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驱动毛布张紧器的动力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0694发布日期:2018-07-20 20:03阅读:10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驱动毛布张紧器的动力机构。



背景技术:

毛布张紧器是造纸机上常用的部件,其主要作用是把毛布张紧,保证主动辊的动力传递。

目前,毛布张紧器的常见结构为:包括一根安装在一对轴承上的张紧辊,该对轴承各分别通过轴承座滑动安装在两条滑轨上,且两个轴承座能够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沿滑轨移动,这样张紧辊也随着移动,从而改变了绕过这个张紧辊的毛布的张力。然而,现有的毛布张紧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当行程开关失灵或者操作人员疏忽时,动力机构不会在规定行程内停止,这样会使得轴承座与毛布张紧器上的支架发生碰撞,从而引发支架或轴承座损坏、以及张紧辊脱离等不良现象。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驱动毛布张紧器的动力机构,其大大提升了毛布张紧器工作时的安全性,减少了生产损失。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驱动毛布张紧器的动力机构,毛布张紧器包括支架、两条并排布置在所述支架上的滑轨、一根张紧辊、两个轴承座和一动力机构,其中,所述张紧辊的轴向两端各分别通过一轴承安装在两个所述轴承座上,两个所述轴承座分别对应的滑动安装在两条所述滑轨上,且两个所述轴承座还分别能够在所述动力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定位;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两组动力组件,每一所述动力组件各具有一定位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驱动电机、一活灵丝杆和一活灵螺母,其中,所述活灵丝杆具有一沿所述滑轨长度方向延伸并活动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丝杆主体和一沿所述滑轨长度方向延伸并一体设置于所述丝杆主体外表面上的螺纹段,所述丝杆主体的一轴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定位连接,所述活灵螺母滑设于所述螺纹段上,且所述活灵螺母还与其相对应的一所述轴承座定位连接;

另外,在每一所述丝杆主体上并分别靠近于其轴向两端的位置处还均未设置螺纹,以形成两个空置的空挡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支架上还定位设置有两组分别与两个所述活灵丝杆一一对应的支座组,每一所述支座组各具有两个支座,且每一所述活灵丝杆的丝杆主体活动安装在两个所述支座之间,每一所述活灵丝杆的螺纹段的两轴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支座之间的间距为3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活灵丝杆的丝杠主体上设置两个空挡段,当出现行程开关失灵或者操作人员疏忽时,轴承座会落入空挡段中而停止移动,从而有效避免了轴承座与支架(支座)发生碰撞损坏、以及张紧辊脱离等不良现象,既大大提升了毛布张紧器工作时的安全性,又减少了生产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毛布张紧器上的轴承座装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动力机构上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轴承座 20——活灵丝杆

200——螺纹段 201——空挡段

21——活灵螺母 3——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所示,其为毛布张紧器上的轴承座装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动力机构上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毛布张紧器包括支架、两条并排布置在所述支架上的滑轨、一根张紧辊、两个轴承座1和一动力机构,其中,所述张紧辊的轴向两端各分别通过一轴承安装在两个所述轴承座1上,两个所述轴承座1分别对应的滑动安装在两条所述滑轨上,且两个所述轴承座1还分别能够在所述动力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定位;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两组动力组件,每一所述动力组件各具有一定位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驱动电机、一活灵丝杆20和一活灵螺母21,其中,所述活灵丝杆20具有一沿所述滑轨长度方向延伸并活动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丝杆主体和一沿所述滑轨长度方向延伸并一体设置于所述丝杆主体外表面上的螺纹段200,所述丝杆主体的一轴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定位连接,所述活灵螺母21滑设于所述螺纹段200上,且所述活灵螺母21还与其相对应的一所述轴承座1定位连接;另外,在每一所述丝杆主体上并分别靠近于其轴向两端的位置处还均未设置螺纹,以形成两个空置的空挡段201;通过在活灵丝杆的丝杠主体上设置两个空挡段,当出现行程开关失灵或者操作人员疏忽时,轴承座会落入空挡段中而停止移动,从而有效避免了轴承座与支架(支座)发生碰撞损坏、以及张紧辊脱离等不良现象,既大大提升了毛布张紧器工作时的安全性,又减少了生产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支架上还定位设置有两组分别与两个所述活灵丝杆20一一对应的支座组,每一所述支座组各具有两个支座3,且每一所述活灵丝杆20的丝杆主体活动安装在两个所述支座3之间,每一所述活灵丝杆20的螺纹段200的两轴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支座3之间的间距L为30cm。

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