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气流型竹节纱的纺纱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3055发布日期:2019-02-26 20:01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纱工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仿气流型竹节纱的纺纱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装面料的追求也趋向时尚、个性和多样化。竹节纱作为目前一种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的花式纱,在机织物和针织物上都得到广泛应用。因其风格独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竹节纱装置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才推广使用,早期的竹节纱装置是通过电磁离合器的吸合断开来控制罗拉转动,达到纺织竹节纱的目的,竹节长度、粗度不容易控制且调整范围小,由于电磁离合器在长期连续生产中频繁吸合,所以故障率高,易产生坏纱。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90年代开始出现由步进电机和可编程控制器单独控制细纱罗拉转速的竹节纱装置,这种装置输入5组竹节参数,纺纱过程中自动组合成25组竹节,进行循环性生产,不能纺织真正意义的随机分布的无规律竹节纱。2000年以来数字化伺服电机竹节纱装置得到大面积推广,可编程控制程序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可对罗拉转速进行“毫米”、“毫秒”级控制,能够生产有、无规律竹节纱,并具有竹节参数专家算法系统和工艺贮存、调用功能,ccz—ⅳ型伺服电机竹节纱装置就属于这一类。目前最新的竹节纱装置已具有cad仿真功能,可在触摸屏上模拟显示布面纬向竹节分布位置效果图,便于快速确认或修改工艺,保证布面竹节分布均匀自然。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一种仿气流型竹节纱的纺纱工艺来改善此类存在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仿气流型竹节纱的纺纱工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仿气流型竹节纱的纺纱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选材仿气流型竹节纱的原料:主要配棉指标如下:技术等级:3.4级,主体长度;27.8mm,细度:6120公支,断裂比强度:21.8,短绒率:12.7%,含杂率:2.3%,含水率:7.5%;s2,选工艺设备为:(fa002-fa006c-fa104-fa022-fa106-fa141)开清棉机组-fa201型梳棉机-fa311型并条机-bd200sn型气流纺纱机;s3,制定纺纱工序:开清棉工序-梳棉工序-并条工序-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s4:具体操作流程:条子—喂给喇叭(喂给集束器)—喂给罗拉与喂给板—分梳辊—排杂区—下输棉通道—上输棉通道—纺纱杯—阻捻盘—引纱管及阻捻装置—引纱罗拉及皮辊—过丝器及断纱传感器—张力弓—导纱器—卷绕成纱—筒子。优选的,所述s3,开清棉工序:采用“薄喂、多松、少打”的工艺原则。优选的,所述s3,梳棉工序:采用“紧隔距、多分梳、少损伤、轻定量、小张力”的工艺原则。优选的,所述s3,并条工序:采用“中速度、紧隔距、轻定量、顺牵伸、重加压”的工艺原则,总牵伸倍数头并为7.8倍,二并为8.6倍,后区牵伸倍数头并控制在1.56倍,二并控制在1.37倍,熟条标准干重选择为21.8g/5m。优选的,所述s3,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采用“中捻度、中引速、快分梳”的工艺原则,并注意转杯真空度与分梳棍的转速之间的合理配置。优选的,所述s2,气流纺纱机的工作环境温度要求为18℃-28℃,相对湿度要求为55%-65%。优选的,所述s3,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如下:基纱特数:83.1tex,捻度:54捻/10cm,转杯速度:29000r/min,分梳辊速度:7800r/min,引纱速度:80m/min,竹节间距:720~1370mm,竹节长度:220~310mm,粗节倍数:1.8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既可以用于机织物,也可以用于针织物,由于竹节大小和分布的不同加上织造工艺的变化,织物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风格,用做衣着织物或装饰织物时,花型突出,立体感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本发明技术适应高附加值织物的需求,且在生产过程中还能减少用棉等级,可为纺织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3.开清棉工序采用“薄喂、多松、少打”的工艺原则,提高各开清点的开松度,充分分解纤维,开清点尘棒隔距适当放大,多排杂质,提高凝棉器的尘笼转速和吸风量,以排除尘屑。4.梳棉工序采用“紧隔距、多分梳、少损伤、轻定量、小张力”的工艺原则,采用紧隔距有利于纤维分梳伸直和提高平行度,减少纤维相互搓捻扭结,使纤维在棉网中有较好的定向性,为了减少纤维损伤,适当降低刺棍的转速,采用低刀小角度和适当提高盖板速度,有利于短绒杂质的排除。5.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采用“中捻度、中引速、快分梳”的工艺原则,适当加重喂入罗拉压力,使之加强分梳作用,适当放大喂入罗拉钳口与分梳棍的隔距,以减少纤维损伤,适当降低转杯速度,可减少断头。本发明中,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发明通过特定的原料、工艺以及流程可制造出符合标准的仿气流型竹节纱,并且可产生不同的风格,并可降低成本,创造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一种仿气流型竹节纱的纺纱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选材仿气流型竹节纱的原料:主要配棉指标如下:技术等级:3.4级,主体长度;27.8mm,细度:6120公支,断裂比强度:21.8,短绒率:12.7%,含杂率:2.3%,含水率:7.5%;s2,选工艺设备为:(fa002-fa006c-fa104-fa022-fa106-fa141)开清棉机组-fa201型梳棉机-fa311型并条机-bd200sn型气流纺纱机;s3,制定纺纱工序:开清棉工序-梳棉工序-并条工序-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s4:具体操作流程:条子—喂给喇叭(喂给集束器)—喂给罗拉与喂给板—分梳辊—排杂区—下输棉通道—上输棉通道—纺纱杯—阻捻盘—引纱管及阻捻装置—引纱罗拉及皮辊—过丝器及断纱传感器—张力弓—导纱器—卷绕成纱—筒子。所述s3,开清棉工序:采用“薄喂、多松、少打”的工艺原则,提高各开清点的开松度,充分分解纤维,开清点尘棒隔距适当放大,多排杂质,提高凝棉器的尘笼转速和吸风量,以排除尘屑。所述s3,梳棉工序:采用“紧隔距、多分梳、少损伤、轻定量、小张力”的工艺原则,采用紧隔距有利于纤维分梳伸直和提高平行度,减少纤维相互搓捻扭结,使纤维在棉网中有较好的定向性,为了减少纤维损伤,适当降低刺棍的转速,采用低刀小角度和适当提高盖板速度,有利于短绒杂质的排除。所述s3,并条工序:采用“中速度、紧隔距、轻定量、顺牵伸、重加压”的工艺原则,总牵伸倍数头并为7.8倍,二并为8.6倍,后区牵伸倍数头并控制在1.56倍,二并控制在1.37倍,熟条标准干重选择为21.8g/5m。所述s3,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采用“中捻度、中引速、快分梳”的工艺原则.适当加重喂入罗拉压力,使之加强分梳作用,适当放大喂入罗拉钳口与分梳棍的隔距,以减少纤维损伤,适当降低转杯速度,可减少断头;并注意转杯真空度与分梳棍的转速之间的合理配置。所述s2,气流纺纱机的工作环境温度要求为18℃-28℃,相对湿度要求为55%-65%。所述s3,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如下:基纱特数:83.1tex,捻度:54捻/10cm,转杯速度:29000r/min,分梳辊速度:7800r/min,引纱速度:80m/min,竹节间距:720~1370mm,竹节长度:220~310mm,粗节倍数:1.8倍。具体实施案例:实施例1: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设置为:基纱特数:83.1tex,捻度:54捻/10cm,转杯速度:29000r/min,分梳辊速度:7800r/min,引纱速度:80m/min,竹节间距:720~1370mm,竹节长度:220~310mm,粗节倍数:1.8倍。实施例2: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设置为:基纱特数:72.9tex,捻度:56捻/10cm,转杯速度:31000r/min,分梳辊速度:7800r/min,引纱速度:72m/min,竹节间距:730~770mm,竹节长度:220~310mm,粗节倍数:2.5倍。实施例3: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设置为:基纱特数:64.8tex,捻度:58捻/10cm,转杯速度:36000r/min,分梳辊速度:7600r/min,引纱速度:68m/min,竹节间距:280~610mm,竹节长度:210~240mm,粗节倍数:1.7倍。实施例4: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设置为:基纱特数:58.3tex,捻度:62捻/10cm,转杯速度:36000r/min,分梳辊速度:7600r/min,引纱速度:64m/min,竹节间距:270~340mm,竹节长度:270~340mm,粗节倍数:2.1倍。综上,经过实施和对比,得出以下表格:基纱特数单纱强力百米重量单纱断裂强度百米重量偏差83.17.21.614.2+1.072.96.71.813.2+0.864.86.91.713.0-0.658.36.61.611.8+1.2从上得出,实施例1:仿气流型竹节纱纺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设置为:基纱特数:83.1tex,捻度:54捻/10cm,转杯速度:29000r/min,分梳辊速度:7800r/min,引纱速度:80m/min,竹节间距:720~1370mm,竹节长度:220~310mm,粗节倍数:1.8倍制造出的仿气流型竹节纱质量最佳。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