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混纺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2945发布日期:2023-02-14 13:35阅读:3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棉混纺纱机。


背景技术:

2.纺纱机作为生产纺纱的重要设备,其一般包括多个纺纱单元和在多个纺纱单元之间行进的工作台车。当在纺纱单元中发生纱线切断时,作业台车移动至切断的纺纱单元,对切断的纱线进行捻接。工作台车上设置有传感器,用于防止与另一台工作台车发生碰撞。
3.在生产纱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棉絮(废料)。如果棉屑堆积在在作业台车上的传感器等上,则有可能影响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清除棉絮的棉混纺纱机。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棉混纺纱机,所述纺纱机包括机壳和电机箱,所述纺纱机还包括多个纺纱单元、接纱台车、清洁单元以及鼓风机,多个纺纱单元间隔布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接纱台车设置在所述机壳内腔中,所述接纱台车与所述机壳内腔构成沿多个所述纺纱单元布置方向移动的滑动连接,所述清洁单元固定设置在所述接纱台车上,所述鼓风机设置有空气供应组件,所述清洁单元包括有吹嘴、控制单元以及切换单元,所述吹嘴通过设置有的管道与所述空气供应组件相连通,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切换单元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吹嘴与空气供应组件之间的供应和切断,所述接纱台车上设置有第一通信单元,所述机壳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无线通信相连的第二通信单元,所述吹嘴用于对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表面进行清理。
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纺纱单元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布置的牵伸装置、气流纺纱装置、储纱装置、上蜡装置以及卷绕装置,其中所述牵伸装置和气流纺纱装置用于将细纱供给至所述卷绕装置中进行卷绕。
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牵伸装置包括四个罗拉对,四个所述罗拉对为后罗拉对、第三罗拉对、中间罗拉对以及前罗拉对,每一所述罗拉对的下罗拉由设置有的驱动源提供的动力进行驱动。
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纱装置包括储纱辊、挂纱件、上游导向件、电动机以及下游导向件,所述挂纱件设置在所述储纱辊的出料端,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储纱辊相连,用于驱动所述储纱辊转动,所述上游导向件邻近设置在所述储纱辊的纱线输入端上游,所述下游导向件邻近设置在所述储纱辊的纱线输出端下游。
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纱台车包括捻接器、吸管以及吸引器,所述捻接器与所述气流纺纱装置相配合,用于捕捉经所述气流纺纱装置送出的线头,所述吸引器与所述卷绕装置相配合,用于对输出的线送至所述捻接器进行捻接。
1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嘴包括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述第一喷嘴和第
二喷嘴的喷射嘴面方向相反安装。
1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表面设置有平板状的透明罩盖。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纺纱机通过在接纱台车上设置有清洁单元,以及在接纱台车和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开始通信之前,清洁单元清洁沉积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棉屑,进而可以保证第一通信部与第二通信部之间的可靠通信。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棉混纺纱机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棉混纺纱机截面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限制于此。
17.参见附图1至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连接组件100,包括并列布置的大量纺纱单元2。纺纱机1包括接纱台车(工作台车)3、鼓风机箱80和电机箱5。电机箱5设置有控制整个纺纱机1的机器控制装置(未示出)。在安装有纺纱机1的工厂中,相对于接纱台车3,在纺纱10的纱道侧设有沿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工人通道,以便可以从工人通道侧监视各纺纱单元2。
18.如图1所示,每个纺纱单元2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包括牵伸装置7、气流纺纱装置9、储纱装置12、上蜡装置14和络纱装置13。牵伸装置7和气流纺纱装置9构成将细纱10供给至卷绕装置13的喂纱单元。
19.牵伸装置7设置在纺纱机1的机壳6的上端附近。从牵伸送出的纤维束8(参照图2) 由气流纺纱装置9纺纱。从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细纱10通过清纱器52后,由储纱装置12进一步向下游输送,由上蜡装置14上蜡。之后,细纱10被卷绕装置13卷绕而形成卷装45。
20.牵伸装置7将棉条15牵伸成纤维束8。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7包括四个罗拉对:后罗拉对16、第三罗拉对17、其上安装有皮带18的中间罗拉对19和前罗拉对20。每个罗拉的下罗拉对16、17、19和20由来自电机箱5或单独提供的驱动源(未示出)的动力驱动。罗拉对16、17、19和20以不同的旋转速度被驱动,结果,从上游侧供给的条子15被牵拉成纤维束8并被送到下游气流纺纱装置9。
21.气流纺纱装置9利用旋转气流将纤维束8加捻以产生细纱10。气流纺纱装置9设置有纤维引导部、涡流产生喷嘴和中空引导轴。纤维引导单元将从牵伸装置7送出的纤维束8引导至气流纺纱装置9内部形成的纺纱室。在纤维束8的路径周围设置有旋流发生喷嘴,在纺纱中产生旋流。通过该回旋流,纺丝室中的纤维束8的纤维端部反转而回旋。中空导轴将细纱10从纺纱室引导至气流纺纱装置9的外部。
22.在气流纺纱装置9的下游设置储纱装置12。储纱装置12具有对细纱 10 赋予预定的张力并将其从气流纺纱装置9中拉出并引起纺纱的功能。由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纱线10在接纱台车3的接纱时停留,具有防止细纱10松弛的功能和调节张力使张力波动的功能。卷
绕装置13侧的气流不传递到气流纺纱装置9侧。如图2所示,储纱装置12包括储纱辊21、挂纱件22、上游导向件23、电动机25和下游导向件26。
23.挂纱部件22构成为能够与细纱10卡合(钩挂),通过在与细纱10卡合的状态下与储纱辊21一体旋转,储纱辊21细纱10可以缠绕在纱线的外周表面上。
24.储纱辊21能够将细纱10围绕外周面储存固定量。储纱辊21由电动机25驱动旋转。卷绕在储纱辊21的外周面的细纱10随着储纱辊21的旋转而张紧储纱辊21,并且将储纱装置12上游侧的细纱10拉出。即通过使储纱辊21在细纱10以规定转速卷绕在外周面的状态下旋转,储纱装置12对细纱10施加规定的张力,从该细纱10开始纺纱。气流纺纱装置9纱线10能够以预定速度被拉伸并以预定速度向下游输送。
25.通过在储纱辊21的外周面卷绕规定量的细纱10,能够确保储纱辊21与细纱10的接触面积。储纱罗拉21能够以足够的力保持和牵引细纱10,并且储纱装置12可以将细纱10从气流纺纱装置9保持在稳定的速度而不会引起打滑等。
26.上游导向器23设置在储纱辊21的上游。上游导向器23将细纱10适当地引导到储纱辊21的外周表面。上游导向器 23 防止细纱的扭曲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纱线10被传送到上游引导器23的下游侧。
27.清纱器52设置在纺纱机1的机壳6的前侧(工人通道侧)且在气流纺纱装置9和储纱装置12之间的位置处。气流纺纱装置9在被储纱装置12卷取之前通过清纱器52。清纱器52监测行进的细纱10的粗细和/或细纱中包含的异物,在检测到细纱10的纱疵时,检测向纺纱单元2发送纱疵检测信号,向设置的单元侧控制部53发送。
28.单元侧控制部53一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立即停止从气流纺纱装置9的回旋气流产生喷嘴喷出压缩空气。纤维束8的加捻停止,纤维束8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导入也停止。然后,在气流纺纱装置9中将纤维的连续状态分开,并切断细纱10。之后,单元侧控制部53进一步使牵伸装置7等停止。
29.另外,单元侧控制部53向接纱台车3的台车侧控制部38发送控制信号,使接纱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前方移动。再次驱动气流纺纱装置9等,使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并重新卷绕。此时,储纱装置12将从气流纺纱装置9的纺纱重新开始到卷装45的卷绕重新开始为止从气流纺纱装置9连续送出的纱线10收纳。使其滞留在罗拉21中并消除细纱10的松弛。
30.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机座的高度方向上,接纱台车3具有在纺纱单元的排列方向上排列有牵伸装置7和气流纺纱装置9等的壳体6的下侧。通过轮子42沿着轨道41。具体地,在壳体6中形成用于接纱台车3的行进空间。行进空间位于牵伸装置7和气流纺纱装置9等的下方。
31.接纱台车3包括捻接器43、吸管44和吸引器46。当某纺纱单元2发生断纱或断纱时,接纱台车3沿轨道41行进到纺纱单元2并停止。吸管44吸引捕捉从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纱头,一边绕轴上下方向旋转一边引导至捻接器43。吸引器46从由卷绕装置13支承的卷装45中吸引捕捉纱头,一边绕轴线上下方向旋转一边引导至捻接器43,捻接器43对被引导的纱线端进行捻接。
32.在壳体6中,在与接头台车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进行光通信的单元侧通信单元(第一通信单元)60。另外,在接头台车3上设置有台车侧通信单元用于执行光通信的单元(第二通信单元)30。单元侧通信部60和台车侧通信部30进行光通信(非接触通信),在纺纱
单元2和接头台车3之间交换信息(纺纱单元编号识别等)。
33.如图2所示,接头台车3具备检测纺纱单元2的位置的检测传感器s。检测传感器s例如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行进方向中央部(基准位置)。检测传感器s的配置位置只要能够检测后述的传感器检测单元sd即可,没有其它特别限定。
34.上蜡装置14设置在储纱装置12的下游,上蜡装置14将蜡施加到从储纱装置12向卷绕装置13行进的细纱10。
35.卷绕装置13包括绕支撑轴70可摆动地支撑的摇架臂71。摇架臂71可旋转地支撑用于卷绕细纱10的筒管48。
36.卷绕装置13还包括卷绕筒72和横动装置75。卷绕筒72能够与线轴48的外周面或卷装45的外周面接触而被驱动。横动装置75包括能够与细纱10接合的横动导纱器76。卷绕装置13通过由电动机(未示出)驱动卷绕滚筒72而使卷装45与卷绕滚筒72接触而旋转,同时通过驱动装置(未示出)使横动导纱器76往复运动,从而纺纱在纺纱10的同时,细纱10缠绕在卷装45上。
37.在第一通信单元60和第二通信单元30之间的通信期间,翻盖32与连接第一通信单元60和第二通信单元30的直线相交。翻盖32设置在第一通信单元60和第二通信单元30之间。第一通信单元60和第二通信单元30通过翻盖32进行通信。
38.支架34的上端延伸到翻盖32上方,用于吹送空气的吹嘴 (清洁单元) 35 固定到支架34。吹嘴 35 具有用于在上端吹送空气的第一喷嘴 35a。翻盖32的表面和用于向打蜡装置14吹空气的第二喷嘴35b。第一喷嘴35a的喷射喷嘴和第二喷嘴35b的喷射喷嘴面向相反侧安装。第二喷嘴35b例如从第一喷嘴35a分支设置,并且第一喷嘴35a和第二喷嘴35b一体地设置。第一喷嘴35a向与细纱10的纱道相反的方向向包覆层32吹送空气。第二喷嘴35b向细纱10的纱道侧吹送空气。
39.切换单元(清洁单元)37经由管道36连接到吹嘴35,来自空气供应单元81的压缩空气被供应到管道36。切换单元37切换来自空气供应单元81的空气供应。空气供应单元81到吹嘴35并切断空气供应。除了从设置在鼓风机箱80中的空气供应单元81从吹嘴35吹送压缩空气之外,接纱台车3可以设置有空气供应单元。
40.在接头台车3中,进行接头台车3的行进控制、使用第一通信单元30的与纺纱单元2的通信的控制、以及接头的控制中的至少一种的台车侧控制。当某一纺纱单元2发生断线或断线时,机器控制装置输出使纺纱单元2向接头台车3移动的移动控制信号,将接头台车3作为动作对象,运行至纺纱单元2。另外,当接纱台车3的检测传感器s(基准位置)通过纺纱单元2的传感器检测单元sd(基准位置)时,台车侧控制部38判定为纺纱单元2通过。此外,第二通信单元38控制切换单元37,在从空气供给单元81向吹嘴35供给空气与空气供给的阻断之间的切换操作。
41.具体而言,台车侧控制部38构成为使接纱台车3动作的纺纱单元2之前的纺纱单元2旋转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纺纱单元2立即旋转)。之前(相邻的纺纱单元2)和开始与目标纺纱单元2(以下称为目标纺纱单元2)的第一通信单元60进行连通之前的空气。
4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传感器s检测到传感器检测单元sd(相邻的纺纱单元2)之后,检测到目标纺纱单元2的下一个纺纱单元2的传感器检测单元sd时,台车侧控制部38控制切换部37,使得在接头台车3到达目标纺纱单元2之前,通过第二喷嘴35b向上蜡装置
14吹送空气而停止并进行接头。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喷嘴35a和第二喷嘴35b一体设置,所以空气也从第一喷嘴35a吹向翻盖32。
43.在清洁单元中,在接纱台车3通过与目标纺纱单元2相邻的纺纱单元2之前,以及在目标纺纱单元2中,在纺纱机1中,在第一通信单元60和第二通信单元30开始通信之前,能够通过清洁单元清洁去除堆积在第一通信单元30上的棉絮。因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一通信部60和第二通信部30之间的通信,接纱台车3无法识别作为动作对象的纺纱单元2的问题可以预防。如上所述,在纺纱机1中,能够防止棉絮引起的缺陷的发生。
44.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设置在接纱台车3上。因此,在纺纱机1中,清洁单元可以仅设置在接纱台车3上,能够简化结构与在每个纺纱单元2中设置清洁单元的构造相比。
45.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接纱台车3的检测传感器s检测到纺纱单元2的传感器检测单元sd时,台车侧控制部38基于该值判断为纺纱单元2通过。确定结果托架侧通信单元30被清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纺纱机1中,能够掌握接头台车3通过纺纱单元2的情况,清洁单元能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清扫。
4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纱台车3在目标纺纱单元2中进行动作之前,滑车侧控制部38控制切换部37,对打蜡装置14进行清扫。通过这样的结构,纺纱机图1所示的装置可以去除沉积在上蜡装置14上的棉屑和/或蜡。在纺纱机1中,由于在接纱台车3工作之前清洁上蜡装置14,因此将空气吹到待纺纱线上被阻止。因此,可以防止细纱10从打蜡装置14上脱落。
47.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