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墨水循环流动的喷墨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487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使墨水循环流动的喷墨头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打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打印时所使用的喷墨头(inkjet head)。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是一种通过将墨滴(墨水滴)喷射在介质例如纸张上以产生图像的打印。喷墨打印机的核心结构包括一个以上的打印头(这里称“喷墨头”),其具有多个用于对墨滴进行喷射的喷嘴。典型的喷墨头结构包括框体、多个板部、及压电致动器。框体具有开口和进口,其中,开口用于使压电致动器穿过,而进口则与供墨装置(例如,墨水盒)相连。另外,与供墨装置相连的进口也与框体上的沟槽相连,该沟槽用于形成喷墨头的供墨流道。

喷墨头的多个板部相互之间形成层状结构并安装在框体上。层状结构内形成有多个墨水流道,每个墨水流道都可对墨水进行散布(disperse)。另外,每个墨水流道还包括喷嘴、墨水室、及用于从墨水室将墨水经由喷嘴喷出的喷射机构,典型的是一种横隔(diaphragm)结构。为了形成墨水流道,一般的喷墨头包括隔板、限流板、室板、及孔板。孔板具有一排小孔,其包括喷墨头的喷嘴。室板具有一排开口,其形成墨水室。限流板也具有一排开口,其形成限流部,该限流部在墨水室和供墨装置之间对两者进行可流动性连接,以对流至墨水室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隔板使用半柔性材料片在墨水室上形成横隔。隔板也包括多个开口,其用于当横隔振动时使墨水从供墨装置进入墨水室。

压电致动器包括多个压电部,其安装在隔板上。每个压电部与形成在室板上的多个墨水室中的一个相对应。当电信号被选择性地施加至压电部时,压电部进行扩张和收缩。这可导致横隔在墨水室上进行振动,进而使墨水室的体积(容积)发生变化。墨水室的容积变化会使从墨水室经由喷嘴而被喷出的墨水到达孔板。

然而,现有的喷墨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当不使用喷墨头或喷嘴时,墨水会在喷嘴或墨水室中变干,这样就会导致喷墨头中的一个以上的墨水室发生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这里所记载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喷墨头,其可通过墨水流道使墨水或其他材料等循环流动。经由墨水流道的墨水循环流动具有如下优点,例如:可使墨水几乎无浪费地自动充满墨水流道;可防止在喷嘴附近产生气泡;可避免颜料发生浓厚沉着;及不会使喷嘴内的墨水变干。为了使墨水进行循环流动,可在喷墨头的接近喷嘴的结构处增设一块附加限流板。另外,喷墨头的多个板部还可形成返回歧管(return manifold),其中,墨水室中的墨水可经由附加限流板进入返回歧管。采用这样的结构,墨水可在墨水流道中流动,以使喷墨头中的墨水不会变干,并不会使喷嘴发生堵塞。

在一个实施例中,喷墨头包括孔板,其上形成有多个喷嘴,墨滴经由这些喷嘴可被喷出。所述喷墨头还包括第一限流板及一个以上的室板,这些室板形成与所述多个喷嘴相对应的多个墨水室。这些室板也形成返回歧管,其用于使墨水在所述喷墨头中循环流动。所述喷墨头还包括第二限流板及隔板,该隔板具有对所述多个墨水室进行密封的横隔。所述第一限流板用于对所述多个墨水室和所述返回歧管之间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所述第二限流板用于对供给歧管(supply manifold)和所述多个墨水室之间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墨头还包括多个压电部,其安装于所述横隔上的与所述多个墨水室相反侧的位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墨头还包括框体,其具有开口和第一沟槽,所述开口用于使所述多个压电部穿过并使其与所述隔板相接触,所述第一沟槽位于所述框体的面对所述隔板的表面,并围绕使所述多个压电部穿过的所述开口,用于形成所述供给歧管。所述框体还包括第二沟槽,其位于所述框体的面对所述隔板的所述表面,用于形成所述返回歧管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还可包括进孔和出孔,所述进孔位于所述第一沟槽,并用于将所述供给歧管连接至第一蓄墨池,所述出孔位于所述框体的所述第二沟槽,并用于将所述返回歧管连接至第二蓄墨池。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给歧管的压力(P_in)为正,所述返回歧管的压力(P_out)为负,并且,在所述多个喷嘴处,P_in+P_out为负。

上述内容仅提供了对本说明书的一些侧面的基本理解,并不是本说明书的总体概述。其既不用于对本说明书的主要或关键要素进行特定,也不用于对本说明书的实施例的范围进行限定。其唯一目的仅在于采用简单的形式给出本说明书的一些概念,以作为后述详细说明的前序。

附图概述

下面参考附图仅以实例的形式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代表相同或相同类型的要素。

图1是现有的喷墨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例的喷墨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喷墨头中的墨水流道的截面图。

图4是经由一个实施例中的墨水流道所进行的墨水循环流动的截面图。

图5是一个实施例的喷墨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喷墨头中的墨水流道的截面图。

图7是经由一个实施例中的墨水流道沿相反方向所进行的墨水循环流动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和下述记载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参考下述实施例的原理等的基础上也对其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另外,这里所记载的实例的目的也仅在于帮助理解实施例的原理,并不具有任何限定作用。因此,本发明的概念并不限定于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和实例,而仅限定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权利要求或其均等内容。

图1是现有的喷墨头100的分解透视图。喷墨头100内形成有多个墨水流道,每个墨水流道都可对墨水进行散布。每个墨水流道包括喷嘴、墨水室、及用于从墨水室将墨水经由喷嘴喷出的喷射机构,典型的是一种横隔(diaphragm)结构。

在本例中,喷墨头100包括框体102、多个板部103-106、及压电致动器108。框体102是刚性部件,其上安装有多个板部103-106以形成喷墨头100。框体102包括开口110,其用于使压电致动器108穿过,并作为与隔板连接的界面。框体102还包括一个以上的沟槽112,其位于框体的面对多个板部103-106的表面,用于将墨水供给至墨水流道。沟槽112包括一个以上的孔113,其与墨水池流体连接。

喷墨头100的多个板部103-106互相固定或接合,以形成层状板结构,该层状板结构被安装在框体102上。层状板结构包括如下所述的多个板部,即:孔板106、室板105、限流板104、及隔板103。孔板106包括多个喷嘴120,其被形成为一排以上。室板105上形成多个墨水室121,其与孔板106的多个喷嘴120相对应。每个墨水室121可盛装要被与其相对应的喷嘴喷出的墨水。限流板104上形成有多个限流部122。多个限流部122在多个墨水室121和供墨装置之间进行可流动性连接,并对流至多个墨水室121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隔板103上形成有多个横隔123和多个过滤部124。每个横隔123包含半柔性材料片,其响应于压电致动器108的致动而进行振动。多个过滤部124用于对流入多个墨水室121的墨水进行过滤,以除掉异物。

压电致动器108包括多个压电部130,其与各墨水流道相对应。多个压电部130的端部与隔板103的横隔123相接触。外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可选择性地将电信号施加至多个压电部130,其可使与各墨水室121相对应的横隔123进行振动。这些横隔123的振动可改变这些墨水室121的体积(容积),进而可改变这些墨水室121内的压力。墨水室121内压力的变化可使墨水从所对应的喷嘴被喷出。这样,喷墨头100通过选择性地“致使”墨水流道从与其相对应的喷嘴进行喷墨,就可打印出预期的图案。

如果某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喷墨头,或者,如果在打印操作的某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一个以上的墨水流道,则喷嘴120和墨水室121内的墨水就会开始变干。例如,在使用浓颜料、磁墨水、用于3D打印的光敏聚合材料等的情况下,在墨水流道不被用来进行打印时,它们就会在喷墨头100中很快变干和硬化。这样,喷墨头100就会发生堵塞,进而导致需要对其进行清洁,以可被再次用来进行打印。为了避免喷墨头发生堵塞,下述实施例给出了一种可在喷墨头中对墨水或其他打印液体/流体进行循环(再循环)流动的喷墨头。为了使墨水进行循环流动,可在喷墨头中形成返回歧管。该返回歧管经由靠近喷嘴的附加限流板与墨水流道的墨水室进行可流动性连接。该附加限流板可对从墨水室(靠近喷嘴)流入返回歧管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采用这样的结构,墨水可在喷墨头中进行沿从供给歧管经由墨水室到达返回歧管的循环流动,这样,喷墨头中的墨水就不会变干,进而不会使喷嘴发生堵塞。

图2是一个实施例的喷墨头200的分解透视图。这里描述的喷墨头例如喷墨头200可用于进行2D打印或3D打印。所以,喷墨头可在打印装置例如喷墨打印机中被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喷墨头200包括多个墨水流道,每个墨水流道都可对墨水进行散布。每个墨水流道包括喷嘴、墨水室、及用于从墨水室将墨水经由喷嘴喷出的喷射机构,典型的是一种横隔(diaphragm)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定义的术语“墨水”包括可被喷墨头喷射在介质上的任何材料、流体、或液体等。另外,术语“墨水”并不单指包含颜料或染料的液体,还指包含可用于进行3D打印的塑料纤维、光敏聚合物等的液体。

在本实施例中,喷墨头200包括框体202、一系列(多个)板部203-208、及压电致动器209。框体202为刚性部件,其上安装有用于形成喷墨头200的板部203-208。框体202具有开口210,其用于使压电致动器209穿过,并作为与隔板连接的界面,其将在下面被进行详细说明。框体202还包括位于该框体的面对板部203-208的表面的沟槽212,沟槽212包围或实质地围绕开口210。沟槽212具有一个以上的孔213,其与墨水池例如供给池可流动性连接。所以,沟槽212可表现为通道(conduit),即,一种为了向墨水流道供给墨水而使墨水从墨水池流入各墨水流道的通道。用于向墨水流道提供墨水的该通道(包括沟槽212)在这里被称为“供给歧管(supply manifold)”。

框体202还包括位于该框体的面对板部203-208的表面的一个以上的沟槽215,其从沟槽212分开或与之隔离。沟槽215包括一个以上的孔216,其与另一个墨水池例如返回池可流动性连接。所以,沟槽215可表现为通道(conduit),即,一种为了使墨水在喷墨头200中循环流动而使墨水从喷墨头200的墨水流道流出(而不是从喷墨头的喷嘴流出)的通道。用于在循环期间使墨水从墨水流道流出的通道(包括沟槽215)在这里被称为“返回歧管(return manifold)”。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虽然描述了可使用供给池和返回池,但是也可仅使用一个单池(single reservoir)。

喷墨头200的板部203-208互相固定或接合,以形成层状板结构,该层状板结构安装在框体202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板结构仅是一个基本结构的实例,用于对喷墨头200中的墨水的循环流动进行说明。换言之,在该板结构中还可以使用图2中未示的其他板部。另外,也不需要按比例对图2中的各部件进行描绘。

在本实施例中,层状板结构包括如下所述的板部,即:孔板208、第一限流板207、室板205-206、第二限流板204、及隔板203。孔板208具有多个喷嘴220,其被形成为一排以上。每个喷嘴220表现为喷墨头200中的一个单独的墨水流路,用于进行喷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喷墨头200被描绘为具有两排喷嘴,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喷墨头200也可具有单排喷嘴或更多排喷嘴。

室板205-206的每个上都形成有多个墨水室221,其与孔板208的多个喷嘴220相对应。这里,墨水室221也被称为“供给室”或“压力室”。每个墨水室221在室板205-206上都是一个开口,并表现为墨水流道的一部分,用于盛放被所对应的喷嘴220喷出的墨水。

室板206上也形成有细长开口222,其与墨水室221的排列方向(长边方向)相平行,这里,也被称为“返回开口”。返回开口222狭长,其提供了另一通道,即,一种为了在喷墨头200内进行墨水的循环流动而使墨水从喷墨头200的墨水流道流出(而不是从喷墨头的喷嘴流出)的通道。所以,返回开口222是喷墨头200的返回歧管的一部分。室板205上形成有多个返回开口224,其也是喷墨头200的返回歧管的一部分。室板205上的多个返回开口224位于与成排的墨水室221的侧边分离的位置。当作为层状板结构的一层而被进行结合时,室板205上的多个返回开口224与室板206上的返回开口222部分重叠。另外,室板205上的多个返回开口224也与框体202上的多个沟槽215相对应,以形成返回歧管。

限流板207夹在孔板208和室板206之间。限流板207上形成有多个限流部223。限流部223将墨水室221可流动性地连接至返回歧管。当墨水在喷墨头200中循环流动时,限流部223可对从墨水室221流出并流入返回歧管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

限流板204夹在室板205和隔板203之间。限流板204上形成有多个限流部225。限流部225将墨水室221可流动性地连接至供给歧管,并对流入墨水室221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限流板204上形成有返回开口226,其为喷墨头200的返回歧管的一部分。限流板204的返回开口226位于与成排的限流部225的侧边分离的位置。当作为层状板结构的一层被结合时,限流板204的返回开口226与框体202的沟槽215相对应,以形成返回歧管。

隔板203上形成有多个横隔227和多个过滤部228。每个横隔227包括半柔性材料片,其沿长边方向延伸,以与墨水室221相对应,并响应于压电致动器209的致动可进行振动。过滤部228也沿长边方形延伸,以与供给歧管相对应,用于对从供给歧管流入墨水流道的墨水进行过滤,以去除异物。在本实施例中,尽管隔板203被描述为包括多个横隔227和多个过滤部228,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横隔207和过滤部208也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板上。隔板203上也形成有返回开口229,其为喷墨头200的返回歧管的一部分。隔板203的返回开口229位于与成排的横隔227的侧边分离的位置。当作为层状板结构的一层被结合时,隔板203的返回开口229与框体202的沟槽215相对应,以形成返回歧管。

压电致动器209包括多个压电部230,其与每个墨水流道相对应。压电部230的端部在隔板203的横隔227的与墨水室221相反侧的位置与横隔227相接触。外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可选择性地将电信号施加至压电部230,据此可使与各墨水室221相对应的横隔227进行振动。横隔227的振动可使墨水室221的容积发生变化,进而可导致墨水室221内的压力发生变化。这样,墨水室221内的压力变化就会使墨水从所对应的喷嘴220被喷出。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喷墨头200中的墨水流道的截面图。图3好似一个沿喷墨头200的喷嘴220的中心进行切割而获得的切片。之后,该切片又以喷嘴220朝上的方式被放置在图3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层状板结构仅是用于对喷射头200中的墨水循环流动进行说明的基本结构的一个例子。换言之,该层状板结构中也可使用图3中未示的其他板部。另外,也不需要按比例对图3所示的各部件进行描绘。

从图3的底部开始,隔板203与框体202相连。隔板203的过滤部228与由沟槽212所形成的供给歧管302并排排列在一起。隔板203的横隔227与墨水流道的墨水室221并排排列在一起。限流板204夹在隔板203和室板205-206之间。限流板204包括多个限流部225,其用于对从供给歧管302流入墨水流道的墨水室221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

室板205-206上形成有墨水流道的墨水室221。室板206上也形成返回歧管304,其用于使墨水在墨水流道内进行循环流动。限流板207夹在室板206和孔板208之间。限流板207包括多个限流部223,其用于对从墨水室221流入返回歧管304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图3中的顶板是孔板208,其包括墨水流道的喷嘴220。

图4是经由一个实施例中的墨水流道所进行的墨水循环流动的截面图。图4中,墨水的流动由箭头表示。在一个循环中,首先,如图4的供给歧管302处的中间为黑点的小圆圈所示,墨水沿与图4的纸面垂直并流出纸面的方向流入供给歧管302。然后,墨水从供给歧管302开始流经隔板203的过滤部228,并流经限流板204的限流部225(也同时参照图2-3)。流过限流部225之后,墨水流入由室板205-206所形成的墨水流道的墨水室221。之后,墨水流经限流板207的限流部223(而不是从孔板208的喷嘴220喷出),并进入返回歧管304(也同时参照图2-3)。最后,如图4的返回歧管304处的中间为叉号的小圆圈所示,墨水沿与图4的纸面垂直并流入纸面的方向流出供给歧管304。由图4可知,墨水可在喷墨头200中进行循环流动的原因在于,在墨水流道中增设了返回歧管304和附加限流部223,它们可使墨水从墨水流道的墨水室221流出,而不是停滞在墨水室221中变干或沉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墨水的流动方向仅是例示,换言之,实际上,墨水的流动方向可取决于喷墨头200中的墨水流道的具体设计位置。

由图3-4可知,限流部225形成在墨水室221的靠近横隔227的一端,而限流部223形成在墨水室221的靠近喷嘴220的另一端。层状板结构中的限流部225的垂直位置与层状板结构中的限流部223的垂直位置相对应,两者被室板205-206分开。由于限流部223和225被形成在层状板结构中,所以在该层状板结构中,返回歧管304的垂直位置与供给歧管302的垂直位置相对应(即,返回歧管304形成在供给歧管302之上,两者之间存在一层)。其优点在于,在可使墨水循环流动以避免堵塞的前提下,还可使喷墨头200薄型化。

为了可使墨水如图4所示那样进行循环流动,可对供给歧管302和返回歧管304内的压力进行调整。一般而言,按需式(DOD:Drop-On-Demand)喷墨头的工作方式为,其喷嘴内是微负压(slight negative pressure)。这可防止墨水非故意地(无意之中)从喷嘴流出。当喷墨头200使墨水循环流动时,供给歧管内的压力(P_in)和返回歧管内的压力(P_out)可被设定如下:

P_in=正

P_out=负

P_in+P_out=喷嘴处为微负

P_in-P_out=根据需要(例如,防止墨水沉淀或变干以及去除空气等,同时还可维持喷射能力)。

如果使用双墨水池的设计,则通过控制两个墨水池的压力,可使墨水循环流动。即,将供给池调整为正压,同时将返回池调整为负压。另外,还将这些压力调整为可使喷嘴内的压力为微负压。如果使用单墨水池的设计,则可串联设置一个泵,其具有用于使墨水进入喷墨头的进口,用于将液体输进喷墨头,另外,还可串联设置另一个泵,其具有用于使墨水从喷墨头流出的出口,用于将液体输出喷墨头。这些泵可被用于调节上述的正压(进口)和负压(出口),以使喷嘴内的压力为微负压。

在其他实施例中,喷墨头200的流动方向也可相反。由于限流部223和225具有相似的设计,所以墨水可沿任一方向在喷墨头200中进行循环流动。换言之,尽管这里歧管302被命名为“供给”歧管,歧管304被命名为“返回”歧管,但是喷墨头200中的墨水循环流动方向也可与图4所示的方向相反。图7是经由一个实施例中的墨水流道沿相反方向所进行的墨水循环流动的截面图。在该实施例的一个循环中,墨水首先流入返回歧管304,然后经由限流部223进入墨水流道的墨水室221。之后,墨水流经限流板204的限流部225,再进入供给歧管302。最后,墨水从供给歧管302流出。如果墨水以此方式进行相反方向的流动,还可以使用另一块过滤板,以对经由返回歧管304进入的墨水进行过滤。

<实例>

图5是一个实施例的喷墨头500的分解透视图。图5所示的结构仅是一个例示,另外,本公开的实施例也不限定于该图中所示的结构。在本例中,喷墨头500包括框体510和多个板部502-512。多个板部502-512被相互固定或结合,以形成层状板结构,并被安装在框体510上。框体501包括开口520,其与致动器(图中未示)相对应。框体501还包括供给沟槽522,其包围或实质地围绕开口520。供给沟槽522用于形成喷墨头500的供给歧管。框体501还包括返回沟槽523,其用于形成喷墨头500的返回歧管。

板部502是多孔过滤板(即,具有很多可使液体流过的小孔),用于对从供给歧管流出的墨水进行过滤,以去除杂物。过滤板502还包括开口,其靠近该过滤板502的中心,用于使压电器的压电部穿过。板部503是歧管板,其包括靠近其顶部和底部的细长开口526,用于形成供给歧管,另外还包括靠近其端部(图5中的左右端部)的返回开口527,用于形成返回歧管。另外,歧管板503还包括靠近其中心的多个细长开口528,用于使压电致动器的压电部穿过。

板部504是隔板。隔板504上形成有多个横隔530和多个过滤部531。每个横隔部530包括半柔性材料片,其响应于压电致动器的致动可进行振动。过滤部531用于对从供给歧管流出的墨水进行过滤,以去除异物。隔板504还包括靠近其端部(图5中的左右端部)的返回开口532,用于形成返回歧管。

板部505是支撑板,另外,板部506是限流板。支撑板505用于与限流板506协作,以对流经限流部的墨水进行控制。限流板506包括平行的多排限流部538。每个限流部538形成为开口或孔洞(图5中为垂直状),并且,限流板506的一个限流部538与喷墨头500的一个墨水流道相对应。支撑板505具有开口539,其与限流板506的限流部538相对应,以对流经限流部538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支撑板505和限流板506的每个都包括靠近它们的端部(图5中的左右端部)的返回开口540-541,用于形成返回歧管。

板部507是室板。室板507包括平行的两排墨水室544。墨水室544形成为开口或孔洞(图5中为垂直状),另外,室板507的一个墨水室544与喷墨头500的一个墨水流道相对应。墨水室544表示为墨水流道的一部分,用于盛放墨水,并且,通过对墨水室544内的压力进行调整,可使其中的墨水从所对应的喷嘴喷出。室板507还包括靠近其端部(图5中的左右端部)的返回开口546,用于形成返回歧管。

板部508也是室板。室板508具有与室板507相似的结构,也具有平行的多排墨水室548。但是,室板508的返回开口与室板507的返回开口不同,并不是靠近室板508的左右两个端部而设置,而是靠近室板508的顶部和底部而设置的细长开口550,用于形成返回歧管。

板部509也是室板。室板509也具有平行排列的多个墨水室552。但该板部中的墨水室552的开口大小如图所示小于板部507-508的墨水室544、548的开口大小。室板509也具有靠近其顶部和底部的细长返回开口554,用于形成返回歧管。

板部510是另一块室板。室板510也如其他室板一样包括平行的多排墨水室556。室板510还包括多排歧管图案(pattern)558。最接近墨水室556的歧管图案558的部分被进行了部分蚀刻,以可对从墨水室流入返回歧管的墨水进行辅助控制(与另一个限流板511的限流部协作)。歧管图案558的靠近室板510的顶部和底部的一部分为开口,用于形成返回歧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5中只示出了4块室板,但是也可使用更多或更少的室板来形成预期的墨水室。

限流板511包括平行的多排限流部560。限流部560形成为开口或空洞(图5中为垂直状),另外,限流板511的一个限流部560与喷墨头500中的一个墨水流道相对应。室板510中的歧管图案558的被进行了部分蚀刻的部分与限流板511中的限流部560相对应,用于对经由限流部560进入返回歧管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

板部512是孔板。孔板512包括平行的多排喷嘴566。喷嘴是孔板512上的小孔,墨水可从这些小孔被喷出。一个喷嘴566与喷墨头500中的一个墨水流道相对应。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喷墨头500中的墨水流道的截面图。图6好似一个沿喷墨头500的喷嘴566的中心进行切割而获得的切片。然后,该切片在图6中以喷嘴566朝上的方式被进行了配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层状板结构仅是例示,换言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使用更多或更少的板部。另外,也不需要按比例对图6中的各部件进行描绘。

从图6的底部开始,过滤板502夹在框体501和歧管板503之间。隔板504与歧管板503相连。隔板504的过滤部531与由框体501上的沟槽522所形成的供给歧管并排排列(也参照图5)。隔板504的横隔530与墨水流道的的墨水室544平排排列。

接下来,支撑板505与隔板504结合,另外,限流板506与支撑板505结合。限流板506包括限流部538,当与支撑板505协作时,可对从供给歧管流入墨水流道的墨水室544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接着限流板506的是室板507-510。室板507-510用于形成墨水流道的墨水室544。室板508-510还用于形成返回歧管,用于使墨水经由墨水流道进行循环流动。

限流板511夹在室板510和孔板512之间。限流板511包括限流部560,其用于对从墨水室544流入返回歧管的墨水的流动进行控制。室板510如图5所示具有歧管图案558,并且,其被进行了部分蚀刻;这里,如图6所示,其与限流板511的限流部560协同工作。室板510的歧管图案558还具有开口,用于形成返回歧管。图6中的顶板是孔板512,其具有墨水流道的喷嘴566。

为了经由图6所示的墨水流道进行墨水的循环流动,可将供给歧管内的压力(P_in)调节为正压,同时将返回歧管内的压力(P_out)调节为负压,以使墨水流道的整体压力为微负压(P_in+P_out=喷嘴处为微负压)。这会使墨水不会从喷嘴566被喷出地经由墨水流道进行循环流动。在一个循环中,墨水从供给歧管流入,经由限流板506的限流部538进入墨水室544。然后,墨水流经限流板511的限流部560(而不是从喷嘴566流出),进入返回歧管。最后,墨水流出返回歧管,进入返回池。墨水的这样的循环流动可避免墨水停滞在墨水室544中变干或沉淀。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喷墨头500中的墨水的流动方向也可为相反。在该实施例的一个循环中,首先,墨水流入返回歧管。然后,墨水从返回歧管经由靠近喷嘴566的限流部560进入墨水流道的墨水室54。之后,墨水流经另一限流部538,并进入供给歧管。最后,墨水从供给歧管流出。

以上对本公开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权利要求的技术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和变更。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4月24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4/261,370号的优选权,并将其全部内容引用于本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