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风路切换的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1633发布日期:2020-09-29 17:5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可多风路切换的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呼吸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多风路切换的呼吸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呼吸器(防尘面罩或防尘口罩等)通常用于隔离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佩戴者在佩戴呼吸器后,呼气和吸气时的阻力会增大,从而导致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变差。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罩体内设置两条均设有风机的风路,其中一条风路用于佩戴者呼气,另一条风路用于佩戴者吸气,每一条风路内的风机在对应风路使用时启动,从而降低了佩戴者的呼吸阻力。

但是,在呼吸器的两条风路中需要设置两个风机,从而增大了结构的体积,使得呼吸器的制造成本增大,另外,两个风机交替运转(每个风机在运转与静止或高速与低速的状态之间切换),能量转化效率低且切换速度慢,使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呼吸器体积大、制造成本高、能量转化率低以及风路切换速度慢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多风路切换的呼吸器,所述呼吸器包括:

罩体,所述罩体上设有第一开口端、第二开口端和排气孔,所述第一开口端用于与佩戴者的面部相抵靠,所述第二开口端和所述排气孔分别用于与外界连通;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罩体内且将所述罩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呼吸腔和过滤腔,所述风机内设有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所述第一风路用于所述过滤腔和所述呼吸腔的连通,所述第二风路用于所述呼吸腔和所述排气孔的连通;

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风路且断开所述第二风路,或者用于断开所述第一风路且连通所述第二风路。

根据本发明的呼吸器,风机设置在罩体内且与罩体的内壁进行配合,从而将罩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呼吸腔和过滤腔,风机上设置两条风路,其中,第一风路能够将过滤腔和呼吸腔连通,第二风路能够将呼吸腔和排气孔连通,通过控制切换机构使得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能够进行相互切换使用。

当佩戴者使用呼吸器时,罩体的第一开口端抵靠在佩戴者的面部上,此时佩戴者的口鼻与呼吸腔连通,当佩戴者进行吸气时,切换机构将第一风路接通且将第二风路断开,风机启动,使得外部空气经第二开口端进入到过滤腔内,再经过第一风路进入到呼吸腔内,从而为佩戴者提供充足的空气,使得佩戴者吸气时的阻力减小,当佩戴者呼气时,切换结构将第一风路断开且将第二风路接通,风机启动,佩戴者呼出的气体进入呼吸腔,再经过第二风路以及排气孔排至外界,从而降低了佩戴者呼气时的阻力。

通过在一个风机上设置两条风路,从而在保证佩戴者呼吸阻力降低的前提下,有效简化了呼吸器的整体结构,使得整体体积缩小,降低了呼吸器的制造成本,另外,无需通过风机启停进行风路的切换,从而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使得风路的切换速率得到了提高,进而提高了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呼吸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机构包括:

第一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对应所述第一风路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风路;

第二挡风结构,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对应所述第二风路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风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出风孔、第二出风孔、第一进风孔和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一出风孔与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孔与所述呼吸腔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孔与所述呼吸腔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孔与所述过滤腔连通;

蜗壳,所述蜗壳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蜗壳上设有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蜗壳的内部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孔构成所述第一风路,所述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蜗壳的内部以及所述第一出风孔构成所述第二风路;

叶轮,所述叶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蜗壳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风结构为所述蜗壳的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孔的第一外表面,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一进风孔错开时,所述第一外表面封闭所述第一进风孔,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孔对应设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孔与所述呼吸腔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一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风结构为所述蜗壳的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孔的第二外表面,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二进风孔错开时,所述第二外表面封闭所述第二进风孔,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口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孔对应设置时,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孔与过滤腔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二进风孔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呼吸器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与所述罩体配合且将所述第二开口端遮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呼吸器还包括气阀,所述气阀设于所述排气孔,所述气阀为自所述第一出风孔至外界的单向导通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呼吸器还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蜗壳传动连接;

控制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呼吸腔内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呼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呼吸器处于吸气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呼吸器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呼吸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呼吸器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呼吸器处于呼气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呼吸器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所示的呼吸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呼吸器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风机处于吸气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1为风机处于呼气状态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呼吸器;

10为罩体;

11为第一开口端,12为呼吸腔,13为过滤腔,14为第二开口端,15为排气孔,16为连通腔;

20为风机;

21为外壳,211为第一进风孔,212为第二进风孔,213为第二出风孔,214为第一出风孔;

22为蜗壳,221为第一外表面,222为出风口,223为第二进风口,224为第二外表面,225为第一进风口;

23为叶轮;

30为过滤件;

40为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和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多风路切换的呼吸器100,呼吸器100包括罩体10、风机20和切换机构,罩体10上设有第一开口端11、第二开口端14和排气孔15,第一开口端11用于与佩戴者的面部相抵靠,第二开口端14和排气孔15分别用于与外界连通,风机20设置在罩体10内且将罩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呼吸腔12和过滤腔13,风机20内设有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第一风路用于过滤腔13和呼吸腔12的连通,第二风路用于呼吸腔12和排气孔15的连通,切换机构用于连通第一风路且断开第二风路,或者用于断开第一风路且连通第二风路。

具体地,风机20设置在罩体10内且与罩体10的内壁进行配合,从而将罩体10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呼吸腔12和过滤腔13,风机20上设置两条风路,其中,第一风路能够将过滤腔13和呼吸腔12连通,第二风路能够将呼吸腔12和排气孔15连通,通过控制切换机构使得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能够进行相互切换使用。

当佩戴者使用呼吸器100时,罩体10的第一开口端11抵靠在佩戴者的面部上,此时佩戴者的口鼻与呼吸腔12连通,当佩戴者进行吸气时,切换机构将第一风路接通且将第二风路断开,风机20启动,使得外部空气经第二开口端14进入到过滤腔13内,再经过第一风路进入到呼吸腔12内,从而为佩戴者提供充足的空气,使得佩戴者吸气时的阻力减小,当佩戴者呼气时,切换结构将第一风路断开且将第二风路接通,风机20启动,佩戴者呼出的气体进入呼吸腔12,再经过第二风路以及排气孔15排至外界,从而降低了佩戴者呼气时的阻力。

通过在一个风机20上设置两条风路,从而在保证佩戴者呼吸阻力降低的前提下,有效简化了呼吸器100的整体结构,使得整体体积缩小,降低了呼吸器100的制造成本,另外,无需通过风机20启停进行风路的切换,从而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使得风路的切换速率得到了提高,进而提高了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需要理解的是,罩体10的内部进能够通过第一开口端11、第二开口端14、排气孔15与外界连通,当第一开口端11抵靠在佩戴者的面部时,佩戴者吸气时的空气经第二开口端14进入,佩戴者呼气时的废气经排气孔15排出,从而使得佩戴者能够有效获得新鲜空气,进而提高了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另外,切换机构依据佩戴者的呼吸动作对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进行切换,当佩戴者吸气时,切换机构打开第一风路且关闭第二风路,当佩戴者呼气时,切换机构关闭第一风路且打开第二风路,风机20在切换机构对风路进行切换的过程中,风机20一直处于运行状态,无需通过启停实现风路的切换,从而保证了能量的转化效率,使得风路的切换效果得到了提高。

此外,本发明中,通过风机20将罩体10内的空间分隔,从而在风机20的两侧形成呼吸腔12和过滤腔13,第一开口端11抵靠在佩戴者的面部上,佩戴者的口鼻位于呼吸腔12内,过滤腔13远离佩戴者的口鼻设置,使得呼吸器100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从而避免了由于增设风路而导致呼吸器100的体积增大的情况。

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11所示,切换机构包括第一挡风结构和第二挡风结构,第一挡风结构对应第一风路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风路,第二挡风结构对应第二风路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风路。具体地,第一挡风结构对第一风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控制,第二挡风结构对第二风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控制。当佩戴者使用呼吸器100时,罩体10的第一开口端11抵靠在佩戴者的面部上,以使佩戴者的口鼻与呼吸腔12连通,佩戴者进行吸气时,第一挡风结构处于打开状态,使得第一风路接通,第二挡风结构处于关闭状态,使得第二风路断开,风机20启动,外部空气经第二开口端14进入到过滤腔13内,再经过第一风路进入到呼吸腔12内,从而为佩戴者提供充足的空气,减小了佩戴者吸气时的阻力,当佩戴者呼气时,第一挡风结构处于关闭状态,使得第一风路断开,第二挡风结构处于打开状态,使得第二风路接通,风机20启动,佩戴者呼出的气体进入呼吸腔12,再经过第二风路以及排气孔15排至外界,使得佩戴者呼气时的阻力得到了降低。

根据佩戴者的呼吸动作,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交替使用,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的切换过程中,第一挡风结构和第二挡风结构同步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路切换的速率,使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进一步地,风机20包括外壳21、蜗壳22和叶轮23,外壳21上设有第一出风孔214、第二出风孔213、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二进风孔212,第一出风孔214与排气孔15连通,第二出风孔213与呼吸腔12连通,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连通,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连通,蜗壳22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外壳21内,蜗壳22上设有出风口222、第一进风口225和第二进风口223,第二进风孔212、第二进风口223、蜗壳22的内部以及第二出风孔213构成第一风路,第一进风孔211、第一进风口225、蜗壳22的内部以及第一出风孔214构成第二风路,叶轮23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蜗壳22内。具体地,当风机20固定在罩体10的内部,外壳21的第一出风孔214与罩体10的排气孔15对应设置,外壳21的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二出风孔213分别与罩体10内的呼吸腔12连通,外壳21的第二进风孔212与罩体10的过滤腔13连通,蜗壳22设置在外壳21内且能够相对外壳21转动,蜗壳22的第一进风口225与外壳21的第一进风孔211位于同一侧,蜗壳22的第二进风口223与外壳21的第二进风孔212位于同一侧,蜗壳22的出风口222随蜗壳22相对外壳21的转动,能够分别与第一出风孔214或第二出风孔213对应设置,叶轮23设置在蜗壳22内且能够相对蜗壳22转动,在罩体10内部,第一风路为:第二进风孔212→第二进风口223→蜗壳22的内部→第二出风孔213;第二风路为:第一进风孔211→第一进风口225→蜗壳22的内部→第一出风孔214。

佩戴者进行吸气时,第一挡风结构使得第二进风孔212与第二进风口223处于连通状态,第二挡风结构使得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一进风口225处于断开状态,风机20启动,外部空气经第二开口端14进入到过滤腔13内,再经过第一风路进入到呼吸腔12内,从而为佩戴者提供充足的空气,减小了佩戴者吸气时的阻力,当佩戴者呼气时,第一挡风结构使得第二进风孔212与第二进风口223处于断开状态,第二挡风结构使得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一进风口225处于连通状态,风机20启动,佩戴者呼出的气体进入呼吸腔12,再经过第二风路以及排气孔15排至外界,使得佩戴者呼气时的阻力得到了降低。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均设置在风机20内,通过控制切换机构实现了风路的切换,进一步缩小了呼吸器100的体积,使得呼吸器100的制造成本得到了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进风口225和第二进风口223设置在蜗壳22的周向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出风口222设置在蜗壳22的周向,外壳21的形状与蜗壳22的形状相适配,并且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二进风孔212设置在外壳21的轴向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第一出风孔214和第二出风孔213沿外壳21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出风孔213对应罩体10的位置设有与呼吸腔12连通的连通腔16,第二出风孔213通过连通腔16与呼吸腔12连通,从而保证呼吸腔12内的进气量,罩体10对应第一出风孔214的位置设有排气腔,排气腔通过排气孔15与外界连通,从而保证了废气能够有效经排气孔15排出。

另外,叶轮23为轴向进风,径向外侧出风的结构,叶轮23的轴线分别朝向蜗壳22的两个端部,第一进风口225和第二进风口223分别开设在蜗壳22的两个端部,出风口222位于蜗壳22的周向侧壁上且与叶轮23的径向外侧对应设置,当第一进风口225经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连通或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连通时,叶轮23旋转能够实现空气经第一进风口225或第二进风口223进入到蜗壳22内,再经出风口222流出。

此外,风机20还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设置在蜗壳22的内部且与叶轮23传动连接,第一电机转动来驱动叶轮23转动,从而实现送风操作,第一电机的结构小巧便于安装布置,同时,第一电机的驱动稳定高效,能够有效保证叶轮23稳定高效的运行,另外,将第一电机设置在蜗壳22内,进入蜗壳22内的空气能够对电机进行散热,从而保证了第一电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1所示,第一挡风结构为蜗壳22的朝向第一进风孔211的第一外表面221,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第一进风口225相对第一进风孔211错开时,第一外表面221封闭第一进风孔211,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口225与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孔211对应设置时,第一进风口225通过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连通。具体地,第一进风口225开设在第一外表面221上,当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一进风口225处于完全错开的状态时,第一外表面221将第一进风孔211封闭,此时第一进风口225通过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处于断开状态,当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一进风口225处于部分错开的状态时,第一进风口225通过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处于连通状态,此时,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一进风口225进入到蜗壳22内。蜗壳22相对外壳21的转动既实现了出风口222位置的切换,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一进风口225通过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是否连通的控制,从而实现了风路的快速切换。

需要理解的是,当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一进风口225部分重合时,第一进风孔211处于部分开启状态,当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一进风口225完全对应时,第一进风孔211处于完全开启状态。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孔211相对第一进风口225错开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空气经由第一进风孔211的进入量的控制。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1所示,第一进风口225的数量为多个,各第一进风口225沿蜗壳22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进风孔211的数量与第一进风口225的数量一致,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一进风口225对应设置。具体地,多个第一进风口225沿蜗壳22的周向间隔设置,当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时,蜗壳22的出风口222在外壳21的第一出风孔214和第二出风孔213之间进行切换,当出风口222与第一出风孔214对应时,外壳21的各个第一进风孔211与分别与蜗壳22的各个第一进风口225一一对应设置,从而保证了出风口222位置切换时,第一进风口225通过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的有效连通,进而保证了风路的通畅。另外,设置多个第一进风孔211和多个第一进风口225,从而增大了呼吸腔12的出风量,进一步降低了佩戴者在呼气时的阻力,使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1所示,第二挡风结构为蜗壳22的朝向第二进风孔212的第二外表面224,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第二进风口223相对第二进风孔212错开时,第二外表面224封闭第二进风孔212,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至少部分第二进风口223与至少部分第二进风孔212对应设置时,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连通。具体地,第二进风口223开设在第二外表面224上,当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第二进风孔212与第二进风口223处于完全错开的状态时,第二外表面224将第二进风孔212封闭,此时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处于断开状态,当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且第二进风孔212与第二进风口223处于部分错开的状态时,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处于连通状态,此时,空气能够经由第二进风孔212和第二进风口223进入到蜗壳22内。蜗壳22相对外壳21的转动既实现了出风口222位置的切换,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是否连通的控制,从而实现了风路的快速切换。

需要理解的是,当第二进风孔212与第二进风口223部分重合时,第二进风孔212处于部分开启状态,当第二进风孔212与第二进风口223完全对应时,第二进风孔212处于完全开启状态。通过控制第二进风孔212相对第二进风口223错开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空气经由第二进风孔212的进入量的控制。

另外,第一进风口225与第二进风口223在蜗壳22的周向呈错开设置,当第一进风口225通过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连通时,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断开,反之,当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过滤腔13连通时,第一进风口225通过第一进风孔211与呼吸腔12断开,通过转动蜗壳22实现了风机20进风方向的切换,进一步实现了风机20的风路的快速切换。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1所示,第二进风口223的数量为多个,各第二进风口223沿蜗壳22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进风孔212的数量与第二进风口223的数量一致,第二进风孔212与第二进风口223对应设置。具体地,多个第二进风口223沿蜗壳22的周向间隔设置,当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时,蜗壳22的出风口222在外壳21的第一出风孔214和第二出风孔213之间进行切换,当出风口222与第二出风孔213对应时,外壳21的各个第二进风孔212与分别与蜗壳22的各个第二进风口223一一对应设置,从而保证了出风口222位置切换时,第二进风口223通过第二进风孔212与呼吸腔12的有效连通,进而保证了风路的通畅。另外,设置多个第二进风孔212和多个第二进风口223,从而增大了呼吸腔12的出风量,进一步降低了佩戴者在呼气时的阻力,使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进风口225和第二进风口223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各第一进风口225和各第二进风口223沿蜗壳22的周向呈错开设置,当各第一进风口225与各第一进风孔211对应设置时,各第二进风口223与各第二进风孔212错开设置(各第二进风口223与各第二进风孔212均处于断开状态),反之,当各第二进风口223与各第二进风孔212对应设置时,各第一进风口225与各第一进风孔211错开设置(各第一进风口225与各第一进风孔211均处于断开状态),通过转动蜗壳22实现了风机20风路的切换,进一步实现了风机20风路的快速切换。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1所示,呼吸器100还包括过滤件30,过滤件30与罩体10配合且将第二开口端14遮蔽。具体地,过滤件30设置在第二开口端14,当佩戴者进行吸气时,第一风路处于开启状态,外部空气经过滤件30进入到过滤腔13内,再经由第一风路进入到呼吸腔12内,通过设置过滤件30,从而能够将有害物质进行过滤,进而保证佩戴者能够获得清洗洁净的空气,使得佩戴者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过滤件30为无纺布等,利用过滤件30对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如花粉、pm2.5细颗粒物或油性细颗粒物进行有效过滤,进一步保证了佩戴者的身体健康。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1所示,呼吸器100还包括气阀40,气阀40设于排气孔15,气阀40为自第一出风孔214至外界的单向导通结构。具体地,气阀40设置在排气孔15,并且气阀40为单向阀结构,仅允许气流自第一出风孔214至外界,从而保证呼吸器100内的空气处于清洁状态,避免了有毒有害的气体进入到人体,进而保证了佩戴者的使用安全。

进一步地,呼吸器100还包括驱动件(未示出)、控制器(未示出)、气压传感器(未示出)和电源(未示出),驱动件设置在外壳21内且与蜗壳22传动连接,驱动件与控制器电连接,气压传感器设置在呼吸腔12内且与控制器电连接,电源与控制器电连接。具体地,驱动件为第二电机且设置在外壳21与蜗壳22之间,第二电机的转轴与蜗壳22连接,通过第二电机的转动来驱动蜗壳22相对外壳21的转动,进而实现蜗壳22的出风口222与外壳21的第一出风孔214或与外壳21的第二出风孔213之间对应设置,从而保证了风路的有效切换。

另外,气压传感器设置在呼吸腔12内且与控制器电连接,在佩戴者进行吸气时,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第一风路连通且第二风路断开,呼吸腔12通过第一风路与过滤腔13连通,外部空气经第二开口端14进入到过滤腔13内,再经过第一风路进入到呼吸腔12内,叶轮23转动使得呼吸腔12处于增压状态,从而减小了佩戴者在吸气时的阻力,在佩戴者进行呼气时,蜗壳22相对外壳21转动,第一风路断开且第二风路连通,呼吸腔12通过第二风路与排气孔15连通,佩戴者呼出的废气经第二风路及排气孔15排至外界,叶轮23转动使得呼吸腔12处于减压状态,从而减小了佩戴者在呼气时的阻力,进而提高了佩戴者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

需要指出的是,气压传感器实时检测呼气腔的气压,控制器根据当前呼吸腔12内的当前气压对叶轮23的转速进行调节(控制器与第一电机电连接,通过调节第一电机的转速实现叶轮23转速的调节),佩戴者吸气量越大,吸气时对呼吸腔12内的气压降低作用更强,控制器根据气压传感器的测量值,控制提高叶轮23转速,进而提供更大的吸气助力,反之,佩戴者吸气量较小,吸气时对呼吸腔12内的气压降低作用较弱,控制器根据气压传感器的测量值,控制降低叶轮23转速,进而提供较小的吸气助力;佩戴者呼气量越大,呼气时对呼吸腔12内的气压升高作用更强,控制器根据气压传感器的测量值,控制提高叶轮23转速,进而提供更大的呼气助力,反之,佩戴者呼气量较小,呼气时对呼吸腔12内的气压升高作用较弱,控制器根据气压传感器的测量值,控制降低叶轮23转速,进而提供较小的呼气助力,使得呼吸器100更好的满足不同佩戴者的使用需求,以提高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另外,气压传感器设置在呼吸腔12内,实时监测呼吸腔12内的气压且将检测到的气压数据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呼吸腔内的气压变化来判断佩戴者呼吸节拍(呼气状态或吸气状态),控制器根据佩戴者的呼吸节拍对风路进行切换,从而保证佩戴者使用的舒适性,进而提高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另外,上述呼吸器为防尘面罩或防尘口罩等,该呼吸器的其它的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