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版印刷机及刮墨装置及刮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572149发布日期:2020-04-29 00:52阅读:16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凹版印刷机及刮墨装置及刮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凹版印刷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机及刮墨装置及刮墨方法。



背景技术:

凹版印刷机是使用凹版进行印刷的机器,印版的图文部分凹陷,空白部分与印版辊的外圆在同一平面上,通过对印版下凹的图文部分涂敷油墨,利用刮墨刀或其他方式去除多余的油墨,然后在印刷压力的作用下,油墨被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过程。凹版印刷层次清晰、墨层厚实鲜艳、墨色均匀、能够真实再现原稿效果,而且印刷速度快,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印刷方式之一。

凹版印刷机的输墨装置主要有浸泡式、传墨辊式和喷墨式,这三种输墨装置的印版辊空白部分多余的油墨均采用刮墨刀装置进行刮除。刮墨刀的刃口锋利、平整、光洁,采用刮墨刀刮墨具有较好的刮墨效果,这种刮墨方式的技术成熟、可靠,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刮墨方法。但是,在印刷过程中,由于生产环境等多种因素,油墨中常沉淀有不可预知的小颗粒杂质,这些小颗粒杂质会导致刮墨刀刀刃受损,损伤的部分无法进行刮墨,从而使得印刷品上出现不该有出现刀痕,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刮墨装置,其通过非接触式的吹气法去除印刷辊表面油墨,以此提高印刷质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凹版印刷机刮墨装置,包括沿印版辊切线方向布置的喷气件,所述喷气件包括集气筒和喷气管,所述集气筒水平固接在凹版印刷机上,所述喷气管为矩形管道,输入端与集气筒连通,输出端朝向印版辊切线方向,所述集气筒连接有高压气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压气源喷出的高压空气经由集气筒进入喷气管然后从喷气管中逆着印版辊的转动方向喷射,对印版辊表面上的油墨进行吹切清理,如此减少了刮墨刀的使用,在生产维护和成本控制中都得到有效改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气管的横截面从输入端向输出端逐渐变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气管的横截面沿其喷气方向逐渐变小,从而使得从印版辊内喷出的气流会逐渐变急,压力变高,从而提高其对油墨的清理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气管的内部设有隔板一、隔板二,所述隔板二位于隔板一与喷气管底壁之间,所述隔板一和隔板二将喷气管内均分为三等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一和隔板二使喷气管内部形成有三条气流通道,喷气管的底壁仍朝向印版辊切线方向,隔板二与喷气管底壁配合沿切线方向将印版辊上多余的油墨吹切下;另两条气流通道对印版辊周面进行后续清理,提高喷气件对印版辊的清理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气管输出端设为弧形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口与印版辊的外周面相配合,对印版辊进行后续清理的气流沿其外壁进行吹切,进一步提高对油墨的清理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气管的输出端处转动安装有能调整至任意角度的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转动轴线与隔板一处于同一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板能改变上方两气流通道的气流流向,增大吹切气流的气压,实现喷气件对印版辊清理效果的细致化调节。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板的转动半径大于隔板一与隔板二之间的间隔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板的转动半径大于任一气流通道的内部尺寸,使得调节板能抵压在喷气管内部的顶壁上,将流经上方两气流通道内的气流都转移到最下方的气流通道中,提高最下方气流通道的气流气压,最终提高喷气件的清理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板通过转轴与喷气管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一端穿出喷气管,并螺纹连接有蝶形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拧蝶形螺母使转轴及调节板压紧在喷气管的管壁上,实现调节板的调整固定。

本发明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该凹版印刷机上安装有上述凹版印刷机刮墨装置,该凹版印刷机具备喷气清墨清理方式,具有良好的清墨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凹版印刷机,包括机架和转动安装在机架中的压印辊和印版辊,所述印版辊位于压印辊的下方,所述印版辊下方摩擦抵触有油墨辊,所述油墨辊下设置有油墨盘;所述印版辊的转动行程内、位于油墨辊的后方设置有刮墨装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墨盘一侧开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下设置有墨桶,所述墨桶中设置有吸油管道,吸油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气动隔膜泵,所述气动隔膜泵上连接有插入油墨盘中的放油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墨盘中的油墨从出油口落入墨桶内,然后通过气动隔膜泵再输送回油墨盘中重复利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油墨的流动性,避免油墨的粘稠度变高而黏结。

本发明的目的三在于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的刮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凹版印刷机正常工作下,测试并调整喷气件对油墨的吹切效果;

步骤二、依据测试结果调整调节板角度,使用于后续清理印版辊的气流汇集到用于吹切印版辊油墨的气流中;

步骤三、待印版辊满足印刷需求时,调节板保持在该角度下,直至印刷完毕。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气流装置的高压气流沿印版辊切线方向将多余的油墨吹切下,不需要通过刮墨刀就能完成刮墨操作,也就避免了刮墨刀在刮墨过程中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后期维护的时间和成本均有效得到改善;

2、通过在喷气件中设置调节板,调节板能改变喷气件内部气流的流向,增大吹切气流的气压,从而实现喷气件对印版辊清理效果的细致化调节;

3、通过将喷气管输出端设为弧形口,弧形口与印版辊的外周面相配合,对印版辊进行后续清理的气流沿其外壁进行吹切,进一步提高对油墨的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喷气件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喷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压印辊;12、印版辊;13、烘箱;2、油墨辊;3、油墨盘;31、出油口;4、墨桶;5、气动隔膜泵;51、吸油管道;52、放油管道;6、喷气件;61、集气筒;62、喷气管;63、隔板一;64、隔板二;65、调节板;66、转轴;67、蝶形螺母;7、高压气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凹版印刷机,如图1、图2所示,包括机架1和转动安装在机架1中的压印辊11和印版辊12,印版辊12相对位于压印辊11的下方,压印辊11的上方布置有固接在机架1上的烘箱13;机架1的一侧设有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分别与压印辊11和印版辊12驱动连接,驱使压印辊11和印版辊12同步作反向转动;压印辊11与印版辊12之间留有适量间隙,使承印物刚好从两者之间穿过。

印版辊12下抵触设置有油墨辊2,油墨辊2下设置有盛有油墨的油墨盘3,油墨辊2浸在油墨中。油墨盘3一侧开设有出油口31,出油口31下设置有墨桶4,墨桶4中设置有吸油管道51,吸油管道51的另一端连接有气动隔膜泵5,气动隔膜泵5上连接有插入油墨盘3中的放油管道52。油墨盘3中的油墨从出油口31落入墨桶4内,然后通过气动隔膜泵5再输送回油墨盘3中重复利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油墨的流动性,避免油墨的粘稠度变高而黏结。

如图2、图3所示,在印版辊12的转动行程内、位于油墨辊2的后方设置有喷气件6,喷气件6包括集气筒61和喷气管62,集气筒61水平固接在机架1上,喷气管62为矩形管,输入端与集气筒61连通,输出端朝向印版辊12切线方向设置,喷气管62的横截面从输入端向输出端逐渐变小。

集气筒61连通有高压气源7,高压气源7喷出的高压空气经由集气筒61进入喷气管62然后从喷气管62中逆着印版辊12的转动方向喷射,对印版辊12表面上的油墨进行清理。喷气管62的横截面沿其喷气方向逐渐变小,从而使得从印版辊12内喷出的气流会逐渐变急,压力变高,从而提高其对油墨的清理效果。

喷气管62的内部设有隔板一63、隔板二64,隔板一63和隔板二64将喷气管62内均分为三等份,从而形成有三条气流通道,隔板二64位于隔板一63与喷气管62底壁之间;将喷气管62的输出端设为与印版辊12外周面相适配的弧形,喷气管62的底壁仍朝向印版辊12切线方向,隔板二64与喷气管62底壁配合沿切线方向将印版辊12上多余的油墨吹切下;另两条气流通道对印版辊12周面进行后续清理,提高喷气件6对印版辊12的清理效果。

进一步的,喷气管62的输出端处通过转轴66转动安装有调节板65,调节板65的转动轴线与隔板一63处于同一平面上,即调节板65能转至与隔板一63同一平面;固接在调节板65上的转轴66其中一端穿出喷气管62,并开设有外螺纹,通过螺纹配合蝶形螺母67将调节板65旋转固定在任一角度上。

调节板65的转动半径大于隔板一63与隔板二64之间的间隔尺寸,当调节板65转动一定角度后,其朝向喷气管62输入端的一侧能倾斜抵压在喷气管62内部顶壁上,朝向喷气管62输出端的一侧与喷气管62内部底壁留有间隔,如此使得喷气管62内的高压气流最终汇集从印版辊12切线方向的开口喷出,进一步增大喷气管62的气流压力,保证对油墨的吹切效果。

使用本实施例的刮墨装置清理油墨时,先测试并调整喷气件6对油墨的吹切效果,具体为,调整调节板65使其与隔板一63处于平行状态,使三条气流通道均保持畅通状态,在凹版印刷机正常工作后开启高压气源7,观察印版辊12上油墨残留情况。

如喷气件6不满足清理需求,手动调节调节板65角度,使用于后续清理印版辊12的气流汇集到用于吹切印版辊12油墨的气流中,即朝向印版辊12切线方向的气流压力越来越大,以此提高喷气件6的清理效果,直至印版辊12满足印刷需求后,将调节板65保持在该角度下,进行后续的印刷操作,直至印刷完毕。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