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8942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片材托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片材托盘,具备:第一支撑部件,其具有支撑记录纸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部件,其具有支撑记录纸的上表面和第一把持部,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部件推入和抽出;第三支撑部件,其具有支撑记录纸的上表面和第二把持部,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撑部件推入和抽出。第一支撑部件,覆盖被推入状态下的第二支撑部件和第三支撑部件。第二支撑部件,具有维持能够抽出第三支撑部件的状态且露出第二把持部的凹部。第一支撑部件,具有维持能够抽出支撑部件的状态且露出把持部的凹部。
【专利说明】片材托盘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支撑向装置供送或者从装置排出的片材的片材托盘。

【背景技术】
[0002]在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设置有片材托盘,该片材托盘包括载置向该装置供送的片材的手动托盘和载置从该装置排出的片材的排出托盘等。
[0003]近年来,一方面要求图像记录装置的小型化,一方面要求大尺寸的记录纸通过图像记录装置也能进行图像记录。作为可能解决这两个相反的要求的装置,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排出堆叠机,其中,重叠的多个堆叠部件分别相对于正上方的堆叠部件能够抽出。在该排出堆叠机中,由于各堆叠部件沿抽出方向的长度短,所以能够使图像记录装置小型化。另一方面,在该排出堆叠机中,通过抽出多个堆叠部件的全部,能够使作为多个堆叠部件的整体的沿抽出方向的长度变长。由此,排出堆叠机能够支撑大尺寸的记录纸。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5986号公报
[0007]但是,即使是具备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排出堆叠机且能够在大尺寸的记录纸上进行图像记录的图像记录装置,有时也要在小尺寸的记录纸上进行图像记录。此时,如果将多个堆叠部件全部抽出,则导致与图像记录后排出的记录纸相比,排出堆叠机中的记录纸的支撑面比需要的程度大。另一方面,为了将排出堆叠机中的记录纸的支撑面调整为适合于支持记录纸的大小,需要调整各堆叠部件的抽出长度,或区分多个堆叠部件中抽出的部件和不抽出的部件,因而很费事。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手动,就能够形成适合于片材尺寸的适当大小的支撑面的片材托盘。
[0009]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支撑部件,具有支撑向装置供送或者从上述装置排出的片材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部件,具有支撑上述片材的第二支撑面和第一把持部,在上述第二支撑面与上述第一支撑面重叠的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一位置小的第二位置之间,该第二支撑部件沿供送或排出上述片材的第一朝向能够移动地支撑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上;以及第三支撑部件,具有支撑上述片材的第三支撑面和第二把持部,在上述第三支撑面与上述第二支撑面重叠的第三位置、和上述第三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三位置小的第四位置之间,该第三支撑部件沿上述第一朝向能够移动地支撑在上述第二支撑部件上。在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支撑部件、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三支撑部件中的位于最上方的一个部件覆盖位于该部件的下方的其他两个部件的上方。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上述第三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二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维持上述第三支撑部件能够从上述第三位置移动到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且露出上述第二把持部。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三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一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维持上述第二支撑部件能够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且露出上述第一把持部。
[0010]在片材托盘的用户把持第一把持部将第二支撑部件沿第一朝向移动时,第二支撑部件从第一支撑部件中抽出,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时,由第二支撑部件支撑的第三支撑部件与第二支撑部件一体地沿第一朝向移动。即,由于用户不接触第三支撑部件,第三支撑部件不会相对于第二支撑部件移动。综上所述,用户通过把持第一把持部将第二支撑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由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形成片材托盘中的片材支撑面。
[0011]另一方面,如果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使第三支撑部件沿第一朝向移动,第三支撑部件从第二支撑部件中抽出,并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并且,如果用户使第三支撑部件进一步沿第一朝向移动时,支撑第三支撑部件的第二支撑部件与第三支撑部件一体地沿第一朝向移动。其结果,第二支撑部件从第一支撑部件中抽出,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综上所述,通过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使第三支撑部件沿第一朝向移动,第三支撑部件移动到第四位置且第二支撑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其结果,片材托盘中的片材支撑面由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形成。
[0012]综上所述,根据本构成,能够根据用户把持的把持部改变片材支撑面的大小。具体地说,通过用户把持第一把持部沿第一朝向移动,能够将片材的支撑面的大小设为适合于预定尺寸的片材的支撑的大小,通过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沿第一朝向移动,能够将片材支撑面的大小设为适合于比上述预定尺寸大的尺寸的片材的支撑的大小。
[0013]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上述第三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二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从上述第一朝向的下游端沿上述第一朝向凹陷到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处于第三位置状态下的上述第二把持部的正上方的位置。
[0014]根据本构成,能够执行第三支撑部件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的移动,而不被配置在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中第三支撑部件的第二把持部侧的部件妨碍。
[0015]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三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一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从上述第一朝向的下游端沿上述第一朝向凹陷到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的上述第一把持部的正上方的位置。
[0016]根据本构成,能够执行第二支撑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而不被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三支撑部件中配置在第二支撑部件的第一把持部侧的部件妨碍。
[0017]上述第一支撑部件设置在比上述第二支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上述第二支撑部件设置在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
[0018]根据本构成,在第二支撑部件从第一支撑部件中抽出且第三支撑部件从第二支撑部件中抽出的状态下,第一朝向的下游侧变为比上游侧低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从装置中排出的片材被各支撑部件的边界部的台阶卡住。
[0019]上述第一把持部设置在与上述第二把持部相比靠上述第一朝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0020]根据本构成,片材托盘的用户能够直观地判断把持被设置在比第一把持部更靠第一朝向下游侧的第二把持部而抽出第三支撑部件与把持第一把持部抽出第二支撑部件相t匕,支撑部件作为整体而能够抽出更大。
[0021]上述第一把持部和上述第二把持部在与上述第一朝向垂直且沿上述第一支撑面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相互重复的位置上。
[0022]根据本构成,由于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设置在相近位置,能够容易地执行要把持的把持部的选择。
[0023]上述第一把持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的中央部。上述第二把持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上述第三支撑部件的中央部。
[0024]根据本构成,把持第一把持部或者第二把持部抽出支撑部件时,能够笔直地沿第一朝向抽出,而不必使该支撑部件斜行。即,能够降低由支撑部件斜行而导致的被其他部件等卡住的可能性。
[0025]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具备第一显示部,该第一显示部显示在把持上述第一把持部使上述第二支撑部件沿上述第一朝向移动时由上述第一支撑面和上述第二支撑面能够支撑的片材尺寸。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具备第二显示部,该第二显示部显示在把持上述第二把持部使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撑部件沿上述第一朝向移动时由上述第一支撑面、上述第二支撑面和上述第三支撑面能够支撑的片材尺寸。
[0026]根据本构成,由于根据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的显示,选择要把持的把持部,并抽出支撑部件,能够将片材托盘中的片材支撑面设为适合于要支撑的片材尺寸的大小。
[0027]上述第一把持部具备在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面立起的姿势和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面倒伏的姿势之间转动的第一转动止动器。
[0028]根据本构成,由于使第一转动止动器立起,所以能够降低片材托盘所支撑的片材从片材托盘上落下的可能性。另外,由于第一把持部具备第一转动止动器,片材托盘的用户能够连续地执行把持第一把持部而抽出第二支撑部件的动作和使第一转动止动器转动的动作。
[0029]上述第二把持部具备在相对于上述第三支撑面立起的姿势和相对于上述第三支撑面倒伏的姿势之间转动的第二转动止动器。
[0030]根据本构成,由于使第二转动止动器立起,能够降低片材托盘支撑的片材从片材托盘上落下的可能性。另外,由于第二转动止动器具备第二把持部,片材托盘的用户能够连续地执行把持第二把持部而抽出第三支撑部件的动作和使第二转动止动器转动的动作。
[0031]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托盘中,只要用户从多个把持部中选择要把持的把持部,就能够形成适合于片材尺寸的适当大小的支撑面,从而能够节省工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复合机10的立体图。
[0033]图2是示意地表示打印部12的内部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0034]图3是供纸托盘20的立体图。
[0035]图4是第二支撑部件82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排纸托盘21的立体图。
[0036]图5 (A)是图4中的排纸托盘21的俯视图,图5 (B)是图5 (A)的B-B剖视图。
[0037]图6是第二支撑部件82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排纸托盘21的立体图。
[0038]图7 (A)是图6⑶中的排纸托盘21的俯视图,图7 (B)是图7 (A)中的B-B剖视图。
[0039]图8是第二支撑部件82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排纸托盘21的立体图。
[0040]图9 (A)是图8 (B)中的排纸托盘21的俯视图,图9 (B)是图9 (A)的B-B剖视图。
[0041]图10是变形例8中的第二支撑部件82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排纸托盘2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在不更改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当然可以适当地变更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复合机10为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开口 13的一侧作为近前侧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侧(正面)观察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
[0043](复合机10的整体构成)
[0044]如图1所示,复合机10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一个例子),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对复合机10来说,在其上部具备扫描部11,通过图像传感器读取原稿中记录的图像,获得图像数据;在其下部具备打印部12,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等在记录纸15 (作为本发明片材的一个例子,参照图2)上记录图像。扫描部11采用所谓的平台型扫描仪构成,在此,省略扫描部11的内部构成的详细说明。打印部12具有在正面形成有开口 13的打印机框体14。
[0045]如图2所示,打印机框体14的内部配置有如下部件等:供纸托盘20,其能够从开口 13沿前后方向8插拔,内部容纳记录纸15 ;排纸托盘21 (作为本发明的片材托盘的一个例子),其设置在供纸托盘20的上侧;传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其使记录纸15沿传送路径23传送;记录部24,其在沿传送路径23传送的记录纸15上记录图像。记录图像的记录纸15被排出到排纸托盘21上,由排纸托盘21支撑。在此,排纸托盘21被供纸托盘20支撑,并能够与供纸托盘20形成一体相对于开口 13进行插拔。并且,关于排纸托盘21,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0046]如图3所示,供纸托盘20具备:载置记录纸15的底板74 ;和从底板74的左右两端向上竖立设置的一对的侧板75。载置在底板74上的记录纸15通过供纸辊25(参照图2)向传送路径23传送。
[0047]如图2所示,传送路径23是以供纸托盘20的后端部为基点,从下方向上方延伸向后旋转U型弯后,向前延伸直至排纸托盘21的通路。传送路径23是由隔开预定间隔,相互相对的第一导向部件31和第二导向部件32构成的空间。记录纸15从供纸托盘20传送到传送路径23,在传送路径23上,沿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朝向即传送朝向16被传送。SP,记录纸15从下方向上方延伸并旋转U型弯后,向前传送并排出到排纸托盘21上。
[0048]如图2所示,在传送路径23中比记录部24更靠传送朝向16的上游侧,设置有由传送辊61和夹送辊62构成的传送辊对63。夹送辊62由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压接到传送辊61的辊面上。在传送路径23中的比记录部24更靠传送朝向16的下游侧设置有由排出辊64和齿盘65构成的排出辊对66。齿盘65由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压接到排出棍64的棍面上。从传送用电动机(未图不)传递来驱动力,传送棍61和排出棍64进行旋转,记录纸15夹持在夹送辊62和齿盘65之间并沿传送朝向16传送。
[0049]如图2所示,记录部24设置在传送路径23的上侧。记录部24具备设置在能够面对传送路径23的位置的记录头37和搭载记录头37的托架38。在记录头37上形成有多个喷嘴36,用于将由墨水盒(未图示)供给的墨水向传送路径23喷出。托架38以能够在左右方向9上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托架38往复移动,并且从喷嘴36向沿传送路径23传送的记录纸15喷出墨滴。由此,在记录纸15上记录图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部24在记录纸15上记录图的方式是喷墨记录方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坐寸ο
[0050](排纸托盘21)
[0051]如图4、图6和图8所示,排纸托盘21具备:第一支撑部件81 ;第二支撑部件82,其设置在比第一支撑部件81靠下方;第三支撑部件83,其设置在比第二支撑部件82靠下方。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部件81 (后面详细地描述的一对侧板89),其左右两端部由供纸托盘20的侧板75支撑。第二支撑部件82被第一支撑部件81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8移动,能够从第一支撑部件81向记录纸15的排出方向17(本发明的第一朝向的一个例子,参照图2)即向前方抽出并且向后方推入。第三支撑部件83被第二支撑部件82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8移动,能够从第二支撑部件82向前方抽出且向后方推入。
[0052]如图5所示,在第三支撑部件83被推入到第二支撑部件82中的状态下,第二支撑部件82覆盖在第三支撑部件83的上方。如图4所示,在第二支撑部件82被推入到第一支撑部件81中且第三支撑部件83被推入到第二支撑部件82中的状态下,第一支撑部件81覆盖在位于比第一支撑部件81靠下方的第二支撑部件82和第三支撑部件83的上方。另夕卜,第二支撑部件82覆盖在位于比第二支撑部件82靠下方的第三支撑部件83的上方。
[0053]在明信片等小尺寸的记录纸15上进行图像记录时,排纸托盘21能够以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被使用。即,排纸托盘21处于第三支撑部件83相对于第二支撑部件82被推入且第二支撑部件82相对于第一支撑部件81被推入的状态,只由第一支撑部件81中的后述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支撑记录纸15。
[0054]在A4等尺寸的记录纸15上进行图像记录时,排纸托盘21能够以图6和图7所示的状态被使用。S卩,排纸托盘21处于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但第三支撑部件83被推入到第二支撑部件82中的状态,由上表面88和第二支撑部件82中的后述的支撑板90的上表面91支撑记录纸15。
[0055]在A3等尺寸的记录纸15上进行图像记录时,排纸托盘21能够以图8和图9所示的状态被使用。即,排纸托盘21处于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且第三支撑部件83从第二支撑部件82中抽出的状态,由上表面88、上表面91和第三支撑部件83中的后述的支撑板93的上表面94支撑记录纸15。
[0056]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各支撑部件81、82的前端形成同一个面。另外,在图4和图6所示的状态下,各支撑部件82、83的前端形成同一个面。并且,各支撑部件81、82、83的前端,在被推入到其他支撑部件81、82、83中的状态下,也可以不形成同一个面。
[0057](第一支撑部件81)
[0058]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支撑部件81具备:支撑板87,其为厚度方向位于上下方向7上的板状的部件;和一对侧板89,其从支撑板87的左右两端部向下延伸。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 (本发明的第一支撑面的一个例子),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扩展,支撑从复合机10排出的记录纸15。
[005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件81将第二支撑部件8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8移动的构成如下。即,在一对侧板89的左右方向9的内侧的面上,形成从该侧板89的后端附近到前端附近大致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槽(未图示)。后述的设置在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一对侧板92A上的凸部(未图示)插入该槽中。
[0060]另外,如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82的各支撑板90A、90B和第三支撑部件83的各支撑板93A、93B、93C的相邻的支撑板之间,相互沿前后方向8能够移动地支撑或者被支撑的构成也与上述一样是具备槽和凸部的构成。并且,各支撑部件81、82、83的各支撑板相互支撑或被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8移动的构成并不限于由上述槽和凸部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其他众所周知的构成。
[0061](第二支撑部件82)
[0062]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支撑部件82具备:两块支撑板90A、90B,其为厚度方向是上下方向7的板状的部件;和一对侧板92,其从各支撑板90的左右两端部向下延伸。一对侧板92对应于各支撑板90而设置了两组(一对侧板92A、92B)。并且,支撑板90可以是一块或者三块以上,一对侧板92也可以是I组或者3组以上。
[0063]各支撑板90的上表面91 (本发明的第二支撑面的一个例子)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扩展,支撑从复合机10排出的记录纸15。在第二支撑部件82被推入到第一支撑部件81中的状态下,支撑板90A覆盖在支撑板90B的上方(参照图4)。
[0064]如图4所示,从支撑板90A延伸出的一对侧板92A在左右方向9上被设置为在一对侧板89的内侧与一对侧板89相对。在一对侧板92A的与一对侧板89相对的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一对侧板89延伸的凸部(未图示)。该凸部插入在一对侧板89上形成的槽中。该凸部由划分该槽的下侧的面支撑。在一对侧板92A的左右方向9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从一对侧板92A的后端附近到前端附近大致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槽(未图示)。
[0065]从支撑板90B延伸出的一对侧板92B在左右方向9上被设置为在一对侧板92A的内侧与一对侧板92A相对。在一对侧板92B的与一对侧板92A相对的面的后端部设置向一对侧板92A延伸的凸部(未图示)。该凸部插入在一对侧板92A上形成的槽内。该凸部由划分该槽下侧的面支撑。在一对侧板92B的左右方向9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从一对侧板92B的后端附近到前端附近大致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槽(未图示)。
[0066]综上所述,各凸部位于各槽的后端时,S卩,第二支撑部件82被推入到第一支撑部件81中时(参照图4),从上方俯视时,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表面91全部与第一支撑部件81的上表面88重叠。此时的第二支撑部件82的位置为本发明的第一位置。
[0067]另一方面,各凸部位于各槽的前端时,S卩,支撑板90B从支撑板90A中抽出,支撑板90A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时(参照图6和图7),从上方俯视时,支撑板90A的上表面91的后端部与第一支撑部件81的上表面88的前端部重叠。此时的第二支撑部件82的位置为本发明的第二位置。第二支撑部件82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表面91相对于第一支撑部件81的上表面88的重叠面积,比第二支撑部件82处于第一位置时小。并且,此时,第三支撑部件83被推入到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下方。
[0068](第三支撑部件83)
[0069]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支撑部件83具备:三块支撑板93A、93B、93C,其为厚度方向是上下方向7的板状部件;和一对侧板95,其从支撑板93的左右两端部向下延伸。一对侧板95对应于支撑板93A、93B而设置了两组(一对侧板95A、95B)。并且,也可以设置与支撑板93C对应的侧板95。另外,支撑板93也可以是两块以下或者四块以上,一对侧板92也可以是I组或者3组以上。
[0070]各支撑板93的上表面94(本发明的第三支撑面的一个例子)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扩展,支撑从复合机10排出的记录纸15。在第三支撑部件83被推入到第二支撑部件82中的状态下,支撑板93A覆盖在支撑板93B的上方,支撑板93B覆盖在支撑板93C的上方(参照图4)。
[0071 ] 从支撑板93A延伸出的一对侧板95A在左右方向9上被设置为在一对侧板92B的内侧与一对侧板92B相对。在一对侧板95A的与一对侧板92B相对的面的后端部,设置向一对侧板92B延伸的凸部(未图示)。该凸部插入在一对侧板92B上形成的槽中。该凸部由划分该槽的下侧的面支撑。在一对侧板95A的左右方向9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从该侧板95A的后端附近到前端附近大致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槽(未图示)。
[0072]从支撑板93B延伸出的一对侧板95B被设置在左右方向9上,在一对侧板95A的内侧与一对侧板95A相对。在一对侧板95B中的与一对侧板95A相对的面的后端部设置向一对侧板95A延伸的凸部(未图示)。该凸部插入在一对侧板95A上形成的槽中。该凸部由划分该槽的下侧的面支撑。在一对侧板95B的左右方向9的内侧的面上,从该侧板95B的后端附近到前端附近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槽(未图示)。
[0073]在支撑板93C的左右两侧面的后端部设置向一对侧板95B延伸的凸部(未图示)。该凸部插入在一对侧板95B上形成的槽内。该凸部由划分该槽的下侧的面支撑。
[0074]综上所述,在各凸部位于各槽的后端时,S卩,第三支撑部件83被推入到第二支撑部件82中时(参照图4),从上方俯视时,第三支撑部件83的上表面94全部与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表面91重叠。此时第三支撑部件83的位置处于本发明的第三位置。
[0075]另一方面,在各凸部位于各槽的前端时,即,支撑板93C从支撑板93B中抽出,支撑板93B从支撑板93A中抽出,支撑板93A从第二支撑部件82中抽出时(参照图8),从上方俯视时,支撑板93A的上表面94的后端部与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表面91的前端部重叠。此时的第三支撑部件83的位置为本发明的第四位置。如图9所示,第三支撑部件83处于第四位置时的第三支撑部件83的上表面94相对于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表面91的重叠面积,比第三支撑部件83处于第三位置时小。
[0076](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
[0077]如图4所示,在第二支撑部件82上形成第一把持部41。第一把持部41设置在左右方向9的上表面91的中央部,并且,设置在前后方向8的上表面91的前端部。第一把持部41具有第一转动止动器43和设置在第一转动止动器43上的凹部44。
[0078]第一转动止动器43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板90B上。以下进行详述。如图6所示,在支撑板90B上设置有从其前端向后切割后述的凹部48。另外,第一转动止动器43的左右两侧面上突起96。突起96插入形成于凹部48的右侧面和左侧面上的孔(未图示)中。由此,第一转动止动器43以突起96为轴,在相对于第二支撑部件82倒伏的倒伏姿势(参照图6(A))和立起的立起姿势(参照图6(B))之间,沿箭头97的方向(参照图7(B))转动。如图4所示,凹部44从倒伏姿势的第一转动止动器4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凹部44为能够插入复合机10的用户手指的大小。
[0079]如图8所示,在第三支撑部件83上形成第二把持部42。第二把持部42设置在左右方向9上的上表面94的中央部,并且,设置在前后方向8上的上表面94的前端部。第二把持部42具备:第二转动止动器45 ;和设置在第二转动止动器45上的凹部46。
[0080]第二转动止动器45与第一转动止动器43相同,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板93C上。即,设置在第二转动止动器45的左右两侧面上的突起98 (参照图7(B)和图9(B))插入在支撑板93C上所设置的后述的凹部47的右侧面和左侧面上所形成的孔(未图示)中。由此,第二转动止动器45以突起98为轴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件83倒伏的倒伏姿势(参照图8(A))和立起的立起姿势(参照图8(B))之间,沿箭头99的方向(参照图9(B))转动。如图4所示,凹部46从倒伏姿势的第二转动止动器45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凹部46为复合机10的用户手指能够插入的大小。
[0081]并且,只要复合机10的用户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部件81抽出或推入各支撑部件82,83,各把持部41、42就不限于具备转动止动器43、45和凹部44、46的构成。例如,各把持部41、42也可以是只由形成于在各支撑部件82、83的上表面91、94的凹部44、46,而不设置转动止动器43、45的构成。另外,例如,各把持部41、42也可以具备复合机10的用户能够把持的向上的突出的突起部来替代凹部44、46。
[0082]如图4所示,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设置在左右方向9 (本发明的宽度方向的一个例子)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即,设置在绝大部分相互重复的位置。并且,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也可以不是绝大部分,而仅仅是一部分重复的位置关系。另外,如图4?图9所示,第一把持部41与各支撑部件82、83的位置无关地设置在比第二把持部42靠后方(排出方向17上游侧)。
[0083](凹部47 ?49)
[0084]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支撑部件83的各支撑板93具有从其前端起沿前后方向8向后凹陷的凹部47。凹部47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与第二把持部42相同的位置。另外,凹部47在前后方向8上凹陷到当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时,成为第二把持部42正上方的位置。由此,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时,从上方观察第二支撑部件82时,能够通过凹部47和后述的凹部48目视确认第二把持部42。S卩,凹部47将第二把持部42在上方露出。
[0085]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支撑部件82的各支撑板90具有从其前端沿前后方向8向后凹陷的凹部48。凹部48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与各把持部41、42相同的位置。另外,凹部48在前后方向8上凹陷到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二把持部42成为正上方的位置,并且第二支撑部件82处于第一位置时,成为第一把持部41的正上方的位置。由此,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三支撑部件83处于第三位置时,从上方观察第二支撑部件82时,可以通过凹部47、48目视确认第二把持部42。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支撑部件82处于第一位置时,从上方目视确认第一支撑部件81时,可以通过凹部47、48和后述的凹部49目视确认第一把持部41。S卩,凹部48将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在上方露出。
[0086]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支撑部件81的支撑板87具有从其前端沿前后方向8向后凹陷的凹部49。凹部49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与各把持部41、42相同的位置。另外,凹部49在前后方向8上凹陷到在第二支撑部件82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时成为第一把持部41正上方的位置。由此,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支撑部件82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支撑部件83位于第三位置时,从上方观察第一支撑部件81时,能够通过凹部47?49目视确认各把持部41、42。S卩,凹部49将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在上方露出。
[0087](抽出动作)
[0088]以下,在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下,对复合机10的用户把持第一把持部41将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的动作和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42将第二支撑部件82和第三支撑部件83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9]如果用户从上方将手指插入第一把持部41的凹部44,使第二支撑部件82向前移动时,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支撑部件82的各支撑板90A、90B被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时,通过用户的手指与设置在支撑板90B上方的支撑板90A和第一支撑部件81接触,并不妨碍第二支撑部件82的移动。原因是,用户的手指能够经由由凹部48、49形成的空间,通过各支撑部件81、82的前端。S卩,通过凹部48、49维持第二支撑部件82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另外,此时,第三支撑部件83和第二支撑部件82 —体移动,第二支撑部件82到第二位置停止时,第三支撑部件83也停止。
[0090]如上所述,用户把持第一把持部41向前移动第二支撑部件82时,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且第三支撑部件83维持在第三位置。其结果,从复合机10排出的记录纸15由第一支撑部件81的上表面88和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表面91支撑。
[0091]另一方面,用户从上方将手指插入到第二把持部42的凹部46,使第三支撑部件83向前移动时,第三支撑部件83被从第二支撑部件82中抽出,并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此时,第二支撑部件82仍然维持在第一位置。另外,此时,通过用户的手指与设置在比支撑板93C靠上方的支撑板93A、93B、第二支撑部件82和第一支撑部件81接触,并不妨碍第三支撑部件83的移动。原因是,用户的手指能够经由由凹部47、48、49形成的空间,通过各支撑部件81、82的前端。即,通过凹部47、48、49维持第三支撑部件83能够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的状态。如果用户继续向前移动第三支撑部件83,则第二支撑部件82被拉到第三支撑部件83,并与第三支撑部件83 —体地向前移动。由此,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0092]如上所述,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42向前移动第三支撑部件83时,使第三支撑部件83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移动且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其结果,从复合机10中排出的记录纸15由各支撑部件81的上表面88、91、94支撑。
[0093](实施方式的效果)
[0094]根据本实施方式,用户把持第一把持部41使第二支撑部件82移动到前方时,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被抽出,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时,第三支撑部件83与第二支撑部件82 —体地向前方移动。即,由于第三支撑部件83没有与用户接触,不会相对于第二支撑部件82移动。综上所述,用户把持第一把持部41将第二支撑部件82移动到第二位置,排纸托盘21中的记录纸15的支撑面由上表面88和上表面91形成。
[0095]另一方面,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42向前方移动第三支撑部件83时,第三支撑部件83从第二支撑部件82中被抽出,并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并且,用户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第三支撑部件83时,第二支撑部件82与第三支撑部件83 —体地向前方移动。其结果,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综上所述,通过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42将第三支撑部件83向前方移动,将第三支撑部件83移动到第四位置且第二支撑部件82移动到第二位置。其结果,排纸托盘21中的记录纸15的支撑面由上表面88、91、94形成。
[0096]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按照用户所把持的把持部41、42改变记录纸15的支撑面的大小。具体地说,用户通过把持第一把持部41向前方移动,能够将记录纸15的支撑面的大小调整为适合于支撑预定尺寸的记录纸15的大小,用户通过把持第二把持部42向前方移动,能够将记录纸15的支撑面的大小调整为适合于支撑比上述预定尺寸大的尺寸的记录纸15的大小。即,仅仅从多个把持部中选择用户所把持的把持部41、42,即不费事地就能够形成适合于记录纸15的尺寸的适当大小的支撑面。
[009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凹部47,能够执行第三支撑部件83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的移动,不会被第一支撑部件81和第二支撑部件82妨碍。另外,由于具备凹部48,能够执行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而不被第一支撑部件81妨碍。
[009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8所示状态下,第三支撑部件83变为比第二支撑部件82低的位置,第一支撑部件81变为比第二支撑部件82低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从复合机10中排出的记录纸15,被各支撑部件81、82、83的边界部的台阶卡住。
[009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把持部41设置得比第二把持部42靠后方,所以用户能够直观地判断出:把持第二把持部42抽出第三支撑部件83与把持第一把持部41抽出第二支撑部件82相比,将支撑部件82、83作为整体而抽出更大。
[0100]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在左右方向9上重复,设置在彼此相近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所把持的把持部41、42的选择。
[0101]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设置在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所以把持第一把持部41或者第二把持部42抽出支撑部件82、83时,能够笔直地抽到前方,而不必使该支撑部件82、83斜行。即,能够降低支撑部件82、83斜行而被其他部件等卡住的可能性。
[010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转动止动器43、45立起,能够降低由排纸托盘21支撑的记录纸15从排纸托盘21落下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把持部41、42具备转动止动器43、45,用户能够连续地执行把持把持部41、42并抽出支撑部件82、83的动作和使转动止动器
43、45转动的动作。
[0103](变形例)
[010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从上方将手指插入到凹部44、46中,从上表面88、91侧把持各把持部41、42,也能够从下表面侧把持。此时,设置在各支撑部件81、82、83上的凹部47、48、49,不是在上方而是在下方露出各把持部41、42。即,第一支撑部件81和第二支撑部件82中,位于处于第三位置的第三支撑部件83的第二把持部42侧(详细地说,第二把持部42的上方或者下方中要露出的一侧)的部件使第二把持部42露出,位于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二支撑部件82的第一把持部41侧(详细地说,第一把持部41的上方或者下方中要露出的一侧)的部件使第一把持部41露出。
[010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件81设置得比第二支撑部件82更靠上方,第二支撑部件82设置得比第三支撑部件83更靠上方,但各支撑部件81、82、83在上下方向7上的配置顺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第三支撑部件83设置得比第二支撑部件82更靠上方,第二支撑部件82设置得比第一支撑部件81更靠上方。此时,位于最上方的第三支撑部件83覆盖第一支撑部件81和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方。
[0106]另外,当然,即使是在配置顺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在各支撑部件81、82、83上以使各把持部41、42露出的方式设置凹部47、48、49。即,在第一支撑部件81和第二支撑部件82中,位于处于第三位置的第三支撑部件83的第二把持部42侧(详细地说,第二把持部42的上方或者下方中要露出的一侧)的部件具有凹部49、48。另外,在第一支撑部件81和第三支撑部件83中,位于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二支撑部件82的第一把持部41侧(详细地说,第一把持部41的上方或者下方中要露出的一侧)的部件具有凹部49、47。
[010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各支撑部件81、82、83具备凹部47、48、49,露出了各把持部41、42,但除了凹部以外,也可以露出各把持部41、42。例如,第三支撑部件83设置在比第一支撑部件81和第二支撑部件82更靠上方时,也可以在第三支撑部件83的支撑板93上设置开口,通过该开口露出各把持部41、42。
[0108]另外,第一把持部41,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在比第二把持部42更靠后方,第一把持部41也可以设置在比第二把持部42更靠前方,并且是与第二把持部42在前后方向8上相同的位置。例如,第一把持部41设置在排纸托盘21的右端部,第二把持部42也可以设置在排纸托盘21的左端部。
[0109]另外,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左右方向9上相互重复,也可以相互不重复。
[011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把持部41和第二把持部42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中央部,但除了中央部以外,也可以设置在例如左端部。
[0111]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于下方的支撑部件处于被推入到位于上方的支撑部件的状态时,位于上方的支撑部件从上方完全覆盖了位于下方的支撑部件,也可以仅仅覆盖一部分。例如,在位于下方的支撑部件被推入到位于上方的支撑部件的状态下,位于下方的支撑部件的前端部,也可以位于上方的支撑部件的前端的前方。并且,位于该前方的部分,也可以起到本发明的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的功能。
[0112]另外,如图10(A)所示,也可以在第一把持部41的凹部44的上表面设置第一显示部51。第一显示部51显示在复合机10的用户把持第一把持部41将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中抽出时,可以由第一支撑部件81和第二支撑部件82的上表面88、91支撑的记录纸15的尺寸的标记。为了表示由上表面88、91能够支撑的记录纸15为A4尺寸,第一显示部51显示“A4”标记。并且,第一显示部51的标记,除了 A4以外也可以是例如B4
坐寸ο
[0113]另外,也可以在第二把持部42的凹部46的上表面设置第二显示部52。第二显示部52显示在复合机10的用户把持第二把持部42将第三支撑部件83和第二支撑部件82从第一支撑部件81抽出时,能够由各支撑部件81、82、83的上表面88、91、94支撑的记录纸15的尺寸的标记。为了表示由上表面88、91、94能够支撑的记录纸15为A3尺寸,在第二显示部52显示“A3”标记。并且,第二显示部52的标记,只要是比第一显示部51大的记录纸15的尺寸,除了 A3以外,也可以是例如B3等。
[0114]并且,只要是复合机10的用户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各显示部51、52也可以设置在各把持部41、42以外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部件81的上表面88的各把持部41、42附近(参照图10(B))。
[0115]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根据第一显示部51和第二显示部52的显示,选择所把持的把持部41、42而抽出支撑部件82、83,能够将排纸托盘21中的片材支撑面(上表面88、91、94)调整为适合于要支撑的记录纸15的尺寸的大小。
[011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纸托盘21作为本发明的片材托盘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片材托盘并不限于排纸托盘21。例如,本发明的片材托盘也可以是支撑向复合机10供送记录纸15的手动供纸托盘。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支撑部件,具有支撑向装置供送或者从上述装置排出的片材的第一支撑面; 第二支撑部件,具有支撑上述片材的第二支撑面和第一把持部,在上述第二支撑面与上述第一支撑面重叠的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一位置小的第二位置之间,该第二支撑部件沿供送或排出上述片材的第一朝向能够移动地支撑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上;以及 第三支撑部件,具有支撑上述片材的第三支撑面和第二把持部,在上述第三支撑面与上述第二支撑面重叠的第三位置、和上述第三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三位置小的第四位置之间,该第三支撑部件沿上述第一朝向能够移动地支撑在上述第二支撑部件上, 在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支撑部件、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三支撑部件中的位于最上方的一个部件覆盖位于该部件的下方的其他两个部件的上方, 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上述第三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二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维持上述第三支撑部件能够从上述第三位置移动到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且露出上述第二把持部, 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三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一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维持上述第二支撑部件能够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且露出上述第一把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上述第三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二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从上述第一朝向的下游端沿上述第一朝向凹陷到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处于第三位置状态下的上述第二把持部的正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三支撑部件中的、位于处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一把持部侧的一个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从上述第一朝向的下游端沿上述第一朝向凹陷到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的上述第一把持部的正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支撑部件设置在比上述第二支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 上述第二支撑部件设置在比上述第三支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把持部设置在与上述第二把持部相比靠上述第一朝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把持部和上述第二把持部在与上述第一朝向垂直且沿上述第一支撑面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相互重复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把持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的中央部, 上述第二把持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上述第三支撑部件的中央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支撑部件具备第一显示部,该第一显示部显示在把持上述第一把持部使上述第二支撑部件沿上述第一朝向移动时由上述第一支撑面和上述第二支撑面能够支撑的片材尺寸, 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具备第二显示部,该第二显示部显示在把持上述第二把持部使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撑部件沿上述第一朝向移动时由上述第一支撑面、上述第二支撑面和上述第三支撑面能够支撑的片材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把持部具备在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面立起的姿势和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面倒伏的姿势之间转动的第一转动止动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把持部具备在相对于上述第三支撑面立起的姿势和相对于上述第三支撑面倒伏的姿势之间转动的第二转动止动器。
【文档编号】B41J13/10GK104339887SQ201410387419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7日
【发明者】鹫野善行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