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设备及头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805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打印设备及头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打印设备及头盒(headcartridge),其中,通过使设置有供诸如墨等的液体喷出的喷出口的打印单元相对于打印介质移动进行打印。
背景技术
:在通过从喷出墨的液体喷出头喷出诸如墨等的液体进行打印的打印设备中,在着落于打印介质上的墨滴之外会产生微小墨滴(即、墨雾(inkmist))。墨雾会在打印设备内漂浮并接着会附着于液体喷出头从而导致墨的喷出不良,或者会附着于打印设备的内部从而导致设备的各组成部件出现污损(smearing)或劣化。考虑到上述情况,日本特开2000-255083号公报提出了一种构造,其中,在液体喷出头处形成雾抽吸孔以便收集墨雾。在通过液体喷出头喷出墨的过程中,在作为墨滴的主要部分的主滴之外,还产生了着落在打印介质上的被称为卫星滴(satellite)的墨滴。由于打印设备和打印介质之间出现的气流湍流,卫星滴会引起被称为风纹(ripple)的图像劣化。此外,打印介质上的灰尘会由于喷出的墨滴引起的气流湍流而浮起,然后,灰尘会与墨雾一起附着于液体喷出头的喷出口面,由此引起喷出不良。美国专利no.6997538b1提出了一种能够抑制由卫星滴或墨雾引起的图像劣化的构造。日本特开2000-255083号公报中公开的设备被构造成通过形成于液体喷出头的喷出口附近的通孔抽吸并收集墨雾,由此缓和墨雾对设备内部的污染。然而,设备需要诸如用于抽吸墨雾的泵等的专用的动力源,由此引起设备成本的增加、设备的大型化以及电力消耗的增加。对于需要打印设备的小型化、低价化和低运行成本的消费者用的打印设备,这些是严重的问题。同时,日本特开2004-33059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构造,其中,在无需提供任何专用的动力源的情况下收集雾。具体地,在垂直于液体喷出头的移动方向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处形成抽吸空气的抽吸孔,使得在液体喷出头的往返移动期间通过抽吸孔抽吸留在液体喷出头和打印介质之间的雾。然而,在日本特开2004-330599号公报公开的设备中,需要在垂直于液体喷出头的移动方向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处形成抽吸空气的大的开口,由此出现了液体喷出头大型化和整个设备大型化的问题。还有,美国专利no.6997538b1公开了一种构造,其中,从液体喷出头的前部吹出空气以吹走在液体喷出头和打印介质之间出现的气流湍流,从而实现墨滴的适当的着落位置。然而,美国专利no.6997538b1中公开的构造使用了诸如用于从液体喷出头的前部吹出气流的泵等的专用的动力源。因此,与日本特开2000-255083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相同,这也引起了设备成本的增加、设备的大型化以及电力消耗的增加。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利用不使用任何动力源的不昂贵且小型的构造减轻由墨雾或气流湍流引起的不利影响的打印设备。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打印设备,其中,设置有供液体喷出的喷出口的打印单元沿着打印介质的表面沿主扫描方向移动以便执行打印,所述打印单元包括:第一开口,其形成于沿所述主扫描方向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面对形成有喷出口的喷出口面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区域;第二开口,其形成于沿所述主扫描方向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不同;和第一连通路径,其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彼此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不同的压力区域中,在所述打印单元沿所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不同的压力区域中产生彼此不同的压力。一种头盒,其设置有喷出口,通过所述喷出口喷出液体,所述头盒沿着打印介质的表面沿主扫描方向移动以执行打印,所述头盒包括:第一开口,其形成于沿所述主扫描方向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面对形成有喷出口的喷出口面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区域;第二开口,其形成于沿所述主扫描方向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不同;和第一连通路径,其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彼此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不同的压力区域中,在所述头盒沿所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不同的压力区域中产生彼此不同的压力。本发明能够在采用无需使用任何额外的动力源的不昂贵且小型化的构造的情况下减少诸如雾或气流湍流等的不利影响,从而缓和液体喷出头或设备内部的污染以及图像品质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喷墨打印设备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头盒和滑架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3a至图3c是示出图2所示的头盒处的开口和连通路径的图;图4a和图4b是示出图3a至图3c所示的头盒及其周边构造的示意图;图5a至图5e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头盒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头盒周围的大气区域和速度区域的示意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8a和图8b是示出打印介质上的气流湍流和从第二开口喷出的空气的示意图;图9a至图9c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10a至图10c是示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头盒的示意图;以及图11a和图11b是示出其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喷墨打印设备(以下称为打印设备)100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为了示出收容在形成了打印设备100的轮廓的壳体2内的打印设备的主体101的构造,图1以预定的水平位置截面的方式示出了壳体2。在主体101中,布置有形成打印设备100的框架的主机架4。主机架4包括输送单元和打印单元,其中,输送单元用于沿y方向间歇性地输送打印介质s,打印单元用于通过在沿主扫描方向(即、x方向)移动的同时喷出墨滴来进行打印,该主扫描方向为与打印介质s的输送方向(即、y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图1中的垂直方向)。输送单元设置有输送辊120和棘轮23(图4b)等,其中,输送辊120固定于主机架4并且通过未示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力转动。如图2所示,打印单元设置有滑架5、第一头盒9和第二头盒10,滑架5以在主扫描方向(即、x方向)上往返的方式由主机架4支撑,第一头盒9和第二头盒10以可更换的方式安装于滑架5。滑架5通过未示出的主扫描马达的驱动力沿x1方向(往)和x2方向(返)移动。图2是示出了形成打印单元的滑架5和安装于滑架5的第一头盒9、第二头盒10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第一头盒9和第二头盒10以能够更换的方式由形成于滑架5的安装部14支撑。第一头盒9包括第一液体喷出头7和墨盒8,三种颜色,即黄色(ye)、青色(c)和品红色(m)的墨均通过液体喷出头7喷出,墨盒8收纳待要供给至液体喷出头7的各色的墨。液体喷出头7包括喷出口阵列6(6c、6m和6ye),喷出口阵列6均具有分别为了色墨形成的供诸如墨等的液体喷出的多个喷出口(参照图4a和图5a至图5e)。以下,将形成于液体喷出头7的分别对应于墨色的喷出口阵列总称为第一喷出口阵列6。同时,第二头盒10包括用于喷出黑色墨的第二液体喷出头12和收纳待要供给至液体喷出头12的黑色墨的墨盒11。在第二液体喷出头12处形成排列有供墨喷出的多个喷出口的第二喷出口阵列13。第二喷出口阵列13和第一喷出口阵列6各自的喷出口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于打印介质s的输送方向(即、y方向)。形成有第一喷出口阵列6和第二喷出口阵列13的面(即、喷出口面)15与第一液体喷出头7和第二液体喷出头12的各自的底面(即、第一表面)7a和12a平齐。图3a至图3c是示出图2所示的第一头盒9的图,其中,图3a是在喷出口面15(即、底面7a)所在侧观察的示出第一头盒9的立体图;图3b是示出第一头盒9的侧视图;图3c是示出第一头盒9的仰视图。在液体喷出头7的底面(即、第一表面)7a处形成抽吸空气的第一开口16。第一开口16沿垂直于主扫描方向(即、x方向)的方向延伸,也就是,沿打印介质s的输送方向(即、y方向)延伸。在第一头盒9中的墨盒8的底面(即、第二表面)7b处形成沿打印介质s的输送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第二开口17。形成有第二开口17的第二表面7b平行于第一表面7a,另外,在墨盒8的使用状态下第二表面7b位于第一表面7a的上方。此外,第二表面7b在输送方向(即、y方向)上位于第一表面7a的下游,并且与用于支撑输送打印介质s用的棘轮23的构件(即、棘轮基座24(参照图4b))的上表面(即、对向部分)相对。还有,从第一开口16至第二开口17形成在图4a和图4b中由虚线表示的第一连通路径18。第一连通路径18是与第一头盒9的内部形成的墨收纳空间8a完全分离的空间,由此防止来自于墨收纳空间8a的墨侵入。虽然已经主要说明了第一头盒9的构造,但是第二头盒10具有与第一头盒9的构造大致相同的构造。具体地,第二头盒10除了墨盒11仅收纳黑色墨并且喷出口阵列13适用于仅喷出黑色墨以外与第一头盒9相同。结果,与第一头盒9一样,第二头盒10也包括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和第一连通路径18。这里,将通过使用第一头盒(以下也简称为头盒)9作为示例说明第二开口17的形成位置。在头盒9进行用于打印目的的主扫描时,在头盒9周围产生压力分布。具体地,在头盒9沿主扫描方向(即、x方向)往返的情况下,头盒9推开其周围的气流。因此,在壳体2和第一头盒9之间限定出的空间中以高速产生了气流。通常,在气流高速通过这种狭窄空间的情况下,在该空间的区域处产生的气压变得低于其周围的气压。基于伯努利定理(bernoullitheorem)能够理解这种现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17形成在比形成了第一开口16的区域的气压低的气压区域(即、低压区域)中,使得第二开口17用作用于从第一开口16抽吸空气的动力源。换言之,如图4b中的箭头f1所示,通过第一开口16抽吸留在液体喷出头7周围并且含有墨雾的空气,然后,排放至形成有第二开口17的低压区域lpr。以此方式,能够缓和墨雾对喷出口面15或其周围部分的污染。图5a至图5e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变形例的图。尽管作为空气抽吸孔的第一开口16形成于图2、图3a、图3b、图3c、图4a和图4b中的喷出口面15的一侧(图3c中的左侧),但其也可以如图5a所示相对于喷出口面15形成在另一侧(图5a中的右侧)。此外,如图5b所示,可以以将喷出口面15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两个开口16。还有,如图5c所示,可以在第一连通路径18的途中布置灰尘捕集机构22。侵入第一连通路径18的灰尘(即、异物)包括墨雾和留在打印介质s上的灰尘。图5d和图5e中示出了灰尘捕集机构22的示例。图5d示出了利用用作捕集墨雾用的过滤器的海绵22s填充灰尘捕集机构22的构造。另外,图5e示出了交替配置有用于捕集雾的多个板22l的构造。这里,将参照图6a和图6b说明液体喷出头周围的空间区域中的压力分布。图6a和图6b是示出在头盒9沿主扫描方向(即、沿垂直于图6a和图6b的图纸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流体(即、空气)仿真(simulation)得到的在头盒9的外表面处产生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图6a示出了沿输送方向剖切包括头盒9的打印设备的中央部得到的纵截面中的压力分布,其中低压区域以阴影表示。图6b示出了在与图6a中的截面相同的截面中的流动速度的绝对值(即、三个分量的和)的幅度的分布,其中高速区域以阴影表示。在图6a和图6b中,包围头盒9的外侧线示出了壳体2的截面的外轮廓。此外,图6a和图6b中的左侧表示打印介质s的排出侧,而右侧表示打印介质s的供给侧。顺便提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经容易地执行了在头盒9移动的情况下留在壳体2内的流体(即、空气)的仿真。通过对比图6a和图6b,发现图6a中的以阴影表示的低压区域(即、第二压力区域)lpr大致对应于图6b中的以阴影表示的高速区域hsr。上述高速区域hsr是由于在头盒9(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进行主扫描的情况下头盒9周围的空气被排除并且被排除的空气通过头盒9和与头盒9相对的部分之间限定的空间而产生的。与头盒9相对的部分可以是面对第二表面7b的棘轮基座24和面对第一表面7a的打印介质s(或用于支撑打印介质s的台板)。这里,在形成有第一开口16的第一表面7a与打印介质s之间的间隙(即、到纸面的距离)h(图4b)非常窄并且具有高的流阻,因此,在主扫描过程中被头盒9排除的空气仅能够少量地流动,而且流速变低。结果,在始于纸面的间隙h处的区域变成相对高压区域(即、第一压力区域hpr)。与此相反,在头盒9的第二表面7b与打印介质s或棘轮基座24之间,限定了比始于纸面的间隙h宽但是具有比其它部分窄的通路截面的空间a(图4b)。所以,被头盒9排除的空气集中通过空间a,因此,通过的气流的速度与通过其它部分的、特别是通过始于纸面的间隙h的气流的速度相比增大了。在通过空间a的气流的速度增大的情况下,基于伯努利定理,在该区域中的压力(静压)变得低于其它区域中的压力。具体地,在头盒9周围形成气流速度增大的区域(高速区域)hsr,由此产生了低压区域(第二压力区域)lpr,该低压区域lpr的压力低于液体喷出头7的第一表面7a与打印介质s之间的间隙(到纸面的距离)h处的压力。与此相反,在头盒9和面对头盒9的部分(例如,主体101或壳体2)之间的空间大的情况下,经过空间的气流的速度的增量小,因此,压力的增量也小。结果,在头盒9和面对头盒9的部分之间具有大空间的区域(第一压力区域)hpr中的压力变得高于气流的速度显著增加的区域hsr中的压力。以此方式,在头盒9和面对头盒9的部分之间的空间的间隙成为确定气流的速度分布、也就是头盒9周围的压力分布的因素之一。考虑上述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17位于满足如下条件的位置处。假设附图标记h表示液体喷出头7的第一表面7a(喷出口面15)和打印介质s之间的间隙(到纸面的距离)(图4b),并且,附图标记a表示形成第二开口17的表面与面对形成第二开口17的该表面的部分之间的间隙(图4b),则第二开口17形成在满足如下不等式的位置处:a>h(1)在消费者用的打印设备中,第二开口17形成在满足如下不等式的位置处:a≥2h(2)在此条件下,在形成有第二开口17的区域中的压力相对于形成有第一开口16的区域中的压力能够充分降低。结果,能够更为确切地将空气从第一开口16抽吸到第二开口17,由此更为确实地抑制墨雾对喷出口面15的附着。现在,在市售可得的具有多种形式的打印设备的使用中,通过如下不等式表达a的优选的极值范围:12h≥a≥2h(3)如上所述,根据打印设备的机型(液体喷出头和主体之间的间隙),第二开口17形成在满足不等式(1)、(2)和(3)的区域中。满足不等式(1)、(2)和(3)的第二开口17的设置部是例如位于液体喷出头7的在打印介质s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即、排纸侧)且与支撑棘轮3的棘轮基座24面对的表面。无论打印设备的机型如何,该表面都是有利的低压区域,因此,该表面适合于作为形成第二开口17的部分。另外,如图6a所示,在作为液体排出头7的位于排纸侧的侧面的区域ra中或在作为液体排出头7的位于供纸侧的侧面的区域rb中,以及液体排出头7的上游的区域rc中产生低压,因此,第二开口17可以形成在上述区域中。在此情况下,使第一开口16和第二开口17彼此连接的通路变长,由此提高了在使第一开口16和第二开口17彼此连接的通路中存在大的流阻的可能性。结果,需要考虑开口之间的压力差和流阻的平衡来确定第二开口17的形成位置。此外,由打印单元的移动引起的低压区域被例示为与打印单元的移动方向相反的侧面(即、垂直于移动方向的面)。在此情况下,在打印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前表面处产生高压。在第二开口形成于与移动方向相反的侧面的情况下,第二开口处的压力变低,使得能够通过第一开口吸入空气,然后空气能够通过通路从第二开口排出。然而,在打印单元沿反方向移动(即、返向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开口位于打印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前表面处,所以产生了高压。因此,气流从第一开口吹出。在第二开口以上述方式形成于与打印单元的移动方向垂直的表面的情况下,高压和低压根据打印单元的移动方向切换,也就是,切换抽吸和吹送,由此降低了雾的回收效率。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低压区域的确定通常无需考虑打印单元(诸如头盒9和10以及滑架5等)的扫描方向。因此,在打印单元的移动过程中能够总是抽吸雾,使得能够有效率地收集雾。表1示出了通过进行第一实施方式产生的效果。评价项目包括长时间打印操作之后在喷出口面处发生污损的程度。如表1所示,由于墨雾留在喷出口面处而引起的不喷出的频率(速度)下降。(表1)第一实施方式现有技术喷出口面上的污损发生喷出不良的频率降低。会发生喷出不良。顺便提及,在壳体2的内表面不平整的情况下,高压和低压在打印单元的扫描过程中根据该不平整而波动,因此,优选的是,壳体2的面对打印单元的部分应该平整。仅在第一头盒9形成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和第一连通路径18比在第一头盒9处不形成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和第一连通路径18更为有效。在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和第一连通路径18仅形成在第一头盒9的情况下进行了表1所示的评价。然而,在第二头盒10处形成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和第一连通路径18能够产生更出色的效果。优选地是,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具体尺寸应该被设定成:例如,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各自的长度在与消费者用的打印机中的打印单元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为大约10mm,此外,第一开口的长度在沿着打印单元的移动的平面方向上为1mm或更长,因为第一开口的长度越长,效果就越出色。此外,期望第二开口确保为3mm或更长。(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将参照图7a、图7b、图8a、图8b、图9a、图9b和图9c说明第二实施方式。这里,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或对应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因此省略其说明。图7a和图7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头盒9的示意图,其中,图7a是平面图,图7b是侧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6形成于第一头盒9的液体喷出头7处的与喷出口面15平齐的第一表面(即、底面)7a。另外,第二开口17形成于第一头盒9中的墨盒8的第二表面(即、底面)7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开口17形成于在通过第一头盒9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压力变得比第一开口16处的压力低的位置处。此外,在面对第三压力区域rd(参照图6a和图6b)的位置处,第三开口19形成于头盒9,其中,在通过第一头盒9进行扫描的过程中第三压力区域rd处的压力变得比第一开口16处的压力高。这里,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三开口19形成于头盒9的上表面(即、第三表面)7c。还有,第三开口19和第二开口17经由第二连通路径21彼此连通。此外,第一开口16经由第一连通路径20与第二连通路径21的中间位置连通。换言之,第一连通路径20用作从第二连通路径21的中间位置分支出来的支路。另外,分隔壁21a布置在第一连通路径20和第二连通路径21之间的联接部(即、分支部)的附近。在打印操作的过程中,在第三开口19处、第二开口17处和第一开口16处的压力以第三开口19、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的顺序从高至低。结果,空气通过第三开口19流到第二连通路径21,然后,大部分气流流到压力最低的第二开口17处。这里,流经第三开口19的一部分气流被分隔壁21a引导至第一连通路径20,并且经过第一开口16吹向打印介质s。顺便提及,只要分隔壁21a能够分隔经过第三开口19流向第二开口17的气流的一部分,其形状就不受限制。具体地,仅需要分隔壁21a具有相对于从第三开口19流向第二开口17的气流的流线成角度的表面。该角度令人满意地分隔流向第一开口16的气流。分隔壁21a可以具体地形成为例如板状的形状。可选地,可以使用形成为圆柱状、翼状等的分隔壁21a。在难以形成分隔壁21a的情况下,通过设计第二连通路径21的横截面或通路形状,可以将一部分气流导向第一连通路径20。例如,在第二连通路径21中,在第二开口17侧的截面积w2被确定为比第三开口19侧的截面积w1小,由此将气流的一部分分向第一连通路径20。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空气经过第一开口16吹到喷出口面15和打印介质s之间,由此改善了图像的品质。具体地,如图8a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经由喷出口喷出墨滴id而产生的气流f1,在喷出口面15和打印介质s之间出现涡旋湍流(eddyturbulence)f2。这种湍流使得墨滴id的着落精度恶化,从而使图像劣化。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空气f3从喷出口面15吹出,由此,涡旋在通过喷出口面15和打印介质s之间时能够被消除。所以,提高了墨滴的着落精度,使得图像品质得到改善。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留在打印介质s上的灰尘会由于喷出口面15和打印介质s之间产生的湍流而飞舞,从而使灰尘附着于喷出口面等,由此导致墨喷出不良。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喷出口面15和打印介质s之间的空气能够吹走湍流,由此抑制了留在打印介质s上的灰尘的飞舞。因此,能够缓和灰尘在喷出口面上的附着,从而减少头盒的喷出不良。接着,将具体说明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第三开口19以及面对这些开口的部分、也就是壳体2和打印介质s之间的间隙。附图标记h表示第一头盒9的第一表面7a与打印介质s之间的间隙(到纸面的距离)(图7b)。此时,附图标记b表示在形成第二开口17的表面与作为壳体2的一部分(即、除了诸如肋和突起等的部件以外的主要部分)的棘轮基座24之间的间隙(图7b)。第二开口17形成在满足如下不等式的位置处:b>h(4)在消费者用的打印设备中,第二开口17形成在满足如下不等式的位置处:b≥2h(5)在此条件下,在形成有第二开口17的区域中的压力相对于形成有第三开口19的区域中的压力能够充分降低。结果,气流能够更大量地从第三开口19导入第一连通路径20,相应地,空气也能够足量地导入第二连通路径21,使得空气能够确实地从第一开口16吹出。因此,能够确实地消除喷出口面15和打印介质s之间发生的涡旋湍流,从而缓和墨雾着落位置的偏差或灰尘在喷出口面上的附着。在市售可得的具有多种形式的打印设备中,通过如下不等式表达b的更优选的范围:12h≥b≥2h(6)如上所述,根据打印设备的机型(液体喷出头和主体之间的间隙),第二开口17形成在满足不等式(4)、(5)和(6)的区域中。满足不等式(4)、(5)和(6)的第二开口17的设置部是例如位于液体喷出头7的在打印介质s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即、排纸侧)且与支撑棘轮3的棘轮基座24面对的表面。无论打印设备的机型如何,该表面都是有利的低压区域,因此,该表面适合于作为形成有第二开口17的部分。优选地,第三开口19在平行于第一头盒9的移动方向的平面内应该形成于如下区域中:该区域的压力比第一开口16的压力高。第三开口19的优选位置例如为第一头盒9的上表面。这是因为第一头盒9的上部与壳体2之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顺便提及,在第一开口16与第二开口17之间的压力差越小的情况下效率越高。在第一开口16处的压力和第二开口17处的压力之间的关系逆转的情况下,只要第三开口19处的压力高于第一开口16处的压力和第二开口17处的压力,并且内部流速适宜,则空气就能够从第三开口19吹出。在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的尺寸方面,各开口的在与消费者用的打印设备中的液体喷出头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10mm。当开口的长度在液体喷出头的移动方向上尽可能地长时,能够产生良好的结果。鉴于此,优选的是第一开口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应该确保为1mm或更长,更优选的是,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各自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应该确保为3mm或更长。例如,即使吹送速度在第一开口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为大约3mm的情况下为大约0.1m/s,也能够产生如下效果:能够抑制由于喷出的滴形成的气流引起的留在打印介质s上的灰尘的飞舞。图9a、图9b和图9c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用作空气吹出孔的第一开口16可以形成在位于喷出口面15的喷出口阵列6的主扫描的向前方向(即、x1方向)上的后方(图9a中的右侧)。此外,如图9b所示,第一开口16可以相对于喷出口阵列6形成在向前方向上的后方和向前方向上的前方(返向上的后方)。以此方式,在用作空气吹出孔的第一开口16形成在喷出口阵列6的两侧的情况下,在往返时都能够形成几乎没有墨滴着落偏差的良好品质的图像。还有,如图9c所示,可以在第一连通路径20上设置灰尘捕集机构22,用于捕集墨雾或灰尘。灰尘捕集机构22使得能够从吹出孔吹出流经第三开口19的没有任何墨雾或灰尘的洁净空气。表2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根据打印的图像的干扰程度产生的效果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与通过现有技术的打印设备形成的图像相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减少由墨着落位置的偏差引起的图像干扰的频率并且降低了图像干扰的程度。(表2)表3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附着于喷出口面的灰尘的量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灰尘对喷出口面的附着引起的喷出不良的频率显著降低。(表3)(其它实施方式)已经通过第二开口17形成于第一头盒9和第二头盒10中的平坦底面(即、第二表面)的情况说明了第一实施方式。然而,形成有第二开口的底面(即、第二表面)可以是曲面。图10a至图10c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开口的形成面的图,其中,图10a是仰视图,图10b是侧视图,图10c是主视图。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在第二开口17的形成面(即、第二表面)37b处第二开口17与棘轮基座24之间的距离a(或b)在第二开口17附近最短,并且随着在主扫描方向上越远离而变得越长。第二开口17的形成面37b包括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具有朝向棘轮基座24突出的凸弧面的光滑表面。以此方式,第二开口17的形成面37b形成为如下的曲面:距离a(或b)从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朝向前端和后端逐渐变大。结果,气流能够在主扫描过程中以更大的量导入第二开口17和棘轮基座24之间。随着第二开口17的形成面37b与棘轮基座24之间的距离逐渐变短,气流的速度变得更高,基于伯努利定理在第二释放部处产生了低压。以此方式,第二开口17的形成面37b形成为曲面,使得大量的空气能够以高速经过,由此有效地产生了低压。尽管已经参照图10a至图10c示出了第一头盒9的底面(即、第二表面)被形成为曲面的示例,但是第二头盒10的底面(即、第二表面)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形成为曲面。另外,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单个曲面可以形成第一头盒9和第二头盒10中的墨盒的底面(即、第二表面)37b,并且第二开口17形成于该曲面。在此情况下,第二开口17分别经由通路38、39与形成于第一头盒9和第二头盒10的第一开口16连通,由此,由于第二开口17处产生的低压的效果在各头盒处通过第一开口16抽吸空气。可选地,在图11a和图11b所示的构造中,第三开口可以形成于第一头盒9和第二头盒10的顶面(图11b中的下表面(即、第三表面)),然后,与第三开口连通的通路可以联接至使得第一开口16与第二开口17彼此连通的通路。以此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第三开口导入的空气能够通过形成于各头盒的第一开口喷出。由此,能够降低灰尘等在喷出口面上的附着以及墨着落位置的偏差。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通路可以形成于作为打印单元的一部分的滑架5。顺便提及,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消费者用的打印设备,还可以应用于大尺寸页面的打印设备。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从主体经由管道供给墨的打印设备。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这些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