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724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性好并且给排气混合少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和使用该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是在提供新鲜空气、同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时进行显热(温度)和潜热(温度)的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元件使用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背景技术
在提供新鲜空气、同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时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对空气的热交换器中,作为还进行显热(温度)和潜热(温度)的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的元件,必要具备有传热性和透湿性(水蒸气渗透性),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天然纸浆作为主要成分的纸张。
但是,以往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虽然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可是因为使用多孔类基材,所以此用纸的缺点是,对例如二氧化碳等污浊气体成分也具有透气性,因而在全热交换时给气和排气在元件内部混合,换气效率降低。此给气和排气的混合对于全热交换器一类商品,是致命的严重缺陷。如果给气和排气混合,则虽然回收能量,但没有交换室内外空气,也可以这样认为,即虽然是回收热,但仅仅搅动了室内污浊的空气。不管传热性和透湿性有多高,如室内外空气混合,还是没有起到换气的作用,极端地说,电风扇可进行100%热量回收和湿度回收这样的说法都能成立。但是,当然电风扇根本不具有换气功能,作为高级换气扇的全热交换器和电风扇的不同之处归结为一点是,在热交换同时,不是使室内外空气进行混合而是交换,换言之,就是进行从室内排气到室外和从室外供气给室内。全热交换器作为商品的存在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该换气之类的功能,如给排气发生混合,就会从根本上怀疑其商品性。
虽然对于要避免这个给气和排气混合的严重问题进行了各种研究,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迄今为止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即使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但基本上气体遮挡性还是不够的,在实际中还有相当的给气和排气在元件内部混合。此气体遮挡性不够是因为,为了使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具有透湿性,则必须使用的材料是纸(纤维素)类的基材,而如果要使透湿性进一步提高,则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要采用多孔材料,这样通气性就增加(气体遮挡性降低),即存在这样矛盾的情况。如果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不需要透湿性的话,则可不用纸等一类的多孔基材,而是用可以更薄膜化的气体遮挡性高的塑料薄膜或多数作为热交换介质使用的铝箔等金属箔就足够了,但是,这样的物质,因为其透湿性非常接近于零,因此即使可以热交换,但也不能进行湿度交换,所以就不可以用作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构成全热交换器用元件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中,在保持高透湿性和热交换性的基础上,提高气体遮挡性,减少元件内部给排气的混合。即,提供一种将全面满足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的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和全热交换元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者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终于发明下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以及用了此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1)由打浆至根据下述定义的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Canadian ModificationFreeness)为150ml以下的天然纸浆构成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除了用0.5g绝干纸浆和80目平织铜丝筛网以外,其余均根据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数值。
(2)还含有吸湿剂的(1)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3)密度为0.9g/cm3以上的(1)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4)密度为0.9g/cm3以上的(2)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5)由实质上的无孔纤维素类基材和该基材中所含的吸湿剂构成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6)厚度不超过100μm、并且由JIS K7126的A方法(差压法)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的(5)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7)由JIS Z0208规定的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不小于1000g/m2·24Hr的(5)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8)由JIS Z0208规定的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不小于1000g/m2·24Hr的(6)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9)(5)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基材有8μm~50μm的厚度,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某一种构成。
(10)(6)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该基材有8μm~50μm的厚度,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某一种构成。
(11)(7)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该基材有8μm~50μm的厚度,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某一种构成。
(12)(8)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该基材的厚度有8μm~50μm,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某一种构成。
(13)采用(1)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14)采用(2)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15)采用(3)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16)采用(4)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17)采用(5)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18)用了(6)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19)采用(7)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20)采用了(8)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21)采用(9)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22)采用(10)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23)采用(11)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24)采用(12)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加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中,称为构成全热交换元件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包括以下用纸波纹型是构成所谓隔板部分的用纸,塑料框内纸模压型是构成进行热及湿度交换部分的用纸。称为全热交换元件的有用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制成隔板的全热交换元件,另外或者用塑料框内或模压全热交换用纸等制成的全热交换元件。
首先,就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进行说明。
构成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材料主要用与普通优质纸等相同的纤维素基材制成,但是人们发现用上式(1)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具有优异的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还具有几乎不引起给气和排气混合的优异性能,该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是用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除了用0.5g绝干纸浆和80目平织铜丝筛网以外,其余均根据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数值)为150ml以下的天然纸浆为主要成分而制成的纸。
如果用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超过150ml状态的天然纸浆为主要成分造纸,则制成气体遮挡性低劣的纸,如果反过来解决了这一问题,则其透湿性不足,从而成为热交换性能低劣的纸,不能得到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另外,最好在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中含有吸湿剂。如在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里含有吸湿剂,则吸湿性更相应提高,可以得到更加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主要用作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纸浆实际上进行了彻底的打浆处理,达到加拿大标准游离度测试方法能够测的最低限度值以下,即达到不能测定的程度。因此,作为测定被打浆至用加拿大标准游离度测定方法无法测定程度的纸浆的游离度的手段,除了采用0.5g绝干纸浆,并用80目平织铜丝作为筛网以外,其余均以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为依据进行测定,即用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的测试方法测定纸浆的游离度。
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密度,根据气体遮挡性的观点,最好为0.9g/cm3以上,如超过1.0g/cm3就更好。
下面就本发明的第2方面进行说明。
构成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材料主要用与普通优质纸等相同的纤维素基材制成,和普通纸或以往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不同之处在于是不用多孔基材作为材料,而用实质上的无孔基材。
在上述(5)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实质上的所谓无孔范畴,若按照例如膜实验方法来说,则必须条件是JIS 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此二氧化碳透过系数是确保和通常的所谓一般纸或多孔性基材纸相比具有数百倍以上的气体遮挡性。例如污浊空气成分的二氧化碳几乎不透过用作隔板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这在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系统中,满足给气和排气不混合的必要条件。
通常很多情况下,如果气体透过系数高,不仅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容易通过,热也容易通过。若不用膜之类的概念,而用多孔性基材来进行考虑,此趋势就可以容易理解。即,对于有贯通孔的材料,在空气移动的同时,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也容易通过,另外,水蒸气、热也都容易通过孔。使水蒸气和热容易通过这一点由于满足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两个主要特性,所以,在全热交换器的设计上是非常容易接受的特性,但是,本发明者们回到全热交换器为换气扇的出发点,着眼于应该仅使水蒸气和热容易通过而使二氧化碳(污浊空气成分的代表例子,氨或甲醛等其他气体也一样)难以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对隔板(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设计概念是为了使二氧化碳的移动接近零,决不应该是有贯通孔的多孔类基材,而应该是在厚度方向上实质上几乎没有孔的无孔基材。另外,为了必须使水(或水蒸气)在用纸的剖面方向移动,若用金属箔或塑料片,则其水分移动量不够,为了保证水分移动量,在用纸的剖面方向,需要大量的和水分子有亲和性高的官能基团(例如氢氧基团、羧酸基团或羧化物基团等)。作为上述用纸的候选材料,可以考虑用纤维素、聚乙烯醇、聚醚、聚丙烯酸及其盐等水亲和性高的化合物,但是从容易加工及容易保证强度等方面看,最好采用纤维素类基材。
为了在用纸剖面方向(厚度方向)上使水分容易移动,可以在该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中混合吸湿剂,制成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如果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里含有吸湿剂,吸湿剂的吸湿性和构成基材的分子(例如纤维素)的水亲和性高的官能基团则共同作用,可以得到更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作为吸湿剂,可以使用卤化物、氧化物、盐类、氢氧化物等任何一种一般都知道的物质,但从吸湿性能好的角度出发,优选氯化锂、氯化钙、磷酸盐等为好。这些化合物中也有的具有阻燃效果,为了使基材具有阻燃性,也有的情况在基材中混合这些化合物。
本发明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厚度在100μm以下,并由JIS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当然,因为二氧化碳等的气体透过系数是主要表示高分子基材的分子结构固有的气体选择透过性的指标,所以从这个单位也可以明白,此系数和厚度无关。实际的气体透过量因为是和使用的基材的厚度成反比的量,所以如果使二氧化碳透过量减少的话,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越厚,其遮挡性变得越好。但是,若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厚度变厚,则同时水蒸气透过性也降低,所以就不能满足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的功能。因此,必须限制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厚度以不妨碍其热交换性,在上述(6)中的规定和在厚度不超过100μm的条件下、由JIS 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度不超过5.0×10-9mol/m2·s·Pa是同样意思。如果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厚度超过100μm,则重要的热交换性就会劣化;当然如果厚度太薄,在加工时,造成结构上的缺陷和生成针孔的可能性增高,使气体遮挡性降低,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增大等,上述这些弊病变得突出,从而脱离了全热交换的宗旨。另外,因为厚度的下限可以由二氧化碳透过系数的上限规定,因此省略了厚度的下限。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必须实质上是无孔的。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在其厚度方向上是无孔或多孔,但是,在本发明说明书中以厚度不超过100μm、并且由JIS 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作为大致标准。如上所述,此值是和二氧化碳透过度不超过5.0×10-9mol/m2·s·Pa同样意思。因为以往通常知道的多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是该值的数百倍至数万倍的数值,所以显然,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和迄今为止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用纸。
另外,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由JIS Z0208规定的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不小于1000g/m2·24Hr,具有高热函交换性。如果仅仅只为达到无孔,厚度不超过100μm,并且由JIS 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的特性,则只要是简单的聚乙烯膜或聚酯膜就可以。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和塑料膜相当的气体遮挡性,同时,还具有和以往气体能顺利通过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水蒸气渗透性相当的透湿度。这个参考方法就是既阻止所有气体通过、但同时仅促进水分透过的选择气体透过膜的方式。
就本发明的第3方面更进一步地加于说明。
本发明最好是在厚度为8μm~50μm的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里含有吸湿剂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构成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材料主要是由与普通优质纸等相同的纤维素基材制成,但是,此材料和普通纸或以往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不同之处为不是用多孔性基材作为材料,而是采用实质上是无孔性的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基材。实质上的无孔的范畴可以将膜实验方法JIS 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k看成为一个基准。此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和通常的所谓一般纸或多孔性基材纸相比可以确保数百倍以上的气体遮挡性。该遮挡性指的是例如污浊空气成分的二氧化碳几乎不透过作为隔板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并满足了在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系统中,给气和排气不混合的必要条件。
通常很多情况下,如果气体透过系数高,不仅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容易通过,热也容易通过。若不用膜之类的概念,而用多孔性基材来进行考虑,此趋势就可以容易理解。即,对于有贯通孔的材料,在空气移动的同时,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也容易通过,另外,水蒸气、热也都容易通过孔。使水蒸气和热容易通过这一点由于满足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两个主要特性,所以,在全热交换器的设计上是非常容易接受的特性,但是,本发明者们回到全热交换器为换气扇的出发点,着眼于应该仅使水蒸气(潜热)和热(显热)容易通过而使二氧化碳(污浊空气成分的代表例子,氨或甲醛等的其他气体也一样)难以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对隔板(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设计概念是为了使二氧化碳的移动接近零,决不应该是有贯通孔的多孔类基材,而应该是在厚度方向上实质上几乎没有孔的无孔基材。另外,为了必须使水(或水蒸气)在用纸的剖面方向移动,若用金属箔或塑料片,则其水分移动量不够;为了保证水分移动量,在用纸的剖面方向,需要大量的和水分子有亲和性高的官能基团(例如氢氧基团、羧酸基团或羧化物基团等)。作为上述用纸的候选材料,可以考虑用纤维素、聚乙烯醇、聚醚、聚丙烯酸及其盐等水亲和性高的化合物,但是从容易加工及容易保证强度等方面看,最好用纤维素类基材。本发明在采用纤维素类基材的用纸中,尤其以一定厚度的无孔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作为基材为最好。
为了在用纸剖面方向(厚度方向)上使水分容易移动,可以在该无孔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中混合吸湿剂,制成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如果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里含有吸湿剂,吸湿剂的吸湿性和构成基材的分子(例如纤维素)的水亲和性高的官能基团则共同作用,可以得到更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本发明的电容器纸型、描图纸型或玻璃纸型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特性在于,厚度为8μm~50μm。这是因为,如果厚度小于此范围,针孔产生的可能性则变高,给排气就容易混合,所以就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如果厚度大于上述范围,热交换性和湿度透过性则下降,也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必须实质上是无孔的。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在其厚度方向上是无孔或多孔,但是,利用对用纸剖面拍摄的放大照片,可以明确判断在其厚度方向上是否有孔的存在,或也能以二氧化碳等气体透过系数作为大致标准。因为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也要求无针孔,所以将JIS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作为大致标准。而对于多孔用纸,因为其透过系数超过此系数100倍,所以容易进行辨别。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特征在于,由于其传热性和湿度交换性高,并且渗漏少,为此有非常高的热函交换性。如果仅仅只为达到无孔,厚度不超过50μm,并且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一定值的特性,则只要是简单的聚乙烯膜或聚酯膜就可以。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和塑料膜相当的气体遮挡性,同时,还具有和以往气体能顺利通过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水蒸气渗透率相当的透湿度。这个考虑方法就是既阻止所有的气体通过、但同时仅促进水分透过的选择气体透过膜的方式。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电容器纸通常用作电气绝缘纸,例如有通信缆线用的绝缘纸、变压器绝缘纸、绕组用绝缘纸、绝缘牛皮纸、改良绝缘牛皮纸等。这些纸的主要用途为通信用电容器、电力用电容器、电缆用电容器等。主要构成成分为纤维素,也可以使用含有维尼龙的物质或含有棉的物质。
其制造方法是,将高质量的纸浆在粘稠的状态下打浆,造纸,并用超级压光机制成有均匀厚度、没有皱褶、不均匀、针孔、破损的高强度和高密度的无孔纸。制成密度为0.8g/cm3以上、最好为0.9g/cm3以上的用纸,如考虑到生产效率,密度则为0.9g/cm3~1.27g/cm3程度的高密度无孔纸为最好。在本发明的用途的情况下,可以在此用纸内加入吸湿剂。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描图纸,通常用作正像感光纸等的第二原图用纸、制图用纸、装饰用纸等,是考虑到用纸的可写性、可擦性、透明性、复印性、色粉接受性和强度等性能的用纸。此描图纸包含有通常的描图纸(天然描图纸),它是由以促进打浆的NBKP等作为主成分的纸浆制成的纸,另外还包含通过树脂浸渍提高了透明度的浸渍描图纸,而本发明使用的描图纸主要指的是前者的描图纸,通常制成密度为0.8g/cm3以上、最好为0.9g/cm3以上的用纸,如考虑到生产效率,密度则为0.9g/cm3~1.27g/cm3程度的高密度无孔纸为最好。在本发明的用途的情况下,可以在此用纸内加入吸湿剂。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玻璃纸用于食品包装用纸、医药包装用纸、还有模子成形蛋糕等用的杯纸和装饰用等的用纸,和一般纸相比,此玻璃纸在耐油性、透明性和透湿性等方面较优异。
作为本发明玻璃纸的制造方法一个例子,是将化学纸浆等天然纸浆在极稠状态下打浆,造纸,加湿至水分变为25%,进行压光处理以提高其密度,同时将纸层中的气泡压出,消除针孔,提高其透明性。纸的密度为0.8g/cm3以上,最好为0.9g/cm3以上的用纸,如考虑到生产效率,则密度为0.9g/cm3~1.27g/cm3程度的高密度无孔纸为最好。在本发明的用途的情况下,可以在此用纸内加入吸湿剂。
以下,就本发明的第1~第3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作为本发明使用的吸湿剂,可以使用卤化物、氧化物、盐类、氢氧化物等通常都知道的物质,但是,因为用氯化锂,氯化钙、磷酸盐等来作为吸湿剂,其吸湿性能好,所以尤其优选这几种物质。上述几种化合物中也有的具有阻燃性的效果,也有将这些化合物混合以使纸具有阻燃性。吸湿剂的量根据原材料的无孔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厚度而变化,所以其数值可以没有限制,但是一般的趋势是,吸湿剂量越多,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透湿性也越高。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主要使用的天然纸浆或纤维素类基材所用的材料例如有NBKP、LBKP、NBSP、LBSP、NUKP等。可以单独使用上述材料,也可以根据目的将几种材料混合使用。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棉纤维、韧皮纤维、甘蔗渣、麻等非木材纸浆等。混合时其比例可以根据目的进行适当的改变。再者,为了提高强度和成形加工性,也可以用少量的热塑性合成纤维。
用双盘盘磨机、精浆机、低速磨浆机等打浆机将本发明纸浆打浆至发生内部细原纤维化和外部细纤维化后,进行抄纸。
抄纸时,为使湿润强度提高,可以添加少量的湿润强度剂,为了提高纸张强度,可以添加内部施胶剂等。
在本发明中,用打浆纸浆造纸时,可以用长网造纸机、圆网造纸机、双线型造纸机、云上机(on top造纸机)和复合造纸机等造纸机。另外,为了提高用纸的均匀性,最好在抄纸后,对其进行超级压光处理或热压光处理。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若是将上述所得的纸作为热交换介质,则不论其结构如何均可。在全热交换元件的代表性结构即波纹式结构情况下,是用本发明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作为衬片并进行层压的结构,以使芯片波纹方向相互交叉。
以下,根据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例的限定。在以下的部分,%全为质量的百分比。另外,表示涂布量的值只要没有事先说明则为干燥后的质量。
(1)第1方面例1将针叶树漂白牛皮纸浆(NBKP)以浓度3%浸解后,用双盘盘磨机以及精浆机将此纸浆打浆到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为止。此后,用长网造纸机制成定量为40g/m2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另外,在施胶压光过程中,涂布1g/m2的氯化锂,然后,进行机器压光处理,使密度成为0.9g/cm3。
例2
除了使例1中的纸浆的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变为150ml以外,其余均以同样的方法制得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例3除了使例1中的纸浆的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变为50ml以外,其余均以同样的方法制得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例4除了用磷酸二铵代替例1中的氯化锂以外,其余均以同样的方法制得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例5除了用0.1g/m2的淀粉代替例1中的氯化锂以外,其余均以同样的方法制得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例6除了例1中进行的机器压光处理而使密度变为0.8g/cm3以外,其余均以同样的方法制得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例7除了使例1中的纸浆的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变为200ml以外,其余均以同样的方法制得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就上述例中制得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通过下述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归纳在表1中。
(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是除了用0.5g绝干纸浆和80目平织铜丝筛网以外,其余均根据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数值。
(透湿度)利用透湿度来评价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显热(湿度)交换性。因为透湿度高,所以通过测定每一小时的重量求得透湿度,除此以外,其余均根据JIS Z0208测定在40℃、90%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透湿度的值。
(传热量)利用传热量来评价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潜热(温度)交换性。此传热量是用QTM法(探头法热线法的改进方式)测定的值。
(二氧化碳透过度)
利用二氧化碳透过度来评价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气体遮挡性。此二氧化碳透过度是根据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度的值。如果二氧化碳透过度为10-7mol/m2·s·Pa以上,则透过很快而不能测定,所以表中的透过度表示为(在10-7以上时,不能测定)。
表1

(评价)从例1~例7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具有优异的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另一方面,若使纸浆的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大于150ml,则二氧化碳透过度变大,显然该纸的气体遮挡性比本发明明显要差。另外,如果使其含有吸湿剂,则没有损坏其他性能,而透湿度则相应增大,显然可以得到更好热交换性的优质纸。另外,在使密度超过0.9g/cm3时,二氧化碳透过度变小,从气体遮挡性的角度来看可知最好是使密度超过0.9g/cm3。
(2)第2方面例8将针叶树漂白牛皮纸浆(NBKP)以浓度2.8%浸解后,用双盘盘磨机以及精浆机充分打浆,然后,用长网造纸机制成定量为40g/m2的原纸。在制造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以5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无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5.0×10-13mol·m/m2·s·Pa,厚度为45μm。
例9和例8一样,将纸浆更充分地打浆后,用长网造纸机制成定量为40g/m2的原纸。在制造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以5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无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5.0×10-14mol·m/m2·s·Pa,厚度为45μm。
例10除了将原纸的定量变为20g/m2以外,其余的都和例9一样制成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以3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3。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无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5.0×10-14mol·m/m2·s·Pa。
例11除了将原纸的定量变为20g/m2以外,其余的都和例9一样制成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总计以4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4。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无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5.0×10-14mol·m/m2·s·Pa,厚度为25μm。
例12除了将原纸的定量变为100g/m2以外,其余的都和例9一样制成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总计以10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5。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无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5.0×10-14mol·m/m2·s·Pa,厚度为110μm。
例13除了将原纸的定量变为150g/m2以外,其余的都和例12一样制成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总计以15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6。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无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5.0×10-14mol·m/m2·s·Pa,厚度为165μm。
例14
将例8~例13中制成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作为隔板,凹槽部分用75g/m2的优质纸,制成波纹型全热交换元件。在制造中,没有任何问题,能发挥良好的功能。
例15将针叶树漂白牛皮纸浆(NBKP)以浓度3%浸解后,用双盘盘磨机进行适当打浆,然后用长网造纸机制成定量为40g/m2的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以5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7。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多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1.0×10-9mol·m/m2·s·Pa,厚度为45μm。
例16除了将原纸的定量变为20g/m2以外,其余的都和例15一样制成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以3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8。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多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1.0×10-9mol·m/m2·s·Pa,厚度为25μm。
例17除了将原纸的定量变为100g/m2以外,其余的都和例15一样制成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总计以10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9。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多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1.0×10-9mol·m/m2·s·Pa,厚度为115μm。
例18除了将原纸的定量变为100g/m2以外,其余的都和例15一样制成原纸。在制作工序中,先以涂布量为3g/m2的比例涂布PVA,使其干燥,接着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合计以10g/m2进行涂布,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0。此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实质上是无孔的,用JIS K7126的A法(差压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1.0×10-10mol·m/m2·s·Pa,厚度为115μm。
就上述例中制成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根据下述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其结果归纳表示在表2中。
(透湿度)与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此透湿度是表示湿度交换性的值,越高越好。
(传热量)
与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此传热量是表示热交换性的指标,越高越好。
(遮挡性二氧化碳泄漏量)在例14中,制成了波纹式全热交换元件,它是用例8~例13以及例15~例18中制成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作为隔板,凹槽部分用75g/m2的优质纸。使含有氮和氧为79∶21的合成空气气体从全热交换元件的给气侧通过,使含有一定浓度二氧化碳的污浊气体通过排气侧而进行换气。在给气侧的出口处测定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将此浓度和排气侧入口的二氧化碳浓度相比,以%表示算出二氧化碳的泄漏量。用×表示二氧化碳泄漏量为5%以上,△表示1%以上而不满5%,○表示0.1%以上而不满1%,◎表示不满0.1%,通过这样进行评价。
表2

(评价)从例8~例13以及例15~例18的结果可知,显然用了本发明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在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上优异。很显然,在用多孔系的用纸情况下,如果将其厚度增厚或混合填埋孔用的粘合剂时,二氧化碳的泄漏量虽能够减少,但同时透湿度和传热量也降低,因此就不能得到有良好性能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或者如果和本发明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二氧化碳泄漏量相比,泄漏量大到无法相比的程度,则和本发明的无孔用纸相比,多孔类用纸在气体遮挡性上明显很差。因为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在根本上是无孔用纸,因此即使减薄其厚度,也有足够的二氧化碳遮挡性,并且通过减薄厚度,透湿度和传热量(热交换性)也有提高,结果可以得到更好的优质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使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能够不使室内外的给排气混合而很好地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是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热交换功能的元件。
(3)第3方面例19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10g/m2涂布在定量为20g/m2的电容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1。此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20μm。
例20和例19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30g/m2涂布基本重量为50g/m2的电容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2。此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50μm。
例21和例19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50重量%的氯化锂溶液合计以4g/m2涂布在定量为8g/m2的电容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3。此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8μm。
例22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10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16g/m2、密度为0.65g/cm3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4。此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实质上是多孔用纸,其厚度为20μm。
例23和例22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30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40g/m2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5。此电容器纸类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实质上是多孔用纸,其厚度为50μm。
例24和例22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50重量%的氯化锂溶液合计以4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8g/m2的极薄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6。此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实质上是多孔用纸,其厚度为10μm。
例25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50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75g/m2的电容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7。此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75μm。
例26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溶液以2.6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5g/m2的电容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8。此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实质上是多孔用纸,其厚度为5μm。
就上述例制成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通过下述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将此结果归纳表示在表3中。
(透湿度)和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
(传热量)和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
(遮挡性二氧化碳泄漏量)和例8~例13以及例15~例18一样进行评价。
表3

(评价)从例19~例21以及例22~例26的结果可知,使用本发明的电容器纸型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在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上明显优异。很显然,在使用不是电容器纸的多孔类用纸的情况下,如使其厚度变厚或混合填埋孔用的粘合剂时,二氧化碳泄漏量虽可以减少,但是同时透湿度和传热量也降低,因此就不能得到有良好性能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或者如果和本发明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二氧化碳泄漏量相比,泄漏量大到无法相比的程度,则和本发明的无孔用纸相比,多孔类用纸在气体遮挡性上明显很差。因为本发明的电容器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在根本上是无孔用纸,因此即使减薄其厚度,也有足够的二氧化碳遮挡性,并且通过减薄厚度,透湿度和传热量(热交换性)也有提高,结果可以得到更好的优质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使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能够不使室内外的给排气混合而很好地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是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热交换功能的元件。另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厚度范围,可以得到良好的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如果厚度超过本发明的厚度,尽管气体遮挡性足够了,但传热性和透湿性不够,所以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如果厚度薄于本发明的厚度,因为针孔而使气体遮挡性不够,所以仍然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例27
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12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20g/m2的描图纸上,使其干燥,作为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19。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20μm。
例28和例27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磷酸二铵溶液以33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50g/m2的描图纸上,使其干燥,作为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0。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50μm。
例29和例27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50重量%的氯化锂溶液合计以5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8g/m2的描图纸上,使其干燥,作为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1。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8μm。
例30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从12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16g/m2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2。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20μm。
例31和例30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33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40g/m2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3。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50μm。
例32和例30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50重量%的氯化锂溶液合计以5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8g/m2的极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4。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10μm。
例33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55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75g/m2的描图纸上,使其干燥,作为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5。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75μm。
例34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溶液合计以2.8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5g/m2的描图纸上,使其干燥,作为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5。此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5μm。
就上述例中制成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通过下述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归纳表示在表4中。
(透湿度)和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
(传热量)和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
(遮挡性二氧化碳泄漏量)和例8~例13以及例15~例18一样进行评价。
表4

(评价)从例27~例29以及例30~例34的结果可知看,使用本发明的描图纸型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在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上明显优异。在使用不是描图纸的多孔类用纸的情况,如使其厚度变厚或混合填埋孔用粘合剂时,二氧化碳泄漏量虽可以减少,但是同时透湿度和传热量也降低,因此,就不能得到有良好性能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或者如果和本发明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二氧化碳泄漏量相比,泄漏量大到无法相比的程度,则和本发明的无孔用纸相比,多孔类用纸在气体遮挡性上明显很差。因为本发明的描图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在根本上是无孔用纸,因此即使减薄其厚度,也有足够的二氧化碳遮挡性,并且通过减薄厚度,透湿度和传热量(热交换性)也有提高,结果可以得到更好的优质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使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能够不使室内外的给排气混合而很好地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是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热交换功能的元件。另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厚度范围,可以得到良好的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如果厚度超过本发明的厚度,尽管气体遮挡性足够了,但传热性和透湿性不够,所以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如果厚度薄于本发明的厚度,因为针孔而使气体遮挡性不够,所以仍然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例35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9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20g/m2的玻璃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玻璃纸类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7。此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25μm。
例36和例35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28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40g/m2的玻璃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玻璃纸类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8。此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50μm。
例37和例35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50重量%的氯化锂溶液合计以4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8g/m2的玻璃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玻璃纸类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29。此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10μm。
例38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10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16g/m2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30。此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20μm。
例39和例38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27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40g/m2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31。此玻璃纸类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50μm。
例40和例38一样,但是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50重量%的氯化锂溶液合计以4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8g/m2的极薄打字机用纸上,使其干燥,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32。此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10μm。
例41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以45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75g/m2的玻璃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玻璃纸类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33。此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在5.0×10-13mol·m/m2·s·Pa以下,实质上是无孔用纸,其厚度为85μm。
例42将作为吸湿剂的50重量%磷酸二铵溶液和氯化锂溶液合计以2.2g/m2涂布在基本重量为8g/m2的玻璃纸上,使其干燥,作为玻璃纸类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34。此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用JIS K 7126的A法(压差法)测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超过5.0×10-11mol·m/m2·s·Pa,为实质的多孔用纸,其厚度为8μm。
就在上述例中制成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用下述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归纳表示在表5中。
(透过度)于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
(传热量)于例1~例7一样进行评价。
(遮挡性二氧化碳泄漏量)和例8~例13以及例15~例18进行评价。
表5

(评价)从例35~例37以及例38~例42的结果可知,使用本发明的玻璃纸型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在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上明显优异。在使用不是玻璃纸的多孔类用纸的情况,如使其厚度变厚或混合填埋孔用的粘合剂时,二氧化碳泄漏量虽可以减少,但是同时透湿度和传热量也降低,因此,就不能得到有良好性能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或者如果和本发明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二氧化碳泄漏量相比,泄漏量大到无法相比的程度,则和本发明的无孔用纸相比,多孔类用纸在气体遮挡性上明显很差。因为本发明的玻璃纸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在根本上是无孔用纸,因此即使减薄其厚度,也有足够的二氧化碳遮挡性,并且通过减薄厚度,透湿度和传热量(热交换性)也有提高,结果可以得到更好的优质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使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全热交换元件能够不使室内外的给排气混合而很好地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是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热交换功能的元件。另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厚度范围,可以得到良好的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如果厚度超过本发明的厚度,尽管气体遮挡性足够了,但传热性和透湿性不够,所以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如果厚度薄于本发明的厚度,因为针孔而使气体遮挡性不够,所以仍然不适合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优异并且不引起给气和排气混合的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以及全热交换元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由打浆至根据下述定义的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50ml以下的天然纸浆构成,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是除了用0.5g绝干纸浆和80目平织铜丝筛网以外,其余均根据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还含有吸湿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其密度为0.9g/cm3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其密度为0.9g/cm3以上。
5.一种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由实质上的无孔纤维素类基材和该基材中所含的吸湿剂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厚度不超过100μm,并且由JIS K7126的A方法(差压法)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由JIS Z0208规定的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在1000g/m2·24Hr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由JIS Z0208规定的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在1000g/m2·24Hr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有8μm~50μm的厚度,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材料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有8μm~50μm的厚度,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材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有8μm~50μm的厚度,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材料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的厚度有8μm~50μm,由选自电容器纸、描图纸或玻璃纸的材料构成。
13.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14.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15.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16.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17.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18.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19.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20.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2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22.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23.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24.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它使用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优异而且不引起给气和排气的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以及全热交换元件。本发明是采用以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50ml以下的天然纸浆为主成分制成纸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是实质上的无孔的纤维素类基材中含有吸湿剂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是其厚度在100μm以下,而且由JIS K7126中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
文档编号D21H17/10GK1463315SQ02802078
公开日2003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1日
发明者原田纯二, 椿正行, 安岛岳彦 申请人: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