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382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梳理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



背景技术:

将松散无规则的纤维加工成按一定规则排列的纤维条,即成条,是纺纱工艺的第一个阶段。

将纤维制备成均匀纤维条的现有技术包括清花、梳棉、并条,需要使用到的设备包括梳理机和并条机,如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4039573U公开了一种新型梳理机,包括喂入机构、梳理机构、剥取机构和圈条机构,中国专利文献CN105155057A公开了一种棉纺并条机,包括喂入桶、喂入机构、牵伸机构和成条机构。

梳理机是把经过初步加工的纺纱原料分梳成单纤维状态,组成网状纤维薄层,再集合成纤维条的纺纱设备,经过梳理机后的纤维称为条子,条子为网状结构,不能用于纺纱,并条机是改善条子的内部结构,从而提高其长片段均匀度,同时降低重量不匀率,使条子中的纤维伸直平行,减少弯钩,使细度符合规定,使不同种类或不同品质的原料混和均匀,达到规定的混和比的设备,我们把并条机得到的纤维条称为熟条,可直接用于纺纱;在工业生产中,操作人员需要先将梳理机梳理后的条子收集到圆桶中,待收集到若干桶条子后,操作人员再将若干桶条子运到并条机处,把若干桶 条子一起喂入到并条机中,实现多条合并牵伸得到熟条。

将现有技术中工业用纤维成条装置应用于实际教学存在的缺陷是,在梳理机与并条机之间没有直接转换的设备,将梳理机输出的条子直接输入并条机,需要人工收集条子、给并条机喂入条子,即现有技术无法一次性将纤维制备成均匀的纤维条,特别是当有多种纤维混合制备纤维条时;再则,若将现有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也存在缺点,首先,用于工业生产的现有技术出于成本及效率考虑,原料投入量大,无法进行少量的生产,对于纤维使用量少的实际教学来说是极不适用的,极易造成浪费,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经常性的使用到该类设备,在不使用时需要日常的维护清理,而现有技术中的设备零部件多,结构复杂,不易于清理和维护,最后,现有技术的设备占地面积大,不便于教学面积有限的学校购置,若学校中的设备防止较拥挤会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纤维成条装置无法一次性完成纤维条,需要分部进行加人工操作,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不易维护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一次性直接制备纤维条,无需人工操作,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且能定量制备的适用于教学的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

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送机构、梳理机构、输纤通道和转杯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将呈块状或束状的至少一种纤维输送至所述梳理机构,所述梳理机构将所述至少一种纤维梳理成单纤维并输送至所述输纤通道,所述输纤通道将所述单纤维输送至高速运转的所述转 杯机构中,在所述转杯机构的凝棉槽中形成环形的均匀分布的纤维须条。

优选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朝向所述梳理机构方向运转的输送带,以及设于所述输送带上表面、随所述输送带被动旋转的压紧辊,所述压紧辊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与所述梳理机构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梳理机构包括靠近所述输送机构的刺辊腔和与所述刺辊腔连通且相对远离所述输送机构的分梳腔,所述刺辊腔中设有旋转设置且能够将所述输送带输送而来的纤维附着其上的刺辊,所述刺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输送带的线速度,以使所述纤维被牵伸。

优选的,所述刺辊的线速度与所述输送带的线速度比值范围为1:1.13-1:3。

优选的,所述分梳腔中设有旋转设置且能够把从所述刺辊腔中输送来的纤维剥离分梳成单纤维的分梳辊,所述分梳辊与所述刺辊的线速度比为1:1.15-1:4。

优选的,所述刺辊和所述分梳辊的圆心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分梳腔在所述分梳辊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排杂口。

优选的,所述排杂口设为两个,包括用于收集质量较大杂质的第一排杂口和用于收集质量较轻的杂质的第二排杂口。

优选的,所述输纤通道一端连接于所述梳理机构设有所述分梳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转杯机构,所述输纤通道为自连接所述分梳腔一端至所述另一端的渐缩性结构。

优选的,所述输纤通道与所述梳理机构呈夹角设置。

优选的,所述夹角为0-180度。

优选的,所述转杯机构呈圆饼状,其内部设有用于将纤维形成具有一定捻度的纤维条的凝棉槽和呈盘状、能使纤维克服重力进入所述凝棉槽的转杯,所述凝棉槽设置于所述转杯的外圆周上,所述转杯机构高速运转。

优选的,所述转杯机构的直径为120-500毫米,转速为500-8000转/分。

优选的,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被动辊、压紧辊、驱动辊和张紧辊,所述输送带设于所述驱动辊、张紧辊和被动辊的外表面,所述驱动辊与所述被动辊水平设置、且所述驱动辊通过所述输送带带动所述被动辊,用于调节所述输送带松紧程度的所述张紧棍位于所述驱动辊和所述被动辊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送机构、梳理机构、输纤通道和转杯机构,输送机构用于将呈块状或束状的至少一种纤维输送至梳理机构,梳理机构将所述至少一种纤维梳理成单纤维并输送至输纤通道,输纤通道将单纤维输送至高速运转转杯机构中,在转杯机构的凝棉槽中形成环形的均匀分布的纤维须条。

首先,上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能直接将梳理机构梳理后的纤维制备成条干均匀的纤维条,其利用输纤通道将梳理后的单纤维加速伸直进入转杯机构,再利用转杯机构中的高速转杯将单纤维直接制成条干均匀的纤维条,中间不需要人工干涉操作,并且纤维在输纤通道及转杯机构中均是单纤维状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工业用纤维成条装置需要先用梳理机将纤维制成网状结构的条子,再人工收集条子,将条子转移至并条机处,并给并 条机喂入条子,然后并条机将条子并条牵伸制成纤维条,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操作的步骤,并且使得梳理后的纤维不需要经过并条牵伸就能直接制备成纤维条,操作便利,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大大优化了加工工序;其次,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原料投入少,成本低,适应实际教学中费用有限的要求;在其次,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周期短,能实现实际教学中师生重复进行试验的要求;最后,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占地面积小,易于学校购买和放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便于向学生讲解和展示纤维成条的原理和过程;特别的,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也能实现定量的投料和不同种类的纤维的混合制条,可帮助学生理解投料与产量的问题和不同纤维成条后的效果,并且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结构简单,清理方便,易于学校的日常维护。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输送机构包括朝向所述梳理机构方向运转的输送带,以及设于所述输送带上表面、随所述输送带被动旋转的压紧辊,压紧辊设置于输送带与梳理机构的连接处;上述输送结构中的输送带和压紧辊的配合是为了将纤维能有效的被喂入到梳理机构中,避免纤维在进入梳理机构时因纤维比较蓬松而堵住梳理机构的入口,影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的正常运行,又因输送带具有一定的长度,将纤维放置在输送带上时具有暂时的储存效果。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梳理机构包括靠近输送机构的刺辊腔和与刺辊腔连通且相对远离输送机构的分梳腔,刺辊腔中设有旋转设置且能够将所述输送带输送而来的纤维附着其上的刺辊,分梳腔中设有旋转设置且能够把从刺辊腔中输送来的纤维剥离分梳成单纤维的 分梳辊,其中刺棍的线速度大于输送带的线速度,分梳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刺辊的线速度;上述结构中,刺棍和分梳设于刺棍腔和分梳腔内,能避免纤维及纤维中的杂质飘散在空气中对人体造成伤害;刺棍的线速度大于输送带的线速度,保证刺棍能有效的将输送机构中的纤维带到梳理机构中,分梳辊的线速度大于刺棍的线速度,保证分梳辊对刺棍握持的纤维是进行剥离分梳的状态,其中无法分梳的杂质会被排出。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分梳腔在分梳辊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排杂口,这种结构是为了收集梳理机构中排出的杂质,防止纤维中的杂质直接落入并堆积在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中,使得该装置不易清理。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输纤通道为自连接所述分梳腔一端至所述另一端的渐缩性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收集从分梳腔输出的纤维,另一方面是为将纤维聚集送入到转杯机构中。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输纤通道与梳理机构呈夹角设置,这种结构是为了保证在输纤通道中形成对纤维的伸直和加速有效的气流,便于后道加工工序的进行。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转杯机构呈圆饼状,其内部设有用于将纤维形成具有一定捻度的纤维条的凝棉槽和呈盘状、能使纤维克服重力进入凝棉槽的转杯,凝棉槽设置于转杯的外圆周上,转杯机构高速运转;这种结构是能为了将输纤通道送来的纤维在高速运转的转杯中,克服重力作用进入到凝棉槽中,又在高速旋转形成的离心力和气流的作用下使凝棉槽中纤维形成均匀的纤维条。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输送机构还包括被动辊、压紧辊、驱动辊和张紧棍,输送带设于驱动辊、张紧辊和被动辊的外表面,驱动辊与被动辊水平设置、且驱动辊通过输送带带动被动辊,用于调节输送带松紧程度的张紧棍位于驱动辊和被动辊的下方,这种结构中驱动辊、张紧辊和被动辊设置于输送带的外表面,能有效的支撑并拉紧输送带,并使输送带输送所述纤维的一面处于水平状态,也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压紧辊调节输送机构的松紧程度和通过驱动辊调节输送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送机构,11-输送带,12-压紧辊,13-驱动辊,14-张紧辊,15-被动辊,2-梳理机构,21-刺辊腔,22-分梳腔,23-刺辊,24-分梳辊,221-第一排杂口,222-第二排杂口,3-输纤通道,4-转杯机构,41-转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 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的剖视图;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包括输送机构1、梳理机构2、输纤通道3和转杯机构4。

所述输送机构1、梳理机构2、输纤通道3和转杯机构4依次连接,所述输送机构1用于将呈块状或束状的至少一种纤维输送至所述梳理机构2,所述梳理机构2将所述至少一种纤维梳理成单纤维并输送至所述输纤通道3,所述输纤通道3将所述单纤维输送至高速旋转的所述转杯机构4中,在所述转杯机构4中的凝棉槽中形成环形的均匀分布的纤维须条。

首先,上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能直接将所述梳理机构2梳理后的所 述纤维制备成条干均匀的纤维条,其利用所述输纤通道3将梳理后的所述单纤维加速伸直进入所述转杯机构4,再利用所述转杯机构4中的高速转杯41将所述单纤维直接制成条干均匀的所述纤维条,中间不需要人工干涉操作,并且所述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3及所述转杯机构4中均是单纤维状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工业用纤维成条装置需要先用梳理机将所述纤维制成网状结构的条子,再人工收集条子,将条子转移至并条机处,并给所述并条机喂入所述条子,然后所述并条机将所述条子并条牵伸制成所述纤维条,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操作的步骤,并且使得梳理后的纤维不需要经过并条牵伸就能直接制备成所述纤维条,操作便利,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大大优化了加工工序;其次,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原料投入少,成本低,适应实际教学中费用有限的要求;在其次,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周期短,能实现实际教学中师生重复进行试验的要求;最后,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占地面积小,易于学校购买和放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便于向学生讲解和展示纤维成条的原理和过程;特别的,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也能实现定量的投料和不同种类的纤维的混合制条,可帮助学生理解投料与产量的问题和不同纤维成条后的效果,并且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结构简单,清理方便,易于学校的日常维护。

进一步,所述输送机构1包括朝向所述梳理机构2方向运转的输送带11,以及设于所述输送带11上表面、随所述输送带11被动旋转的压紧辊12,所述压紧辊12设置于所述输送带11与所述梳理机构2的连接处;上述输送结构中的所述输送带11和压紧辊12的配合是为了将所述纤维能有效被喂入到所述梳理机构2中,避免所述纤维在进入所述梳理机构2时因 所述纤维比较蓬松而堵住所述梳理机构2的入口,影响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的正常运行,又因所述输送带11具有一定的长度,将所述纤维放置在所述输送带11上时具有暂时的储存效果。

进一步,所述梳理机构2包括靠近所述输送机构1的刺辊腔21和与所述刺辊腔21连通且相对远离所述输送机构1的分梳腔22,所述刺辊腔中设有旋转设置且能够将所述输送带11输送而来的纤维附着其上的刺辊,为了所述输送带11上的所述纤维能被所述刺辊23牵伸,所述刺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输送带11的线速度,所述分梳腔22中设有旋转设置且能够把从所述刺辊腔中输送来的纤维剥离分梳成单纤维的分梳辊24,并且所述分梳辊24的线速度大于所述刺辊23的线速度。

上述结构中,所述刺辊23和分梳辊24分别设于所述刺辊腔21和分梳腔22内,能避免所述纤维及所述纤维中的杂质飘散在空气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所述刺辊23的线速度大于所述输送带11的线速度,保证所述刺辊23能有效的将所述输送机构1中的所述纤维带到所述梳理机构2中,所述分梳辊24的线速度大于所述刺辊23的线速度,保证所述分梳辊24对所述刺辊23握持的所述纤维是进行剥离分梳的状态,其中无法分梳的杂质会被排出。

特别的,所述刺辊的线速度与所述输送带11的线速度比值范围为1:1.13-1:3,所述分梳辊24与所述刺辊的线速度比为1:1.15-1: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刺辊23的线速度与所述输送带11的线速度所述分梳辊24的线速度与所述刺辊23的线速度的比值范围为结合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与传统技术和现有技术的实际得出的一个最优的范围值,即所述梳理机构2 对所述纤维具有较好梳理效果的范围值。

进一步,所述刺辊23和所述分梳辊24的圆心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这种结构能保证所述刺辊23与所述分梳辊24在转动时有较好的配合,也进行有效的握持和分梳所述纤维。

进一步,所述分梳腔22在所述分梳辊24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排杂口,具体的,所述排杂口设为两个,包括用于收集质量较大的破籽等的第一排杂口221和用于收集质量较轻的短绒、棉结等的第二排杂口222;在所述梳理机构2中,当块状或束状的所述纤维被梳理成所述单纤维,则其内含有的杂质就会与所述纤维分离,故在所述分梳腔22下设有所述排杂口,防止所述杂质直接落到或堆积在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中,所得该装置不易清理;其中,设置两个所述排杂口为本实施例的最优方案,将质量不同的两种纤维进行分离,能便于实践的教学研究,向师生清楚的展示所述纤维中含有的杂质种类,也便于师生对投入和产量进行计算。

进一步,所述输纤通道3一端连接于所述梳理机构2设有所述分梳腔22,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转杯机构4,所述输纤通道3为自连接所述分梳腔22一端至所述另一端的渐缩性结构;这种渐缩式结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收集从所述分梳腔22输出的所述纤维,另一方面是为将所述纤维聚集送入到所述转杯机构4中。

进一步,所述输纤通道3与所述梳理机构2呈夹角设置,这种结构是为了保证在所述输纤通道3中形成对所述纤维的加速和伸直有效的加速气流,便于后道加工工序的进行;特别的,所述夹角为0-180度。

进一步,所述转杯机构4呈圆饼状,其内部设有圆弧状、用于将纤维 形成具有一定捻度的纤维条的凝棉槽和呈盘状、能使纤维克服重力进入所述凝棉槽的转杯41,所述凝棉槽设置于所述转杯41的外圆周上,所述转杯机构4高速运转;这种结构是能为了将所述输纤通道3送来的所述纤维在高速运转的所述转杯41中克服重力作用进入到所述凝棉槽中,又在高速旋转形成的离心力和气流的作用下使所述凝棉槽中所述纤维形成均匀排布在所述凝棉槽并贴于所述凝棉槽壁的所述纤维条,若所述转杯机构4不是高速旋转的,则落入所述转杯机构4的所述纤维就在重力的作用下穿过所述转杯41堆积在所述凝棉槽中,无法均匀的分散在所述凝棉槽形成均匀的所述纤维条。

具体的,所述转杯机构4的直径为120-500毫米,转速为500-8000转/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转杯机构4的直径和转速的范围为所述转杯机构4实现所述纤维在所述凝棉槽中均匀排布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即最优范围,使用者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的直径和转速。

进一步,所述输送机构1还包括被动辊15、驱动辊13和张紧棍,所述输送带11设于所述驱动辊13、张紧辊14和被动辊15的外表面,所述驱动辊13与所述被动辊15水平设置、且所述驱动辊13通过所述输送带11带动所述被动辊15,用于调节所述输送带11松紧程度的所述张紧棍位于所述驱动辊13和所述被动辊15的下方;这种结构中所述驱动辊13、张紧辊14和被动辊15设置于所述输送带11的外表面,能有效的支撑并拉紧所述输送带11,并使所述输送带11输送所述纤维的一面处于水平状态,也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所述压紧辊12调节所述输送机构1的松紧程度和通过所述驱动辊13调节输送速度

所述试验用纤维成条装置的工作原理:

将至少一种块状或束状所述纤维持续或者间断的喂入到所述输送机构1,即将至少一种块状或束状所述纤维放到所述输送带11上,朝向所述梳理机构2方向运转的所述输送带11将所述纤维以一定速度输送到所述梳理结构的入口处,经所述压紧辊12和输送带11的配合压紧及所述梳理机构2中的所述刺辊23以大于所述输送带11的速度握持牵伸,所述纤维进入到所述梳理机构2的所述刺辊腔中,并附着在所述刺辊23上,此时,所述纤维还呈块状或束状,只有少部分所述纤维被梳理,所述刺辊23握持所述纤维向所述分梳腔22转动,由于所述分梳腔22中的所述分梳辊24的线速度大于所述刺辊23的线速度,所述分梳辊24对所述刺辊23握持的所述纤维进行分梳,所述纤维转移到所述分梳辊24上,进入所述分梳腔22,,同时所述纤维由块状或束状被梳理成单纤维状态,并将所述杂质排出,所述杂质随所述分梳辊24和刺辊23的转动落入到所述排杂口中,质量较大的所述杂质落入所述第一排杂口221,质量较轻的所述杂质落入所述第二排杂口222中,单纤维状态的所述纤维继续随所述分梳辊24旋转至所述梳理机构2与所述输纤通道3相连的所述梳理结构的一端,由所述输纤通道3的气流引入到所述输纤通道3内,所述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3内被伸直,并被加速收集送入到所述转杯机构4的所述转杯41中,单纤维状态的所述纤维在高速运转的所述转杯41中克服自身的重力在离心力和气流的作用下进入所述位于所述转杯外圆周的所述凝棉槽中,并贴于所述凝棉槽内壁均匀分布在所述凝棉槽中,形成纤维须条;其中,在所述输送机构1中,还包括有支撑所述输送带11的所述驱动辊13、压紧辊12和被动辊15,所述驱动辊 13带动所述输送带11朝所述梳理机构2的方向转动,位于所述驱动辊13和所述被动辊15下方的所述压紧辊12能调节所述输送机构1的松紧程度。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