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2135发布日期:2018-12-18 20:44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线路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



背景技术:

FPC板,又称软板、挠性板、柔性电路板,是用柔性的绝缘基材(通产用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FPC 在航天、军事、移动通讯、手提电脑、计算机外设、PDA、数字相机等领域或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最常见的柔性板即为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内部连接线,目前柔性线路技术在便携设备(如智能手机)中的有着非常巨大的需求。柔性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柔性电路板是满足电子产品小型化和移动要求的惟一解决方法。可以自由弯曲、卷绕、折叠,可以承受数百万次的动态弯曲而不损坏导线,可依照空间布局要求任意安排,并在三维空间任意移动和伸缩,从而达到元器件装配和导线连接的一体化;柔性电路板可大大缩小电子产品的体积和重量,适用电子产品向高密度、小型化、高可靠方向发展的需要。

柔性线路板在生产工艺一般包括开料、内层图像制作、层压、钻孔、PTH、电镀、外层图像制作、图形电镀、蚀刻、表面处理、贴覆盖膜、压制、固化、沉镍金、字符印刷、剪切、电测试、冲切、终检、包装等步骤。在套位印刷工序中,由于线路板越来越小、越来越薄,现有的丝网印刷机已经无法满足套位印刷的精度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对位,完成丝网印刷动作,并且具有较高的对位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机架、印刷台、升降梁以及刮刀组件,所述印刷台设置在一偏心定位结构上,所述偏心定位结构通过一定位安装座设置在所述主机架上,所述刮刀组件设置在所述升降梁上,所述升降梁的两端通过一组网版安装组件固定网版,所述升降梁通过一梁支座设置在所述主机架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印刷台包括印刷台面板以及支撑所述印刷台面板的印刷台框架,所述印刷台框架通过一印刷台底板设置在所述偏心定位结构上;所述印刷台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摄影窗,所述印刷台面板下侧设置有导气腔。

进一步的,所述偏心定位结构包括调整安装台、第一Y向移动组件、第二Y 向移动组件、X向移动台、X向移动组件以及主安装板;所述调整安装台安装在所述第一Y向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Y向移动组件上,所述第一Y向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Y向移动组件安装在一X向移动台上,所述X向移动台通过所述X向移动组件安装在所述主安装板上,所述印刷台底板设置在所述调整安装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X向移动组件包括X向电机、X向丝杠副、X向导轨组件,所述X向电机通过所述X向丝杠副和所述X向导轨组件驱动所述X向移动台,对应所述X向移动台一侧还设置有若干X向光电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Y向移动组件包括第一Y向电机、第一Y向丝杠副、第一Y向导轨组件,所述第一Y向电机通过所述第一Y向丝杠副和所述第一Y向导轨组件驱动一第一Y向移动平台;所述第二Y向移动组件包括第二Y向电机、第二Y向丝杠副、第二Y向导轨组件,所述第二Y向电机通过所述第二Y向丝杠副和所述第二Y向导轨组件驱动一第二Y向移动平台;所述调整安装台通过一第一 Y向连接座安装在所述第一Y向移动平台,通过一第二Y向连接座安装在所述第二Y向移动平台。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Y向移动平台一侧沿着移动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一Y向光电门;在所述第二Y向移动平台一侧沿着移动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Y向光电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安装座包括定位安装框架以及定位安装座板,所述定位安装座板一侧安装有所述偏心定位结构,对应所述摄影窗设置有第一CCD相机和第二CCD相机,所述第一CCD相机通过第一相机X向移动组件和第一相机Y向移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定位安装座板上,所述第二CCD相机通过第二相机X向移动组件和第二相机Y向移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定位安装座板上。可选地,X向移动组件或者Y向移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滚珠丝杠副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刮刀组件包括刮刀柄架、至少一组设置在刮刀移动导架上的刮刀辊,所述刮刀移动导架设置在所述刮刀柄架上,通过一刮刀移动气缸驱动所述刮刀移动导架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梁包括升降梁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升降梁框架内的同步带,所述刮刀柄架设置在所述同步带上,所述同步带通过一刮刀电机驱动,在所述网版安装组件之间往复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梁支座包括支座框架和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与所述升降梁连接,所述升降板两侧通过一升降导轨副设置在所述支座框架内,所述主机架内还设置有升降驱动组件,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升降电机和减速机,所述减速机通过一曲柄连杆机构与所述升降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网版安装组件包括网版安装支架,以及通过一网版移动导架安装在所述网版安装支架上的网版安装槽,所述网版移动导架与一网版移动气缸连接,对应所述网版安装槽上侧设置有夹紧气缸。

可选地,所述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还包括过渡板,所述过渡板设置在所述印刷台上与所述梁支座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印刷台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通过偏心定位结构与 CCD相机进行结合,能够对印刷台上的线路板进行自动快速地定位,而且定位精度高,通过升级梁上下移动,将网版贴合在线路板上,然后通过刮刀组件在升级梁上往复移动,从而实现丝网印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全自己的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三维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全自己的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局部分解三维结构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全自己的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局部分解三维结构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全自己的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局部三维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印刷台与定位安装座三维分解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定位安装座三维分解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定位安装座俯视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偏心定位结构三维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偏心定位结构主视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偏心定位结构三维分解结构图;

其中,10-主机架,20-印刷台,30-偏心定位结构,40-定位安装座,50-刮刀组件,60-升降梁,70-网版安装组件,80-梁支座,90-升降驱动组件,100- 过渡板;

21-印刷台面板,22-摄影窗,23-导气腔,24-印刷台框架,25-印刷台底板; 31-调整安装台,32-第一Y向移动组件,33-第二Y向移动组件,34-X向移动台, 35-X向移动组件,36-主安装板;321-第一Y向电机,322-第一Y向丝杠副,323- 第一Y向导轨组件,324-第一Y向移动平台,325-第一Y向光电门,326-第一Y向连接座,331-第二Y向电机,332-第二Y向丝杠副,333-第二Y向导轨组件,334-第二Y向移动平台,335-第二Y向光电门,336-第二Y向连接座,351-X向电机,352-X 向丝杠副,353-X向导轨组件,354-X向光电门;41-定位安装框架,42-定位安装座板,43-第一CCD相机,44-第一相机X向移动组件,45-第一相机Y向移动组件, 46-第二CCD相机,47-第二相机X向移动组件,48-第二相机Y向移动组件;51-刮刀柄架,52-刮刀移动气缸,53-刮刀移动导架,54-刮刀辊;61-升降梁框架,62- 刮刀电机,63-同步带;71-网版安装支架,72-网版移动导架,73-网版移动气缸, 74-网版安装槽,75-夹紧气缸;81-支座框架,82-升降板,83-升降导轨副; 91-升降电机,92-减速机,93-曲柄连杆机构。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机架10、印刷台20、升降梁60以及刮刀组件50,所述印刷台20设置在一偏心定位结构30上,所述偏心定位结构30通过一定位安装座40设置在所述主机架10上,所述刮刀组件50设置在所述升降梁60上,所述升降梁60的两端通过一组网版安装组件70固定网版,所述升降梁60通过一梁支座80设置在所述主机架10一侧。

如图5、6、7所示,所述印刷台20包括印刷台面板21以及支撑所述印刷台面板21的印刷台框架24,所述印刷台框架24通过一印刷台底板25设置在所述偏心定位结构30上;所述印刷台面板21上设置有至少一摄影窗22,所述印刷台面板21下侧设置有导气腔23。

如图8、9、10所示,所述偏心定位结构30包括调整安装台31、第一Y向移动组件32、第二Y向移动组件33、X向移动台34、X向移动组件35以及主安装板36;所述调整安装台31安装在所述第一Y向移动组件32和所述第二Y向移动组件33上,所述第一Y向移动组件32和所述第二Y向移动组件33安装在一X向移动台34上,所述X向移动台34通过所述X向移动组件35安装在所述主安装板36上,所述印刷台底板25设置在所述调整安装台21上。

其中,所述X向移动组件35包括X向电机351、X向丝杠副352、X向导轨组件353,所述X向电机351通过所述X向丝杠副352和所述X向导轨组件353 驱动所述X向移动台34,对应所述X向移动台34一侧还设置有若干X向光电门 354。

其中,所述第一Y向移动组件32包括第一Y向电机321、第一Y向丝杠副 322、第一Y向导轨组件323,所述第一Y向电机321通过所述第一Y向丝杠副 322和所述第一Y向导轨组件323驱动一第一Y向移动平台324;所述第二Y向移动组件33包括第二Y向电机331、第二Y向丝杠副332、第二Y向导轨组件 333,所述第二Y向电机331通过所述第二Y向丝杠副332和所述第二Y向导轨组件333驱动一第二Y向移动平台334;所述调整安装台31通过一第一Y向连接座326安装在所述第一Y向移动平台324,通过一第二Y向连接座336安装在所述第二Y向移动平台334。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Y向移动平台324一侧沿着移动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一Y 向光电门325;在所述第二Y向移动平台334一侧沿着移动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 Y向光电门335。

如图6、7所示,所述定位安装座40包括定位安装框架41以及定位安装座板42,所述定位安装座板42一侧安装有所述偏心定位结构30,对应所述摄影窗22设置有第一CCD相机43和第二CCD相机46,所述第一CCD相机43通过第一相机X向移动组件 44和第一相机Y向移动组件45安装在所述定位安装座板42上,所述第二CCD相机46 通过第二相机X向移动组件47和第二相机Y向移动组件48安装在所述定位安装座板42上。可选地,X向移动组件或者Y向移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滚珠丝杠副组成。

如图2、3所示,所述刮刀组件50包括刮刀柄架51、至少一组设置在刮刀移动导架53上的刮刀辊54,所述刮刀移动导架53设置在所述刮刀柄架51上,通过一刮刀移动气缸52驱动所述刮刀移动导架53上下移动。

如图3、4所示,所述升降梁60包括升降梁框架61以及设置在所述升降梁框架 61内的同步带63,所述刮刀柄架51设置在所述同步带63上,所述同步带63通过一刮刀电机62驱动,在所述网版安装组件70之间往复移动。

其中,所述梁支座80包括支座框架81和升降板82,所述升降板82与所述升降梁60连接,所述升降板82两侧通过一升降导轨副83设置在所述支座框架81内,所述主机架10内还设置有升降驱动组件90,所述升降驱动组件90包括升降电机91 和减速机92,所述减速机92通过一曲柄连杆机构93与所述升降板82连接。

其中,所述网版安装组件70包括网版安装支架71,以及通过一网版移动导架72安装在所述网版安装支架71上的网版安装槽74,所述网版移动导架72与一网版移动气缸73连接,对应所述网版安装槽74上侧设置有夹紧气缸75。

可选地,所述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还包括过渡板100,所述过渡板100设置在所述印刷台20上与所述梁支座80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印刷台 20平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自动CCD对位丝网印刷机系统,通过偏心定位结构与 CCD相机进行结合,能够对印刷台上的线路板进行自动快速地定位,而且定位精度高,通过升级梁上下移动,将网版贴合在线路板上,然后通过刮刀组件在升级梁上往复移动,从而实现丝网印刷。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排”、“列”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连”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