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TFE缝纫线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9928发布日期:2018-11-07 11:3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PTFE缝纫线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缝纫线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tfe缝纫线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ptfe缝纫线,指的是一类通过ptfe纤维加捻合股制成的缝纫线,其具有抗拉强度大、化学稳定性高以及适用于高温环境等优点。另一方面,现有的ptfe缝纫线与其他所有缝纫线一样,都具有使用后线头容易散乱的问题,所以市场上急需一款带线头固定功能的ptfe缝纫线,以保证缝纫线使用后线头好找。

专利公告号为cn204780042u,公告日为2015.11.1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缝纫线,包括主纫线和副纫线,所述主纫线和副纫线彼此沿共同的轴线方向合股加捻,所述主纫线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沿主纫线的一端呈螺旋状延伸至主纫线的另一端,所述环形槽内设有若干毛刺。

但是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缝纫线存在缝纫线使用后线头散乱不好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tfe缝纫线及其制备工艺,其能通过在ptfe线上设置线头块、固定块、磁力单元以及挪动单元的方式,达到ptfe缝纫线方便使用的目的。本发明具有缝纫线线头固定结构简单有效,线头固定和解除固定操作方便快捷,以及线头固定效果好,线头好找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tfe缝纫线及其制备工艺,包括ptfe线,还包括用于插入设置所述ptfe线的线头块,粘接设置在绕线筒上的固定块,设置在所述线头块上并通过通电生磁方式以用于在所述固定块上进行磁力吸引进而夹紧固定所述ptfe线的磁力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线头块上并用于缝纫针刺入后挪动操作的挪动单元,所述挪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头块上表面上的挪动连接框,设置在所述挪动连接框内侧面上的缝纫针卡合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缝纫针卡合槽内环面上并用于磁力吸引固定所述缝纫针的环形磁铁块,所述环形磁铁块的内环面上粘接设有磁铁保护海绵,所述缝纫针卡合槽为弧形槽,开槽圆心角度数范围为200-320°。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固定块包括固定块主体,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主体上的永磁铁片,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主体上的槽内粘结剂,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主体上并用于封盖所述槽内粘结剂的保护膜。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磁力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头块上的磁力开槽,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内并用于磁力吸引所述永磁铁片的电磁铁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上并通过所述固定块主体推动方式以用于通电连接所述电磁铁部的触发部,所述线头块上设有用于插入设置所述ptfe线的弯折型线槽。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触发部包括凸出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上的推动柱,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内侧的旋转安装板,以及中部铰接设置在所述旋转安装板上并通过接收所述推动柱推动力方式以用于推动触发所述电磁铁部的旋转板。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触发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上并用于限位固定所述推动柱的柱体套筒,所述推动柱两端为圆弧端,所述旋转板上两侧位置处设有分别用于磁力吸引固定所述推动柱和所述电磁铁部的旋转板磁铁片。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触发部还包括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与所述推动柱上并通过倾斜拉动所述旋转板方式以用于凸出顶起所述推动柱的拉簧。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磁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上的芯体安装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芯体安装板两侧位置处的电磁铁芯体和导电块,绕制在所述电磁铁芯体上的螺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上并通过所述触发部拨动方式以用于通电接触所述导电块的直流干电池。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磁铁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上并用于限位固定所述直流干电池的一对电池限位板,以及粘接设置在所述直流干电池的两个外露端角上并用于在所述旋转板磁铁片上进行磁力吸引固定所述电池端角套。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池限位板为中空板结构,所述电池端角套上设有用于在所述电池限位板中进行插接限位的端角套插板,所述电池端角套外侧为圆弧边,所述电磁铁芯体外环面上设有用于嵌入安装所述螺线圈的螺旋槽。

一种ptfe缝纫线的制备工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所述线头块上设置所述磁力开槽、电磁铁部、触发部以及挪动单元,在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永磁铁片、槽内粘结剂以及保护膜;

s2、将所述ptfe线插入所述弯折型线槽,并部分凸出在外;

s3靠近并接触所述线头块和所述固定块,使得所述触发部被推动触发,所述电磁铁部磁力吸引固定所述永磁铁片,此时所述ptfe线线头被夹紧,所述ptfe缝纫线制备完毕。

本发明通过在ptfe线上设置线头块、固定块、磁力单元以及挪动单元的方式,达到ptfe缝纫线方便使用的目的。本发明具有缝纫线线头固定结构简单有效,线头固定和解除固定操作方便快捷,以及线头固定效果好,线头好找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ptfe线与线头块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线头块以及固定块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电池端角套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两个旋转板磁铁片的使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电磁铁芯体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如附图1、2、3、4、5以及附图6所示,一种ptfe缝纫线及其制备工艺,包括ptfe线1,还包括用于插入设置所述ptfe线1的线头块2,粘接设置在绕线筒上的固定块3,设置在所述线头块2上并通过通电生磁方式以用于在所述固定块3上进行磁力吸引进而夹紧固定所述ptfe线1的磁力单元4,以及设置在所述线头块2上并用于缝纫针刺入后挪动操作的挪动单元6,所述挪动单元6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头块2上表面上的挪动连接框601,设置在所述挪动连接框601内侧面上的缝纫针卡合槽602,以及设置在所述缝纫针卡合槽602内环面上并用于磁力吸引固定所述缝纫针的环形磁铁块603,所述环形磁铁块603的内环面上粘接设有磁铁保护海绵604,所述缝纫针卡合槽602为弧形槽,开槽圆心角度数范围为200-320°。

在现有技术中,无论所述ptfe缝纫线还是其他缝纫线,在线没使用完的情况下需要再次使用时,往往会发生缝纫线散落、缠绕以及线头难找的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3设置在所述绕线筒上,所述线头块2固定所述ptfe缝纫线,使得所述ptfe缝纫线的线头被有效固定,进而避免了线体大量散乱缠绕的问题,下次使用时也只需要打开所述线头块2放出线头即可,另一方面,所述磁力单元4用于保证所述线头块2在所述固定块3上的有效固定,最终保证所述ptfe缝纫线的线头是一直被有效固定的,达到所述ptfe缝纫线有序高效使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所述挪动单元6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所述线头块2与所述固定块3用于夹紧固定所述ptfe线1,但是这两者由于体积较小,较难用手指拿捏,所以所述缝纫针通过所述挪动单元6,以插入后挑动的方式达到使用后挪动固定所述ptfe线1线头,以及需要再使用时挪动移开所述线头块2,取下所述ptfe线1线头的目的,保证本实施例中的所述ptfe线1具有夹紧固定和解除固定操作方便灵活的优点;

第二,所述缝纫针卡合槽602用于初步卡合所述缝纫针,并承受所述缝纫针挑动的力,而所述环形磁铁块603用于吸引固定铁质的所述缝纫针,保证所述缝纫针具有卡合槽卡入动作快,以及卡入后不易滑出的优点,保证挑动过程中所述的稳定性;

第三,所述环形磁铁块603如果与铁质的所述缝纫针多次直接接触摩擦后容易产生磁铁块碎屑,而所述磁铁保护海绵604分隔所述环形磁铁块603和所述缝纫针,使得所述环形磁铁块603具有磁力吸引固定效果好以及不易产生碎屑的双重优点。

所述固定块3包括固定块主体301,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主体301上的永磁铁片302,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主体301上的槽内粘结剂303,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主体301上并用于封盖所述槽内粘结剂303的保护膜30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3通过与所述线头块2的磁力吸引作用夹紧所述ptfe线1的线头,而所述槽内粘结剂303在所述固定块主体301需要粘接固定时涂在其下表面上,以保证在所述绕线筒上具有稳定固定效果,另一方面,所述ptfe缝纫线未使用时,所述固定块3就与所述线头块2相互吸引。

所述磁力单元4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头块2上的磁力开槽401,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内并用于磁力吸引所述永磁铁片302的电磁铁部402,以及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上并通过所述固定块主体301推动方式以用于通电连接所述电磁铁部402的触发部403,所述线头块2上设有用于插入设置所述ptfe线1的弯折型线槽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ptfe线1的线头插入所述弯折型线槽5后并凸出,以用于所述固定块3与所述线头块2相互夹紧固定,而所述触发部403接收所述固定块3推动后立即通电触发所述电磁铁部402,使得所述电磁铁部402电生磁,吸引所述永磁铁片302,保证所述固定块3与所述线头块2的有效夹紧状态,达到所述ptfe线1线头不易散开,方便寻找的优点。

所述触发部403包括凸出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上的推动柱403a,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内侧的旋转安装板403b,以及中部铰接设置在所述旋转安装板403b上并通过接收所述推动柱403a推动力方式以用于推动触发所述电磁铁部402的旋转板403c。所述触发部40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上并用于限位固定所述推动柱403a的柱体套筒403d,所述推动柱403a两端为圆弧端,所述旋转板403c上两侧位置处设有分别用于磁力吸引固定所述推动柱403a和所述电磁铁部402的旋转板磁铁片403e。所述触发部403还包括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与所述推动柱403a上并通过倾斜拉动所述旋转板403c方式以用于凸出顶起所述推动柱403a的拉簧403f。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部403的使用方法及优点如下:

第一,初始状态,所述拉簧403f呈伸缩状态,所述旋转板403c两端分别磁力吸引所述推动柱403a和所述电磁铁部402,而且所述推动柱403a处于向外顶出状态;

第二,所述ptfe线1穿过所述弯折型线槽5并保证线头凸出在外,接下来靠近所述固定块3和所述线头块2,使得所述固定块主体301向内推动所述推动柱403a,进而所述旋转板403c另一端翘起,拨动触发所述电磁铁部402,所述电磁铁部402吸引固定在所述固定块3上,达到夹紧所述ptfe线1线头以及位置固定的目的;

第三,所述ptfe线1需要取下再用时,克服所述电磁铁部402与所述永磁铁片302之间的吸引磁力,向上提起所述线头块2,此时所述推动柱403a失去推动力,所述拉簧403f失去拉力而回复收缩状态,所述电磁铁部402最终回到断路状态,所述线头块2方便取出而所述ptfe线1线头容易取下使用;

第四,在所述触发部403中,所述拉簧403f为内部力维持位置,通过所述旋转板403c的倾斜初始位置,保证所述推动柱403a具有凸出的初始状态,而所述电磁铁部402具有断路的初始状态。

所述电磁铁部402包括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上的芯体安装板402a,分别设置在所述芯体安装板402a两侧位置处的电磁铁芯体402b和导电块402c,绕制在所述电磁铁芯体402b上的螺线圈402d,以及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上并通过所述触发部403拨动方式以用于通电接触所述导电块402c的直流干电池402e。所述电磁铁部40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磁力开槽401上并用于限位固定所述直流干电池402e的一对电池限位板402f,以及粘接设置在所述直流干电池402e的两个外露端角上并用于在所述旋转板磁铁片403e上进行磁力吸引固定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所述电池限位板402f为中空板结构,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上设有用于在所述电池限位板402f中进行插接限位的端角套插板402h,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外侧为圆弧边。所述电磁铁芯体402b外环面上设有用于嵌入安装所述螺线圈402d的螺旋槽402i。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铁部402的使用方法及优点如下:

第一,初始状态,铁质的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的外侧圆弧边吸引在所述旋转板磁铁片403e上,所述直流干电池402e的两个电极与所述导电块402c分离,所述螺线圈402d上没有电流通过,其中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的外侧圆弧边可以保证所述直流干电池402e可以在所述旋转板403c上滑动,保证所述旋转板403c的旋转拨动能有效准换为所述直流干电池402e的线性滑动;

第二,所述旋转板403c旋转拨动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所述端角套插板402h深入插入所述电池限位板402f,最终所述直流干电池402e的两个电极抵在所述导电块402c上,所述螺线圈402d顺利电生磁,吸引所述永磁铁片302,达到所述线头块2有效夹紧所述ptfe线1线头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始终磁力吸引固定在所述旋转板磁铁片403e上;

第三,所述电池端角套402g为三面包围的套体,所述端角套插板402h插入所述电池限位板402f,使得所述直流干电池402e在空间内具有稳定固定的作用,避免两侧和前后的有害偏移;

第四,所述电磁铁芯体402b的材料为非导磁的塑料,配合所述螺旋槽402i仅仅用于绕制所述螺线圈402d。

一种ptfe缝纫线的制备工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所述线头块2上设置所述磁力开槽401、电磁铁部402、触发部403以及挪动单元6,在所述固定块3上设置永磁铁片302、槽内粘结剂303以及保护膜304;

s2、将所述ptfe线1插入所述弯折型线槽5,并部分凸出在外;

s3靠近并接触所述线头块2和所述固定块3,使得所述触发部403被推动触发,所述电磁铁部402磁力吸引固定所述永磁铁片302,此时所述ptfe线1线头被夹紧,所述ptfe缝纫线制备完毕。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头块2以及固定块3上的结构设置参照本实施例上述,未提交的连接细节均为现有结构,所述ptfe缝纫线在使用前所述触发部403处于触发状态,所述线头块2以及固定块3相互磁力吸引贴合,所述ptfe线1被所述线头块2以及固定块3相互夹紧。另一方面,所述槽内粘结剂303在所述ptfe线1使用前是封盖状态,在所述ptfe线1部分使用需要等下次再用时,将所述槽内粘结剂303打开进而粘接固定所述固定块3,最终达到所述ptfe线1线头固定并好找的目的,有效解决了现有缝纫线使用后散乱、缠绕以及线头不好找的问题。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