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记录设备及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51103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墨记录设备及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记录设备以及用于控制该喷墨记录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用于通过喷墨方法进行打印的一些喷墨记录设备中,在向包含在压力腔室中的墨水施加压力时从喷嘴喷射出墨水。在这些设备中,在JP-A-2003-305852中披露了采用所谓的喷射前填充方法(fill beforefire method)的喷墨记录设备,它能够通过暂时增大压力腔室的容积并使压力腔室的容积在经过预定时期之后恢复到原始容积来向墨水施加压力。

发明内容
在采用喷射前填充方法的情况中,将与后面所述的脉冲宽度To对应的从压力腔室容积增大到恢复原始容积的时间调节为声学长度(AL),即使得墨水以最大速度从喷嘴喷射出的时间长度。但是,在将该时间设定为除了AL之外的值的情况中,喷墨速度有时为与最大值不同的局部极大值或局部极小值(参见图9中的曲线C2)。例如,在将该时间设定为某个局部极小值时,所喷射出的墨滴被打碎从而变为高速小墨滴。在这种情况中,在所打印的图像上产生噪点等。在将该时间设定为某个局部极大值的情况中,施加到墨水上的压力的变化对喷墨速度的影响增大,从而造成喷墨速度的较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中,相对于施加到墨水上的压力的变化的喷墨速度变化增大。
如上所述,在出现噪点或者喷墨速度变化时,由所喷射出的墨水形成的图像的再现性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喷墨记录设备和用于控制该喷墨记录设备的方法,它们在不引起噪点和喷墨速度变化的情况下产生优异的图象再现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包括加压促动器、通道单元和控制器的喷墨记录设备。在通道单元中,形成有由该加压促动器改变容积的压力腔室和用于喷墨的喷射开口。该通道单元具有从压力腔室的出口延伸至喷射开口的第一墨水通道。控制器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从而压力腔室从压力腔室的容积为V1的第一状态改变成容积为比V1大的V2的第二状态,然后从第二状态返回至第一状态以使得墨水从喷射开口喷射出,从压力腔室开始由第一状态改变成第二状态的时刻到压力腔室处于第二状态的时刻的时间长度Tv1为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周期Td的33%或更大,并且该时间长度Tv1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83%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用于控制喷墨记录设备的方法。该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加压促动器和通道单元。在通道单元中,形成有由该加压促动器改变容积的压力腔室和用于喷墨的喷射开口。该通道单元具有从压力腔室的出口延伸至喷射开口的第一墨水通道。该方法具有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的步骤,从而压力腔室从压力腔室的容积为V1的第一状态改变成容积为比V1大的V2的第二状态,然后从第二状态返回至第一状态以使得墨水从喷射开口喷射出,从压力腔室开始由第一状态改变成第二状态的时刻到压力腔室处于第二状态的时刻的时间长度Tv1为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周期Td的33%或更大,并且该时间长度Tv1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83%或更小。
根据以上方面,如从后述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理解,由于喷墨速度不成为在图11的范围91中所示的极值,即在上述图9的曲线C2中所示的极值,所以抑制了由于噪点或喷墨速度变化而导致的图像再现性变差的问题。这种效果被认为可归因于以下原因。也就是说,随着使Tv1增大至一定值,从而减轻了由加压促动器施加到压力腔室中的墨水上的压力的变化。因此,会引起特征振动的压力波几乎不或决不在填充于第一墨水通道中的墨水中出现,由此抑制特征振动的激励。


从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说明中将更全面地呈现本发明的其它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图1为示意性方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喷墨打印机;图2为在图1中所示的头主体的顶视图;图3为放大图,示出由图2的点划线包围的区域;图4为沿着图3的IV-IV线的垂直剖视图;图5为局部放大图,示出在图4中所示的压电促动器及其附近部分;图6为用于说明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中包括的控制器的示意图;图7为曲线图,示出在提供有电压脉冲信号的单独电极中的电位变化的一个实例;图8A、图8B和图8C为示意图,每个示意图示出在单独电极的电位如图7所示在提供电压脉冲信号时而变化时压电促动器的驱动;图9为曲线图,示出相对于图7中所示的宽度To的喷射出的墨水的速度;图10A为示意图,示出通过将图4中所示的单独墨水通道建模而获得的等效电路,该等效电路被本发明的发明人用于分析;图10B为示意图,示出在图10A所示的流体分析单元中的第一墨水通道的结构;图10C为示意图,示出在图10B所示的第一墨水通道中的喷嘴的结构;图11为曲线图,示出通过使用图10A至10C中所示的模型来进行的数值分析的结果;
图12A和图12B为曲线图,每个曲线图示出通过使用图10A至10C中所示的模型来进行的数值分析的结果;图13为曲线图,示出通过使用图10A至10C中所示的模型来进行的数值分析的另一个结果;并且图14为曲线图,示出通过使用图10A至10C中所示的模型来进行的数值分析的再一个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以及由本发明的发明人获得的分析结果进行说明。
图1为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彩色喷墨打印机。下面被称为打印机1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具有四个喷墨头2。这些喷墨头2沿着打印纸张P的输送方向排列,并且固定在打印机1上。各个喷墨头2具有沿着图1的垂直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
打印机1设有供纸单元114、输送单元120、和已打印纸张接收器116,它们按照该顺序沿着打印纸张P的输送路径排列。打印机1设有用于控制打印机1的部件例如喷墨头2和供纸单元114的操作的控制器100。
供纸单元114具有能够收容打印纸张P的纸张收容盒115、和供纸辊145。供纸辊145能够供给设置在累积于纸张收容盒115中的打印纸张P的顶部上的一张纸张,从而将打印纸张P一张接一张地供给。
在供纸单元114和输送单元120之间,一对供纸辊118a和118b以及一对供纸辊119a和119b沿着打印纸张P的输送路径设置。从供纸单元114供给出的打印纸张P由辊118a、118b、119a和119b引导以传送给输送单元120。
输送单元120具有环形输送皮带111以及两个皮带辊106和107。输送皮带111缠绕在皮带辊106和107上。输送皮带111的长度被调节成使得当缠绕在这两个皮带辊106和107上时,输送皮带111以预定的张力拉伸。因此,输送皮带111无松弛地沿着两个平行平面拉伸,这两个平行平面中的每个平面包括这两个皮带辊106和107的公切线。在这两个平面中,较靠近喷墨头2的一个平面为用于打印纸张P的输送面127。
如图1所示,输送电机174与皮带辊106连接。该输送电机174使皮带辊106沿着箭头A方向转动,从而皮带辊107相对于输送皮带111转动。因此,在通过驱动输送电机174使皮带辊106转动时,输送皮带111沿着箭头A的方向运动。
在皮带辊107附近,设有用于夹着输送皮带111的一对夹压辊138和139。上夹压辊138由弹簧(未示出)向下偏压。下夹压辊139通过输送皮带111接收被向下偏压的夹压辊138。那对夹压辊138和139可转动地设置,并且随着输送皮带111的运动而一起转动。
从供纸单元114供给到输送单元120的打印纸张P被夹在夹压辊138和输送皮带111之间。因此,打印纸张P被压在输送皮带111的输送面127上以固定在输送面127上。然后,随着输送皮带111的转动将打印纸张P输送到设有喷墨头2的位置。可以在输送皮带111的外周上进行粘性硅橡胶处理,以便一定将打印纸张P固定到输送面127上。
四个喷墨头2沿着打印纸张P的输送方向彼此靠近地设置。这些喷墨头2中的每个喷墨头2在其下端处具有头主体13。在头主体13的底面上设有许多用于喷墨的喷嘴8(参见图3和4)。从设置在一个喷墨头2中的那些喷嘴8喷射出相同颜色的墨水。从喷墨头2喷射出的墨水颜色是品红色(M)、黄色(Y)、青色(C)和黑色(K)。这些喷墨头2中的每个喷墨头2设有限定在头主体13的底面和输送皮带111的输送面127之间的微小间隙。
由输送皮带111输送的打印纸张P穿过位于喷墨头2和输送皮带111之间的间隙。在穿过该间隙时,墨水从头主体13朝着打印纸张P的顶面喷射。因此,在打印纸张P的顶面上形成基于由控制器100存储的图像数据的彩色图像。
在输送单元120和已打印纸张接收器116之间,设有剥离板140、一对供纸辊121a和121b、以及一对供纸辊122a和122b。已经打印有彩色图像的纸张P由输送皮带111输送给剥离板140。然后,通过剥离板140的右端从输送面127将纸张P剥离。然后通过供纸辊121a、121b、122a和122b将纸张P供给到已打印纸张接收器116。已打印纸张P被顺序供给到已打印纸张接收器116,以累积在已打印纸张接收器116上。
在设置于沿着打印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最上游部分处的喷墨头2和夹压辊138之间,设有纸张传感器133。该纸张传感器133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并且检测输送路径上的打印纸张P的前端。将纸张传感器133的检测结果发送给控制器100。控制器100根据从纸张传感器133发送来的检测结果按照使打印纸张P的输送与图像打印同步的方式控制喷墨头2、输送电机174等。
下面将对头主体13进行说明。图2为顶视图,示出在图1中所示的头主体13。
该头主体13具有通道单元4和连接到通道单元4上的促动器单元21。这些促动器单元21中的每个促动器单元21具有梯形形状,并且按照使得该梯形的一对平行侧边与通道单元4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在通道单元4的顶面上。这些促动器单元21设置的方式使得两个促动器单元21沿着与通道单元4的纵向方向平行的两条直线中的各条直线设置,即四个促动器单元21在通道单元4上成之字形排列布置。通道单元4上的相邻促动器单元21的斜边相对于通道单元4的宽度方向相互部分重叠。
在通道单元4内部形成有集管通道5。在通道单元4的顶面上,形成有集管通道5的开口5b。沿着与通道单元4的纵向方向平行的两条直线中的每条直线形成有五个开口5b,即在通道单元4上形成有十个开口5b。这些开口5b形成在避开形成有四个促动器单元21的区域的位置处。从墨水容器(未示出)通过开口5b向集管通道5供墨。
图3为放大顶视图,示出由图2中的点划线包围的区域。为了方便说明,促动器单元21由图3中的双点划线表示。虽然形成在通道单元4内部的孔隙12和形成在通道单元4的底面上的喷嘴8应该由虚线表示,但是它们由实线表示。
从形成在通道单元4中的集管通道5分叉出四条副集管通道5a。这些副集管通道5a设置在与通道单元4内部的促动器单元21相反的区域中,并且彼此相邻延伸。
在通道单元4的顶面上按照以在与促动器单元21对置的大致整个区域上的矩阵形式的开口的方式形成有许多压力腔室10。这些压力腔室10中的每个压力腔室10为具有带有圆角的大致菱形平坦形状的中空区域。与这些促动器单元21中的每个促动器单元21对应的压力腔室10形成压力腔室组9。该压力腔室组9占据了具有与促动器单元21的尺寸及形状大致相同的尺寸及形状的区域。压力腔室10的开口由设置在通道单元4的顶面上的促动器单元21封闭。
在位于促动器单元21上且与压力腔室10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将在后面描述的单独电极35。这些单独电极35中的每个单独电极35的尺寸小于压力腔室10的尺寸,并且每个单独电极35的形状与压力腔室10的形状大致相同,从而单独电极35设置在促动器单元21的顶面上与压力腔室10相反的区域内部。
在通道单元4的底面上避开与副集管通道5a相对的区域的位置处形成有喷嘴8。这些喷嘴8设置在通道单元4的底面上与促动器单元21相反的区域中。各个区域中的喷嘴8沿着与通道单元4的纵向方向平行的直线以恒定间距布置。
这些喷嘴8形成在如下位置处,其中通过从与平行于通道单元4的纵向方向的虚拟直线垂直的方向将喷嘴8的位置投影而获得的投影点以与打印分辨率对应的恒定间距且无间断地排列。因此,喷墨头2沿着在通道单元4中形成喷嘴8的纵向方向以与打印分辨率对应的间距且无间断地在大致整个区域上进行打印。
在通道单元4内部按照在水平表面上沿着平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许多孔隙12(参见图4)。这些孔隙12设置在与压力腔室组9相对的区域中。
在通道单元4内部形成有从副集管通道5a的出口经由孔隙12和压力腔室10延伸至位于喷嘴8的顶端处的喷射开口8a的许多单独墨水通道32(参见图4)。供应给集管通道5的墨水从副集管通道5a供应给单独墨水通道32以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
下面将对头主体13的剖面结构进行说明。图4为沿着图3的IV-IV线的纵向剖视图。
头主体13中包括的通道单元4具有层压结构,其中层压有九块板,即从顶部到底部依次为空腔板22、基板23、孔隙板24、供应板25、集管板26、27和28、盖板29、以及喷嘴板30。在这些板的每一块中形成有许多孔。这些板22至30在这些孔相互匹配的情况下层压,以便形成单独墨水通道32和副集管通道5a。如图4所示,压力腔室10、副集管通道5a、喷嘴8和孔隙12形成在相对于这些板的厚度方向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即压力腔室10形成在通道单元4的顶面上;副集管通道5a形成在通道单元4内部;喷嘴8形成在通道单元4的底面上;并且孔隙12形成在压力腔室10和副集管通道5a之间。
与副集管通道5a对应的孔形成在集管板26至28上。在板23至25上形成有孔,这些孔形成从副集管通道5a的出口延伸至压力腔室10的入口且包括孔隙12在内的第二墨水通道。在空腔板22上,形成有与压力腔室10对应的孔。在板23至29上形成有孔,这些孔形成从压力腔室10的出口延伸至喷嘴8的入口的通道。在喷嘴板30上,形成有与喷嘴8对应的孔。从压力腔室10的出口延伸至位于喷嘴8的顶端处的喷射开口8a的通道被称为第一墨水通道33或下伸部分。
供应给副集管通道5a的墨水经由以下路径前进至喷嘴8。首先,墨水从副集管通道5a向上前进以到达孔隙12的一个端部。然后,墨水沿着孔隙12的延伸方向水平前进以到达孔隙12的另一个端部。之后,墨水向上前进以到达用作压力腔室10的入口的压力腔室10的一个端部。进一步地,墨水沿着压力腔室10的延伸方向在压力腔室10内部水平前进,以到达用作压力腔室10的出口的压力腔室10的另一个端部。之后,墨水经由形成在三块板23至25上的孔向下垂直前进,以前进至形成在下方的喷嘴8。
促动器单元21具有层压结构,其中四层压电层41至44如图5所示层压。压电层41至44中的每层压电层具有大约为15μm的厚度,并且整个促动器单元21的厚度大约为60μm。形成促动器单元21的压电层41至44的每层压电层按照将压力腔室组9中包括的压力腔室10重叠的方式延伸(参见图3)。这些压电层41至44由具有铁电性的锆钛酸铅基(PZT基)陶瓷材料制成。
促动器单元21具有由Ag-Pd基金属材料等制成的单独电极35和共用电极34。如上所述,单独电极35设置在促动器单元21的顶面上与压力腔室10相反的位置处。单独电极35的一个端部从与压力腔室10相反的区域延伸出,并且在该端部上形成有焊盘36。该焊盘36例如由包含玻璃粉的金制成,并且其厚度为15μm以形成凸出部。焊盘36与设置在FPC(柔性印刷电路)(未示出)中的触点电连接。控制器100如后所述通过FPC向单独电极35提供电压脉冲信号。
共用电极34设置在压电层41和42之间以在这些层41和42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延伸。也就是说,共用电极34按照重叠在与促动器单元21相对的区域中的所有压力腔室10上的方式延伸。共用电极34具有大约为2μm的厚度。共用电极34在未在这些附图中示出的区域处接地,并且保持为接地电位。
如图5所示,最上面的压电层41被夹在共用电极34和单独电极35之间。压电层41中被夹在各个单独电极35和共用电极34之间的部分被称为活性部分。在促动器单元21中,只有最上面的压电层41包括活性部分,并且其它压电层42至44不包括任何活性部分。也就是说,促动器单元21为所谓的单压电晶片型。
如后面所述一样,在将预定电压脉冲信号选择性地施加到单独电极35上时,将压力施加到与该单独电极35对应的压力腔室10内部的墨水上。因此,通过单独墨水通道32从对应喷嘴8的喷射开口8a喷射出墨水。更具体地说,促动器单元21的与相应压力腔室10相对的部分与对应于压力腔室10的单独压电促动器50对应。在该实施方案中,通过一次喷射操作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的墨水量大约为3至4pl(皮升)。
下面,将对在促动器单元21上的控制进行说明。打印机1具有控制器100和用于控制促动器单元21的驱动器IC80。打印机1具有CPU(中央处理单元)、用于存储由CPU执行的程序以及用于这些程序的数据的ROM(只读存储器)、以及用于在这些程序执行期间暂时存储数据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具有下述功能的控制器100由CPU、ROM和RAM构成。
控制器100如图6所示具有打印控制器101和运动控制器105。打印控制器101具有图像数据存储器102、波数据存储器103和打印信号发生器104。图像数据存储器102存储与从PC(个人计算机)135等发送来的与打印相关的图像数据。
波数据存储器103存储与对应于图像的灰度等级等的电压脉冲信号的基本波相关的波数据。在借助驱动器IC80将与一定灰度等级对应的电压脉冲信号提供给单独电极35时,从喷墨头2按照与灰度等级对应的量喷射墨水。
打印信号发生器104根据存储在图像数据存储器102中的图像数据产生出串行打印数据。该打印数据为用于给出与由存储在波数据存储器103中的波数据表示的基本波中的任何一个基本波对应的电压脉冲信号将要以预定的定时提供给单独电极35的指令的数据。打印信号发生器104将所产生出的打印数据输出给驱动器IC80。
驱动器IC80设置在各个促动器单元21中,并且具有移位寄存器、多路复用器和驱动缓冲器(未示出)。
移位寄存器将从打印信号发生器104输出的串行打印数据转换成并行数据。更具体地说,移位寄存器根据串行打印数据输出用于与相应压力腔室10对应的压电促动器50中的每个压电促动器50的独立数据。
多路复用器根据从移位寄存器输出的并行数据为各个单独电极35从由存储在波数据存储器103中的波数据表示的基本波信号选择出适当的波信号。多路复用器将为各个单独电极35选择的基本波信号输出给驱动缓冲器。
驱动缓冲器根据从多路复用器输出的基本波信号为各个单独电极35产生出具有预定电平的电压脉冲信号。驱动缓冲器通过FPC将电压脉冲信号提供给与压电促动器50对应的相应单独电极35。
下面,将对已经被提供电压脉冲信号的单独电极35中的电位变化进行说明。
图7所示为已经被提供了用于使得墨滴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的电压脉冲信号的单独电极35中的电位变化的一个实例。要被提供给单独电极35的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为简单矩形波,其中上升沿和后沿中的每一个具有90度的角度。如图7所示,该波形具有脉冲宽度To,并且表示出高电平电位U0和低电平电位0。
在时刻t1,开始将电压脉冲信号提供给单独电极35。根据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墨水的定时来调节时刻t1。在直到时刻t1的时期和在时刻t4之后的时期内,将单独电极35的电位保持为U0(≠0)。在从时刻t2至时刻t3的时期内,将单独电极35保持为接地电位。从时刻t1到时刻t2的时期为过渡时期,在这期间单独电极35的电位从U0变为接地电位。从时刻t3至时刻t4的时期为过渡时期,在这期间单独电极35的电位从接地电位变为U0。如图5所示,由于压电促动器50具有与电容器类似的结构,所以在单独电极35的电位改变时产生出上述过渡时期。
从时刻t1至时刻t2的过渡时期的长度Tv1和从时刻t3至时刻t4的过渡时期的长度Tv2取决于单独电极35的尺寸和形状、在单独电极35和共用电极34之间的距离、压电层41的介电常数、以及提供给单独电极35的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在该实施方案中,单独电极35的尺寸和形状、在单独电极35和共用电极34之间的距离、以及压电层41的介电常数设定为预定值,并且预先调节好施加到单独电极35上的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从而当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中的特征振动周期设定为Td时满足0.5Td≤Tv1≤0.6Td和0.33Td≤Tv2≤0.44Td。另外,调节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从而从时刻t1到时刻t3的时期长度即脉冲宽度To处于使得所期望的墨水能够从与单独电极35对应的喷嘴8的喷射开口8a喷射出的范围中。将这种电压脉冲信号提供给单独电极35,从而防止喷墨速度的显著下降,并且因此将喷墨保持在最稳定的状态。
下面,将对在将电压脉冲信号提供给单独电极35时如何驱动压电促动器50进行说明。
在图5所示实施方案的促动器单元21中,只有最上面的压电层41沿着从单独电极35朝着共用电极34的方向极化。因此,通过将单独电极35的电位设定为与共用电极34的电位不同的值,并且通过沿着与极化方向相同的方向将电场施加到压电层41上,被施加电场的部分即活性部分开始沿着厚度方向即沿着层压方向延伸。同时,活性部分开始沿着与层压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层41的表面方向收缩。相反,其余三层压电层42至44由于它们没有极化所以在施加电场时不自发变形。
因此,压电层41以及压电层42至44呈现不同的应变,从而整个压电促动器50变形以形成朝着压力腔室10的凸出部,即出现单压电晶片变形。
图8A至8C为示意图,大体上示出在如图7所示单独电极的电位由于电压脉冲信号的提供而变化时压电促动器50随着时间的变化。
图8A所示为在图7所示的直到时刻t1的时期内压电促动器50的状态。在该时期内,单独电极35的电位为U0。因此,压电促动器50由于上述单压电晶片变形而朝着压力腔室10凸起。在该时期内压力腔室10的容积为V1。该状态将被称为压力腔室10的第一状态。
图8B所示为在图7所示的从时刻t2至时刻t3的时期内压电促动器50的状态。在该时期内,单独电极35的电位为接地电位。因此,已经施加到压电层的活性部分上的电场被解除,从而解除了压电促动器50的单压电晶片变形。在该时期内的压力腔室10的容积V2大于图8A所示的压力腔室10的容积V1。该状态将被称为压力腔室10的第二状态。由于压力腔室10的容积增大,所以墨水从副集管通道5a被吸引到压力腔室10中。
图8C所示为在图7所示的时刻t4之后的时期内压电促动器50的状态。在该时期内,单独电极35的电位为U0。因此,压电促动器50返回至第一状态。由于压电促动器50使压力腔室10从第二状态改变为第一状态,所以将压力施加到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上。因此,从位于喷嘴8的顶端处的喷射开口8a喷射出墨滴。墨滴落在打印纸张P的打印表面即顶面上以形成墨点。
如上所述,在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压电促动器50的驱动中,压力腔室10的容积暂时增大,以在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中产生出负压力波(从图8A至图8B)。然后,压力波在通道单元4内部的墨水通道端部处反射,以作为向喷嘴8前进的正压力波返回。在正压力波到达压力腔室10时,压力腔室10的容积再次降低(从图8B到图8C)。这就是所谓的喷射前填充方法。
为了通过上述喷射前填充方法喷墨,将电压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To(参见图7)调节为AL。AL指的是压力腔室10中产生出的压力波从孔隙12的位于压力腔室10附近的端部传送到位于喷嘴8顶端处的喷射开口8a所需的时间长度。在将脉冲宽度To调节为AL时,如上所述反射的正压力波、以及由于压电促动器50的变形而产生出的正压力波彼此叠加,由此向墨水施加更强的压力。因此,与一次降低压力腔室10的容积以将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推出的情况相比,压电促动器50用于喷射相同墨水量的驱动电压可以较低。因此,从压力腔室10中的高集中、喷墨头2的紧凑尺寸、以及用于驱动喷墨头2的运行成本的立场看,喷射前填充方法是有利的。
单独电极35的电位变化的定时与压电促动器50变形的定时大致一致。因此,在该说明书中,假设单独电极35的电位变化的定时与压电促动器50变形的定时一致。例如,在图7中,在单独电极35的电位在时刻t1处开始减小的同时,压力腔室10的容积开始减小。然后,在单独电极35的电位在时刻t2处变为接地电位的同时,压力腔室10的容积变为最小值。即使在单独电极35的电位变化的定时与促动器50变形的定时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预先考虑到该不同来应用本发明。
下面将对由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分析进行说明。
在该分析中,作为用于向墨水施加压力的压力促动器,使用图5中所示的压电促动器50。如上所述,压电促动器50具有单独电极35和共用电极34,并且共用电极34连续保持为接地电位。在单独电极35的电位变为与接地电位不同的电位时,压电促动器50由于压电应变而变形以改变压力腔室10的容积。在由于压力腔室10的容积变化而产生出的压力波到达喷嘴8时,喷嘴8中形成的墨水弯液面变形,使得形成弯液面的墨水的一部分作为墨滴喷射出。之后,对于下一次喷射而言,从压力腔室10的上游例如从图4所示的副集管通道5a以与前次喷射的量相等的量供应墨水。在该分析中,利用通过向单独电极35提供预定电压脉冲信号使压电促动器50变形而进行的喷射前填充方法使墨水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
图9为曲线图,示出脉冲宽度To(参见图7)变化的电压脉冲信号所喷射出的墨水的速度。通过传统近似计算,喷墨速度相对于脉冲宽度To的函数为在To=AL时具有极大值的曲线C1。但是,发明人已经确认实际获得曲线C2,该曲线C2具有在脉冲宽度To与AL不同时的一些局部极大值和局部极小值。
已经确认在To=T1时,喷射速度变为To<AL的范围中的局部极小值,所喷射出的墨滴破碎,从而产生出高速小墨滴。还已经确认在To=T2时,喷射速度变为在To<AL时的局部极大值,从压电促动器50施加的压力的变化对喷墨速度的影响增强,从而造成喷墨速度增加较大。在这种情况中,由于噪点或喷墨速度变化而引起图像再现性变差。
发明人已经认为由于以下原因,喷射速度相对于脉冲宽度To的函数在To不同于如曲线C2中的AL时采取局部极大或极小值。也就是说,认为喷墨速度由于填充在喷墨头2的单独墨水通道32中的墨水中的压力波而具有由曲线C1表示的特征。还已经认为由于在与赋予曲线C1的特征的压力波传播的范围不同的局部范围中产生出的振动,更具体地说,由于填充在上述第一墨水通道33(参见图4)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而出现曲线C2的特征。
该特征振动被认为如下所述那样出现。当由于压电促动器50的变形而在位于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中引起压力波时,压力波沿着压力腔室10的上游方向传播,即沿着取向到副集管通道5a的方向传播,还向下游方向即沿着取向到喷嘴8(参见图4)的方向传播。在喷射前填充方法中,压力腔室10的容积暂时增大,然后在与脉冲宽度To对应的时期之后恢复至原始容积,从而如上所述从喷射开口8a喷墨。在增大压力腔室10的容积过程中,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中出现负压力波(下面被称为第一压力波),并且在随后降低容积的过程中,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中出现正压力波(下面被称为第二压力波)。压力波的一部分如上所述传播至下游处的第一墨水通道33。因此,例如传播至第一墨水通道33的第一压力波在第一通道33的一个端部处、即在位于压力腔室10和第一墨水通道33之间的边界处、或在喷嘴8附近反射。由于该反射波,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中出现特征振动。
第一压力波的一部分又朝着副集管通道5a传播。第一压力波的该部分在孔隙12的位于压力腔室10附近的端部处反射,然后作为极性反向的压力波朝着压力腔室10和第一墨水通道33传播,从而前进至喷射开口8a。也就是说,第一压力波的该部分在孔隙12的该端部处反射时压力反向之后作为正压力波(下面被称为第三压力波)返回至压力腔室10。
在由第二压力波与第三压力波的重叠产生出的合成波作为前进波到达喷嘴8时,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墨水。第二及第三压力波的一部分与由第一压力波的该部分在第一墨水通道33中产生出的特征振动波重叠。因此,在第二和第三压力波作为前进波到达喷嘴8时,在喷嘴8附近不仅观察到由前进波产生出的振动,而且还观察到通过由第二及第三压力波的那部分产生出的振动与由第一压力波产生出的振动的重叠而产生出的合成振动。
在由压电促动器50进行的这种喷墨中,其中To=AL的情况对应于如下情况,其中,在施加到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上的压力由于第三压力波而变为最大的时刻,压力腔室10的第二压力状态(参见图8B)开始变为第一状态(参见图8C)。在以To=AL进行喷射前填充方法的情况中,在喷射速度变为由图9的曲线C1所表示的局部极大值的时刻相互重叠的第二和第三压力波到达喷嘴8。
其中压力腔室10的状态在任何时刻开始从第二状态变为第一状态直到压力腔室10内部的压力由于第三压力波而变为最大值的情况对应于To<AL的情况。以To=T2进行喷射前填充方法的情况为如下情况,其中压力腔室10的状态开始从第二状态变为第一状态,以便使得在位于喷嘴8附近的墨水压力由于该合成振动而变为正最大值的时刻,第二和第三压力波的合成波作为前进波到达喷嘴8附近。因此,在以To=T2进行喷射前填充方法的情况中,当在喷嘴8附近的墨水压力由于第一至第三压力波而导致由合成振动引起的最大值时,第二和第三压力波的合成波到达喷嘴8附近。因此,在喷嘴8附近,从压力腔室10传播出的正压力合成波与由合成振动引起的最大正压力重叠,从而喷射速度如图9所示变为局部极大值。
以To=T1进行喷射前填充方法的情况对应于如下情况,即使得压力腔室10的状态以如下方式开始从第二状态变为第一状态,该方式使得在位于喷嘴8附近的墨水压力由于合成振动而变为负最大值的时刻,第二和第三压力波的合成波作为前进波到达喷嘴8附近。因此,在以To=T1进行喷射前填充方法时,由于正合成波在喷嘴8附近与由合成振动引起的负最大压力重叠,所以喷射速度如图9所示变为局部极小值。
当喷墨速度相对于脉冲宽度To的函数如由图9的曲线C2所示采取一些极值的原因如上所述在于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时,如果不产生特征振动,则不出现曲线C2的这些极值。此外认为在压电促动器50进行喷射前填充方法时,通过使提供给单独电极35的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适于在后述的分析结果中确定为优选的条件,能够防止上述特征振动。为了证实上述考虑,发明人已经进行了下述的模拟。图10A至10C是示出模拟内容的图。
在进行该模拟的过程中,图4中所示的单独墨水通道32、即从副集管通道5a的出口经由孔隙12和压力腔室10延伸至位于喷嘴8的顶端处的喷射开口8a的通道被用作通过对该通道进行声学等效变换所获得的电路(见图10A),并且在该等效电路上进行声学分析。在图10A的电路中,孔隙12对应于线圈212a和电阻212b,压电促动器50对应于电容器250,并且压力腔室10对应于电容器210。第一墨水通道33对应于该电路中的流体分析单元233。流体分析单元233不被认为是该电路的部件例如电容器和电阻,而是通过后述的流体分析进行数值分析。
对于该模拟的声学分析而言,使用了压电促动器50的厚度、压力腔室10相对于压电促动器50的厚度方向的面积和深度、孔隙12相对于厚度方向的宽度、长度和深度等。通过采用有限元方法从压电促动器50等的结构中预先确定压电促动器50的声顺(声容),即等效电路中的电容器250的电容、以及压力常数。通过采用用于测量压电元件的阻抗的谐振法来确定压电常数。
图10B所示为流体分析单元233中的第一墨水通道33的结构。图10C所示为图10B中所示的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喷嘴8的结构。在图10B中,与长度L1、L2、L3和L4对应的范围指的是除喷嘴8外的第一墨水通道33。图10B的左端为与压力腔室10连接的部分。在该流体分析中所使用的第一墨水通道33的内径D1、D2、D3和D4以及长度L1至L4如表1所示。喷嘴8的顶端即喷射开口8a的直径D5、以及其它构成要素L5、L6和θ如表2所示。
表1

表2

通过采用上述第一墨水通道33的结构、并且通过作为采用由假拟压缩性公式化的流体分析的假拟压缩方法,即通过采用通过利用由按照假拟方式加入表示密度的时间变化的“A”的连续表达式和Navier-Stokes方程式构成的模拟公式来确定速度和压力的方法,进行流体分析单元233中的流体分析。
从关系式C=W*Ev确定出压力腔室10的声顺(声容),即等效电路中的电容器250的电容。在该公式中,C表示声顺;W表示压力腔室10的容积;并且Ev表示墨水的体积弹性模量。
通过关系式m=ρ*l/A确定孔隙12中的声质量,即等效电路中的线圈212a的电感。在该公式中,m表示声质量,ρ表示墨水的密度;A表示在孔隙12中相对于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剖面的面积;并且l表示孔隙12相对于图4的水平方向的长度。
如下确定出孔隙12的通道阻力,即电阻212b的电阻值R。在上面的实施方案中,孔隙12具有矩形形状,其相对于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边具有长度2a和2b。在这种情况中,流经孔隙12的墨水量采用以下公式1表示。通过Q=Δp/R来表示施加到孔隙12上的压力Δp即压力波的强度和流经孔隙12的墨水量Q的关系。通过采用该公式和公式1来计算出电阻值R。这里,如上所述l表示孔隙12的长度,并且μ表示墨水的粘度。
公式1Q=4ab3Δp3μl[1-192bπ5aΣn=1,3,···∞1n5tanh(nπa2b)]]]>在该流体分析单元233中的流体分析中,确定出通过流体分析单元233的墨水的体积速度。在压电促动器50中,要通过电路中的压力源299加入与施加在单独电极35和共用电极34之间的电压对应的压力P。在这些条件下,根据压力P、声学容量、声质量、电阻值、和在流体分析单元233中单独获得的分析结果,通过数值分析获得流经该电路的墨水的体积速度。在表3中示出数值分析的结果。
表3

在表3中,Td表示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周期,并且Tc(=2AL)表示填充在单独墨水通道32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周期。Td和Tc取决于单独墨水通道32的形状。由于在模拟中所使用的单独墨水通道32具有相同的形状,所以Td和Tc是恒定的。Tv1表示单独电极35的电位从U0过渡变化成接地电位所需的时间(参见图7)。改变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以便改变Tv1。表3所示为在Tv1与Td的比值在17%至83%的范围中变化(Tv1/Td=0.17至0.83)的情况中当To/Tc在0.32至0.64的范围中变化时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的墨水的速度的比值。通过把在Tv1/Td=Tv2/Td=0.33且To/Tc=0.50时的喷射速度设定为1,从而以百分数示出喷射速度比值。在Tv2=Tv1的条件下获得根据表3的数值分析,并且在Tv2>Tv1和Tv2<Tv1时获得同样的结果。
图11为曲线图,示出表3中示出的数值分析的结果。水平轴线表示To/Tc,并且垂直轴线表示喷射速度的比值。每条曲线示出每个参数Tv1/Td的结果。在其中Tv1/Td小于0.33即Tv1与Td的比值小于33%的曲线中,除了To=AL之外的喷射速度的极值出现在图11的范围91中。该极值对应于图9的曲线C2中表示的极值。当该极值出现在喷射速度中时,出现噪点或喷墨速度的变化,从而如上所述造成图像再现性变差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该问题,必须使Tv1/Td保持在防止喷射速度出现极值的范围中。
图11的范围91中所示的极值显著出现在Tv1与Td的比值小于33%的情况中。另一方面,在Tv1与Td的比值为33%或更大时获得的曲线近似于图9的曲线C1的形状,并且极值几乎不或决不出现在该曲线中。因此,要理解的是,由于出现噪点和喷墨速度的变化而导致的不令人满意的图像再现的问题在Tv1与Td的比值为33%或更大时几乎不出现。
如图11所示,在Tv1/Td为0.33或更大的情况中,曲线的峰值出现在To/Tc=0.50附近。因此,在喷墨中,按照使To/Tc保持接近0.50的方式调节To。另一方面,曲线的峰值随着Tv1的增大而变小。这是因为电压变化随着Tv1的增大而缓和(参见图7),由此增加了改变压电促动器50所需的时间。更具体地说,在这种情况中,即使在压电促动器50呈现相同的改变量时,有助于通过单独墨水通道32中出现的压力波和第一墨水通道33中出现的压力波进行喷墨的比值也降低,由此使向墨水施加压力的效率变差。在喷射速度由于加压效率变差而变得太小时,会出现墨水没有从喷射开口8a有效喷射出等的问题。
图12A和12B为曲线图,每个曲线图示出根据表3产生的在To/Tc=0.50时的喷射速度的比值。图12A中的水平轴线表示Tv1与Tc的比值,并且图12B中的水平轴线表示Tv1与Td的比值。如图12A所示,在Tv1与Tc的比值超过12%时,喷射速度的降低尤其显著。如图12B所示,在Tv1与Td的比值超过67%时,喷射速度变得小于在Tv1/Td=0.33时所获得的喷射速度的90%。
因此,优选的是,通道单元4具有用于给压力腔室10供墨的副集管通道5a、和从副集管通道5a的出口延伸至压力腔室10的入口的第二墨水通道,并且控制器100按照使Tv1保持为Tc的12%或更小的方式控制压电促动器50。另外,更优选的是,按照使Tv1保持为Td的67%或更小的方式控制压电促动器50。在这种情况中,在分析方面令人满意地确保了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的墨水的速度。这是因为,由于降低至令人满意的值的Tv1,所以在通过压电促动器50将压力令人满意地迅速施加到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上时改善了加压效率。
另外,从图12A、图12B和表3中可以理解在Tv1与Tc的比值超过6.4%、或者Tv1与Td的比值超过42%时,喷射速度的比值从100%开始降低。因此,为了使喷射速度的比值保持为大约100%,优选的是,使Tv1与Tc的比值保持为6.4%或更小,并且使Tv1与Td的比值保持为42%或更小。采用这些比值,能够使喷射速度保持为最大值。
表4示出在模拟中的数值分析结果,这些结果与在表3中所示的那些结果不同。
表4

表4所示为在Tv2与Td的比值在17%至83%的范围中变化(Tv2/Td=0.17至0.83)的情况中当To/Tc在0.32至0.64的范围中变化时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的墨水的速度的比值。通过把在Tv1/Td=Tv2/Td=0.33且To/Tc=0.50时的喷射速度设定为1,从而以百分数示出喷射速度比值。在Tv1/Td=0.33的条件下进行根据表4的数值分析。
图13为曲线图,示出表4中所示的数值分析的结果。水平轴线表示To/Tc,并且垂直轴线表示喷射速度的比值。每条曲线示出每个参数Tv1/Td的结果。在其中Tv1/Td小于0.33即Tv1与Td的比值小于33%的曲线中,除了To=AL之外的喷射速度的极值按照与图11的范围91中相同的方式出现在图13的范围92中。从这些结果中可以理解,Tv2与Td的比值为33%或更大就足够了。
因此,优选的是按照使Tv2保持为Td的33%或更大的方式控制压电促动器50。采用这种控制,抑制了由于出现噪点或喷墨速度变化而导致的不令人满意的图像再现的问题,因为在如图13所示的以上数值分析中在Tv2与Td的比值为33%或更大时几乎不或决不出现极值。因为由压电促动器50施加到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上的压力变化由于Tv2的令人满意的增大而缓和,所以实现了这种效果。因此,产生特征振动的压力波几乎不出现在填充于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中,从而抑制了特征振动的激励。
表5所示为分别在Tv2=0.9Tv1、Tv2=Tv1和Tv2=1.1Tv1的情况中在模拟中进行的数值分析的结果。表5所示为在Tv1与Td的比值在17%至83%(Tv1/Td=0.17至0.83)的范围中变化的情况中喷射速度的比值。通过把在Tv1/Td=Tv2/Td=0.33且To/Tc=0.50时的喷射速度设定为1,从而以百分数示出喷射速度比值。在To/Tc=0.50的条件下进行根据表5的数值分析。
表5

图14为曲线图,示出表5中示出的数值分析的结果。水平轴线表示Tv1与Td的比值,并且垂直轴线表示喷射速度的比值。曲线93、94和95分别示出在Tv2=0.9Tv1时获得的结果、在Tv2=Tv1时获得的结果、以及在Tv2=1.1Tv1时获得的结果。在如图14所示的几乎所有Tv1/Td的范围中建立了关系“曲线93的喷射速度>曲线94的喷射速度>曲线95的喷射速度”。
因此,优选的是,建立Tv1>Tv2的关系。采用这种关系,与Tv1<Tv2的情况相比,喷墨速度与Tv1的值不相关地增大,并且在Tv1/Td的宽范围中确保了适用于打印的喷墨速度。
表6所示为在Tv1和Tv2变化的情况中从喷射开口8a喷射出的墨水的速度的比值。通过把在Tv1/Td=Tv2/Td=0.33且To/Tc=0.50时的喷射速度设定为1,从而以百分数示出喷射速度比值。在To/Tc=0.50的条件下进行根据表6的数值分析。
表6

如表6所示,在Tv2/Td≤0.44时使喷射速度保持为参考值的98%或更大。在0.50≤Tv1/Td≤0.60时,在将喷墨维持在最稳定状态的情况下同时防止喷射速度的极度降低。
因此,优选的是按照使Tv1与Td的比值变为50%至60%且Tv2与Td的比值变为33%至44%的方式控制压电促动器50。采用这种控制,在将喷墨维持在最稳定状态的情况下同时防止喷射速度的极度降低。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将电压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To调节为AL的情况,但是脉冲宽度To可以为除了AL之外的值。如图11和13所示,在To/Tc>0.5的范围中,虽然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喷射速度相对于脉冲宽度To的变化率与Tv1或Tv2的值无关地大于To/Tc<0.5的情况。在To/Tc为0.4至0.5的范围中,变化率与To/Tc的其它范围相比较平缓。也就是说,在按照使To/Tc保持在0.4至0.5的范围中的方式调节脉冲宽度To时,相对于脉冲宽度To的喷射速度变化率较小,即脉冲宽度To的变化对喷射速度的影响降低。另外,在0.33Td≤Tv1≤0.12Tc或0.33Td≤Tv1≤0.6Td、0.33Td≤Tv2≤0.44Td、和Tv1>Tv2的情况中,喷射速度保持为参考值的80%或更大,并且通过使To/Tc保持为0.4至0.5的范围来增大喷射速度相对于脉冲宽度To的自由度。也就是说,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的振动在脉冲宽度To的宽范围中有效地作用于喷墨,以便避免喷射速度极度变化或降低,并且使喷墨保持在最稳定的状态。
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不限于矩形波,只要在与该波形对应的电压脉冲信号施加到单独电极35上时满足以上条件即可,并且该波形可以为非矩形波,其中后沿和上升沿中的每一个如在图7所示的单独电极35的电位变化曲线中一样具有大于90度的角度。
将Tv1和/或Tv2设定到以上数值范围的方法不限于调节提供给单独电极35的电压脉冲信号的波形。例如,可以通过调节单独电极35的尺寸及形状、在单独电极35和共用电极34之间的距离、以及压电层41的介电常数中的任何一个来将Tv1和/或Tv2设定到以上数值范围。
可以将表示各种基本波形的波数据预先存储在波数据存储器103中,在将电压脉冲信号提供给单独电极35时,这些基本波形的Tv1、Tv2等满足了上述条件例如Tv1≥0.33Td或Tv1≤0.12Tc,从而打印控制器101选择由存储在波数据存储器103中的波数据表示的基本波形中的一个基本波形,以将与所选基本波形对应的电压脉冲信号提供给单独电极35。
要理解的是,当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33中的墨水中产生的压力的特征振动与墨水通道中反射的压力波重叠时,出现根据本发明的问题。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图4所示的通道单元4之外的其它部件中,该通道单元4具有副集管通道5a和单独墨水通道32,该单独墨水通道32包括第一墨水通道33、压力腔室10和孔隙12。还要理解的是,由于根据本发明的问题由于如上所述在墨水通道中产生出的压力波的重叠而出现,所以根据本发明的问题与加压墨水的方法无关地出现。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问题可能出现在通过除了压电促动器之外的加压促动器来对墨水加压的情况中。
虽然已经结合以上概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了解许多替换物、变型以及变体。因此,上面阐述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意图进行举例说明,而不是进行限定。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喷墨记录设备,它包括加压促动器;通道单元,其中形成有由该加压促动器改变容积的压力腔室和用于喷墨的喷射开口,该通道单元具有从压力腔室的出口延伸至喷射开口的第一墨水通道;以及控制器,它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从而压力腔室从压力腔室的容积为V1的第一状态改变成容积为比V1大的V2的第二状态,然后从第二状态返回至第一状态以使得墨水从喷射开口喷射出,从压力腔室开始由第一状态改变成第二状态的时刻到压力腔室处于第二状态的时刻的时间长度Tv1为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周期Td的33%或更大,并且该时间长度Tv1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83%或更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通道单元还包括用于给压力腔室供墨的共用墨水腔室和从共用墨水腔室的出口延伸至压力腔室的入口的第二墨水通道;并且控制器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从而时间长度Tv1为填充在由第一和第二墨水通道以及压力腔室形成的单独墨水通道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周期Tc的12%或更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控制器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从而时间长度Tv1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67%或更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控制器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从而从压力腔室开始由第二状态返回至第一状态的时刻到压力腔室返回至第一状态的时刻的时间长度Tv2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33%或更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控制器按照使时间长度Tv2小于时间长度Tv1的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控制器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从而时间长度Tv1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50%至60%,并且时间长度Tv2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33%至44%。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提供给加压促动器以便改变压力腔室的容积的信号的波形为简单矩形波。
8.用于控制喷墨记录设备的方法,该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加压促动器;以及通道单元,其中形成有由该加压促动器改变容积的压力腔室和用于喷墨的喷射开口,该通道单元具有从压力腔室的出口延伸至喷射开口的第一墨水通道,该方法包括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的步骤,从而压力腔室从压力腔室的容积为V1的第一状态改变成容积为比V1大的V2的第二状态,然后从第二状态返回至第一状态以使得墨水从喷射开口喷射出,从压力腔室开始由第一状态改变成第二状态的时刻到压力腔室处于第二状态的时刻的时间长度Tv1为填充在第一墨水通道中的墨水的特征振动周期Td的33%或更大,并且该时间长度Tv1为特征振动周期Td的83%或更小。
全文摘要
控制器按照如下方式控制加压促动器,从而压力腔室从压力腔室的容积为V1的第一状态改变成容积为比V1大的V2的第二状态,然后从第二状态返回至第一状态以使得墨水从喷射开口喷射出,从压力腔室开始由第一状态改变成第二状态的时刻到压力腔室处于第二状态的时刻的时间长度Tv
文档编号B41J2/14GK1944054SQ2006101421
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6日
发明者日比学, 佐武健一, 石仓慎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京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