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色织面料弹性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2112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色织面料弹性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色织面料生产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色织面料弹性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社会发展,人们需求逐步提升,作为纺织品中高档色织面料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色织面料由于自身性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传统弹性色织面料生产,由于染色生产采用松筒—前处理—脱水—烘干—翻倒—染色,生产工艺长,且经过烘干与翻倒等生产工序,弹性受到很大损伤,且生产质量及稳定性较差,因此生产推广及品质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改善色织面料的弹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面料稳定性的色织面料弹性调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下述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色织面料弹性调整装置,包括卷绕了纱线的平衡控制管、压力驱动装置和位于压力驱动装置下方的定位装置,压力驱动装置固定于支撑架上,压力驱动装置包括压力控制器、压力控制器上的气压杆,气压杆的下端贯穿支撑架,气压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气压顶套;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柱,定位柱上套设有筒管,筒管外侧套设有压力控制管,压力控制管的上端设置有与平衡控制管内径相配合的定位凸台,定位管、筒管、定位凸台、气压顶套和气压杆均同轴设置,气压顶套内设置有平衡块,平衡块的轴线处设置有与平衡控制管外径相配合的过孔。弹性纱线在松纱机上,以一定密度均匀卷绕于平衡控制管上,将松好后的平衡控制管放置于定位凸台上,利用定位凸台对平衡控制管定位和支撑。在平型控制管上方选择合适的平衡块,即平衡块的过孔直径与平衡控制管的外径相匹配。调整好压力驱动装置的压力大小,选择合适长度与宽度的气压顶套。启动压力驱动装置,气压杆推动气压顶套向下运动,利用平衡块将平衡控制管上的弹性纱线能够均匀传递到筒管上,从而得到密度均匀,大小与重量合适的松纱产品,为最终产品的弹性稳定与质量提供保障。在气压顶套下压过程中,平衡块能够对纱线施加稳定压力,保证平衡控制管上的纱线能够平稳的传递到筒管上。筒管上的定位柱能够对筒管支撑,而且能够利用支撑柱对筒管施加阻力。在纱线受压传递过程中,压力控制管不仅能够对纱线外径限位,而且能够对纱线施加向上的阻力,利用压力控制管对纱线弹性进行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的筒管呈圆台形,筒管上部直径为5-6 cm,下部直径为7-8 cm,高度为17-22cm。筒管呈圆台形,筒管上部直径为5-6 cm,下部直径为7-8 cm,即筒管倾斜角度较小,当纱线受压传递到筒管上时,能够利用筒管自身锥度调整纱线受压产生的压力,使纱线纵向各处受力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力控制管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压力控制管的下部直径为8-12cm。压力控制管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利用上大下小的结构能够对纱线导向,于此同时,能够实现对纱线阻力的控制,达到纱线受力平衡。

作为优选,过孔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轴向凸起,轴向凸起间隔设置且围绕过孔轴线均匀分布,轴向凸起横截面呈圆弧形,轴向凸起的顶点与平衡控制管外表面间隙配合。过孔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轴向凸起,轴向凸起横截面呈圆弧形,轴向凸起的顶点与平衡控制管外表面间隙配合,即当平衡块对纱线施压时,轴向凸起不仅能够对卷绕在平衡控制管上的纱线施压,而且能够减小过孔与平衡控制管的接触面积,避免过孔造成纱线卡死,保证纱线径向各处受力均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色织面料弹性调整装置具备下述优点:启动压力驱动装置,气压杆推动气压顶套向下运动,利用平衡块将平衡控制管上的弹性纱线能够均匀传递到筒管上,从而得到密度均匀,大小与重量合适的松纱产品,为最终产品的弹性稳定与质量提供保障。在气压顶套下压过程中,平衡块能够对纱线施加稳定压力,保证平衡控制管上的纱线能够平稳的传递到筒管上。筒管上的定位柱能够对筒管支撑,而且能够利用支撑柱对筒管施加阻力。在纱线受压传递过程中,压力控制管不仅能够对纱线外径限位,而且能够对纱线施加向上的阻力,利用压力控制管对纱线弹性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平衡块在实施例2中的俯视图。

图示说明:1-压力控制器,2-气压杆,3-气压顶套,4-支撑架,5-平衡块,6-过孔,7-平衡控制管,8-定位凸台,9-压力控制管,10-筒管,11-定位柱,12-纱线,13-轴向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色织面料弹性调整装置,包括卷绕了纱线12的平衡控制管7、压力驱动装置和位于压力驱动装置下方的定位装置,压力驱动装置固定于支撑架上,压力驱动装置包括压力控制器1、压力控制器上的气压杆2,气压杆的下端贯穿支撑架4,气压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气压顶套3。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柱11,定位柱上套设有筒管10,筒管外侧套设有压力控制管9,压力控制管的上端设置有与平衡控制管内径相配合的定位凸台8,定位管、筒管、定位凸台、气压顶套和气压杆均同轴设置,气压顶套内设置有平衡块5,平衡块的轴线处设置有与平衡控制管外径相配合的过孔6。筒管呈圆台形,筒管上部直径为6 cm,下部直径为8 cm,高度为20cm。压力控制管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压力控制管的下部直径为10cm。

弹性纱线在松纱机上,以一定密度均匀卷绕于平衡控制管上,将松好后的平衡控制管放置于定位凸台上,利用定位凸台对平衡控制管定位和支撑。在平型控制管上方选择合适的平衡块,即平衡块的过孔直径与平衡控制管的外径相匹配。调整好压力驱动装置的压力大小,选择合适长度与宽度的气压顶套。启动压力驱动装置,气压杆推动气压顶套向下运动,利用平衡块将平衡控制管上的弹性纱线能够均匀传递到筒管上,从而得到密度均匀,大小与重量合适的松纱产品,为最终产品的弹性稳定与质量提供保障。在气压顶套下压过程中,平衡块能够对纱线施加稳定压力,保证平衡控制管上的纱线能够平稳的传递到筒管上。筒管上的定位柱能够对筒管支撑,而且能够利用支撑柱对筒管施加阻力。在纱线受压传递过程中,压力控制管不仅能够对纱线外径限位,而且能够对纱线施加向上的阻力,利用压力控制管对纱线弹性进行调整。筒管呈圆台形,筒管上部直径为5-6cm,下部直径为7-8cm,即筒管倾斜角度较小,当纱线受压传递到筒管上时,能够利用筒管自身锥度调整纱线受压产生的压力,使纱线纵向各处受力均匀。压力控制管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利用上大下小的结构能够对纱线导向,于此同时,能够实现对纱线阻力的控制,达到纱线受力平衡。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过孔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轴向凸起13,轴向凸起间隔设置且围绕过孔轴线均匀分布,轴向凸起横截面呈圆弧形,轴向凸起的顶点与平衡控制管外表面间隙配合。过孔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轴向凸起,轴向凸起横截面呈圆弧形,轴向凸起的顶点与平衡控制管外表面间隙配合,即当平衡块对纱线施压时,轴向凸起不仅能够对卷绕在平衡控制管上的纱线施压,而且能够减小过孔与平衡控制管的接触面积,避免过孔造成纱线卡死,保证纱线径向各处受力均匀。

应理解,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