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纱喷嘴、接纱装置、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47621发布日期:2019-04-09 20:5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接纱喷嘴、接纱装置、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接纱喷嘴、具备接纱喷嘴的接纱装置、具备接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7-125932号公报所记载的接纱装置(捻接器)通过在将两根纱线的纱线端插入到接纱喷嘴内的状态下从空气供给路径向接纱喷嘴内沿着接纱喷嘴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喷射压缩空气,使接纱喷嘴内产生回转流,从而使两根纱线端彼此捻合来对两根纱线进行接纱。

在此,考虑如下情况:使用日本特开平7-125932号公报的接纱装置,来对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等具有伸缩性的芯纤维被包覆纤维覆盖而成的纱线(所谓的包芯丝)进行接纱。

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在使接纱喷嘴内产生了回转流时,两根包覆纤维彼此被捻合,从而两根纱线被接纱,但此时,两根纱线的芯纤维彼此未相连。因此,在该情况下,会在两根纱线的接纱部分形成没有芯纤维的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纱喷嘴、具有接纱喷嘴的接纱装置、具有接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在对具有伸缩性的芯纤维被包覆纤维覆盖而成的纱线进行接纱之际,能够在使包覆纤维彼此捻合的基础上,还使芯纤维彼此相连。

本发明的接纱喷嘴具备:接纱空间,该接纱空间沿第1方向延伸;纱线插入间隙,该纱线插入间隙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接纱空间连接,用于从所述第2方向向所述接纱空间插入纱线;以及多个喷射流路,该多个喷射流路用于向所述接纱空间内喷射压缩空气,所述接纱空间具有: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的第1空间;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的第2空间,该第2空间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空间分开地配置;以及第3空间,该第3空间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空间与所述第2空间之间,所述多个喷射流路具有:第1喷射流路,该第1喷射流路具有在所述第1空间的内壁面开口的第1喷射口,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从所述第1喷射口沿所述第1空间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延伸;第2喷射流路,该第2喷射流路具有在所述第2空间的内壁面开口的第2喷射口,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从所述第2喷射口沿所述第2空间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延伸;以及第3喷射流路,该第3喷射流路具有在所述第3空间的内壁面开口的第3喷射口,从所述第3喷射口沿与朝向所述纱线插入间隙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中,若在使具有伸缩性的芯纤维被包覆纤维覆盖而成的两根纱线位于接纱空间内的状态下,从第1喷射口和第2喷射口沿从接纱空间的内壁面的第1方向观察时的切线方向喷射压缩空气,则在接纱空间内产生回转流,两根纱线的包覆纤维彼此被捻合。另外,在本发明中,若从在第1方向上位于第1喷射口与第2喷射口之间的第3喷射口喷射压缩空气,则就两根纱线的芯纤维而言,在被从第3喷射口喷射的压缩空气吹飞而伸长了之后,由于本身的伸缩性而收缩,这样的伸缩反复进行,此时两根纱线的芯纤维的前端部彼此缠络。由此,能够使两根纱线的芯纤维彼此和包覆纤维彼此相连。

另外,在本发明中,从第3喷射口沿与朝向纱线插入间隙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喷射压缩空气,因此,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难以产生从接纱空间朝向纱线插入间隙的方向的空气的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接纱空间内的纱线穿过纱线插入间隙而向接纱空间之外飞出。

另外,本发明的接纱喷嘴还具备排气流路,该排气流路具有在所述第3空间的内壁面的与所述第3喷射口相对的部分开口的排气口。

在本发明中,从第3喷射口喷射的压缩空气主要被从排气流路排出,因此,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更加难以产生从接纱空间朝向纱线插入间隙的方向的空气的流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接纱空间内的纱线穿过纱线插入间隙而向接纱空间之外飞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接纱喷嘴中,所述排气口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3喷射口的开口面积大,在从所述第3喷射流路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所述第3喷射口的整体与所述排气口重叠。

在本发明中,在从第3喷射流路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第3喷射口的整体与排气口重叠,因此,从第3喷射口喷射的压缩空气易于从排气流路排出。因而,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更加难以产生从接纱空间朝向纱线插入间隙的空气的流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接纱空间内的纱线穿过纱线插入间隙而向接纱空间之外飞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接纱喷嘴中,所述第3喷射流路从所述第3喷射口沿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中任一个都正交的第3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中,来自第3喷射口的压缩空气的喷射方向(第3方向)与从接纱空间朝向纱线插入间隙的方向(第2方向)正交,因此,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更加难以产生从接纱空间朝向纱线插入间隙的空气的流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从第3喷射口向接纱空间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接纱空间内的纱线穿过纱线插入间隙而向接纱空间之外飞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接纱喷嘴中,所述第3空间在位于从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的中心通过的直线上的部分处,所述第3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的所述第3方向上的长度短。

在本发明中,第3喷射口在第3方向的长度变短的第3空间的内壁面开口,因此,在从第3喷射口沿第3方向喷射了压缩空气时,第3空间内的两根纱线的芯纤维彼此难以分离,能够使两根纱线的芯纤维的前端部彼此易于缠络。

另外,在本发明的接纱喷嘴中,在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第3空间延伸到比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的中心靠与所述纱线插入间隙相反的一侧的槽底部,所述第3喷射口在所述第3空间的内壁面中的、在所述第2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的中心与槽底部之间的部分开口。

在第2方向上,第3喷射口在第3空间的内壁面的、位于第1空间和第2空间的中心与槽底部(从纱线插入间隙分开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开口,该槽底部位于与纱线插入间隙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从第3喷射口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接纱空间内的纱线穿过纱线插入间隙而向接纱空间的外部飞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接纱喷嘴中,所述槽底部是内壁面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圆弧状的圆弧状端部,所述第3空间在所述圆弧状端部与所述纱线插入间隙之间具有直线部,该直线部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且内壁面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所述第3喷射口在所述直线部的内壁面开口。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槽底部的内壁面设为从第1方向观察时呈圆弧状,在利用从第1喷射口、第2喷射口喷射的压缩空气在接纱空间内产生了回转流时,第3空间内的纱线沿着圆弧状端部的内壁面顺利地移动。另外,由于第3喷射口在直线部的沿第2方向延伸的内壁面开口,所以在从第3喷射口沿第3方向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所喷射的压缩空气难以与圆弧状端部的内壁面碰撞,能够防止由于从第3喷射口喷射的压缩空气而在接纱空间内产生不需要的回转流。

另外,在本发明的接纱喷嘴中,所述第3喷射口在所述第3空间的内壁面的、在从所述第3喷射流路的延伸方向观察时与导入到所述接纱空间的纱线重叠的部分开口。

在本发明中,从第3喷射口直接向第3空间内的纱线喷射压缩空气,因此,纱线易于被从第3喷射口喷射的压缩空气吹飞,能够使两根纱线的芯纤维的前端部彼此可靠地缠络。

本发明的接纱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接纱喷嘴。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接纱装置;喂纱部,该喂纱部能够供给纱线;以及卷绕部,该卷绕部配置于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喂纱部分开的位置,卷绕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所述接纱装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

本发明的接纱方法是在接纱喷嘴内对两根纱线进行接纱的接纱方法,该两根纱线是具有伸缩性的芯纤维被包覆纤维覆盖而成的纱线,其中,所述接纱喷嘴具有:接纱空间,该接纱空间沿第1方向延伸;以及纱线插入间隙,该纱线插入间隙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接纱空间连接,用于从所述第2方向向所述接纱空间插入纱线,所述接纱空间具有: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的第1空间;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的第2空间,该第2空间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空间分开地配置;以及第3空间,该第3空间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空间与所述第2空间之间,沿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的所述第1空间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向所述第1空间内喷射压缩空气,沿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的所述第2空间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向所述第2空间内喷射压缩空气,从而在所述接纱空间内产生回旋流,使所述两根纱线的包覆纤维彼此捻合,同时,沿与朝向所述纱线插入间隙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向所述第3空间内喷射压缩空气,从而使所述两根纱线的所述芯纤维彼此缠络。

在本发明中,能够使两根纱线的芯纤维彼此和包覆纤维彼此相连。另外,能够防止因从第3喷射口喷射的压缩空气而导致接纱空间内的纱线穿过纱线插入间隙而向接纱空间之外飞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构成自动络纱机的卷绕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接纱装置的概略结构图,(a)表示即将由切断器切断纱线之前的状态,(b)表示纱线端被导入到解捻管后的状态,(c)表示解捻后的纱线端被导入到接纱喷嘴后的状态。

图4的(a)是接纱装置的接纱部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图4的(a)拆卸掉接纱喷嘴后的喷嘴模块的立体图。

图5的(a)是接纱喷嘴的立体图,图5的(b)是从与图5的(a)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接纱喷嘴的立体图。

图6的(a)是图5的(a)、(b)的a-a线剖视图,图6的(b)是图5的(a)、(b)的b-b线剖视图,图6的(c)是图5的(a)、(b)的c-c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自动络纱机>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备:多个卷绕单元2(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该多个卷绕单元2沿着一个方向排列;落纱装置3,该落纱装置3设置成沿着这些多个卷绕单元2在它们的排列方向上移动自由;机台控制装置4,该机台控制装置4进行自动络纱机1整体的控制。此外,以下,将多个卷绕单元2所排列的图1的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近前侧设为“前侧”、将里侧设为“后侧”来进行说明。

自动络纱机1构成为,从机台控制装置4向针对各卷绕单元2单独地设置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发送信号,在各个卷绕单元2中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q而形成卷装p。另外,在某一卷绕单元2中形成了满卷的卷装p时,落纱装置3移动到与该卷绕单元2相对的位置,将满卷的卷装p更换成空的卷绕管q。另外,机台控制装置4对各卷绕单元2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进行自动络纱机1整体的动作状态的监视、动作参数的设定、存储等。

接着,对各卷绕单元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卷绕单元2一边使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横动一边将其卷绕于卷绕管q而形成卷装p。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y是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等具有伸缩性的芯纤维被包覆纤维覆盖而成的所谓的包芯丝。

如图2所示,卷绕单元2具有:喂纱部11,该喂纱部11将喂纱纱管b的纱线y以能够供给的状态保持;纱线处理执行部12,该纱线处理执行部12对从保持于喂纱部11的喂纱纱管b退绕后的纱线y进行各种处理;以及卷绕部13,该卷绕部13将由纱线处理执行部12处理后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q而形成卷装p。喂纱部11、纱线处理执行部12、以及卷绕部13按照此顺序从下向上排列配置。

喂纱部11具有:纱管保持部15,该纱管保持部15保持喂纱纱管b;和退绕辅助装置16,该退绕辅助装置16对来自喂纱纱管b的纱线y的退绕进行辅助。退绕辅助装置16具有从上方盖于喂纱纱管b的筒体29。筒体29通过未图示的马达而升降。在退绕辅助装置16中,随着进行纱线y的退绕而使筒体29下降,从而限制退绕中的纱线y的鼓起(气圈),使纱线y的张力稳定。

卷绕部13具备:摇架14,该摇架14将卷绕管q以旋转自由的方式把持;和横动卷筒18。横动卷筒18被未图示的卷筒马达旋转驱动。另外,在横动卷筒18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18a,构成为利用该横动槽18a使纱线y横动。并且,横动卷筒18一边利用横动槽18a使纱线y横动,一边在与形成于卷绕管q的卷装p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卷装p通过与横动卷筒18之间的接触摩擦而向卷绕方向旋转,从喂纱纱管b退绕后的纱线y被卷绕于卷绕管q。

配置于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的纱线处理执行部12具有纱线检测器19、张力施加装置20、接纱装置21、清纱器22。

纱线检测器19配置于退绕辅助装置16与张力施加装置20之间,对移动的纱线y的有无进行检测。

张力施加装置20用于对移动的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在图2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有所谓的门式的张力施加装置20。在门式的张力施加装置20中,多个固定门体20a和多个可动门体20b沿着上下方向交替地配置。并且,通过对多个可动门体20b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对在固定门体20a与可动门体20b之间移动的纱线y施加张力。

接纱装置21在通过随后说明的清纱器22检测到纱疵并通过切断器22a切断了纱线y时、纱线在卷装卷绕中断开或喂纱纱管b的纱线用完而更换喂纱纱管b时等、通过清纱器22未检测到纱线y时,对喂纱纱管b侧(喂纱部11侧)的纱线y1与卷装p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y2进行接纱。

在接纱装置21的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有:捕捉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1并向接纱装置21引导的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捕捉卷装p侧的纱线y2并向接纱装置21引导的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能够以轴23a为中心旋转,并且通过被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而向上下旋转。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也是能够以轴24a为中心旋转的结构,通过被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而向上下旋转。另外,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分别与未图示的吸引源连接。

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在其前端部具有对喂纱部11侧的纱线y1的纱线端进行吸引而进行捕捉的吸引部23b。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在下方的位置处在利用吸引部23b捕捉了纱线y1的纱线端部的状态下向上方旋转而将纱线y1向接纱装置21引导。

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在其前端部具有对卷绕部13侧的纱线y2的纱线端进行吸引而进行捕捉的吸嘴24b。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首先从下方向上方旋转,使吸嘴24b位于卷装p与横动卷筒18的切点附近,从而对附着于卷装p的表面的纱线y2的纱线端进行吸引而进行捕捉。然后,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在纱线y2的纱线端的捕捉后从上方向下方旋转,从而将捕捉到的纱线y2向接纱装置21引导。

接纱装置21使由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引导来的纱线y1的纱线端部和由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来的纱线y2的纱线端部相连而成为1根纱线y。随后详细地说明接纱装置21的结构、动作等。

清纱器22始终取得移动的纱线y的粗细的信息,基于该纱线y的粗细的信息将纱线y所包含的粗细粗达一定程度以上的异常部分检测为纱疵。另外,在清纱器22附属设置有切断器22a,在由清纱器22检测到纱疵时,切断器22a立即切断纱线y。

<接纱装置>

接着,详细地说明接纱装置21。如图3的(a)~(c)所示,接纱装置21具备解捻部31、接纱部32、上侧引导板33、下侧引导板34、聚纱杆35a、35b、以及止捻引导件36a、36b。

解捻部31用于对纱线y1、y2的纱线端进行解捻。解捻部31具有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两根解捻管41a、41b。解捻管41a、41b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在顶端部(前端部)和基端部(后端部)开口。另外,在解捻管41a、41b的内壁面开口有用于喷射压缩空气的喷射孔42。若压缩空气流从喷射孔42喷射,则在解捻管41a、41b内产生从顶端部朝向基端部的空气流。在该空气流的作用下,在解捻管41a、41b的顶端部侧产生吸引流,能够利用该吸引流吸引纱线y1、y2的纱线端。通过该从顶端部朝向基端部的空气流,解捻管41a内的纱线y1的纱线端和解捻管41b内的纱线y2的纱线端在各管的内部剧烈地移动。通过该移动,各纱线端与各解捻管的内壁碰撞,在其冲击和空气流的作用下,能够使导入到解捻管41a内的纱线y1的纱线端的包覆纤维、以及导入到解捻管41b内的纱线y2的纱线端的包覆纤维解捻。

接纱部32用于进行纱线y1的纱线端与纱线y2的接纱。随后详细地说明接纱部32。

上侧引导板33配置于比解捻部31和接纱部32靠上方的位置。在上侧引导板33形成有供纱线y1导入的引导槽51a和供纱线y2导入的引导槽52a。引导槽51a和引导槽52a沿左右方向(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引导槽52a位于比引导槽51a靠右侧(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并且,在纱线y1、y2被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到接纱装置21时,纱线y1被从前方向引导槽51a导入,纱线y2被从前方向引导槽52a导入。

另外,在上侧引导板33设置有切断器53a和夹紧部54a。切断器53a相对于引导槽51a设置。夹紧部54a相对于引导槽52a设置。

下侧引导板34配置于比解捻部31和接纱部32靠下方的位置。在下侧引导板34形成有供纱线y1导入的引导槽51b和供纱线y2导入的引导槽52b。引导槽51b和引导槽52b沿左右方向(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引导槽52b位于比引导槽51b靠右侧(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引导槽51b、52b分别位于引导槽51a、52a的大致正下方。并且,在纱线y1、y2被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到接纱装置21时,纱线y1被从前方向引导槽51b导入,纱线y2被从前方向引导槽52b导入。

另外,在下侧引导板34设置有切断器53b和夹紧部54b。切断器53b相对于引导槽52b设置。夹紧部54b相对于引导槽51b设置。

聚纱杆35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解捻管41a与上侧引导板33之间。聚纱杆35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解捻管41b与下侧引导板34之间。聚纱杆35a和聚纱杆35b一体地形成,通过向后方移动,而被按压于由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到接纱装置21的纱线y1、y2。聚纱杆35a、35b所按压的纱线y1、y2弯曲。

止捻引导件36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解捻管41a与接纱部32之间。止捻引导件36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解捻管41b与接纱部32之间。止捻引导件36a和止捻引导件36b一体地形成。另外,止捻引导件36a、36b与聚纱杆35a、35b连结,能够与聚纱杆35a、35b一起移动。不过,在接纱装置21设置有限制止捻引导件36a、36b的移动的未图示的止挡件,在止捻引导件36a、36b的移动被止挡件限制的状态下,即使聚纱杆35a、35b移动,止捻引导件36a、36b也不移动。如随后说明那样,在使接纱部32中的纱线y1和纱线y2的包覆纤维彼此捻合之际,止捻引导件36a与纱线y2接触,止捻引导件36b与纱线y1接触。由此,能够防止捻度向纱线y2的比止捻引导件36a靠上侧的部分、以及纱线y1的比止捻引导件36b靠下侧的部分传递。

<接纱部>

接着,说明接纱部32。如图4~图6所示,接纱部32具备接纱喷嘴61和喷嘴模块62。

接纱喷嘴61是一边的长度为12mm左右的大致立方体形状的部件。接纱喷嘴61具有接纱空间71、纱线插入间隙72、第1喷射流路73、第2喷射流路74、第3喷射流路75、排气流路76、切缺部77等。

接纱空间71形成于接纱喷嘴61的、前后方向(本发明的“第2方向”)和左右方向(本发明的“第3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接纱空间71沿上下方向(本发明的“第1方向”)贯穿接纱喷嘴61。接纱空间71具有第1空间71a、第2空间71b、以及第3空间71c。

第1空间71a形成接纱空间71中的包括上端在内的上侧的部分。第1空间71a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成为直径3mm~4mm程度的圆形,上下方向的长度为5mm左右。第2空间71b形成接纱空间71中的包括下端在内的下侧的部分。第2空间71b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成为直径与第1空间71a的直径相同的圆形,与第1空间71a完全重叠。另外,第2空间71b也与第1空间71a同样地上下方向的长度为5mm左右。

第3空间71c形成接纱空间71中的第1空间71a与第2空间71b之间的部分,将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连接。第3空间71c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为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直径短的2mm左右,与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重叠。由此,第3空间71c在位于从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中心t通过的、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直线上的部分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短。另外,第3空间71c在前后方向上在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全长范围内延伸。由此,第3空间71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中心t靠后侧(与纱线插入间隙7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槽底部71c1。另外,槽底部71c1成为内壁面在俯视时呈圆弧状的圆弧状端部。另外,第3空间71c中的、位于槽底部71c1与纱线插入间隙72之间的部分成为直线部71c2,该直线部71c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内壁面与前后方向平行。另外,第3空间71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为2mm左右。

纱线插入间隙72形成于接纱喷嘴61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纱线插入间隙72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接纱喷嘴61,后端部与接纱空间71的前端部连接,前端部在接纱喷嘴61的前端面开口。由此,在纱线y1、y2被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到接纱装置21时,纱线y1、y2被从前方经由纱线插入间隙72插入至接纱空间71。另外,纱线插入间隙7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与第3空间71c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同的2mm左右。

另外,接纱喷嘴61的前端面成为以越是朝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则越朝向后侧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引导面61a。由此,在纱线y1、y2被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到接纱装置21时,纱线y1、y2被沿着引导面61a引导到纱线插入间隙72。

如图6的(a)所示,第1喷射流路73具有直径是1.4mm左右的第1喷射口73a,该第1喷射口73a在接纱空间71的第1空间71a的、位于紧挨着第1空间71a与纱线插入间隙72的连接部分的左侧的部分的内壁面开口。并且,第1喷射流路73从第1喷射口73a沿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第1空间71a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延伸。如图6的(c)所示,第2喷射流路74具有直径是1.4mm左右的第2喷射口74a,该第2喷射口74a在接纱空间71的第2空间71b的、位于紧挨着第2空间71b与纱线插入间隙72的连接部分的右侧的部分的内壁面开口。并且,第2喷射流路74从第2喷射口74a沿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第2空间71b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延伸。上述切线方向也可以并不准确地与内壁面的切线的方向相同,设置成与切线大致相同的方向即可。具体而言,只要是在第1空间71a、第2空间71b内会产生空气的回转流的方向即可。

如图6的(b)所示,第3喷射流路75具有直径是0.5mm~1mm程度的第3喷射口75a,该第3喷射口75a在接纱空间71的第3空间71c的直线部71c2中的、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中心t靠后侧(与纱线插入间隙72相反的一侧)的槽底部71c1的左侧的内壁面开口。并且,第3喷射流路75从第3喷射口75a向左侧延伸。即,第3喷射流路75从第3喷射口75a沿与朝向纱线插入间隙72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另外,第3喷射流路75的延伸方向也与从上下方向观察的第3空间71c(直线部71c2)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前后方向)不同。

排气流路76具有直径是1.2mm~1.5mm程度的排气口76a,该排气口76a在接纱空间71的第3空间71c的直线部71c2中的、与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中心t相比位于后侧的部分的右侧的内壁面开口。由此,排气口76a的直径比第3喷射口75a的直径(开口面积)大,从第3喷射流路所延伸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第3喷射口75a的整体与排气口76a重叠。并且,排气流路76从排气口76a向右侧延伸。

切缺部77在接纱喷嘴61的左端面、右端面以及后端面上形成。更详细地说明,就切缺部77的在接纱喷嘴61的左端面形成的部分而言,在接纱喷嘴61的左端面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中延伸。并且,第1喷射流路73的与第1喷射口7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第3喷射流路75的与第3喷射口75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接纱喷嘴61的左端面的、形成有切缺部77的部分开口。

另外,就切缺部77的在接纱喷嘴61的右端面形成的部分而言,在接纱喷嘴61的右端面的下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上延伸。并且,第2喷射流路74的与第2喷射口7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接纱喷嘴61的右端面的形成有切缺部77的部分开口。另外,排气流路76的与排气口76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接纱喷嘴61的右端面的、比形成有切缺部77的部分靠上方的部分开口。另外,就切缺部77的在接纱喷嘴61的后端面形成的部分而言,在接纱喷嘴61的后端面的左右方向的全长上延伸,将切缺部77的在接纱喷嘴61的左端面形成的部分和在右端面形成的部分连接起来。

如图4的(a)、(b)所示,喷嘴模块62是以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具有喷嘴收容部81、空气供给流路82、以及大气连通部83。

喷嘴收容部81设置于喷嘴模块62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上端、下端以及前端开口。喷嘴收容部81是收容接纱喷嘴61的部分,若接纱喷嘴61被收容于喷嘴收容部81,则接纱喷嘴61的左端面、右端面以及前端面与喷嘴收容部81的壁面接触,切缺部77被喷嘴模块62的成为喷嘴收容部81的壁的部分覆盖。另外,在喷嘴模块62的前端面形成有引导面62a。引导面62a在接纱喷嘴61被收容到喷嘴收容部81的状态下位于引导面61a的延长面上,以越是朝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则越朝向后侧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另外,引导面62a和引导面61a的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由此,在纱线y1、y2被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到接纱装置21时,纱线y1、y2被沿着引导面61a、62a引导到纱线插入间隙72。

空气供给流路82形成于喷嘴模块62的比喷嘴收容部81靠左侧的部分。如图4的(b)、图6的(b)所示,空气供给流路82沿相对于左右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延伸,左端在喷嘴模块62的左端面开口,右端在喷嘴收容部81的左侧的壁面开口。由此,在接纱喷嘴61被收容到喷嘴收容部81的状态下,空气供给流路82的右端与切缺部77连接。另外,在喷嘴模块62的左端面开口的、空气供给流路82的左端与未图示的压缩空气源连接。由此,能够从空气供给流路82向切缺部77供给压缩空气。并且,当向切缺部77供给压缩空气时,从第1喷射流路73的第1喷射口73a、第2喷射流路74的第2喷射口74a、以及第3喷射流路75的第3喷射口75a向接纱空间71内喷射压缩空气。

大气连通部83形成于位于喷嘴模块62的紧挨着喷嘴收容部81的右侧的部分。大气连通部83的上端在喷嘴模块62的上表面开口,左端与喷嘴收容部81连接。由此,当接纱喷嘴61被收容于喷嘴收容部81时,大气连通部83连接于排气流路76的与排气口76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排气流路76经由大气连通部83与大气连通。此外,大气连通部83在上下方向上未与切缺部77的、在接纱喷嘴61的左端面形成的部分重叠。即,大气连通部83未与切缺部77连接。

<接纱动作>

接着,说明利用接纱装置21进行纱线y1和纱线y2的接纱的接纱动作。如上所述,当通过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将纱线y1、纱线y2引导至接纱装置21时,纱线y1、y2穿过纱线插入间隙72而被导入接纱空间71。另外,纱线y1也被导入引导槽51a、52a。另一方面,纱线y2也被导入引导槽51b、52b。在该状态下,接纱装置21使聚纱杆35a、35b向后方移动而按压于纱线y1、y2,由此,如图3的(a)所示,使纱线y1、y2的、上侧引导板33与接纱喷嘴61之间的部分、以及下侧引导板34与接纱喷嘴61之间的部分分别弯曲。

接下来,在使夹紧部54b把持被导入到引导槽51b的纱线y1的基础上,使切断器53a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51a的纱线y1。另外,与此同时,在使夹紧部54a把持被导入到引导槽52a的纱线y2的基础上,使切断器53b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52b的纱线y2。于是,如图3的(b)所示,被切断后的纱线y1的纱线端通过被吸入至解捻管41a而导入至解捻管41a,被切断后的纱线y2的纱线端通过被吸入至解捻管41b而导入至解捻管41b。

在此,在由清纱器22检测到纱疵且通过切断器22a切断了纱线y时,纱疵残存于纱线y2,但由于此时的切断器53b对纱线y2的切断,残存于纱线y2的纱疵被去除。

接下来,从解捻管41a、41b的喷射孔42喷射压缩空气而在解捻管41a、41b内产生空气流,从而使解捻管41a、41b内的纱线y1、y2的纱线端的包覆纤维解捻。

接下来,使聚纱杆35a、35b进一步向后方移动。于是,如图3的(c)所示,解捻后的纱线y1、y2的纱线端被从解捻管41a、41b拉出,而且,被导入至接纱空间71。并且,在解捻后的纱线y1、y2的纱线端被导入至接纱空间71的状态下,通过从空气供给流路82向切缺部77供给压缩空气,使压缩空气从第1喷射流路73的第1喷射口73a、第2喷射流路74的第2喷射口74a、以及第3喷射流路75的第3喷射口75a向接纱空间71内同时喷射。由此,对纱线y1和纱线y2进行接纱。通过将来自第1喷射流路73的第1喷射口73a、第2喷射流路74的第2喷射口74a、以及第3喷射流路75的第3喷射口75a的压缩空气的喷射时刻设为相同,能够使接纱周期最短。不过,也可以是,根据纱线的种类、接纱时的外观的紊乱而使来自各喷射口的压缩空气的喷射时刻错开,使与纱线的种类相应的最佳的接纱和优异的外观优先。

更详细地说明,从第1喷射口73a向第1空间71a沿着第1空间71a的内壁面的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切线方向喷射压缩空气,并且,从第2喷射口74a向第2空间71b沿着第2空间71b的内壁面的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切线方向喷射压缩空气,由此在接纱空间71内产生回转流,纱线y1和纱线y2的包覆纤维彼此被捻合。另外,此时,止捻引导件36a、36b与纱线y1、y2接触,从而防止捻度向纱线y1的比止捻引导件36b靠下侧的部分、以及纱线y2的比止捻引导件36a靠上侧的部分传递。

另外,通过从第3喷射口75a向第3空间71c沿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喷射压缩空气,第3空间71c内的纱线y1、y2的芯纤维在被从第3喷射口75a喷射的压缩空气从左侧朝向右侧吹飞而伸长了之后,由于本身的伸缩性而收缩,这样的伸缩反复进行。并且,此时,第3空间71c内的纱线y1、y2的芯纤维的前端部彼此缠络而相连。

另外,此时,由于第3空间71c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所以在从第3喷射口75a喷射了压缩空气时,第3空间71c内的、纱线y1和纱线y2难以分离。由此,能够使纱线y1和纱线y2的芯纤维的前端部彼此易于缠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3喷射口75a向第3空间71c沿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喷射压缩空气,该方向是与从第3喷射口75a朝向纱线插入间隙72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而且,该方向与从接纱空间71朝向纱线插入间隙72的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由此,在从第3喷射口75a向第3空间71c喷射了压缩空气时,难以产生从接纱空间71朝向纱线插入间隙72的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在从第3喷射口75a向第3空间71c喷射了压缩空气时,能够防止接纱空间71内的纱线y1、y2穿过纱线插入间隙72而向接纱空间71的外侧飞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喷射流路75的第3喷射口75a与排气流路76的排气口76a相对。而且,排气口76a的开口面积比第3喷射口75a的开口面积大,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第3喷射口75a的整体与排气口76a重叠。由此,从第3喷射口75a喷射到第3空间71c的压缩空气主要从排气流路76流出,从而更加难以产生从接纱空间71朝向纱线插入间隙72的空气的流动。由此,在从第3喷射口75a向第3空间71c喷射了压缩空气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接纱空间71内的纱线y1、y2穿过纱线插入间隙72而向接纱空间71的外侧飞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空间71c延伸到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中心t靠后侧(与纱线插入间隙72相反的一侧)的槽底部71c1,第3喷射口75a在直线部71c2的比中心t靠后侧的部分开口。由此,第3喷射口75a与纱线插入间隙72远离,在从第3喷射口75a向第3空间71c喷射了压缩空气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接纱空间71内的纱线y1、y2穿过纱线插入间隙72而向接纱空间71的外侧飞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喷射口75a不是在槽底部(圆弧状端部)71c1的圆弧状的内壁面开口,而是在直线部71c2的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内壁面开口,从第3喷射口75a与左右方向平行地喷射压缩空气。因此,在从第3喷射口75a喷射了压缩空气时,所喷射的压缩空气难以与槽底部(圆弧状端部)71c1的圆弧状的内壁面碰撞。由此,能够使得不易因从第3喷射口75a喷射的压缩空气而在第3空间71c产生不需要的回转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聚纱杆35a、35b使纱线y1、y2弯曲,因此,接纱空间71内的纱线y1、y2位于接纱空间71的后端部。因而,只要将第3喷射口75a设置于上述这样的位置,从第3喷射流路75所延伸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第3喷射口75a就与第3空间71c内的纱线y1、y2重叠。由此,从第3喷射口75a喷射的压缩空气被向第3空间71c内的纱线y1、y2直接喷射,第3空间71c内的纱线y1、y2易于被从第3喷射口75a喷射的压缩空气吹飞。其结果,易于产生上述那样的纱线y1、y2的芯纤维的伸缩,纱线y1与纱线y2的芯纤维的前端部彼此易于缠络。

并且,由此,在对纱线y1和纱线y2进行了接纱时,纱线y1与纱线y2的芯纤维彼此、以及包覆纤维彼此分别相连。由此,能够使得在纱线y1与纱线y2的接纱部分不会形成芯纤维不存在的部分。另外,此时,由于纱线y1与纱线y2的芯纤维的端部彼此缠络而相连,所以纱线y1的芯纤维的前端部不会相对于纱线y1与纱线y2的接纱部分向上方且向与纱线的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纱线y2的芯纤维的前端部不会相对于纱线y1与纱线y2的接纱部分向下方且向与纱线的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伸出。并且,在如上述那样进行了接纱之后,使聚纱杆35a、35b和止捻引导件36a、36b返回至与纱线y分开的最初位置,使卷绕部13的卷绕再次开始。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记载于权利要求书,就可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从第3喷射流路75所延伸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第3喷射口75a与导入到第3空间71c的纱线y1、y2重叠,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第3喷射流路75所延伸的左右向观察时,第3喷射口75a不与导入到第3空间71c的纱线y1、y2重叠。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3喷射口75a在第3空间71c的直线部71c2的、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中心t靠后侧的部分的内壁面开口,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3喷射口75a也可以在第3空间71c的槽底部(圆弧状端部)71c1的圆弧状的内壁面开口。

进而,第3喷射口75a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第3空间71c的、与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中心t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中心t靠前侧(纱线插入间隙72侧)的部分的内壁面开口。另外,在该情况下,第3空间71c不限于延伸到比中心t靠后侧的位置,至少延伸到第3喷射口75a开口的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3空间71c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3空间71c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与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相同的圆形,与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完全重叠。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是相同的形状,完全重叠,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在左右方向上偏离,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局部地重叠。或者,第1空间71a和第2空间71b的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也可以互不相同。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3喷射流路75从第3喷射口75a向左右方向延伸,但并不限于此。第3喷射流路75也可以从第3喷射口75a向与朝向纱线插入间隙72的方向不同的其他方向延伸。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排气口76a的开口面积比第3喷射口75a的开口面积大,从第3喷射流路75所延伸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第3喷射口75a的整体与排气口76a重叠,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仅第3喷射口75a的一部分与排气口76a重叠。另外,在该情况下,排气口76a的开口面积也可以是第3喷射口75a的开口面积以下。另外,排气流路76的排气口76a也可以不与第3喷射口75a相对。进而,也可以不在接纱喷嘴61设置排气流路76。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第3喷射口75a。在该情况下,可以是排气口76a也同样地设置多个,也可以是从多个第3喷射口75a喷射的压缩空气向单一的排气口76a流动。

另外,以上对将本发明适用于自动络纱机的卷绕单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本发明适用于具备纺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多个作业用台车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