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油墨再填充系统和方法

文档序号:2511927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油墨再填充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过涉及流^^真充容器,并且更M地涉及再充纟斩印机墨盒。
技术背景喷墨打印机是一种与计算机以及涉及文; MT印或图形准备的类似应用一起使用 的打印机的^f亍形式。典型地喷墨打印枳具有可更换的具有内嵌打印头的喷墨盒。虽 然可更换的喷墨盒^这种打印积提供油墨的便利方式,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为墨 ^^是供打印头,墨盒必然很昂贵。由制造商提供的墨盒通常不^i殳计成当墨水用完时 再填充。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这种墨盒的可用寿命比其内部油墨的寿命长很多。因 此,很多人已经开始致力于提供简单的、容易使用的可以用油墨再填充墨盒的系统。已知的墨盒再填充系统具有某些涉及从油墨再填充系统向打印机墨盒的油墨流 动的缺点。因此,另外的努力已经着力解决如何提供可靠的,具有稳定功能的可以用 油墨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系统。 发明内容一种用于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油墨容器(多个容器)的油墨再填充设备和方法。 该油墨再填充设备包括限定容纳油墨的内部墨箱(多个墨箱)的油墨容器,可适用并 设置成用来自墨箱(多个墨箱)油墨补充油墨容器(多个容器)的排出和iWL件。 排出和i!XiL件被设置在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内。排出和iiiUL件可以设置成同轴、 二分或其它可提供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的彼jt"目应的定位关系。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墨盒再填充系统,其配置成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壳体 内部。该系统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油墨储存器并配置成与打印机墨盒壳体连接的油墨容 器,以及至少一个和至少一个油墨储存器流体连通的油墨连通路径。该系纟Aii包i"舌至 少一个和至少一个油墨##器流体连通的,连通路径,其中至少一个油墨连通^f圣和至少一个iitt通路径的组合限定在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内。依据本发明原理的另一方法涉及油墨再填充系统的装g己。该方法包括提供油墨容器、排出管道和iWL件,排出管道和ilX^件一^限定出^i丈具有圆柱状横截面的延伸元件。该方法还包括将延伸元件藕合到油墨容器上,其中"^个排出管道和itK 元件的第一端部暴露在油墨容器内,并且[个排出管道和itX^件的第二端部暴露 在油墨容器的夕卜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涉及一种油墨再填^i且件。该再填^i且件包括袋和位于袋内的 油墨再填充系统。该油墨4填充系统包^>'由墨箱、排出通道和itX管道,排出管道和 油墨箱内部油墨流体连通,itX管道和油墨箱内部空气连通,并且排出管道和空气管 道/錄露到油墨箱的位置到油墨箱外部的位置同轴延伸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用油墨再填充系统再填充墨盒的方法。该油,I弄填充系 统包括排出管道、通KiL件和填充有油墨的油墨容器,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油墨 容器的壁上形成小孔;将排出管道和i!X^件P艮定在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内;将排出 管道和iiAiL件插入小孔;和通过排出管道将油墨吸出油墨容器,并JUfitiWL件 用空气填充油墨容器从而填充墨盒。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油墨4填充系统,其配置成用油墨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墨 腔。该系统包括油墨容器、排出管道、itXit件和密封元件。该油墨容器配置成和 墨盒油墨流体连通酉洽,其中该油墨容器限定至少一个内部墨箱,该油墨箱包括在其 上形成管道孔的底壁。排出管itit过管道孔与至少一个内部墨箱流体连通并iL^人油墨 容器向外突出。ilX^/f牛与排出管道同轴延伸,并且和至少一个内部墨箱流体连通。 密封元件位于油墨容器与至少一个排出和itK管道之间从而在其间提供流体密封。在 排出管錄 管道内延伸的同4W殳置中,密封元件密封itXit件的夕卜表面和油墨容 器诸如邻近管道小孔的油墨容器的底壁之间的部分。上述概要并不打勒苗述每个公开的实施例或il^公开的本发明各方面的每个实施例。在随后详细的描述部分的附图中将更jy^y笛述与某些发明方面是如何被实施的示例有关的特征。虽然某些实施例已经被图示且描述了,但:是可以理解的是,ii^公开的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图1是示例油墨填充设备的横截面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填充设备的同^i殳置的排出和,管道的特写视图; 图2A是图1和图2中沿横截面指示线2A-2A所示的同4紀殳置的排出和ilX管道 的4黄截面^f见图;图3是包括图1所示的油墨4填充设备的油墨再填充系统的展开透视图; 图4是另一示例油墨填充设备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填充设备的二^i殳置的排出和im管道的特写视图; 图5A是图4和图5中沿横截面指示线5A-5A所示的二^i殳置的排出和ifX管道 的4黄截面一见图;图6是包括图4所示的油墨再填充设备的油墨再填充系统的展开透视图; 图7是显示油墨再填^i且件的几个特征的透视图;图8A-E显示了利用如图7所示的油墨再填^i且件准备用于再填充的墨盒的示例 步骤;图9A-F显示了利用图8A-E所示的步骤填充已经准备好的墨盒的示例步骤;图IO是图1所示的包括将同辆殳置的排出和im管itii接到油墨箱的可替换结 构的再填充《殳备的#^见图;和图11是图10所示的油墨再填充设备的部分的展开透视图。虽然本发明公开的方面可经过不同的改变和^,换形式,其M实例已经通过附图 中的示例的方式被示出,并且将被详细描述。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特 定实施例描述的发明各方面。与jH^目反的是,本发明^t所有落7v^发明方面4射申和 范围的改进、等^r^式:f^^戈形式。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的内^^是l种用于填充再填充容器(如打印机墨盒)的油墨4填充 系统。该再填充系统包^>'由墨再填^^置,所述油墨4填^置包括容纳再填充油墨 的油墨箱,至少一个配置成用来提供与被填M器油墨流动连通的油墨管道,和配置 成用絲油墨流动连通期间在被填錄器中提供iiA的iMi吉构。当^f顿时,该再填 M置有利于从油墨再填充装置的油墨箱到用油墨填充的容器的油墨流动。结合附图 l-ll,接下来的详细描述将描述油墨再填充系统,包拾油墨再填充装置的油墨再填充 组件,装配油墨再填充系统的方法和^^]油墨4填^i且件填充墨盒的方法。作为在ii^侵月的术语"打印机墨盒"、"墨盒"、"打印机盒"、和"盒"通常指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油墨盒。打印机墨盒可以配置成包括有利于和墨盒内部腔室连通的 入口部分。4^>开文本使用简单易用的方法和装置利用这种墨盒的入口部分来再填充 墨盒,其示例在jtM皮描述。术语"同轴"定义为具有两个重合的轴。术语"二分"定 义为具有提供两^H卩分或空间的划分特征的单一元件。"二分管道"内部包括划分隔 离物或壁并且沿着管道长度方向在管道内提供两个通道。图l、 2和2A图示了油墨再填充装置的部分,该油墨再填M置举例说明了ii^ 公开的发明原理如何被实践的。油墨再填充装置的图示部分包括上壳体12、排出管道 14、舰管道16、狄件18和再填嫁20。排出和im管道"""^限定了具有延伸管 道轮廓的排出/ifKi且件15。排出和i!A管道14、 16和排出管道同轴排列,其中排出 管if^少部分位于由itX管道16限定的空间内部。上壳体元件12包括由底部、顶部和第一和第二侧内壁24、 26、 28、 30限定的内 部油墨箱或容器22。凹部32形^底部内壁24上并且其尺寸可以保持^iL件18。 由泵元件18卩艮定的内部空间通过泵开口 34与内部墨箱22液体连通。再填充开口 38 形M顶部内壁26上从而将再填充油墨炎供到内部墨箱22中。再填充开口 38用再 填充塞20来盖^线填充。iiX/排出开口 36也形錄顶部内壁36上。排出/iliy且 件15 ^C^位成通ititK/排出开口 36和内部油箱22流体连通。排出管道14包括第一和第二端42、 44和分别在^h端部42、 44的第一和第二 开口 46、 48。 i!K孔16包括带有第一和第二开口 54、 56的第一和第二端50、 52。 通风管道16的第_=^ 52可^4起或^i皮密闭在靠向排出管道"的第二端44的外部, 或可以相对于排出管道打开。第二开口 56可以沿着im管道16的长^^fi^接近于 排出管道的第二端44的开口 48的4封可位置。第二开口 56的位置决定墨盒的填充水 平。依据所需的填充水平预定第二开口 56的位置,并且第二开口可以根据不同的应 用形成在不同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端52打开以提供不同的ittti奪。ilA管道52的开口端 可以用于代替形A^IX管侧壁的开口 (例如开口 56)或与《i且合。在另外的实施例 中,排出和通风管道14、 16可以具有相同的长度。典型地,倘若ifK管道具有的较 低开口 (即开口 56或在第1部52的开口 )与排出管道"的第二开口 48相比具有 相同或垂直较高的水平(当再填充墨盒时),这将形成最佳的油墨排出和空气:^t。 但是,在某些结构中可能itX管道的第二开口低于排出管道的第二开口,或m管道的第二端i^^f申出排出管道的第^^^卜。图1和2所示的油墨再填充装置的部分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油,I再填M置10 的部分,并且和图7所示的油墨再填^i且件101的其它组件结^f吏用。油墨再填^ 置10包括与壳体12酉合的下壳体构件60。下壳体构件60包括侧壁70、开口 72和 形^侧壁70上JL^开放端72打开的4Aii部分74、 76。当上下壳体12、 16相结合 (参见例如图7所示的装置10)时,下壳^^勾件60提供油墨盒位于其中同时一棘自内 部墨箱22的油墨填充的封闭空间。图3也示出了管道盖62、钻和/或管道引导件64、基^L件66和吸墨元件68。 管5lt 62的尺寸以A^吉构适合于^^排出/itXI且件15的暴Si乾以防止油墨流动通 过排出/iU5^且件。钻引导件64配置成连接到被填充的墨盒的端部。钻引导件64包 括和墨盒的油墨4填充开口对齐的开口 65 (见下面描述的图8A-E)。基^L件66包括墨盒座78、引导支持件80、 j緣夹82和锁臂84、 86。墨盒(未 示出)由基^it件66保持同时墨盒的一端装配进墨盒座78中并且墨盒的另一相对端 由保持夹82保持。保持夹82可以被手动升^或当与装配进墨盒座78的墨盒酉給时 升起,然后被锁到墨盒的顶表面以将墨盒##在基>^^件66中。锁臂84、 86装配在 下壳^f勾件60的4Aif部分74、 76内,以助于当将墨盒插入油墨再填充装置10的用 于重新填充的位置时,正确^^占引"IK牛64的开口 65与排出/it^li且件15对齐(见图 9B-C )。吸墨元件68沿着墨盒座78的;^4面定位,并与具有墨盒的打印机头对齐,并且 配置成吸收当重新填充墨盒时从打印头排出的油墨。吸墨元件68可以包括非多孔泡 ^^海绵材料。吸墨元件68的作用是可以防止油墨从墨盒的打印头泄漏并且为打印 头提供减震。J脉参考图4、 5和5A,另一油墨再填M置的一p分被示出并描述。该实施例 包括上壳^^勾件112、 114、舰管道116、狄件118和再填充塞120。舰和排出 管iH限定具有二分结构的排出/itXia件115。虽然排出/itKi且件115的夕卜部是单一延伸的元件轮廓,但是排出/iMi且件115的内部包括限定了分隔的排出和iM管道114、 116的分隔元件158。上壳^f勾件112包括由底部、顶部和第一和第二侧内壁124、 126、 128、 130限 定的内部墨箱122。凹部132卩艮定在底部内壁124上并且其尺寸可以4斜寺泵元件118。排出/itK开口 136限定在顶部内壁126内并且其尺寸可以接收排出/iMi且件115以 提供在油墨箱122和排出及ifX管道114、 116之间的流体连通。再填充开口138也 形成在顶部内壁126内。再填充塞120可被插入再填充开口 138以防止油墨"人内部墨 箱122中排出。排出管道114包括第一和第二端142、 144和在各个端部142、 144的第一和第二 开口 146、 148。 iiK管道包括第一和第J离150、 152和在各个端部150、 152的第一 和第二开口 154、 156。第三开口 157可以被限定在第一和第二端部150、 152之间沿 着其长度的,管道116的侧壁上。分隔元件158可以具有不同的影响排出/i!X管道114、 116的尺寸和形状的结构 和定位方向。在某些情况下,4是供横截面积大于itX管道的排出管道以使油墨从油墨 箱122的流出最优化是有利的。由于和空^目比油墨的粘度和其它物理特征,排出管 道典型地优选较大的横截面积从而使油墨以M与通过通风管道流入墨腔的空^目 同的速率从墨月tit过排出管道流出。在图4和5中示出的这些特征可以是与图7所示的油墨再填^i且件101的其它特 4W目结合使用的图6所示的油墨4填充装置110的一部分。油墨再填^置110也可 以包括配置成与上壳体112相|給和/或连接的下壳体构件160,其。下壳体16Q构件 包括侧壁170、开放端172和形錄侧壁170并且向开口 172打开的勒ii部分174、墨箱122的油墨再填充的封闭空间(例如参见图9C)。油墨再填^i且件也可以包^itX盖162、钻引导件164、基^iL件166和海绵或 其它吸墨元件168。管ilt 162的尺寸适合于;d排出/itX^且件115以便防止当排出 AMi且件115不用于填充墨盒时油墨从内部墨箱122流出。钻引导件164配置皿 接到包括与墨盒的油墨再填充开口对齐的开口 165的墨盒(例如见图8A-C)。钻引导 件164配置^助于将钻元件(例如见图7中所示的钻100)或排出AIKi且件115 引导到墨盒内。基粒件166包4舌墨盒座178、引导支持件180、引^f牛182和锁臂184、 186。 墨盒座178配置刷斜争墨盒的一个端部,引刺牛182配置成酉給刑呆挣油墨盒的另一 个端部。锁臂184、 186酉給于下壳^^勾件的4iii部分174、 176内,以助于通过开口 165和钻引^^牛164对齐并引导排出/itKi且件115 (例如,见图9B-C)。海绵168沿着墨盒座178定位,以和墨盒的打印头对齐。海绵168配置成吸收当墨盒再填充时从 打印头排出的油墨。根据(例如)2003年5月13日申请的名称为"用于油墨再填充系统的钻引"^牛"164可以有多个实施例。上述泵元件18、 118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且其相关的优点, 例如,在2004年4月2日申请的名称为"用于油墨再填充系统的激励器"的在此作 为参考文献被引入的USSN10/817424中对jtbii行了讨论。虽然参考附图1-6所示和描述的实施例说明了与每个油墨4填充装置10、 11O相 连的单个排出/通Mi且件,其它实施例可以包括多个内部墨箱和与每个内部墨箱相连 的分离的排出/iMi且件。USSN10/817424中示出并描述了具有三个内部墨箱的示例结 构。分离的t/f牛可以和每个内部墨箱相连,以提供有助于启动经过排出管道从墨箱 进入墨盒的油墨流动的额外压力。具有如参考图1-6所示和描述的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的排出/iMi且件可以在已 知itXI且件系乡AJi提供某些优势。US6347863中示出并描述了示例的包括空间隔离的 排出和 管道的排出/iMi且件系统,该专利在此作为参考文献被引入。在才剁乍中,同轴、二分或其它具有单一延伸管道轮廓结构的排出/组件了与US6347863中讨论内容类似的原理。这种通用原理涉及封闭系统,在该系统中流 出系统的液体流量必需由等量的液体流入系统来平衡。这种油墨填M置IO、 110包 括三个1^元件填絲油墨的封闭油墨箱,排出管道和i!K管道。管道的较部 插入打印机墨盒。当盒中的油墨水平低时,油墨流出排出管CSi参漏墨盒的内部 油墨腔(其典型地填充有泡沫材料)致使在油墨再填充装置的内部油墨箱中产生真空。 该真空气从墨盒的内部油墨腔中吸出空气,空气管道并iiA内部油墨箱。 当墨盒的油墨水平上升管道的最高开口时,油墨密封油墨管道以防止空气流 入内部油墨箱。没有这种空气流动,油墨就不可能流出内部油墨箱并iiA墨盒。在再填充过程的开始油墨从再填充装置的油墨箱通过排出管道流入墨盒之前,通 风管和排出管中都有空气/油墨组合物。经过一定时间周期,由油墨在排出管道中的流动产生的毛细管力使墨箱中的油墨开始流过更长的排出管道和通风管道。同时,在 由油墨离开油墨箱产生的真空力作用下,空气开始流过更短的排出和 管道。由于 用油墨A咸部向顶部填充墨盒从而避免油墨下空气的截留是^沐利的,使油墨流过更长的排出和im管勤t于填充过程是有利的。两管排出/通Ki且件的优势是千^基于重力原理运作的"自动化"。尽管用于使油墨流出内部墨箱的泵元件已经包括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实施例中,否则不必迫使油 墨iiA墨盒。此外,排出管道的横截面越大,在排出管道中启动油墨流的必要舒满少。 通过取消迫使油墨i^V墨盒的必要,泄漏的可能性t/rf及大减少。另夕卜,由于排出和通 风管道的尺寸原因,进入油墨盒的墨流典型:N^目对缓慢。在大部分清况下,优选的是 相对低的油墨流动从而使油墨更彻底的吸^^'j墨盒的泡沫中。但是,当4錢示例的墨 盒不包括泡沫的油墨再填充装置时,为排出和ilK管道提供^A寸或令油墨流动增力口 的其它结构从而加决填充墨盒的过程是有可能的。如果墨盒不包4封斜#>'由墨的泡沫, 必需采用其它方式的油墨保持力(如负压或单向阀)。本发明公开的两管道系统与包 括真空条件的墨對目比工作效率较低。ilE公开的示例系统的另 一优势是墨盒的再填充水平是由通风管道中的开口的 位置控制的。将itX管道中的开口定位于某一高度(定位在墨盒内的开口 )将控制墨盒内填充的油墨水平。上述排出/m管iti且件15、 115包;|絲)#管道116—侧的 第二开口 56、 156,第二开口可以被重新定位在沿通风管道长度的任何位置上以控制 墨盒的油墨水平。^J]具有单一延伸管道轮廓的排出/i!Xi且件也为包括分离的、空间隔离的i!K 和排出管道的系乡W是供了很多优势。^^]单一延伸管道的一个优势是管il^需要用于 盖住排出和通风管道的单个开口。 i^j"于每个管道需要分离的开口的盖来说,是重要 优势。在两个开口盖的结构中,m^将盖同时配合到两个管道上(这是通常必需的)。 WW,用两个开口盖在两个排出和itK管iUi提供正常密封,因为开口提供正常的密 封需要盖相对小且公差很小。通过取消一个开口,整个盖尺寸和盖上的开口可以增加, 这可以提高进行正常的密封所必需的容差,减少制ii^本并且提高将盖S給到管iUi 的容易度。具有单一延伸管道轮廓的排出/itX管道的另一个优势^ 了提供&内部油墨箱的流体连通仅需一个排出/m开口形絲上壳^4勾件上。通过简化油墨再填充装 置的^^设计,提供一个而不是两个孔能够减少制造和装配成本。具有单一延伸管道轮廓的排出/m管道的另 一个优势是排出管道横截面面积可 以相对于m管道横截面面积进行调整,以优化用于给定墨盒应用的油墨流动。在同轴或二分结构中,为了可提供所需油墨流动的用户化,排出/通Mi且件可以被改变。相应优势是对于在同轴或二分管道液体流动的可用整个横截面区域典型地大于一对 并排管道。因此,和并排管iti吉构相比,在同轴和二分结构中可育沐更多流动。管道 的横截面积可以由(例如)叙管道的开口尺寸限制。i4X管道的开口可以根据与(例 如)墨盒的性能更相关的其它考虑因素确定。另 一个优势与控制itx管道的横截面积湘关。im管道的横截面积典型地需要小 于排出管道的横截面机其原因与两种流体(如油墨和空气)的粘度和其它流动特性有关。在同轴管ii^构中,在外管道的内径和内管道的夕卜径之间相对小的差别可以为空气限定精确的流动面积且同时最大化内部管道内油墨的流动面积。示例油墨再填M置10、 110可以用作参考图7所示的油墨再填U且件101和准 备墨盒(图8A-E)及填充墨盒(图9A-E)步-^i^刊结述的再填充墨盒方法的"卩分。 示例填^i且件101 (图7)包括油墨再填充装置IO、基^L件66、钻引导件64和钻 100。为了重新填充油墨,必需首先准备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92、 94,位于第一端部 92的打印头96和位于第二端部94的填充孔98的打印机墨盒90。准备打印机墨盒卯 的第一步骤是移除縣填充孔98的可清除的密封件99 (见图8A-B)。接下来,钻引 "^牛64固定到第1 94以便钻孔引"^牛的开口 65和打印墨盒的填充孔98对齐(见 图8B-C )。随着钻引导件64的定位,钻100被插入通过开口 65和填充孔98并且插入 到由墨盒卯限定的油墨腔室中(见图8C)。典型地是,墨盒90包括泡沫或其它可吸 收材料。钻100^W入泡^f才料可产生iiA泡沫内的需要深度的流体流动^4圣。这种 泡沫中的流动路径可以加强进入盒卯中的油墨流动,并且可以加强泡沫对油墨的吸 收。钻100可以旋转从而促使在泡沫中产生油墨流动路径,并且提高排出和iiX管道 向盒中插入的容易度。在包括多组需要同时插入墨盒的排出和m管道的再填^i且件 中,排出和m管道的插入问题特别重要。在用钻100钻入墨盒90以后,钻被移除,墨盒90和钻引导件64的结合^^f立 在基座66中(见图8D )。盒90的第一端92 *^站墨盒座78上,引^f牛82被@給 到墨盒90的第二端94 (见图8D-E )。,墨盒卯被安彭'j基^it件66上,如图9A-F所示,为了再填充油墨,3脉 需要准备墨盒。首先,油墨再填充装置10和开口向上的下壳体构件60定^^-"^从而使得当盖62移除时(见图9A)没有油墨流动通过排出/iMi且件15。接下来,准 备好的墨盒和基座66翻转颠倒从而使得盒的第二端94和钻引^f牛64面对排出/舰 组件15,并且至少锁臂86和下壳体构件60的轨道部分74对齐(见图9B )。然后, 排出/iMi且件15被插入通过钻引^^牛的开口 65和打印盒的填充孔98,并且基座66 被插入直到它被包围在下壳^M勾件60中。,盒90和基座66酉給到油墨再填充装置10上,组合的部件被转为直立的, 上壳体12位于盒90的垂直上方(见图9C )。优iii也是,上壳体12的外壁是透明的从 而用户可以监视墨箱22中产生的气泡,该气:)緣示油墨流动通过排出/通Ki且件15 iiA盒90中。如果油墨没有自动流动,如通过墨箱中气泡的产生或墨箱中油墨水平 21的降#^4示,g件18可被压下因此改变墨箱中的压力条件(即当^iL件压下 时墨箱中的压力上升)。改变墨箱中的压力^^牛可典型地启动排出/iWJ且件15内油 墨的流动。 一旦油墨流动开始,盒90将自动填充油墨直到预定水平,该预定水平由 iiAitX管道中的第二开口的位置来确定(例如在再填充期间位于墨盒中的开口 )。当在油墨箱22中没有气泡产生并且油墨7jC平21不再变化时,即典型;M示了盒 卯的充满条件。 一旦盒90填充到所需水平,组件被再次颠倒过来(见图9D),并且 组合的盒卯和基座66从油墨再填M置10上被移除。然后,组合的盒90和基^it 件66再次转为直立(见图9E),并且把盖62放回排出/通J5y且件15上。在最后的步 骤,盒90 ^i^it件66上移除,钻引>^牛64从盒90上移除,并且将可移除的密封 件99重新放回在盒90的开口 98上(见图9F )。在填充盒90的过程完成以后,用户可以检查从打印头96中流出的油墨。如果没 有油墨已经显示在打印头96上(其表示盒90已经在使用),用户可以在薄纸上压印 或压迫打印头96来)C^打印头96中是否有油墨流入薄纸(未示出)。如果打印头96中没有油墨,用户可以通过将pm^几(未示出)插入再填充孔98或其它"通气孔"或其它在盒90中iiX开口的以使油墨ii^打印头96。当油墨出现在打印头96或者油 墨资uA打印头96所压靠的薄纸中时,盒90就准备好可以4錢了 。上述所有的准备和再填充墨盒的方法步骤是优选的,当使用不同的油墨4填充装 置或当再填充不同结构墨盒时,可以加上其它方法步骤或可以清除一些上述描述的步 骤。例如,基座66可以被^^省略,在墨盒再填充期间,墨盒和/或油墨4填充装置 可以^S己置成将墨盒直接酉e^或连接到油墨再填M置。可以直接连接墨盒的示例的油墨再填充装置被参考文献US6347863示出且描述。5tt参考图10和11,示出和描述了同轴结构的排出/itX管道214、 216连接到 上壳体212的替代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接元件201、 0-型圈202和形成在上壳体 212的底壁224的连接元件凹部203以及O-型圈凹部204。同4^殳置的排出和iiX管 道214、 2161^伸通#凹部203、 204对齐的itJ^和排出开口 236, O-型圈202和连 接元件201都固定到通风管道216的端部。0-型圈在itK管道216和壳体212的内部 油箱222之间提供流体密封。0-型圈和其它这种通用柔性密封元件在同^ri殳置的排出和itX管道214、 216和 壳体212之间的连接点的使用可以产生一些优点。在管道2M、 216和壳体2U之间 提供可靠的连接是重要的,但是这种连接在许多实施例中可能无法提供所需的密封功 能。根据底壁226和管道214、 216的才村沐结构,在再填充系统的多次^^]时,很 难在这些维持可靠密封的特征(例如^^丰M妄、接口酉給、焊接等)之间提供连接。 使用密封元件(例如O-型圈202 )来将管道214、 216密封同时壳体212与将管道214、 216固定到壳体212的结构或其它手段分离,这可以允许密封功能的优化。虽然图IO 和11示出0-型圈2 02作为密封元件,其它密封结构和材料也可用于为4封可给定的油墨再填充系统结构^R供所需的密封结构。诸如O-型圈202的密封元件在管道214、 216和壳体212的连接点的^^],对维 持流体密封特别有效,即使当管道214、 216>^黄向或轴向相对于管道的轴向移动时。 这种在不包括密封元件(例如分离的0-型圈202 )的实施例中的横向或轴向移动可以 导致损坏管道214、 216和壳体212的流体密封。连接元件201包括其内径J^等于逸礼管道216外径的圆筒形垫圈结构。在其它 实施例中,外周可以具有可替代的形状和尺寸并JX件201的厚度可以按需要改变。 内径也可以改变以酉合与其连接的管道的外围结构。由于当连接结构201和密封元件 202 —起佳月时不必提供密封功能,对于内径来说,就不需要提供密封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诸如元件201的连接结构可以用于管道214、 216到壳体212 的连接和密封。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元件可以定^i^连接元件的相对侧,而不 是图10和11所示出的方向。在其它另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元件可以和连接元件^ 在4,诸如限定连接元件的内^4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201和O-型圈202可以固定在M凹部203、 2(M内或者使用例如津財妻、接口酉給、共焊等相互固定。类似;4i^好^^]于将连接元件201和0-型圈202固定到管道214、 216。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凹部203、 204可以形成 为单一凹部而不是如图lO和ll示出的具有不同尺寸的两个凹部。在其它的实施例中, 每个连接元件201和O-型圈202或其两者都可以定4i^内部墨箱222内,而不是^ 或部分地定位形成在壳体212的壁的凹部内。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也可以采用可固定且密封油墨再填充设备的排出和通 风管道到壳体的其它结构。例如,类似于0-型圈形状的密封元件和垫圈形状的连接元 件可以用于连接不同单一管道轮廓的排出和itXiL件,诸如,例如图4-6中所示的二 ^tX和排出管道214、 216。i!E示出和描述的排出管道14、 114、 214包括在^管it^端的主开口 (例如 48、 148、 248 )。当管道14、 114、 214插入形成在泡沫的开口上时,开口向下面对盒 的泡沫,其中泡沫上的开口是由泡沫钻对泡沫进^ 贞钻而产生的。在一些实例中,泡 沫中的开口没有钻到大于被插入到盒中的排出管道长度的深度。因此,开口 48、 148、 248可以被泡^t者塞并iLit过排出管道的油墨流动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该潜在的排出 问题,另一开口 249 (见图10和11)可以形^接近排出管iia端的排出管道的一 端。开口 249可以提供排出管彭卜的另一油墨流动if斜圣以保证油墨正常^^盒中。除了参考图l-ll所示出和描述的装置外,本发明的原理涉及的单一延伸管道轮 廓的排出/ifX管iB且件还可以用于很多其它油墨再填充装置。与包括两个分离安装、 并排管道的结构用做排出和itK管道相比(如上所述),单一轮廓结构提供了很多好 处。上述说明提供了本发明各方面可以如何实践的示例。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方 面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方面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通过除具体示出的方式外的其它 方式实践。
权利要求
1.一种墨盒再填充系统,其配置成用油墨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墨腔,该系统包括配置成配合到墨盒的油墨容器,所述油墨容器限定至少一个内部墨箱;与至少一个内部墨箱流体连通并且从油墨容器向外突出的排出管道;和与排出管道同轴延伸的通风元件。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it^UL件具有一长度,并且排出元件的长度 大于iWL件的长度。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iWL件的横截面;;产uit面积小于排出管道的 才黄截面;^tii面孝只。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排出管道和iWL件都包括开放的相对端。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iWL件在其侧壁限定了小孔。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油墨容器包括底部内壁、顶部内壁和至少一 个侧部内壁,排出管道包括位于底部内壁附近的第一开口和位于油墨容器外部的第二 开口。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排出管道和ilXit件都包^^内部墨箱 流体连通的第一开口以及位于油墨容器夕卜部的第二开口 , iU^件的第二开口定^fi^ 比排出管道的第_=^更接近内部墨盒^:。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还包括密封元件,该密封元件酉e^在i!X^排出 管道以及油墨容器之间,以在其间提供流体密封。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ii接元件,该连接元件配置成将排出和通 风管道与油墨容器连接。
10. —种油墨4填充系统,其配置成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壳体内部,该系统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油墨储存器并JJ己置成与打印机墨盒壳体连接的油墨容器; 与至少一个油墨储存器液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油墨连通路径; 与至少一个油墨容器液体连通的至少一个ilX连通路径;其中至少一个油墨连通路径和至少一个itX连通路径的组合被限定在单一延伸 的管道轮廓之内。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中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由同^i殳置的至少一个油墨连通5^至和至少一个itX连通i^圣来限定。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中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由二^i殳置的至少一 个油墨连通路径和至少一个iU^通路径而限定。
13.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系统,其中至少一个油墨连通^4圣被至少部分的定位在由至少一个itX连通^4圣限定的内部空间内。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至少一个^1 通^^包括限定在至少一 个通风连接路径的第一和第二端之间的开口 。
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中油墨容器包括底部内壁、顶部内壁和限定 至少一个油墨容器的至少一^M则内壁,至少一个油墨连通路径的一个端部终jh^底部内壁附近,至少一个油墨连通3斜至的另一个端部定4M油墨容器夕卜部。
16. —种装酉己油墨4填充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4舌下列步-骤 准备油墨容器、排出管道和iWL件,排出管道和itX^件-^限定具有总体圆筒状外围横截面的延伸元件;将延伸元件酉給到油墨容器,其中每个排出管道和iiK^L件的第一端部暴露在油 墨容器内,并且每个排出管道和iWL件的第1部暴露在油墨容器的外部。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排出管道和iiiUL件同^ri殳置。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排出管紅少部分定#^ ^件内。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排出管道和itJ5Ut/f牛二^i殳置。
20. —种墨盒再填^i且件,包括 袋;和位于袋内的油墨再填充系统,该油墨再填充系统包括油墨箱、排出通道和m管道,排出管道和油墨箱内部流体连通,itK/f道和油墨箱内部空气连通,并且排出管 道和空气管道AA^露到油墨箱的位置到油墨箱外部的位置同轴延伸。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再填^i且件,其中油墨再填充系乡腿包括酉己置^t^ 定^^油墨箱夕卜部的排出和空气管道端部的盖。
22. —种用油墨再填充系统再填充墨盒的方法,该油墨再填充系统包括排出管道、 itXiL件和填絲油墨的油墨容器,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油墨容器的壁上形成小孔;将排出管道和imit件限定在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内;将排出管道和件插入小孔中;和通过排出管道将油墨吸出油墨容器,并ilit iiiWL件用空气填充油墨容器来填充墨盒。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排出管道和iiiUL件同轴延伸。
24.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排出管道和iWL件在单一延伸的轮廓内 限线二分结构。
25.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当墨盒中的油墨水平到iiiIXiL件的暴 露开口时,自动停JU人油墨容器中吸出油墨。
26. —种墨盒再填充系统,其配置成用油墨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墨腔,该系统包括油墨容器,该油墨容器配置成和墨盒油墨流体连通配合,该油墨容器限定至少一个内部墨箱,该油墨箱包括具有在其上形成管道孔的底壁;排出管itit过管道3L^至少一个内部墨箱流体连通,并JLA人油墨容器向外突出; iWL件,其和排出管道同轴延伸,并#至少一个内部墨箱流体连通;和 密封元件,其定位在油墨容器与至少一个排出和itX管道之间,并iL其间提供流体密封。
27.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还接元件,其配置成将至少一个排出和itX管道固定到油墨容器。
28.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系统,还包底壁的凹部,其中密封元件和连才妄元件都定凹部内。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再填充打印机墨盒的油墨容器(多个油墨容器)的油墨再填充设备和方法。该油墨再填充设备包括限定容纳油墨的内部油墨箱(多个内部油墨箱)的油墨容器,排出和通风元件,其适用于且设置成用来自油墨箱(多个油墨箱)的油墨来补充油墨容器(多个油墨容器)。排出和通风元件设置成提供延伸管道轮廓。排出和通风元件可以设置成同轴、二分或以其它彼此相应的定位方式以提供单一延伸的管道轮廓。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1247958SQ200680018813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8日
发明者肯尼斯·袁 申请人:肯尼斯·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