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纸收纳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子收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069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记录纸收纳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子收款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记录纸收纳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子收款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打印装置的记录纸收纳装置中,如日本特开2005-306535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已知的结构包括:记录纸收纳部,其用于容纳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以及多个辊,这些辊沿着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的外周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的底部,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撑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

这种打印装置的记录纸收纳装置为了通过打印部将打印信息打印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上,在将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送入打印部时,通过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在配置于记录纸收纳部的底部上的多个辊上转动,从而向打印部送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

但是,这种打印装置的记录纸收纳装置存在的问题在于:当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在多个辊上转动时,由于向打印部侧牵引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而使其移动,因此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与位于打印部侧的记录纸收纳部的内表面抵接而产生摩擦阻力,因该摩擦阻力而不能顺畅地送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课题在于:能够顺畅地送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

本发明的记录纸收纳装置具备:记录纸收纳部,其用于收纳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以及多个辊,这些辊沿着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的外周配置在所述记录纸收纳部的底部,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是移动限制辊,其能够限制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在所述记录纸收纳部内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记录纸收纳部,其用于收纳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打印机,其设置在位于所述记录纸被抽出的一侧的所述记录纸收纳部的附近,并且在所述记录纸上打印信息;以及多个辊,这些辊沿着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的外周配置在所述记录纸收纳部的底部,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是移动限制辊,其能够限制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在所述记录纸收纳部内伴随卷出所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电子收款机具备:输入部,其用于输入销售登记的商品的信息;记录纸收纳部,其用于收纳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打印机,其设置在位于所述记录纸被抽出的一侧的所述记录纸收纳部的附近,并且将基于利用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商品的信息的销售信息打印在所述记录纸上;以及多个辊,这些辊沿着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的外周配置在所述记录纸收纳部的底部,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是移动限制辊,其能够限制所述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伴在所述记录纸收纳部内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限制从记录纸收纳部内卷出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所以能够防止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与记录纸收纳部接触,从而能够大幅度减轻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与记录纸收纳部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将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顺畅地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子收款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了沿图1所示的电子收款机的a-a箭头方向观察的作为打印装置的打印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了在图1所示的电子收款机中拆除了打印单元的打印机盖和排出限制部件的可变限制部的状态下的记录纸收纳部的内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记录纸收纳部的从b-b箭头方向观察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对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子收款机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电子收款机具有设备外壳1。在该设备外壳1上装有输入显示单元2、作为打印装置的打印单元3以及辅助显示器4。

如图1所示,输入显示单元2在单元外壳5的上表面设有输入显示面板6,操作员利用输入显示面板6的触摸操作输入顾客购入且销售登记的商品信息。打印单元3在记录纸上打印基于由输入显示单元2输入的商品信息生成的销售信息并发行收据。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未图示,但是输入显示面板6在显示面板的上表面配置有透明的触摸面板。

该输入显示面板6的构成为:在图1中,操作员一边观察显示在显示面板上的信息,一边对触摸面板进行触摸操作,输入销售登记的商品信息,并且将该输入的商品的信息显示在显示面板上。

打印单元3在记录纸上打印基于由输入显示面板6输入的商品信息生成的销售信息。

单元外壳5除了设备外壳1的一部分(图1中左侧的一部分)以外,在设备外壳1上配置成朝前下方倾斜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在单元外壳5的下表面设置呈半圆筒状突出的转动部(未示出),在设备外壳1上设置有供单元外壳5的转动部可转动地配置的以半圆筒状凹下的支撑部(未图示)。

由此,单元外壳5通过使其下表面的半圆筒状的转动部在设备外壳1上的半圆筒状的支撑部内转动移动,从而后部(图1中的上边侧)向上抬起而倾斜。

如图1和图2所示,辅助显示器4在显示外壳7上设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部8,显示外壳7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伸缩自如的支撑部9上,并且通过该支撑部9以能够出没的方式配置在设置于设备外壳1背面的显示收纳部10内。

即,如图1和图2所示,该辅助显示器4使支撑部9向上方伸出,将显示外壳7从设备外壳1的显示收纳部10内拉出并配置在设备外壳1的上方,在这种状态下以支撑部9为中心使显示外壳7沿大体水平方向转动,由此在显示部8上显示的信息朝向顾客易于观察的方向。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打印装置的打印单元3包括:能够开闭地配置在设备外壳1上的打印机盖12;设置在设备外壳1内部的记录纸收纳部13;以及打印部14,其配置在设备外壳1内的记录纸收纳部13的附近,该打印单元3配置在设备外壳1的输入显示单元2的左侧相邻的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打印机盖12以与输入显示单元2的上表面大体相同的高度且以朝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朝向其左侧、即朝向输入显示单元2的相反侧,可开闭地安装在设备外壳1上。

记录纸收纳部13收纳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从设备外壳1的后部侧(图2中的右侧)朝向前部侧(图2中的左侧)形成大体半圆筒形的凹部状。

如图2所示,打印部14包括打印头14a和台板14b,并配置在设备外壳1内的记录纸收纳部13的前侧部(图2中的左侧部)。

即,打印头14a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前侧部的外侧上部。台板14b与打印头14a对应地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前侧部的内侧上部。

由此,如图2所示,打印部14将收纳在记录纸收纳部13内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送入打印头14a和台板14b之间,打印头14a将打印信息打印在该送入的记录纸15上,并且向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送出该打印的记录纸15。

在这种情况下,就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打印机盖12配置于设备外壳1上并关闭时,以与打印头14a和台板14b之间对应的状态,在打印机盖12的前部侧、沿着与其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细长的长方形。

此外,如图2所示,在打印部14和打印机盖12之间设置排出限制部件16。

该排出限制部件16具有限制通道17,利用该限制通道17,以沿记录纸15的厚度方向夹持位于由打印部14打印的记录纸15排出侧的前端部的方式进行位置限制,将记录纸15送入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

即,对于该排出限制部件16而言,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盖12配置于设备外壳1上且覆盖并封闭记录纸收纳部13和打印部14时,位于打印机盖12侧的前端越来越细的上端部插入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内的下部侧。

此外,如图2所示,该排出限制部件16包括:固定限制部18,其固定在设备外壳1上并用于遮盖打印部14的打印头14a;以及可动限制部19,其可以向记录纸15的排出方向移动地设置于设备外壳1并用于保持打印部14的台板14b。

如图2所示,固定限制部18包括:固定部18a,其固定在设备外壳1的前侧上部;以及第一导向倾斜部18b,其从该固定部18a朝向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倾斜。

固定部18a以大致平板状形成,并位于打印头14a的上部侧且安装在设备外壳1上。

如图2所示,可动限制部19包括:转动支撑部20,其沿上下方向可转动地安装在位于台板14b侧的设备外壳1内;第二导向倾斜部21,其从该转动支撑部20朝向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倾斜;以及台板安装部22,其设置在转动支撑部20上并用于安装台板14b。

在这种情况下,转动支撑部20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轴1a上,该支撑轴1a分别设置在设备外壳1两侧部的内表面。

由此,可动限制部19如图2所示地转动支撑部20能够以设备外壳1的支撑轴1a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

即,该可动限制部19的构成方式为:在转动支撑部20以设备外壳1的支撑轴1a为中心逆时针转动时,转动支撑部20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前侧上部。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将转动支撑部20设置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前侧上部时,通过将设置在转动支撑部20上的第二导向倾斜部21与固定限制部18的第一导向倾斜部18b对应配置,可动限制部19形成排出限制部件16的限制通道17,并且安装在台板安装部22上的台板14b与打印头14a对应设置。

可是,在打印单元3的记录纸收纳部13内的底部13a,如图2~图4所示,多个辊23、24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外周配置,其中,上述多个辊23、24可转动地支撑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

上述多个辊23、24包括:移动限制辊23,其用于限制在记录纸收纳部13内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所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以及多个支撑辊24,这些辊可转动地支撑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图4所示,移动限制辊23配置在最接近对从记录纸收纳部13内被抽出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进行打印的打印部14的位置。

即,将移动限制辊23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的前侧。

此外,多个支撑辊24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的移动限制辊23的后部侧朝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后部侧以预定间隔依次配置。

由此,如图2~图4所示,移动限制辊23和多个支撑辊24构成为:以包围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下部侧的状态,可转动地支撑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限制辊23包括限制辊部23a和设置在该限制辊部23a两侧的限制辊轴23b。

多个支撑辊24分别包括支撑辊部24a和设置在该支撑辊部24a两侧的支撑辊轴24b。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图4所示,移动限制辊23形成为其限制辊部23a的外径大于多个支撑辊24的支撑辊部24a的外径。

因此,该移动限制辊23构成为,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限制辊部23a抵接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相对于限制辊部23a的抵接面积变大,能够分散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相对于限制辊部23a的抵接力,以减轻摩擦阻力。

此外,如图2~图4所示,该移动限制辊23形成为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朝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限制辊部23a的突出长度大于多个支撑辊24中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朝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支撑辊部24a的突出长度。

伴随于此,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如图2~图4所示,在使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的上部侧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状态下,转动自如地容纳在限制辊部23a内的大体半圆弧的凹部状的限制辊收纳部25设置在位于最接近打印部14的记录纸收纳部13前部侧的位置。

此外,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的限制辊收纳部25的两侧,即与记录纸收纳部13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如图2~图4所示,设有大体半圆弧的凹部状的限制轴保持部26,所述限制轴保持部26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撑限制辊23的限制辊轴23b。

在这种情况下,大体半圆弧的凹部状的限制轴保持部26在其开口部设有卡定突起26a,利用该卡定突起26a使限制辊轴23b不会意外地从限制轴保持部26内脱出。

此外,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中,如图2~图4所示,分别转动自如地容纳各个支撑辊部24a的大体半圆弧的凹部状的多个支撑辊收纳部27以使多个支撑辊24的各支撑辊部24a的上部侧分别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状态,沿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的圆弧状的弯曲,以预定间隔从限制辊收纳部25的后部侧直至记录纸收纳部13的后部侧进行设置。

此外,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的多个支撑辊收纳部27的各两侧,即与记录纸收纳部13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各两侧,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设置大体半圆弧的凹部状的多个支撑轴保持部28,这些支撑轴保持部28分别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多个支撑辊24的各个支撑辊轴24b。

上述多个支撑轴保持部28通过使其各个开口部收缩,从而使各个支撑辊轴24b不会意外地从各支撑轴保持部28内脱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由于限制轴保持部26和多个支撑轴保持部28使移动限制辊23中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朝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限制辊部23a的突出长度大于多个支撑辊24中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朝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支撑辊部24a的突出长度,所以,以相同的长度形成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的上表面直至限制轴保持部26和多个支撑轴保持部28各内部的中心的距离。

由此,就记录纸收纳部13而言,如图2~图4所示,在容纳于其内部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向打印部14被抽出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一边在多个支撑辊24的各个支撑辊部24a上转动,一边朝移动限制辊23移动,以便与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抵接。

因此,如图2~图4所示,通过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抵接,该记录纸收纳部13利用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限制卷绕成辊筒状记录纸15伴随卷出所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在这种状态下,移动限制辊23一边转动,一边向打印部14送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

接着,对该电子设备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电子设备时,首先,调整输入显示单元2的单元外壳5相对于设备外壳1的倾斜度,并且调整辅助显示器4的高度和朝向。

即,在调整单元外壳5的倾斜度时,使单元外壳5下面的半圆筒状的转动部在设备外壳1上的半圆筒状的支撑部内转动移动,调整后部(图1中上边侧)的抬起程度,以使输入显示单元2的输入显示面板6倾斜为操作员易于进行触摸操作的角度。

此外,在调整辅助显示器4的高度和朝向时,使辅助显示器4的支撑部9向上方伸出,以便从设备外壳1的显示收纳部10内卷出辅助显示器4的显示外壳7并将其配置在设备外壳1的上方,在这种状态下,使显示外壳7以支撑部9为中心沿大体水平方向转动。由此,使显示在显示部8上的信息朝向顾客易于看到的高度和顾客易于看到的方向。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操作员对输入显示单元2的输入显示面板6进行触摸操作而输入交易的商品信息,则该输入的信息显示在输入显示单元2的显示面板上,并且显示在辅助显示器4的显示部8上。

由此,操作员可以视觉辨认显示在输入显示单元2的显示面板上的信息,并且顾客可以视觉辨认显示在辅助显示器4的显示部8上的信息。

并且,在将这样显示的信息作为销售数据由打印单元3打印并发行收据时,操作员对输入显示单元2的输入显示面板6进行触摸操作,驱动打印单元3的打印部14。

于是,打印部14的打印头14a在记录纸15上依次打印销售数据,并且以该打印的记录纸15作为收据发行。

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将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收纳在设备外壳1内的记录纸收纳部13中。

此时,将打印机盖12打开而使记录纸收纳部13露出,并使设置在设备外壳1内的排出限制部件16的可动限制部19转动,从而使打印部14的台板14b向设备外壳1的上方移动。

在这种状态下,在设备外壳1内的记录纸收纳部13中收纳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将上述收纳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前端部抽出并使其与打印部14的打印头14a对应配置。

并且,使排出限制部件16的可动限制部19转动使其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上部。

于是,可动限制部19的转动支撑部20以设备外壳1内的支撑轴1a为中心逆时针转动,转动支撑部20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前侧上部。

此时,排出限制部件16的可动限制部19的第二导向倾斜部21与固定限制部18的第一导向倾斜部18b对应,从而形成排出限制部件16的限制通道17。

另外,此时,设置在可动限制部19的台板安装部22上的台板14b与打印头14a对应配置,从记录纸收纳部13抽出的记录纸15夹持在该台板14b和打印头14a之间。由此,成为可以由打印部14对记录纸15进行打印信息的打印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使打印机盖12转动并将其配置在设备外壳1上并关闭,则设置在打印机盖12上的记录纸排出口12a与打印部14的打印头14a和台板14b之间对应,并且排出限制部件16中前端变细的上端部,即固定限制部18的第一导向倾斜部18b和可动限制部19的第二导向倾斜部21彼此相对的各个上端部插入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内的下部。

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驱动打印部14的打印头14a,则该打印头14a将从记录纸收纳部13内被抽出的记录纸15按压在台板14b上,并且将打印信息依次打印在记录纸15上。

该打印的记录纸15通过排出限制部件16的限制通道17从打印机盖12的记录纸排出口12a向设备外壳1的外部排出。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打印部14在记录纸15上依次打印出打印信息时,由于依次从记录纸收纳部13内被抽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所以,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在记录纸收纳部13内的移动限制辊23和多个支撑辊24上转动,并且依次向打印部14卷出。

此时,由于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向打印部14侧卷出而靠近,所以,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沿多个支撑辊24向打印部14侧移动,从而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抵接。

由此,移动限制辊23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在该状态下,移动限制辊23一边转动,一边向打印部14送出记录纸15。

即,移动限制辊23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的接近打印部14的位置且其限制辊部23a的外径大于多个支撑辊24的各个支撑辊部24a的外径,并且与多个支撑辊部24a的上部侧相比,限制辊部23a的上部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更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较大地突出。

因此,如果向打印部14侧卷出并靠近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朝向移动限制辊23移动,则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能够可靠地与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抵接。

由此,利用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能够有效地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此外,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这样与移动限制辊23的限制辊部23a抵接时,由于限制辊部23a的外径大于多个支撑辊24的各个支撑辊部24a的外径,所以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对限制辊部23a的抵接面积变大,通过分散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对限制辊部23a的抵接力,能够减轻摩擦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外径较大时,由于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大体被全部移动限制辊23和多个支撑辊24支撑,所以,在向打印部14卷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几乎不向打印部14侧移动而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从而限制了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此外,如果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外径逐渐变小,则虽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被移动限制辊23支撑,但是也被多个支撑辊24中位于卷出侧的任意一个支撑辊24支撑。因此,在向打印部14卷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时,外径较小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朝向打印部14侧较大地移动并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由此,利用该移动限制辊23,能够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这样,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而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当向打印部14卷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时,移动限制辊23一边转动,一边向打印部14送出记录纸15。

因此,即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也几乎不会产生摩擦阻力。

由此,由于能够向打印部14顺畅地送出记录纸15,所以不会产生卡纸。

这样,根据作为该电子收款机的打印装置的打印单元3,具备用于收纳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记录纸收纳部13和沿着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外周配置于该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多个辊23、24,并且,上述多个辊23、24包括用于限制记录纸收纳部13内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的移动限制辊23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多个支撑辊24,由此能够顺畅地送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

即,在作为该打印装置的打印单元3中,在抽出收纳在记录纸收纳部13内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时,即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向卷出的方向移动,仍可以利用移动限制辊23,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因此,由于可以防止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记录纸收纳部13接触,从而可以大幅度地减轻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记录纸收纳部13的摩擦阻力,所以能够顺畅地送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由此能够防止卡纸。

在这种情况下,就移动限制辊23而言,通过配置在最接近卷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的位置,从而在从记录纸收纳部13内卷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时,即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向作为其卷出的打印部14侧移动,仍可以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所以能够利用移动限制辊23可靠地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此外,通过使移动限制辊23外径形成得比多个支撑辊24的外径大,从而在从记录纸收纳部13内卷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时,即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朝向作为其卷出侧的打印部14侧移动,仍可以使该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可靠地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由此,可以利用移动限制辊23可靠且有效地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移动限制辊23的外径大于多个支撑辊24的外径,所以,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时,能够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对移动限制辊23的抵接面积变大。

因此,由于可以分散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对移动限制辊23的抵接力,所以能够减轻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对移动限制辊23的摩擦阻力。

进而,对于移动限制辊23而言,通过使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朝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突出长度形成得大于多个支撑辊2中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朝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突出的突出长度,从而在从记录纸收纳部13内卷出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时,能够可靠地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

即,在从记录纸收纳部13内抽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出时,由于即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朝向作为其卷出侧的打印部14侧移动,该移动限制辊23仍能够可靠地使该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所以能够利用该移动限制辊23,可靠且有效地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这样,就该打印单元3的移动限制辊23而言,配置在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最接近打印部14的位置,并且其外径比多个支撑辊24的外径大,并且与多个支撑辊24的上部相比,移动限制辊23的上部从记录纸收纳部13的底部13a向记录纸收纳部13的内部较大地突出,所以,能够可靠地使向打印部14侧卷出的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

因此,在该移动限制辊23中,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以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向打印部14被卷出时,移动限制辊23可以一边转动,一边向打印部14送出记录纸15。

由此,在该移动限制辊23中,即使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与移动限制辊23抵接以可靠地限制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伴随卷出而产生的向卷出方向的移动,移动限制辊23仍能一边转动,一边向打印部14送出记录纸15,所以,在卷绕成辊筒状的记录纸15和移动限制辊23之间几乎不产生摩擦阻力,从而可以顺畅地向打印部14送出记录纸15,由此能够防止卡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应用于电子收款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是必须应用于电子收款机,例如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具有打印装置的传真机、或具有打印装置的便携信息处理装置等电子设备。

虽然上面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应包括权利要求范围内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