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压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03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械压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行塑胶、布料、皮革或金属之类产品的贴合或粘合工作的 机械压台,尤指一种可凭借简单的结构以对不同物件进行贴合或粘合加工,并可依需要而 纵向组合呈多个作业单位,以减少占用空间。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一般塑胶、布料、皮革或金属之类产品之间的贴合或粘合而言,其在加工 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一机械压台的压板与平台的相互压合以及加热,以使产品成型。其中,所述的机械压台的压板主要是凭借马达带动连动机构,并由连动机构带动 数支螺杆同步转动后,以推动压板上下升降。或是以空气压缩机所产生的气体带动数支气 压缸内的活塞同时往复移动,以带动压板做纵轴向的升降。凭借上述结构确实可以让不同的物件有效的贴合或粘合。然而,以连动机构带动 螺杆的结构复杂,将增加制造成本以及组装的时间;而以螺杆或气压缸推压上压板,上压板 所承受的力量主要是在于上压板的四周,容易会有施力不均的问题。再者,现有的机械压台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因此,在大量生产时,需要购置多 部同型的机械,不但会让购置成本大幅增加,且会占用大量的空间,而增加土地成本。有鉴于此,为了改善上述的缺点,使机械压台不仅能使结构简单,以降低购置以及 维修成本,且可有效缩减整体体积,以减少占用的空间,本实用新型设计人积多年的经验以 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降低购置以及维修成本的机械压台。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纵向组合呈多个可供加压加热的作业单位, 以使整体的体积缩减,以减少占用空间的机械压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包括一顶板、一第一底板、一第一前护板、一后板、一左侧板以及一右侧 板,各板是圈围成一第一容纳空间,且所述的第一前护板的底部与第一底板之间形成一第 一开口 ;一下压板,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的第一容纳空间中,所述的下压板以 一回复手段用来让下压板向上移动;以及一第一气囊,容置在顶板与下压板之间的第一容纳空间中,所述的第一气囊连接 一充放气装置,供充气时向下推动下压板,以加热加压放置在下压板与第一底板之间的不 同物件。实施时,所述的第一底板内设有一第一电热元件。[0015]实施时,所述的下压板内设有一第二电热元件。实施时,所述的下压板的厚度大于第一开口的高度,供定位下压板在第一容纳空 间中。实施时,所述的下压板的顶面设有一第一隔热层,供阻隔下压板所产生的热量传
导给第一气囊。实施时,所述的下压板包括一第一石材层以及一第一金属层,所述的第一石材层 结合于第一金属层的上方。实施时,更包括一第二底板以及一第二前护板,所述的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二 前护板、后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圈围成一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的第二前护板的顶部与第一 底板之间形成一第二开口 ;所述的第二容纳空间中设有一上压板,所述的上压板以可上下 滑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的第二容纳空间中,所述的上压板内设有一第三电热元件;而上压 板与第二底板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中设有一第二气囊,所述的第二气囊连接充放气装置, 供充气时向上推动上压板,以加热加压放置在上压板与第一底板之间的不同物件。实施时,所述的上压板的厚度大于第二开口的高度,供定位上压板在第二容纳空 间中。实施时,所述的上压板的底面设有一第二隔热层,供阻隔上压板所产生的热量传
导给第二气囊。实施时,所述的上压板包括一第二石材层以及一第二金属层,所述的第二石材层 结合于第二金属层的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在后1、本实用新型凭借简单的结构,即可对不同的物件进行加压加热作业,因此,可以 有效降低购置以及维修成本。2、本实用新型可以纵向组合呈多个可供加压加热的作业单位,因此,能让整体的 体积缩减,以减少占用空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部份元件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压板下压时的使用状态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部份元件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机械压台1 ;壳体2 ;顶板21 ;第一底板22 ;第一电热元件221 ;第 一前护板23 ;后板24 ;左侧板25 ;承座251、261 ;弹簧252、262 ;右侧板26 ;第一容纳空间 27 ;第一开口 28 ;下压板3 ;第一石材层30 ;第一金属层301 ;第一隔热层302 ;第二电热元 件31 ;连杆32、33 ;回复元件34 ;第一气囊4 ;充放气装置41 ;第二底板5 ;第二前护板51 ; 上压板52 ;第三电热元件521 ;第二石材层522 ;第二金属层523 ;第二隔热层524 ;第二气 囊53 ;第二容纳空间54 ;第二开口 55 ;物件9、9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机械压台1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壳体2、 一下压板3以及一第一气囊4。所述的壳体2概略呈长方体,包括一顶板21、一第一底板22、一第一前护板23、一 后板24、一左侧板25以及一右侧板26,各板圈围成一第一容纳空间27,且第一底板22内设 有一第一电热元件221,供加热第一底板22,而第一前护板23的底部与第一底板22之间形
成一第一开口 28。所述的下压板3是一长方形板体,包括一第一石材层30以及一结合于所述的第一 石材层30下方的第一金属层301,所述的第一金属层301也可结合于所述的第一石材层30 的上方,所述的第一石材层30也可为陶瓷烧结而成,而所述的下压板3的顶面设有一第一 隔热层302,所述的下压板3的内部设有一第二电热元件31,供加热下压板3。且所述的下 压板3容置在第一容纳空间27中,所述的下压板3的外周缘的水平形状大小是对应于第一 容纳空间27的水平形状大小,如此,即可使第一前护板23、后板24、左侧板25以及右侧26 板圈围形成一轨道,让下压板3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的第一容纳空间27中。另, 所述的下压板3的厚度大于第一开口 28的高度,如此,当下压板3向下滑动时,即可有效定 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7中,而不会向外脱离。另,所述的下压板3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一连 杆32、33,而左侧板25以及右侧板26分别设有一承座251、261,所述的承座251、261内分 别设有一弹簧252、262,而所述的两个连杆32、33分别向下连接两个弹簧252、262的顶端, 以凭借弹簧252、262的拉力,让下压板3定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7中。其中,任一组连杆32、 33、弹簧252、262以及承座251、261是做为回复元件34,所述的回复元件34是让下压板3 向上移动的回复手段。实施时,所述的回复元件34也可为弹簧,所述的弹簧是定位于顶板 21与下压板3之间的第一容纳空间27中,同样可以让下压板3定位于固定的位置。而所述的第一气囊4是容置在下压板3顶面的第一隔热层302与顶板21之间的 第一容纳空间27中,并凭借第一隔热层302阻隔下压板3所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第一气囊4。 且所述的第一气囊4连接一充放气装置41,所述的充放气装置41是一空气压缩机与各管路 的组合,用来让第一气囊4快速充气以及泄气。实施时,所述的回复手段也可为将第一气 囊4的顶面以及底面分别连结顶板21的底面与下压板3的顶面。如此,即可在第一气囊4 抽气时,让下压板3向上移动。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其中,当使用者将不 同的物件放置在第一底板22的顶面上时,经由充放气装置41对第一气囊4快速充气,即可 让膨胀的第一气囊4向下推动下压板3,以加压第一底板22上的不同物件9,并凭借第一底 板22内的第一电热元件221以及下压板3内的第二电热元件31的加热,增强不同物件9 之间的结合力。而在不同物件9的结合作业完成后,经由回复元件34的弹力回复作用,则 可让下压板3向上移动而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请参阅图4、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机械压台1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更包括一第二底板5、一第二前护板51、一上压板52以及一第二 气囊53,所述的第一底板22、第二底板5、第二前护板51、后板24、左侧板25以及右侧板26 是圈围呈一第二容纳空间54,所述的第二前护板51的顶部与第一底板22之间形成一第二
5开口 55。所述的上压板52是容置在第二容纳空间54中,所述的上压板52的底面结合一第 二隔热层524,所述的上压板5包括一第二石材层522以及一结合于第二石材层522上方的 第二金属层523,所述的第二金属层523也可结合于第二石材层522的下方,所述的第二石 材层522也可为陶瓷烧结而成,而所述的上压板52的厚度是大于第二开口 55的高度,以使 上压板52能准确定位于第二容纳空间54中,而不会向外脱离。另,所述的上压板52内设 有一第三电热元件521 ;而第二气囊53是容置在第二隔热层524与第二底板5之间的第二 容纳空间54中,并凭借第二隔热层524阻隔上压板52所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第二气囊53。如此,如图6所示,经由第一气囊4向下推动下压板3,即可对下压板3与第一底板 22之间的不同物件9进行加压加热。当第二气囊53充气膨胀以向上推动上压板52时,即 可加热加压放置在上压板52与第一底板22之间的不同物件91。而当上压板52与第一底 板22的加热加压作业完成后,凭借第二气囊53的泄气以及上压板52本身重量的下压,则 可让上压板52向下移动而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凭借简单的结构,即可对不同的物件进行加压加热作业,因此,可以 有效降低购置以及维修成本。2、本实用新型可以纵向组合呈多个可供加压加热的作业单位,因此,能让整体的 体积缩减,以减少占用空间。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确可达到实用新型的预期目的,提供 一种不仅能使结构简单,以降低购置以及维修成本,且可有效缩减整体体积,以减少占用的 空间的机械压台,极具实用的价值。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 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包括一顶板、一第一底板、一第一前护板、一后板、一左侧板以及一右侧板,各板是圈围成一第一容纳空间,且所述的第一前护板的底部与第一底板之间形成一第一开口;一下压板,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的第一容纳空间中,所述的下压板以一回复手段用来让下压板向上移动;以及一第一气囊,容置在顶板与下压板之间的第一容纳空间中,所述的第一气囊连接一充放气装置,供充气时向下推动下压板,以加热加压放置在下压板与第一底板之间的不同物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底板内设有一第一电热 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压板内设有一第二电 热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压板的厚度大于第一开口 的高度,供定位下压板在第一容纳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压板的顶面设有一第一隔 热层,供阻隔下压板所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第一气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压板包括一第一石材层以 及一第一金属层,所述的第一石材层结合于第一金属层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底板以及一第二前护 板,所述的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二前护板、后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圈围成一第二容纳空 间,所述的第二前护板的顶部与第一底板之间形成一第二开口 ;所述的第二容纳空间中设 有一上压板,所述的上压板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的第二容纳空间中,所述的上 压板内设有一第三电热元件;而上压板与第二底板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中设有一第二气 囊,所述的第二气囊连接充放气装置,供充气时向上推动上压板,以加热加压放置在上压板 与第一底板之间的不同物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压板的厚度大于第二开口 的高度,供定位上压板在第二容纳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压板的底面设有一第二隔 热层,供阻隔上压板所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第二气囊。
10.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机械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压板包括一第二石 材层以及一第二金属层,所述的第二石材层结合于第二金属层的下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机械压台,是包括一壳体,壳体的前护板的底部与底板之间形成一开口,所述的壳体内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的容纳空间中设有一下压板,且所述的下压板是以一回复手段用来让下压板向上移动,而一气囊是容置在顶板与下压板之间的容纳空间中,所述的气囊连接一充放气装置。如此,当气囊充气以向下推动下压板时,即可对下压板与第一底板之间的不同物件加压,并在作业完成后,让下压板向上移动而回复原位。
文档编号B32B37/06GK201712237SQ20102021918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4日
发明者张振安 申请人:张振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