跨过中心线并延伸到所述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中的一个配置为通过变形将所述面罩本体夹持于用户的鼻部,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中的另一个配置为通过变形将所述面罩本体夹持于用户的下颌。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罩本体的中心线包括第一段中心线、第二段中心线和第三段中心线,所述面罩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段中心线延伸的第一焊接区段和沿所述第二段中心线延伸的第二焊接区段;所述第一焊接区段延伸到所述面罩本体的第一边缘,所述第一焊接区段长度为6.3-6.9cm,所述第二焊接区段长度为6.2-6.8cm,所述第二焊接区段与所述面罩本体的第二边缘的距离为5.5-6.1cm,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为上下相对的两侧的边缘;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临近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临近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从所述第一部分跨过所述第一段中心线并延伸到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从所述第一部分跨过所述第三段中心线并延伸到所述第二部分。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段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20°-140°,所述第三段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段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30°-150°,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外置于所述第一焊接区段。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与所述第一边缘平行,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距离所述第一边缘0-2cm;和/或,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与所述第二边缘平行,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距离所述第二边缘0-2c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段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25°-135°,所述第三段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段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35°-14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或者,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焊接区段。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三段中心线处为无焊接区段的平滑过渡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嵌入于所述面罩本体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外置于所述面罩本体。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或者,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的中部在所述第三段中心线处固定连接所述面罩本体。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为长方形的条状或两端较宽中部较细的对称形状;和/或,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为长方形的条状或两端较宽中部较细的对称形状。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的长度为5.5-12cm、宽度为0.2-1cm、厚度为0.03-0.5cm;和/或,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的长度为3.5-14cm、宽度为0.15-1.2cm、厚度为0.02-0.7c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与所述面罩本体的固定位置的长度为0.3-0.8c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与所述面罩本体的固定位置的长度为0.3-0.8c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带体组件包括用于悬挂于头部的头带或用于悬挂于耳部的耳带。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罩本体包括外层无纺布、内层无纺布和至少一层中间过滤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过滤层包括熔喷纤维过滤层和/或吸附性材料过滤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所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的材质选自具有塑性变形性的金属或合成树脂,或者金属和树脂的组合物。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中的一个配置为通过变形将面罩本体夹持于用户的鼻部,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中的另一个配置为通过变形将面罩本体夹持于用户的下颌。由此,将单一鼻部夹持条改进为上下双夹持条设计,可通过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的各自变形,既压紧用户鼻部,又压紧用户下颌部,提高面罩本体整体的密合性,进而提升了防护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进步。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外置于第一焊接区段,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从第一部分跨过第三段中心线并延伸到第二部分,第一焊接区段延伸到面罩本体的第一边缘,第一焊接区段长度为6.3-6.9cm,第二焊接区段长度为6.2-6.8cm,第二焊接区段与面罩本体的第二边缘的距离为5.5-6.1cm,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为上下相对的两侧的边缘。特定长度的设计,使得呼吸装置可分别适合不同脸型佩戴,增加不同脸型用户的选择。如对于中庭长度大于下庭长度、或鼻部长度较长的脸型,可将第一段中心线及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向上佩戴,作用于用户的鼻部,此时第三段中心线及第二可变形夹持条向下佩戴,作用于用户的下颌部,实现最佳的密合性和舒适度。对于中庭长度小于下庭长度、或鼻部长度较短的脸型,包括儿童,可将第一段中心线及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向下佩戴,作用于用户的下颌部,此时第三段中心线及第二可变形夹持条向上佩戴,作用于用户的鼻部,实现最佳的密合性和舒适度。由此,基于本发明的呼吸装置,可通过变更佩戴方向,分别实现最佳的密合性和舒适度。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段中心线与第二段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20°-140°,第三段中心线与第二段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30°-150°,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外置于第一焊接区段。由此,第一焊接区段有助于支撑保持面罩鼻腔处的立体结构,且三段中心线之间的特定角度范围设置与第一焊接区段、第二焊接区段具有联动配合效果,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改善了面罩对各种脸型可能造成的口鼻部压迫性,且面罩本体密合保护性更好。而且,在外置的第一可变形夹持条和第一焊接区段的配合作用下,当拉紧带体组件时,第一可变形夹持条不容易变形,进而更有效密封鼻部,防护效果更好。由于面罩本体的第三段中心线处为无焊接区段的圆滑过渡连接,当第一可变形夹持条作用于用户鼻部、第二可变形夹持条作用于用户下颌时,可以更好的贴合下颌部皮肤,解决下颌缝合线的设置造成的下颌不贴合问题,改善下颌密合性。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1中呼吸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实施例1中呼吸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实施例1中呼吸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中呼吸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例2中呼吸装置的局部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面罩本体;2-第一段中心线;3-第二段中心线;4-第三段中心线;5-第一焊接区段;6-第二焊接区段;7-第一可变形夹持条;8-带体组件;9-固定位置;10-连接线;101-第一部分;102-第二部分;11-第二可变形夹持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吸装置,包括面罩本体1、带体组件8、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其中,面罩本体1具有过滤特性。具体地,面罩本体1包括外层无纺布、内层无纺布和至少一层中间过滤层。在使用时,外层无纺布、内层无纺布和中间过滤层均具有通气性,使用户可以呼吸空气。其中,内层无纺布基重较低,以保持亲肤性,外层无纺布基重较高,以作为立面形状保持,中间过滤层为主要过滤结构,通过纤维结构、驻极效应等对空气中的病菌或颗粒物进行高效过滤。示例性地,中间过滤层为2层、3层或更多层。优选地,中间过滤层包括熔喷纤维过滤层,例如由丙烯烃材料制成的熔喷纤维过滤层。优选地,中间过滤层包括有吸附性材料过滤层,吸附性材料过滤层中设置有活性吸附材料,例如活性炭等。当中间过滤层不止一层时,熔喷纤维过滤层和吸附性材料过滤层可结合使用。本实施例中,面罩本体1包括位于其中心线一侧的第一部分101和中心线另一侧的第二部分102,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配置为能沿中心线折叠,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分别从第一部分101跨过中心线并延伸到第二部分102。其中,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中的一个配置为通过变形将面罩本体1夹持于用户的鼻部,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中的另一个配置为通过变形将面罩本体1夹持于用户的下颌。其中,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的材质选自具有塑性变形性的金属(如铁片或铝片)或合成树脂(如聚乙烯),或者金属和树脂的组合物。由此,将单一鼻部夹持条改进为上下双夹持条设计,可通过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的各自变形,既压紧用户鼻部,又压紧用户下颌部,提高面罩本体1整体的密合性,进而提升了防护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进步。其中,面罩本体1的中心线包括第一段中心线2、第二段中心线3和第三段中心线4,面罩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第一段中心线2延伸的第一焊接区段5和沿第二段中心线3延伸的第二焊接区段6。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临近第一边缘,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临近第二边缘。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从第一部分101跨过第一段中心线2并延伸到第二部分102,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从第一部分101跨过第三段中心线4并延伸到第二部分102。其中,第一焊接区段5延伸到面罩本体1的第一边缘,第一焊接区段5长度为6.3-6.9cm,例如6.6cm。第二焊接区段6长度为6.2-6.8cm,例如6.5cm。第二焊接区段6与面罩本体1的第二边缘的距离为5.5-6.1cm,例如5.8cm。其中,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为上下相对的两侧的边缘。由此,使得呼吸装置可分别适合不同脸型佩戴,增加不同脸型用户的选择。如对于中庭长度大于下庭长度、或鼻部长度较长的脸型,可将第一段中心线2及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向上佩戴,作用于用户的鼻部,此时第三段中心线4及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向下佩戴,作用于用户的下颌部,实现最佳的密合性和舒适度。对于中庭长度小于下庭长度、或鼻部长度较短的脸型,包括儿童,可将第一段中心线2及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向下佩戴,作用于用户的下颌部,此时第三段中心线4及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向上佩戴,作用于用户的鼻部,实现最佳的密合性和舒适度。由此,基于本发明的呼吸装置,可通过变更佩戴方向,分别实现最佳的密合性和舒适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段中心线2与第二段中心线3之间的夹角为120°-140°,优选地,为125°-135°,例如130°。第三段中心线4与第二段中心线3之间的夹角为130°-150°,优选地,为135°-145°,例如140°。而且,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外置于第一焊接区段5。由此,第一焊接区段5有助于支撑保持面罩鼻腔处的立体结构,且三段中心线之间的特定角度范围设置与第一焊接区段5、第二焊接区段6具有联动配合效果,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改善了面罩对各种脸型可能造成的口鼻部压迫性,且面罩本体1密合保护性更好。而且,在外置的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和第一焊接区段5的配合作用下,当拉紧带体组件8时,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不容易变形,进而更有效密封鼻部,防护效果更好。进一步地,外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设计,可帮助固定眼镜,从而改善戴眼镜用户对面罩的用户体验。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段中心线2、第二段中心线3和第三段中心线4等中心线并非实体性结构,其为面罩本体1的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相对折叠时的折叠中心线,类似物体的中心线、切线、法线等,为虚拟的参考线。其中,上、下、左、右、外、内等方向,可从用户视角进行界定。优选地,如图1、图2所示,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在第三段中心线4处为无焊接区段的平滑过渡连接。由于面罩本体1的第三段中心线4为无焊接区段的圆滑过渡连接,当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作用于用户鼻部、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作用于用户下颌时,可以更好的贴合下颌部皮肤,解决下颌缝合线的设置造成的下颌不贴合问题,改善下颌密合性。优选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与面罩本体1的第一边缘平行,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距离面罩本体1的第一边缘0-2cm。优选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与面罩本体1的第二边缘平行,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距离面罩本体1的第二边缘0-2cm。优选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的长度为5.5-12cm、宽度为0.2-1cm、厚度为0.03-0.5cm。优选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的长度为3.5-14cm、宽度为0.15-1.2cm、厚度为0.02-0.7cm。优选地,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与面罩本体1的固定位置9的长度为0.3-0.8cm。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1、第二部分102上分别设置有横向或与相对于横向倾斜的连接线10,用于在一处或多处位置实现外层无纺布、内层无纺布和中间过滤层之间的连接以及面罩佩戴时的立体角度转折,连接线10包括焊线或缝合线。本实施例中,带体组件8连接面罩本体1、且用于将面罩本体1保持于用户面部。具体地,带体组件8包括用于悬挂于头部的头带(图中未示出)或用于悬挂于耳部的耳带(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部分101,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部分102。由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与面罩本体1之间的固定结构为局部固定,且固定位置9在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的端部,局部固定的外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设计可进一步不容易受带体组件8拉扯导致的形状改变,密合性更佳。其中,固定方式包括多种,包括焊接,黏贴,缝合等。本实施例中,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嵌入于面罩本体1内。具体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可嵌入在中间过滤层和外层无纺布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为长方形的条状或两端较宽中部较细的对称形状。本实施例中,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为长方形的条状或两端较宽中部较细的对称形状。其中,关于本实施例呼吸装置的密合性和舒适性改善效果验证如下:实施方式1:第一焊接区段5+局部固定外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内置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第一段中心线2与第二段中心线3之间的夹角为125°-135°+第三段中心线4与第二段中心线3之间的夹角为135°-145°;实施方式2:第一焊接区段5+局部固定外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内置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第一段中心线2与第二段中心线3之间的夹角为120°-140°+第三段中心线4与第二段中心线3之间的夹角为130°-150°;对比例1:第一焊接区段5+完全固定外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对比例2:下部焊接区段+内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对比例3:下部焊接区段+完全固定外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对比例4:下部焊接区段+局部固定外置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1,密合性按gb19083标准进行评估总适合因数平均值总适合因数符合要求人数参考标准100以上方合格8名以上受试者总适合因数符合要求方合格实施方式114510实施方式213710对比例1927对比例2926对比例3896对比例49372,舒适性按gb/t23465-2009进行评估实用性(包括舒适性)评分平均值实施方式15.0实施方式24.95对比例14.3对比例23.6对比例33.8对比例43.9实施例2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吸装置,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一焊接区段5。即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与面罩本体1的固定位置9在第一可变形夹持条7的中部,也就是说,固定位置9的位置包括位于第一焊接区段5上的部分,例如缝合固定区或焊接固定区。本实施中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吸装置(图中未示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外置于面罩本体1。进一步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部分101,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部分102。进一步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与面罩本体1的固定位置9的长度为0.3-0.8cm。本实施中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吸装置(图中未示出),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的中部在第三段中心线4处固定连接面罩本体1。具体地,第二可变形夹持条11的固定位置9包括位于第三段中心线4的部分,例如缝合固定区或焊接固定区。本实施中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3相同,不再赘述。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上述本发明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