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印机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1988发布日期:2019-12-20 19:1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印机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打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机台。



背景技术:

证卡,用来证明身份、经历等的证书和文件,如身份证、驾驶证等个人证件。身份证、驾驶证以及护照等证件上的个性化信息,如人物头像、姓名、年龄等,需要采用打印机进行打印。待打印的证卡一般包括有两个打印面,分别为正打印面和反打印面。

激光打印系统是一种常用的证卡打印设备,其一般包括控制系统及与控制系统通讯连接的打印机台和激光打印装置,其中:打印机台用于承载待打印证卡,激光打印装置按控制系统发出的打印指令将目标打印信息打印至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上。

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打印系统,其打印机台仅具备证卡承载功能,其无法实现对证卡的平移及翻转,因此,打印过程中需要人工对待打印证卡的位置进当前的打印面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印机台,其能够实现对待打印证卡的自动平移及翻转。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打印机台,其内形成有预定打印位置,证卡在所述预定打印位置完成打印,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机台机架,所述机台机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机台侧板和第二机台侧板,所述第一机台侧板和所述第二机台侧板之间形成有传输通道;

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用于实现证卡在所述传输通道内的前后翻转;

平移结构,所述平移机构用于驱动证卡在所述传输通道内平移以到达或离开所述预定打印位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支架,所述翻转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一机台侧板和所述第二机台侧板之间,其用于承载证卡并带动证卡翻转;翻转驱动机构,所述翻转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台机架的外侧并与所述翻转支架连接,其用于驱动所述翻转支架沿平行于所述传输通道的方向前后翻转从而实现对证卡的前后翻转。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翻转侧板和第二翻转侧板,所述第一翻转侧板与所述第二翻转侧板的两端分别经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翻转侧板连接在所述翻转驱动机构上,所述第二翻转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二机台侧板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机台侧板上的翻转主动齿轮及翻转从动齿轮,所述翻转主动齿轮和所述翻转从动齿轮经一翻转皮带连接,所述翻转从动齿轮的内侧端部贯穿所述第一机台侧板并伸入至所述传输通道内;所述第二机台侧板的内壁上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第二机台侧板的转轴;所述第一翻转侧板连接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的内侧端部上并能随所述翻转从动齿轮转动,所述第二翻转侧板套接在所述转轴上并能绕所述转轴转动;当所述翻转主动齿轮经所述翻转皮带带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转动时,所述翻转支架随所述翻转从动齿轮前后翻转。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驱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翻转主动齿轮连接的翻转驱动电机,所述翻转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翻转主动齿轮转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平移机构包括:沿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转侧板上的至少两组平移传动轮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包括第一平移传动轮和第二平移传动轮,所述第一平移传动轮和所述第二平移传动轮之间形成有平移间隙以夹持证卡的一侧并驱动证卡在所述翻转支架上平移;沿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翻转侧板上的与所述平移间隙相配合的平移导向槽,所述平移导向槽用于夹持所述证卡的另一侧;设置在所述机架的外侧的平移驱动机构,所述平移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或第二平移传动轮转动以驱动证卡在所述翻转支架上平移以到达或离开所述预定打印位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平移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机台侧板的外壁上的平移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的外侧端部的平移从动轮组,所述平移从动轮组包括一个第一平移从动齿轮及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联动的第二平移从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的外侧端部的中心位置,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平移从动齿轮与所述至少两组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或第二平移传动轮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平移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经一平移皮带连接;当所述平移主动齿轮经所述平移皮带带动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转动时,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带动各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同步转动从而驱动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或第二平移传动轮同步转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翻转从动齿轮上穿设有至少两根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平移从动齿轮一一对应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一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或第二平移传动轮连接。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经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或第二平移传动轮同步转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平移驱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平移主动齿轮连接的平移驱动电机,所述平移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平移主动齿轮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印机台能够实现对待打印证卡的自动平移及自动翻转,从而提升打印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述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描述,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在第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在第二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在第三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在第四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在第五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发卡装置、读写卡装置、打印机台及出卡装置在第一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发卡装置、读写卡装置在第一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发卡装置在第一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发卡装置、读写卡装置在第二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发卡装置、读写卡装置、打印机台及出卡装置在第二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发卡装置、读写卡装置、打印机台及出卡装置在第三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打印机台在第一个视角下的拆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中的打印机台在第二个视角下的拆分图;

图14为一种证卡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打印面在打印前的示意图;

图15为与图14中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打印面一一相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

图16为图14中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打印面在打印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激光打印系统的介绍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我们以示例的方式介绍一些具体打印场景下的待打印证卡的打印要求。如图14所示,其示出了一种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四种可能的状态,其中:

图14中的a展示的是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正置时的状态。

图14中的b展示的是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倒置时的状态。

图14中的c展示的是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正置时的状态。

图14中的d展示的是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倒置时的状态。

如图14中的a和b所示,待打印证卡的正打印面上预印有“姓名”、“性别”、“国籍”、“身份证”、“地址”等公共模板信息。如图14中的c和d所示,该待打印证卡的反打印面预印有“有效期至2028-05-01”的公共模板信息。

激光打印系统需要在待打印证卡的正打印面、反打印面的特定区域(如图中虚线框所示)打印出与公共信息相匹配的打印信息。当然,针对当前打印面的上述四种不同状态,必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打印信息并以相对应的打印方向进行打印。请参考图16所述,图16中的a、b、c、d分别展示了针对图14中的四种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打印面的合格的打印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打印系统无法实现对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的实时识别。因此,为了保证打印信息的准确性,在对待打印证卡进行打印之前,一般先对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面类型、打印方向进行统一设置,然后将所有待打印证卡的打印面的类型、方向进行统一调整,以保证每张待打印证卡的状态与激光打印系统的设置一致。例如:当激光打印系统被设置为正打印面、正向打印时,则所有待打印证卡均正打印面朝上放置,且所有待打印证卡均为正置。可见,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打印系统进行打印,需要人工预先对待打印证卡的类型、方向进行统一调整。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打印系统存在的如上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激光打印系统,该所述激光打印系统能够实现对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进的实时、自动识别。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打印证卡,其并不需要预先对待打印证卡的类型、方向进行统一调整,即能够依次完成对待打印证卡的两个打印面的连续打印。为了描述方便,我们按被打印的先后顺序,将首先被打印的打印面定义为第一打印面,将随后被打印的打印面定义为第二打印面。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打印证卡能够依次完成对证卡的第一打印面、第二打印面的连续打印。

当然,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可以是正打印面,也可以是反打印面,所述第二打印面则为与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相反的另一打印面。

请参考图1至图5,图1至图5从不同的视角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激光打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激光打印系统包括打印机台30、激光打印装置60、控制系统70,所述打印机台30、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70通讯连接。其中:

所述打印机台30包括平移机构和翻转机构,所述平移机构用于驱动证卡平移以到达或离开预定打印位置,所述翻转机构用于翻转证卡以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

其中,所述当前打印面为证卡暴露在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下的打印面。所述预定打印位置位于所述打印机台30上,当证卡被平移至所述预定打印位置时,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即能够实现对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打印。所述翻转机构的翻转方式为前后翻转方式或左右翻转反式,其中:

所述前后翻转方式为所述翻转机构按平行于证卡的平移方向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经过前后翻转后,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发生改变,方向则保持不变。请参考图14所示,例如,如果所述证卡当前的第一打印面为图14中的a(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正置),则经过前后翻转后,所述证卡当前的第二打印面为图14中的c(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正置)。

所述左右翻转方式为所述翻转机构按垂直于证卡的平移方向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经过左右翻转后,当前打印面的类型、方向均被改变。继续请参考图14所示,例如,如果所述证卡当前的第一打印面为图14中的a(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正置),经过左右翻转后,所述证卡当前的第二打印面为图14中的d(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反置)。

所述控制系统70能够获取待打印信息,所述控制系统70还能够判断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和方向并基于待打印信息生成与所述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和方向相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并发送给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获取到待打印信息后,随即基于所述待打印信息生成打印信息模板集,所述打印信息模板集包括与证卡的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一一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请参考图14所示,作为一个示例性描述,针对图14中的待打印证卡,所述待打印信息包括如图15的a的虚线框中的身份信息及图15的c的虚线框中说明性信息。所述打印信息模板则包括四个与证卡的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一一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分别为图15中的a,图15中的b,图15中的c及图15中的d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其中:图15中的a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图14中的a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正置)相匹配;图15中的b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图14中的b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反置)相匹配;图15中的c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图14中的c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正置)相匹配;图15中的d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图14中的d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反置)相匹配。

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判断出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后,然后根据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从预先生成的所述打印信息模板集中选择与之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并发送给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例如,证卡的当前打印面为图14中的a所示的打印面时,则所述控制系统70将图15中的a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发送给激光打印装置60。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则在证卡的当前打印面上打印出与所述打印信息模板相对应的文字和/或图案。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获取到待打印信息后仅仅进行存储,此时并不生成打印信息模板集。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判断出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后,再根据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基于所述待打印信息生成与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相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并发送给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

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包括激光光源(未图示)及扫描振镜601,其中:所述述扫描振镜601能够对所述激光光源的光路进行聚焦以形成激光焦点光斑,并能够控制所述激光焦点光斑在所述打印机台30上高速扫描,从而实现对承载在所述打印机台30上的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激光打印。

请再次参考图14至16所述,针对四种不同的打印面(图14中的a至d),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分别获得对应的不同的打印信息模板(图15中的a至d),并将打印信息模板的信息打印至打印面上。完成打印后的打印效果如图16中的a至d所示。

关于控制系统获取待打印信息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打印信息在打印之前已经预存于待打印的证卡内。在这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系统70通讯连接的读写卡装置20,所述读写卡装置20设置在所述打印机台30的一侧。在进入所述打印机台30接受打印之前,待打印的证卡先进入所述读写卡装置20,所述读写卡装置20读取预存在待打印证卡内的待打印信息并将待打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系统70,从而实现了所述控制系统70对所述待打印信息的获取。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与外部的上位机通讯连接,所述待打印信息由所述上位机生成。打印之前,所述上位机将待打印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系统70,从而实现了所述控制系统70对所述待打印信息的获取。

当然,所述待打印信息也可以在打印之前预存至所述控制系统70内。打印时,所述控制系统70直接调取所述待打印信息即可。

关于控制系统判断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的激光打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打印机台30上方的摄像装置50,所述摄像装置50与所述控制系统70通讯连接。所述摄像装置50包括用于获取证卡的图像的相机。

优选的,所述摄像装置50还包括光源,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能够照射至所述打印机台30上以提升成像质量。

当待打印的证卡到达所述打印机台30的预定打印位置时,所述摄像装置50获取证卡当前的第一打印面的图像并将当前的第一打印面的图像发送给所述控制系统70,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以判断出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

所述图像识别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本说明书不再对其具体实现方式及详细过程进行描述。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控制系统70内预存有待打印证卡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打印面的标准参照图像,所述控制系统70将获取的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与各所述标准参照图像进行逐一比对即能判断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具体的:

由于待打印证卡的两个打印面上均预印有公共模板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识别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中的公共模板信息以判断出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

为了降低识别难度,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待打印证卡的两个打印面上分别预印有对应的打印面识别标志。所述控制系统70仅通过识别所述第一打印面中的打印面识别标志即能判断出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

如图14所示,待打印证卡的正打印面的右下角预印有一开口向上的直角标志,待打印证卡的反打印面的右左上角预印有一开口向下的直角标志。通过识别当前的第一打印面上的直角标志的印刷位置及开口方向即能识别出当前的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和方向。

关于控制系统判断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的方式

完成对证卡的当前的第一打印面的打印后,所述打印机台30上的所述翻转机构翻转证卡,使得证卡的当前打印面被翻转成第二打印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基于第一打印面的类型、方向及所述预定翻转方式判断所述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例如,当所述控制系统70控制所述翻转机构按平行于证卡的平移方向对证卡进行前后翻转以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所述控制系统70判断当前的第二打印面的类型与第一打印面的类型相反,第二打印面的方向则与第一打印面的方向相同。又如,当所述翻转机构按垂直于证卡的平移方向对证卡进行左右翻转以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所述控制系统70判断当前的第二打印面的类型与第一打印面的类型相反,第二打印面的方向则与第一打印面的方向相反。

当然,在别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按与第一打印面的判断方式相同的方法来判断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具体的,当翻转机构将当前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时,所述摄像装置50获取证卡当前的第二打印面的图像并将当前的第二打印面的图像发送给所述控制系统70,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所述第二打印面的图像以判断出所述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打印机台30一侧的自动发卡装置10和设置在所述打印机台30另一侧的自动出卡装置40。

所述自动发卡装置10用于存储至少一张待打印证卡并将待打印证卡逐张传送至所述打印机台30以实现自动发卡。当然,如果所述激光打印系统包括所述读写卡装置20时,所述读写卡装置20设置在所述自动发卡装置10和所述打印机台30之间。所述自动发卡装置10发出证卡后,证卡先通过所述读写卡装置20后再进入所述打印机台30。

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用于将打印后的证卡从所述打印机台30移出以实现自动出卡。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的一侧设置一收卡装置80,所述收卡装置80于收集并储存打印好的证卡。

上文中已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为了更加清楚的介绍所述激光打印系统的具体打印过程,下文的第三部分我们将会对本实用新型的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方法进行示例性描述。

二、具备振镜校验功能的激光打印系统的介绍

如上文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激光打印系统,其中的激光打印装置60包括激光光源及扫描振镜601,其中:所述述扫描振镜601能够对所述激光光源的光路进行聚焦以形成激光焦点光斑,并能够控制所述激光焦点光斑在所述打印机台30上高速扫描,从而实现对承载在所述打印机台30上的待打印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的激光打印。

打印过程中,如果所述扫描振镜601因故障无法严格按预定的轨迹进行移动,则激光打印装置60从而无法实现正确的打印。此外,如果扫描振镜601出现故障,打印过程中激光焦点光斑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证卡的特定区域,最终导致证卡被烧蚀甚至引起火灾,因此在对证卡的当前打印面进行打印之前,有必要对扫描振镜601进行校验以确保扫描振镜60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对扫描振镜601的打印前校验,一般需要在激光打印系统上加装专门的自检系统,该自检系统增加了激光打印系统的成本及系统复杂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具备振镜校验功能的激光打印系统,该激光打印系统的结构及打印工作原理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基本相同,其在结构上存在的特点在于: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还包括有一指示光源,该指示光源能发出可见光,例如红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光源为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的自带光源,其与所述激光光源一体集成。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光源加装在所述激光光源的一侧并紧靠所述激光光源安装。

当开启该所述指示光源时,所述扫描振镜601能够对所述指示光源的光路进行聚焦以形成指示光焦点光斑,并能够按预定轨迹控制所述指示光焦点光斑在所述打印机台30上高速扫描以形成校验图形。当然,如果扫描振镜60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该所述校验图形应该与所述预定轨迹一致。

例如,所述预定轨迹为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则如果扫描振镜60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则所述校验图形也应该是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

所述摄像装置50能够获取所述校验图形的图像并将图像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系统70。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图像信息以实现对所述扫描振镜的校验。如果所述控制系统70认为所述扫描振镜601的工作状态非正常,则所述控制系统7控制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停止打印,如果所述控制系统70认为所述扫描振镜601的工作状态正常,则所述控制系统7控制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开始打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接收到的图像信息以实现对所述扫描振镜的校验。

所述图像识别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本说明书不对其具体实现方式及详细过程进行描述。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控制系统70内预存有扫描振镜601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按着所述预定轨迹移动时所述形成的期望校验图像。

例如,当所述预定轨迹为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轨迹时,则所述期望校验图像即为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

所述控制系统70将获取到的校验图形的图像与所述期望校验图像进行比对即能判断所述扫描振镜的状态是否正常。具体的:

当所述校验图形的图像与所述期望校验图像一致时,所述控制系统判断所述扫描振镜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当所述校验图形的图像与所述期望校验图像不一致时,所述控制系统判断所述扫描振镜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

三、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方法的介绍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方法,所述激光打印系统为上文介绍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

如图1至图5所示,该所述激光打印系统包括打印机台30、摄像装置50、激光打印装置60及控制系统70,所述打印机台30、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所述摄像装置50、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70通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方法能够实现对待打印证卡包括第一打印面和第二打印面的连续打印。

第一种实施例: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方法包括:

步骤1:控制系统70获取待打印信息并基于所述待打印信息生成打印信息模板集,所述打印信息模板集包括与证卡的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一一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

请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作为一个示例性描述,所述待打印信息包括如图15的a的虚线框中的身份信息及图15的c的虚线框中说明性信息。所述打印信息模板包括四个与证卡的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一一匹配的打印信息模板,分别为图15中的a,图15中的b,图15中的c及图15中的d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其中:图15中的a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

图14中的a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正置)相匹配;

图15中的b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图14中的b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正打印面,方向为反置)相匹配;图15中的c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图14中的c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正置)相匹配;图15中的d所示的打印信息模板与图14中的d所示的打印面(类型为反打印面,方向为反置)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打印信息在打印之前已经预存于待打印的证卡内。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打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系统70通讯连接的读写卡装置20,所述读写卡装置20设置在所述打印机台30的一侧。在进入所述打印机台30接受打印之前,待打印的证卡先进入所述读写卡装置20,所述读写卡装置20读取预存在待打印证卡内的待打印信息并将待打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系统70,从而实现了所述控制系统70对所述待打印信息的获取。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待打印的证卡为白卡,其内并未存储信息。在这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控制系统70与外部的上位机通讯连接,所述待打印信息由所述上位机生成。打印之前,所述上位机将待打印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系统70,从而实现了所述控制系统70对所述待打印信息的获取。当然,也可以在打印之前直接将待打印信息导入至所述控制系统70内。在这些实施例中,打印之前,所述控制系统70将获取到的待打印信息发送给所述读写卡装置20,并控制所述读写卡装置20将待打印信息写入至证卡内。

步骤二:打印机台30的平移机构将待打印证卡平移至预定打印位置,当待打印证卡到达预定打印位置后,所述摄像装置50获取证卡当前的第一打印面的图像并发送给控制系统7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打印机台30的平移机构在将待打印的证卡平移至预定打印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控制系统70每隔预定时间即判断证卡是否到达所述预定打印位置,当证卡到达所述预定打印位置时所述平移机构停止平移。具体的,所述控制系统70判断证卡是否到达所述预定打印位置的具体过程如下:所述摄像装置50获取待打印证卡的图像并发送给所述控制系统70,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接收到的所述待打印证卡的图像判断所述待打印证卡是否到达所述预定打印位置。所述图像识别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本说明书不再对其具体实现方式及详细过程进行描述。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是实现方式,所述控制系统70内预存有待打印证卡位于所述预定打印位置的标准参考图像,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比对接收到的所述待打印证卡的图像与所述标准参考图像即能识别待打印证卡是否到达所述预定打印位置。

步骤三:控制系统70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进行识别以判断出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并从打印信息模板集中选择与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相匹配的第一打印信息模板发送至激光打印装置60,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在所述第一打印面上打印出与所述第一打印信息模板相对应的图案和/或文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采取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的识别。所述图像识别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本说明书不再对其具体实现方式及详细过程进行描述。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控制系统70内预存有待打印证卡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打印面的标准参照图像,所述控制系统70将获取的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与各所述标准参照图像进行逐一比对即能判断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

由于待打印证卡的两个打印面上预印有公共模板信息,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识别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中的公共模板信息以判断出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打印证卡的两个打印面上分别预印有特殊的打印面识别标志。所述控制系统70仅通过识别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中的打印面识别标志即能判断出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待打印证卡的正打印面的右下角预印有一开口向上的直角标志,待打印证卡的反打印面的右左上角预印有一开口向下的直角标志。通过识别当前的第一打印面上的直角标志的印刷位置及开口方向即能识别出当前的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和方向。

此外,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完成对证卡的第一打印面的打印后,还包括对第一打印面的打印效果的检验步骤,如果第一打印面打印合格,则对证卡进行翻转以实现对第二打印面的打印,否则所述控制系统70控制所述打印机台30的平移机构将当前证卡作为废卡直接移出所述打印机台30。具体的,所述检验步骤具体为:摄像装置50获取证卡打印后的第一打印面的图像并发送给所述控制系统70;所述控制系统70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接收到的打印后的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从而判断所述当前的第一打印面是否打印合格。同样的,此处所涉及的图像识别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本说明书不再对其具体实现方式及详细过程进行描述。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是实现方式,所述控制系统内预存有经过正确打印后的所述第一打印面的标准参考图像,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比对接收到的打印后的第一打印面的图像与所述标准参考图像即能识别当前的第一打印面是否打印合格。

步骤四:打印机台30的翻转机构对证卡进行翻转以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所述控制系统70基于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翻转机构的翻转方式判断所述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并从所述打印信息模板集中选择与所述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相匹配的第二打印信息模板发送至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在所述第二打印面上打印出与所述第二打印信息模板相对应的图案和/或文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机构按平行于证卡的平移方向的前后翻转方式对证卡进行翻转以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判断当前的第二打印面的类型与第一打印面的类型相反,第二打印面的方向与第一打印面的方向相同。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机构按垂直于证卡的平移方向的左右翻转方式对证卡进行翻转以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70判断当前的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均与第一打印面相反。

第二种实施例:

与第一种实施例相比,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激光打印系统的打印方法仅存在如下区别。

在所述步骤一中,所述控制系统70获取到待打印信息后仅仅进行存储,此时并不生成打印信息模板集。

在所述步骤三中,当控制系统70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打印面的图像进行识别并判断出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后,所述控制系统70再根据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基于所述待打印信息生成所述第一打印信息模板并发送给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

同理,在所述步骤四中,所述控制系统70对接收到的第二打印面的图像进行识别并判断出所述第二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后,所述控制系统70再根据所述第一打印面的类型及方向基于所述待打印信息生成所述第二打印信息模板并发送给所述激光打印装置60。

四、自动发卡装置的介绍

上文仅对自动发卡装置10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图6至图9中示出了所述自动发卡装置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6至图9中对所述自动发卡装置10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发卡装置10,其能够存储至少一张待打印证卡并将待打印证卡逐张传送至所述打印机台30以实现自动发卡。所述自动发卡装置10包括发卡机架和发卡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发卡机架包括竖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发卡侧板101和第二发卡侧板102,及水平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卡侧板101和所述第二发卡侧板102之间的支撑板106,所述支撑板106上形成有驱动窗口107。所述第一发卡侧板101、所述第二发卡侧板102和所述支撑板106构成一用于储存至少一张待打印证卡的储卡槽。

所述发卡驱动机构用于将所述储卡槽内的待打印的证卡逐张移出所述储卡槽以实现自动发卡,所述发卡驱动机构包括发卡传动轮108和发卡齿轮传动结构。所述发卡传动轮108位于所述储卡槽下方,所述发卡传动轮108向上穿出所述驱动窗口107并略高于所述支撑板106的上表面。所述发卡齿轮传动结构与所述发卡传动轮108连接并驱动所述发卡传动轮108转动,从而将位于所述储卡槽内并与所述支撑板106接触的待打印证卡移出所述储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所述发卡齿轮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卡侧板101上的发卡主动齿轮103、发卡从动齿轮104,所述发卡主动齿轮103和所述发卡从动齿轮104经一发卡皮带105连接,所述发卡传动轮108与所述发卡从动齿轮104经一贯穿所述第一发卡侧板101的传动轴连接。

当所述发卡主动齿轮103转动时,其能带动所述发卡从动齿轮104转动以驱动所述发卡传动轮108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发卡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储卡槽下方并与所述发卡主动齿轮103电连接的发卡驱动电机(未图示),所述发卡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发卡主动齿轮103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卡槽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储卡槽内的待打印证卡的感应器110。当所述储卡槽内的待打印的证卡的数量少于预定值时,所述感应器110产生第一感应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感应信号发送给打印机的控制系统,打印机的控制系统发出提醒信息以提醒添加证卡。当所述储卡槽内的打印证卡被全部移出后,所述感应器110产生第二感应信号并将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发送给打印机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激光打印装置停止打印。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感应器110可以采用重量感应器,其能检测所述储卡槽内的待打印的证卡的重量,当所述感应器110检测出的所述储卡槽内的待打印的证卡的重量低于预定值时,所述感应器110产生第一感应信号,而当所述感应器110检测出的所述储卡槽内的待打印的证卡的重量为零时,所述感应器110则产生第二感应信号。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感应器110可以使用光电感应器,该所述光电感应器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当储卡槽内的证卡的数量(厚度)超过预定值时,光电感应器被遮挡,光发射器发出的光线被反射回光接收器,光接收器产生一种感应信号。而当储卡槽内的证卡的数量(厚度)低于预定值时,光电感应器暴露,光接收器无法接收到反射光,从而产生另一种感应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卡侧板101和所述第二发卡侧板102之间的距离与待打印的证卡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发卡侧板101和所述第二发卡侧板10的前后边缘分别向内垂直弯曲以形成用于限定待打印证卡的限位板109。如此设置,能够方便地将待打印证卡沿竖直方向叠放在所述储卡槽内,并防止待打印证卡从储卡槽内滑出。

为保证所述发卡传动轮108每次仅能将一张待打印证卡移出所述储卡槽。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储卡槽一侧的出卡口(未图示),所述出卡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与一张待打印证卡的厚度相匹配,待打印证卡自所述出卡口移出所述储卡槽。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出卡口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可以进行灵活调节,从而满足各种厚度的证卡的出卡要求。

五、读写卡装置的介绍

上文仅对读写卡装置20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图6至图9示出了所述读写卡装置2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图6至图9对所述读写卡装置20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读写卡装置20,其包括读写卡机架、读写卡模块201及读写卡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读写卡机架包括竖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读写卡侧板202和第二读写卡侧板203,所述第一读写卡侧板202和所述第二读写卡侧板203之间形成有供待打印证卡通过的读写通道。所述读写卡模块201连接在所述读写卡机架上并位于所述读写通道上方。所述读写卡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待打印证卡通过所述读写通道以实现所述读写卡模块201对待打印证卡的读或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读写卡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读写通道内的至少两组读写卡传动轮组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写卡侧板202或所述第二读写卡侧板203的外壁上的用于驱动所述至少两组读写卡传动轮组转动的读写卡齿轮传动结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包括第一读写卡传动轮和第二读写卡传动轮,所述第一读写卡传动轮和所述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之间设有间隙以供待打印证卡通过。所述读写卡齿轮传动结构用于驱动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或第二读写卡传动轮转动,以带动待打印证卡进入并穿过第一读写卡传动轮和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优选的,所述读写通道的宽度与待打印证卡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一读写卡传动轮和所述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之间的所述间隙的尺寸与一张待打印证卡的厚度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为主动轮,而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为从动轮。即:所述读写卡齿轮传动机构仅与第一读写卡传动轮连接并驱动其转动。当待打印的证卡进入至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时,在证卡的摩擦带动下,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能够带动作为从动轮的第二读写卡传动轮反向转动,从而带动证卡穿过第一读写卡传动轮与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的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为主动轮,而第一读写卡传动轮为从动轮。即:所述读写卡齿轮传动机构仅与第二读写卡传动轮连接并驱动其转动。当待打印的证卡进入至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时,在证卡的摩擦带动下,作为主动轮的第二读写卡传动轮能够带动作为从动轮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反向转动,从而带动证卡穿过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与第一读写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读写卡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一读写卡主动齿轮及与所述至少两组读写卡传动轮组一一对应的至少两个读写卡从动齿轮,所述读写卡齿轮传动机构和各所述读写卡从动齿经一读写卡皮带连接,各所述读写卡从动齿轮分别经一传动轴与对应的读写卡传动轮组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或第二读写卡传动轮转动。

当所述读写卡主动齿轮转动时,其能同步带动各所述读写卡从动齿轮转动以驱动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或第二读写卡传动轮转动,从而带动证卡依次穿过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与第二读写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以通过所述读写卡装置。

可见,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形成了所述读写卡装置20内的证卡传送通道。待打印的证卡依次穿过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从而通过所述读写卡装置20。特别的,靠近所述读写卡装置20一端的一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构成所述读写卡装置20的进料口,靠近所述读写卡装置20另一端的一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则构成所述读写卡装置20的出料口。

为了保证待打印证卡能够顺利地从所述读写卡装置20通过,相邻两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之间的间距均小于待打印证卡的长度。

请参考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读写卡装置20包括两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其中:一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位于所述读写卡装置20的一端以构成所述读写卡装置20的进料口,另一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则位于所述读写卡装置20的另一端以构成所述读写卡装置20的出料口。两组读写卡传动轮组均包括第一读写卡传动轮207和第二读写卡传动轮208。

所述读写卡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写卡侧板202上的一个读写卡主动齿轮204和两个读写卡从动齿轮205,所述读写卡主动齿轮204和所述两个读写卡从动齿轮205经一读写卡皮带206连接,所述两个读写卡从动齿轮205分别经一贯穿所述第一读写卡侧壁202的传动轴(未图示)与对应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的第一读写卡传动轮207连接。

待打印的证卡经一组读写卡传动轮组进入所述读写卡装置20内并在该读写卡传动轮组的驱动下向前移动以接受读或写卡操作,完成读或写卡后的待打印的证卡经另一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离开所述读写卡装置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读写卡装置20还包括与所述读写卡主动齿轮204连接的读卡驱动电机(未图示),所述读写卡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读写卡主动齿轮204转动。

当然,为了保证待打印证卡能够顺利地从所述读写卡装置20通过,两组所述读写卡传动轮组之间的间距小于待打印证卡的长度。

另外,为触发所述读写卡模块201执行读或写卡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读写卡装置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读写卡模块201下方的位置感应器(未图示),当待打印证卡进入所述读写卡装置20并到达预定位置时,所述位置感应器被触发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读写卡模块201接收到感应信号后即执行读或写卡操作。

六、打印机台的介绍

上文仅对打印机台30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图10至图13中示出了所述打印机台3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图10至图13对所述打印机台30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打印机台30,所述打印机台30包括翻转机构和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用于驱动证卡平移以到达或离开预定打印位置,所述翻转机构能够实现对证卡的前后翻转以将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

如上文所述,所述前后翻转是指所述翻转机构按平行于证卡的平移方向将证卡的当前打印面由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经过前后翻转后,当前打印面的类型发生改变,方向则保持不变。

如图10至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打印机台30包括机台机架、设置在机台机架上的翻转支架及翻转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机台机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机台侧板317和第二机台侧板318,所述第一机台侧板317和所述第二机台侧板318之间形成有供证卡穿过的传输通道。

所述翻转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一机台侧板317和第二机台侧板318之间,其用于承载证卡并带动证卡翻转。

所述翻转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台机架的外侧并与所述翻转支架连接,其用于驱动所述翻转支架沿所述传输通道前后翻转从而实现对证卡的翻转,从而实现对证卡的双面打印。

可见,所述翻转支架和所述翻转驱动机构设置构成了所述打印机台30的翻转机构,其能实现证卡在传输方向上的前后翻转。

如图10至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翻转侧板308和第二翻转侧板315,所述第一翻转侧板308与所述第二翻转侧板315的一端经第一连接杆312连接,所述第一翻转侧板308与所述第二翻转侧板315的另一端经第二连接杆313连接。

所述翻转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机台侧板317的外壁上的翻转主动齿轮301及翻转从动齿轮302,所述翻转主动齿轮301和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经一翻转皮带303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机台侧板317上形成有通孔,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的内侧端部穿过所述通孔并向内伸入至所述传输通道内。所述第二机台侧板318上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第二机台侧板318的转轴314。

所述翻转支架的所述第一翻转侧板308连接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的内侧端部上并能随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转动,所述翻转支架的所述第二翻转侧板315连接在所述转轴314上并能绕所述转轴314转动。当所述翻转主动齿轮301经所述翻转皮带303带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转动时,所述翻转支架随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前后翻转。

当待翻转的证卡位于所述翻转支架上且证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314同轴时,此时所述翻转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转支架转动能够实现对证卡的180°原位翻转。原位翻转过程中,证卡的中心轴线始终保持与所述转轴314同轴,因此经过原位翻转后,证卡的当前打印面被从第一打印面翻转为第二打印面,而证卡在打印机台上的位置则保持不变。

可见,所述转轴314的安装轴线即构成所述预定打印位置的中心轴线,当证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314同轴时,则意味着证卡到达所述预定打印位置,此时通过翻转证卡即可实现对证卡的两个打印面的连续打印,打印过程中无需再调整证卡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所述翻转驱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翻转主动齿轮301连接的翻转驱动电机319,所述翻转驱动电机319用于驱动所述翻转主动齿轮301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台侧板317对应于所述翻转主动齿轮301的位置开设有翻转驱动电机安装口,所述翻转驱动电机319贯穿所述翻转驱动电机安装口。

为了固定证卡两侧,并推动证卡在所述翻转支架上平移以到达或离开预定打印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打印机台30还包括:

沿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转侧板308上的若干平移传动轮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包括第一平移传动轮309和第二平移传动轮310,所述第一平移传动轮309和所述第二平移传动轮310之间形成有平移间隙以夹持证卡的一侧并驱动证卡在所述翻转支架上平移。

沿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翻转侧板315上的与所述平移间隙相配合的平移导向槽316,所述平移导向槽316用于夹持所述证卡的另一侧。

设置在所述机台机架的外侧的平移驱动机构,所述平移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309或第二平移传动轮310转动以驱动证卡在所述翻转支架上平移。

可见,所述平移传动轮组、所述平移导向槽316和所述平移驱动机构构成了所述打印机台30的平移机构,其能驱动证卡在翻转支架上平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移驱动机构还包括平移主动齿轮304、平移从动齿轮组。其中:所述平移主动齿轮304设置在所述第一机台侧板317的外壁上,所述平移从动齿轮组设置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的外侧端部上,所述平移从动齿轮组包括一个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5及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5联动的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07,其中: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5设置在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的外侧端部的中心位置,所述平移主动齿轮304与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5经一平移皮带306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07与所述至少两组平移传动轮组一一对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从动齿轮302内穿设有至少两根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平移从动齿轮一一对应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07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一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309或第二平移传动轮310连接。

当所述平移主动齿轮304经所述平移皮带306带动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5转动时,所述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5带动各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07同步转动,各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07则通过连接杆驱动各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传动轮309或第二平移传动轮310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9为主动轮,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10则为从动轮,即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07与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9连接。当待打印的证卡进入至所述平移传动轮组内的间隙时,在证卡的摩擦带动下,作为主动轮的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9能够带动作为从动轮的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10反向转动,从而带动证卡的一侧穿过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9与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10之间的平移间隙水平平移,同步的,证卡的另一侧则沿着所述平移导向槽316水平平移。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10为主动轮,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一平移从动齿轮309则为从动轮,即所述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07与所述平移传动轮组的第二平移从动齿轮310连接。

所述平移驱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平移主动齿轮304连接的平移驱动电机320,所述平移驱动电机320用于驱动所述平移主动齿轮304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台侧板317对应于所述平移主动齿轮304的位置开设有平移驱动电机安装口,所述平移驱动电机320贯穿所述平移驱动电机安装口。

七、自动出卡装置的介绍

上文仅对自动出卡装置40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图6、图10至图11中示出了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图6、图10至图11对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出卡装置40,所述40出卡装置用于将打印后的证卡从打印机台30移出以实现自动出卡。

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包括至少两组出卡传动轮组及驱动所述至少两组出卡传动轮组转动的出卡齿轮传动机构,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均包括第一出卡传动轮和第二出卡传动轮,所述第一出卡传动轮和所述第二出卡传动轮之间设有间隙以供证卡通过。所述出卡齿轮传动机构用于同步驱动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的第一出卡传动轮或第二出卡传动轮转动,以带动打印后的证卡进入并穿过第一出卡传动轮和第二出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卡传动轮组的第一出卡传动轮为主动轮,而第二出卡传动轮为从动轮,所述出卡齿轮传动机构仅与第一出卡传动轮连接并驱动其转动。当打印后的证卡进入至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时,在证卡的摩擦带动下,作为主动轮的第一出卡传动轮能够带动作为从动轮的第二出卡传动轮反向转动,从而带动证卡穿过第一出卡传动轮与第二出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卡传动轮组的第二出卡传动轮为主动轮,而第一出卡传动轮为从动轮,所述出卡齿轮传动结构仅与第二出卡传动轮连接并驱动其转动。当打印后的证卡进入至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时,在证卡的摩擦带动下,作为主动轮的第二出卡传动轮能够带动作为从动轮的第一出卡传动轮反向转动,从而带动证卡穿过第二出卡传动轮与第一出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

所述出卡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一出卡主动齿轮及与所述至少两组出卡传动轮组一一对应的至少两组出卡从动齿轮,所述出卡主动齿轮和各所述出卡从动齿轮经一出卡皮带连接,各所述出卡从动齿轮分别经一传动轴与对应的出卡传动轮组的第一出卡传动轮或第二出卡传动轮转动。

当所述出卡主动齿轮转动时,其能同步带动各所述出卡从动齿轮转动以驱动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的第一出卡传动轮或第二出卡传动轮转动,从而带动证卡依次穿过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的第一出卡传动轮与第二出卡传动轮之间的间隙以通过所述出卡装置,从而实现自动出卡。

可见,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形成了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内的证卡传送通道。打印后的证卡依次穿过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从而通过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特别的,靠近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一端的一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构成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的进料口,靠近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另一端的一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内的间隙则构成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的出料口。

为了保证打印后的证卡能够顺利地从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通过,相邻两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之间的间距均小于待打印证卡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出卡装置40包括两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其中:一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位于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的一端以构成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的进料口,另一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则位于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的的另一端以构成所述出卡装置的出料口。两组出卡传动轮组均包括第一出卡传动轮(未图示)和第二出卡传动轮404。

相应的,所述出卡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一出卡主动齿轮401和两个出卡从动齿轮402,所述出卡主动齿轮401和所述两个出卡从动齿轮402经一出卡皮带403连接,所述两个出卡从动齿轮402分别经一传动轴与对应的出卡传动轮组的第一出卡传动轮连接。

打印后的证卡经一组出卡传动轮组进入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内并在该出卡传动轮组的驱动下向前移动,并最终经另一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离开所述读写卡装置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还包括与所述出卡主动齿轮401连接的出卡驱动电机,所述出卡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出卡主动齿轮401转动。

当然,为了保证打印后的证卡能够顺利地从所述自动出卡装置40通过,两组所述出卡传动轮组之间的间距小于待打印证卡的长度。

优选的,作为从动轮的第二出卡传动轮的外侧设置有压紧弹簧,所述压紧弹簧使第一出卡传动轮、第二出卡传动轮压紧证卡。

上文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足够详细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描述。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实施例中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做出所有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的,而不是由实施例中的上述描述来限定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