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2707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有如下的记录设备,其中该记录设备使用具有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通过驱动记录元件以将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来记录图像,多个记录元件用于生成用以排出墨的能量。在这些记录设备中,还已知有针对单位区域进行多次记录扫描以形成图像的所谓的多遍记录。

近来,在这种多遍记录中,已知使用表示为用于规定要向各像素排出多少次墨的多位信息的图像数据以及表示为用于规定容许向各像素排出多少次墨的多位信息的与多次扫描相对应的多个掩码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例如,日本特开2003-175592公开了使用各自表示为2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

另一方面,针对记录元件列内的多个记录元件的驱动方法,通常已知有所谓的时分驱动方法,其中在该时分驱动方法中,将多个记录元件分割成多个驱动块,并且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驱动块的记录元件。该时分驱动方法使得能够减少正同时驱动的记录元件的数量,由此使得能够提供驱动电源的大小得到抑制的记录设备。

在使用上述的多遍记录来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在针对单位区域的多次扫描中的一种扫描和另一种扫描之间发生墨的排出位置偏移。例如,在沿正方向和反方向往复扫描记录头的配置中发生记录介质的浮动(起皱)的情况下,墨排出方向在正方向和反方向之间略微偏移,因而在通过正向扫描进行了记录的区域和通过反向扫描进行了记录的区域之间存在墨排出位置偏移。

与此相对,日本特开2013-159017描述了用以抑制诸如上述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等的两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配置。在该配置中,生成通过这两种扫描在相同像素区域中排出墨的记录数据,此外,进行上述的时分驱动,以使得在这两种扫描各自中各个驱动块所形成的点的着落位置彼此不同。现在,为了在沿正方向和反方向往复扫描记录头的情况下使各个驱动块所形成的点的着落位置不同,将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描述为不同于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此外,为了在仅沿一个方向扫描记录头的情况下使各个驱动块所形成的点的着落位置不同,将特定类型的扫描中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描述为不同于另一特定类型的扫描中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根据日本特开2013-159017,可以实现如下的记录:在使用多遍记录和时分驱动来进行记录时,抑制了两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

日本特开2013-159017描述了以下内容:将多值图像数据分配到两种扫描,之后对各图像数据进行量化,以生成在这两种扫描中向相同像素区域排出墨的图像数据。因而,与图像数据的浓度无关地,生成了在这两种扫描中向相同像素区域排出墨的记录数据。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即使在对与墨排出量小的低浓度图像相对应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情况下,也将生成在两种扫描中向相同像素区域排出墨的记录数据。结果,存在如下情况:尽管从均匀性的观点而言考虑到图像的均匀性应针对低浓度图像使点分散,但也以叠加方式向相同像素区域施加了墨,这样产生颗粒感明显的图像。



技术实现要素:

即使在例如记录低浓度图像等的浓度与其它图像不同的图像的情况下,也期望提供颗粒感不太明显的抑制了两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无图像缺陷的记录。

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列;扫描单元,用于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生成单元,用于基于与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并且规定了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中的各像素区域的多组墨排出次数的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相对应的K+L个掩码图案,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记录数据;时分驱动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在K次的第一扫描中按照第一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在L次的第二扫描中按照与所述第一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不同的第二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记录数据来执行控制以通过利用所述时分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墨,其中,在K+L个掩码图案中至少配置有: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N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的第一记录容许像素,其中N≥1,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M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但在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小于M次的情况下不容许墨排出的第二记录容许像素,其中M>N,以及与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无关地不容许墨排出的非记录容许像素,以及在与L次的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中,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列;扫描单元,用于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生成单元,用于基于与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并且规定了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中的各像素区域的多组墨排出次数的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相对应的K+L个掩码图案,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记录数据;时分驱动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在K次的第一扫描中按照第一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在L次的第二扫描中按照作为与所述第一驱动顺序不同的顺序的第二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记录数据来执行控制以通过利用所述时分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墨,其中,在K+L个掩码图案中至少配置有: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N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的第一记录容许像素,其中N≥1,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M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但在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小于M次的情况下不容许墨排出的第二记录容许像素,其中M>N,以及与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无关地不容许墨排出的非记录容许像素,以及在与L次的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中,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一种记录方法,用于使用记录头来进行记录,所述记录头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列,所述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基于与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并且规定了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中的各像素区域的多组墨排出次数的图像数据以及与K+L次扫描相对应的K+L个掩码图案,来生成用于规定在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记录数据;进行以下操作:在K次的第一扫描中按照第一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在L次的第二扫描中按照与所述第一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不同的第二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在K+L次扫描中,基于所生成的所述记录数据来执行控制以通过驱动所述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墨,其中,在K+L个掩码图案中至少配置有: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N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的第一记录容许像素,其中N≥1,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M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但在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小于M次的情况下不容许墨排出的第二记录容许像素,其中M>N,以及与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无关地不容许墨排出的非记录容许像素,以及在与L次的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中,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一种记录方法,用于使用记录头来进行记录,所述记录头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列,所述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基于与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并且规定了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中的各像素区域的多组墨排出次数的图像数据以及与K+L次扫描相对应的K+L个掩码图案,来生成用于规定在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记录数据;进行以下操作:在K次的第一扫描中按照第一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在L次的第二扫描中按照作为与所述第一驱动顺序不同的顺序的第二驱动顺序来对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以及在K+L次扫描中,基于所生成的所述记录数据来执行控制以通过驱动所述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墨,其中,在K+L个掩码图案中至少配置有: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N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的第一记录容许像素,其中N≥1,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是M次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但在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小于M次的情况下不容许墨排出的第二记录容许像素,其中M>N,以及与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无关地不容许墨排出的非记录容许像素,以及在与L次的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中,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同与K次的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掩码图案内与所述第一记录容许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A~3C是根据实施例的记录头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中的记录控制系统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步骤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光栅化表的图。

图7A~7C是用于说明一般的时分驱动方法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多遍记录方法的图。

图9A~9E是用于说明多遍记录方法中的记录数据生成步骤的图。

图10是示出解码表的图。

图11A~11C是用于说明驱动顺序和墨着落位置之间的相关性的图。

图12A1~12E是用于说明记录数据、驱动顺序和墨排出位置之间的相关性的图。

图13A~13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4A~14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5A~15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6A~16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7A~17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18A~18C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19A~19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0A~20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1A~21F是示出比较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22A~22D是用于说明比较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23A~23E是示出比较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4A~24E是示出比较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5A~25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26A~26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27A~27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28A~28D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29A~29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30A~30C是根据实施例的记录头的示意图。

图31A~31E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光栅化表和点配置图案的图。

图32A~32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33A~33C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34A1~34C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墨的排出位置以及扫描方向的图。

图35A~35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6A~36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7A~37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8A~38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9是示出比较例中的点配置图案的图。

图40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多遍记录方法的图。

图41A~41D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42A~42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43A~43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44A~44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45A~45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46A~46E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光栅化表和点配置图案的图。

图47A~47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48A1~48C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墨的排出位置以及扫描方向的图。

图49A和49B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50A~50E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51A~51F是示出比较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52A1~52C4是用于说明比较例中的墨的排出位置以及扫描方向的图。

图53A和53B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54A~54E是示出比较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55A~55C是示出比较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56A~56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57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多遍记录方法的图。

图58A~58C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59A~59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部分的图。

图60A~60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部分的图。

图61是示出实施例中的掩码图案部分应用方法的图。

图62A~62D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部分已连接的图案的图。

图63A~63C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64A~64C是示出实施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65A~65F是示出比较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部分的图。

图66A~66C是示出比较例中要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67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解码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部分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设备10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部分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设备1000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在记录设备1000内配置台板2。在台板2中形成大量吸引孔34,使得可以吸引记录介质3并由此防止记录介质3上浮。吸引孔34连接至下方配置有吸引扇36的管。通过该吸引扇36进行工作来将记录介质3吸引至台板2。

滑架6由被配置成沿薄片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主轨5支承,并且被配置为能够在沿着X方向(交叉方向)的正方向和反方向上进行往复扫描(往复移动)。在滑架6上安装后面将说明的喷墨记录头7。在记录头7中可以使用包括利用加热元件的热喷射方法和利用压电元件的压电方法等的各种记录方法。滑架马达8是用于使滑架6沿X方向移动的驱动源。滑架马达8的转动驱动力由带9传递至滑架6。

记录介质3是通过从卷筒状介质23绕开来供给的。在台板2上沿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输送方向)输送记录介质3。记录介质3由夹紧辊16和输送辊11夹持,并且通过驱动输送辊11而被输送。在从台板2起的Y方向的下游,记录介质3由辊31和排出辊32夹持,并且经由转向辊33进一步卷绕到拾取辊24上。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头7的透视图。图3B是记录头7内的配置有黑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22K的芯片25的放大图。图3C是记录头7内的配置有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22C、品红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22M和黄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22Y的芯片26的放大图。

从图3A可以看出,在记录头7内单独设置用于排出黑色墨的记录芯片25(Bk芯片)和用于排出彩色墨的记录芯片26(Cl芯片)。

如图3B所示,黑色墨所用的两个排出口列22K被形成为以按600每英寸的记录分辨率(600dpi)发生偏移的方式在Bk芯片25上沿Y方向(预定方向)延伸。这两列各自针对每英寸具有沿Y方向(预定方向)排列的300个排出口30a(300dpi)。排出口30a能够排出约25微微升(以下称为“pl”)的墨。通过排出口30a将一滴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60μm。尽管为了简洁在图3B中仅示出六个排出口30a,但实际上,排列有128个排出口30a以构成排出口列22K。

如图3C所示,用于排出青色墨的排出口列22C包括以下列:在Cl芯片26上按600每英寸的记录分辨率(600dpi)沿Y方向排列有排出口30b的列以及按600每英寸的记录分辨率(600dpi)沿Y方向排列有排出口30c的列。排出口30b能够排出约5pl的墨,并且通过排出口30b将一滴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50μm。排出口30c能够排出约2pl的墨,并且通过排出口30c将一滴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35μm。尽管为了简洁在图3C中仅示出3个排出口30b和3个排出口30c,但实际上,排列有128个排出口30b和128个排出口30c以构成排出口列22C。此外,在Cl芯片26上形成有用于排出品红色墨的排出口列22M和用于排出黄色墨的排出口列22Y。

在排出口30a、30b和30c的正下方配置有记录元件(省略了图示)。通过驱动记录元件所产生的热能使得正上方的墨起泡,从而从排出口排出墨。在下文为了简化说明,将构成排出相同颜色和相同量的墨的列的多个排出口的正下方所形成的多个记录元件的列称为“记录元件列”。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系统的示意结构的框图。主控制单元3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301,用于执行诸如计算、选择、判断和控制等的处理操作;只读存储器(ROM)302,用于存储CPU 301要执行的控制程序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3,用于对记录数据等进行缓冲;输入/输出端口304;等等。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313存储后面将说明的图像数据、掩码图案和不良喷嘴数据等。与输送马达(LF马达)309、滑架马达(CR马达)310和记录头7相对应的驱动电路305、306、307连接至输入/输出端口304。主控制单元300还经由接口电路311连接至作为主机计算机的个人计算机(PC)312。

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中CPU 301所执行的数据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在步骤S401中,按600dpi的分辨率来输入从诸如数字照相机或扫描仪等的图像输入装置或者通过计算机处理所获取到的针对红色、绿色和蓝色(RGB)各自具有256灰度级(0~255)的原始图像信号。

在步骤S402中,通过颜色转换处理A将步骤S401中所输入的RGB原始图像信号转换成R′G′B′信号。

在下一步骤S403的颜色转换处理B中,将R′G′B′信号转换成与各色墨相对应的信号值。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记录模式是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这三个颜色。因而,转换之后的信号是与青色墨、品红色墨和黄色墨相对应的数据C1、M1和Y1。C1、M1和Y1各自具有256个灰度级(0~255)且分辨率为600dpi。具体的颜色处理B涉及如下:使用示出R、G和B的输入值与C、M和Y的输出值之间的关系的三维查找表(省略了图示)。针对不在该表的网格点内的输入值的输出值是通过根据周围的表网格点的输出值进行插值来计算的。将利用数据C1、M1和Y1中的代表数据C1来进行说明。

在步骤S404中,对数据C1进行使用灰度校正表的灰度校正,由此获得灰度校正后的数据C2。

在步骤S405中,通过误差扩散来对数据C2进行量化处理,以获得具有三个灰度(灰度级0、1、2)且分辨率为600dpi×600dpi的数据C3。尽管说明了这里使用误差扩散,但作为代替,可以使用抖动。

在步骤S406中,根据图6所示的排出口列光栅化表将灰度数据C3转换成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C4。在本实施例中,没有生成5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并且按“0”、“1”和“2”这三个灰度对2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具体地,图像数据C4按600dpi×600dpi的分辨率包括三种类型的2位信息“00”、“01”和“10”。现在,在特定像素中构成图像数据C4的2位信息是“0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以下还称为“像素值”)是“0”。此外,在特定像素中构成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01”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像素值)是“1”。在特定像素中构成图像数据C4的2位信息是“1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像素值)是“2”。后面将说明图像数据C2的详情。

在步骤S407中,针对图像数据C4进行后面所述的分配处理,并且生成用于规定针对各扫描中的各像素区域的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记录数据C5。之后,在步骤S408中将记录数据C5发送至记录头,并且在步骤S409中根据记录数据C5来排出墨。

PC 312可以进行步骤S401~S407的所有处理,或者步骤S401~S407的处理的一部分可以由PC 312来进行、并且其余部分可以由记录设备1000来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分驱动和多遍记录来进行记录。将详细说明这两者各自的控制。

时分驱动

在使用如图3A~3C所示的排列有大量记录元件的记录头的情况下,通过同时驱动所有的记录元件并且以同一定时排出墨来进行墨排出,这将需要大容量的电源。作为用以减小电源的大小的方式,一般已知进行所谓的时分驱动,其中在该时分驱动中,将记录元件分割成多个驱动块,并且使得对各驱动块进行驱动以进行记录的定时在同一列中有所不同。该时分驱动方法使得能够减少同时驱动的记录元件的数量,因而可以减小记录设备所需的电源的大小。

图7A~7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时分驱动的图。图7A是示出构成一个记录元件列的128个记录元件的图,图7B是示出施加至这些记录元件的驱动信号的图,并且图7C是示意性示出正排出的实际墨滴的图。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如图7A所示,将128个记录元件中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记录元件编号为记录元件No.1,其中编号向着Y方向的上游侧以记录元件No.2、No.3、...、No.126、No.127的方式增加,并且记录元件No.128是Y方向的最上游侧的记录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将128个记录元件分类成第一分区~第八分区这八个分区,其中各分区包括Y方向上的16个连续记录元件。位于八个分区各自中的相同相对位置处的记录元件形成驱动块,因而将128个记录元件分割成驱动块No.1~驱动块No.16总共16个驱动块。

详细地,将第一分区~第八分区这八个分区各自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记录元件视为属于驱动块No.1的记录元件。关于具体示例,记录元件No.1、记录元件No.17、...、记录元件No.113是属于驱动块No.1的记录元件。换句话说,满足记录元件No.(16×a+1)(其中,“a”是0~7的整数)的记录元件是属于驱动块No.1的记录元件。

此外,将第一分区~第八分区这八个分区各自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起的第2个记录元件视为属于驱动块No.2的记录元件。也就是说,记录元件No.2、记录元件No.18、...、记录元件No.114是属于驱动块No.2的记录元件。换句话说,满足记录元件No.(16×a+2)(其中,“a”是0~7的整数)的记录元件是属于驱动块No.2的记录元件。这适用于其它驱动块No.3~No.16。具体地,满足记录元件No.(16×a+b)(其中,“a”是0~7的整数)的记录元件是属于驱动块No.b的记录元件。

根据本实施例,按时分驱动来控制记录元件的驱动,以使得按照预设的驱动顺序,以彼此不同的定时顺次驱动属于不同驱动块的记录元件。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顺序设置被存储在记录设备1000内的ROM 302中,并且经由驱动电路307被发送至记录头7。将块启用信号按预定间隔发送至记录头7,并且将与块启用信号和记录数据的AND(与)相对应的驱动信号施加至记录元件。图7B示出利用按驱动块No.1、5、9、13、2、6、10、14、3、7、11、15、4、8、12、16的驱动顺序施加的驱动信号27来驱动属于各驱动块的记录元件。结果,如图7C所示,排出墨滴28。

多遍记录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多遍记录来进行记录,其中在该多遍记录中,通过多次扫描来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进行记录。图8是用于说明一般的多遍记录方法的图,其示出通过四次扫描来对单位区域进行记录的示例。根据本实施例的多遍记录方法涉及:交替进行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扫描(以下还称为“正”方向的扫描)和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的扫描(以下还称为“反”方向的扫描)。

将记录元件列22中所设置的记录元件沿Y方向分割成第一记录元件组、第二记录元件组、第三记录元件组和第四记录元件组。第一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97~128,第二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65~96,第三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33~64,并且第四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1~32。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各自在Y方向上的长度是L/4,其中记录元件列22的Y方向长度是L。

在第一次记录扫描(第一遍)中,从第一记录元件组向记录介质3上的单位区域211排出墨。该第一遍是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的。

接着,将记录介质3相对于记录头7从Y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了距离L/4。尽管为了简洁这里示出已将记录头7相对于记录介质3从Y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进行了输送,但记录介质3相对于记录头7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沿Y方向的下游侧进行了输送的记录介质3相同。

之后,进行第二次记录扫描。在第二次记录扫描(第二遍)中,在记录介质3上,从第二记录元件组向单位区域211并且从第一记录元件组向单位区域212排出墨。该第二遍是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进行的。

以下,交替进行记录头7的往复扫描和记录介质3的相对输送。结果,在进行了第四次记录扫描(第四遍)之后,从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各自向记录介质3的单位区域211上进行了一次墨排出。尽管这里说明了通过四次扫描来进行记录的情况,但可以通过不同次数的扫描以相同方式进行记录。

根据本实施例,在上述多遍记录方法中,通过使用具有n(n≥2)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具有m(m≥2)位信息的掩码图案、以及根据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各自中的多位信息所表示的值的组合来规定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解码表,根据图像数据来生成各扫描中要使用的1位记录数据。以下将说明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这两者包括2位信息的情况。

图9A~9E是示出使用各自具有多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的处理的图。图10是示出诸如图9A~9E所示等的用于生成记录数据的解码表的图。

图9A是示意性示出特定单位区域内的16个像素700~715的图。尽管为了说明简单这里使用包括等同于16个像素的像素区域的单位区域来进行说明,但如参考图8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单位区域具有与32个记录元件相对应的大小,因而本实施例中的单位区域实际包括与Y方向上的32个像素等同的像素区域。

图9B是示出与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示例的图。在构成与特定像素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00”、即像素值是“0”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向该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数是0次。在构成与特定像素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01”、即像素值是“1”的情况下,向该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数是1次。此外,在构成与特定像素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10”、即像素值是“2”的情况下,向该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数是2次。因此,图9B的图像数据中的例如像素703的像素值是“0”,因而向与像素703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的次数是0次。此外,例如像素700的像素值是“2”,因而向与像素700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的次数是2次。

图9C1~9C4是示出分别与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要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的掩码图案的图。也就是说,将图9C1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由此生成第一次扫描中所使用的记录数据。同样,将图9C2~9C4所示的与第二次扫描、第三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MP3和MP4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由此生成第二次扫描、第三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中所使用的记录数据。

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的各个像素具有被设置为“00”、“01”和“10”其中之一的2位信息。在2位信息是“1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以下还称为“代码值”)是“2”。在2位信息是“01”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代码值)是“1”。在2位信息是“0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代码值)是“0”。

通过参考图10的解码表可以看出,在代码值是“0”的情况下,与同该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值是“0”、“1”还是“2”无关地,不排出墨。也就是说,掩码图案中的代码值“0”对应于根本不容许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许次数是0次)。在以下说明中,掩码图案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还被称为“非记录容许像素”。

另一方面,通过参考图10中的解码表可以看出,在代码值是“2”的情况下,如果相应像素的像素值是“0”或“1”,则没有排出墨,但在“2”的情况下,排出墨。也就是说,代码值“2”对应于针对三个像素值容许一次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许次数是1次)。

此外,在代码值是“1”的情况下,如果相应像素的像素值是“0”,则没有排出墨,但如果相应像素的像素值是“1”或“2”,则排出墨。也就是说,代码值“1”对应于针对三个像素值(“0”、“1”和“2”)容许两次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许次数是2次)。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代码值“1”是用于设置利用构成掩码图案的2位信息所再现的容许次数中的最大容许次数的代码值。在以下说明中,掩码图案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或“2”的像素还被称为“记录容许像素”。

现在,基于以下的条件1和条件2来设置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具有m位信息的掩码图案。

条件1

现在,向图9C1~9C4所示的四个掩码图案各自的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的两个像素各自分配“1”和“2”中的一个代码值(记录容许像素),并且向其余的两个(即,4-2=2)像素分配代码值“0”(非记录容许像素)。例如,在图9C1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0分配代码值“2”,并且在图9C2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0分配代码值“1”。在图9C3和9C4的掩码图案中,分配代码值“0”。因而,像素700在图9C1和9C2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记录容许像素,并且在图9C3和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非记录容许像素。

此外,在图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1分配代码值“2”,并且在9C1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1分配代码值“1”。在图9C2和9C3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分配代码值“0”。因而,像素701在图9C1和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记录容许像素,并且在图9C2和9C3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非记录容许像素。根据该结构,与特定像素的像素值是“0”、“1”还是“2”无关地,可以生成记录数据以在与该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中进行与该像素值相对应的排出次数的墨排出。

条件2

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各自被配置成与代码值“1”相对应的记录容许像素的数量在各掩码图案中大致是相同数量。更具体地,在图9C1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1、706、711和712分配代码值“1”。在图9C2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0、705、710和715分配代码值“1”。此外,在图9C3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3、704、709和714分配代码值“1”。此外,在图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2、707、708和713分配代码值“1”。换句话说,在图9C1~9C4所示的四个掩码图案中,存在与代码值“01”相对应的记录容许像素。同样,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各自被配置成与代码值“2”相对应的记录容许像素的数量在各掩码图案中是相同数量。

尽管在上述说明中在掩码图案中配置与代码值“1”和“2”各自相对应的相同数量的记录容许像素,但实际上,大致相同的数量就足够了。因此,在通过使用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将图像数据分配四次扫描来生成记录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使记录比率针对四次扫描大致相同。

图9D1~9D4是示出通过将图9C1~9C4各自所示的掩码图案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所生成的记录数据的图。例如,通过观看图9D1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中的像素700,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2”并且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是“2”,因而根据图10的解码表,针对像素700设置墨排出(“1”)。对于像素701,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1”并且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是“1”,因而设置排出(“1”)。对于像素704,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2”并且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是“0”,因而设置非排出(“0”)。

根据这样生成的图9D1~9D4所示的记录数据,在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中排出墨。例如,通过图9D1所示的记录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像素700、701和712相对应的记录介质上的像素区域排出墨。

图9E是示出图9D1~9D4各自所示的记录数据的逻辑和的图。通过根据图9D1~9D4所示的记录数据排出墨,与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接收到如图9E所示那么多次的墨排出。

例如,在图9D1和9D2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中,针对像素700设置墨排出。因而,如图9E所示,向与像素700相对应的像素区域进行两次墨排出。此外,在图9D1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中,针对像素701设置墨排出。因而,如图9E所示,向与像素701相对应的像素区域进行一次墨排出。

将图9E所示的记录数据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进行比较,这表明生成了记录数据,以使得根据与图像数据的像素值相对应的排出次数来向各像素排出墨。例如,针对像素700、704、708和712,图9B中的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2”,并且利用所生成的记录数据的逻辑和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也是两次。根据该结构,可以基于具有多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来生成多次扫描中的各次扫描所使用的1位记录数据。

往复扫描中的墨排出偏移

接着,将详细说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本实施例利用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和多遍记录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来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首先,将参考图11A~11C来说明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和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内的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之间的相关性。

图11A是示出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顺序的示例的图。图11B是示出在按照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扫描(正向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1C是示出在按照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进行扫描(反向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注意,如图7A所示,记录元件No.沿Y方向的上游侧变大,因而在图11B和11C这两者的情况下,位于Y方向的最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点是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点位于从该位置起的Y方向的越靠上游侧,形成该点的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No.越大,并且位于Y方向的最上游侧端部位置处的点是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

这里,如图11A所示,这里将说明按驱动块No.1、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和驱动块No.16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的示例。在沿正方向进行扫描的情况下,较早驱动的记录元件所排出的墨滴被排出到X方向的上游侧。因此,在按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记录元件No.越大,点在X方向的下游侧偏移得越远,并且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沿反方向进行扫描的情况下,较早驱动的记录元件所排出的墨滴被排出到X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在按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记录元件No.越大,点在X方向的上游侧偏移得越远,并且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因而,在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对驱动块进行驱动的顺序越早,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将位于X方向的更上游侧。另一方面,在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对驱动块进行驱动的顺序越早,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将位于X方向的更下游侧。

因而,可以看出,即使驱动顺序相同,在扫描方向不同的情况下,根据时分驱动控制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也将反转。现在,可以理解,如果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和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反,则根据时分驱动控制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的情况下将相同。例如,在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按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按驱动块No.16、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0、驱动块No.9、驱动块No.8、驱动块No.7、驱动块No.6、驱动块No.5、驱动块No.4、驱动块No.3、驱动块No.2和驱动块No.1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使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的墨着落位置与沿正方向的情况相同。

有鉴于此,将针对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之间所设置的多个组合来说明时分驱动中的往复扫描之间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偏移。图12A1~12E是用于说明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的组合的图。图12A1和12A2示出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示例,并且图12B1和12B2示出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另一示例。注意,图12A1~12B2中的实黑像素表示墨排出(记录数据是“1”)。图12C示出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的示例,并且图12D示出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的另一示例。图12E示出具有不同的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的四个组的内容。从图12E可以看出,设置了第一组~第四组这四组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

对于第一组,使用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D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低)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D)彼此相反,因而时分驱动控制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同。

对于第二组,使用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D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非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高)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D)彼此相反,因而时分驱动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同。

对于第三组,使用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都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低)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相同,因而时分驱动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反。

对于第四组,使用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非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高)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相同,因而时分驱动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反。

将参考图13A~16D来说明在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的四个组合中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发生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13A~13D示出在第一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14A~14D示出在第二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15A~15D示出在第三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并且图16A~16D示出在第四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在图13A~16D各自中,“A”示意性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B”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1/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C”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1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并且“D”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在所有的例示中,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

首先,将说明第一组。如图13A所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根据第一组,可以记录无点的缺失或重叠的理想图像。然而,如图13B、13C和13D所示,随着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的增大,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增加。特别地,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两个点大小的偏移的情况下,如图13D所示,在正记录的图像中直接发生约两个点大小的偏移,因而所获得的图像的图像质量明显低。因而,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第一组的设置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并且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偏移的情况下,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图像质量。

接着,将说明第二组。如图14A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以与图13A的第一组相同的方式,根据第二组,可以记录无点的缺失或重叠的理想图像。此外,如图14D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两个点大小的偏移的情况下,不同于图13D中的第一组,可以获得缺失点和重叠点的程度相对较小的图像。这是因为,X方向上的记录数据的分散性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均高。然而,如图14B和14C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是1/2个点和1个点的情况下,以与图13B和13C中的第一组相同的方式,记录了点的缺失和重叠明显的图像。因而,第二组的设置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并且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与第一组的设置相比还可以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然而,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第二组的设置无法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

接着将说明第三组。如图15A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存在略微的点的缺失和重叠。另一方面,如图15B和15C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由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的倾斜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记录与图13B、13C、14B和14C的情况相比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的图像。也就是说,第三组的设置使得能够抑制由于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图像质量的下降。这是因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墨排出位置不同,因而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之间的距离根据驱动块而不同。然而,如图15D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重叠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以与如图13D所示的第一组的设置相同的方式,将记录点的缺失和重叠明显的图像。

最后,将说明第四组。如图16A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以与图15A的第三组相同的方式,存在略微的点的缺失和重叠。然而,如图16B和16C所示,以与图15B和15C所示的第三组相同的方式,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的图像。此外,如图16D所示,即使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第四组的设置也使得能够记录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小的图像。

因而,从根据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的设置所记录的图像可以看出,关于抑制由于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根据第四组的设置是更优选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生成记录数据,以使得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在X方向上交替,并且进一步进行时分驱动,以使得来自各驱动块的点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同。现在,在本实施例中,正方向的扫描和反方向的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彼此不相反。因而,如参考图11A~11C所示,可以使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的排出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

图17A~17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17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图17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图17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并且图17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此外,图17E示出作为在图17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和图17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MP3。此外,图17F示出作为在图17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和图17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在图17A~17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从图17A~17F可以看出,使用X方向上为32个像素且Y方向上为32个像素总共1024个像素的设置了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配置作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该重复单位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复。

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表示利用相应的多个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所表示的容许次数的计算和。例如,针对图17A所示的掩码图案MP1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1”(墨排出容许次数是2次),并且针对图17C所示的掩码图案MP3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0”(墨排出容许次数是0次),因而针对图17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1”(墨排出容许次数是2次)。此外,例如,对图17B所示的掩码图案MP2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2”(墨排出容许次数是1次),并且针对图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4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0”(墨排出容许次数是0次),因而针对图17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2”(墨排出容许次数是1次)。

将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设置成满足上述的条件1和条件2。也就是说,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在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向两个像素各自分配代码值“1”和“2”,并且向其余的两个(即,4-2=2)像素分配代码值“0”(条件1)。此外,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在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中,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并且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条件2)。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沿正方向,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沿反方向。因此,可以通过生成记录数据以使得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所形成的点以及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所形成的点在X方向上交替,来抑制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

在例如由于图像是低浓度而使得向单个像素区域仅进行一次墨排出的情况下,本实施例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在向单个像素区域进行多次墨排出以记录高浓度图像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与日本特开2013-159017所述的技术相比,更能够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也就是说,为了在记录高浓度的图像时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生成记录数据以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向相同像素区域排出墨就足够了。有鉴于此,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在正向扫描时的掩码图案MP1和MP3中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反向扫描时的相应掩码图案MP2和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2”,并且在正向扫描时的掩码图案MP1和MP3中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在反向扫描时的相应掩码图案MP2和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因此,在接收到浓度高的图像数据(例如,像素值是“2”等)的输入的情况下,可以生成一个像素区域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各自中接收一次墨排出的记录数据。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作为本实施例的优点的、在记录低浓度图像时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关注如下的像素区域(预定像素区域),其中这些像素区域被分配了作为在掩码图案MP1~MP4内的像素值“0”、“1”和“2”中的像素值“1”的情况下容许墨排出的唯一代码值的代码值“1”(参见图10)。换句话说,代码值“1”是代码值“0”、“1”和“2”中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最多的代码值。

根据本实施例,针对掩码图案MP1~MP4中的各像素设置代码值,使得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正向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和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以及与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反向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和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交替生成的。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MP4中分配针对各像素的代码值,使得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以及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以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交替出现的方式生成的。

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逻辑和图案MP1+MP3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2个像素分配了代码值“1”,并且所有这些像素、即被分配了代码“1”的512个像素在X方向上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2个像素中,不存在沿X方向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被分配了代码“1”的像素。

例如,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E的左侧)起的第1个像素、第3个像素、第5个像素、第7个像素、第9个像素、第11个像素、第13个像素、第15个像素、第17个像素、第19个像素、第21个像素、第23个像素、第25个像素、第27个像素、第29个像素和第31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F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F的左侧)起的第2个像素、第4个像素、第6个像素、第8个像素、第10个像素、第12个像素、第14个像素、第16个像素、第18个像素、第20个像素、第22个像素、第24个像素、第26个像素、第28个像素、第30个像素和第32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

现在,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E的左侧)起的第3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并且在逻辑和图案MP2+MP4中,向Y方向的下游侧(图17F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的、在X方向的两侧邻接的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F的左侧)起的第2个像素和第4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E的左侧)起的第3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并且还向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在X方向的两侧邻接的像素分配代码值“1”。

这里,位于同一行内的、X方向上游侧(图17A~17F的左侧)端部的像素和X方向下游侧(图17A~17F的右侧)端部的像素被视为邻接。其原因在于: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表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这些掩码图案实际是在X方向上顺次重复使用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于量化数据的情况下,在与特定掩码图案的X方向下游侧(图17A~17F的右侧)端部的像素等同的二值数据内的区域的右侧,布置有与下一掩码图案的X方向上游侧(图17A~17F的左侧)端部的像素等同的二值数据。

因而,例如,关于作为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E的左侧)起的第1个像素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逻辑和图案MP2+MP4内,向Y方向下游侧(图17F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在X方向的两侧邻接的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F的左侧)起的第32个像素和第2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

此外,图17F所示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2个像素分配了代码值“1”,并且所有这些像素、即被分配了代码“1”的512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2个像素中,不存在沿X方向与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被分配了代码“1”的像素。基于诸如上述等的条件来设置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MP4。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图18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的图。图18B是示出在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8C是示出在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这里将说明如下示例:如图18A所示,按驱动块No.1、驱动块No.9、驱动块No.6、驱动块No.14、驱动块No.3、驱动块No.11、驱动块No.8、驱动块No.16、驱动块No.5、驱动块No.13、驱动块No.2、驱动块No.10、驱动块No.7、驱动块No.15、驱动块No.4和驱动块No.12的驱动顺序,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进行时分驱动。

如上所述,进行时分驱动,使得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有所不同。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行往复扫描,正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和反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相同顺序。注意,不必局限于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在往复扫描中相同;反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与正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反以使在进行诸如上述等的往复扫描的情况下墨排出位置不同,这就足够了。

在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在正向扫描中,如图18B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按记录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和4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反向扫描中,如图18C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按记录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和4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

因而,通过根据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驱动属于各驱动块的记录元件,可以使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内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有所不同。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图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并且还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来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以下详细说明在输入针对32个像素×32个像素的所有像素、像素值为“1”或“2”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的墨排出位置。图19A~19E是示出在输入针对32个像素×32个像素的所有像素、像素值为“1”(用以在一个像素区域中进行一次排出)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

在针对与图8的单位区域211内的像素区域相对应的所有像素、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1”的情况下,向与图17A~17D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图17A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二次扫描中向与图17B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三次扫描中向与图17C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并且在第四次扫描中向与图17D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这些扫描中,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是正向扫描,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是反向扫描,因而在正向扫描中被排出墨的像素是图17E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并且在反向扫描中被排出墨的像素是图17F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

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如果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则针对正向扫描将在图19A所示的位置处并且针对反向扫描将在图19B所示的位置处排出墨并形成点。图19C示出图19A和19B的点配置以不存在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19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19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19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19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19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19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19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19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从图19A~19E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相同像素区域中没有形成多个点,因此可以抑制图像均匀性的劣化。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一个像素区域中记录一个点的浓度相对较低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图20A~20E是示出在输入针对32个像素×32个像素的所有像素、像素值是“2”(在各像素区域中进行两次墨排出)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在针对与图8的单位区域211内的像素区域相对应的所有像素、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2”的情况下,向与图17A~17D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图17A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二次扫描中向与图17B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三次扫描中向与图17C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并且在第四次扫描中向与图17D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

当然,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是正向扫描,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是反向扫描,因而正向扫描中被排出墨的像素是图17E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被排出墨的像素是图17F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也就是说,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分别向所有像素进行一次墨排出。

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如果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则针对正向扫描将在图20A所示的位置处并且针对反向扫描将在图20B所示的位置处排出墨并且形成点。图20C示出图20A和20B中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20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20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20C中可以看出,针对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20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20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20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20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20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根据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来针对各像素区域记录两个点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因而,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即使在记录一个像素区域中记录一个点的浓度相对较低的图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会牺牲图像均匀性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第一比较例

接着,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比较例。在第一比较例中,生成记录数据,以使得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是在X方向上以不相关的方式生成的,并且进行时分驱动,以使得在往复扫描之间所记录的点的着落位置相同。

图21A~21F是示出比较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21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C,图21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C,图21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C,并且图21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C。此外,图21E示出作为在图21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C和图21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C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此外,图21F示出作为在图21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C和图21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C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在图21A~21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

不同于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图21A~21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C~MP4_C被设置成如下: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是在X方向上交替出现的。更具体地,向掩码图案MP1_C~MP4_C中的像素分配代码值,以使得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包含具有随机白噪声特性的阵列,并且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包含具有随机白噪声特性的阵列。除该设置条件外,图21A~21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C~MP4_C与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相同。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该情况,根据比较例的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3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并且在这513个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19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3个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19个像素在X方向上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3个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与在X方向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相同数量。

例如,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E的上侧)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上游侧(图21E的左侧)起的第3、4、7、11、13、14、16、17、20、21、22、24、26、27、28和32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F的上侧)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上游侧(图21F的左侧)起的第1、2、5、6、8、9、10、12、15、18、19、23、25、29、30和31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

现在,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E的上侧)端部的行中,从X方向上游侧(图21E的左侧)起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第7、11、24和32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E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F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4。

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E的上侧)端部的行中,从X方向上游侧(图21E的左侧)起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第21个像素和第27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E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内的Y方向最下游侧(图21F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2。

针对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内的各行进行相同的计算,这表明:在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119,并且在X方向上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也是119。

同样,根据比较例的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1个像素分配了代码值“1”,并且在这511个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20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1个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20个像素在X方向上与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2_C+MP4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_C+MP3_C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和在X方向上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相同数量。

图22A是示出第一比较例中所执行的时分驱动控制下的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图。图22B是示出第一比较例中所执行的时分驱动控制下的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图。图22C是示出在按照图22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22D是示出在按照图22B所示的驱动顺序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22A所示,根据第一比较例的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是按驱动块No.1、驱动块No.9、驱动块No.6、驱动块No.14、驱动块No.3、驱动块No.11、驱动块No.8、驱动块No.16、驱动块No.5、驱动块No.13、驱动块No.2、驱动块No.10、驱动块No.7、驱动块No.15、驱动块No.4和驱动块No.12的驱动顺序的时分驱动。此外,如图22B所示,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是按驱动块No.12、驱动块No.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7、驱动块No.10、驱动块No.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5、驱动块No.16、驱动块No.8、驱动块No.11、驱动块No.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6、驱动块No.9和驱动块No.1的驱动顺序的时分驱动。也就是说,在第一比较例中,反向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正向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

在按照图22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22C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按记录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4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着下游侧发生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按照图22B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在反向扫描中,如图22D所示,从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按记录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4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着上游侧发生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1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因此,在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22A和22B所示的驱动顺序驱动属于各个驱动块的记录元件的情况下,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相同。

以下将说明使用图21A~21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C~MP4_C、并且通过针对正向扫描按照图22A所示的驱动顺序且针对反向扫描按照图22B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所记录的图像。图23A~23E是示出在输入针对32个像素×32个像素的所有像素、像素值为“1”(在各像素区域中进行一次墨排出)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

在针对与图8的单位区域211内的像素区域相对应的所有像素、图像数据的像素值为“1”的情况下,向与图21A~21D的掩码图案MP1_C~MP4_C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图21A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二次扫描中向与图21B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三次扫描中向与图21C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并且在第四次扫描中向与图21D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这些扫描中,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是正向扫描,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是反向扫描,因而正向扫描中被排出了墨的像素是图21E的灰色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被排出了墨的像素是图21F的灰色像素。

通过针对正向扫描按图22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并且针对反向扫描按图22B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如果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则针对正向扫描将在图23A所示的位置处并且针对反向扫描将在图23B所示的位置处排出墨并且形成点。图23C示出图23A和23B中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23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23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23C中可以看出,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第一比较例能够以无重叠或缺失的状态记录点。然而,如果发生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则如图23D所示,点的重叠和缺失将开始明显。如果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增大,则如图23E所示,点的重叠和缺失变得更加明显,这样记录了图像质量从视觉上变差的图像。因而,第一比较例在记录低浓度图像时,记录了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明显的图像。

第二比较例

将说明第二比较例。以与第一比较例相同的方式,生成记录数据,以使得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是在X方向上以不相关方式生成的。另一方面,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进行时分驱动,以使得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各驱动块所记录的点的着落位置相同。

也就是说,第二比较例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使用图21A~21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C~MP4_C和图18A所示的时分驱动。以下将说明使用图21A~21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C~MP4_C和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所记录的图像。图24A~24E是示出在输入针对32个像素×32个像素的所有像素、像素值为“1”(在各像素区域中进行一次墨排出)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第二比较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

在针对与图8的单位区域211内的像素区域相对应的所有像素、图像数据的像素值为“1”的情况下,向与图21A~21D的掩码图案MP1_C~MP4_C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图21A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二次扫描中向与图21B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第三次扫描中向与图21C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并且在第四次扫描中向与图21D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在这些扫描中,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是正向扫描,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是反向扫描,因而正向扫描中被排出了墨的像素是图21E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被排出了墨的像素是图21F的灰色像素。

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如果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则针对正向扫描将在图24A所示的位置处并且针对反向扫描将在图24B所示的位置处排出墨并且形成点。图24C示出图24A和24B中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24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24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24C中可以看出,第二比较例进行如下记录,其中在该记录中,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因而,在诸如图24D所示等的、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与图24C所示的情况相比,存在更多的重叠点和缺失点,但可以记录差异不太大的图像。然而,如图24E所示,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相对较大,重叠和缺失点变得明显,并且图像质量的下降从视觉上变得更差。如前面参考图15A~15D所述,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低,因而在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大的情况下,图像质量的下降变得难以抑制。

因而,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第二比较例在记录低浓度图像时,也记录了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明显的图像。因而,通过将根据第一实施例所记录的图像(图19A~19E)与根据第一比较例和第二比较例所记录的图像(图23A~24E)进行比较,通过实验可以确认,第一实施例在记录低浓度图像时,抑制了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诸如图17A~17D所示等的掩码图案MP1~MP4的情况,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也就是说,可以使用生成如下记录数据的掩码图案,其中在该记录数据中,在反向扫描所记录的点中,在X方向上与正向扫描所记录的点邻接的点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与正向扫描所记录的点不邻接的点的数量。此外,用于生成在X方向上交替生成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的记录数据的掩码图案是更优选的。

图25A~25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的其它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25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X,图25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X,图25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X,并且图25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X。此外,图25E示出作为在图25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X和图25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X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_X+MP3_X。此外,图25F示出作为在图25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X和图25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X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_X+MP4_X。在图25A~25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

现在,在图25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X+MP3_X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在图25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_X+MP4_X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交替出现的。因此,在使用图25A~25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X~MP4_X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本实施例的优点。

图26A~26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的其它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26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Y,图26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Y,图26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Y,并且图26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Y。此外,图26E示出作为在图26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Y和图26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Y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_Y+MP3_Y。此外,图26F示出作为在图26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Y和图26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Y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_Y+MP4_Y。在图26A~26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

现在,在图26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Y+MP3_Y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在图26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_Y+MP4_Y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交替出现的。因此,在使用图26A~26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Y~MP4_Y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本实施例的优点。

图27A~27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的其它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27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Z,图27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Z,图27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Z,并且图27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Z。此外,图27E示出作为在图27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Z和图27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Z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_Z+MP3_Z。此外,图27F示出作为在图27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Z和图27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Z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_Z+MP4_Z。在图27A~27F中,白色像素表示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

现在,在图27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Z+MP3_Z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在图27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_Z+MP4_Z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交替出现的。因此,在使用图27A~2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Z~MP4_Z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本实施例的优点。

此外,图27A~2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Z~MP4_Z各自被设置成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配置没有假定白色噪声特性。同样,进行设置,以使得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的配置也没有假定白色噪声特性。因此,可以在各次扫描中进行点之间的分散性高的记录。应当注意,尽管在图25A~27F中说明了针对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X方向和Y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的掩码图案,但周期性并非必须的。

图45A~45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的其它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45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W,图45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W,图45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W,并且图45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W。此外,图45E示出作为在图45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W和图45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W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此外,图45F示出作为在图45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W和图45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W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在图45A~45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

现在,图45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下游侧的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图45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下游侧的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交替出现的。

详细地,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下游侧的作为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所有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下游侧的作为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此外,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下游侧的作为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下游侧的作为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

另一方面,进行设置,以使得图45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图45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X方向上没有呈交替出现。具体地,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配置成具有随机白噪声特性,并且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配置成具有随机白噪声特性。

更详细地,在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和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此外,在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和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Y方向上游侧的作为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

因此,在观看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的整个区域时,在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此外,在观看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的整个区域时,在逻辑和图案MP2_W+MP4_W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_W+MP3_W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因而,只要使用如下的掩码图案,就可以获得本实施例的优点,其中在这些掩码图案中,在一个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其它逻辑和图案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的两侧与其它逻辑和图案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了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进行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即按相同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的配置,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如下就足够了:在以往复方式进行扫描的情况下,反向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正向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

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优选如下:在以往复方式进行扫描的情况下,反向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正向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以下将详细说明这一点。在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28A所示的顺序、并且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28B所示的顺序的情况下,图28B的驱动顺序是图28A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

图28A所示的驱动顺序是驱动块No.1、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和驱动块No.16的驱动顺序。

图28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示例是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6和驱动块No.1的驱动顺序。按该顺序,驱动块No.2~驱动块No.16各自向前移动了一个次序,并且使驱动块No.1位于最末。

图28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另一示例是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6、驱动块No.1和驱动块No.2的驱动顺序。按该顺序,驱动块No.3~驱动块No.16各自向前移动了两个次序,并且驱动块No.1和驱动块No.2位于最末。换句话说,该顺序是图28A的驱动顺序前移了两个次序的顺序,并且驱动块No.1和驱动块No.2在维持这两者的顺序的情况下回到后面。

以相同方式考虑,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6、驱动块No.1、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和驱动块No.8的驱动顺序也是图28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了8个次序的偏移顺序。注意,图28B所示的驱动顺序是该顺序的相反顺序。因而,可以看出,图28B所示的驱动顺序是图28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

图28C是示出在按照图28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28D是示出在按照图28B所示的驱动顺序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在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的这种配置中,来自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有所不同,但是以与平行的位置关系排出的。

图29A~29D是示意性示出在针对正向扫描按图28A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针对反向扫描按图28B所示的驱动顺序、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中的记录数据使用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进行设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29A示意性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29B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约1/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29C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约1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并且图29D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约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在所有这些例示中,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

将图29A~29D与图14A~14D和图16A~16D进行比较,图29A~29D的图像相对于图14A~14D的图像在重叠和缺失点不太明显方面有所改善,尽管该改善不如图16A~16D那样明显。如上所述,图14A~14D是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为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的图像,而图16A~16D是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为与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相同的顺序的图像。因而,与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为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的情况相比,在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是顺序发生偏移时的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的情况下,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另一方面,从图16A~16D可以看出,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是与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相同的顺序的情况更为优选。

有鉴于以上几点,在本实施例中,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首先需要不同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如此,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优选不同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更优选地,该顺序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相同。

第二实施例

将说明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如下配置:在步骤S406的排出口列光栅化中进行处理,以使得光栅化之后的数据的分辨率高于光栅化之前的分辨率。将省略针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30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头7的透视图。图30B是记录头7内的黑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K的放大图。图30C是记录头内的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1和42C2的放大图。

从图30A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在记录头7内设置单个记录芯片43。在芯片43上形成有用于排出黑色墨的排出口列42K、用于排出青色墨的排出口列42C1和42C2、用于排出品红色墨的排出口列42M1和42M2、用于排出黄色墨的排出口列42Y、以及用于排出灰色墨的排出口列42G1和42G2总共8个排出口列42。

如图30B所示,黑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K是以如下状态形成的:排出口30b按600每英寸的记录分辨率(600dpi)沿Y方向排列的列是以在Y方向上按1200每英寸的记录分辨率(1200dpi)发生偏移的方式排列的。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排出口30b能够排出约5pl的墨。通过排出口30b将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50μm。尽管为了简洁在图30B中仅示出六个排出口30b,但实际上,排列有256个排出口30b以构成排出口列42K。黄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Y也采用诸如图30B所示等的结构。

如图30C所示,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1形成有如下3列:排出口30b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的列L_Ev、排出口30c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的列M_Ev、以及排出口30d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的列S_Od。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排出口30c能够排出约2pl的墨。通过排出口30c排出墨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35μm。此外,排出口30d能够排出约1pl的墨。通过排出口30d排出墨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28μm。

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2形成有如下3列:排出口30b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的列L_Od、排出口30c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的列M_Od、以及排出口30d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的列S_Ev。

现在,基于以下的配置条件来配置排出口列42C1和42C2内的列L_Ev、L_Od、M_Ev、M_Od、S_Ev和S_Od。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L_Od被配置成相对于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L_Ev向着Y方向的下游侧(图30C的上侧)偏移了1200dpi。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M_Od被配置成相对于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M_Ev向着Y方向的下游侧(图30C的上侧)偏移了1200dpi。注意,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M_Od被配置成相对于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L_Od向着Y方向的上游侧(图30C的下侧)偏移了2400dpi。

此外,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S_Od和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M_Od以及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S_Ev和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M_Ev被配置成各自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是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S_Od被配置成相对于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S_Ev向着Y方向的下游侧(图30C的上侧)偏移了1200dpi。

尽管为了简洁在图30C中仅示出三个排出口作为构成列L_Ev、L_Od、M_Ev、M_Od、S_Ev和S_Od的排出口,但实际上,各列形成有128个排出口。因此,利用排出相同量的墨的两列(例如,S_Od和S_Ev)作为一列,形成了包括256个排出口的该列。

此外,注意,品红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M1和42M2具有如图30C所示的相同结构。此外,灰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G1和42G2具有如图30C所示的相同结构。

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进行直到图5的步骤S404为止的数据处理过程。在步骤S405中,不同于第一实施例,通过误差扩散对步骤4S04中所获得的数据C2进行量化处理,以获得具有5个灰度(灰度级0、1、2、3、4)且分辨率为600dpi×600dpi的数据C3′。在本实施例中,数据C3′还被称为灰度数据。尽管这里说明了使用误差扩散,但作为代替,可以使用抖动。

在步骤S406中,根据图31A所示的排出口列光栅化表来将灰度数据C3′转换成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C4′。在本实施例中,没有生成5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和2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并且基于确定了点配置的数量和位置的点配置图案来按“0”、“1”、“2”、“3”和“4”这五个灰度对1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具体地,图像数据C4′按600dpi×1200dpi的分辨率包括三种类型的2位信息“00”、“01”和“10”。在本实施例中,图像数据C4′还被称为“量化数据”。

如上所述,数据C3′的分辨率是600dpi×600dpi,因而图像数据C4′的分辨率高于灰度数据C3′的分辨率。更具体地,灰度数据C3′规定了针对包括1个像素×2个像素的像素组的5个值的灰度级,也就是说规定了向与该像素组相对应的像素组区域的墨排出的总次数。另一方面,图像数据C4′规定了针对构成一个像素组的两个像素各自的三个像素值,也就是说规定了向与这两个像素相对应的各像素区域的墨排出次数。

图31B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1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31C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2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31D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3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31E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4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注意,图31B~31E中的各像素内所描述的“0”、“1”和“2”表示该像素的像素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像数据的浓度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如图31B所示灰度级是级别1的点配置图案中,如下所述规定点配置。在X方向上的点配置所用的像素中,在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不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例如,在图31B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的最左上方的像素处规定点的配置,此外,在与该像素邻接的位于最上端且作为从左侧起的第二个像素的像素处规定点的配置。根据该配置,即使图像数据具有低浓度,多个点也可以位于邻接位置,因而可以适当地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

如图31C~31E各自所示,在灰度级是级别2、级别3和级别4的点配置图案中,以相同方式规定点配置,其中在该点配置中,在X方向上的点配置所用的像素中,在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不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在数据C3′是可再现的灰度级(级别0~4)中的除最小灰度值以外(除级别0以外)的情况下,可以生成位于邻接位置处的点的数量较大的数据C4′。

在步骤S407中针对图像数据C4′进行后面所述的分配处理,并且生成用于规定各扫描中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记录数据C5′。

之后,在步骤S408中将记录数据C5′发送至记录头,并且在步骤S409中根据记录数据C5′来排出墨。

本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

图32A~32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32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2,图32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2,图32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2,并且图32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2。此外,图32E示出作为图32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2和图32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2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_2+MP3_2。此外,图32F示出作为图32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2和图32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_2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_2+MP4_2。在图32A~32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从图32A~32F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X方向上为32个像素且Y方向上为64个像素总共2048个像素的设置了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配置作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该重复单位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复。

图32A~32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2~MP4_2的设置条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向像素分配代码值来设置图32A~32D的掩码图案MP1_2~MP4_2,以使得在图32A~32D所示的四个掩码图案MP1_2~MP4_2内的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向两个像素各自分配代码值“1”和“2”,并且向其余两个(即,4-2=2)像素分配代码值“0”(条件1)。此外,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以使得在图32A~32D所示的四个掩码图案MP1_2~MP4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并且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条件2)。

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_2~MP4_2中,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以使得在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在掩码图案MP2_2和MP4_2中,针对与对应于正向扫描的掩码图案MP1_2和MP3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向扫描时的像素,分配代码值“2”,并且在掩码图案MP2_2和MP4_2中,针对与对应于正向扫描的掩码图案MP1_2和MP3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向扫描时的像素,分配代码值“1”。因此,在针对高浓度图像输入诸如像素值为“2”等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可以生成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各自中向一个像素区域进行一次墨排出的记录数据。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MP1_2~MP4_2中,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以使得在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正向扫描)的掩码图案MP1_2和MP3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以及在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反向扫描)的掩码图案MP2_2和MP4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容易地交替生成的。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_2~MP4_2中,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以使得逻辑和图案MP1_2+MP3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以及逻辑和图案MP2_2+MP4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容易地交替生成的。

注意,如从图32E和32F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逻辑和图案MP1_2+MP3_2以及逻辑和图案MP2_2+MP4_2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的所有像素中没有使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交替配置。例如,通过观看Y方向最下游侧(上侧)端部,在图32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2+MP3_2中,针对从X方向的上游侧(左侧)起的第1、3、6、8、9、11、14、16、17、19、22、24、25、27、30和32个像素设置代码值“1”。对于图32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_2+MP4_2,针对从X方向的上游侧(左侧)起的第2、4、5、7、10、12、13、15、18、20、21、23、26、28、29和31个像素设置代码值“1”。

因而,逻辑和图案MP1_2+MP3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以及逻辑和图案MP2_2+MP4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必交替排列。然而,只要在逻辑和图案MP1_2+MP3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_2+MP4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与逻辑和图案MP2_2+MP4_2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就可以获得本发明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图33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执行的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顺序的图。图33B是示出在按照图33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33C是示出在按照图33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这里,根据本实施例,如图33A所示,将说明如下示例: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驱动块No.2、驱动块No.10、驱动块No.7、驱动块No.15、驱动块No.4、驱动块No.12、驱动块No.9、驱动块No.1、驱动块No.6、驱动块No.14、驱动块No.3、驱动块No.11、驱动块No.8、驱动块No.16、驱动块No.5和驱动块No.13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

在按照图33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在正向扫描中,如图33B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按记录元件No.10、7、15、4、12、9、1、6、14、3、11、8、16和5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着下游侧发生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3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反向扫描中,如图33C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按记录元件No.10、7、15、4、12、9、1、6、14、3、11、8、16和5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着上游侧发生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3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因而,通过根据图33A所示的驱动顺序驱动属于驱动块的记录元件,可以使来自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不同。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图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进一步使用图31B~31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32A~32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2~MP4_2、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照图33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来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以下参考图34A1~34C4来详细说明在针对16个像素×8个像素的所有像素输入具有灰度级1~4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的墨排出位置。图34A1~34A4各自示出图31B~31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在X方向上重复了两次,其示出在输入具有灰度级1~4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区域16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墨排出的位置和数量。图34B1和34B2各自是从图32E和32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2+MP3_2以及MP2_2+MP4_2的左上方分别提取的16个像素×8个像素区域,其示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各自中的针对各像素的记录的容许次数。

图34C1~34C4是关于在输入了各自具有灰度级1~4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在16个像素×8个像素的区域中排出墨的位置、示出所接收到的位置是正向扫描期间的墨排出还是反向扫描期间的墨排出的图。注意,在图34C1~34C4中,仅具有纵线的格子区块表示仅在正向扫描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仅具有横线的格子区块表示仅在反向扫描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并且具有纵线和横线的格子区块表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

从图34C1~34C4可以看出,根据图31B~31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32A~32D所示的掩码图案,在各灰度级中,点被设置成配置于在X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处,其中设置了邻接点配置的像素其中之一至少通过正向扫描来记录,并且另一像素至少通过反向扫描来记录。

图35A~35E是示出在输入了灰度级为级别4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35C示出图35A和35B中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35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35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35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35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35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35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35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35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具有灰度级4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图36A~36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为级别3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36C示出图36A和36B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36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36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36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36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36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36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36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36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具有灰度级3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图37A~37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为级别2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37C示出图37A和37B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37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37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37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37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37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37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37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37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具有灰度级2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图38A~38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为级别1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38C示出图38A和38B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38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38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38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38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38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38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38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38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从图38A~38E可以看出,由于在相同像素区域中没有记录多个点,因此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在记录低浓度图像时,可以抑制图像均匀性的下降。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具有灰度级1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可以通过时分驱动中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根据扫描方向而不同、并且通过不同的扫描方向来记录邻接像素这两点来获得本发明的优点。为了实现此,必须设置点配置,以使得点以不大于喷嘴列光栅化所用的时分驱动分辨率(在本实施例中为600dpi)的分辨率邻接。如果在针对图8的单位区域211中的所有区域、灰度级是级别1的情况下使用诸如图39所示等的点配置图案,则由于不存在沿X方向邻接的像素,因此无法获得本发明的优点。

原因如下:即使在正向扫描用的掩码图案和反向扫描用的掩码图案中通过不同扫描容许记录的像素在两侧上邻接的数量增加,在要开始的低浓度图像中,在相互邻接的位置也没有配置点。因此,即使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量的状态下,也无法创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点重叠并记录点的部位。因而,在对图像数据的分辨率进行转换的情况下,需要配置墨滴,使得至少一部分像素在X方向上邻接,并且邻接像素的扫描方向相反。

如本实施例所述,如图34C4所示,可以通过将所有像素配置成在X方向上邻接、并且所有邻接像素具有相反的扫描方向来获得最大优点。然而,注意,并非所有的邻接像素都必须配置有不同的扫描方向以获得本发明的优点,并且在所有行中邻接像素比不邻接的像素多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Y方向的600dpi内在S_Ev列和S_Od列这两者中各自配置有一个点的部位处,在S_Ev列和S_Od列之间扫描方向被设置成相反。其原因如下:在S_Ev列和S_Od列具有相同的时分驱动顺序、并且S_Ev列和S_Od列的扫描方向相同的情况下,S_Ev列的点和S_Od列的点将位于相同的X坐标处,这导致在X方向上产生间隙,从而使图像均匀性下降。相反,在S_Ev列和S_Od列被配置成沿相反方向扫描的情况下,通过时分驱动沿相反方向进行扫描时的点的配置不同于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的点的配置,因此S_Ev列的点和S_Od列的点配置于不同的X坐标处,这样减小了X方向上的间隙,因而可以改善图像均匀性。在600dpi内配置两个点的情况下,如示出本实施例的图31C所示,即使在一部分部位处两个点以重叠状态配置并且在其它部位一点以沿Y方向偏移了1200dpi的状态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本实施例的优点。因而,同样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不牺牲图像均匀性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了正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的数量和反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的数量大致相同的配置。与此相对比,在本实施例中,将说明正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的数量和反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的数量不同、并且针对邻接点的扫描方向部分相同的配置。将省略针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除构成列的排出口的数量有所不同(各列包括96个排出口)以外,本实施例中所应用的记录头的结构与图30A~30C所示的记录头大体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排出相同颜色的墨和相同量的墨的排出口列各自包括192个排出口。

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进行三次扫描来进行记录。图40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进行的多遍记录的图。从图40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221,按正向扫描、反向扫描和正向扫描的顺序进行记录。针对单位区域222,按反向扫描、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的顺序进行记录。也就是说,两次正向扫描和一次反向扫描的单位区域以及一次正向扫描和两次反向扫描的单位区域在记录介质上共存。

本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

图41A~41D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41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3,图41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3,并且图41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3。图41D示出作为图41A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3和图41C所示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_3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_3+MP3_3。在图41A~41C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从图41A~41C可以看出,使用X方向上为32个像素且Y方向上为64个像素总共2048个像素的各自设置了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配置作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该重复单位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复。

图41A~41C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3~MP3_3的设置条件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以使得在位于图41A~41C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3~MP3_3内的相同位置处的三个像素中,向两个像素各自分配代码值“1”和“2”,并且向其余的(即,3-2=1)像素分配代码值“0”(条件1)。

向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_3~MP3_3的像素分配代码值,以使得针对与一个方向上的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3和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向与其它方向上的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3内的相应像素分配代码值“2”。对于与一个方向上的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3和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向与其它方向上的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_3内的相应像素分配代码值“1”。因而,在输入高浓度图像、即像素值是“2”的图像数据时,可以生成通过一次正向扫描和一次反向扫描向一个像素区域进行墨排出的记录数据。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_3~MP3_3各自具有被分配了代码值“1”和代码值“2”的不同数量的像素。此外,掩码图案MP1_3和MP3_3各自具有根据Y方向上的位置而被分配了代码值“1”和代码值“2”的不同数量的像素。

具体地,掩码图案MP1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于总像素数在Y方向下游侧端部约为40%,在Y方向上游侧端部约为20%,并且在这两者之间从40%逐渐改变为20%。此外,掩码图案MP1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相对于总像素数在Y方向下游侧端部约为26.7%,在Y方向上游侧端部约为13.3%,并且在这两者之间从26.7%逐渐改变为13.3%。

接着,掩码图案MP2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于总像素数与Y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约为40%,并且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相对于总像素数与Y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约为60%。

此外,掩码图案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于总像素数在Y方向下游侧端部约为20%,在Y方向上游侧端部约为40%,并且在这两者之间从20%逐渐改变为40%。此外,掩码图案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相对于总像素数在Y方向下游侧端部约为13.3%,在Y方向上游侧端部约为26.7%,并且在这两者之间从13.3%逐渐改变为26.7%。

这种设置使得在记录元件列的端部所排出的墨量小于在记录元件列的中央部所排出的墨量。因而,可以抑制在从记录元件列的端部进行排出时可能出现的条纹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掩码图案MP1_3~MP3_3中,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沿一个方向的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_3和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第二次扫描(沿其它方向的扫描)时的掩码图案MP2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容易地交替生成的。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_3~MP3_3中,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图41D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3+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图41B所示的掩码图案MP2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是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中在X方向上容易地交替生成的。

从图41B和41D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MP2_3以及逻辑和图案MP1_3+MP3_3在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的所有像素中没有使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交替配置。例如,通过观看Y方向最下游侧(上侧)端部,在图41B所示的掩码图案MP2_3中,对于从X方向的上游侧(左侧)起的第2、4、5、7、10、12、13、15、21、23、26、28和31个像素设置代码值“1”。针对图41D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_3+MP3_3,针对从X方向的上游侧(左侧)起的第1、3、6、8、9、11、14、16、17、18、19、20、22、25、27、29、30和32个像素设置代码值“1”。

因而,掩码图案MP2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以及逻辑和图案MP1_3+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必全是交替排列的。然而,只要在逻辑和图案MP1_3+MP3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掩码图案MP2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与掩码图案MP2_3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就可以获得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图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41A~41C所示的掩码图案MP1_3~MP3_3进行记录。以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使用图31B~31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照图33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来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在输入灰度级是级别4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图35A~35E所示的图像的差异极小。因此,这里省略了针对该图像的说明。

图42A~42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是级别3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42C示出图42A和42B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42D示出点配置以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42E示出点配置以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42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42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42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42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42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42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具有灰度级3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图43A~43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是级别2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43C示出图43A和43B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43D示出点配置以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43E示出点配置以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43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43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43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43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43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43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具有灰度级2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图44A~44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是级别1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44C示出图44A和44B的点配置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44D示出点配置以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44E示出点配置以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44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44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44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44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44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44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具有灰度级1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因而,同样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不会牺牲图像均匀性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利用彼此不同的点配置图案来使用排出多个类型的墨中的两个不同类型的墨的记录元件列。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30A~30C所示的记录头。作为本实施例中的排出上述两个不同类型的墨的记录元件列,将说明排出1pl的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和排出1pl的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将图32A~32F所示的掩码图案应用于与1pl的品红色墨所用的记录元件列相对应的量化数据M4和与1pl的青色墨所用的记录元件列相对应的量化数据C4这两者。此外,根据图18A~18C所示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来进行1pl的品红色墨所用的记录元件列和1pl的青色墨所用的记录元件列这两者的时分驱动。

首先,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31A~31E所示的排出口列光栅化表和点配置图案,通过图5的步骤S406针对排出1pl的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进行光栅化处理。另一方面,图46A~46E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应用于与排出1pl的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相对应的图像数据M3的排出口列光栅化表和点配置图案。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按照图46A所示的排出口列光栅化表,针对排出口列,按“0”、“1”、“2”、“3”和“4”这五个灰度对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具体地,从图46A可以看出,与图像数据M3的类型无关地,在本实施例中没有生成5pl排出口列和2pl排出口列所用的数据。另一方面,针对1pl排出口列,按“0”、“1”、“2”、“3”和“4”这五个灰度对图像数据M3进行光栅化。

根据图46B~46E所示的灰度值,向光栅化后的1pl排出口列所用的数据应用规定品红色墨的1pl点的位置的数量的1pl品红色墨所用的点配置图案。因此,按600dpi×1200dpi的分辨率生成包括“00”、“01”和“10”这三种类型的2位信息的图像数据(量化数据)M4。以与量化数据C4相同的方式,2位信息“00”、“01”和“10”与像素值“0”、“1”和“2”相对应。

图46B是示出在数据M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1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46C是示出在数据M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2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46D是示出在数据M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3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46E是示出在数据M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4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注意,图46B~46E中的各像素内所描述的“0”、“1”和“2”表示该像素的像素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像数据的浓度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如图46B所示灰度级是级别1的点配置图案中,如下所述规定点配置。在X方向上的点配置所用的像素中,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这与图31B中的1pl青色墨所用的点配置图案相同。

例如,在图46B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的位于最左侧且作为从上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处规定点的配置,此外,在X方向上与该像素邻接的从上侧起的第二个且从左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处规定点的配置。根据该配置,即使图像数据具有低浓度,也可以在邻接位置处配置多个点,因而可以在排出1pl的品红色墨的情况下适当地抑制各次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

如图46C~46E各自所示,在灰度级是级别2、级别3和级别4的点配置图案中以相同方式规定点配置,其中在该点配置中,在X方向上的点配置所用的像素中,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因而,在本实施例中数据M3是可再现灰度级(级别0~4)中的除最小灰度级外(除级别0外)的情况下,可以生成位于邻接位置处的点的数量较大的数据M4。

此外,将与图46B所示的1pl品红色模式所用的灰度级1相对应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所有像素设置成在Y方向上邻接于与图31B的1pl青色墨所用的灰度级1相对应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像素。例如,图46B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位于最左侧且作为从上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邻接于图31B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位于最左侧且作为从上侧起的第三个的像素。作为另一示例,图46B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作为从左侧起的第二个且从上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邻接于图31B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作为从左侧起的第二个的且位于上侧的像素。

因此,在针对青色墨和品红色墨这两者输入灰度级1的量化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以Y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的方式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这两者。换句话说,青色墨的点配置和品红色墨的点配置处于相互排他关系。因此,可以防止出现由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点重叠所引起的图像中的未覆盖部分。

注意,图46C~46E分别所示的与灰度级2、灰度级3和灰度级4相对应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所有像素被设置成在Y方向上邻接于图31C~31E分别所示的与灰度级2、灰度级3和灰度级4相对应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像素。

尽管这里说明了品红色墨用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所有像素在Y方向上与青色墨用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像素邻接的配置,但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具体地,只要在品红色墨用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像素中、Y方向上与青色墨用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Y方向上与青色墨用的点配置图案中为了排出墨所设置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就可以获得本实施的优点。因而,同样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使用多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会牺牲图像均匀性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第五实施例

将说明第五实施例。除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多个类型的墨来改变掩码图案,由此甚至更好地抑制各次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将省略针对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47A~47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应用于与1pl品红色墨用的记录元件列相对应的量化数据M4的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47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1,图47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2,图47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3,并且图47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4。此外,图47E示出作为图47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1和图47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3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M1+MPM3。此外,图47F示出作为图47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2和图47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4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M2+MPM4。在图47A~47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从图47A~47F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X方向上为32个像素且Y方向上为64个像素总共2048个像素的各自设置了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配置作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该重复单位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复。

现在,根据与图32A~32D分别所示的掩码图案MPC1~MPC4相同的条件来向图47A~47D分别所示的掩码图案MPM1~MPM4分配与各像素相对应的代码值。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掩码图案MPM1~MPM4进行设置,以使得通过不同方向上的扫描来形成一个像素组内所形成的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掩码图案MPM1~MPM4进行设置,以使得图47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M1+MPM3与图32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C1+MPC3相同,并且图47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M2+MPM4与图32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C2+MPC4相同。

以下参考图48A1~48C4来详细说明在8个像素×8个像素的所有像素中按各灰度级排出品红色墨的位置以及在各位置处进行排出时的扫描方向。图48A1~48A4各自示出图32B~32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在X方向上重复了两次,其示出在输入各自具有灰度级1~4的量化数据M4的情况下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墨排出的位置和数量。图48B1和48B2各自是从图32E和32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M1+MPM3和MPM2+MPM4的左上方分别提取的8个像素×8个像素的区域,其示出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各自的各像素的记录的容许次数。

图48C1~48C4是关于在输入了具有灰度级1~4的量化数据的情况下在8个像素×8个像素的区域中排出了墨的位置、示出所接收到的位置是正向扫描期间的墨排出还是反向扫描期间的墨排出。注意,在图48C1~48C4中,仅具有纵线的格子区块表示仅在正向扫描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仅具有横线的格子区块表示仅在反向扫描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并且具有纵线和横线的格子区块表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

例如,在图48A4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向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最右上方的区域分配像素值“1”。从图10的解码表可以看出,被分配了像素值“1”的像素被设置成仅在像素代码值为“1”的情况下排出墨。如从图48B1可以看出,在逻辑和图案MPM1+MPM3中向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最右上方的像素分配代码值“1”。因此,如从图48C4可以看出,仅在正向扫描期间才向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最右上方的像素排出墨。

从图48C1~48C4可以看出,根据图31B~31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47A~47D的掩码图案,点的配置被设置成在所有灰度级中在X方向上彼此邻接,此外至少通过正向扫描来记录被设置成彼此邻接的像素其中之一,且至少通过反向扫描来记录另一像素。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构成一个像素组的两个像素中青色点和品红色点各自形成一次的情况下,通过将图48C4与图34C4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通过沿不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这两个点。以下将参考图49A和49B来详细说明这一点。

图49A是用于说明在青色墨和品红色墨这两者都是灰度级1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的位置以及形成点的扫描方向的图。换句话说,图49A的正向扫描中形成青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34C4中的绘制有纵线的像素,反向扫描中形成青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34C4中的绘制有横线的像素,正向扫描中形成品红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48C4中的绘制有纵线的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形成品红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48C4中的绘制有横线的像素。注意,这里的右向箭头所表示的点表示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并且这里的左向箭头所表示的点表示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

从图49A可以看出,关于包括1个像素×2个像素的600dpi×600dpi的像素组内的两个像素,在一个像素处形成青色点并且在另一像素处形成品红色点。此外,通过沿不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青色点和品红色点。

例如,通过观察图49A的8个像素×8个像素中的构成最左上方的像素组的两个像素,通过正向扫描在最左上方的像素处形成青色墨,并且通过反向扫描在位于最左侧且作为从上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处形成品红色墨。同样,通过观察图49A的8个像素×8个像素中的构成最左下方的像素组的两个像素,通过反向扫描在位于最左侧且作为从下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处形成品红色墨,并且通过正向扫描在最左下方的像素处形成青色墨。因而,可以甚至更好地抑制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存在偏移的情况下发生的多个类型的墨的排出位置偏移。

图49B是示出在相对于图49A的状态在反向扫描中存在偏移、并且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发生了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偏移的情况下的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位置的图。图49B示出如下内容:即使在反向扫描中存在偏移,根据本实施例,缺失点(白色部分)在Y方向上的连接程度也不大。因而,可以适当地抑制排出位置偏移。

图50A~50E是示出在针对青色墨和品红色墨这两者输入灰度级为级别1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50A示出在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青色墨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下的点配置,并且图50B示出在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品红色墨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下的点配置。图50C示出图50A和50B中的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点配置以墨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50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50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不同于图20A~20E的例示,在图50A~50E中,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青色墨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品红色墨点。这里,从图50C~50E可以看出,即使在各次扫描之间存在偏移的情况下,也几乎不存在图像质量的任何下降。

尽管这里说明了通过沿不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构成一个像素组的两个像素中所形成的所有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配置,但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具体地,只要在特定区域内的像素组中、通过沿不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像素组的数量大于通过沿相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像素组的数量,就可以获得本实施例的优点。

以下将详细说明与第五实施例有关的参考例。在参考例中,通过沿相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构成一个像素组的两个像素中所形成的青色点和品红色点。

图51A~51F是示出参考例中所使用的应用于与1pl品红色墨所用的记录元件列相对应的量化图像数据M4的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51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1_C,图51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2_C,图51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3_C,并且图51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4_C。此外,图51E示出作为图51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1_C和图51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3_C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M1_C+MPM3_C。此外,图51F示出作为图51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2_C和图51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M4_C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M2_C+MPM4_C。在图51A~51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通过图51A~51F可以看出,在参考例中,使用X方向上为32个像素且Y方向上为64个像素总共2048个像素的设置了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配置作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该重复单位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复。

现在,按照与图32A~32D所示的掩码图案MPC1~MPC4相同的条件来向图51A~51D所示的掩码图案MPM1_C~MPM4_C内的像素分配代码值。除此之外,根据该参考例的掩码图案MPM1_C~MPM4_C被设置成通过沿相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同一像素组内所形成的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具体地,对掩码图案MPM1_C~MPM4_C进行设置,以使得图51E的逻辑和图案MPM1_C+MPM3_C和图32E的逻辑和图案MPC1+MPC3处于排他关系,并且图51F的逻辑和图案MPM2_C+MPM4_C和图32F的逻辑和图案MPC2+MPC4处于排他关系。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向一个逻辑和图案内的所有像素分配代码值“1”和向其它逻辑和图案分配代码值“2”的关系被称为“排他”。

例如,图32E的逻辑和图案MPC1+MPC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图51E的逻辑和图案MPM1_C+MPM3_C中被分配代码值“2”。此外,图32E的逻辑和图案MPC1+MPC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在图51E的逻辑和图案MPM1_C+MPM3_C中被分配代码值“1”。因此,可以看出,逻辑和图案MPC1+MPC3以及逻辑和图案MPM1_C+MPM3_C处于相互排他关系。

以下将参考图52A1~52C4来详细说明在8个像素×8个像素的所有像素中按各灰度级排出品红色墨的位置以及在各位置处进行排出时的扫描方向。图52A1~52A4各自示出图31B~31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在X方向上重复了两次,其示出在输入具有灰度级1~4的量化数据M4的情况下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墨排出的位置和数量。图52B1和52B2各自是从图51E和51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M1_C+MPM3_C和MPM2_C+MPM4_C的左上方分别提取的8个像素×8个像素的区域,其示出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各自的各像素的记录的容许次数。

图52C1~52C4是关于在输入具有灰度级1~4的量化数据的情况下在8个像素×8个像素的区域中排出了墨的位置、示出所接收到的位置是正向扫描期间的墨排出还是反向扫描期间的墨排出。注意,在图52C1~52C4中,仅具有纵线的格子区块表示仅在正向扫描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仅具有横线的格子区块表示仅在反向扫描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并且具有纵线和横线这两者的格子区块表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期间进行了排出的像素。

例如,在图52A4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向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最右上方的区域分配像素值“1”。从图10的解码表可以看出,被分配了像素值“1”的像素被设置成仅在像素代码值为“1”的情况下排出墨。如从图52B2可以看出,在逻辑和图案MPM2_C+MPM4_C中向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最右上方的像素分配代码值“1”。因此,如从图52C4可以看出,仅在反向扫描期间向8个像素×8个像素内的最右上方的像素排出墨。

从图52C1~52C4可以看出,根据图31B~31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51A~51D的掩码图案,点的配置被设置成在所有灰度级中在X方向上彼此邻接,此外至少通过正向扫描来记录被设置成彼此邻接的两个像素其中之一,且至少通过反向扫描来记录另一像素。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构成一个像素组的两个像素中青色点和品红色点各自形成一次的情况下,通过将图52C4与图31C4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通过沿相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这两个点。以下将参考图53A和53B来详细说明这一点。

图53A是用于说明在青色墨和品红色墨这两者都是灰度级1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的位置以及形成点的扫描方向的图。换句话说,图53A的正向扫描中形成青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31C4中的绘制有纵线的像素,反向扫描中形成青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31C4中的绘制有横线的像素,正向扫描中形成品红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52C4中的绘制有纵线的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形成品红色点的像素对应于图52C4中的绘制有横线的像素。注意,这里的右向箭头所表示的点表示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并且这里的左向箭头所表示的点表示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

从图53A可以看出,关于包括1个像素×2个像素的600dpi×600dpi的像素组内的两个像素,在一个像素处形成青色点并且在另一像素处形成品红色点。此外,通过沿相同方向的扫描来形成青色点和品红色点。

例如,通过观察图53A的8个像素×8个像素中的构成最左上方的像素组的两个像素,通过正向扫描在最左上方的像素处形成青色墨,并且通过正向扫描在位于最左侧且作为从上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处形成品红色墨。同样,通过观察图53A的8个像素×8个像素中的构成最右上方的像素组的两个像素,通过反向扫描在最右上方的像素处形成品红色墨,并且通过反向扫描在位于最右侧且作为从上侧起的第二个的像素处形成青色墨。

图53B是示出在相对于图53A的状态在反向扫描中存在偏移并且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发生了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偏移的情况下的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位置的图。图53B示出如下情况:在反向扫描中存在偏移的情况下,出现Y方向上连接的缺失点(白色部分)。因而,与图49B所示的情况相比,图像质量变差。

图54A~54E是示出在针对青色墨和品红色墨这两者输入灰度级为级别1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的图。图54A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中青色墨以无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54B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中品红色墨以无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54C示出图54A和54B中的点配置以墨以无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54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54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不同于图20A~20E的例示,在图54A~54E中,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青色墨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品红色墨点。从图54C~54E可以看出,在参考例中,各次扫描中的偏移越大,缺失点(白色部分)越明显。因而,可以看出,参考例不能够充分控制各次扫描之间的排出偏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使用多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各次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第六实施例

将详细说明第六实施例。将省略针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可以根据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来抑制一个单位区域内的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然而,在多个单位区域之间的边界处(例如图8所示的单位区域211和单位区域212之间的边界等),可能发生条纹和不均匀。将参考图25A~25D来利用掩码图案MP1A~MP4A详细说明该问题。

从图8可以看出,在单位区域211中,对于第一遍使用掩码图案MP1A,对于第二遍使用掩码图案MP2A,对于第三遍使用掩码图案MP3A,并且对于第四遍使用掩码图案MP4A。也就是说,对于正向遍使用掩码图案MP1A和MP3A,并且对于反向遍使用掩码图案MP2A和MP4A。

另一方面,在单位区域212中,对于第二遍使用掩码图案MP1A,对于第三遍使用掩码图案MP2A,对于第四遍使用掩码图案MP3A,并且对于第五遍使用掩码图案MP4A。也就是说,对于正向遍使用掩码图案MP2A和MP4A,并且对于反向遍使用掩码图案MP1A和MP3A。换句话说,在单位区域211和单位区域212之间,通过沿不同方向的扫描来配置墨滴。

在这些区域中,图55A~55C示出考虑到单位区域211中的所形成图像和单位区域212中的所形成图像的边界附近的时分驱动的点配置。图55A示出正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图55B示出反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并且图55C示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以无扫描方向之间的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沿相同扫描方向利用相同喷嘴所配置的点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42.3μm(等同于600dpi),并且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2.65μm(即,通过将600dpi乘以16所获得的9600dpi)。纵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正向扫描所记录的,横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反向扫描所记录的,并且纵横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所记录的。虚线箭头表示图8的单位区域211中的所形成图像和单位区域212中的所形成图像的边界部分。从图55C可以看出,在边界处的点之间形成间隙,并且该间隙在X方向上连续。

尽管使用相同的掩码图案来在单位区域211中形成图像并且在单位区域212中形成图像,但这些图像是利用不同的时分驱动通过不同的扫描记录操作所形成的,因而构成单位区域211中的所形成图像的点配置和构成单位区域212中的所形成图像的点配置的Y方向周期被扰乱,这导致产生该间隙。

例如,在输入针对所有像素具有像素值“1”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在单位区域211中排出墨,其中:利用逻辑和图案MP1A+MP3A被设置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B所示等的位置,并且利用逻辑和图案MP2A+MP4A被设置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C所示等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单位区域212中排出墨,其中:利用逻辑和图案MP2A+MP4A被设置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B所示等的位置,并且利用逻辑和图案MP1A+MP3A被设置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C所示等的位置。这样,Y方向上邻接的单位区域之间相同像素处的墨着落位置在时分驱动中不同,这被认为是上述的条纹和不均匀的原因。即使这可能看起来与图55C的图像的差异非常小,在实际图像中也可从视觉上识别出X方向的条纹和不均匀。

为了解决条纹和不均匀的该问题,本实施例在从正向扫描开始记录的第一单位区域和从反向扫描开始记录的第二单位区域中使用不同的掩码图案。更具体地,将图25A~25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A~MP4A应用于与从正向扫描开始记录的第一单位区域(例如,单位区域211)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另一方面,将图56A~56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B~MP4B应用于与从反向扫描开始记录的第二单位区域(例如,单位区域212)相对应的图像数据。

图56A~56D分别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B~MP4B。图56E示出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分别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B和MP3B的逻辑和图案MP1B+MP3B,并且图56F示出与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分别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B和MP4B的逻辑和图案MP2B+MP4B。

通过将图25E和56E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逻辑和图案MP1B+MP3B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逻辑和图案MP1A+MP3A中被分配代码值“2”。另一方面,逻辑和图案MP1B+MP3B中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在逻辑和图案MP1A+MP3A中被分配代码值“1”。因而,逻辑和图案MP1B+MP3B是逻辑和图案MP1A+MP3A的反转形式。

同样,通过将图25F和56F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逻辑和图案MP2B+MP4B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逻辑和图案MP2A+MP4A中被分配代码值“2”。另一方面,逻辑和图案MP2B+MP4B中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在逻辑和图案MP2A+MP4A中被分配代码值“1”。因而,逻辑和图案MP2B+MP4B是逻辑和图案MP2A+MP4A的反转形式。因而,在本实施例中,以针对每个单位区域进行切换的方式应用图25A~25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A~MP4A和图56A~56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B~MP4B。

接着,将说明为了解决条纹和不均匀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形成图像的方法。图57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时的记录介质输送、使用中的喷嘴的位置和扫描方向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在第一次记录扫描(第一遍)中,从第一记录元件组向记录介质3上的单位区域211排出墨。该第一遍是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沿正方向)进行的。单位区域211是记录通过正向扫描而开始的单位区域,因而针对与单位区域211相对应的图像数据,使用掩码图案MP1A~MP4A。第一遍是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一次扫描,因而这里使用掩码图案MP1A。

接着,将记录介质3相对于记录头7从Y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了距离L/4。尽管为了简洁这里示出记录头7相对于记录介质3从Y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进行输送的情况,但输送之后的记录介质3相对于记录头7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沿Y方向的下游侧输送记录介质3相同。

之后,进行第二次记录扫描。在第二次记录扫描(第二遍)中,在记录介质3上,从第二记录元件组向单位区域211并且从第一记录元件组向单位区域212排出墨。该第二遍是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沿反方向)进行的。第二遍是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二次扫描,因而使用掩码图案MP2A作为与第二记录元件组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另一方面,单位区域212是记录通过反向扫描而开始的单位区域,因而对于与单位区域212相对应的图像数据,使用掩码图案MP1B~MP4B。第二遍是针对单位区域212的第一次扫描,因而针对与第一记录元件组相对应的图像数据,使用掩码图案MP1B。之后交替重复记录头7的往复扫描和记录介质3的相对输送,直到记录完成为止。

将参考图58A~58C来说明按照图57所示的记录方法并通过切换每个单位区域应用掩码图案MP1A~MP4A和掩码图案MP1B~MP4B、来输入所有像素的像素值都是“1”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在针对所有像素、像素值为“1”的情况下,将向掩码图案MP1A~MP4A和掩码图案MP1B~MP4B中的代码值是“1”的部位排出墨。也就是说,在单位区域211内所记录的图像中,向图25A~25D中的灰色所表示的部位排出墨,其中这些部位是在图25A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一次扫描、在图25B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二次扫描、在图25C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三次扫描、并且在图25D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四次扫描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此外,在单位区域212内所记录的图像中,向图56A~56D中的灰色所表示的部位排出墨,其中这些部位是在图56A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2的第一次扫描、在图56B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2的第二次扫描、在图56C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2的第三次扫描、并且在图56D中通过针对单位区域212的第四次扫描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

因而,可以看出,关于记录通过正向扫描而开始的单位区域211,在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即,正向扫描)中,向单位区域211内的在图25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为代码值“1”的像素施加了墨。结果,通过这些像素的时分驱动控制所引起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B所示等的位置。在针对单位区域211的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即,反向扫描)中,向单位区域211内的在图25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为代码值“1”的像素施加了墨。结果,通过这些像素的时分驱动控制所引起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C所示等的位置。

另一方面,关于记录通过反向扫描而开始的单位区域212,在针对单位区域212的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即,反向扫描)中,向单位区域212内的在图56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为代码值“1”的像素施加了墨。结果,通过这些像素的时分驱动控制所引起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C所示等的位置。在针对单位区域212的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即,正向扫描)中,向单位区域212内的在图56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为代码值“1”的像素施加了墨。结果,通过这些像素的时分驱动控制所引起的点着落位置是诸如图18B所示等的位置。

现在,图25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和图56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向彼此相同的位置分配了代码值“1”。因而,可以使进行了时分驱动的单位区域211和212内的像素相同,由此点着落位置如图18B所示。

同样,图25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和图56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向彼此相同的位置分配了代码值“1”。因而,可以使进行了时分驱动的单位区域211和212内的像素相同,由此点着落位置如图18C所示。

图58A~58C示出考虑到单位区域211中的所形成图像和单位区域212中的所形成图像的边界附近的时分驱动的点配置。图58A示出正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图58B示出反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并且图58C示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以无扫描方向之间的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沿相同扫描方向利用相同喷嘴所配置的点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42.3μm(等同于600dpi),并且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2.65μm(即,通过将600dpi乘以16所获得的9600dpi)。针对纵线所表示的部位、横线所表示的部位和纵横线所表示的部位的描述与以上描述相同。虚线箭头表示图58A~58C中的单位区域211和单位区域212的边界部分。从图58C可以看出,图55C的边界部分处的点之间所发生的间隙已被消除,并且抑制了点配置的Y方向周期的扰乱。

如上所述,在从正向扫描开始的单位区域和从反向扫描开始的单位区域中在掩码图案之间进行切换、以使得带A中进行+X方向(正方向)扫描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像素和带B中进行-X方向(反方向)扫描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像素处于反转位置,这样使得在从不同扫描方向开始的带之间的边界处出现条纹和不均匀。

第七实施例

根据上述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抑制一个单位区域内的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然而,可以进行如下配置:存储一组掩码图案部分,并且通过使这些掩码图案各自发生偏移来生成多个掩码图案部分。然而,应当注意,在这样基于多个掩码图案部分来生成一个掩码图案的情况下,在这些掩码图案部分之间图像质量可能下降。

图59A~59F是示出掩码图案部分的示例的图。图59A~59D示出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图59E示出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和MP3A_P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并且图59F示出与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2A_P和MP4A_P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2A_P+MP4A_P。图59A~图59D各自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满足上述条件。

从图59A~59D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的大小为Y方向上的16个像素和X方向上的32个像素。现在,如果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单位区域的大小是Y方向上的32个像素,则需要应用大小与图59A~59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相同的另一掩码图案部分,以与掩码图案和单位区域的Y方向上的大小一致。

如果通过在Y方向上并列应用图59A~59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中的每两个来得到与各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则掩码图案的Y方向上游侧的上半部分和下游侧的下半部分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将以相同形式存在。结果,使用该掩码图案所生成的单位区域内的记录数据的点配置在Y方向上游侧的上半部分和Y方向下游侧的下半部分将相似。结果,与掩码图案部分中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配置相对应的不均匀在单位区域内所记录的图像中可能容易可见,这导致图像质量变差。

因而,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发生偏移来生成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并且通过沿Y方向并列应用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和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来生成与各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因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生成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使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和MP2A_P+MP4A_P在X方向和Y方向上偏移了与内部的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的形式的周期的倍数等同的量。

可以看出,图59E和5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和MP2A_P+MP4A_P具有针对X方向上的每两个像素和Y方向上的每八个像素周期性地分配有代码值的像素。例如,在图5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中,在例如Y方向下游侧端部,像素按从X方向上游侧端部起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等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配置。因而,可以推断出,关于X方向,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针对每两个像素周期性地配置,即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的形式在X方向上的周期是两个像素。

此外,例如,在图5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中,例如在X方向上游侧端部,像素按从Y方向下游侧端部起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和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等向着Y方向的上游侧配置。因而,可以推断出,关于Y方向,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针对每八个像素周期性地配置,即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的形式在Y方向上的周期是八个像素。因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在X方向上偏移了2×p(其中,p是整数)并且在Y方向上偏移了8×q(其中,q是整数)来生成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

图60A~60D是示出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的图。图60A~60D示出分别与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图60E示出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1B_P和MP3B_P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B_P+MP3B_P,并且图60F示出与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2B_P和MP4B_P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2B_P+MP4B_P。

从图60A~60D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是向X方向的上游侧偏移了八(即,2×4)个像素并且向Y方向的下游侧偏移了八(即,8×1)个像素之后的图59A~59D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

例如,在图59A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内的从X方向上游侧起的第9个像素和从Y方向下游侧起的第12个像素处分配代码值“1”。因而,在图60A所示的掩码图案MP1B_P内的X方向上游侧的第9个像素和Y方向下游侧的第12个像素在向X方向上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并且向Y方向下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的像素处、即在X方向上游侧的第1个像素和Y方向下游侧的第4个像素起的像素处分配了代码值“1”。

注意,在图59A~60F的掩码图案中,X方向下游侧端部和X方向上游侧端部被视为邻接,同样Y方向下游侧端部和Y方向上游侧端部也被视为邻接。因而,从X方向上游侧端部起向X方向上游侧偏移了一个像素的位置被视为X方向下游侧端部。同样,从Y方向上游侧端部起向Y方向上游侧偏移了1个像素被视为Y方向下游侧端部。

例如,向图59A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内的作为从X方向上游侧起的第1个像素和从Y方向下游侧起的第5个像素的像素分配代码值“2”。因此,在图60A的掩码图案MP1B_P内的X方向上游侧的第1个像素和Y方向下游侧的第5个像素向着X方向上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且向着Y方向下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的像素处、即在X方向下游侧的第8个像素和Y方向上游侧的第4个像素起的像素处,分配代码值“2”。

同样,图60B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2B_P具有图59B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2A_P向X方向上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且向Y方向下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的形式。此外,图60C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3B_P具有图59C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3A_P向X方向上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且向Y方向下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的形式。此外,图60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4B_P具有图59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4A_P向X方向上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且向Y方向下游侧偏移了8个像素的形式。

如上所述,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各自偏移了与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和MP2A_P+MP4A_P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的形式的周期的倍数等同的量,由此产生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因此,图60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B_P+MP3B_P是与图5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相同的形式,并且图60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2B_P+MP4B_P是与图5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2A_P+MP4A_P相同的形式。

将参考图61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应用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和MP1B_P~MP4B_P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在各扫描中沿Y方向对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进行分割,其中:将图59A~59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应用于与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中的Y方向下游侧的一半的记录元件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并且将图60A~60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应用于与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中的Y方向上游侧的一半的记录元件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因而,可以以针对与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应用图62A~62D所示的掩码图案同样的方式,生成记录数据。注意,图62A~62D是与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并且是通过使图59A~59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的Y方向上游侧端部和图60A~60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的Y方向下游侧端部相连接所获得的。

图64A~64C示出通过使用图59A~59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和图60A~60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63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所记录的图像。图63B是示出在按照图63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63C是示出在按照图63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64A示出正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图64B示出反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并且图64C示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以无扫描方向之间的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沿相同扫描方向利用相同喷嘴所配置的点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42.3μm(等同于600dpi),并且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2.65μm(即,通过将600dpi乘以16所获得的9600dpi)。纵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正向扫描所记录的,横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反向扫描所记录的,并且纵横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所记录的。

从图64C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关于由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生成的记录数据和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生成的记录数据所形成的区域之间的点配置,Y方向上的周期不存在扰乱。因而,点可被配置成在边界部分不存在特定间隙。

比较例

接着,将说明使用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的情况。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是通过使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和MP2A_P+MP4A_P各自在X方向和Y方向上偏移了与并非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的形式的周期的倍数的数量等同的量所生成的。如上所述,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和MP2A_P+MP4A_P的周期是X方向上的两个像素和Y方向上的八个像素。因此,在比较例中,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是通过使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各自向X方向上游侧偏移了3(即,非2的数字)个像素且向Y方向下游侧偏移了3(即,非2的数字)个像素所生成的。

图65A~65D是示出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的图。图65A~65D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图65E示出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1C_P和MP3C_P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1C_P+MP3C_P,并且图65F示出与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部分MP2C_P和MP4C_P的逻辑和图案部分MP2C_P+MP4C_P。

通过将图65E和图59E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逻辑和图案部分MP1C_P+MP3C_P在形式上不同于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其原因在于:生成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所使用的偏移量不是逻辑和图案部分MP1A_P+MP3A_P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的形式的周期的倍数。因而,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所形成的点配置不同于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所形成的点配置。

图66A~66C示出通过使用图59A~59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和图65A~65D所示的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照图63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所记录的图像。图66A示出正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图66B示出反向扫描中的点配置,并且图66C示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以无扫描方向之间的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沿相同扫描方向利用相同喷嘴所配置的点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42.3μm(等同于600dpi),并且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是2.65μm(即,通过将600dpi乘以16所获得的9600dpi)。纵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正向扫描所记录的,横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反向扫描所记录的,并且纵横线所表示的部位是通过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所记录的。

从图66C可以看出,在比较例中,关于由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生成的记录数据和掩码图案部分MP1C_P~MP4C_P生成的记录数据所形成的区域之间的点配置,在Y方向的周期上存在扰乱。该扰乱导致在边界部分处产生沿X方向延伸的间隙,其中该间隙在所形成的图像中可能从视觉上被识别为条纹。

如上所述,可以进行如下配置:存储一组的第一掩码图案部分,并且通过使第一掩码图案部分各自偏移了作为与一次扫描相对应的第一掩码图案部分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一逻辑和图案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的像素的配置的周期的整数倍来生成第二掩码图案部分。因而,可以使第一逻辑和图案的形式和作为与一次扫描相对应的第二掩码图案部分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二逻辑和图案的形式相同。因而,可以记录在掩码图案部分之间不存在图像质量下降的图像。

掩码图案在Y方向上的周期优选等同于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块的数量的约数。

尽管说明了将不同的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和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单独应用于各记录元件组内的不同区域的配置,但这并非限制性的。可以使用掩码图案部分MP1A_P~MP4A_P和掩码图案部分MP1B_P~MP4B_P来生成诸如图62A~62D所示等的掩码图案,并且将所生成的掩码图案应用于各记录元件组。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针对单位区域进行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的情况下抑制了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的配置。因而,说明了以下: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需要不同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并且该驱动顺序优选不同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并且更优选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相同。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配置。在针对单位区域通过仅沿一个方向的扫描来进行多次记录的情况下,可以抑制第一类型的扫描和第二类型的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例如,在第一类型的扫描是多次扫描的前半部分、并且第二类型的扫描是多次扫描的后半部分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前半部分的扫描和后半部分的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此时,第二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需要不同于第一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并且该驱动顺序优选不同于第一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并且更优选是第一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

其原因如下:如参考图11A~11C和其它附图所示,在使用相同的驱动顺序来进行往复扫描的情况下,在时分驱动控制下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将是反转位置,并且在使用相同的驱动顺序来进行单向扫描的情况下,在时分驱动控制下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将是相同位置。因而,可以理解,如下的墨着落位置将是相同位置:在第二类型的扫描的驱动顺序是第一类型的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时进行例如单向驱动的时分驱动中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以及在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和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是相同顺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的时分驱动中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表示针对各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多位信息来配置多值掩码图案的配置,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例如,可以使用利用表示针对各像素的墨排出容许/非容许的1位信息所配置的二值掩码图案。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从与正向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所获得的第一逻辑和图案和从与反向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所获得的第二逻辑和图案,对多个掩码图案进行设置,以使得在第二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成容许记录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第一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成容许记录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的两侧与第一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成容许记录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这就足够了。

尽管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针对单位区域进行两遍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的配置以及针对单位区域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其中之一进行两遍且对另一扫描进行一遍的配置,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即,只要针对单位区域进行K(K≥1)次正向扫描和L(L≥1)次反向扫描,就可以应用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正向扫描所用的K个掩码图案和反向扫描所用的L个掩码图案。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包括针对各像素的2位信息并将墨排出次数设置为0、1和2其中之一的图像数据以及包括针对各像素的2位信息并将排出容许次数设置为0、1和2其中之一的掩码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的配置,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可以使用包括针对各像素的具有3位以上的信息的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在构成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的各像素的信息是n位的情况下,可以将墨排出次数和容许次数最大设置为(2^n)。

将说明与根据针对各像素具有3位以上的信息来形成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的情况有关的示例。即,构成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将是“000”、“001”、“010”、“011”、“100”、“101”、“110”和“111”其中之一。

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000”的情况下,像素值是“0”,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0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001”的情况下,像素值是“1”,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1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010”的情况下,像素值是“2”,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2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011”的情况下,像素值是“3”,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3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100”的情况下,像素值是“4”,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4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101”的情况下,像素值是“5”,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5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110”的情况下,像素值是“6”,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6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图像数据的3位信息是“111”的情况下,像素值是“7”,因而向该像素的墨排出次数是7次。

另一方面,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000”的情况下,代码值是“0”,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0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001”的情况下,代码值是“1”,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1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010”的情况下,代码值是“2”,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2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011”的情况下,代码值是“3”,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3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100”的情况下,代码值是“4”,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4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101”的情况下,代码值是“5”,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5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110”的情况下,代码值是“6”,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6次。在针对特定像素构成掩码图案的3位信息是“111”的情况下,代码值是“7”,因而针对该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是7次。

图67示出设置如上所述的规则的解码表。例如,如果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1”,则生成如下的记录数据:在像素值是“0”~“6”的情况下,规定墨的非排出,并且在像素值是“7”的情况下,规定墨的排出。如果例如像素被分配了代码值“7”,则生成如下的记录数据:在像素值是“0”的情况下,规定墨的非排出,并且在像素值是“1~“7”的情况下,规定墨的排出。

即使在图像的浓度低的情况下(例如,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1”的情况下等)也设置了墨的排出的像素是被分配了作为掩码图案中的墨排出最大容许次数的代码值“7”的像素。因此,为了使用诸如图67所示等的解码表并且获得本发明的优点,使用包括针对各像素的3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特别关注掩码图案中的被分配了代码值“7”的像素。更具体地,使用如下的掩码图案就足够了:在正向扫描用的掩码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7”的预定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反向扫描用的掩码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7”的像素邻接的预定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的两侧与反向扫描用的掩码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7”的像素不邻接的预定像素的数量。

被分配了代码值“6”使得在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1”的情况下规定墨的非排出但在像素值是“2”的情况下规定排出的像素、以及被分配了代码值“5”使得在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1”或“2”的情况下规定墨的非排出但在像素值是“3”的情况下规定排出的像素也是在记录相对较低浓度的图像时被设置成排出墨的像素。因此,优选地,将被分配了代码值“6”和代码值“5”的像素设置成与被设置了代码值“7”的像素相同的条件。为了抑制记录低浓度图像时的往复扫描之间的位置偏移,被分配了墨排出容许次数是S次(S≥R/2,其中R是图像数据能够表现的墨排出次数的最大值)的代码值的像素优选地是在与设置了上述代码值“7”的像素相同的条件下设置的。

尽管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在针对单位区域的多次扫描之间输送记录介质期间进行记录的配置,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配置来实现本发明。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如下配置:在无需进行记录介质的输送的情况下,进行多次扫描以在单位区域上进行记录。

本发明不限于热喷射型喷墨记录设备。例如,本发明还可有效地应用于诸如用于使用压电元件来排出墨的压电型喷墨记录设备等的各种记录设备。

尽管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记录设备的记录方法,但还可以进行如下配置:将用以生成进行各实施例所述的记录方法的数据的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与记录设备分开设置。无需说明,本发明还可广泛应用于作为记录设备的一部分所设置的配置。

此外,术语“记录介质”不限于一般的记录设备中所使用的纸张,而且还广泛包括能够接受墨的诸如布料、塑料膜、金属板、玻璃、陶瓷、木材和皮革等的任何材料。

此外,术语“墨”是指如下液体,其中当施加到记录介质上时,该液体用于形成图像设计或图案等,或者用于处理记录介质,或者用于处理墨(例如,使施加至记录介质的墨中的着色材料凝固或不可溶解)。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即使在记录浓度不同的图像时(例如在记录低浓度图像时),也可以进行无明显颗粒感的、两个类型的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