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9884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复合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塑料复合板,一般包括上面板及下底板;设于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内芯体,其包括蜂窝板和内衬件,内衬件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蜂窝板外周侧面;上面板和下底板分别固定粘覆在蜂窝板上下面。该复合板具有如下的缺点上面板和下底板在受热时会膨胀伸长,且上面板和下底板的伸长量大于内芯体的伸长量,复合板会出现热膨胀现象,而且周边内会出现空心,则复合板容易损坏,复合板强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复合板所存在的出现热膨胀现象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解决了上述已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缺点,复合板使用寿命长、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它包括上面板及下底板;设于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内芯体,其包括蜂窝板和起着加强复合板强度及复合板与其它零件连接的作用的内衬件;还包括复原件,其设于上面板及下底板之间;其中,复原件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固定粘接于上面板和或下底板。
所述复原件均布于复合板内的四周及中心位置。
所述复原件分布成井字形。
所述复原件的活动面上开设有滑动槽;内衬件上滑动地套接于滑动槽。
所述复原件为侧“U”型,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活动套接内芯体外周部。
所述复原件的个数为多个,且依次相邻的复原件之间相扣接。
所述内芯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件,各加强件分别固定衬在内衬件的角部。
所述复原件与上面板之间的固定联接结构为焊接联接结构、粘接联接结构、螺纹联接结构或铆接联接结构;复原件与下底板之间的固定联接结构为焊接联接结构、粘接联接结构、螺纹联接结构或铆接联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又一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它包括蜂窝板;上面板及下底板,上面板和下底板分别固定粘覆在蜂窝板上下面;还包括夹设于上面板及下底板之间的复原件,其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蜂窝板;夹设于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内衬件,其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由蜂窝板和复原件构成的外周面;其中,复原件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固定粘接于上面板和或下底板,活动面活动靠接内衬件。
所述复原件为侧“U”型,其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上面板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下底板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活动套接内芯体外周面。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板内设有复原件,复合板受热时,上面板和下底板受热膨胀伸长,同时带动复原件一起运动,温度下降后上面板和下底板收缩,又带动复原件回复原位,可防止出现热膨胀现象;复原件拉住上面板和下底板,防止上面板或下底板翘起变形;且复原件为侧“U”型;所以复原件会始终套接内芯体,则复原件会始终支撑上面板和下底板的周边缘,则复合板使用寿命长,且不管是否受热复合板的强度均很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塑料复合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塑料复合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的塑料复合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三的塑料复合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四的塑料复合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五的塑料复合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十一的塑料复合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十一的塑料复合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十二的塑料复合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十三的塑料复合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如
图1、2所示,包括上面板2、下底板3、六个复原件5及设于上面板2和下底板3之间的内芯体。内芯体包括一个蜂窝板1及一个内衬件4。
蜂窝板1包括面纸、底纸及蜂窝芯,面纸和底纸分别固定粘接蜂窝芯上下面。蜂窝芯是由两层以上的蜂窝纸板黏结而成,各层蜂窝纸板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不同。蜂窝板1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状。(蜂窝芯也可由一层蜂窝纸板构成。)上面板2和下底板3均为吸塑上面板,其由吸塑加工而成或直接成形加工而成。上面板2和下底板3的使用材料是ABS、PP、PS等。上面板2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如果是多层则多层相黏结;下底板3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如果是多层则多层相黏结。上面板2和下底板3的结构为矩形,其横截面略大于蜂窝板1的横截面。上面板2厚度为0.3毫米至4毫米之间;下底板3厚度为0.3毫米至4毫米之间。
上面板2和下底板3的表面均设有装饰层。装饰层为印刷层或是薄膜层。印刷层既是直接在上面板2和下底板3的表面用印刷的方式产生具有各种木纹、大理石等天然材质颜色的印刷层;薄膜层既是在上面板2和下底板3的表面复合具有各种木纹、大理石等天然材质颜色的薄膜层。

图1、2所示,上面板2的周缘向下延伸成上周边,下底板3周缘向上延伸成下周边。上周边和下周边重合,重合处采用焊接或胶水黏结固定联接成一体。上周边的内侧面粘合在下周边的外侧面。蜂窝板1、内衬件4及复原件5均位于由上面板2和下底板3所组成的容置空间内。根据需要,下底板3上可设有若干加强筋,加强筋和下底板3一体成型。
内衬件4由管件、型材、五金件或复原件构成,其通过挤出、拉管或机械方式加工成所需形状。内衬件4可以加强角部抗冲击能力,也可以起连接作用。内衬件4为封闭的框架,且为“口”字型。内衬件4的横截面为“口”字形。内衬件4完全包覆蜂窝板1,且内衬件4夹设于上面板2和下底板3之间。内衬件4的各个角部衬有加强件41,加强件41为管件、型材、五金件、复原件、注塑件或上述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加强件41可以加强复合板的角部抗冲击能力,可以加强复合板板的强度,也可以起到与外界零部件联接的作用。加强件41与内衬件4通过卡接、螺纹连接或焊接在一起。

图1、2所示,六个复原件5的结构相同,其为侧“U”型。复原件5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为复原件5的上下表面和侧外表面。活动面为复原件5的内周面。复原件5活动套接内衬件4。复原件5的上表面固定粘接于上面板2的下底面,复原件5的下底面固定粘接于下底板3的上表面,复原件5的侧外表面固定黏结于下周边内侧面。复原件5的内表面可活动地靠接于内衬件4的外周侧面。其中,两个复原件5分别套接内衬件4的两个短边;另外两个复原件5套接内衬件4的一个长边;其余的两个复原件5套接内衬件4的另一个长边。位于同一侧边的复原件5之间的可以相扣接联接。
复原件5的高度等于上面板2下底面和下底板3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复原件5的侧“U”型的上片的下底面和下片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内衬件4的高度。复原件5的侧内面在未受热时靠接于内衬件4的周侧面;但当受热膨胀时,复原件5还是套接内衬件4,即复原件5的侧“U”型的上下片的宽度足够宽。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塑料复合板内的复原件5的个数为多个。其中,套接于内衬件4的同一侧边的复原件5之间相扣接。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下周边设有一内凹台阶,上周边的下端面靠接于内凹台阶的台阶面。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内衬件4的横截面为“L”字形。下底板3周缘向下延伸成第一下周边;第一下周边周缘向外延伸成第二下周边;第二下周边周缘向上延伸成第三下周边。第三下周边设有一内凹台阶。上周边的下边缘靠接于内凹台阶的台阶面。
实施例五本实施例与实施四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内衬件4设于第一下周边、第二下周边和第三下周边构成的空间内。复原件5的上片的下底面靠接蜂窝板1,下片的上表面靠接内衬件4,即复原件5套接蜂窝板1和内衬件4。
实施例六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
内衬件4为不封闭的框架,其包括两根平行的直杆。内衬件部分包裹蜂窝板1。
实施例七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内衬件4为不封闭的框架,其为侧“U”型。内衬件4部分包裹蜂窝板1。
实施例八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内衬件4为不封闭的框架,其包括四块固定块。四块固定块位于复合板的四个角部。内衬件4部分包裹蜂窝板1。
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内衬件4为封闭的框架,其为“II”形。内衬件4具有两纵杆和两横杆。横杆的两端部伸露出两纵杆端部。蜂窝板1内设有两个通槽。内衬件4的两纵杆分别设于两个通槽内。内衬件4部分包裹蜂窝板1。
复原件5活动套接内衬件4或和蜂窝板1或和加强件41。
实施例十本实施例与实施一不同之处在于内衬件4为封闭的框架,其为圆框形。蜂窝板1形状为圆形形状。上面板2和下底板3也均为圆形形状。
实施例十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8所示,多个复原件5配合完全包覆蜂窝板1;内衬件4完全包覆复原件5;复原件5为侧“U”型,其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上面板2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下底板3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5活动套接内芯体4外周部。
内衬件4外周面设有一个固定槽42。另匹配一个包边6,其设有一个固定插接件61;包边6的固定插接件61固定插接于固定槽52,同时上下边缘分别固定包裹上面板2外周面和下底板3外周面。
实施例十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塑料复合板内的复原件5的个数为多个。复原件5空心,其外部成矩形状,该活动面为平面;内衬件靠接于该活动面;其中,内衬件活动地靠接于活动面。
复原件5外周面设有一个固定槽52。另匹配一个包边6,其设有一个固定插接件61;包边6的固定插接件61固定插接于固定槽52,同时上下边缘分别固定包裹上面板2外周面和下底板3外周面。
实施例十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不同之处在于如
图10所示,塑料复合板内的复原件5的个数为多个。复原件5的活动面上开设有两个滑动槽51,使得复原件5为类反“E“形;内衬件上设有和该反“E“形相配的形状;其中,内衬件滑动地套接于滑动槽51内。
复原件5外周面设有一个固定槽52。另匹配一个包边6,其设有一个固定插接件61;包边6的固定插接件61固定插接于固定槽52,同时上下边缘分别固定包裹上面板2外周面和下底板3外周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它包括上面板及下底板;设于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内芯体,其包括蜂窝板和起着加强复合板强度及复合板与其它零件连接的作用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原件,其设于上面板及下底板之间;其中,复原件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固定粘接于上面板和或下底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件均布于复合板内的四周及中心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件分布成井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件的活动面上开设有滑动槽;内衬件上滑动地套接于滑动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件为侧“U”型,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活动套接内芯体外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件的个数为多个,且依次相邻的复原件之间相扣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件,各加强件分别固定衬在内衬件的角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件与上面板之间的固定联接结构为焊接联接结构、粘接联接结构、螺纹联接结构或铆接联接结构;复原件与下底板之间的固定联接结构为焊接联接结构、粘接联接结构、螺纹联接结构或铆接联接结构。
9.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它包括蜂窝板;上面板及下底板,上面板和下底板分别固定粘覆在蜂窝板上下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设于上面板及下底板之间的复原件,其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蜂窝板;夹设于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内衬件,其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由蜂窝板和复原件构成的外周面;其中,复原件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固定粘接于上面板和或下底板,活动面活动靠接内衬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件为侧“U”型,其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上面板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下底板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活动套接内芯体外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塑料复合板,其包括上面板及下底板;设于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内芯体,其包括蜂窝板和内衬件,内衬件起着加强复合板强度及复合板与其它零件连接的作用;其特点是还包括复原件,其设于上面板及下底板之间;其中,复原件具有上、下固定面,上、下固定面焐粘接于上面板和下底板。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板受热时,上面板和下底板受热膨胀伸长,同时带动复原件一起运动,复原件会始终连接于上面板和下底板,当温度降低时,复原件则可将上面板及下底板拉回原来的形状,不因为热膨胀后变为非规整的形状;复原件拉住上面板和下底板,防止上面板或下底板翘起变形;也可以提高复合板的强度。
文档编号B32B27/00GK2841325SQ20052008852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6日
发明者冷鹭浩 申请人:冷鹭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