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胶长丝原液管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4385发布日期:2018-10-13 01:49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粘胶长丝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涉及到粘胶长丝原液管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在化纤设备中,纺丝原液管道结构是纺丝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原液主管道内原液的品质直接影响到成品丝束的品质,影响丝束品质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纺丝时原液主管道内有凝胶的现象,通俗的来说就是现有的计量泵直接与原液主管道连通,使得原液主管道内一直有一部分原液是不流动的,时间长了就会降解,直接影响到整个原液主管道内原液的品质,因此如何解决原液主管道内凝胶的现象,成为各个设备制造厂家与工艺人员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粘胶长丝原液管道结构,原液依次经过原液主管道、循环管道、纺位支管,最后进入计量泵进行纺丝,原液在管道内始终处于流动状态,避免了原液在管道内凝胶现象的发生,可以提高管道内原液的品质,从而提高成品丝束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粘胶长丝原液管道结构,包括原液主管道,原液主管道上沿首端、末端方向设置有一组计量泵,所有计量泵的进口都与原液主管道连通,关键是:所述的管道结构还包括循环管道、设置在循环管道与计量泵之间的纺位支管,纺位支管的进口端与循环管道连通、出口端与计量泵的进口连通,循环管道的进口与原液主管道的末端连通,循环管道的出口与设置在原液主管道首端的纺位支管连通。

所述的原液主管道的末端为开口端且固定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密封罩,密封罩与原液主管道的末端之间留有连通腔,与流通腔相对应的密封罩的侧壁上开设有过孔,循环管道借助过孔与原液主管道连通。

在密封罩与循环管道之间增设球阀,球阀的进口与密封罩上的过孔连通,球阀的出口与循环管道的进口连通。

所述的纺位支管的数量与计量泵的数量相等且二者之间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的循环管道位于原液主管道上方,纺位支管为弧形结构,纺位支管的进口端位于弧形结构的最高处且与循环管道的出口同轴设置,纺位支管的出口端位于弧形结构的最低处且与计量泵的进口齐平、或者是位于计量泵的进口上方。

所述循环管道的出口的轴线与循环管道的轴线垂直设置且循环管道的出口远离循环管道的一端向下倾斜。

所述的原液主管道、循环管道、纺位支管的内径依次减小,且三者的内径比为(31-33):(15-17):(4-6),相邻的纺位支管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70-19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设循环管道,并利用纺位支管将计量泵与循环管道连通,循环管道与原液主管道连通,使得原液依次经过原液主管道、循环管道、纺位支管,最后进入计量泵进行纺丝,原液在管道内始终处于流动状态,避免了原液在管道内凝胶现象的发生,可以提高管道内原液的品质,从而提高成品丝束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附图中,1代表原液主管道,2代表密封法兰,3代表循环管道,4代表纺位支管,5代表球阀,6代表计量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粘胶长丝原液管道结构,包括原液主管道1,原液主管道1上沿首端、末端方向设置有一组计量泵6,所有计量泵6的进口都与原液主管道1连通,所述的管道结构还包括循环管道3、设置在循环管道3与计量泵6之间的纺位支管4,纺位支管4的进口端与循环管道3连通、出口端与计量泵6的进口连通,循环管道3的进口与原液主管道1的末端连通,循环管道3的出口与设置在原液主管道1首端的纺位支管4连通。

利用纺位支管4将计量泵6与循环管道3连通,循环管道3与原液主管道1连通,使得原液依次经过原液主管道1、循环管道3、纺位支管4,最后进入计量泵6进行纺丝,原液在管道内始终处于流动状态,避免了原液在管道内凝胶现象的发生,可以提高管道内原液的品质,从而提高成品丝束的品质。为了使纺位支管4内具有充足的原液,原液主管道1、循环管道3、纺位支管4的内径依次减小,且三者的内径比为(31-33):(15-17):(4-6),优选为32:16:5,相邻的纺位支管4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70-190mm且优选为180mm。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原液主管道1的末端为开口端且固定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密封罩2,密封罩2与原液主管道1的末端之间留有连通腔,与流通腔相对应的密封罩2的侧壁上开设有过孔,循环管道3借助过孔与原液主管道1连通。这样既不用在原液主管道1上打孔,又可以使得循环管道3与原液主管道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原液主管道1的末端固定有同轴设置的法兰,增设螺栓和螺母,螺栓依次穿过密封罩2和法兰后与螺母螺纹连接。每个螺栓上螺母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螺母的旋紧方向相反,形成为唐氏螺纹防松结构,结构简单,连接牢固可靠,拆装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密封罩2与循环管道3之间增设球阀5,球阀5的进口与密封罩2上的过孔连通,球阀5的出口与循环管道3的进口连通。设置球阀5后,在需要拆卸清理循环管道3时,将球阀5关闭,即可防止原液主管道1内的原液继续进入循环管道3,结构简单,拆卸清理时更加方便。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纺位支管4的数量与计量泵6的数量相等且二者之间一一对应连接。如果将所有的纺位支管4并联、然后通过一个总管与循环管道3连通,一旦总管出现问题,则所有的纺位支管4都无法正常工作,而本实用新型中各个纺丝支管4都是直接与循环管道3连通,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循环管道3位于原液主管道1上方,纺位支管4为弧形结构,纺位支管4的进口端位于弧形结构的最高处且与循环管道3的出口同轴设置,纺位支管4的出口端位于弧形结构的最低处且与计量泵6的进口齐平、或者是位于计量泵6的进口上方。这种结构设置,可以确保纺位支管4内没有原液残留,避免原液在纺位支管4内凝胶。循环管道3的出口的轴线与循环管道3的轴线垂直设置且循环管道3的出口远离循环管道3的一端向下倾斜,这样使得循环管道3内的原液可以顺利进入纺位支管4内,避免循环管道3的出口处存在原液残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