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6743发布日期:2019-10-09 00:00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牛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牛奶顾名思义是从雌性奶牛身上所挤出来的,在不同国家,牛奶也分有不同的等级,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最难得的是,牛奶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利于钙的吸收,种类复杂,至少有100多种,主要成份有水、脂肪、磷脂、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牛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包装,目前在包装时都是由人工对包装盒进行折叠封装,但是人工折叠不仅效率低且折线不齐的问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待包装牛奶的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呈对立设置的第一折叠机构,且传输带的后侧位于第一折叠机构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配合其运作的第二折叠机构,所述传输带的前表面位于第一折叠机构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折叠机构和第一折叠机构进行控制的PLC控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折叠机构包括呈“L”形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下表面安装有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一伺服电机,且安装座的上表面设置有呈“Z”形的转动板,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传动端贯穿安装座与转动板的端部相固定,所述转动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尾部折板,且转动板与第一尾部折板之间设置有两个呈对立状的导杆,所述转动板与第一尾部折板之间且位于两个导杆的中间位置处连接有调节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尾部折板下表面的第一螺杆以及固定在转动板上表面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处于同一垂直水平线,且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之间转动连接有套筒。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螺杆表面的丝牙为正丝牙,所述第二螺杆表面的丝牙为反丝牙,所述套筒为空心结构,且套筒的内部以中心线向上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一螺杆表面丝牙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套筒的内部以中心线向下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二螺杆表面丝牙相适配的内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折叠机构包括固定在传输带外侧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后侧安装有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二伺服电机,且支撑座的前表面相对应第二伺服电机的位置处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端部贯穿支撑座与第二伺服电机的传动端相固定,且转杆的中段套接固定有固定圈,所述转杆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截面呈“L”形结构的上表面折板,所述固定圈的外部焊接有向下倾斜且底端与上表面折板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第二尾部折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表面折板为一种不锈钢材质的构件,且上表面折板的上表面焊接有两个呈三角形的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杆的长度与传输带的宽度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使用新型设计新颖,结构简单,第一折叠机构会对行经至此牛奶盒尾端的折叠区域进行预折,再由第二折叠机构对第一折叠机构所折叠的区域进行再次折叠,同时上表面折板会对包装盒上表面折叠区域进行折叠,并使得包装盒上表面折叠区域的端部与尾部折叠区域形成贴合,可以起到预折定形的效果,无需人工干预,优化了整个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便捷,解决了人工折叠效率低下且折线不齐的问题,通过调节机构可以调节第一尾部折板的高度,方便对不同高度的牛奶盒进行预折,增加了实用性,为工作提供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中第二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中第一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中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输带;2、第一折叠机构;201、安装座;202、转动板;203、导杆;204、第一尾部折板;205、第一伺服电机;3、第二折叠机构;301、支撑座;302、转杆;303、固定圈;304、上表面折板;305、第二尾部折板;306、第二伺服电机;4、调节机构;401、套筒;402、第一螺杆;403、第二螺杆;5、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牛奶包装用纸箱预折叠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待包装牛奶的传输带1,传输带1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呈对立设置的第一折叠机构2,且传输带1的后侧位于第一折叠机构2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配合其运作的第二折叠机构3,传输带1的前表面位于第一折叠机构2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折叠机构3和第一折叠机构2进行控制的PLC控制器5。

第一折叠机构2包括呈“L”形的安装座201,安装座201的下表面安装有与PLC控制器5电性连接的第一伺服电机205(型号TKM48),且安装座201的上表面设置有呈“Z”形的转动板202,第一伺服电机205的传动端贯穿安装座201与转动板202的端部相固定,转动板20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尾部折板204,且转动板202与第一尾部折板204之间设置有两个呈对立状的导杆203,转动板202与第一尾部折板204之间且位于两个导杆203的中间位置处连接有调节机构4,在加工过程中待包装的牛奶通过传输带1进行输送,在输送至第一折叠机构2的位置处时,通过PLC控制器5控制第一伺服电机205的传动端转动90°,从而可以带动转动板202随之转动,转动板202上表面的第一尾部折板204在转动时会使将输送至此包装盒的折叠处沿牛奶盒的高度进行预折,无需人员干预,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人工折叠效率低下且折线不齐的问题,第一伺服电机205在转动90°后会自动复位,当待包装的牛奶再次经过时,重复上述工作。

调节机构4包括固定在第一尾部折板204下表面的第一螺杆402以及固定在转动板202上表面的第二螺杆403,第一螺杆402与第二螺杆403处于同一垂直水平线,且第一螺杆402与第二螺杆403之间转动连接有套筒401,第一螺杆402表面的丝牙为正丝牙,第二螺杆403表面的丝牙为反丝牙,套筒401为空心结构,且套筒401的内部以中心线向上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一螺杆402表面丝牙相适配的内螺纹,套筒401的内部以中心线向下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二螺杆403表面丝牙相适配的内螺纹,当牛奶盒的高度变低时,顺时针转动套筒401使第一螺杆402和第二螺杆403全部拧入其内部,从而使得第一尾部折板204的位置可以向下微调,需要变高时,逆时针转动套筒401即可,方便对不同高度的牛奶盒进行预折,增加了实用性,为工作提供便捷。

第二折叠机构3包括固定在传输带1外侧的支撑座301,支撑座301的后侧安装有PLC控制器5电性连接的第二伺服电机306(型号TKM48),且支撑座301的前表面相对应第二伺服电机306的位置处转动连接有转杆302,转杆302的端部贯穿支撑座301与第二伺服电机306的传动端相固定,且转杆302的中段套接固定有固定圈303,转杆302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截面呈“L”形结构的上表面折板304,固定圈303的外部焊接有向下倾斜且底端与上表面折板304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第二尾部折板305,转杆302的长度与传输带1的宽度相等,在经过第一折叠机构2预折后的包装盒再次沿传输带1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至第二折叠机构3时,PLC控制器5控制第二伺服电机306带动转杆302同样转动90°,在转动过程中第二尾部折板305会再次对第一折叠机构2所预折的折叠处进行再次预折,同时转杆302表面的上表面折板304会对包装盒上表面的折叠处进行折叠,并使得包装盒上表面的折叠处的端部与尾部折叠处形成贴合,可以起到预折定形的效果,优化了整个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便捷。

上表面折板304为一种不锈钢材质的构件,且上表面折板304的上表面焊接有两个呈三角形的加强筋,增加上表面折板304的稳定性,有效的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带包装的牛奶放置在传输带1上,在运行时包装盒和牛奶随传输带1的方向进行移动,在输送至第一折叠机构2的位置处时,通过PLC控制器5控制第一伺服电机205的传动端转动90°,从而可以带动转动板202随之转动,转动板202上表面的第一尾部折板204在转动时会使将输送至此包装盒的折叠处沿牛奶盒的高度进行预折,无需人员干预,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人工折叠效率低下且折线不齐的问题,第一伺服电机205在转动90°后会自动复位,当待包装的牛奶再次经过时,重复上述工作,在经过第一折叠机构2预折后的包装盒再次沿传输带1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至第二折叠机构3时,PLC控制器5控制第二伺服电机306带动转杆302同样转动90°,在转动过程中第二尾部折板305会再次对第一折叠机构2所预折的折叠处进行再次预折,同时转杆302表面的上表面折板304会对包装盒上表面的折叠处进行折叠,并使得包装盒上表面的折叠处的端部与尾部折叠处形成贴合,可以起到预折定形的效果,优化了整个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便捷,当牛奶盒的高度变低时,顺时针转动套筒401使第一螺杆402和第二螺杆403全部拧入其内部,从而使得第一尾部折板204的位置可以向下微调,需要变高时,逆时针转动套筒401即可,方便对不同高度的牛奶盒进行预折,增加了实用性,为工作提供便捷。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