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54274发布日期:2019-09-24 21:5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使得设置于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可旋转辊在记录材料表面上接触旋转,一边使得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沿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这样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为人们所公知。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笔型打印装置,在与扫描方向正交的装置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辊。这两个辊在装置扫描过程中,如车轮一般与记录材料接触旋转。一端的辊是为了获得用于卷取主体内部的墨带的旋转力,另一端的辊是为了检测笔型打印装置在记录材料表面上的移动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開平1-2712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该笔型打印装置中,不能使直线行进性能和弯曲行进性能都优异,即,沿扫描方向笔直移动时,发挥高的直线行进性能,另一方面,沿弯曲轨道移动时发挥高的弯曲行进性能。

为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旋转辊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一边使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沿扫描方向移动而使得所述辊在记录材料的表面上接触旋转,一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关于沿扫描方向移动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形态,设为可切换,以使得上述辊与记录材料表面接触的辊接触形态和不使其接触的辊非接触形态进行切换。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能使直线行进性能和弯曲行进性能都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从斜上方看实施形态相关的hmp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表示移动操作中的该hmp以及记录材料和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该hmp的上部单元相对于下部单元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为从记录面侧表示该hmp的底面图。

图5为表示该hmp的部分电路的框图。

图6为用于说明该hmp打印按钮与记录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该hmp以及记录材料p和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的平面图。

图8为表示使得打印按钮发光的该hmp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除去辊单元的状态的该hmp的底面图。

图10为表示安装有左侧辊单元17的状态的该hmp的下部单元的部分纵截面图。

图11为用于说明由加压板弹簧对左侧辊单元17的加压方向和由加压板弹簧对右侧辊单元的加压方向互为相反的例子的各辊部的位置的模式图。

图12为用于说明该hmp的各辊位置的模式图。

图13为表示移动操作该hmp时用户手掌的侧面图。

图14为表示沿弯曲轨道移动操作的辊非接触形态的该hmp的立体图。

图15为从记录面侧表示第一变形例相关的hmp的下部单元与间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16为表示安装上述间隔部件的状态的上述下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17为表示第二变形例相关的hmp的下部单元3的部分后视图。

图18为表示第三变形例相关的hmp的下部单元3的部分后视图。

图19为表示第四变形例相关的hmp的底面图。

图20为表示第五变形例相关的hmp的底面图。

图21为表示第六变形例相关的hmp的底面图。

图22为表示采用同一材料使辊部与轴部件一体成型的辊单元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适用本发明的作为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便携移动型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为hmp)的一实施形态加以说明。

首先对与实施形态相关的hmp的基本结构加以说明。

图1为从斜上方看实施形态相关的hmp1的外观立体图。该图所示的hmp1主要由上部单元2、下部单元3构成。hmp1整体呈长方体形状,其扫描方向(=打印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宽度为用户手掌能抓握的程度。

hmp1的壳体包含记录面30,上面31,以及左侧面32。上述记录面30是使得后述的喷墨头的记录部与纸张等记录材料相对的面,上述上面31是上述记录面30的相反面,上述左侧面32朝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延伸。另外,还包含朝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延伸的右侧面33,朝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延伸的背面34,以及朝扫描方向延伸的正面35等。扫描正交方向即以记录材料为主体时的扫描正交方向是指在记录材料表面与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以hmp1为主体时的扫描正交方向是指在记录面30的表面上与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

该图所示的hmp1成为使得记录面30朝着铅垂方向下方、且使得作为记录相反面的上面31朝着铅垂方向上方的姿势。在上面31的外缘内(框内)设置有打印按钮14及电源按钮15。另外,在上部单元2的左侧面32设置有usb连连接口6。

usb连接口6用于连接usb电缆。能够通过与usb连接口6连接的usb电缆对hmp1内部安装的充电电池(图3的51)供应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对电池进行充电。

下部单元3的正面35侧的端部成为比下部单元3的上述端部以外部分宽度宽的握持部36。当为了形成图像在记录材料表面上使得hmp1沿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移动时,用户抓握握持部36移动操作hmp1。在扫描正交方向,握持部36比其他部分宽度宽,除了为使手持方便以外,还由于握持部36成为后述的电池收纳部。

用户可通过长按电源按钮15对hmp1电源进行接通/断开(on/off)切换。在接入电源状态下,通过与智能手机等的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通信,能相对设置于hmp1的上部单元2内的控制基板获取图像信息。此后,以使得记录面30与记录材料表面对面的姿势将hmp1置于记录材料表面上之后,按压打印按钮14一次后,使hmp1如图2所示沿扫描方向移动,能在记录材料p表面形成图像。该hmp1通过用户的移动操作沿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在前往移动时和返回移动时均可在记录材料表面形成图像。

记录材料并不局限于纸张等纸类,也包含ohp、布、瓦楞纸、包装容器、玻璃,基板等。

图3为表示该hmp1的上部单元2相对于下部单元3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图。如图所示,上部单元2相对于下部单元3能开闭地保持于下部单元3。在下部单元3的握持部36的内部空间,安装用于向hmp1的各设备供给电源的电池51。

在下部单元3的与握持部36不同的部分中,墨罐一体型的喷墨头40(墨盒)可装卸。如图3所示,喷墨头40即墨盒一体地设有记录部和墨罐,同时,能相对hmp1的下部单元3装卸。此时,喷出墨水的液滴的记录部朝着铅垂方向下方。该喷墨头40从记录部喷出墨水液滴进行记录。

在上部单元2的内面固定头推压板弹簧37,其用于推压并系止安装在下部单元3内的喷墨头40。

在该hmp1中,在下部单元3内,使得电池51位于喷墨头40的侧方,因此,与使其位于上方的结构相比,降低了hmp1的高度。由此,能降低hmp1的重心位置,能抑制移动操作时hmp1倾倒。

hmp1设计为使得扫描方向的大小(装置宽度)尽可能小。成为比喷墨头40稍稍宽的程度。装置宽度越大,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hmp1沿扫描方向可移动操作的范围越小,记录可能范围也变狭。通过使得装置宽度尽可能小,记录材料p表面上的能记录范围能尽可能地扩大。

图4为从记录面侧表示hmp1的底面图。在该图中,在作为hmp1记录面的记录面30,设有开口30a,其用于使得安装在下部单元(图3中3)内的喷墨头40的记录部41露出到外部。记录部41包含有多个喷出孔41a,能够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分别从各个喷出孔41a喷出墨水的液滴。

记录部41为在喷墨头40的基板之中,在基板面方向围绕喷出孔41a那样地设置的多个内引线的内侧(喷出孔41a侧)的区域。在该hmp1中,将基板的记录部41的区域涂布为白色,以便能与周围的黑色区域明显区分开来。即,白色区域成为表示记录部41的标记。如图所示,该标记的形状为长方形。

作为用于喷出墨水的驱动源,喷墨头40使用静电激励器等,其具有压电激励器(层叠型压电元件或薄膜型压电元件)、热电阻体等的热电转换元件,由振动板和对向电极构成。

由记录部41的喷出孔41a喷出的“液体”只要具有能够从喷出孔41a喷出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即可,虽并无特殊限定,但优选在常温常压下或经加热、冷却粘度在30mpa·s以下。具体地说,“液体”指包含水或有机溶剂等的溶剂、染料或颜料等的着色剂、聚合性化合物、树脂、界面活化剂等的功能性赋予材料、dna、氨基酸或蛋白质、钙等的生物合适材料、天然色素等的可食材料等的溶液、悬浮液、乳浊液等。以上液体在例如喷墨用的墨水、表面处理液、电子元件或发光元件的构成要素或电子电路抗蚀图形的形成用液、3d造型用材料液等的用途中使用。

在记录面30的外缘内,设置有作为检测记录材料上的hmp1位置的检测手段的位置检测传感器8、可旋转的左侧第一辊部17a、左侧第二辊部17b、右侧第一辊部18a、右侧第二辊部18b等。

hmp1在被用户沿扫描方向移动操作时,使得与记录材料表面接触的上述四个辊部如轮胎那样旋转。通过设置这样的辊部,用户能够使hmp1沿扫描方向直线前进。此时,与记录材料表面接触的仅有hmp1的四个辊部,记录面30与记录材料表面不接触。因此,喷墨头40的记录部41与记录材料表面保持一定距离,能够形成所期望的高质量图像。

位置检测传感器8是检测与记录材料表面的距离及表面状态(例如凹凸)或检测hmp1的移动距离的传感器,例如与在个人电脑的光学式鼠标(定点装置)等使用的传感器为同一类型。位置检测传感器8对于所放置的场所(记录材料)照射光,将该部分的状态作为“图案”读取。并通过连续捕捉对于位置检测传感器8的动作该“图案”如何移动,计算移动量。

图5为表示hmp1部分电路的框图。

控制基板57包含执行各种运算处理及程序的cpu55、bt(蓝牙)基板52、临时存储数据的ram53、rom54、记录控制部56等。该控制基板57在上部单元(图1中2)的中空内部,固定于usb连接口(图2中6)背侧位置。

bt基板52用于通过与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等外部设备的蓝牙通信进行数据通信。rom54用于存储执行hmp1硬件控制的固件指令及喷墨头40的驱动波形数据等。另外,记录控制部56用于执行驱动喷墨头40的数据处理或生成驱动波形。

控制基板57与陀螺仪传感器58、位置检测传感器8、led灯59、喷墨头40、打印按钮14、电源按钮15、电池51等电连接。

陀螺仪传感器58用于通过公知技术检测hmp1的倾斜及旋转角度,并将其结果传送至控制基板57。led灯59设置于打印按钮14所在的由透光性材料制成的外壳的内部,用于使打印按钮14发光。

若按压电源按钮15接通hmp1的电源,电力供给至各模块,cpu55根据存储于rom54中的程序开始启动动作,将程序及各数据在ram53中展开。若从外部设备通过蓝牙通信接受形成对象的图像数据,记录控制部56根据图像数据生成驱动波形。并且,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8检测到的记录材料表面上的位置控制喷墨头40喷出墨水,形成图像。

图6为用于说明hmp1的打印按钮和记录部41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在该图中,打印按钮14设置在作为记录相反面的上面31的面内。另外,记录部41设置在记录面30的面内。并且,打印按钮14设置在记录面30和上面31的相对方向上打印按钮14的投影像与记录部41相重合的位置。即,打印按钮14设置在记录部41的正上方。

打印按钮14的平面形状及平面尺寸与表示记录部41的上述标记(图中虚线)的平面形状及平面尺寸相同。在此,所谓“与平面形状及平面尺寸相同”不仅指严格一致时,也包含多少有尺寸差异场合。

打印按钮14除用于执行来自用户的打印命令操作之外,还兼有作为引导手段,对于看上面31的用户,引导记录部41的记录位置。用户通过注视hmp1的上面31,可获知相对于记录材料表面的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记录位置和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的记录位置。

图7为表示在记录材料p形成图像时的hmp1和记录材料p以及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的平面图。用户沿图中箭头方向移动操作放置在记录材料p表面上的hmp1,使hmp1执行图像形成处理。此时,注视作为引导手段的打印按钮14的视线如图所示成为垂直朝下俯视hmp1的角度。于是,由于能容易地视认记录材料p的左手侧边及右手侧边,能容易地维持使得hmp1的长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和记录材料p的左手侧边或右手侧边平行的hmp1的姿势。由此,能容易地实现笔直地沿着记录材料p的横向及纵向形成图像。

由于作为命令操作手段的打印按钮14兼具引导手段,用户为开始打印按下打印按钮14时,记录部41的记录位置不仅通过视觉而且通过触觉加以确认。由此,对于用户来说,能够容易地把握记录位置。

上述图5所示的控制基板57若通过与外部设备的蓝牙通信取得图像数据,则通过使得led灯59的闪烁,使得具有透光性的打印按钮14闪烁发光。看到该状况的用户获知hmp1的取得图像数据结束。此后,将hmp1放置在记录材料p上,按下打印按钮14。

另一方面,若开始led灯59的闪烁控制,则控制基板57等待打印按钮14被按压。接着,若打印按钮14被按压,则通过使得led灯59连续点亮,如图8所示那样,使得打印按钮14连续发光。看到这种状况的用户,开始hmp1的沿扫描方向的移动操作。此时,打印按钮14连续发光,因此,更能促使用户把握记录位置。

完成hmp1的移动操作的用户将hmp1从记录材料p提起放置在桌上等。当将hmp1从记录材料p上提起时,位置检测传感器8将不能检测位置。控制基板57在位置检测传感器8不能检测位置的时间熄灭led灯59,使得打印按钮14发光停止。看到该状况的用户能把握hmp1的打印用处理已结束。

在移动操作过程中,无需持续按压打印按钮14。若在移动操作开始之前,按压打印按钮14离开,图像形成处理基于位置检测传感器8的检测结果进行,直至图像形成结束,或者继续下去,直至位置检测传感器8不能检测位置为止。

以下说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笔型打印装置的缺陷。该笔型打印装置在与扫描方向正交的装置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辊。两个辊在装置扫描过程中如车轮那样与记录材料接触旋转。通过两个辊在记录材料表面上接触旋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笔型打印装置的直线移动性。但是,当使得笔型打印装置沿弯曲轨道移动时,两个辊成为障碍不能发挥良好的弯曲移动性。

以下,对实施形态相关的hmp1的结构特征加以说明。

图9为表示该hmp1除去辊单元状态的底面图。该hmp1包含左侧辊单元17和右侧辊单元18。左侧辊单元17安装在hmp1的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左侧面32侧的端部。右侧辊单元18安装在hmp1的扫描方向的右侧面33侧的端部。

左侧辊单元17包含金属制的轴部件17c、固定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左侧第一辊部17a、以及固定在另一端侧的左侧第二辊部17b。左侧第一辊部17a、左侧第二辊部17b均由橡胶等摩擦阻力大的材料构成。

右侧辊单元18包含金属制的轴部件18c、固定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右侧第一辊部18a、以及固定在另一端侧的右侧第二辊部18b。右侧第一辊部18a、右侧第二辊部18b均由橡胶等摩擦阻力大的材料构成。

左侧辊单元17的轴部件17c的长方向的两端附近分别与固定在hmp1的滑动轴承73相接合,由滑动轴承73可旋转地支持着。滑动轴承73在周向具有切口部,通过该切口部轴部件17c插入轴承内部。此时,因推入轴部件17c的力,一时歪曲,使得通常情况下比轴部件17c的直径小的宽度的切口部扩展至与轴部件17c的直径几乎相等。若轴部件17c完全被推入到滑动轴承73内,则滑动轴承73的歪曲状态得以消除,切口部的宽度成为比轴部件17c的直径小。由此,左侧辊单元17由滑动轴承73可旋转地保持。

以上对左侧辊单元17加以说明,右侧辊单元18也与左侧辊单元17一样,由固定在hmp1的滑动轴承72可旋转地保持。

左侧辊单元17和右侧辊单元18用于提高hmp1沿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直线行进性能。通过固定在轴部件17c的左侧第一辊部17a和左侧第二辊部17b互为一体地旋转,以及固定在轴部件18c的右侧第一辊部18a和右侧第二辊部18b互为一体地旋转,提高直线行进性能。

更详细地说,由于左侧辊单元17的左侧第一辊部17a和左侧第二辊部17b处于同一轴心成为一体旋转,不会在各辊部产生线速差或各自辊部互相朝逆向旋转。当用户沿扫描方向移动操作搭载有该左侧辊单元17的hmp1时,除去对hmp1沿扫描方向的力之外,还施加朝偏离扫描方向的方向的力。后者的力(朝偏离扫描方向的方向的力)虽然欲使得两个辊部(17a、17b)带来线速差旋转,或互相旋转,然而成为一体旋转的两个辊部不会那样地旋转。由于朝同一方向且以同一线速旋转,hmp1跟随沿扫描方向的力朝扫描方向直线前进。因此,用户能容易地沿扫描方向笔直地移动操作hmp1。

以上说明了左侧辊单元17提高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右侧辊单元18也同样能提高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另外,即使辊单元(17、18)的两个辊部(17a及17b,18a及18b)相互独立地旋转,也能够通过辊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直线行进性能。因此,使两个辊部(17a及17b,18a及18b)一体旋转并非为必要条件,使其相互独立旋转也可。但是,一体旋转能够更好地提高其直线行进性能。

在该hmp1中,在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将偏离记录部41位置的位置作为辊单元(17、18)中的两个辊部(17a及17b、18a及18b)的配设位置。具体地说,四个辊部(17a、17b、18a、18b)中的任何一个都配设在置于记录材料p上的记录部41和记录材料p的对向方向的记录部41的投影像与辊部的扫描方向的投影像不重叠的位置。在这样的配设位置下,当使得能进行往返扫描的hmp1进行前往移动操作时,相对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不会使得左侧辊单元17的左侧第一辊部17a和左侧第二辊部17b接触。此外,当使得hmp1进行返程移动操作时,相对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不会使得右侧辊单元18的右侧第一辊部18a和右侧第二辊部18b接触。由此,能够回避因辊部(17a、17b、18a、18b)与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接触所造成的图像紊乱。

辊单元(17、18)中的两个辊部(17a及17b、18a及18b)的旋转轴线方向之间的距离越大,越能提高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于是,在该hmp1中,在扫描正交方向,将与记录部41的位置相比朝一端侧(正面35侧)偏移的位置设为第一辊部(17a、18a)的配设位置。加之,将与记录部41的位置相比朝另一端侧(背面34侧)偏移的位置设为第二辊部(17b、18b)的配设位置。在上述构成中,与在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某一方配设两个辊部在一起的结构相比,两个辊部的扫描正交方向的距离变大,能够提高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

作为辊单元(17、18)的轴部件(17c、18c),如上所述采用金属制品。与采用非金属制品的结构相比,通过抑制hmp1在移动操作中的轴部件的挠曲,能够抑制因轴部件挠曲引起的hmp1在行进过程中的不稳定所造成的图像紊乱。进而,也能采用小直径的轴部件实现hmp1的小型化。

在该hmp1中,不仅左侧辊单元17,而且右侧辊单元18相对于左侧辊单元17沿扫描方向排列配设。在上述构成中,对于上述偏离扫描方向的力,通过两个辊单元(17、18)在扫描方向互不相同的位置抵抗,能进一步提高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

图10为表示该hmp1安装左侧辊单元17状态的下部单元3的部分纵截面图。在该图中,显示使得记录面(图9的30)朝上方的状态的下部单元3。在下部单元3的壁上固定有加压板弹簧74。该加压板弹簧74通过将左侧辊单元17的轴部件的长方向的一端朝另一端侧沿轴线方向加压,使轴部件的长方向的另一端与下部单元3的壳体内壁抵接。

这样,通过加压板弹簧74对左侧辊单元17的轴部件17c沿轴线方向进行加压,抑制左侧第一辊部17a及左侧第二辊部17b在轴线方向上的晃荡(消除容许晃荡的空间)。若着眼于左侧辊单元17,虽然左侧辊单元17相对于hmp1的壳体在轴线方向晃荡,但是,在移动操作过程中,成为壳体相对左侧辊单元17晃荡。壳体具体是上部单元2和下部单元3的壳体。由于在下部单元3的壳体内固定记录部41,因此,若在移动操作过程中下部单元3的壳体晃荡,则会导致图像紊乱。通过加压板弹簧74沿轴线方向对轴部件17c加压,抑制移动操作过程中下部单元3的壳体的晃荡,能抑制由晃荡造成的图像紊乱。

以上对通过加压板弹簧74沿轴线方向对左侧辊单元17的轴部件17c进行加压的例子加以说明,但右侧辊单元18的轴部件18c也同样,由加压板弹簧沿轴线方向进行加压。

图11是用于说明由加压板弹簧74对左侧辊单元17加压的方向与由加压板弹簧对右侧辊单元18加压的方向互为相反的例子的各辊部的位置的模式图。

图中箭头表示加压板弹簧的加压方向。如图所示,当两加压板弹簧的加压方向互为相反场合,使左侧辊单元17与壳体压接消除晃荡的方向和使右侧辊单元18与壳体压接消除晃荡的方向互为相反。由此,用左侧辊单元17的左侧第一辊部17a和右侧辊单元18的右侧第一辊部18a,使得轴线方向位置发生偏离。另外,即使关于左侧辊单元17的左侧第二辊部17b和右侧辊单元18的右侧第二辊部18b,也同样使得轴线方向位置互相发生偏离。由此,使得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降低。

于是,在该hmp1中,为使加压板弹簧74对左侧辊单元17的轴部件17c的加压方向和右侧辊单元用的加压板弹簧对右侧辊单元18的轴部件的加压方向相同,配设上述加压板弹簧。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12所示,能够使左侧辊单元17的辊部(17a、17b)和右侧辊单元18的辊部(18a、18b)在轴线方向上几乎处于同一位置。由此,能够抑制辊单元之间因辊部位置不同所造成的hmp1直线行进性能的低下。

关于加压板弹簧74及右侧辊单元18用的加压板弹簧的加压方向,设为从轴线方向的握持部(图1的36)侧向着反对侧的方向。即,将加压板弹簧固定在辊单元(17、18)的握持部侧。由此,能够抑制用户边用肘部支在桌子上边移动操作hmp1时的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低下。

具体地说,若抓握住握持部(36)的用户将肘部支在桌子上,则容易以肘部作为旋转支点使hmp1在弯曲轨道移动操作。此时,在容许辊单元(17、18)晃荡的情况下,使得辊单元的轴部件(17c、18c)与轴线方向的握持部侧的反对侧的壳体碰接。即使用加压板弹簧的加压力抑制辊单元晃荡场合,若该加压力朝向握持部侧的方向,则存在辊单元克服加压力朝与握持部反对侧移动的可能性。于是,从握持部侧朝反对侧赋予加压力。由此,通过消除使得辊单元朝握持部侧的反对侧移动的余地,能够抑制用户边用肘部支在桌子上边移动操作hmp1时的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低下。

也可以不将加压板弹簧固定在壳体上,而固定在辊单元(17、18)的轴部件(17c、18c)的端部。省去将加压板弹簧组装在壳体的工序,能够降低组装费用。

图13为表示移动操作hmp1的用户手掌的侧面图。在hmp1中,用户抓握的握持部36设置于hmp1主体的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的一端侧。另外,作为执行记录部动作指令的指令操作部的打印按钮14,设置在扫描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的上面31。即,在扫描正交方向,握持部36与打印按钮14互相设置在相反侧。

在上述结构中,用户移动操作hmp1之前,若边将拇指置于hmp1的握持部36,握持hmp1,边用食指按下打印按钮14,手腕自然浮于空中。由此,在移动操作过程中,将手腕置于桌上当做旋转支点,通过以该旋转支点为中心的手的动作,能够防止hmp1的移动方向偏离直线轨道。

如上所述,在该hmp1中,通过设置使两个辊部(17a及17b、18a及18b)一体旋转的辊单元(17、18),提高了hmp1在扫描方向上的直线行进性能。然而也存在欲使hmp1沿弯曲轨道移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辊单元会妨碍hmp1沿弯曲轨道的移动操作。

于是,在该hmp1中,如图9所示,使得辊单元(17、18)的轴部件(17c、18c)相对作为保持手段的滑动轴承(73、72)可旋转且可装卸地保持着。由此,用户可以对于在移动操作hmp1在记录材料p形成图像时的hmp1的形态进行如下切换。即,可以用使得辊单元(17、18)中的两个辊部(17a及17b、18a及18b)分别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接触的辊接触形态,和不使其接触的辊非接触形态进行切换。辊非接触形态通过将辊单元(17、18)从滑动轴承(73、72)卸下实现。

在记录面30,设有使hmp1主体的三点支持成为可能的三处突起71。由塑料等构成的上述突起71的前端与上述辊接触形态中的辊部(17a及17b、18a及18b)和记录材料p的接触位置相比,处于接近记录面30的位置。因此,在辊接触形态中与记录材料p不接触,在辊非接触形态中与记录材料p接触,使hmp1的记录面30悬浮于空中。由此,能够防止在辊非接触形态中形成图像时记录面30摩擦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而造成图像紊乱。

三处突起71的任何一个均设置在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偏离记录部41的位置。更详细地说,三个突起71各自配设在突起71的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投影像和记录部41与记录材料p的对向方向的记录部41的投影像不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防止在辊非接触形态中形成图像时突起71摩擦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而造成图像紊乱。

图14为表示沿弯曲轨道移动操作的辊非接触形态的hmp1的立体图。在辊非接触形态中,由于三处突起(71)形成三点支持,与辊接触形态相比,提高hmp1的弯曲行进性能。因此,能容易地沿弯曲轨道移动操作hmp1。

以下说明将实施形态相关的hmp1的一部分构成变形为其它构成的各变形例加以说明。除去特别指出以外,各变形例相关的hmp1的结构和实施形态相同。

[第一变形例]

在实施形态相关的hmp1中,作为将hmp1的状态以辊接触形态和辊非接触形态进行切换的形态切换手段,采用滑动轴承(73、72),在第一变形例中,采用间隔部件。

图15为从记录面30侧表示hmp1的下部单元3和间隔部件75的立体图。间隔部件75相对下部单元3的记录面30用磁铁进行装卸。

图16为表示安装间隔部件75的状态的下部单元3的立体图。在间隔部件75的表面,设有用于三点支持hmp1的三处突起76。安装在下部单元3的记录面(图15中的30)的间隔部件75的突起76的前端与辊部(17a、17b、18a、18b)的表面相比,位于相对记录面3远的位置。因此,若hmp1置于记录材料p的表面,则突起76的前端使介于记录面(30)和记录材料p表面之间的辊部从记录材料p的表面浮起。由此,实现辊非接触形态。

三处突起76的任何一个均设置在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上偏离记录部41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将三处突起76各自设置在突起76的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投影像和记录部41与记录材料p的对向方向的记录部41的投影像不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防止在辊非接触形态中形成图像时突起76摩擦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而造成图像紊乱。

在实施形态相关的hmp1中,通过装卸二个辊单元(17、18)切换状态,在第一变形例涉及的hmp1中,仅通过装卸间隔部件切换形态。因此,与实施形态相比,能容易地切换形态。与此相反,在实施形态中,不增加部件数量(滑动轴承不管状态切换都为必需品)实现形态切换,能实现低成本。

[第二变形例]

图17为表示第二变形例涉及的hmp1的下部单元3的部分后视图。在下部单元3的背面34,设置辊单元移动机构。作为辊移动手段的辊单元移动机构由曲折臂(77、78)和臂卡定部件等构成。通过使曲折臂以回转轴(77a、78a)为中心回转,能够使辊单元(17、18)在与记录材料p接触的位置和不使其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移动后,用臂卡定部件卡定曲折臂(77、78)的回转,辊单元的移动也停止。

在该图中,虽为辊接触形态,但是,若通过使得曲折臂(77、78)回转,使辊单元(17、18)的辊部更接近上面,则能使辊单元(17、18)离开记录材料p成为辊非接触形态。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避免可装卸的辊单元(17、18)或间隔部件(75)的丢失,且能实行hmp1的形态切换。

[第三变形例]

图18为表示第三变形例相关的hmp1的下部单元3的部分后视图。在下部单元3的背面34,设有支杆移动机构。作为支持部件移动手段的支杆移动机构由作为支持部件的支杆(82、83)、设置在壳体以便收纳支杆的槽(3a、3b)、固定支杆(82、83)的臂(79、80)、以及用于操作支杆的手柄(81)等构成。

若使得手柄(81)上下移动,则伴随该动作,支杆(82、83)上下移动,在与辊单元(17、18)相比离记录材料p远的位置和与辊单元(17、18)相比靠近记录材料p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图示状态下,虽为辊接触形态,但是,若使得手柄(81)移动至挂钩84的位置,挂在挂钩84,则支杆(82、83)比辊单元(17、18)靠近记录材料p,提升hmp1。由此,辊单元(17、18)离开记录材料p,成为辊非接触形态。

即使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避免可装卸的辊单元(17、18)或间隔部件(75)的丢失,且能实行hmp1的形态切换。

[第四变形例]

图19为表示第四变形例相关的hmp1的底面图。在该hmp1中,在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朝记录部41位置的一端侧偏离的区域,以及朝记录部41位置的另一端侧偏离的区域之中,在前者区域配设左侧辊单元17的两个辊部(17a、17b)。另外,右侧辊单元18也同样,将两个辊部(18a、18b)配设在朝一端侧偏离的区域。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应对不能在扫描正交方向的端部设置辊部的设计上的制约。

[第五变形例]

图20为表示第五变形例相关的hmp1的底面图。该hmp1的左侧辊单元17仅包含长辊部17d作为辊部。另外,右侧辊单元18也仅包含长辊部18d作为辊部。上述长辊部17d、18d均设置在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朝记录部41位置的一端侧偏离的区域。

在扫描正交方向,在朝记录部41位置的一端侧偏离的区域设置辊部这一制约条件下,根据装置的设计情况,与设置多个辊部相比,设置一个长辊部有时能够使得辊部的总延伸长度长。通过使得辊部的总延伸长度长,能够进一步提高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

关于记录部41,希望在扫描正交方向,将其设置在尽可能离开hmp1中心的位置。在图示例中,在扫描正交方向的端部设置记录部41,由此,能确保长辊部17d、18d充分长。

关于长辊部17d、18d的长度,优选20[mm]以上。更优选30[mm]以上,特别优选40[mm]以上。在该hmp1中,设为40[mm]以上。

[第六变形例]

图21为表示第六变形例相关的hmp1的底面图。在该hmp1中,辊单元(17、18)的第一辊部(17a、18a)为长辊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hmp1的直线行进性能。

以上说明将橡胶制辊部(17a、17b、17d、18a、18b、18d)固定在金属制轴部件(17c、18c)的实施例,但是,也可以如图22所示,用同一材料将轴部件与辊部一体成型。

以上对将本发明适用于喷墨式hmp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结构也能适用于根据其它图像形成方法的装置。例如,也能适用于采用感熱方式或热转印方式等合适方式的记录装置。热转印方式的hmp由于包含作为收纳液体的收纳容器的墨带,在墨带底部形成凹部,在由凹部形成的空间收纳作为检测记录材料的检测手段的位置检测传感器。

以上说明是一例,以下每个形态具有特有的效果:

[第一形态]

在第一形态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例如hmp1)中,可旋转辊(例如左侧辊单元17,右侧辊单元18)设置在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例如下部单元3的壳体),使得所述辊在记录材料(例如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接触旋转,一边使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沿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关于沿扫描方向(例如箭头x方向)移动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形态,设有形态切换机构,以使得上述辊与记录材料表面接触的辊接触形态和不使其接触的辊非接触形态进行切换。

在第一形态中,由形态切换机构设定为辊接触形态,通过一边使得辊与记录材料表面接触一边旋转,能使得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良好地直线行进。另一方面,若由形态切换机构设定为辊非接触形态,移动操作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则能使得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不会受辊妨害,能良好地沿弯曲轨道移动。因此,能使得直线行进性及弯曲行进性都优异。

[第二形态]

第二形态是在第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形态切换机构是可旋转且可装卸地保持上述辊的保持机构(例如滑动轴承72,73)。

在第二形态中,不会增加部件数,能进行辊接触形态和辊非接触形态的形态切换。

[第三形态]

第三形态是在第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在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设置有用于点支持卸下上述辊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多个突起(例如71)。

在第三形态中,在辊非接触形态中,点支持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与面支持构成相比,能提高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弯曲行进性。

[第四形态]

第四形态是在第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形态切换机构是能装卸的间隔部件(例如间隔部件75),在安装于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状态下,介于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和记录材料表面之间,使得上述辊从上述表面浮起。

在第四形态中,与第三形态相比,能容易地进行辊接触形态和辊非接触形态的切换。

[第五形态]

第五形态是在第四形态中,其特征在于,将用于点支持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多个突起(例如突起76)设在上述间隔部件的表面。

在第五形态中,在辊非接触形态中,点支持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与面支持构成相比,能提高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弯曲行进性。

[第六形态]

第六形态是在第三或第五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多个面之中,记录面使得在记录材料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露出,在沿着上述记录面、且与扫描方向正交的扫描正交方向,将偏离上述记录部位置的位置设为上述多个突起的各自的配置位置。

在第六形态中,不会使得突起与由记录部记录在记录材料的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接触,因此,能避免因突起与刚形成图像后的图像部分接触而引起的图像紊乱。

[第七形态]

第七形态是在第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形态切换机构是使得上述辊在与记录材料接触的位置和非接触位置之间移动的辊移动手段(例如辊单元移动机构)。

在第七形态中,能够避免可装卸的辊单元(17、18)或间隔部件(75)的丢失,且能实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形态切换。

[第八形态]

第八形态是在第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形态切换机构是使得支持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多个支持部件(例如支杆82,83)在比上述辊靠近记录材料的位置和比上述辊离记录材料远的位置之间移动的支持部件移动手段(例如支杆移动机构)。

在第八形态中,能够避免可装卸的辊单元或间隔部件的丢失,且能实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形态切换。

[第九形态]

第九形态涉及一种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为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设有可旋转辊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及将图像记录在记录材料上、且相对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装卸的记录部,使得所述辊在记录材料的表面上接触旋转,一边使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沿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特征在于:

关于沿扫描方向移动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形态,设有形态切换机构,以使得上述辊与记录材料表面接触的辊接触形态和不使其接触的辊非接触形态进行切换。

在第九形态中,能使得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直线行进性及弯曲行进性都优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