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壁云母管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3435发布日期:2019-06-19 00:14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壁云母管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云母管成型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超薄壁云母管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云母管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在云母纸上涂上胶液,之后将云母纸卷绕于芯棒上,接着挤压卷绕于芯棒上的云母纸,使云母纸上之间的间隙减少,在完成挤压之后通过人工将芯棒与云母管分离,此时完成了云母管的加工。

但是通过人工将芯棒与云母管分离的过程中,由于芯棒与云母管的分离的速度无法保持稳定,从而云母管会出现折断或者破损,影响云母管的产量。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壁云母管成型设备,在云母管与芯棒分离的过程中云母管不会发生破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壁云母管成型设备,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连接有固定云母管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用于夹持云母管的上夹持块、下夹持块和用于驱动上夹持块移动的气缸,所述下夹持块与支架连接,所述上夹持块与气缸连接;

所述支架连接有用于驱动芯棒移动的拔模装置,所述拔模装置包括与芯棒连接的固定组件和用于驱动固定组件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固定组件连接的滑块、与滑块螺纹连接的丝杠和用于驱动丝杠转动的电机,所述丝杠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滑块下端与支架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持组件将缠绕于芯棒上的云母管夹持固定,之后利用固定组件将芯棒夹持,使用电机驱动丝杠旋转,从而带动芯棒与云母管分离,芯棒与云母管分离的过程中芯棒的移动速度保持不变,从而使云母管不会因为芯棒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而受到芯棒施加的冲击力,云母管不会发行折断或者破损,增加了云母管生产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滑块固定连接的连接杆、用于将芯棒固定的下抵接块和上抵接块,所述下抵接块与连接杆固定连接且其上端开设有与芯棒的连接块卡接的下抵接槽,所述上抵接块与连接杆铰接且其下端开设有与连接块卡接的上抵接槽,所述连接块可同时置于上抵接槽和下抵接槽内,所述上抵接槽的顶面和下抵接槽的底面到云母管轴心的距离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固定组件与芯棒的连接块连接时,将连接块的下端置于下抵接槽内,之后转动上抵接块使连接块上端置于上抵接槽内,此时固定组件与芯棒的连接块实现连接,此时可通过驱动组件移动芯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抵接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下端与下抵接块上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簧使上抵接块和下抵接块之间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从而在固定组件将芯棒的连接块夹持之后上抵接块不会与连接块发生脱离,增加了固定组件的稳定性;芯棒不会因为受力不均衡而导致云母管发生破损,增加为了云母管加工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持块下端开设有与夹持的云母管直径相等的上夹持槽,所述上夹持槽将上夹持块两端面贯穿,所述下夹持块上端开设有与夹持的云母管直径相等的下夹持槽,所述下夹持槽将下夹持块两端面贯穿,所述上夹持槽和下夹持槽均为半圆柱形,当所述上夹持块与下夹持块抵接时,所述上夹持槽的轴线与下夹持槽的轴线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将云母管夹持,利用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对云母管施加的摩擦力使云母管不会发生移动,使云母管不会因为受到的压力过大而发生破损,增加了云母管加工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持槽内固定连接有一层上摩擦垫,所述下夹持槽内固定连接有一层下摩擦垫,所述上摩擦垫与下摩擦垫可与云母管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摩擦垫和下摩擦垫进一步增加了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与云母管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云母管发生移动的几率,增加了夹持组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持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与安装槽配合的延伸块,所述延伸块可插入安装槽内,所述安装块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所述第一紧固螺栓的螺杆与气缸的延伸块抵接,所述下夹持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穿射有若干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二紧固螺栓的螺杆与支架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生产的云母管的直径发生改变之后,可将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进行更换,使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仍能将云母管夹持,从而使成型设备可生产不同直径的云母管,增加了成型设备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槽和延伸块的俯视图均呈正多边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正多边形的安装槽和延伸块的配合,使上夹持块的轴线可与下夹持块的轴线保持平型,不会出现上夹持块与云母管轴线不平行从而导致云母管发生破损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远离夹持组件的端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下端与滑块上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强筋增加了连接杆与滑块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了连接杆与滑块脱离连接的情况,增加了拔模组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夹持组件将云母管的位置固定,之后通过拔模装置将云母管与芯棒之间分离,在将芯棒与云母管分离的过程中芯棒远离云母管的速度保持稳定,云母管不会因为芯棒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而受到芯棒施加的冲击力,云母管不会发生破损;

2、利用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将云母管夹紧,依靠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与云母管之间的摩擦力使云母管的位置受到限定,不会发生移动,同时减少了云母管受到的压力,减少了云母管发生破损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附图说明:1、支架;2、夹持组件;21、上夹持块;211、上夹持槽;212、安装块;213、安装槽;214、第一紧固螺栓;22、下夹持块;221、下夹持槽;222、固定块;223、第二紧固螺栓;23、气缸;231、延伸块;3、拔模装置;31、固定组件;311、连接杆;3111、加强筋;312、下抵接块;3121、下抵接槽;313、上抵接块;3131、上抵接槽;314、弹簧;315、上摩擦垫;316、下摩擦垫;32、驱动组件;321、滑块;322、丝杠;323、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超薄壁云母管成型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支架1,支架1上连接有固定云母管位置的夹持组件2和用于使云母管和芯棒分离的拔模装置3。夹持组件2包括用于夹持云母管的上夹持块21、下夹持块22和用于驱动上夹持块21上下移动的气缸23,下夹持块22与支架1连接,上夹持块21与气缸23的活塞杆连接,气缸23使用螺栓与支架1连接。如图2所示,上夹持块21和下夹持块22均呈矩形,上夹持块21下端开设有与夹持的云母管直径相等的上夹持槽211,上夹持槽211将上夹持块21两端面贯穿。下夹持块22上端开设有与夹持的云母管直径相等的下夹持槽221,下夹持槽221将下夹持块22两端面贯穿。上夹持槽211和下夹持槽221均为半圆柱形,当上夹持块21与下夹持块22抵接时,上夹持槽211的轴线与下夹持槽221的轴线重合。将云母管放置于下夹持槽221内,之后气缸23的活塞杆推动上夹持块21朝向云母管移动(见图1),当上夹持块21与下夹持块22抵接时,云母管受到上夹持块21和下夹持块22施加的摩擦力的作用,不会发生移动。同时云母管外壁整体受到朝向其轴线处的压力,云母管内的应力不会集中在云母管的外侧壁的几处位置,从而减少了云母管发生破损的几率。

如图1所示,拔模装置3包括与芯棒连接的固定组件31和用于驱动固定组件31移动的驱动组件32。驱动组件32包括与固定组件31连接的滑块321、与滑块321螺纹连接的丝杠322和用于驱动丝杠322转动的电机323。电机323使用螺栓与支架1固定连接,其输出轴与丝杠322同轴焊接,丝杠322与支架1转动连接。滑块321下端与支架1抵接,其可随着丝杠322的转动而在支架1上滑动。通过电机323驱动丝杠322转动,从而带动与滑块321连接的固定组件31移动,固定组件31带动芯棒远离云母管,从而实现云母管与芯棒的分离。由于电机323的转速保持固定,从而使芯棒远离云母管的速度保持匀速,云母管不会因为芯棒的速度发生变化而受到芯棒施加的冲击力,云母管不会发生破损,增加了云母管的生产的效率。

如图2所示,固定组件31包括与滑块321(见图1)上端焊接的连接杆311、用于将芯棒固定的下抵接块312和上抵接块313。下抵接块312与连接杆311靠近夹持组件2的端面焊接,其上端开设有与芯棒的连接块卡接的下抵接槽3121,连接块下端可置于下抵接槽3121内。上抵接块313与连接杆311铰接,其下端开设有与芯棒的连接块上端卡接的上抵接槽3131。当连接块同时置于上抵接槽3131和下抵接槽3121内时,上抵接槽3131的顶面和下抵接槽3121的底面到云母管轴心的距离相等,上抵接槽3131和下抵接槽3121朝向夹持组件2的端面与连接块之间有间隙。通过上抵接块313和下抵接块312将连接块夹持,芯棒受到的拉力的方向与芯棒的轴线平行,从而芯棒在运动的过程中可沿其轴线运动,芯棒侧壁不会对云母管的内壁施加压力,云母管不会发生破损。

如图2所示,由于上夹持块21在受到振动时会脱离与连接块的卡接,从而使芯棒受到的拉力与其轴线不重合,导致云母管发发生破损,因此上抵接块313下端焊接有弹簧314,弹簧314的另一端与上抵接块313的上端焊接。通过设置弹簧314使上抵接块313受到朝向下抵接块312的力,从而使上抵接块313与连接块的连接更加稳固,也减少了云母管发生破损的几率。

如图2所示,由于上夹持块21和下夹持块22均为金属材质,在将云母管夹持时其与云母管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在将云母管与芯棒分离时,云母管会因为受到的拉力大于其受到的摩擦力而朝向拔模装置3移动,从而导致芯棒与云母管无法分离,因此上夹持槽211内黏连有一层上摩擦垫315,下夹持槽221内黏连有一层下摩擦垫316。通过设置上摩擦垫315和下摩擦垫316增加了上夹持块21和下夹持块22与云母管之间的摩擦力,使云母管不会发生移动,增加了夹持组件2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 由于需要生产的云母管的直径会发生改变,为了使成型设备可生产不同直径的云母管,因此上夹持块21和下夹持块22可更换且其两者的轴线所处的位置保持不变。上夹持块21上端焊接有圆柱状的安装块212,安装块212上端同轴开设有俯视呈正六边形的安装槽213,气缸23的活塞杆焊接有与安装槽213配合的俯视呈正六边形的延伸块231,延伸块231可插入安装槽213内。安装块212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214,第一紧固螺栓214的螺杆穿过安装块212且其与延伸块231抵接。下夹持块22下端焊接有呈矩形的固定块222,固定块222下端与支架1抵接。固定块222上端四角处穿设有四个第二紧固螺栓223,第二紧固螺栓223的螺杆均于支架1螺纹连接。在需要生产不同直径的云母管时,可将第一紧固螺栓214和第二紧固螺栓223拧松,之后可将上夹持块21和下夹持块22进行更换,使上夹持槽211和下夹持槽221的直径与需要夹持的云母管的直径相同,从而使成型设备可生产不同直径的云母管。通过呈正六边形的安装槽213和呈正六边形的延伸块231限定上夹持块21的位置,使上夹持块21的轴线与下夹持块22的轴线保持平行,从而使上夹持块21将云母管压紧时其轴线与云母管的轴线重合,从而使云母管不会发生破损。

如图1所示,由于拔模装置3在将芯棒与云母管分离时,连接杆311上端和连接杆311下端受到的力的朝向不同,使用时间增加之后会使连接杆311下端与滑块321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导致连接杆311与滑块321产生分离,影响拔模装置3的使用。因此连接杆311远离夹持组件2的端面焊接有呈三角形的加强筋3111,加强筋3111的另一直角边所处的面与滑块321上端焊接。通过设置加强筋3111增加了连接杆311与滑块321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连接杆311与滑块321的连接处发生断裂的几率,使拔模装置3的工作更加稳定。

工作原理:

工作时,将上抵接块313向上转动,之后将芯棒的连接块下端置于下抵接槽3121内,将云母管置于下夹持槽内221,之后松开上抵接块313,上抵接块313在弹簧314施加的弹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上抵接槽3131与连接块的上端卡接。气缸23的活塞杆驱动上夹持块21向下运动,当上夹持块21与下夹持块22抵接时气缸23停止,上夹持块21和下夹持块22共同将云母管夹持。接着电机323驱动丝杠322旋转,滑块321带动固定组件31匀速远离夹持组件2,此时芯棒与云母管逐渐分离,当芯棒与云母管完全分离之后,云母管完成加工,此时气缸23活塞杆带动上夹持块21向上运动,此时可将云母管与夹持组件2脱离连接,将云母管进行储存。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