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298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具有墨容纳单元的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喷墨打印机的一个示例。图1为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1以及墨容纳单元12,墨容纳单元12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1的某一侧面上(例如,图1所示的右侧面上)。为了便于描述,以用户使用喷墨打印机1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用户所在的方向定义为前方,与之相对的方向为后方,而用户的左右手方向分别定义为左右方向。

墨容纳单元12通常包括容纳有墨水的墨容纳部13和覆盖该墨容纳部13的框架部15,框架部15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注入墨水的注入口14和用于密封注入口14的注入口塞16。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注入口的一个示例。注入口14通常包括一凹部14a,该凹部14a包括从该凹部的底面14b突出的注墨针14c以及设置在凹部的底面14b上的流出口14d。当进行注墨操作时,通常墨瓶的前端部插在该注墨针14c上,而积存在注墨针14c周围的泄漏的墨水通过流出口14d排出到注入口14的外部。但是,如图2所示,该凹部的底面14b为水平面,因此,注墨时从墨瓶泄漏的墨水难以从设置在该底面14b上的流出口14d排出,使得泄漏的墨水容易积存在底面14b上。当使用注入口塞16塞住注入口14时,由于注入口塞16会塞到注入口14的凹部的底面14b上,若此时底面14b积存有墨水,则底面14b积存的墨水会存在溢出到注入口14外而造成污染周边环境的危险。特别地,当用于注墨的墨瓶为第一次使用时,墨瓶中必定充满墨水,此时如果将墨瓶倒置进行注墨操作,墨瓶中的墨水不可避免地会迅速泄漏到底面14b上,则此时上述问题会更加严重。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能够避免注入口中积存的墨水溢出到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其中,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以及框架部,所述框架部构造为用于覆盖所述墨容纳部,所述框架部包括设置在其顶板上的注入口,所述注入口包括:凹部,所述凹部包括底支撑部,所述底支撑部设置有流出口;以及注墨针,所述注墨针从所述底支撑部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注墨针与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其中,所述底支撑部的上表面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面,所述流出口设置在所述倾斜面的较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容纳单元,通过在注入口的底支撑部的上表面设置倾斜面,并将流出口设置在倾斜面的较低端,可以在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将从墨瓶中泄漏的墨水快速地通过该倾斜面流向流出口,并通过流出口排到注入口的外部。该实施方式能够避免泄漏的墨水积存在底支撑部上而造成污染外部环境的风险。该方案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底支撑部的上表面全部为所述倾斜面。该方案使得无论墨水泄漏在底支撑部的上表面的何处,都能够快速地通过倾斜面排向流出口,从而提高了泄漏墨水排出的效率。

可选地,所述底支撑部的上表面部分为所述倾斜面并且部分为非倾斜面。该方案可以方便泄漏的墨水的排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注墨针设置在所述底支撑部的所述非倾斜面上。该方案通过将注墨针设置在非倾斜面上,可以提高注墨操作时插在该注墨针上的墨水瓶的稳定性,从而方便用户的操作。

可选地,所述注墨针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且垂直于所述倾斜面向上延伸。该方案通过使注墨针设置在倾斜面上并垂直于倾斜面向上延伸,可以提高注墨操作时插在该注墨针上的墨水瓶的稳定性,从而方便用户的操作。

可选地,所述注入口还包括位于所述底支撑部上方的水平隔板,所述水平隔板具有多个泄漏口,所述注墨针延伸至所述水平隔板上方。该方案可以方便泄漏的墨水通过多个泄漏口排到底支撑部上,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注墨针垂直于所述水平隔板向上延伸。该方案通过使注墨针垂直于水平隔板向上延伸,可以提高注墨操作时插在该注墨针上的墨水瓶的稳定性,从而方便用户的操作。

可选地,所述底支撑部设置有与所述流出口连通的斜槽,所述斜槽的底面为所述倾斜面。该方案可以方便泄漏的墨水通过斜槽排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底支撑部设置有多个流出口。该方案可以提高泄漏墨水排出的效率。

可选地,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墨容纳部连通。该方案可以使得通过流出口流出的墨水重新返回至墨容纳部,从而实现将墨水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包括上述任一种墨容纳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在墨容纳单元的注入口的底支撑部的上表面设置倾斜面,并将流出口设置在倾斜面的较低端,可以在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将从墨瓶中泄漏的墨水快速地通过该倾斜面流向流出口,并通过流出口排到注入口的外部。该实施方式能够避免泄漏的墨水积存在底支撑部上而造成污染外部环境的风险。该方案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注入口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关闭位置;

图4为图3的喷墨打印机的另一个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5为图3中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的示意图;以及

图10为图9中示出的注入口的俯视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喷墨打印机 11、120打印机本体

12、110墨容纳单元 13、111墨容纳部

119盖体 15、112框架部

16、118注入口塞 14b底面

14、113、213、313、413注入口

14a、114、214、314、414凹部

14c、115、215、315、415注墨针

14d、116、216、316、416流出口

114a、214a、314a、414a底支撑部

114b、214b、314b倾斜面

214c、314c非倾斜面

417水平隔板

417a泄漏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在本文中,“平行”、“水平”或“垂直”是指基本上或大致“平行”、“水平”或“垂直”。

图3和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如图3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20和墨容纳单元110,且墨容纳单元110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20上。打印机本体120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墨容纳单元1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0的右侧面并且从打印机本体120的右侧面向右延伸。应当了解,虽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1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0的右侧,但是根据实际需要,墨容纳单元110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0的其它部位。此外,墨容纳单元110也可以构造成固定安装或者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20上。

如图4所示,墨容纳单元110包括墨容纳部11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20的墨水。墨容纳部111的内部分隔为四个容纳不同颜色墨水的墨容纳空间(未示出),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当然,墨容纳空间的数量并没有限制。也就是说,墨容纳部111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墨容纳空间,或者墨容纳部的内部分隔为六个、八个、十二个等不同数量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容纳空间,并相应地使用六种、八种、十二种等不同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

墨容纳单元110还包括覆盖墨容纳部111的框架部112,用于固定墨容纳部111并作为其外部包装。框架部112的顶部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注入口113,注入口113与墨容纳部111的内部连通,以方便用户通过注入口113将墨水注入至墨容纳部111的内部,下文将对注入口113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注入口113上方通常还包括用于密封注入口113以防止墨水蒸发或泄漏的密封部件118。

如图3-图5所示,墨容纳单元110还包括盖体119。盖体119大致呈平板状,且枢转地连接在框架部112上。具体地,盖体119能够相对于框架部112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图3示出了盖体119位于关闭位置时的情形,图4和图5示出了盖体119位于打开位置时的情形。可以看到,当盖体119位于关闭位置时,盖体119将注入口113覆盖;当盖体119位于打开位置时,注入口113露出。在需要注入墨水时,可将盖体119从关闭位置枢转至打开位置,使得露出注入口113,用户即可进行注墨操作。

下文对注入口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5和图6所示,注入口113包括凹部114和设置在该凹部114中的注墨针115。具体地,凹部114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底支撑部114a,底支撑部114a上设置有流出口116。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支撑部114a的上表面全部为倾斜面114b,流出口116设置在倾斜面114b的较低端,优选地,如图6所示,流出口116设置在倾斜面114b的底部。注墨针115从底支撑部114a向上延伸,并且注墨针115与墨容纳部111的内部连通,当进行注墨操作时,墨瓶的前端部插在该注墨针115上,从而墨水可以通过注墨针115注入到墨容纳部111的内部。

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在注入口113的底支撑部114a的上表面设置倾斜面114b,并将流出口116设置在倾斜面114b的底部,可以在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使得从墨瓶中泄漏的墨水能够快速地通过该倾斜面114b流向流出口116,并通过流出口116排到注入口113的外部。该实施方式能够避免泄漏的墨水积存在底支撑部114a上而造成污染外部环境的风险。该方案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由于在进行注墨操作时,墨瓶的前端部要抵靠在底支撑部114a的上表面上,而底支撑部114a的上表面为倾斜面114b,为了提高注墨操作时墨瓶的稳定性以及注墨的便利性,优选地,注墨针115垂直于该倾斜面114b向上延伸。

优选地,流出口116与墨容纳部111的内部连通。该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使得通过流出口116流出的墨水重新返回至墨容纳部111中,从而实现将泄漏的墨水回收利用,从而降低了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流出口也可以与废液回收部进行连通。

为了进一步提高泄漏墨水流出的效率,进一步优选地,底支撑部114a设置有多个流出口,例如底支撑部114a可以设置2个或3个流出口,该多个流出口可以均设置在倾斜面114b的较低端。

当然,注入口除了设置为图6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可以设置为其它结构,下文对注入口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简要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的描述中,省略了与图6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描述。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凹部214中的底支撑部214a的上表面部分为倾斜面214b并且部分为非倾斜面214c。流出口216设置在倾斜面214b的较低端,优选地,流出口216设置在倾斜面214b的底部。注墨针215设置在底支撑部214a的非倾斜面214c上,以提高注墨操作时墨瓶的稳定性以及注墨的便利性。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类似,凹部314中的底支撑部314a的上表面部分为倾斜面314b并且部分为非倾斜面314c。流出口316设置在倾斜面314b的较低端,优选地,流出口316设置在倾斜面314b的底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注墨针315设置在底支撑部314a的倾斜面314b上且垂直于该倾斜面314b向上延伸,以提高注墨操作时墨瓶的稳定性以及注墨的便利性。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凹部414中的底支撑部414a的上表面全部为倾斜面,流出口416设置在倾斜面的较低端,优选地,流出口416设置在倾斜面的底部。注入口413还包括位于底支撑部414a上方的水平隔板417,水平隔板417具有多个泄漏口417a。为了提高注墨操作时墨瓶的稳定性以及注墨的便利性,优选地,注墨针415垂直于水平隔板417向上延伸并延伸至水平隔板上方。当进行注墨操作时,从墨瓶泄漏的墨水可以通过水平隔板417上的泄漏口417a漏到下方的底支撑部414a的倾斜面上,再经由底部的流出口416排出。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