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细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85697发布日期:2020-12-22 13:50阅读:87来源:国知局
离心式细纱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离心式细纱机,特别是涉及具有横动装置的离心式细纱机。



背景技术:

作为细纱机之一,公知有使用圆筒形的纺丝罐的离心式细纱机。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心罐细纱机中,具有:牵伸机构,其具有多个辊对,将粗纱拉伸而形成纱线;以及吸须条管,其吸引被牵伸机构拉伸了的纱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8673号公报

细纱机一般具有横动机构,其设为使粗纱沿与牵伸机构的辊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往复,而不使粗纱持续地抵接在辊的一个位置。

然而,在将横动机构设置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心罐纺纱机的情况下,存在吸须条管与粗纱的距离因纺纱停止时的横动位置而变大的可能性。因此,具有以下那样的问题,即存在当纺纱再次开始时由吸须条管进行的粗纱的吸引失败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由吸须条管进行的纤维束的吸引失败的可能性的离心式细纱机。

本发明的离心式细纱机具备:横动装置,其与拉伸纤维束的牵伸装置的辊对的旋转轴平行地使所述纤维束横动;以及控制部,其以最迟在纺纱开始时刻使所述纤维束的位置与吸须条管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控制所述横动装置。

另外,控制部也可以以在纺纱停止时刻使纤维束的位置与吸须条管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控制横动装置。

另外,控制部也可以在使纤维束的位置与吸须条管的位置一致时,停止纤维束的横动。

另外,控制部也可以在使纤维束的位置与吸须条管的位置一致时,对纤维束的横动的速度进行加减速。

根据本发明,具有横动装置,其使纤维束与拉伸上述纤维束的牵伸装置的辊对的旋转轴平行地往复,并使上述纤维束横动;以及控制部,其以最迟在纺纱开始时刻使上述纤维束的位置与吸须条管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控制上述横动装置,所以能够减少由吸须条管进行的粗纱的吸引失败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的牵伸装置的简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装置的简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装置的简图。

图4是表示现有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动作例的简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动作的简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动作的简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动作的简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装置的简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离心式细纱机的横动装置的简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牵伸装置,14…吸须条管,15…后辊对(辊对),16…中间辊对(辊对),17…前辊对(辊对),20…粗纱(纤维束),30…横动装置,34…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的牵伸装置的结构的简图。离心式细纱机的各纺锤具备牵伸装置10。

(牵伸装置)

牵伸装置10是将粗纱20拉伸为规定的粗细的装置。牵伸装置10使用由成对的上后辊15a和下后辊15b、成对的上中间辊16a和下中间辊16b、成对的上前辊17a和下前辊17b构成的多个辊对而构成。上后辊15a和下后辊15b构成后辊对15,上中间辊16a和下中间辊16b构成中间辊对16,上前辊17a和下前辊17b构成前辊对17。另外,粗纱20构成纤维束。

多个辊对从粗纱2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后辊对15、中间辊对16、前辊对17的顺序配置。另外,辊对中的、设置于粗纱20的上侧的辊是上后辊15a,上中间辊16a以及上前辊17a。而且,设置于粗纱20的下侧的辊是下后辊15b、下中间辊16b和下前辊17b。各辊对被安装于辊臂11。

上后辊15a、上中间辊16a以及上前辊17a通过橡胶覆盖由金属形成的辊而形成。下后辊15b、下中间辊16b和下前辊17b由金属形成。

若比较各辊对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rpm),则中间辊对16的转速比后辊对15的转速高,前辊对17的转速比中间辊对16的转速高。这样各个辊的转速相互不同,利用该转速的不同、即旋转速度差,牵伸装置10较细地拉伸纱线材料。在以后的说明中,也将辊对的转速称为旋转速度。辊对的转速与旋转速度相互成比例关系。

(凝棉导管)

在牵伸装置10的上游设置有凝棉导管37。凝棉导管37具有粗纱20能够通过的管状的形状。凝棉导管37被安装于后述的横动装置,使粗纱20横动。

(吸须条管)

在牵伸装置10的下游设置有吸须条管14。吸须条管14通过空气吸引来吸引被牵伸装置10拉伸为规定的粗细的粗纱20。将该吸引动作称为吸须条。被吸须条的粗纱20被与纺丝罐同轴地配置的未图示的导纱管向纺丝罐内引导。上前辊17a和下前辊17b与吸须条管14之间设置有纱线传感器19a、19b。

(横动装置)

在图2中,示出了在从图1记载的辊臂11侧观察牵伸装置10时的各辊以及横动装置30的配置。上后辊15a和下后辊15b、上中间辊16a和下中间辊16b、上前辊17a和下前辊17b在辊臂11的左右各设置有一组。

横动装置30具备横动杆38和凝棉导管37。横动杆38与上后辊15a和下后辊15b的各旋转轴平行地配置,构成为能够沿各旋转轴方向往复移动。即、横动杆38构成为能够沿与粗纱20交叉的方向往复移动。

凝棉导管37与后辊对15对置而在左右各设置有一个。凝棉导管37也能够与横动杆38一起沿与粗纱20交叉的方向往复移动。

横动杆38与凸轮机构31连接。另外,凸轮机构31与伺服电机32连接。凸轮机构31将伺服电机32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通过该往复运动而使横动杆38往复。伺服电机32与包含未图示的伺服电机驱动器以及控制器等的、控制离心式细纱机的各部的动作的控制部34连接。

接下来,对该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若离心式细纱机开始纺纱,则上后辊15a和下后辊15b、上中间辊16a和下中间辊16b、上前辊17a和下前辊17b以规定的速度开始旋转。通过该动作,粗纱20通过凝棉导管37,按顺序通过上后辊15a与下后辊15b之间、上中间辊16a与下中间辊16b之间、上前辊17a与下前辊17b之间而被输送。接下来,吸须条管14吸引空气而吸引粗纱20。通过该吸须条动作,被各辊拉伸的粗纱20进入吸须条管14并被向纺丝罐输送。

另外,在纺纱开始后,伺服电机32进行驱动。伺服电机32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被凸轮机构31转换为沿上后辊15a的轴向的往复运动,使横动杆38沿上后辊15a的轴向往复。由此,固定于横动杆38的凝棉导管37沿上后辊15a的轴向往复,使粗纱20在上后辊15a的宽度内横动。

粗纱20在上后辊15a的宽度内沿轴向横动,从而能够防止粗纱20长时间与构成后辊对15、中间辊对16、前辊对17的各辊的恒定位置持续抵接,使构成后辊对15、中间辊对16、前辊对17的各辊的磨损产生偏差的情况。特别是能够防止被橡胶覆盖的上后辊15a、上中间辊16a以及上前辊17a的磨损的偏差。

然而,对于纺丝罐内成为满管从而满管停止的情况下等的停止纺纱的时刻而言,如图3所示,考虑了在粗纱20的位置横动到远离吸须条管14的中心轴a的位置的时刻进行纺纱停止的情况。此时在下次的纺纱开始时,粗纱20与吸须条管14的中心轴a错开,粗纱20与中心轴a远离,所以吸须条失败的可能性增大。

图4是表示现有的离心式细纱机中的粗纱的横动位置p与细纱时间t的关系的例子的图表。位置p1是粗纱的横动位置p的一端,位置p2是粗纱的横动位置p的另一端。横动位置p为0时,是与中心轴a位置相同的情况。时间t1是在纺丝罐内成为满管之前进行纺纱,在满管停止时的细纱时间t。在该例中若继续纺纱直至时间t1并停止纺纱,则粗纱的横动位置是p1。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粗纱与中心轴a远离,所以在下次纺纱开始时吸须条失败的可能性增大。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1的离心式细纱机中,控制部34(参照图3)在细纱动作中监视当前的纱线的细纱长度、当前的细纱时间t、基于伺服电机32的位置信息的当前的横动位置p等。而且,如图5的虚线c所示,在判定为满管停止的时间t1为止的粗纱20的横动周期小于剩余半周期的情况下,如线b所示在横动位置p为0的时刻(时间t2)使伺服电机32停止而停止纺纱。由此横动杆38的凝棉导管37的往复停止。

在时间t2使凝棉导管37停止,由此纺纱停止时的粗纱20的横动位置p成为0。由此,下次纺纱开始时的粗纱20的横动位置p为0,与吸须条管14的中心轴a接近,所以能够减少吸须条失败的可能性。

另外,在细纱动作中通过作业者的操作而纺纱停止按钮被按压且纺纱停止的情况下,图2所示的控制部34在横动位置p成为0之前使细纱动作继续,在横动位置p成为0的时刻停止伺服电机32而停止纺纱。由此,与满管停止时相同,下次纺纱开始时的粗纱20的横动位置p成为0,与吸须条管14的中心轴a接近,所以能够减少吸须条失败的可能性。

另外,在细纱动作中在通过作业者的操作而紧急停止按钮被按压而紧急停止的情况下,控制部34立即停止伺服电机32,停止纺纱。而且,在下次纺纱开始时,控制部34驱动后辊对15、中间辊对16、前辊对17以及伺服电机32,丢弃粗纱20(参照图1)的同时进行横动。而且在横动位置p成为0时,停止横动并开始吸须条。由此,在进行紧急停止动作时,也能够减少下次纺纱开始时的吸须条失败的可能性。

这样,本发明的离心式细纱机具备:使粗纱20与拉伸粗纱20的牵伸装置10的后辊对15、中间辊对16、前辊对17的旋转轴平行地横动的横动装置30;以及以最迟在纺纱开始时刻使纤维束的位置与吸须条管14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控制横动装置30的控制部34,所以能够减少由吸须条管14进行的粗纱20的吸引失败的可能性。

另外,控制部34以在纺纱停止时刻使粗纱20的位置与吸须条管14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控制横动装置30。若粗纱20的位置在纺纱开始时刻与吸须条管14的位置一致,虽在对位结束之前需要丢弃粗纱20,但在本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在下次纺纱开始时不需要丢弃粗纱20。由此,能够减少粗纱20的消耗量。

另外,控制部34在使粗纱20的位置与吸须条管14的位置一致时,停止粗纱20的横动,所以能够使粗纱20的位置与吸须条管14的位置一致而不对粗纱20施加负荷。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与图1~图5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是相同或者同样的结构要素,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该实施方式2是相对于实施方式1对横动速度进行加减速的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在控制部34判定为在满管停止的时间t1之前的粗纱20(参照图2)的横动周期小于剩余半周期的情况下,控制部34基于监视的当前的纱线的细纱长度、横动位置p、细纱时间t的经过时间以及满管停止的时间t1,进行使横动速度加速的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部34在从横动周期即将变为小于剩余半周期之前的横动位置p成为0的时间t3、到满管停止的时间t1的期间,提高伺服电机32的转速。由此,将横动杆38的往复加速而使粗纱20的横动速度加速,从而如线d所示,在从时间t3到t1的期间,粗纱20的横动速度被加速,横动位置p在时间t1成为0时,停止纺纱。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能够减少下次纺纱开始时的吸须条失败的可能性。

此外,在使横动速度加速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粗纱20的切断或损伤,在预先记录于控制部34的限制速度以下的范围内进行加速。

另外,在控制部34判定为到满管停止的时间t1为止的粗纱20(参照图2)的横动周期小于剩余半周期的情况下,控制部34也能够基于监视的当前的纱线的细纱长度、细纱时间t的经过时间以及满管停止的时间t1来进行使横动速度减速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34从横动周期即将变为剩余半周期之前的横动位置p成为2的时间t4的时刻开始,以横动位置p在满管停止的时间t1成为0的方式降低伺服电机32的转速。由此,如图7所示,在从时间t4到时间t1使粗纱20的横动速度减速,从而如线e所示,能够在时间t1将横动位置p设为0。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将下次纺纱开始时的横动位置p设为0,从而能够减少吸须条失败的可能性。

这样,控制部34在使粗纱20的位置与吸须条管14的位置一致时,由于对粗纱20的横动的速度进行加减速,所以能够在满管停止之前继续细纱动作,并且能够使粗纱20的位置与吸须条管14的位置一致。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3是相对于实施方式1以及2使用了步进电机的实施方式。

图8示出了该实施方式3的横动装置30。在横动杆38设置有标记38a。与横动杆38对置地设置有能够检测标记38a的标记传感器亦即光学传感器33。光学传感器33与控制部34连接。凸轮机构31与步进电机35连接。步进电机35与控制部34连接。代替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伺服电机32而使用步进电机35。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该实施方式3的离心式细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

光学传感器33从纺纱开始时到纺纱停止,检测标记38a的位置。从光学传感器33向控制部34输入标记38a的位置检测结果,由此控制部34能够检测设置有标记38a的横动杆38的横动位置。

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能够根据标记38a的位置检测结果来检测横动杆38的横动位置、即粗纱20的横动位置。因此,即使不使用伺服电机32(参照图2)那样的能够得到旋转位置信息的电机而使用步进电机35,也能够进行实施方式1以及2那样的横动的控制。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虽使用了步进电机35,但也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通用电机。另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虽在横动杆38设置有标记38a,为了检测标记38a而设置有光学传感器33,但也可以使用磁传感器等其它种类的传感器来检测横动杆38的位置。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9示出了该实施方式4的横动装置30。该实施方式4是相对于实施方式3设置有电磁离合器的实施方式。

在通用电机39与凸轮机构31之间,设置有能够切断从通用电机39向凸轮机构31传递的动力的电磁离合器36。电磁离合器36与控制部34连接。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

接下来,对该实施方式4的离心式细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停止横动杆38的往复动作时,控制部34切断电磁离合器36。由此,能够使横动杆38停止,并使粗纱20的横动停止,而不使通用电机39停止。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作为横动杆38的动力虽使用了步进电机35,但也可以代替之,使用使下后辊15b、下中间辊16b和下前辊17b(参照图1)动作的后辊驱动电机(未图示)的动力。具体而言,将后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输出扭矩向电磁离合器36输入。后辊驱动电机虽在细纱动作中继续驱动,但根据需要利用电磁离合器36切断动力,从而能够随意地停止粗纱20的横动。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虽使用了电磁离合器36,但也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离合器等动力切断机构。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4中,粗纱20构成了纤维束,但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纤维束。并且,在该实施方式1~4中,虽使用凸轮机构31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但也可以使用滑块/曲柄机构等其它动力传递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