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以及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63122发布日期:2019-08-30 23:34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以及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将衬板贴合在经波形加工的中芯而制造单面瓦楞纸板的单面机中更换对芯纸进行波形加工而形成中芯的由上下瓦楞辊构成的瓦楞辊单元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以及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瓦楞纸板的制造装置的瓦楞机具备形成单面瓦楞纸板的单面机及在单面瓦楞纸板贴合外衬纸而形成双面瓦楞纸板的双面机。单面机将芯纸(中芯)加工为波形并贴合内衬板而形成单面瓦楞纸板,双面机在该单面瓦楞纸板贴合外衬板而形成双面瓦楞纸板。利用该双面机制造的连续的双面瓦楞纸板被纵切划线机切割为规定宽度,并被裁切装置切割为规定长度而成为瓦楞纸板。

在该瓦楞机的单面机中,由预热器加热的内衬板被移送至加压带与上瓦楞辊的压印部,而另一方面由预热器加热的芯纸在上瓦楞辊与下瓦楞辊的啮合部被加工为波状而形成中芯,并在中芯的各瓦楞顶部进行涂胶,之后被移送至压印部。然后,在该压印部,将中芯贴合于内衬板而形成单面瓦楞纸板。

在该单面机中,为了制造波形形状不同的多种中芯,而根据制造的中芯的种类设定多种上下瓦楞辊,且能够针对单面机进行更换。作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有在下述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更换装置。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将瓦楞辊单元载置于台车并输送,并在规定的位置更换瓦楞辊单元。并且,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与单面机相邻地铺设一对导轨,利用一对导轨使搭载瓦楞辊单元的台车移动至规定的位置,而更换瓦楞辊单元。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63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761785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在使空的台车移动至规定的位置,且从单面机拆卸瓦楞辊单元并载置于台车而回收后,使载置更换的瓦楞辊单元的台车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将瓦楞辊单元安装于单面机并回收台车。该更换工作由工作人员实施,需要频繁地使台车移动至规定的位置,而更换工作时间成为长时间,对操作性造成的负担也大。并且,专利文献2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在与单面机相邻的地面上铺设的导轨成为常设部件,在设置于瓦楞机的操作侧时,妨碍工作人员的工作导线。例如,在利用接纸机的纸接合工作时或单面机的维护工作时等,导轨妨碍工作人员的移动,从而妨碍工作人员的迅速的各种工作。并且,几乎均有因建筑物空间的原因而无法设置在瓦楞机的驱动侧的情况。

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以及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及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搭载台,其具有收容要拆卸的瓦楞辊单元的第1收容部及收容要安装的瓦楞辊单元的第2收容部;及移动装置,其使所述搭载台移动至所述第1收容部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所述第2收容部与已拆卸所述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以及与所述第1更换位置及所述第2更换位置分开的退避位置。

因此,首先,若利用移动装置使搭载台从退避位置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则第1收容部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对置。在此,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第1收容部。其次,利用移动装置使搭载台从第1更换位置移动至第2收容部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在此,使位于第2收容部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的空处。然后,通过利用移动装置使搭载台从第2更换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而完成更换工作。其结果,能够利用1台台车的移动进行瓦楞辊的单元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1行走装置,其使所述搭载台沿成为所述瓦楞辊单元的拆卸方向及安装方向的第1水平方向行走;第2行走装置,其使所述搭载台沿与所述第1水平方向正交的第2水平方向行走;及切换装置,其以能够选择性地使用所述第1行走装置与所述第2行走装置的方式进行切换。

因此,若利用切换装置选择第1行走装置,且使该第1行走装置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沿第1水平方向行走,若利用切换装置选择第2行走装置,且使该第2行走装置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沿第2水平方向行走。因此,能够使搭载台顺畅地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与第2更换位置。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为使所述第1行走装置的第1行走车轮或所述第2行走装置的第2行走车轮升降的升降装置。

因此,通过利用升降装置使第1行走装置的第1行走车轮或第2行走装置的第2行走车轮升降,而能够切换第1行走装置与第2行走装置的使用,从而能够实现简化结构。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1移动装置,其使所述搭载台升降;及第2移动装置,其使所述搭载台沿与成为所述瓦楞辊单元的拆卸方向及安装方向的第1水平方向正交的第2水平方向移动。

因此,若使第1移动装置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升降,若使第2移动装置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沿第2水平方向行走。因此,能够使搭载台顺畅地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与第2更换位置。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搭载台设置有使所述瓦楞辊单元在所述第1收容部与所述第2收容部沿拆卸方向及安装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

因此,由于在搭载台的第1收容部与第2收容部设置引导部件,而能够利用引导部件使瓦楞辊单元在拆卸方向上移动并容易地收容于第1收容部,且能够利用引导部件使位于第2收容部的瓦楞辊单元在安装方向上移动并容易地安装于规定的位置。

并且,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及单元更换机构,其在单面机与所述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之间进行所述瓦楞辊单元的拆卸及安装。

因此,首先,若利用移动装置使搭载台从退避位置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则第1收容部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对置。在此,利用单元更换机构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第1收容部。其次,利用移动装置使搭载台从第1更换位置移动至第2收容部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在此,利用单元更换机构使位于第2收容部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的空处。然后,通过利用移动装置使搭载台从第2更换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而完成更换工作。其结果,能够利用1台台车的移动进行瓦楞辊的单元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单面机具备:上下瓦楞辊,所述上下瓦楞辊夹持芯纸并进行波形加工;及无端的加压带,其卷绕在多个支承辊,与所述上下瓦楞辊中的任一个一起将经波形加工的所述芯纸与衬板加压而接合,且设置有在更换所述上下瓦楞辊时阻止所述加压带下降的带支承机构。

因此,由于在更换上下瓦楞辊时利用带支承机构阻止加压带的下降,而上瓦楞辊不与加压带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加压带的损伤。其结果,能够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带支承机构具备支承位于所述多个支承辊之间的所述加压带的支承部件。

因此,由于在更换上下瓦楞辊时利用支承部件支承位于多个支承辊之间的加压带,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防止上瓦楞辊与加压带的接触。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带支承机构具备使所述支承部件移动至与所述加压带以规定距离分开的退避位置及支承所述加压带的支承位置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

因此,支承部件通过通常位于与加压带分开的退避位置而不存在影响单面机的工作的情况。而且,由于在更换上下瓦楞辊时利用支承部件移动装置使支承部件移动至支承加压带的支承位置,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由支承部件支承加压带而防止上瓦楞辊与加压带的接触。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为从铅垂方向的下方支承位于所述多个支承辊之间的所述加压带的支承杆,所述支承部件移动装置能够使所述支承杆移动。

因此,由于在更换上下瓦楞辊时利用支承部件移动装置使支承杆移动至支承位置,并从下方支承加压带,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承加压带而防止上瓦楞辊与加压带的接触。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为从铅垂方向的上方吸引位于所述多个支承辊之间的所述加压带的吸引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移动装置能够使所述吸引部件升降。

因此,由于在更换上下瓦楞辊时利用吸引部件从上方吸引加压带,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承加压带而防止上瓦楞辊与加压带的接触。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带支承机构为调整所述多个支承辊之间的距离的调整装置。

因此,由于在更换上下瓦楞辊时利用调整装置调整多个支承辊之间的距离,而能够以现有的装置容易地支承加压带而防止上瓦楞辊与加压带的接触。

并且,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止动件,其在通过所述第1行走装置使所述搭载台沿所述瓦楞辊单元的安装方向移动时阻止所述搭载台的移动;及单元更换机构,其在单面机与所述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之间进行所述瓦楞辊单元的拆卸及安装。

因此,首先,若使第1行走装置工作,使搭载台沿第1水平方向行走,则搭载台与止动件抵接而其移动受阻止,其次,通过使第2行走装置工作,使搭载台沿第2水平方向行走,而能够使搭载台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或第2更换位置。然后,在第1更换位置,利用单元更换机构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第1收容部。并且,在第2更换位置,利用单元更换机构使位于第2收容部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的空处。然后,通过利用移动装置使搭载台从第2更换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而完成更换工作。其结果,能够利用1台台车的移动进行瓦楞辊的单元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微小移动机构,该微小移动机构使所述搭载台从与所述止动件的抵接位置朝与所述瓦楞辊单元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预先设定的微小距离。

因此,由于在搭载台与止动件抵接时,利用微小移动机构从该抵接位置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微小距离,而能够使搭载台在与止动件分开的状态下朝第2水平方向行走,且能够使搭载台顺畅地行走。

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能够使所述第2行走车轮升降,所述微小移动机构具有形成于所述第2行走车轮与地面中的其中一个的凸形状的第1倾斜面及形成于所述其中另一个的凹形状的第2倾斜面。

因此,由于在搭载台与止动件抵接时,若升降装置使第2行走车轮下降,则第2行走车轮与地面相接,此时,第1倾斜面与第2倾斜面接触,搭载台从止动件的抵接位置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微小距离,而能够使搭载台在与止动件分开的状态下朝第2水平方向行走,且能够使搭载台顺畅地行走。

并且,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在所述第1更换位置将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所述第1收容部的工序;将所述搭载台移动至所述第2收容部与已拆卸所述已设的瓦楞辊单元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的工序;在所述第2更换位置将所述第2收容部的瓦楞辊单元移动至所述空处的工序;及使所述搭载台从所述第2更换位置退避的工序。

因此,能够利用1台台车的移动进行瓦楞辊的单元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以及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及方法,能够利用1台台车的移动进行瓦楞辊的单元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作为瓦楞纸板的制造装置的瓦楞机的示意图。

图2为显示单面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3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俯视图。

图4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侧视图。

图5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行走装置的示意图。

图6-1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工作的侧视图。

图6-2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工作的侧视图。

图6-3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工作的侧视图。

图7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8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9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10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1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12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3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14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15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16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图17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图18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图19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20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主视图。

图21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图22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图23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以及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及方法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且在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包含组合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为显示作为瓦楞纸板的制造装置的瓦楞机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作为瓦楞纸板的制造装置的瓦楞机10将例如内衬板c作为第2衬板贴合于经波形加工的中芯(芯纸)b而制造单面瓦楞纸板d,并将例如外衬板a作为第1衬板贴合于该制造的单面瓦楞纸板d的中芯b侧来作为双面瓦楞纸板e,并将连续的双面瓦楞纸板e切割为规定长度而制造纸板状的双面瓦楞纸板f。

瓦楞机10具有中芯b的原纸架11、预热器(预热装置)12、内衬板c的原纸架13、预热器(预热装置)14、单面机15、桥部16、外衬板a的原纸架17、预热器(预热装置)18、上胶机19、双面机20、滚剪机21、纵切划线机22、裁切机23、不良品排出装置24及堆垛机25。

原纸架11在两侧分别安装有形成中芯b的芯纸卷绕为辊状而成的辊纸,在其上方设置有进行纸接合的接纸机(纸接合装置)11a。在从一侧的辊纸供纸的情况下,安装另一侧的辊纸并进行纸接合准备。当一侧的辊纸的原纸所剩无几时,利用接纸机11a与另一侧的辊纸的原纸进行纸接合。然后,在从另一侧的辊纸供给原纸的期间,安装一侧的辊纸并进行纸接合准备。如此,原纸被依次纸接合并从原纸架11朝向下游侧被连续地送出。

另一方面,原纸架13在两侧分别安装有内衬板c卷绕为辊状而成的辊纸,在其上方设置有进行纸接合的接纸机13a。在从一侧的辊纸供纸的情况下,安装另一侧的辊纸并进行纸接合准备。当一侧的辊纸的原纸所剩无几时,利用接纸机13a与另一侧的辊纸的原纸进行纸接合。然后,在从另一侧的辊纸供给原纸的期间,安装一侧的辊纸并进行纸接合准备。如此,原纸被依次纸接合并从原纸架13朝向下游侧被连续地送出。

各预热器12、14分别预热中芯b与内衬板c。各预热器12、14具有向内部供给蒸气的加热装置,通过一边利用该加热装置加热从原纸架11、13连续地送出的原纸(中芯b、内衬板c)一边输送这些,而将该中芯b与内衬板c升温至规定温度。

单面机15在将由预热器12加热的中芯b加工为波状后在各瓦楞顶部涂胶,并贴合由预热器14加热的内衬板c而形成单面瓦楞纸板d。单面机15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斜上方设置有取出输送机31。该取出输送机31由一对无端带构成,具有夹持在单面机15中形成的单面瓦楞纸板d并将其输送至桥部16的功能。该桥部16为了吸收单面机15与双面机20的速度差而作为使单面瓦楞纸板d暂时滞留的滞留部而发挥功能。

原纸架17在两侧分别安装有外衬板a卷绕为辊状而成的辊纸,在其上方设置有进行纸接合的接纸机17a。在从一侧的辊纸供纸的情况下,安装另一侧的辊纸并进行纸接合准备。当一侧的辊纸的原纸所剩无几时,利用接纸机17a与另一侧的辊纸的原纸进行纸接合。然后,在从另一侧的辊纸供给原纸的期间,安装一侧的辊纸并进行纸接合准备。如此,原纸被依次纸接合并从原纸架17朝向下游侧被连续地送出。

预热器18具有单面瓦楞纸板d用的加热辊(以下称为单瓦楞纸板加热辊)32及外衬板a用的加热辊(以下称为外衬板加热辊)33。单瓦楞纸板加热辊32具有卷绕量调整装置且通过将蒸气供给至内部而被加热至规定的温度,且在周面卷绕单面瓦楞纸板d的内衬板c侧,由此能够将该单面瓦楞纸板d预加热。另一方面,外衬板加热辊33也同样地具有卷绕量调整装置且通过将蒸气供给至内部而被加热至规定的温度,且在周面卷绕外衬板a,由此能够将该外衬板a预加热。

上胶机19具有涂胶装置及加压装置。经单瓦楞纸板加热辊32加热的单面瓦楞纸板d在中途被引导至上胶机19内,在通过浮动辊与涂胶辊之间时,在中芯b的瓦楞的各顶部涂胶。

由上胶机19涂胶的单面瓦楞纸板d被移送至下一工序的双面机20。并且,由外衬板加热辊33加热的外衬板a也通过上胶机19内而被移送至双面机20。

双面机20沿单面瓦楞纸板d及外衬板a的行走线被分为上游侧的加热部分20a及下游侧的冷却部分20b。由上胶机19涂胶的单面瓦楞纸板d在该加热部分20a被搬入至加压带34与热板35之间,外衬板a以重叠于单面瓦楞纸板d的中芯b侧的方式被搬入至加压带34与热板35之间。而且,在单面瓦楞纸板d与外衬板a被搬入至加压带34与热板35之间后,在彼此上下重叠的状态下成为一体地朝向冷却部分20b移送。在该移送中,通过将单面瓦楞纸板d与外衬板a一边加压一边加热,而成为彼此贴合并连续的双面瓦楞纸板e。双面瓦楞纸板e在冷却部分20b中,在一边由加压带34与输送带36夹持一边被输送时自然冷却。

由双面机20制造的双面瓦楞纸板e被移送至滚剪机21。该滚剪机21在运转初始阶段贴合达到稳定为止的期间,将双面瓦楞纸板e在宽度方向全宽切割或部分切割。纵切划线机22以具有规定宽度的方式沿输送方向将宽度宽的双面瓦楞纸板e裁切,且加工在输送方向延伸的格线。该纵切划线机22由沿双面瓦楞纸板e的输送方向排列的采用大致相同结构的第1纵切划线机单元22a及第2纵切划线机单元22b构成。第1纵切划线机单元22a及第2纵切划线机单元22b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多组夹着双面瓦楞纸板e对置配置的上格线辊与下格线辊的组,且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多组配置于双面瓦楞纸板e的下侧的分切刀。

裁切机23沿宽度方向切割由纵切划线机22在输送方向上裁切的双面瓦楞纸板e而形成具有规定长度的板状的双面瓦楞纸板f。不良品排出装置24从输送线排出由后述的不良检测装置判定为不良品的双面瓦楞纸板f。堆垛机25将良品的双面瓦楞纸板f堆积并作为产品排出至机外。

在此,对单面机15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为显示单面机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2所示,单面机15具备带辊(支承辊)41、张力辊(支承辊)42、卷绕于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加压带43、表面形成为波状且以加压状态与加压带43抵接的上瓦楞辊44及同样地表面形成为波状且与上瓦楞辊44啮合的下瓦楞辊45。

由预热器14(参考图1)加热的内衬板c在卷绕于衬板用预热辊46并被预热后,与由带辊41引导的加压带43一起被移送至该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的压印部。另一方面,由预热器12加热的中芯b在上瓦楞辊44与下瓦楞辊45的啮合部被加工为波状后由上瓦楞辊44引导并被移送至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的压印部。

涂胶装置51配置于上瓦楞辊44的附近。该涂胶装置51由以下构成:储存胶水的胶盘52、对由上瓦楞辊44输送的中芯b涂胶的涂胶辊53、调整朝涂胶辊53的周面的胶水的附着量的计量辊54及从计量辊54刮取胶水的刮胶刀55。上瓦楞辊44与下瓦楞辊45的在啮合部被瓦楞重复的中芯b由涂胶辊53在各瓦楞顶部涂胶,并在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的压印部贴合于内衬板c,而形成单面瓦楞纸板d。

此外,带辊41、张力辊42、上瓦楞辊44及下瓦楞辊45均是蒸气在内部流通而被加热。因此,中芯b在上瓦楞辊44与下瓦楞辊45的啮合部被加压并被加工为波状时被加热。然后,中芯b在由涂胶辊53在瓦楞顶部涂布胶水后,由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在与内衬板c重叠时加压并加热。该胶水接收规定量的热而粘合力增加并固化,中芯b与内衬板c通过胶水从上下瓦楞辊44、45及加压带43获得热并固化而贴合。

并且,虽未图示,但设置有可调整由上瓦楞辊44与加压带43产生的中芯b及内衬板c的加压力的加压力调整装置。该加压力调整装置具有液压缸,驱动杆的前端部连结于张力辊42的支承轴。因此,通过利用液压缸使张力辊42相对于带辊41接近/背离,而能够调整加压带43的张力,且调整被输送至上瓦楞辊44与加压带43之间的中芯b及内衬板c的加压力。

由于如此构成的单面机15需要形成波形形状不同的多种中芯b,因此根据形成的中芯b的种类设置多种上瓦楞辊44及下瓦楞辊45,而能够相对于单面机15更换由上瓦楞辊44及下瓦楞辊45等构成的瓦楞辊单元。该瓦楞辊单元40由上瓦楞辊44、下瓦楞辊45及涂胶装置51等构成。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以及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及方法进行说明。

图3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俯视图,图4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侧视图,图5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行走装置的示意图。图6-1至图6-3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的工作的侧视图。并且,图15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俯视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100具备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及单元更换机构103。在此,将成为瓦楞辊单元40的拆卸方向及安装方向的第1水平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第1水平方向x正交的第2水平方向设为y方向。并且,所谓瓦楞辊单元40的安装方向是指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沿第1水平方向x接近单面机15的方向x1,所谓瓦楞辊单元40的拆卸方向是指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沿第1水平方向x与单面机15分开的方向x2。

首先,对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5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具备搭载台111及移动装置112。

搭载台111呈矩形的板形状,具有收容从单面机15拆卸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1收容部n1及收容安装于单面机15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2收容部n2。而且,该搭载台111在上表面部设置有导轨(引导部件)121、122,该导轨(引导部件)121、122以使瓦楞辊单元40分别在第1收容部n1与第2收容部n2沿第1水平方向x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瓦楞辊单元40。并且,搭载台111在导轨121、1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上表面部设置有抵接部123、124。该抵接部123、124在瓦楞辊单元40利用搭载台111的导轨121、122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时供瓦楞辊单元40抵接而进行定位。

移动装置112由第1行走装置125、第2行走装置126及升降装置(切换装置)127构成。第1行走装置125使搭载台111沿第1水平方向x行走,第2行走装置126使搭载台111沿第2水平方向y行走。第1行走装置125的2个前轮128a与2个后轮128b利用车轴129a、129b可一体旋转地设置来作为4个第1行走车轮,在前轮128a的车轴129a及后轮128b的车轴129b设置有驱动装置130a、130b。因此,通过利用驱动装置130a、130b经由车轴129a、129b驱动旋转前轮128a及后轮128b,而能够使搭载台111在地面g上沿第1水平方向x行走。此外,可在前轮128a的车轴129a设置操舵装置131。

第2行走装置126设置有前方侧的2个车轮132a及后方侧的2个车轮132b来作为4个第2行走车轮,在各车轮132a、132b设置有驱动装置133a、133b。因此,通过利用驱动装置133a、133b驱动旋转车轮132a、132b,而搭载台111能够在地面g上沿第2水平方向y行走。

升降装置127以通过使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132b升降而选择性地使用第1行走装置125与第2行走装置126的方式进行切换。因此,若利用升降装置127使各车轮132a、132b上升,则第1行走装置125的各前轮128a和各后轮128b与地面g相接,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132b与地面g分开,而能够使用第1行走装置125。另一方面,若升降装置127使各车轮132a、132b下降,则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132b与地面g相接,第1行走装置125的各前轮128a和各后轮128b与地面g分开,而能够使用第2行走装置126。此外,可以以通过利用升降装置127使第1行走装置125的各前轮128a和各后轮128b升降而能够选择性地使用第1行走装置125和第2行走装置126的方式进行切换。

因此,移动装置112能够利用第1行走装置使搭载台111移动至第1收容部n1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后述的图16所示的位置)、第2收容部n2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后述的图17所示的位置)以及与第1更换位置及第2更换位置分开的退避位置。

并且,搭载台111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操作手柄134,在该操作手柄134设置有驱动/停止移动装置112的操作盘135。

并且,如图6-1所示,单面机15在框架141设置有搭载台111的止动件142。该止动件142在利用第1行走装置125使搭载台111沿安装方向x1移动时供该搭载台111抵接并阻止其移动。还设置有微小移动机构143,该微小移动机构143在搭载台111与止动件142抵接时,使搭载台111从该抵接位置在与安装方向x1相反的拆卸方向x2上移动预先设定的微小距离s。

在该微小移动机构143中,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呈凸形状,设置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彼此朝相反的方向倾斜的2个第1倾斜面144a、144b及各第1倾斜面144a、144b之间的沿水平方向的平坦面144c。另一方面,靠近止动件142的地面g设置有导轨145,该导轨145呈凹形状,设置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彼此朝相反的方向倾斜的2个第2倾斜面146a、146b。在此,各车轮132a的第1倾斜面144a、144b与导轨145的第2倾斜面146a、146b被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此外,可将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设定为凹形状,将导轨145设定为凸形状。

因此,如图6-1所示,在第1行走装置125的各前轮128a和各后轮128b与地面g相接,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132b与地面g分开的状态下,利用第1行走装置125使搭载台111在安装方向x1上行走与止动件142抵接而停止。此时,车轮132a位于导轨145的上方,但位于朝止动件142侧偏离微小距离s的位置。在此,如图6-1及图6-2所示,若利用升降装置127使各车轮132a、132b下降,则仅车轮132a的第1倾斜面144a仅与导轨145的第2倾斜面146a接触。然后,若利用升降装置127使各车轮132a、132b进一步下降,则如图6-2及图6-3所示,车轮132a的第1倾斜面144a被引导至导轨145的第2倾斜面146a并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车轮132a的各第1倾斜面144a、144b与导轨145的各第2倾斜面146a、146b接触。此时,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b也与地面g相接,第1行走装置125的各前轮128a和各后轮128b与地面g分开。这样一来,能够在搭载台111与止动件142之间确保微小距离s,而在利用第2行走装置126使搭载台111在第2水平方向y上移动时,搭载台111不与止动件142接触而行走。

其次,对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进行说明。图7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如图7所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具备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的带支承机构。该带支承机构具备支承挂绕在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加压带43的上侧带43a或下侧带43b的支承部件。并且,带支承机构具备使该支承部件移动至与加压带43以规定距离分开的退避位置及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位置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具体而言,支承部件为从铅垂方向的上方吸引加压带43的下侧带43b的吸引部件151,在该吸引部件151连结有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并且,支承部件移动装置为可升降该吸引部件151的气缸升降装置(省略图示)。

在单面机15的工作时即在利用带辊41与张力辊42使加压带43移动时,该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接触。此时,吸引部件151在上侧带43a与下侧带43b之间位于与加压带43分开的退避位置(图7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然后,在单面机15的工作停止,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使吸引部件151下降并移动至支承下侧带43b的支承位置(图7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通过使吸引装置工作而吸引部件151吸引下侧带43b。在此,使由上瓦楞辊44与下瓦楞辊45等构成的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下降后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将其拆卸。接着,使另一瓦楞辊单元40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至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后如图7中实线所示那样上升。此时,加压带43由于下侧带43b由吸引部件151吸引而不会垂下。因此,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即便使该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或安装方向x1上移动,瓦楞辊单元40也不与加压带43接触,而防止加压带43的损伤。

此外,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装置。图8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9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如图8及图9所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a具备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的带支承机构。该带支承机构具备作为支承挂绕在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加压带43的下侧带43b的支承部件的支承杆152a、152b。并且,带支承机构具备作为使该支承杆152a、152b移动至与加压带43以规定距离分开的退避位置及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位置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的气缸153a、153b。具体而言,气缸153a、153b配置于比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更靠拆卸方向x2侧且配置于比加压带43更靠下方的位置,能够使支承杆152a、152b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

在单面机15的工作时即在利用带辊41与张力辊42使加压带43移动时,该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接触(图7的实线状态)。此时,支承杆152a、152b在比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更靠拆卸方向x2侧位于与加压带43分开的退避位置(图8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然后,在单面机15的工作停止,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利用气缸153a、153b使支承杆152a、152b朝安装方向x1侧移动,并位于可支承下侧带43b的支承位置(图8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在此,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如图9中实线所示那样下降后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将其拆卸。接着,使另一瓦楞辊单元40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至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后上升。此时,加压带43由于下侧带43b由支承杆152a、152b支承而不会垂下。因此,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即便使该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或安装方向x1上移动,瓦楞辊单元40也不与加压带43接触,而防止加压带43的损伤。

并且,图10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11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b具备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的带支承机构。该带支承机构具备作为支承挂绕在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加压带43的下侧带43b的支承部件的支承杆154。并且,带支承机构具备作为使该支承杆154移动至与加压带43以规定距离分开的退避位置及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位置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的旋转装置155。具体而言,旋转装置155与带辊41设置于同轴上,从带辊41的各轴端部经由一对连结杆156连结有支承杆154,支承杆154在带辊41的外侧大致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利用旋转装置155经由连结杆156使支承杆154以带辊41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地移动,而从下方支承加压带43的下侧带43b。

在单面机15的工作时即在利用带辊41与张力辊42使加压带43移动时,该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接触(图7的实线状态)。此时,支承杆154在比带辊41更靠上方侧位于与加压带43分开的退避位置(图10及图1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然后,在单面机15的工作停止,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利用旋转装置155经由连结杆156使支承杆154移动,并位于从下方支承下侧带43b的支承位置(图10及图11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在此,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如图11中实线所示那样下降后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将其拆卸。接着,使另一瓦楞辊单元40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至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后上升。此时,加压带43由于下侧带43b由支承杆154支承,而不会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垂下。因此,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即便使该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或安装方向x1上移动,瓦楞辊单元40也不与加压带43接触,而防止加压带43的损伤。

并且,图12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12所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c具备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的带支承机构。该带支承机构具备作为支承挂绕在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加压带43的下侧带43b的支承部件的支承杆157。并且,带支承机构具备作为使该支承杆157移动至与加压带43以规定距离分开的退避位置及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位置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的旋转装置158。具体而言,旋转装置158与带辊41设置于同轴上,从带辊41的一轴端部经由连结杆159连结有支承杆157,支承杆157在带辊41的外侧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该情况下,支承杆157为悬臂,从比加压带43更靠拆卸方向x2侧朝向安装方向x1侧延伸。因此,通过利用旋转装置158经由连结杆159使支承杆157以带辊41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地转动,从退避位置(图1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移动至支承位置(图12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而能够从下方支承加压带43的下侧带43b。

此外,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c的工作由于与上述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b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并且,图13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如图13所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d具备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的带支承机构。该带支承机构具备作为支承挂绕在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加压带43的上侧带43a的支承部件的支承杆160。并且,带支承机构具备使该支承杆160移动至与加压带43以规定距离分开的退避位置及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位置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例如为上述旋转装置155、158及连结杆156、159。该支承杆160在带辊41的上侧带43a与下侧带43b之间与带辊41大致平行地配置。因此,若利用旋转装置使支承杆160转动并上升,则支承杆160能够从下方抬起并支承加压带43的上侧带43a。

在单面机15的工作时即在利用带辊41与张力辊42使加压带43移动时,该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接触(图7的实线状态)。此时,支承杆160在上侧带43a与下侧带43b之间且位于与加压带43分开的退避位置。然后,在单面机15的工作停止,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使位于图13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的支承杆160上升至图13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并位于从下方支承并抬起上侧带43a的支承位置。在此,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如图13中实线所示那样下降后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将其拆卸。接着,使另一瓦楞辊单元40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至已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后上升。此时,加压带43由于其上侧带43a由支承杆160抬起并支承,而不会如图13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垂下。因此,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即便使该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或安装方向x1上移动,瓦楞辊单元40也不会与加压带43接触,而防止加压带43损伤。

并且,图14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如图14所示,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e具备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防止加压带43下降的带支承机构。该带支承机构为通过调整带辊41与张力辊42之间的距离,而可调整加压带43的张力的加压力调整装置。该加压力调整装置具有液压缸161,且驱动杆的前端部连结于张力辊42的支承轴。

在单面机15工作时即加压带43通过带辊41与张力辊42而移动时,该加压带43与上瓦楞辊44接触(图7的实线状态)。此时,张力辊42位于规定的位置,将加压带43的张力调整为所期望的值。然后,在单面机15的工作停止,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使液压缸161工作,使张力辊42以与带辊41分开的方式从图14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退避位置移动至以实线表示的支承位置。在此,将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如图14中以实线所示那样下降后,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拆卸。接着,在使另一瓦楞辊单元40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至已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后上升。此时,加压带43由于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间隔变长而不会垂下。因此,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即便使该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或安装方向x1上移动,瓦楞辊单元40也不与加压带43接触,而防止加压带43的损伤。

在此,对基于如此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100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进行说明。图16至图18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100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设为空并在第2收容部n2搭载瓦楞辊单元40的工序;将搭载台111移动至第1收容部n1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的工序;在第1更换位置将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第1收容部n1的工序;将搭载台111移动至第2收容部n2与已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的工序;在第2更换位置将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的工序;及使搭载台111从第2更换位置退避的工序。

对基于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100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4及图15所示,将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设为空并在第2收容部n2搭载新安装的瓦楞辊单元40,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使第1行走装置125工作,使搭载台111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这样一来,如图4及图15至图16所示,搭载台111的前端部与止动件142抵接而停止,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停止第1行走装置125的工作。然后,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使升降装置127工作,使各车轮132a、132b下降。这样一来,车轮132a与导轨145嵌合,搭载台111与止动件142隔着微小距离s而定位。然后,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使第2行走装置126工作,使搭载台111沿第2水平方向y移动,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移动至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而停止。该搭载台111的停止可通过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而手动进行,也可通过设置于适当位置的检测传感器检测搭载台111而自动地进行。

若搭载台111在第1更换位置停止,则如图16所示,在此,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第1收容部n1。对该单元更换机构103不进行详细的说明,但设置于单面机15侧,在单面机15的框架141与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之间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移动。并且,在即将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之前,利用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

若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收容于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则如图16至图17所示,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使第2行走装置126工作,使搭载台111沿第2水平方向y移动,搭载台111的第2收容部n2移动至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n3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而停止。该搭载台111的停止可通过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而手动进行,也可通过设置于适当位置的检测传感器检测搭载台111而自动地进行。

若搭载台111在第2更换位置停止,则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n3。若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n3,则停止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对加压带43的支承。然后,如图4及图17至图18所示,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使升降装置127工作,使各车轮132a、132b上升。这样一来,车轮132a与地面g分开,第1行走装置125的前轮128a和后轮128b与地面g相接。然后,通过工作人员操作操作盘135,使第1行走装置125工作,使搭载台111沿拆卸方向x2移动,使搭载台111从第2更换位置退避,而结束更换工作。

如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中设置有:搭载台111,其具有收容拆卸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1收容部n1及收容安装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2收容部n2;及移动装置112,其使搭载台111移动至第1收容部n1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第2收容部n2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n3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以及与第1更换位置及第2更换位置分开的退避位置。

因此,首先,若利用移动装置112使搭载台111从退避位置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则第1收容部n1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在此,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第1收容部n1。其次,利用移动装置112使搭载台111从第1更换位置移动至第2收容部n2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n3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在此,使位于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n3。然后,通过利用移动装置112使搭载台111从第2更换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而完成更换工作。其结果,能够利用1台台车的移动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中,作为移动装置112设置有:使搭载台111沿成为瓦楞辊单元40的安装方向x1及拆卸方向x2的第1水平方向x行走的第1行走装置125;使搭载台111沿与1水平方向x正交的第2水平方向y行走的第2行走装置126;及作为以能够选择性地使用第1行走装置125与第2行走装置126的方式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的升降装置127。因此,若选择第1行走装置125并使其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111沿第1水平方向x行走,若选择第2行走装置126并使其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111沿第2水平方向y行走。因此,能够使搭载台111顺畅地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与第2更换位置。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中,能够利用升降装置127使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132b升降。因此,能够容易地切换第1行走装置125与第2行走装置126的使用,能够使搭载台111在规定的方向上顺畅地移动且能够实现简化结构。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中设置有导轨121、122,该导轨121、122使瓦楞辊单元40在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与第2收容部n2沿安装方向x1及拆卸方向x2移动。因此,能够利用导轨121、122使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容易地收容于第1收容部n1,且能够利用导轨121、122使位于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而容易地安装于规定的位置。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具备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及在单面机15与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之间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拆卸及安装的单元更换机构103。因此,由于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在单面机15与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之间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利用1台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的移动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设置有在更换由上下瓦楞辊44、45构成的瓦楞辊单元40时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的带支承机构。因此,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上瓦楞辊44不与加压带43接触,而能防止加压带43的损伤。其结果,能够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此外,带支承机构虽然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工作而防止加压带43的下降,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工作。优选在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收容于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之前,使带支承机构工作。但由于在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时,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下降后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可在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而收容于第1收容部n1后,在使位于搭载台111的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在安装方向x1上移动而收容于空处n3前,使带支承机构工作。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作为带支承机构设置有支承挂绕于带辊41与张力辊42的加压带43的支承部件。因此,由于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利用支承部件支承加压带43,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防止上瓦楞辊44与加压带43的接触。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带支承机构具备使支承部件移动至与加压带43以规定距离分开的退避位置及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位置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因此,支承部件通过通常位于与加压带43分开的退避位置而不存在影响单面机15的工作的情况。而且,由于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利用支承部件移动装置使支承部件移动至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位置,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由支承部件支承加压带43而防止上瓦楞辊44与加压带43的接触。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作为支承部件设置有从铅垂方向的下方支承加压带43的支承杆152a、152b、154、157、160,这些能够移动。因此,由于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使支承杆152a、152b、154、157、160移动至支承位置,从下方支承加压带43,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承加压带43,而防止上瓦楞辊44与加压带43的接触。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作为支承部件设置有从铅垂方向的上方吸引加压带43的吸引部件151,其能够升降。因此,由于在更换瓦楞辊单元40时,利用吸引部件151从上方吸引加压带43,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承加压带43,而防止上瓦楞辊44与加压带43的接触。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作为带支承机构设置有调整带辊41与张力辊42之间的距离的调整装置(液压缸161)。因此,能够以现有的装置容易地支承加压带43,而防止上瓦楞辊44与加压带43的接触。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设置有: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止动件142,其在利用第1行走装置125使搭载台111沿瓦楞辊单元40的安装方向x1移动时阻止搭载台111的移动;及单元更换机构103,其在单面机15与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之间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拆卸及安装。因此,首先,若使第1行走装置125工作并使搭载台111沿第1水平方向x1行走,则搭载台111与止动件142抵接而其移动受阻止,其次,通过使第2行走装置126工作并使搭载台111沿第2水平方向y行走,而能够使搭载台111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或第2更换位置。然后,在第1更换位置,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已设的瓦楞辊40单元移动至第1收容部n1。并且,在第2更换位置,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位于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n3。然后,通过利用移动装置112使搭载台111从第2更换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而完成更换工作。其结果,能够利用1台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的移动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设置有微小移动机构143,该微小移动机构143使搭载台111从与止动件142的抵接位置在与瓦楞辊单元40的安装方向x1相反的拆卸方向x2上移动预先设定的微小距离s。因此,由于在搭载台111与止动件142抵接时,利用微小移动机构143从该抵接位置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微小距离s,而能够使搭载台111在与止动件142分开的状态下朝第2水平方向y行走,且能够使搭载台111顺畅地行走。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作为微小移动机构143在第2行走装置126的各车轮132a形成凸形状的第1倾斜面144a、144b,在地面g的导轨145形成凹形状的第2倾斜面146a、146b。因此,由于在搭载台111与止动件142抵接时,若升降装置127使各车轮132a、132b下降,则该各车轮132a、132b与地面g相接,此时,第1倾斜面144a、144b与第2倾斜面146a、146b接触,搭载台111从止动件142的抵接位置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微小距离s,而能够使搭载台111在与止动件142分开的状态下朝第2水平方向y行走,且能够使搭载台111顺畅地行走。

在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中设置有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102a、102b、102c、102d、102e。因此,由于在更换上下瓦楞辊单元40时利用带支承机构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而上瓦楞辊44不与加压带43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加压带43的损伤。其结果,能够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设为空并在第2收容部n2搭载瓦楞辊单元40的工序;将搭载台111移动至第1收容部n1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的工序;在第1更换位置将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第1收容部n1的工序;将搭载台111移动至第2收容部n2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的工序;在第2更换位置将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的工序;及使搭载台111从第2更换位置退避的工序。因此,能够利用1台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101的移动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第2实施方式]

图19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俯视图,图20为显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的主视图。此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9及图20所示,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200具备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201、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及单元更换机构103(均参考图15)。在此,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和单元更换机构103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而省略说明。

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201具备搭载台211及移动装置212。搭载台211呈矩形的板形状,具有收容从单面机15拆卸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1收容部n1及收容安装于单面机15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2收容部n2。而且,该搭载台111在上表面部设置有导轨(引导部件)221、222,该导轨(引导部件)221、222以使瓦楞辊单元40分别在第1收容部n1与第2收容部n2沿第1水平方向x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瓦楞辊单元40。并且,搭载台211在导轨221、2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上表面部设置有抵接部223、224。该抵接部223、224在瓦楞辊单元40利用搭载台211的导轨221、222在拆卸方向x2上移动时供瓦楞辊单元40抵接而进行定位。

移动装置212由第1移动装置225及第2移动装置226构成。第1移动装置225沿铅垂方向z使搭载台211升降,第2移动装置226沿第2水平方向y使搭载台211行走。

具体而言,与单面机15相邻地设置有台架231,在该台架231上沿第2水平方向y2固定有一对导轨232。输送台233呈矩形的板形状,由多个行走车轮234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导轨232上。而且,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各行走车轮234,而能够使输送台233沿第2水平方向y移动。输送台233在四面设置有升降机构235,从各升降机构235分别垂下螺纹轴236,各螺纹轴236与搭载台211的各支承部237螺合。

第1移动装置225通过利用各升降机构235使螺纹轴236分别旋转,而能够使搭载台211升降。第2移动装置226通过利用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各行走车轮234,而能够经由输送台233使搭载台211沿第2水平方向y移动。

在此,对基于如此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200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进行说明。图21至图23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200的瓦楞辊单元的更换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搭载台211的第1收容部n1设为空并在第2收容部n2搭载瓦楞辊单元40的工序;将搭载台211移动至第1收容部n1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的工序;在第1更换位置将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第1收容部n1的工序;将搭载台211移动至第2收容部n2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的工序;在第2更换位置将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的工序;及使搭载台211从第2更换位置退避的工序。

如图20及图21所示,将搭载台211的第1收容部n1设为空并在第2收容部n2搭载新安装的瓦楞辊单元40,使第1移动装置225工作,使位于退避位置的台架231上的搭载台211朝铅垂方向z的下方移动。然后,搭载台211在规定的高度位置停止。接着,使第2移动装置226工作,使搭载台211沿第2水平方向y移动,搭载台211的第1收容部n1移动至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而停止。该搭载台111的停止可由工作人员手动进行,也可通过检测传感器检测搭载台211而自动地进行。

若搭载台211在第1更换位置停止,则在此,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第1收容部n1。并且,在即将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之前,利用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阻止加压带43的下降。

若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收容于搭载台111的第1收容部n1,则如图21及图22所示,工作人员使第2移动装置226工作,使搭载台211沿第2水平方向y移动,搭载台211的第2收容部n2移动至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而停止。该搭载台211的停止可由工作人员手动进行,也可通过检测传感器检测搭载台211而自动地进行。

若搭载台211在第2更换位置停止,则在此,利用单元更换机构103使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若第2收容部n2的瓦楞辊单元40移动至空处,则停止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2对加压带43的支承。然后,如图23所示,通过工作人员使第1移动装置225工作,使搭载台211朝铅垂方向z的上方移动,使搭载台211从第2更换位置退避至作为台架231的退避位置的上方,而结束更换工作。

如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中设置有:搭载台211,其具有收容拆卸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1收容部n1及收容安装的瓦楞辊单元40的第2收容部n2;及移动装置212,其使搭载台211移动至第1收容部n1与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对置的第1更换位置、第2收容部n2与拆卸已设的瓦楞辊单元40的空处对置的第2更换位置以及与第1更换位置及第2更换位置分开的退避位置。

因此,能够利用1台台车的移动进行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而能够在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瓦楞辊单元40的更换工作的操作性。

在第2实施方式的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中,作为移动装置212设置有使搭载台211升降的第1移动装置225及沿第2水平方向y使搭载台211移动的第2移动装置226。因此,若使第1移动装置225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211升降,若使第2移动装置226工作则能够使搭载台211沿第2水平方向y行走。因此,能够使搭载台211顺畅地移动至第1更换位置与第2更换位置。

符号说明

10-瓦楞机(瓦楞纸板的制造装置),11-原纸架,12-预热器,13-原纸架,14-预热器,15-单面机,16-桥部,17-原纸架,18-预热器,19-上胶机,20-双面机,21-滚剪机,22-纵切划线机,23-裁切机,24-不良品排出装置,25-堆垛机,40-瓦楞辊单元,41-带辊,42-张力辊,43-加压带,44-上瓦楞辊,45-下瓦楞辊,51-涂胶装置,100、200-瓦楞辊单元的更换装置,101-瓦楞辊单元用更换台车(瓦楞辊单元输送装置),102、102a、102b、102c、102d、102e-瓦楞辊单元用加压带的支承装置,103-单元更换机构,111、211-搭载台,112、212-移动装置,121、122、221、222-导轨,123、124、223、224-抵接部,125-第1行走装置(移动装置),126-第2行走装置(移动装置),127-升降装置(切换装置),128a-前轮(第1行走车轮),128b-后轮(第1行走车轮),129a、129b-车轴,130a、130b-驱动装置,131-操舵装置,132a、132b-车轮(第2行走车轮),141-框架,142-止动件,143-微小移动机构,144a、144b-第1倾斜面,145-导轨,146a、146b-第2倾斜面,151-吸引部件(带支承机构,支承部件),152a、152b、154、157、160-支承杆(带支承机构,支承部件),153a、153b-气缸(带支承机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155、158-旋转装置(带支承机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161-液压缸(带支承机构,支承部件移动装置,调整装置),225-第1移动装置(移动装置),226-第2移动装置(移动装置),231-台架,232-导轨,234-行走车轮,235-升降机构,236-螺纹轴,a-外衬板(第1衬板),b-中芯(芯纸),c-内衬板(第2衬板),d-单面瓦楞纸板,e、f-双面瓦楞纸板,n1-第1收容部,n2-第2收容部,n3-空处,s-微小距离,x-第1水平方向,x1-安装方向,x2-拆卸方向,y-第2水平方向,z-铅垂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