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8189发布日期:2023-03-29 16:00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2.当前有一种包装盒,其在制作的过程中,先制作出一个无底的围框,该围框的底部具有向内延伸的折边,然后将衬纸粘贴在该折边的内侧,如此形成一个盒体。
3.现有技术中,在制作上述的盒体时,通常是将围框依次放置在一输送装置上,输送装置将围框移动至组装工位,然后采用吸附模组将衬纸吸附起来并粘贴至围框的底部。但在上述的过程中,输送装置上的围框由于各种原因会在输送装置上产生位移(如输送装置多次的启停运动,会导致输送装置上的围框产生些许位移、输送装置上的震动也会引起围框的位移),因此导致进入组装工位的围框与衬纸之间容易产生些许错位,进而产生衬纸爬墙现象(即衬纸的部分底面与围框的侧面粘贴重合)。
4.并且,由于吸附模组需要带着衬纸粘贴至围框的底部,在吸附模组复位时容易将输送装置上的盒体带起,影响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爬衬纸墙现象的产生,同时阻止吸附模组复位时将盒体带起的一种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包括:
7.输送装置,用于承托围框的两侧并带动围框移动至组装工位;
8.第一夹持组件,设置在组装工位处,用于对组装工位中的围框进行夹持定位;
9.吸附模组,用于吸附衬纸并将衬纸粘贴至围框的底部。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
11.夹持板,所述夹持板顺着围框移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组装工位的两侧,用于对组装工位中围框的两侧进行夹持和释放;
12.第一推动部件,用于带动所述组装工位两侧的夹持板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组装工位的方向移动。
13.进一步地,还包括:
14.第二夹持组件,设置在输送装置相应组装工位的一侧,用于对围框的一端进行夹持,对移动至组装工位的围框进行初步定位。
15.进一步地,还包括:
16.推角定位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上且位于第二夹持组件的对侧,用于调整组装工位中围框的角度,并推动围框抵在输送装置的一侧。
17.进一步地,还包括:
18.升降平台,设置在组装工位,用于承托移动至组装工位的围框。
19.进一步地,还包括:
20.压块,设置在吸附模组的两侧并可相对吸附模组上下移动,所述压块按压在围框的顶部,用于在吸附模组复位时,为围框提供向下的推力。
21.进一步地,所述压块与所述吸附模组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23.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夹持组件在围框进入组装工位后对围框进行夹持定位,在确保围框位置准确的同时,避免围框受吸附模组的影响而产生位移,同时由于第一夹持组件始终对围框进行夹持,因此在吸附模组复位时不容易将围框带起,不会对后续的生产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左侧视角的立体视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右侧视角的立体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左侧视角的立体视图(略去吸附模组和升降平台);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吸附模组的结构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夹持组件的结构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夹持组件的结构视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推角定位组件的结构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围框,2-组装工位,3-输送装置,4-第一夹持组件,41-夹持板,42-第一推动部件,5-吸附模组,51-压块,52-弹性件,6-第二夹持组件,61-夹块,62-安装板,63-伸缩部件,7-推角定位组件,71-推角块,8-平台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
35.参见图1至图7。
36.一种围框衬纸定位组装装置,包括:
37.输送装置3,用于承托围框1的两侧并带动围框1移动至组装工位2;
38.第一夹持组件4,设置在组装工位2处,用于对组装工位2中的围框1进行夹持定位;
39.吸附模组5,用于吸附衬纸并将衬纸粘贴至围框1的底部。
40.具体实施中,将无底的围框1放置在输送装置3上,该输送装置3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圆皮带输送机,现有技术中其他类型的输送机也可。该输送装置3承托围框1的两侧并带动围框1移动至组装工位2,之后第一夹持组件4对组装工位2中的围框1进行夹持定位,在确保围框1位置准确的同时,避免在粘贴衬纸时,围框1受吸附模组5的影响而产生位移;之
后吸附模组5将衬纸吸附起来并粘贴至围框1的底部,然后吸附模组5复位,由于此时的第一夹持组件4始终对围框1进行夹持,因此在吸附模组5复位时不容易将围框1带起,不会对后续的生产产生影响;最后第一夹持组件4松开,粘贴有衬纸的围框1随输送装置3移动至下一工位。
41.如图1、2、3和图5所示,该第一夹持组件4包括:
42.夹持板41,该夹持板41沿着围框1移动的方向设置在组装工位2的两侧,用于对围框1的两侧进行夹持和释放;
43.第一推动部件42,用于带动组装工位2两侧的夹持板41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组装工位2的方向移动。
44.具体实施中,当围框1移动至组装工位2后,第一推动部件42启动,带动夹持板41向靠近组装工位2的方向移动,该夹持板41包括两个板体和一个伸缩部件63,该伸缩部件63带动其中一个或两个板体向靠和远离组装工位2的方向移动,将对组装工位2中围框1的两侧进行夹持和释放,起到对围框1定位作用的同时,还能避免围框1的侧边向外弯曲(即“鼓肚子”)。当吸附模组5复位后,夹持板41松开围框1然后第一推动部件42复位,使输送装置3能够带动围框1向下一工位移动。
45.其中,吸附模组5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吸附头,第一推动部件42可为现有技术中的液压伸缩元件、气动伸缩元件或电动伸缩元件。
46.如图1和图6所示,还包括第二夹持组件6,设置在输送装置3相应组装工位2的一侧,用于对围框1的一端进行夹持,对移动至组装工位2的围框1进行初步定位。
47.具体实施中,该第二夹持组件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块61,两个夹块61通过安装板62安装在输送装置3的一侧。其中,夹块61远离输送装置3的一端与安装板62转动连接,夹块61的另一端可出入组装工位2。各安装板62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伸缩部件63,该伸缩部件63与安装板62转动连接,且各安装板62与伸缩部件63的连接处开设有滑槽,该伸缩部件63的连接端滑动设置在该滑槽内。当围框1移动至组装工位2后,伸缩部件63工作,使两个相对的夹块61配合对围框1的一侧进行夹持,避免因输送装置3的震动或急停使围框1产生较大位移,之后第一夹持组件4才开始工作。这样第一夹持组件4中,两个板体的初始间距不用太大即可将围框1囊括在内。
48.如图2和图7所示,还包括:推角定位组件7,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3上且位于第二夹持组件6的对侧,用于调整组装工位2中围框1的角度,并推动围框1抵在输送装置3的一侧。
49.具体实施中,该推角定位组件7包括至少一个推角块71,通过设置对应的伸缩部件63推动推角块71。当伸缩部件63推动推角块71移动时,推角块71推动围框1的一角使围框1向另一侧移动,由于输送装置3的侧边以及第二夹持组件6的限制,围框1不会被推出输送装置3。将围框1抵在输送装置3的一侧,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围框1进行定位,之后第一夹持组件4工作后再将围框1前后方向定位,以此使围框1的位置彻底定位下来。
50.其中,上述所有的伸缩部件63和伸缩部件63皆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液压伸缩元件、气动伸缩元件或电动伸缩元件。
51.如图5所示,还包括:升降平台,设置在组装工位2,用于承托移动至组装工位2的围框1。
52.具体实施中,升降平台包括位于组装工位2下方的平台本体8,夹持板41设置在该
平台本体8上,第一推动部件42位于平台本体8的下方,利用第一推动部件42同步带动平台本体8和夹持板41上下移动。由于吸附模组5将衬纸粘贴至围框1的底部时,需要给围框1施加一些压力,以此确保衬纸粘贴的牢靠,而升降平台的设置能够避免围框1被压弯压垮。
53.如图4所示,还包括压块51,设置在吸附模组5的两侧并可相对吸附模组5上下移动,该压块51按压在围框1的顶部,用于在吸附模组5复位时,为围框1提供向下的推力。
54.其中,压块51与吸附模组5之间设置有弹性件52。优选的,该弹性件52为弹簧。
55.具体实施中,吸附模组5吸附衬纸并将衬纸粘贴至围框1的底部时,压块51随吸附模组5一同移动并按压在围框1的顶部,在此期间压块51受到围框1顶部的阻挡向上移动压缩弹性件52,当吸附模组5复位时,吸附模组5向上移动,此时压块51下压的阻力减小,弹性件52推动压块51相对吸附模组5向下移动,在压块51相对吸附模组5下移的过程中给围框1的顶部施加一个向下的力,避免围框1被吸附模组5带起。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