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3381发布日期:2018-07-13 18:4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输送薄片体的输送带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供给薄片体的供纸部;输送由该供纸部供给的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在由该薄片体输送装置输送的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作为向图像形成部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已知有具备输送薄片体的输送带和吸引部的输送装置。在该薄片体输送装置中,吸引部在薄片体与输送带之间产生吸引力,从而薄片体紧贴于输送带,薄片体以此种紧贴的状态被输送带输送。

由供纸部供给并到达薄片体输送装置的输送带的薄片体有时在其前端部发生起伏等变形。如果薄片体的前端部如此变形,则在该薄片体的前端部与输送带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因此,容易发生薄片体对输送带的紧贴不良,可能会导致输送带的薄片体输送特性变差。如果输送带的薄片体输送特性变差,则在由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容易发生图像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具备输送带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中,抑制发生薄片体对输送带的紧贴不良,并使输送带的薄片体输送特性优异。

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是将薄片体输送到规定的处理部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包括输送带、送风部及吸引部。

所述输送带具有第一面和该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且与所述处理部相向配置,并在所述第一面上沿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所述薄片体。所述送风部在所述处理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向所述薄片体吹出空气,使所述薄片体面接触于所述输送带的所述第一面。所述吸引部经由所述输送带与所述处理部相向配置,在利用所述送风部面接触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薄片体与所述输送带之间产生负压,从而使所述薄片体紧贴于所述搬送带的所述第一面。

此外,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作为所述处理部的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在由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的所述输送带输送的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抑制发生薄片体对输送带的紧贴不良,并使输送带的薄片体输送特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

图2是放大表示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3是用iii-iii线剖切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所具备的输送带及吸引部的带引导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用vi-vi线剖切图5的输送带及带引导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放大表示图6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薄片体输送装置所具备的吸引部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所具备的送风部的送风管的结构的图,是用图2的ix-ix线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送风管的结构的图,是用图2的x-x线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方向关系,使用xyz正交坐标轴进行说明。x方向相当于前后方向(+x为后,-x为前),y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y为左,-y为右),z方向相当于上下方向(+z为上,-z为下)。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薄片体”是指复印纸、铜版纸、ohp纸、厚纸、明信片、描图纸、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他薄片体材料或接受图像形成处理以外的任意处理的薄片体材料。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概略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喷出墨滴在薄片体s形成(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装置主体10、供纸部20、引导部30、薄片体输送装置40、图像形成部50以及作为排纸部的排纸盘60。

装置主体10是收容用于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的各种装置的箱形的机壳。在该装置主体10形成有成为薄片体s的输送通道的第一输送通道11、第二输送通道12以及第三输送通道13。

供纸部20将薄片体s供给到第一搬送通道11。供纸部20包括供纸盒21和搓纸辊22。供纸盒21对装置主体10装拆自如,在内部收容薄片体s。搓纸辊22被配置在供纸盒21的-y侧(右侧)且+z侧(上侧)的端部。搓纸辊22从供纸盒21一张一张地取出薄片体s,并向第一输送通道11送出。

被供给到第一输送通道11的薄片体s利用被设置在该第一输送通道11的第一输送辊对111向校准辊对112被输送。校准辊对112具有矫正薄片体s的斜向输送的功能。据此,调整形成在薄片体s上的图像的位置。校准辊对112配合图像形成部50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时机将薄片体s经由引导部30而向薄片体输送装置40送出。

引导部30将由校准辊对112送出的薄片体s导向薄片体输送装置40的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

由引导部30引导的薄片体s如果其前端部接触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则利用输送带41的驱动而以保持在第一面411上的状态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被输送。另外,薄片体输送方向a是在y方向(左右方向)上从-y侧(右侧)朝向+y侧(左侧)的方向。薄片体输送装置4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在薄片体输送装置40的+z侧(上侧)配置有图像形成部50。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50在薄片体输送装置40的+z侧(上侧)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相向而被配置。图像形成部50作为对薄片体s实施规定的处理的处理部而发挥作用,对以保持在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上的状态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输送的薄片体s实施图像形成处理来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部50的图像形成方式为喷墨式,喷出墨滴而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

除了图1以外还参照图2至图4说明图像形成部50。图2是放大表示薄片体输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部50附近的立体图。图3是用iii-iii线剖切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部5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薄片体输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部50附近的剖视图。

图像形成部50包括行式头51bk、51c、51m、51y。行式头51bk喷出黑色的墨滴,行式头51c喷出青色的墨滴,行式头51m喷出品红色的墨滴,行式头51y喷出黄颜色的墨滴。行式头51bk、51c、51m、51y从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并排设置。行式头51bk、51c、51m、51y除了喷出的墨滴的颜色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有时总称为行式头51。

行式头51向以保持在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上的状态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被输送的薄片体s喷出墨滴而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详细而言,行式头51向被输送带41输送而通过与行式头51相向的位置的薄片体s喷出墨滴。据此,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

如图2所示,行式头51包括第一记录头511a、第二记录头511b及第三记录头511c。第一记录头511a、第二记录头511b及第三记录头511c沿垂直于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x方向(前后方向)以锯齿状排列。另外,第一记录头511a、第二记录头511b及第三记录头511c排列的方向即x方向(前后方向)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一致。此外,第一记录头511a、第二记录头511b及第三记录头511c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总称为记录头511。记录头511从对应于打印位置的喷嘴孔对输送带41输送的薄片体s喷出墨滴。

从构成行式头51的记录头511的喷嘴孔喷出墨滴而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被输送带41输送,被送出到在该输送带4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延伸设置的第二输送通道12。

被送出到第二输送通道12的薄片体s利用被设置在该第二输送通道12的第二输送辊对121而向形成在装置主体10的+y侧(左侧)的排纸口12a被输送,并从排纸口12a排出到排纸盘60上。

另一方面,被送出到第二输送通道12的薄片体s是结束了单面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双面印刷用的薄片体的情况下,该薄片体s处于被夹持在第二输送辊对121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二输送辊对121反转,薄片体s被转回。据此,薄片体s被送出到第三输送通道13。被送出到第三输送通道13的薄片体s利用被设置在该第三输送通道13的第三输送辊对131而返送,经由校准辊对112及引导部30而以表背反转的状态再次被供给到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上。如此以表背反转的状态被供给到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上的薄片体s一边被输送带41输送,一边由图像形成部50对背面侧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结束双面印刷的薄片体s通过第二输送通道12而从排纸口12a排出到排纸盘60上。

[薄片体输送装置的详细结构]

下面,除了图1至图4以外还参照图5至图10详细地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40的结构。图5是用于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40所具备的输送带41及吸引部43的带引导部件43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用vi-vi线剖切图5的输送带41及带引导部件43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放大表示图6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从上方观察薄片体输送装置40所具备的吸引部43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40所具备的送风部44中的送风管44a的结构的图,是用图2的ix-ix线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用于说明送风管44a的结构的图,是用图2的x-x线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

薄片体输送装置40在图像形成部50的-z侧(下侧)与行式头51相向而被配置。薄片体输送装置40将由校准辊对112送出并由引导部30引导而被供给的薄片体s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向图像形成部50输送。薄片体输送装置40包括输送带41、吸引部43及送风部44。

输送带41是在x方向(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且沿y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环形的带。输送带41具有第一面411和该第一面411的相反侧的第二面412,且与图像形成部50相向而被配置,并在第一面411上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输送薄片体s。更具体而言,输送带41在与图像形成部50的行式头51相向的规定的输送区域内,在第一面411上保持薄片体s,并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输送。在此,作为环形的带的输送带41中,第一面411成为外周面,第二面412成为内周面。

如图1所示,输送带41被张设在第一辊421、第二辊422、第三辊423及一对第四辊424。在该被张设的输送带41的内侧,与第二面412相向地配置有吸引部43。

第一辊421是沿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延伸的驱动辊,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上配置在吸引部43的下游侧。第一辊421由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使输送带41沿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通过输送带41旋转,被保持在其第一面411上的薄片体s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被输送。

第二辊422是沿x方向延伸的带速度检测辊,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上配置在吸引部43的上游侧。第二辊422被配置成与第一辊421协作而使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中与行式头51相向的区域和输送带41的第二面412中与吸引部43相向的区域维持为平面。在此,在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与行式头51相向的区域且第一辊421与第二辊422之间的区域成为用于保持并输送薄片体s的所述规定的输送区域。第二辊422与输送带41的旋转联动而从动旋转。在第二辊422安装有未图示的脉冲板,该脉冲板与第二辊422成为一体而旋转。通过测定脉冲板的旋转速度,检测出输送带41的旋转速度。

第三辊423是沿x方向延伸的张力辊,向输送带41赋予张力,以让输送带41不弯曲。第三辊423与输送带41的旋转联动而从动旋转。一对第四辊424是分别沿x方向延伸的导辊,以让输送带41通过吸引部43的-z侧(下侧)的方式引导输送带41。一对第四辊424与输送带41的旋转联动而从动旋转。

此外,如图5至图7所示,输送带41具有沿厚度方向从第一面411贯穿至第二面412的多个吸引孔413(贯穿孔)。另外,在图5至图7中,输送带41的-y侧(右侧)的区域部分被切口,以便能够确认后述的吸引部43的带引导部件431的表面状态。在输送带41,多个吸引孔413的每一个呈沿y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形状,并沿y方向及x方向排列。

吸引部43经由输送带41而与图像形成部50相向而被配置。更详细而言,吸引部43在张设在第一辊421、第二辊422、第三辊423及一对第四辊424的输送带41的内侧与第二面412相向而被配置。吸引部43在利用后述的送风部44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的薄片体s与输送带41之间产生负压,从而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据此,薄片体s被保持在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上。吸引部43包括带引导部件431、吸引框体432、吸引装置433及排气管434。

在吸引部43,带引导部件431是与输送带41的第二面412中的第一辊421与第二辊422之间的区域相向而被配置,且具有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的板状的部件。带引导部件431构成吸引框体432的上面部,从+z侧(上侧)观察时,呈与吸引框体432大致相同的形状。带引导部件431在第一辊421与第二辊422之间引导与第一辊421的旋转联动的输送带41在周向的移动。

此外,如图5至图7所示,带引导部件431具有形成在与输送带41的第二面412相向的带引导面4311的多个第一槽4311a及第二槽4311b。各第一槽4311a是对应于形成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吸引孔413而形成在带引导部件431的带引导面4311的宽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的槽部。各第一槽4311a是在带引导部件431中的带引导面4311的y方向两端部间延伸的长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沿y方向互相平行地延伸的三个第一槽4311a排列在宽度方向上。

各第二槽4311b是对应于相对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而形成在两端部侧的吸引孔413,而相对于形成在带引导部件431的带引导面43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第一槽4311a而形成在两端部侧的槽部。各第二槽4311b是在带引导部件431的带引导面4311中,以短于第一槽4311a的长度沿y方向延伸的长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带引导部件431的带引导面4311中,在相对于形成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第一槽4311a位于两端部侧的区域,各第二槽4311b沿y方向及x方向排列。

而且,带引导部件431具有对应于各第一槽4311a而设置的第一贯穿孔4311aa和对应于各第二槽4311b而设置的第二贯穿孔4311ba。第一贯穿孔4311aa是在第一槽4311a内沿带引导部件431的厚度方向贯穿的孔部,经由第一槽4311a与形成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吸引孔413连通。此外,第二贯穿孔4311ba是在第二槽4311b内沿带引导部件431的厚度方向贯穿的孔部,经由第二槽4311b与相对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而形成在两端部侧的吸引孔413连通。在此,在带引导部件431的带引导面4311中,每单位面积的第二贯穿孔4311ba的个数被设定为多于每单位面积的第一贯穿孔4311aa的个数。即,在带引导部件431的带引导面4311中的贯穿孔的个数被设定为两端部侧的区域多于宽度方向中央部。

具备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带引导部件431的吸引部43经由带引导部件431的第一槽4311a及第二槽4311b和第一贯穿孔4311aa及第二贯穿孔4311ba、输送带41的吸引孔413,通过从输送带41的+z侧(上侧)的空间吸引空气而产生吸引力。通过该吸引力,在输送带41的上方的空间产生朝向吸引部43的气流(吸引风)。如果薄片体s被引导部30引导至输送带41上而覆盖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的一部分,则吸引力(负压)作用于薄片体s,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

在此,如上所述,在带引导部件431的带引导面4311中,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413连通的贯穿孔的个数被设定为形成在两端部侧的区域的第二贯穿孔4311ba多于形成在宽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的第一贯穿孔4311aa。因此,在输送的41的第一面411上作用于薄片体s的吸引力(负压),两端部侧的区域大于宽度方向中央部。结果,能够使薄片体s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紧贴。

在吸引部43,吸引框体432是+z侧(上侧)开口的箱形的框体,以使该+z侧的开口被构成吸引框体432的上面部的带引导部件431覆盖的方式配置在输送带41的-z侧(下侧)。吸引框体432与构成其上面部的带引导部件431协作而划定吸引空间432a。即,被吸引框体432和带引导部件431包围的空间成为吸引空间432a。该吸引空间432a经由带引导部件431的第一槽4311a及第二槽4311b和第一贯穿孔4311aa及第二贯穿孔4311ba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413连通。

参照图8详细地说明吸引框体432,吸引框体432包括:矩形板状的底壁部4321;立设于该底壁部4321的外周缘端部的侧壁部4322;以及立设于底壁部4321并将吸引空间432a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分隔壁4323。带引导部件431以与底壁部4321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吸引框体432中的侧壁部4322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空间432a被分隔壁4323划分为第一空间432aa、第二空间432ab、第三空间432ac及第四空间432ad。

第一空间432aa是吸引空间432a中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区域,是在吸引框体432的宽度方向(x方向)两端部之间延伸,并在所述宽度方向中央部向+y侧(左侧)延伸的空间。第二空间432ab是在吸引空间432a中比第一空间432aa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区域,是在吸引框体43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邻接于第一空间432aa的空间。

第三空间432ac是在吸引空间432a中比第一空间432aa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且比第二空间432ab位于+x(后侧)的区域。具体而言,第三空间432ac是在吸引框体432的宽度方向的+x侧,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邻接于第一空间432aa且在+x侧邻接于第二空间432ab的空间。此外,第四空间432ad是在吸引空间432a中比第一空间432aa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且比第二空间432ab位于-x(前侧)的区域。具体而言,第四空间432ad是在吸引框体432的宽度方向的-x侧,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邻接于第一空间432aa且在-x侧邻接于第二空间432ab的空间。

而且,在吸引框体432的底壁部4321,在被分隔壁4323划分的第一空间432aa内形成有第一开口部432ba,在第二空间432ab内形成有第二开口部432bb,在第三空间432ac内形成有第三开口部432bc,在第四空间432ad内形成有第四开口部432bd。并且,在吸引框体432的底壁部4321的-z侧(下侧),对应于第一开口部432ba而配置有第一吸引装置433a,对应于第二开口部432bb而配置有第二吸引装置433b,对应于第三开口部432bc而配置有第三吸引装置433c,对应于第四开口部432bd而配置有第四吸引装置433d。

另外,第一吸引装置433a、第二吸引装置433b、第三吸引装置433c及第四吸引装置433d分别经由第一开口部432ba、第二开口部432bb、第三开口部432bc及第四开口部432bd而连接于吸引空间432a。此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吸引装置433a、第二吸引装置433b、第三吸引装置433c及第四吸引装置433d分别连接有排气管434。该排气管434连接于设置在装置主体10的未图示的排气口。

第一吸引装置433a、第二吸引装置433b、第三吸引装置433c及第四吸引装置433d分别为吸引风扇,但并不限定于该吸引风扇,例如也可为真空泵。通过第一吸引装置433a、第二吸引装置433b、第三吸引装置433c及第四吸引装置433d分别驱动,在吸引框体432,分别在第一空间432aa、第二空间432ab、第三空间432ac及第四空间432ad产生负压。通过该负压,经由带引导部件431的第一贯穿孔4311aa及第二贯穿孔4311ba而在第一槽4311a及第二槽4311b产生吸引力,经由这些第一槽4311a及第二槽4311b而在输送带41的吸引孔413产生吸引力。结果,来自输送带41的+z侧(上侧)的空间的空气分别被吸引到吸引框体432中的第一空间432aa、第二空间432ab、第三空间432ac及第四空间432ad。

分别被吸引到吸引框体432中的第一空间432aa、第二空间432ab、第三空间432ac及第四空间432ad的空气经由分别连接于第一吸引装置433a、第二吸引装置433b、第三吸引装置433c及第四吸引装置433d的排气管434而被排出。并且,如果薄片体s被引导部30引导到输送带41上并覆盖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的一部分而堵塞多个吸引孔413中的一部分,则从被薄片体s堵塞的吸引孔413向薄片体s作用吸引力(负压),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在此,由于吸引框体432中的吸引空间432a被分隔壁4323划分为第一空间432aa、第二空间432ab、第三空间432ac及第四空间432ad,并由对应于该被划分的各空间而配置的第一吸引装置433a、第二吸引装置433b、第三吸引装置433c及第四吸引装置433d吸引空气,因此,能够使薄片体s的整个面均匀地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上。

下面,主要参照图1、图9及图10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40所具备的送风部44。送风部44在图像形成部5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向薄片体s吹出空气,使薄片体s紧贴于或者面接触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所述的吸引部43在利用送风部44紧贴于或面接触于第一面411的薄片体s与输送带41之间产生负压,从而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送风部44包括送风管44a和送风机44b。

送风管44a是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中位于第一辊421与第二辊422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输送区域内且比图像形成部50更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区域相向而配置的管。送风管44a包括管主体441和风向调整部442。

管主体441是箱形的筒体,其构成送风管44a的主体部,且沿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并形成成为空气的送风流路的送风空间441a。管主体441具有:形成在延伸方向即x方向的-x侧(前侧)端部的空气导入口4411;以及面向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开口,并向该第一面411吹出空气的吹出口4412。吹出口4412是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间开口的开口部。

送风管44a将从空气导入口4411导入到管主体441的送风空间441a的空气从吹出口4412向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吹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管主体441的空气导入口4411导入到送风空间441a的空气是由送风机44b生成的空气。即,送风管44a将由送风机44b生成并从空气导入口4411导入到管主体441的送风空间441a的空气从吹出口4412向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吹出。

另外,也可以将吸引部43的排气管434连接于空气导入口4411,将经由排气管434排出的空气从空气导入口4411导入到管主体441的送风空间441a。此时,送风管44a将从排气管434排出并从空气导入口4411导入到管主体441的送风空间441a的空气从吹出口4412向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吹出。据此,不用另外设置送风机44b也能有效利用从排气管434排出的空气。

但是,在此种情况下,从送风管44a的吹出口4412吹出的空气对薄片体s的吹出力根据来自排气管434的空气的排气量而变化。来自排气管434的空气的排气量随着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被薄片体s覆盖的比例越大而降低。即,从送风管44a的吹出口4412吹出的空气对薄片体s的吹出力在由输送带41输送的薄片体s的前端部将要到达图像形成部50之前强,之后下降。

在包括具有送风管44a的送风部44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中,利用从管主体441的吹出口4412向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吹出的空气来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或者虽然未达到紧贴状态但利用风压使薄片体s接近输送带41以至面接触,并利用吸引部43产生的负压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即,能够利用从送风管44a的吹出口4412吹出的空气的风压来辅助吸引部43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由此,即使在被引导部30引导而供给到输送带41的薄片体s的前端部发生起伏等变形,也能防止在该薄片体s的前端部与输送带41之间产生间隙,能够抑制发生薄片体s对输送带41的紧贴不良。因此,能够设为输送带41的薄片体s的输送特性优异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

此外,在薄片体s的前端部有时会附着纸粉。如果薄片体s如此地在前端部附着有纸粉的状态下被输送带41输送,则该纸粉会附着于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相向而配置的图像形成部50的记录头511,有可能使该记录头511的喷嘴孔发生堵塞。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中,由于从送风管44a的吹出口4412向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吹出空气,因此,能够利用该空气流来去除附着于薄片体s的前端部的纸粉。因此,能够尽可能抑制纸粉附着于图像形成部50的记录头511。

另外,从薄片体s的前端部去除的纸粉在薄片体s的上面从中央向端部散乱。因此,也尽可能抑制纸粉附着于输送带41。即使在纸粉附着于输送带41的情况下,该纸粉也利用从送风管44a的吹出口4412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经由输送带41的吸引孔413和带引导部件431的第一贯穿孔4311aa及第二贯穿孔4311ba而进入吸引框体432的第一空间432aa内。然后,纸粉被附设在连接于第一吸引装置433a的排气管434的过滤器等回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中,吸引部43通过经由输送带41的吸引孔413吸引空气来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利用从送风管44a的吹出口4412向输送带41吹出空气,能够辅助吸引部43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因此,能够扩大吸引部43的空气的吸引能的选择幅度,例如能够使用空气的吸引能比较低(最大静压低)的具有通用性的吸引风扇来作为吸引部43的第一至第四吸引装置433a、433b、433c、433d。

另外,送风管44a具备风向调整部442。该风向调整部442被配置在管主体441的送风空间441a内,将风向调整为从吹出口4412吹出的空气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向两端部扩展,换句话说,将风向调整为从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两端部的方向偏向。具体而言,风向调整部442包括将管主体441的吹出口4412划分为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区域的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及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相对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x侧(前侧)的位置,多个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在相对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x侧(后侧)的位置,多个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

并且,多个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中的每一个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x侧端部倾斜并向接近第一面411的下方侧(-z侧)(朝向吹出口4412)延伸设置。此外,多个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中的每一个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x侧端部倾斜并向接近第一面411的下方侧延伸设置。另外,划定管主体441中的x方向的+x侧端部的端壁部441b与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同样地倾斜。

具备包含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及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的风向调整板442的送风管44a中,从空气导入口4411被导入到管主体441的送风空间441a并沿箭头b1方向从-x侧向+x侧流动的空气的风向被调整为:在相对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x侧的部分被调整为沿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的箭头b2方向,在相对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x侧的部分被调整为沿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的箭头b3方向。并且,从吹出口4412的被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划分的区域吹出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x侧端部扩展的空气,从吹出口4412的被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划分的区域吹出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x侧端部扩展的空气。

如上所述,从管主体441的吹出口4412向输送带41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被风向调整部442调整为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两端部扩展。据此,能够使薄片体s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紧贴。因此,能够使输送带41的薄片体s的输送特性更优异。

而且,风向调整部442包括遮蔽板4423。如图9及图10所示,遮蔽板4423被配置成将多个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中最接近宽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的第一风向调整板4421和多个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中最接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第二风向调整板4422的+z侧(上侧)端部彼此连接。该遮蔽板4423作为遮蔽来自被配置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吹出口4412的空气流的遮蔽部而发挥作用。据此,从送风管44a的吹出口4412吹出的空气更可靠地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两端部扩展。因此,能够使薄片体s在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紧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输送带41的薄片体s的输送特性优异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因此,抑制因薄片体s的输送不良而在由图像形成部50形成的图像上发生图像缺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采用各种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薄片体s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的吸引部43说明了经由输送带41的吸引孔413吸引空气来产生吸引力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种结构。例如,吸引部43也可包含设置在输送带41的具有导电性的电极对。此时,吸引部43通过在薄片体s与输送带41之间产生静电吸引力来使薄片体s利用静电紧贴于输送带41的第一面411。在此种使薄片体s利用静电紧贴的结构中,无需在输送带41设置吸引孔413。

(2)此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说明了喷墨记录装置,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并不限定于喷墨记录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只要是具备包含输送带41的薄片体输送装置40的装置即可,也可以采用喷墨式以外的激光束式、感热式、针点式等各种图像形成方式(记录方式)的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